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河南省平顶山市普通高校对口单招生态学基础_第1页
2021-2022学年河南省平顶山市普通高校对口单招生态学基础_第2页
2021-2022学年河南省平顶山市普通高校对口单招生态学基础_第3页
2021-2022学年河南省平顶山市普通高校对口单招生态学基础_第4页
2021-2022学年河南省平顶山市普通高校对口单招生态学基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河南省平顶山市普通高校对口单招生态学基础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

一、单选题(50题)1.生长在珊瑚虫周围的藻类大量死亡而引起珊瑚虫群体的死亡,这个现象说明生物种间有()作用。

A.竞争B.共生C.寄生D.他感

2.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是()

A.石油农业B.传统农业C.生态农业D.机械农业

3.常绿阔叶林的分布区域是()

A.温带

B、热带

C、亚热带

D、寒温带

4.生物物种存在、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是()

A.基因B.个体C.种群D.群落

5.生态学是研究()A.水分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B.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C.环境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D.气候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6.下列属于湿地生态系统的是()。A.沼泽B.深海C.沙漠D.果园

7.植物固定的日光能占其吸收的日光能的比率称为()

A.同化效率B.净生产力C.生长效率D.维持价

8.莲藕的通气组织属于()

A.内环境B.外环境C.微环境D.区域环境

9.蚕豆的幼苗种植在月桂这种有强烈香味的植物下面,蚕豆的生长会受到抑制,这是植物的()。

A.密度效应B.种群调节C.竞争作用D.他感作用

10.下列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

A.石油B.天然气C.煤D.水能

11.土壤细菌和豆科植物的根系所形成的共生体称为()。A.菌根B.根瘤C.菌丝D.子实体

12.驯化能改变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性范围,即可改变其()。A.生态幅B.生态对策C.种间关系D.内分布型

13.通过对水生生态系统的研究,提出著名“十分之一”定律的生态学家是()。A.奥德姆B.林德曼C.谢尔福德D.克列门茨

14.瞪羚为了不被猎豹捕食,其逃避能力不断增强,而猎豹为了捕到瞪羚,其捕猎能力也会相应提高,该现象属于()

A.他感作用B.协同进化C.竞争作用D.互利共生

15.寄生食物链是()。

A.青草→羊→虎B.绿藻→虾→小鱼C.鼠→跳蚤→细菌D.蛹→鸡→狼

16.最先提出生物群落概念的是()

A.达尔文B.亚里士多德C.莫比乌斯D.林德曼

17.红花三叶草依赖土蜂为其传粉,田鼠常捣毁土蜂窝,而猫又捕食田鼠,因而猫的数量影响田鼠的数量,继而影响土蜂的数量,最终影响三叶草的数量,以上事实可以说明()。

A.通过食物链联系起来的各种生物,相互之间都存在竞争关系

B.通过食物链联系起来的各种生物,相互之间都存在互助关系

C.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

D.各种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18.下列属于生态系统大型消费者的是()

A.真菌B.植物C.肉食动物D.细菌

19.“-3/2自疏法则”描述了植物种群内个体间由于竞争而产生的()。A.密度效应B.产量效应C.温度效应D.边缘效应

20.光照的长短在植物的发芽阶段并不起作用,但在开花阶段则是必须的。这是由于()。

A.生物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需求不同

B.生物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必须得到生存发展需要的多种因子

C.各因子之间的补偿作用不是经常存在的

D.由于某一因子的数量产生变化,而导致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明显的变化

21.生物群落的概念最早是由()提出的。A.谢尔福德B.达尔文C.奥德姆D.莫比乌斯

22.原始森林遭到破坏后,形成森林的过程为()。A.原生演替B.次生演替C.水生演替D.旱生演替

23.实验表明,有利于蛋白质合成的是()。A.蓝光B.青光C.紫光D.红光

24.对植物群落的结构和环境形成起主导作用的物种是()。A.稀有种B.伴生种C.优势种D.亚优势种

25.当潮湿气团越过大型山脉时,在迎风侧形成降水,而在背风侧形成干热气候,使山脉的两侧分布着截然不同的植被类型,这称为()

A.焚风效应

B、山风效应

C、谷风效应

D、陆风效应

26.在()土壤中,P的有效性最高。

A.酸性B.中性C.碱性D.以上三种土壤差不多

27.针阔混交林乔木层中有()。A.一种生活型B.两种生活型C.三种生活型D.四种生活型

28.大气中最多的气体是。()A.氮气B.氧气C.二氧化碳D.氢气

29.当两个生物利用的同一资源或共同占有的其他环境变化时,就会出现()。A.生态位重叠B.生态位分离C.生态位压缩D.生态位移动

30.当两个生物利用的同一资源或共同占有的其他环境变化时,就会出现()。A.生态位重叠B.生态位分离C.生态位压缩D.生态位移动

31.下列属于原地实验的是()。A.实验室中通过罩笼,研究棉铃虫的发育和死亡

B.在田间通过罩笼,研究棉铃虫的发育和死亡

C.应用人工气候箱研究不同温度对昆虫发育和死亡的影响

D.用线粒体和细胞核DNA标记序列,分析证实欧洲大陆的沙漠飞蝗来自两个起源地

32.下列关于能量和物质循环正确的说法是()。

A.能量不断地沿着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环境方向逐级流动

B.生态系统的能量在各营养级间往返流动

C.物质循环是指各种化学物质在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循环运转

D.循环”一词意味着这些化学物质可以被永远重复利用

33.地球上面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A.森林生态系统B.海洋生态系统C.农业生态系统D.生物圈

34.高山植物通常长得比较矮小,这主要是因为高山地区具有较强的()。A.紫外光B.红外光C.红橙光D.绿光

35.下列关于衰退型种群年龄结构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幼龄个体少,老龄个体多B.年龄锥体呈金字塔形C.老龄个体少,幼龄个体多D.幼龄与老龄的个体数大致相等

36.氮循环中引起的环境问题有()

A.使土壤成分缺氮B.偏施氮肥,造成养分失衡C.气候变暖D.水污染

37.近年来,我国太湖大面积出现蓝藻,从种群数量变动的角度,这一现象属于()。A.种群平衡B.种群暴发C.生态入侵D.季节消长

38.初级生产力最高的区域是()。

A.海陆交接地带B.荒漠C.海洋D.草原

39.在相当匀质的环境中,主要资源分布均匀的条件下,由于种群内个体竞争的结果,种群内个体常呈()。A.随机分布B.均匀分布C.集群分布D.随机和集群分布

40.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指的是()。

A.照射到该系统的全部太阳能

B.照射到该系统所有植物体上的全部太阳能

C.该系统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D.生产者传递给消费者的全部能量

41.测定物种多样性的方法很多,一般用物种多样性指数来定量表达群落内物种多样性,常见的有。()A.辛普森指数B.扩散型指数C.欧氏距离系数D.CA指数

42.下列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属于典型沉积型的是()。A.碳B.氮C.磷D.氧

43.逻辑斯谛方程中的r是()

A.内禀自然增长率B.周限增长率C.瞬时增长率D.相对增长率

44.某二森林中的所有马尾松在生态学上可称为一个()。A.群系B.群落C.群丛D.种群

45.下列矿质营养元素中,属于植物所需的大量元素的是()。A.锌B.铝C.磷D.锰

46.下列群落中,动物种类最丰富的是()

A.热带雨林B.常绿阔叶林C.落叶阔叶林D.草原

47.如果一个种群的年龄锥体为金字塔形,则该种群的发展趋势呈()

A.稳定型B.增长型C.衰退型D.下降型

48.在以下生态系统中,总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是()。A.热带雨林B.亚热带阔叶林C.温带草原D.暖温带混交林

49.在植物花芽分化和形成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光照长度B.光照强度C.光照时间的早晚D.光照速度

50.生态系统的组成中,生物组分包括()

A.生产者B.大型消费者C.分解者(小型消费者)D.以上三大功能类群

二、填空题(20题)51.C3植物比C4植物的CO2补偿点和饱和点都()。

52.调和人与自然的矛盾,要实行利用与保护兼顾的策略,用而有度,主要是坚持收获量小于______的原则。

53.种群的分布状态及其形式,称为______或内分布型。

54.具有镶嵌性特性的植物群落叫做______群落。

55.高原上的太阳直接辐射相对较强,天空散射辐射相对较弱,紫外线辐射较强,可以______微生物的活动和树木的生长高度。

56.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人适宜于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______。

57.根据降水量的不同,我国从东南到西北可以划分三个等雨量区,分别分布着不同的植被,这三个区是______、干旱区和荒漠区。

58.弱光下植物色素不能形成,细胞纵向伸长,糖类含量低,植株为黄色软弱状,这种现象叫______。

59.在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中,实验方法主要有两种:原地实验和______实验。

60.反馈控制是生态系统的稳态机制之一,但只有______反馈才能控制种群密度过度增长。

61.热带雨林分布区的土壤养分是______。

62.在深水层,因为______,所以深水层以需氧动物和兼气性细菌为主。

63.陆生植物包括湿生、早生和______三种类型。

64.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______。

65.植物需要在一定的温度以上,才开始生长发育,这是_______法则决定的。

66.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相互关系是长期______的结果。

67.种群内分布型主要有______、随机分布和成群分布。

68.______是指在自然界中,物种与物种之间取食与被取食之间的关系。

69.典型的J型增长和S型增长,在自然种群增长中是很少见的,常常表现为两类增长型之间的______过渡型。

70.__________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一个数量特征。

三、判断题(10题)71.一个物种可以同时占有两个或更多个营养级。()

A.正确B.错误

72.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遗传调节和食物调节都属于种群自动调节机制。()

73.高粱、玉米、小麦等植物都是抗旱性强的植物。()

A.正确B.错误

74.氮循环属于典型的沉积型循环。()

A.正确B.错误

75.生物个体间竞争激烈,对抗作用强,则其内分布型是成丛分布。()

A.否B.是

76.全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全球陆地和全球海洋。()

77.生物固氮是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一个重要过程。()

78.生态系统中必须有的生物成分是生产者和消费者。[]

A.正确B.错误

79.在最适宜的条件下,种群所表现出来的最大增长率称为内禀增长率。()

80.植物群落所处的环境温暖湿润,群落中的高位芽植物所占比例就较高。()

四、简答题(5题)81.简述能源利用的发展趋势。

82.简述物候节律及其意义。

83.光照的周期性对动物有哪些影响?

84.种群的基本特征有哪些方面?

85.简述减数分裂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

五、论述题(2题)86.试述细胞外被中糖蛋白在细胞内合成、组装和运输的全过程及其对于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

87.论述群落演替的动因及其类型。

六、单选题(0题)88.阴性植物叶片长期处于弱光照下所形成的生理适应表现为()。

A.质地较厚,叶面上常有很厚的角质层覆盖

B.枝下茎高较长,树皮通常较厚

C.茎的内部结构是细胞体积较小,细胞壁厚

D.叶绿素含量大

参考答案

1.B

2.C

3.D

4.C

5.B

6.A

7.A

8.A

9.D

10.D

11.B

12.A

13.B

14.B

15.C

16.C

17.D

18.C

19.A“一3/2自疏法则”描述了植物种群内个体间由于竞争而产生的密度效应。

20.A

21.D

22.B

23.A蓝光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红光有利于糖类的合成,蓝紫光与青光对植物伸长有抑制作用,使植物矮化。

24.C

25.A

26.B

27.B

28.A

29.A

30.A

31.B

32.C

33.D

34.A

35.A

36.C

37.B

38.A解析:由于海陆交接地带较之其他区域来说,更具备光、CO2营养物质、O2和温度等多个有利因素,更利于初级生产量的提高,故选A。

39.B

40.C

41.A

42.C地球上大多数矿质元素如磷、钙、钾、镁、锰、铁、铜等属于沉积型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43.C

44.D

45.C

46.A

47.B

48.A

49.B

50.D

51.高高

52.净生产量

53.种群空间格局种群空间格局

54.镶嵌镶嵌

55.抑制

56.生态入侵

57.湿润区

58.黄化现象黄化现象

59.人工控制人工控制

60.负

61.极为贫瘠极为贫瘠

62.光线微弱

63.中生

64.生态系统生态系统

65.有效积温有效积温

66.协同进化协同进化

67.均匀分布均匀分布

68.食物链

69.中间中间

70.净初级生产力

71.A

72.N内源性因子是指来自种群内部的调节因子,包括内分泌调节、遗传调节和行为调节,不包括食物调节。

73.B

74.B

75.N

76.N

77.Y

78.B

79.Y

80.Y

81.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发展的总趋势是能源消耗越来越大,能源危机越来越明显,替代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合理开发利用。(1)煤、石油、天然气、铀等石化能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2)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3)生物能源的多层次、多级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82.生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温度的寒暑节律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物发育节律称为物候。植物的物候变化非常明显;动物对不同季节食物条件的变化以及对热能、水分和气体代谢的适应。导致生活方式与行为的周期性变化。物候研究观测的结果,可应用于确定农时、确定牧场利用时间、了解群落的动态等,特别是对确定不同植物的适宜区域及指导植物引种工作具有重要价值。

83.动物繁殖与光照时间的关系也可分为两大类即“长日照动物”和“短日照动物”。加长白昼时间有利于长日照动物的生殖腺活动而缩短白昼则能刺激短日照动物的生殖。日照的变化与动物的迁徙、休眠、换羽以及很多其他周期性现象的开始和结束密切相关。动物繁殖与光照时间的关系,也可分为两大类,即“长日照动物”和“短日照动物”。加长白昼时间有利于长日照动物的生殖腺活动,而缩短白昼则能刺激短日照动物的生殖。日照的变化与动物的迁徙、休眠、换羽以及很多其他周期性现象的开始和结束密切相关。

84.(1)数量特征:包括密度(或大小)、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性别比。

(2)分布特征:种群有一定的分布区域,种群的内分布型有3种类型。

(3)遗传特征。

85.减数分裂的生物学意义主要在两个方面:(1)减数分裂保证了有性生殖生物在世代交替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有性生殖是生物在长期进化历程中较无性生殖更为进步的一种繁殖方式。雌雄配子的融合,把不同遗传背景的父母双方的遗传物质混在一起,其结果既稳定了遗传,又添加了诸多新的遗传变异,大大增强生物对千变万化环境的适应能力。然而,如果没有一种机制使精卵细胞染色体数减少一半,那么精卵细胞的融合,将使染色体数倍增下去,细胞的体积也就不断地膨胀,细胞将不能适应环境而遭淘汰。减数分裂保证了生殖细胞在细胞周期中染色体的单倍化,然后通过受精作用还原为二倍体。没有减数分裂,有性生殖将是不可能的。(2)减数分裂是遗传重组的原动力,增加了生物多样性。减数分裂也是遗传变异产生的主要原因。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如果没有遗传变异的话,生物就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就会失去长期生存的能力。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有两种方式发生遗传重组。一种是通过亲代染色体在单倍体细胞中的自由组合,产生的配子所含的染色体在组成上既有祖父的也有祖母的。第二种方式是同源染色体配对时发生的DNA交换。这种遗传重组过程产生的单个染色体中既有父本的也有母本的基因。减数分裂就是通过这样两种机制产生遗传上独特的四个单倍体细胞,每个细胞都含有新重组的遗传信息。

86.细胞外被糖蛋白又称糖萼,是细胞膜的正常结构组分,是胞外多糖与蛋白的共价结合物,它不仅对膜蛋白起保护作用,而且在细胞识别中起重要作用。这类蛋白主要有胶原、糖胺聚糖、蛋白聚糖、层粘连蛋白、纤连蛋白、弹性蛋白等。糖蛋白首先在粗面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上合成,然后前体蛋白质在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内发生糖基化修饰,最终从内质网的TGN以囊泡的形式排出并运送到细胞膜处,将糖蛋白整合入细胞膜。真核细胞中寡糖链一般结合在肽链的四种氨基酸残基上,由此可分为两大类不同的糖基化修饰,即N-连接(连接到天冬酰胺的酰胺氮原子上)和O-连接(连接到丝氨酸、苏氨酸或在胶原纤维中的羟赖氨酸或羟脯氨酸的羟基上)糖基化。N-连接与O-连接的寡糖在成分和结构上有很大的不同,合成和加工的方式也完全不同。N-连接的糖基化反应起始发生在糙面内质网中,一个14个糖残基的寡糖链从供体磷酸多萜醇上转移至新生肽链的特定三肽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