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发现与探索教案
(三年级上)
陈霞
1.为什么看错了
一、教学内容:
通过对容易产生视错觉现象的图形进行实验分析,研究视错觉现象及其产生
的原因。
二、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的“视错觉现象”课题的实验与探索活动,引起学生对视错觉
方面的学习探索兴趣,培养学生去伪存真,科学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初步了解视错觉方面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通过
实验研究事物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获得“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的科学观的体验。
教学难点是视错觉现象产生的原因。通过实验而得出科学性结论,这是由具
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对于三年级学生存在一定难度,要做好启发和引导。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1、通过对图形进行实验对比分析的方式研究视错觉现象及产生的原因,进
一步明确学习目标,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可以再收集一些视错觉现象事例,或结合教学情况制作课件,以提高教
学活动效果。
四、教学准备:
提前布置学生准备1把学生用直尺和1张白纸。
五、教学过程:
(1)导言:
观察书图中A和B两条线是平行的吗?看上去它们好像不平行,可是用尺
量一量就会发现它们是平行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通过观察到“量一量”的实践中提出有时“我们会产生视错觉现象”,引起
学生学习兴趣。
(2)学习新课:
本节活动是对图形进实验对比分析的方式研究视错觉现象及产生的原因,进
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活动过程:进行四项实验,分别为:
实验一
实验程序:
观察图1中的3幅图,说说你的第一印象。
1
①图中是红线长还是蓝线长?
②图中排列的长斜线平行吗?
③图中间的圆圈圆吗?
思考:动手测量一下,看看你的第一印象对吗?这说明了什么?
通过观察与测量进一步证明“视错觉现象”是存在的。教学中以学生
自主活动为主,“思考问题”可以小组活动方式进行讨论,教师及时总结。
第一、二幅图较容易产生“视错觉现象”,而第三幅图,由于印刷问题有时不易
产生“视错觉现象”,若将此图放大效果会好一些。
实验二
实验程序:
1.比较图2中横线A和横线B,用尺量一量,结果怎样?为什么我们感觉B比
A长呢?
2.看一看:图3中A图和B图中心的圆哪个大些?
思考:想一想,是不是不适当的参照物使我们产生了视错觉,不容易分清长与短、
大与小。
通过实践证明因为不适当的参照物(短斜线与四周的大小圆图形)影响使
我们产生视错觉。
第二幅图要指导同学在白纸上剪下相当于中间圆图形大小的部分,然后盖
在图上进行研究。
实验三
实验程序:
图4中①和②哪个图形大?
想办法用薄纸把图形①描下来,再与图形②并列横放(重合)观察,你发现了
什么?
通过实践证明图形相对位置,影响使我们产生视错觉。
关键是指导同学把图1描好。
实验四
实验程序:
图5是由蓝、白、红三色组成的。看一看,图中的三色条一样宽吗?
认真看一看再用尺量一量,把测量的结果写在笔记本上。
2
思考:
白色给人以扩张的感觉,而蓝色则有收缩的感觉,这是不是经验的影响使我
们产生了视错觉。
通过观察与测量图形,证明是“经验”的影响使我们产生视错觉。
这种现象建议教师再补充一二个实验来证明这一结论。
(3)探索发现
1.实验一说明了视错觉是存在的。
实验二说明了不适当的参照物能影响人们产生视错觉。
实验三说明图形(物品)的位置,也能使人产生视错觉。
实验四说明了经验也可能使人们产生视错觉。
2.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我们必须注意视错觉现象。比如,现在汽车的数量
多、种类杂、形状各异。这些车在马路上来来往往,驾驶员有时会出现对车身的
长短、速度的快慢等产生视错觉,致使判断产生误差。这就要求驾驶员格外注意,
不超速驾驶,以免发生危险。
这一部分给出两段内容,第一段内容是实验的回顾与总结,并得出本课课题
的研究的结果。第二段内容实验结论的印证与应用。
教师可以用回放课件小组讨论法实施教学活动。
(4)探索延伸
1、下面有4幅图,动手量一量,看实际图形与视觉有什么不同?
①图中AB和CD的两条线一样长吗?
②图中两条红线一样长吗?
③图中有圆形吗?
④图中除中间的正方形外还有正方形吗?
这一部分用本课实验所得到的结论判断较为复杂图形“视错觉现象”产生的
原因。建议用小组讨论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提示同学:要采用本课实验中的方法
进行研究。
2.应注意的问题
(1)要用启发式教学,注意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
研究问题的方法。
(2)对于“视错觉现象”的危害与应用教师要尽可能的再补充一些事例进行教
学活动。
3.结论
3
(1)看看我们第一印象对吗?说明什么问题?
说明“视错觉现象”是存在的。
(2)探索延伸中四幅图都属于因为不适当的参照物影响使我们产生视错觉。
四、背景资料
1.什么叫视错觉?
视错觉就是当我们观察物体时,基于经验主义或不当的参照形成的错误的判断和
感知。本课活动基本都属于不当的参照形成的错误的判断
2.错觉的危害
人的神经系统的活动是由无数彼此相互联系的神经元共同活动场所实现的。驾驶
员受身体素质、年龄、环境等的影响,在行车中往往会产生几种错觉。
颜色错觉:世界是五颜六色的,这些颜色通过城市的建筑、大地装饰、衣服的涌
动,相互交错,流动变幻,容易使驾驶员精力不集中,造成错觉。
距离错觉:汽车的数量多、品种杂、形状各有千秋。对这些在马路上南来北往的
车辆,驾驶员会出现对车身的长和短,速度的快和慢等判断误差,造成错觉。
光线错觉:太阳光,反光物体的亮度,车头冲着光,车头背着光,明体车窗,暗
色车窗,以及夜间行车长灯强光,短距灯弱光,反复出现易使驾驶员在未适应前
造成错觉。
弯度错觉:按照科学要求,公路是没有笔直的。公路的自然弯度和人为弯度,才
使公路四通八达。驾驶员在公路上行驶的快慢,经常随公路的弯度而改变。变速
的程度如何也会造成错觉。
时间错觉:任务急迫,收车回家,赶早出车,人和车抢路等等时间上的限定,会
使驾驶员出现“超前”抢路。这种心理也会造成错觉。
环境错觉:地理环境不同,特别是新路环境,驾驶员不熟悉,自然产生一种陌生
感。熟路又会出现习惯性。在城市马路上停车,或是路的级别要求,什么型号车,
可行什么级别公路,这些规则制约驾驶员的行驶,造成环境错觉。
3.舞台设计师常利用戏剧布景、服装设计、舞台灯光、演员化妆等方面的视错
觉来增强知觉形象的鲜明性。
板书设计:1为什么看错了
视错觉是存在的
原因:参照物
物品位置
人的经验等都是产生视错觉的原因
反思:
4
2.吹泡泡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吹泡泡的活动,引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2.通过吹泡泡的游戏,让学生了解“玩”中有科学,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并
体验自己动手动脑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喜悦。
3.通过配置泡液及各种吹泡泡方法的拓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本课有两个重点:
①配置泡液的试验,了解吹泡泡的液体要根据水量的多少加入适量的洗洁精,搅
拌均匀才能吹出又大又好的泡泡。
②用自己配置的泡液练习和体验试验五的四个程序中的内容。学会三个吹泡泡的
技巧。
三、教学过程:
实验一:
实验程序:①在水杯中倒入半杯清水。
②用吸管的一端粘一下杯中的清水。
③用嘴对着吸管吹一下,能吹出泡泡吗?
实验二:
实验程序:
①在半杯清水中用滴管加入1滴洗洁精。
②用吸管把杯中的洗洁精搅拌均匀。
③用吸管的一端蘸一下杯中的泡液。
④用嘴对着吸管吸一下,能洗出泡泡吗?
实验三:
实验程序:
①试着再向杯中用滴管滴入2滴、3滴、4滴洗洁精,用吸管搅匀,一
边滴一边吹,一直滴到可以吹出完美的泡泡。
②用吸管的一端蘸一下杯中的泡液,用嘴对着吸管连续吹几个泡泡,观
察泡泡的大小。
实验四:
5
实验程序:
①用吸管的一端在小杯的洗洁精里蘸一下。
②用嘴对着吸管的另一端吹一下,看有什么结果?
③通过实验发现:用浓的洗洁精直接吹泡泡,效果不好。
实验五:
实验程序:
用自己配制的泡液练习和体验4个问题:
①体验慢慢吹是什么结果?
②体验快吹是什么结果?
③体验用粗管吹是什么结果?
④用多只吸管捆在一起,蘸上泡液是什么结果?
实验结论:
配制吹泡泡的液体要根据水量的多少加入适量的洗洁精,搅拌均匀,才能
吹出又大又好的泡泡。
探索发现
1.吹泡泡的溶液配比,以及吹泡泡的过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说明了
吹泡泡里有科学。吹泡泡、玩泡泡的新花样将会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感到
“玩”得有趣,“玩”中有科学。
2.围绕“怎样才能吹出又大又好的泡泡”这个问题,从调配溶液的比例,选用粗
细不同的吸管,吹泡泡的技巧几个方面指导吹出大而好的泡泡。
3.在活动中要注意学生的良好科学品质的培养;在调配溶液过程中保持桌面的整
洁,做到各种用具井然有序。
4.教师的示范演示要求全面而准确,课前要认真的演练,示范出最大最好的泡泡,
尤其是泡泡的新花样的演示,以启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四、参考资料
吹泡泡的溶液里的水蒸发的很快,水蒸发时,泡泡表面一破,泡泡就消失了,
因此,在泡泡溶液里加一些甘油,它能与水形成一种较弱的化学黏合,从而减缓
了水蒸发的速度,延长了泡泡消失的时间。
吹泡泡溶液的最佳配方是:2份洗涤剂,6份水,1~4份甘油(或医用的“开
塞露”)。
当肥皂泡完整时,看上去非常漂亮。光线穿过肥皂泡的薄膜时,薄膜的顶部和
底部都会产生折射。最后的薄膜层反射红光,最薄的反射紫光。居中的反射七彩
光。
板书设计:2.吹泡泡
配泡液吹泡泡
6
反思:
3.照镜子的发现
一、教学目的
1.通过使用镜子中出现的有趣现象的实验学习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镜
子反射方面知识的学习研究兴趣。增强学生对反射方面的科学知识的体验和反射
原理的正确认识,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2.通过学习活动,达到对实验操作能力和学习方法的训练和提高。
3.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了解镜子的反射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体验到通过镜子的反射可以出现许多有趣的现象,
激发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思考和对光学方面的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2.学生对于镜子都非常熟悉,但平时对镜中成像并不在意,更没有进行过
研究,这一课就是要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最普通的镜子也存在这么多的科学道
理,从而激发学生对于生活观察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根据生活中见到的其他
和反射有关的现象来引导学生,学生在课前也可以对生活中的反射现象进行搜集
整理,积累知识。
三、教学过程
本课探索主题提出要对镜面成像的特点进行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
趣。
实验一
用镜子找自己的脸,你能分清镜子中哪边是你的左眼、哪边是你的右眼吗?
第一个实验要让学生发现“镜子中的你的右眼变成了镜子中的你的左眼,而不是
镜子中的你的右眼”这一平时不被人注意的现象,激发学生对生活中事物的研究
兴趣。
实验二
请在一张纸上画一个圆形,再用铅笔在圆上画一遍,你是不是觉得容易呀!
眼睛看着镜子中的圆形描画这个圆形,看看好描画吗?
第二个实验让学生体验镜子反射给眼睛带来的错觉。
7
实验三
用光亮的不锈钢勺的两面分别照自己的脸部。
第三个实验采用用勺子代替凹面镜和凸面镜,感受和体验与平面镜的区别。
提示学生使用小镜子的时候要注意安全,不要摔碎。
四、背景资料
反射镜(mirror)利用反射面反射光线的光学元件。通常有平面反射镜、球面
反射镜和非球面反射镜三种。根据反射的程度又可分为全反射和半透半反射两
种,后者常简称为分束镜。
平面镜反射镜通常由镀银或镀铝的平面玻璃制成。平面反射镜对实物成虚像,
对虚物成实像。它是不破坏光束单心性的光学元件,能形成完善的像。
球面反射镜反射面为球面。若球心位于受光面一侧,则称为凹球面镜,简称
凹面镜;球心位于受光面另一侧,则称为凸球面镜,简称凸面镜。凹面镜是会聚
镜,平行光束经它反射后会聚于一点,此点为实焦点。把点光源放在实焦点位置
上,光束经反射后成为平行光束。凸面镜是发散镜,平行光束经它反射后成发散
光束,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交于一点,此点为虚焦点。汽车驾驶室两旁安置的
观察镜为凸面镜,远处的物体在虚焦点前附近形成正立缩小的虚像。
非球面反射镜有抛物面镜、双曲面镜、椭球面镜、锥面和柱面反射镜等。平行
光轴的光束经抛物面镜反射后会聚于抛物面的焦点,在反射式天文望远镜中做物
镜,可以使遥远的星体成像于焦点处。反之由焦点发出的光束经抛物面镜反射后
形成平行光束,用于做探照灯。双曲面镜和椭球面镜常用于某些特殊的光学系统
中,以简化结构和改进成像质量。
板书设计:3照镜子的发现
平面镜成像对称
非平面镜成像变形
反思:
4.水轮转的快与慢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水轮实验的学习活动,引起学生对水流有力量及探索使水流力量变大因
素的学习兴趣。培养从多个维度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学生对水轮转动的简
单力学方面科学知识的体验和正确认识,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8
2、通过实验活动,学会用对比实验的方法,以达到控制变量方面实验能力的提
高。
3、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使学生认识水流有力量:流量大,水流力量大;水位
高,水流力量大;在远轴点位置,水流力量大;垂直冲击叶片,水流力量大等知
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①影响水轮转动快慢的因素(流量、水位、冲击叶片的位置和角度)的四组对比
实验的操作。
②实验记录及规律的分析、归纳。
2、教学难点:
四组对比实验中的变量控制,只改变其中一个条件,其它条件保持不变,以保证
实验的科学性。
三、教学过程
教师要准备好分组材料:能拆卸的水轮和支架,底部或顶部开孔的矿泉水瓶
或饮料瓶(大孔、小孔两种),脸盆或水槽,水,说明水轮应用的挂图、幻灯片
或视频资料。
水轮的组装和制作方法:学校如有与教材配套的学具材料,只需进行组装便
可使用。按说明书上的要求和安装顺序,先将6片或8片塑料叶片插在轮上,然
后用粗铁丝当做轴,穿过轮的中心,最后把它固定在支架上,用手轻轻拨动一下
叶片,试一试是否灵活。若没有配套器材可以用胡萝卜切段制成轴,用吹塑纸剪
裁制成叶片,再组装成水轮,材料易得,操作简便。
本课的编写思路、指导策略分析:
先组装一个水轮,然后用水流的力量冲动水轮转动起来,最后找出使水轮转动得
快的方法。在学生学习水流有力量时,采用以水冲动水轮转动的活动,得出结论
后,再通过四个对比实验,强化这一结论,并发现使水轮转动快的四个因素:流
量大,水位高,在远轴点位置,与叶片垂直冲击。本课可以分为四部分:第一部
分组装一个水轮。
第二部分是怎样使水轮转动起来,是罐或瓶内的水通过底孔流出来产生了力
量,才使水轮转动起来。这种力量能推动小水轮转动,它是一种自然能源,能为
人类做许多事情。第三部分是在水轮转动起来的基础上,实验怎样利用水流的力
量,使水轮转动得更快。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这部分是要让学生通过对比
实验,进行比较,最后得出流量大、水位高、在远轴点位置、竖直向下与水轮叶
片垂直冲击水轮转动的快的结论。课本中第一组对比实验,试流量;第二组对比
实验,试水位;第三组对比实验,试距离叶轮轴心的位置;第四组对比试验,试
冲击角度。教学中注意四组对比实验中的变量控制,只改变其中一个条件,其它
条件保持不变,以保证实验的科学性。这四组对比实验可以按由扶到放的层次来
实施教学活动。
水轮转动快慢的研究活动是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和创造性思维的一个
良好课题和素材。可以把文章做足,建议进行“看看谁的水轮转的最快?”的比
赛,实践多个因素的综合运用,另外,教学中不要局限于以上四种因素,学生如
果提出4个因素之外(水轮本身的改进,液体的改变等其它因素),教师对于学
生思维的火花应给予充分的赞赏和鼓励,这样的思维拓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学生
将终生受益。
9
第四部分是关于小水轮延伸拓展的内容。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了解本课原理
在三峡枢纽工程中的实际应用。建议搜集、观察相关图片,视频资料,开阔视野,
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你知道三峡工程中哪里应用到了水轮机吗?研究一下
它是怎样发电的?为什么拦河大坝修得很高?答案对应的主要是前面四个因素
中水位高,水流力量大,建议用简图或模型直观讲解。
本课教学中两点重要提示:
①安全问题:建议打孔、剪裁轮和叶片由老师完成。不要让学生带剪刀、锥
子等锐器,更不要让学生制作轮、叶片或打孔。
②卫生问题:本课实验一定要注意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和卫生教育。指导学
生控制好水流冲击的方向,防止浪费水和弄湿桌面、地面,准备好抹布,如果水
有溢出,指导学生适时擦拭干净。
四、背景资料
水力发电
水力发电系利用河川、湖泊等位于高处具有位能的水流至低处,将其中所含之位
能转换成水轮机之动能,再借水轮机为原动机,推动发电机产生电能。利用水力
(具有水头)推动水力机械(水轮机)转动,将水能转变为机械能,如果在水轮机上
接上另一种机械(发电机)随着水轮机转动便可发出电来,这时机械能又转变为电
能。水力发电在某种意义上讲是水的势能变成机械能,又变成电能的转换过程。
因水力发电厂所发出的电力其电压低,要输送到远距离的用户,必须将电压经过
变压器提高后,再由架空输电路输送到用户集中区的变电所,再次降低为适合於
家庭用户、工厂之用电设备之电压,并由配电线输电到各工厂及家庭用户。
水轮发电机
用水轮机作为原动机的发电机。水流经过水轮机时,将水能转换成机械能,水轮
机的转轴又带动发电机的转子,将机械能转换成电能而输出。是水电站生产电能
的主要动力设备。水轮发电机由水轮机驱动。
潮汐发电
潮汐发电与水力发电的原理相似,它是利用潮水涨、落产生的水位差所具有势能
来发电的,也就是把海水涨、落潮的能量变为机械能,再把机械能转变为电能(发
电)的过程。具体地说,潮汐发电就是在海湾或有潮汐的河口建一拦水堤坝,将
海湾或河口与海洋隔开构成水库,再在坝内或坝房安装水轮发电机组,然后利用
潮汐涨落时海水水位的升降,使海水通过轮机转动水轮发电机组发电。
世界上第一座具有经济价值,而且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潮汐发电站,是1966
年在法国西部沿海建造的朗斯洛潮汐电站,它使潮汐电站进入了实用阶段,其装
机容量为24千瓦,年均发电量为5.44亿度。
板书设计:4、水轮转的快与慢
流量大,水流力量大;
水位高,水流力量大;
在远轴点位置,水流力量大;
垂直冲击叶片,水流力量大等知识。
10
反思:
5.人的反应能力
一、教学目的
1.通过“人的反应需要时间吗?”课题的实验与探索活动,引起学生对身边事物
的学习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3.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使学生了解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的反应能力情况及其
中的一些科学道理,并初步认识到人的反应是需要时间的,反应能力经过训练是
可以提高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习研究问题的实验方法。体会身边事物处处有科学。
教学难点是每个实验的科学性。实验操作存在一定难度,教师要做好指导。
三、教学过程
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
(1)引言
通过“当灰尘要进入眼晴时,你会很快的眨眼晴,这‘很快’是多长时间?”
和“人在骑自行车时,突发现意外情况要立即刹车,从发现情况到作出反应需要
多长时间?”的两个事例提出了研究的问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人的反应需要时间吗?”,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
积极性“”
(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按小组配备直尺
做好实验的组织工作,并进行安全教育。
活动设计:
实验活动是通过用直尺进行人的反应能力实验,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活动过程:
进行三项实验,分别为:
实验一
11
是视觉反应实验
教学活动中要使学生明白实验的真实性在研究科学上是非常重要的道理。要认真
做好细致的组织工作,第一个实验组织好,后边的实验才容易成功。
活动中要使每一个同学都参与活动。
教师要注意三项实验研究的主题是:一是反应需要时间,二是人的视觉、听觉、
触觉的反应快慢有区别。不是研究比较学生之间反应的差别。不要造成误导,此
点尤为重要,教师要做好引导和安排。
实验二
是听觉反应实验
教学活动中要注意组织不要造成实验者的互相干扰,影响实验效果。
实验三
是触觉反应实验
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告诉学生,放下直尺与轻轻碰同学,一定要同步。
(4)探索发现
这一部分给出四点内容。
以讨论形式谈实验的体会,教师要引导到研究目标上来讨论。
要注意抓住两点:
一是人的反应是需要时间的。
二是反应能力经过训练是可以提高的,很多情况是需要学习锻炼来提高反应能
力,也就是大多数活动上反应快是锻炼的结果。对于第二点要点到为止,不可过
于提高。
更不要误导到同学之间反应快慢的比较上来。
(5)探索延伸
这一部分例举了一个实用事例,引导学生用本课实验所得到的结论研究其中的道
理。
2.应注意的问题
组织好实验活动是本课较为困难的地方,教师要细心做好组织工作。
四、背景资料
1.人的感觉器官主要包括眼、耳、鼻、舌和皮肤,它们分别具有视觉、听觉、嗅
觉、味觉和触觉。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脑和脊髓)和遍布全身的神经网络组成。
感觉器官中的神经细胞,它们把看到、听到、闻到、尝到和触到的感觉,通过神
经网传给脊髓和脑。脊髓和脑又反过来。向全身的神经网络发出命令,指挥人体
的行为。
2.人们可以很快地眨眼睛,阻止灰尘飞进去。但是很多反应需要学习。就像有人
扔一个球给你,你看到球来了,却来不及接住,这是反应慢的缘故。当球扔过来
时,眼睛会将球的影像传给大脑,大脑透过脑神经把信息传给手臂和手指,命令
它们接球。这要花一点时间,
因为神经无法很快地传送信息,而手至少要八分之一秒才能做出反应。?
但是经常参加打球活动,反应能力得到提高,就能接住球了。打苍蝇有时打不着
是为什么?当你移动蝇拍时,苍蝇就看见了,?但它不认为有什么危险。突然你
一下子拍下去,确信一定可以打扁它。但是苍蝇却很轻易地逃走了,因为它只需
要百分之一秒就能对危险做出反应。
板书设计:5、人的反应能力
12
“视觉”
“听觉”实验经训练是可以提高到。
“触觉”
反思:
6.耳朵的功能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耳朵功能的探究、亲身体验,使学生对耳朵的重要作用有更深刻的了解,
从而引起学生积极观察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引发学生对自身的关
注,从而增强保护自我的意识。在此基础上,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同伴之间的合
作能力。
2.通过学习活动,提高学生仔细观察,反复思考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制
作的能力。
3.通过学习活动,了解耳朵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1.耳朵在辨别声音的方向和保持平衡方面的作用是本次学习活动的重点内容,由
于学生年龄比较小,对这样的活动往往怀着游戏的心理。所以如何做到引导学生
仔细的观察、认真的思考,从中发现规律,还有待于教师的在活动过程中的引导。
2.在游戏过程中有些孩子对传声筒的传声原理发生兴趣,教师要根据本班情况,
进行简单的介绍。
3.在活动过程中,传声筒的制作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有一定的难度,一定要让孩子
们注意安全。纸杯底部的小孔不要过大,所打的结一定要打于小孔,这样绳子就
不会从孔中脱落出去了。
三、教学过程
1.本课的指导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步骤一定要清晰,语言表达一定要精准到位。在
学生充分动手、动脑思考得出初步判定后教师再总结,得出结果。
2.在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在每一环节中提醒学生要注意安全。
(1)活动过程1(制作传声筒)中,教师指导学生注意扎眼的安全。使用时,
两个人各拿纸杯的两端,轻轻拉紧绳,对着纸杯讲话,注意说话的声音不要太大。
(2)实验过程中,一定要安排在室内,课桌椅往两边合并,腾出较宽的走道,
随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同时提醒学生要注意室内安静。
3.思考问题的答案:
实验一:人耳能分辨出声音的差别。使用纸杯时声音比不用纸杯时的声音给人的
13
感觉好像发自很远的地方,不是非常的清晰但能辨别出不同同学发出的声音
实验二:第一次实验蒙住眼睛的同学能顺利的找到拿铃铛的同学,是因为人的耳
朵有辨别方向的功能。所以捂住一只耳朵后,光靠一只耳朵辨别方向的作用减弱,
再找拿铃铛的同学就不那么准确了。
实验三:两个耳朵都捂住,身体就丧失了平衡功能,所以出现走路不稳的现象。
4.“探索延伸”中从关注自己身体的角度,搜集保护耳朵的资料
四、背景资料
1.传话筒的原理:声音在空气中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这也是两个人之间讲话时
不一定正对着对方,双方也能听到的原因。但是如果声音沿着固体物体,如金属
或线绳传播时,却只沿着固体物体传播,这样不损失声音的能量,所以声音可以
比在空气中传得更远,而且声音也大。
2.耳朵是人体的听觉器官,可接受外界的声音刺激而产生听觉。耳分为外耳、中
耳和内耳,其听觉作用是由这三部分完成的。
外耳:是可以看到的部分,包括耳廓和外耳道。外耳借助于鼓膜与中耳相连,其
功能是收集声音。
中耳:可接受外耳传来的声音,继续传导至内耳。
内耳:可接受中耳传来的声音而产生听觉。
3.耳朵的作用二:
第一,接受外界声音刺激,产生听觉,使人听到外面的声音。
第二,具有平衡作用,内耳有感觉身体位置的功能,从而可维持身体的平衡。晕
车、晕船往往与耳的平衡作用有关。
4.耳是人体的主要器官,在人的生活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要注意保护。
第一,外耳部的血液循环较差,天气寒冷时易把耳朵冻坏,因此应注意保暖。常
用手搓耳有益耳的保健,同时对全身也一定的保健作用。
第二,遇到强烈的声响如鞭炮声,应赶快张口并用手掩耳。
第三,耵聍是耳分泌的液体,能吸收尘土保护耳。有人常用发卡或火柴棍用力挖
取,容易损伤鼓膜,影响视力。经常掏耳是一种不良习惯。
板书设计:
6耳朵的功能
辨别方向保持平衡
反思:
14
7.哪种方法倒水快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的“哪种方法倒水快”课题的实验与探索活动,引起学生对身边事
物的学习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学习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3.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知道其中的一些科学道理,并学会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
见现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习研究问题的实验方法。体会“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
的科学观。
教学难点是实验三,“哪种方法倒水快”的实验操作对于三年级学生存在一
定难度,教师要做好指导。
三、教学过程
1.各栏目教学指导:
(1)导言
由插图和一段话直接切入主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倒水快的方法”,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①课前教师要按小组为学生准备活动器材:
塑料水盆1个、塑料水瓶两个(其中一个在底部侧面扎一孔,孔径要相当于铅笔
粗细。)、计时秒表1个、水杯1个。
②关于在瓶底部侧面扎孔,不可由学生操作,教师在操作时也要注意安全,不
要扎伤手。
③关于倒水的各种方法教师要亲自动手实验,以便指导学生做好实验。
④要进行安全教育和活动纪律教育。
活动设计:
本节活动是通过实验对比分析的方式研究倒水快的方法,了解其中的一些科学道
理,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活动过程:
进行三项实验,分别为:
实验一
是通过听声音观察倒水情况,证明听到的声音是空气进入水瓶中产生的。说明空
气进入瓶中,水才能倒出来的道理。
教学活动中要使学生明白这个实验的研究方向,不是研究倒水快慢,是研究空气
进入瓶中,水才能倒出来的道理,要求学生倒水时手不能晃动,这是很重要的。
实验二
是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空气进入瓶中,水才能倒出来的道理。
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注意使学生明白严格按实验操作程序进行,才能达到
15
满意的实验效果。
让学生反复体验比较松开小孔和按住小孔,水出来的情况,印证空气进入瓶中快
(多),水才倒出来快(多)的道理。
实验三
是通过实验比较探索“哪种方法倒水快”。
教师在教学活动时,要细心做好各实验小组的组织工作,使更多同学进行实验操
作。
由模仿到创造,鼓励学生再创造新的倒水方法,提示同学,关键是解决空气如何
进入快的问题。
(4)探索发现
这一部分给出三段内容,第一段内容是实验的回顾与总结。第二段内容实验的结
论:空气进入瓶中快和慢,决定了水倒的快和慢。第三段是学生的体会。
教师可以用回放课件小组讨论或启发式办法实施教学活动。关于学生的体会,要
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收获。
(5)探索延伸
这一部分用本课实验所得到的结论研究其生活中实用事例。建议用小组讨论方式
进行教学活动。提示同学:要采用本课实验中的结论进行研究。
启发学生再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研究。
2.应注意的问题
(1)要用启发式教学,注意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
研究问题的方法。
(2)组织好实验活动是本课较为困难的地方,教师要细心做好组织工作。各种
倒水方法的实验,应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如果混乱了就达不到实验目的。
四、背景资料
1.关于倒水的方法
图A把瓶子竖直,瓶口向下倒水,一边倒水一边以瓶子的
轴线为轴旋转瓶子(要运用两只手)。
图B把瓶子倾斜着倒水,一边倒水一边旋转瓶子。
图C把瓶子倾斜着倒水。
图D把瓶子水平着倒水,一边倒水一边上下甩。
在这几种方法中,图A方法(竖直瓶子,瓶子口向下,旋转瓶子)时间最短。除了
这几种方法,还有其它的方法,可以由学生自己创造。
最快的办法当然是在瓶子底上扎个洞的方法。
2.图A方法倒水,瓶子竖直向下不断转动。这样就使瓶口既能进去空气又能流出
水了,所以水倒得快。图C、图D方法水平或者倾斜,倒水不快的原因和重力有
关系,水向下流要靠地球的吸引力,平放着地球吸引力则小,因为地球的吸引力
是竖直向下的。
3.把瓶子竖直向下,又在瓶子底扎了个洞,空气从上边进去,水在重力作用下从
下边瓶口流出去,这时就最快了。不过这是一种非
常的办法,要毁坏瓶子。
4.在不毁坏瓶子的前提下,图A的方法最好。但是在操作上,如果有一只手在上
面扶着瓶子底,另一只手在瓶子的肚子上旋转瓶子就更方便,这里就有让学生发
挥创造能力的余地。
16
8.水浮硬币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水浮硬币”的实验学习活动,引发学生对表面张力的学习兴趣。知道什
么是科学、什么是迷信,培养学生弄清科学道理、尊重科学事实、热爱科学,有
感知身边科学现象的愿望。
2.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善于发现身边的科学问题,养成严谨踏实学
习和探究的态度。在活动中锻炼学生思考科学问题的能力及实验操作能力。
3.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初步了解一些浮力、表面张力方面的科学知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有两个重点:一是硬币涂蜡与硬币不涂蜡的对比实验。思考为什么涂过
蜡的硬币,能够较长时间浮在水面上?另一个实验是“让曲别针浮在水面上”,思
考曲别针没有涂蜡也能浮在水面上?
三、指导策略
1.在实验过程中,教育学生要认真、仔细、按要求逐步进行活动,防止杂乱
无序而影响实验结果。
2.活动中教育学生注意安全及卫生。
3.“让针浮在水面上”的实验,若时间允许也可在课堂上进行,但针与面巾纸
请老师为各小组提前准备好。
4.“探索延伸”栏目中,杯口凸起“水丘”。渗透:“液体表面相邻两部分间有相互吸
引的力,液体表面总是趋向尽可能缩小,如荷叶上水珠总是呈球形。”的知识。
可以在三年级不给“表面张力”的概念。
四、参考资料
·表面张力:液体表面相邻两部分间有相互吸引的力。由于表面引力的作用,
液体表面总是趋向尽可能的缩小。如荷叶上水珠总是呈球形。
·硬币、曲别针之所以能漂浮在水面上,是由于水的表面张力。水的表面张力主
要源于分子之间的吸引,它使水的表面像有弹性的橡皮膜,托住了那些比同体积
水还重的物体。
·为什么涂过蜡的硬币更容易浮在水面上?硬币涂上一层蜡以后硬币没有被
水浸湿,水面的张力就可以支持硬币不下沉而浮在水面上。
·出外旅游,向庙里泉水池投掷硬币,传说:“浮在水面的硬币有福降临”纯属迷
信。通过本课学习,教育学生要崇尚科学,破除迷信!
板书设计:
8水浮硬币
能让硬币浮在水面方法:涂上一层蜡
17
稳轻放
反思:
9动物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仿生学是生物学、数学和工程技术学等学科相互渗透、交叉而形成的一门新学科。
仿生学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初。仿生学主要研究生物的结构和性质、能量转换、信息传
递,把得到知识用来改善现有的机构、仪器、建筑结构和工艺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物的启示”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对自然界各种生物特性的细微观察能力、
联系能力、模仿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立志学习知识创造新生活的情操。
【教学重点】
通过特征观察,知道什么是动物的保护色?动物的保护色有什么作用?它对人类有什么
启示?
【教学难点】
探索延伸”栏目中“用蛋壳做实验”通过实验与观察了解“”和“”两种蛋壳的
放置方法不同,哪种位置容易破损?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
1、搜集书刊、报纸网络上的有关动物“保护色”及呈弧形的建筑图片
及资料。
2、准备2个鸡蛋壳、一支长铅笔、一个小酒杯。
【课时安排】1课时
18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述:请同学们欣赏一组鸟类的图片,(出示一些鸟类的图片)
2、师问:这些鸟漂亮吗?你知道鸟类启发人发明了什么吗?
(出示飞机图片)
师问:你为什么认为人类根据鸟类发明了飞机?
3、师述:其实人类模仿动物的颜色、结构等创造出了许多应用于生产、生活
的仿生学技术。通过对动物身体结构及功能、特点的研究不仅能揭示医学
科学奥秘,而且还能解决一些人类遇到的科学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动
物给我们的启示》这一课。(板书课题)
二、活动过程
(一)特征观察
1、师:刘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图片,仔细观察,图片中有动物吗?
(课件分别出示1、2、3、4幅图片)
2、生分别思考并回答图中哪里有动物。
教师引导语:一只壁虎趴在树干上,就像树皮一样。
像枯树枝一样的昆虫。(等)
3、生汇报。(教师可以让学生点出,动物的所在,并暗示引导学生感受
不好找)
4、师问:图片上的这些动物好找吗?
观察这些动物时你有什么感受?
师述:这些动物身上的颜色(体色)与环境颜色相近,有隐蔽作用(保
护色),我们把动物的这种特征,称作保护色。
板书:保护色体色与环境色接近隐蔽作用
5、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个视频资料。在观看过程中,思考这样一个
问题:视频中的动物怎样保护自己的?举例说明
(课件播出动物的保护色资料片——找两个人回答)
6、课前我们都搜集了有关动物保护色的资料,谁说说你都搜集到了什么?
(找2个人回答)
19
7、师问:你们知道变色龙是怎么保护自己的吗?
8、师问:你们的知识真丰富,动物的确给我们带来许多启示,这需要我
们仔细观察,向动物学习。板书:仔细观察
(二)思考与交流
方式:小组讨论
(1)师述:动物的保护色给人们许多启示,其实许多动物的体型、结构
特点也给人们许多启示。下面我们自学40页、41页内容,自学之前先听
要求。
1.思考问题:
动物的保护色给人们发明创造带来了什么启示?
动物的身体结构、功能给人的发明创造提供了什么启示?
斑马的黑色条纹有什么作用?
2.比一比看看哪个组同学做的最好,哪位同学棒,老师就奖励他们组一
个“智慧博士”。
(2)生汇报(课件:随着学生的汇报自学结果,出示相应的书上图片。)
(图略)
当学生回到蝙蝠的时候,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选择的提问:
1、师问:你知道蝙蝠的回声定位是怎么回事吗?(学生适当
解释后)
师述:xxx解释得非常好,刘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片子,
大家看看科学家是怎么认识回声定位的。
(播放视频)
师问:你能猜测下雷达是怎么工作的吗?
当学生回答海豚后(一般学生回答的比较模糊,师引导)
2、师述:海豚之所以能在海里游得速度非常快,是因为什么吗?
(通过自学,学生应该能说出“流线型”)
20
师做补充叙述:海豚在水中这种体型很容易把前面的水
分开,使水迅速的流向身体后方,减小了阻力,潜水艇和汽车
的行驶速度非常快的,其实就是受到海豚这种流线型的体形特
征的启发。进而启发人们发明的。
其实海豚的皮肤,也有非常大的特点,它有什么特点你们
知道吗?(师引导学生简单说说)
3、师问:你认为斑马的黑色条纹有什么用呢?
你知道了黑色条纹的用处,你说说会对人们什么启
示?
(生简单答答)
师述:那好,我们打开书,找找人们是怎么认识斑马身上条
纹的作用的?
师依据学生的回答,启发学生,并板书出:
体色、结构、功能→给我们启示
(三)探索发现
师提问:通过上面的学习你有何收获:
(学生可以简单说说,只要意思对就可以)
1、仔细观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动物的体色、结构、功能为我们的发明创造提供了启示。
三、探究延伸
实验:小蛋壳大启示
师述:刚才我们研究了动物的特色、体型结构及其特点给我们的启示,
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戳蛋壳的游戏好不好?
师用手拿着一个蛋壳,和一支铅笔问:给你一支铅笔和一个蛋壳,看
看蛋壳在什么情况下容易被戳破,你准别怎么戳?
师引导:1.力度问题:
要把铅笔放到离蛋壳的一定高度下,让铅笔
垂直下落,这样把力量把握到同一个标准上。
2.有几种玩法:
21
凸面向上和凸面向下。
3.玩的时候注意什么问题:
铅笔离蛋壳的高度要一样高。
师问:你们同意吗?(开始实验,师并巡视,指导组内实验)
汇报:蛋壳在什么情况下容易被戳碎?
提问:为什么?(学生回答后,师做简单补充——从力学角度简
单讲解)
理论联系实际:蛋壳凹面向下容易被戳破,也就是凸面向上不容
易被戳破,那你知道生活中,蛋壳的这种凸面向
上不容易被戳破的特性,给人们什么启示吗?
(1)看图
师述:大家看看这些建筑,它们的屋顶都是什么型的?
(图略)
生:圆顶型的。
师:圆顶型的建筑有什么好处?
述:除了一些建筑应用的蛋壳这个特性,人们还有没有
根据蛋壳做的其他发明呢?
(2)出示图:安全帽军用钢
四、课堂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动物给我们的启示》这一课,大家听课都
非常认真,你们喜欢科学知识吗?你是不是也想研究一种动物搞一
项发明创造?
2、师述:通过大家的努力学习科学知识,老师相信你们长大了也
能搞发明创造,方便我们的生活。
【板书设计】
动物给我们的启示
保护色体色与环境色接近隐蔽作用
仔细观察
22
体色
结构其实我们发明、创造
功能
10.练练你的观察力
一、教学目的
1.通过“练练你的观察力”的学习与研究活动,激发学生对观察的浓厚兴趣,培
养学生全面、细致、认真的科学态度。
2.通过观察等活动,初步掌握观察与积极思维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
观察能力。
3.通过观察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在生活和学习中,处处离不开观察,观察
是认识世界的起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学习观察方法,提高观察能力。深刻体会: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是
科学探究的良好开端;观察是认识世界、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会观察才会创造。
三、指导策略
观察方法训练一:
①三人合影照片中,面部表情、手的位置、拉手的拇指三处动了。
②黑色钥匙与彩色钥匙:
A→4B→7C→1D→3
E→6F→5G→2
③A行:图2和图6相同。
B行:图3和翻转过来的图10相同。
观察方法训练二:
①图2和旋转角度后的图3相同。
②第一排的图3,旋转角度后的第二排的图3,旋转角度后的第三排的图8三个
图相同。
观察方法训练三:
上图:图中黑色是瓶状的工艺品
图中白色是两个人脸对视
下图:图中黑色是五人手牵手在楼梯上奔跑
图中白色是四个向上的白色箭头,五个向下的白色箭头。
探索延伸:
1.小蛋糕块是哪块大蛋糕切下来的?
1—C2—H3—G4—E
5—B6—F7—A8—D
2.与图1的图形相同的有两个:
23
①三、四、五7、8
②三、四、五与旋转角度后的3、4
板书设计10练练你的观察力
观察要有层次性
方向性
分清主次
反思:
11.“小兔”为什么能往前跳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纸张的弹力”的课题的制作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
对身边事物的学习探索兴趣。
2.培养学生动手制作与实验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了解弹性的有关知识,并学习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习研究问题的实验方法。研究纸的弹力可以有多种方
法。
教学难点是实验三的制作与实验操作活动,对于三年级学生存在一定难度,
教师要做好指导。
三、教学过程
1.教学活动指导:
(1)导言
由插图和导言切入主题,“图中的小兔玩具,小朋友一按它,它就往前跳,这是
为什么呢?”以此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可以让学生先操作一下教师的教具。
(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纸张的弹力”,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教
师可以采用设疑的方法进入活动。
(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①课前教师要按小组安排学生准备好活动器材。
②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小跳兔的示范教具。
24
③有条件的可以将“小兔”的样图复印好,使教学活动即节约时间,又能提高
活动质量。(复印时可以再放大一些)
④要进行活动的安全教育。
活动设计:
提示本节活动课活动是通过外力改变纸的形状,研究纸的弹力,进而了解其中的
一些科学道理,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活动过程:
首先要进行安全教育。
本课共三项实验,分别为:
实验一
是通过“吹纸条,研究纸的弹力”。
教学活动中要使学生逐步熟悉“物体在外力的作用下改变了形状,当去掉外力
后,物体又恢复原来形状”这样一句话。进而引出弹力的摡念。这是很重要的。
这个实验要让每个学生都做几遍,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新知。
实验二
是实验一的继续,比较两种不同纸张的弹力大小,是用比较法进行的实验研究应
让学生很好体会这一点。
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注意使学生明白严格按实验操作程序进行,认真进行
比较体验,才能达到满意的实验效果。
对于思考问题中的“按下再松手后,它们是靠什么力量恢复原状的呢?”学生回
答这并不困难,但要尽量引导学生用标准词语来回答。
实验三
是通过制作与实验进一步认识“弹力”。
教师在教学活动时,要细心做好各实验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建设工程合同
- 纸币清洗机器市场发展预测和趋势分析
- 牙桥材料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2024年度版权许可合同协议
- 贵金属制钢笔市场发展预测和趋势分析
- 2024年度污水处理设备采购与运营合同
- 2024年度招标办公室信息化建设项目合同
- 蜂窝纸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照相用回光灯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2024年度海外房产购置咨询合同
- 科幻小说赏读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杭州师范大学
- 二年级上册生命 生态 安全 全册教案
- 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柱式分析
- 保温脚手架施工方案
- 医疗机构开展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达标创建实施方案(示范文本)
- WS/T 431-2013护理分级
- GB/T 5606.1-2004卷烟第1部分:抽样
- GB/T 41300-2022民用无人机唯一产品识别码
- GB/T 28202-2011家具工业术语
- GB/T 25052-2010连续热浸镀层钢板和钢带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
- 检验科梅毒快速检测室内质控记录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