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语境与历史叙事的民族本土立场_第1页
全球化语境与历史叙事的民族本土立场_第2页
全球化语境与历史叙事的民族本土立场_第3页
全球化语境与历史叙事的民族本土立场_第4页
全球化语境与历史叙事的民族本土立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球化语境与历史叙事的民族本土立场上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中国小说日益明显地呈现出虚实分化的两极发展态势:一方面是苏童、叶兆言、刘震云、格非、莫言等一批青年作家挟借“新〞之名,创作了〔一九三四年的逃亡〕、〔故乡天下黄花〕、〔夜泊秦淮〕、〔迷舟〕、〔红高粱〕等一大批旨在颠覆旧有的革命历史观,表达个人化、欲望化历史观念的子虚乌有式的新历史小说;另一方面是凌力、刘斯奋、唐浩明、二月河、熊召政等一批年龄稍大的中年作家运用较为传统的历史还原手法,创作了〔梦断关河〕、〔白门柳〕、〔曾国藩〕、〔雍正皇帝〕、〔张居正〕等旨在历史写真,具备信史品格的长篇作品。耐人寻味的是,这一虚一实的两种写作,都选择了相近或相似的历史年代。前者往往以晚清与民国为题材对象,后者则大多把注意力聚焦于明清。从大的时间跨度考察,明末至近代是中国封建的末世,也是传统不可挽回地走向衰败并进行艰难痛苦的现代转型之际;而与此同时,西方却处于上升期,日渐强盛。此消彼长,自诩为天朝的中国相对西方而言,成为停滞的帝国,与世界先进行列的差距愈来愈大。这是几个世纪以来的创痛,因而末世情结,包含了作家们对中国传统和西方无限眷恋和批判的矛盾复杂的心态。鉴往知今,作家们不约而同地选择这一时段,正是为了传达他们在全球化语境中,对民族文化身份的焦虑和重塑民族辉煌的渴望。虽然不能武断地说,近些年来历史小说创作就是在应对全球化这一策略的引领下趋于繁荣,但用叙事的方式反思历史,以期达成民族的自我认同,的确已成为许多历史小说写作的“集体无意识〞。就这个意义上而言,我们认为全球化不仅仅仅仅是历史小说一个潜在的写作背景,它已内在地渗透到作家的创作机制之中,成为他们反思历史、叙述历史时铭心刻骨的肌理与血肉。;;一、本土立场与最后辉煌的温情回眸;;明清是中国封建发展到鼎盛和烂熟的时期,但在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内里却蕴藏着忽喇喇大厦将倾的深刻危机。与“盛唐〞不同,在这一完整的长时段的历史时期里,世界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原来后进的西方经过工业革命之后迅速崛起,并对包括中国在内的第三世界国家进行殖民扩张。于是,中华民族在不得不进行痛苦、屈辱和无奈转型的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杰姆逊所说的“民族焦虑〞。特别是作为民族代表的知识分子,更是站在时代的前沿,以精神与心灵的全部力量,在方生未死之间探索民族文化的新生之路与转型之途。90年代以来关于明清的历史书写也不例外,不同的是,这种本土民族文化自我认同增添了更多的反思成份,被有意识地纳入与异域民族平等对话交流的理性框架中进行审思。这样,历史小说的明清叙事,无意就成为与西方文化的“他者对峙的中国的文化危机的寓言〞,作品中所深寓的民族文化思考自然也就成为“被殖民者/殖民者对峙的整个视野〞①的思考。;凌力的〔梦断关河〕、“百年辉煌〞系列,唐浩明的〔曾国藩〕、〔旷代逸才〕、〔张之洞〕,二月河的〔雍正皇帝〕等“落霞〞系列,刘斯奋的〔白门柳〕,熊召政的〔张居正〕,蔡敦祺的〔林则徐〕都把目光落在明清时期凝聚着优秀民族精神的人与事之上,尤其是将笔力集中于中国封建文化的最后辉煌阶段。借着对最后辉煌的温情回眸,作家们“把蕴含在封建王朝内质中与人类社会发展不谐和的因素、民间百姓罹遇的苦难、优秀传统文化等提炼凝聚成为鲜活可感的形象,借助的形式,向世人展示了华夏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②煌煌十三大卷的“落霞〞系列,以恢宏的气势写出了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走向衰落前的最后辉煌。二月河选择具有雄才大略和拯世责任的康熙、雍正、乾隆等封建帝王为表现对象,努力从他们身上寻找与阐扬优秀的汉文化传统。这三个封建帝王以一介独夫,为天下谋划,不惜背负“恶与孤独〞,其间蕴藏的人格力量,正是外儒内法的权谋文化传统所能迸发的积极能量。作品以野史、民间史、神话传说等与正史相融的叙说方式,展开了以王朝图治为核心的民间、市井、官场、朝廷等全景式社会扫描。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神道妖鬼时时嵌入质实的史实叙说之中,把施政大略转化为生动的人事纠葛,以此建立自己对本土文化的审美和意义的重构。“我写这书主观意识是灌注我血液中的两样东西:一是爱国,二是华夏文明中我认为美的文化遗产。我们现在太需要这两点了,我想借满族人初入关时那种虎虎生气,振作一下有些萎靡的精神。〞③这分明流露了二月河浓浓的民族本土立场。;熊召政的〔张居正〕则以明王朝中叶的万历新政始末为题材,同样集中笔力写张居正在历史漩涡中挽狂澜于即倒的巨大的个人作用。在中国的传统历史叙事中,本来就有帝王将相的描写传统。但经过革命历史叙事对人民作用的强调,加上90年代以来新历史小说的兴起,对宏大叙事的解构以及对小历史小人物的重新关注等多重因素,今天的帝王将相题材,其实早就冲破了原来的英雄崇拜格局,而是指向民族精英的文化人格塑造。在明君或贤相的身上,凝聚的是传统文化的菁华力量。张居正不避物议,外拒清流,是对传统文化中自标清高、空疏无用的纠正;其务实耐烦的精神又是对好高骛远式的激进改革的纠偏。正因此,万历新政才成为明王朝的一剂救命良方,而使它的气脉又延续多年。“不以道德论英雄,应为苍生谋福祉〞,④这是作家创作〔张居正〕的历史观,也是小说审视历史人物与事件时的一个文化视角。作品中所展现的绚烂的“落霞〞,是封建王朝最后的回光返照。其间的人与事,是封建文化在大厦将倾之前的最后一搏。作家集中笔力写它的美丽和辉煌,同样也显露了他潜意识深处的本土文化反抗。;但这又毕竟只是最后的一搏了。这最后一搏,固然绚烂多姿,却有着不容忽视的内在缺陷。封建文化具备强大的体制惰性:权谋文化虽然充当着驱动历史演进的重要力量,但它却无法抹去其自身抑制民主、摧残人性的落后因素。尤其是以今日全球化的宏大视角重新审视这段“落霞〞时光,我们会发现,在作家们津津乐道的康亁盛世的同时,西方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开放态势蓬勃兴起,中西差距就是在这个时段被迅速拉大的。回避这个问题,而孤立地描写所谓的煌煌盛世,这是一种封闭和短视,甚至还暗含了某种“天朝心态〞。实际上,明中叶的万历新政之后,紧接繁荣的是腐朽颓败的晚明习气;康亁盛世之后是中国传统社会在西方文化冲击下的土崩瓦解。这里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这种专制独裁的“落霞〞式体制改革,往往寄托在某些强有力的封建英雄人物身上而无法获得正常的政策延续性。甚至专制体制还无法保证这样的强力意志的出现,无法保证杰出英才顺利进入历史权力舞台。因为在传统明哲保身的文化惯性之下,优游不迫、漠不关心的政治态度,才是一般官僚最常见的人生观。像雍正、张居正那样对权力的眷恋和对的重视,就会被视为“苛政〞、“俗吏〞。雍正之所以背负骂名,居正夺情之所以引起如许大的波澜,就在于他们对实际政务的热衷和对可保他们大政顺利执行的权力的热衷。无论是雍正还是居正,都无法保证身后之事。不仅他们的改革难以为继,甚至无法避免死后声名被诋和守旧势力的卷土重来。权势,是他们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关键所在。尽管作家对描写对象充满了深切的同情,但历史理性却无法化解他们“荣辱兴衰转瞬间〞的权势循环悲剧。;从统治阶层的角度出发,“落霞〞辉煌产生的是封建英杰个人力量无法延续的历史悲剧。而下降到社会民众层面,这种悲剧则是封建专制文化对现代民主萌芽的压抑,使得社会经济繁荣和初始现代意义上的商业文化无法走上持续发展的正轨。相当多的史料表明,在明末,我们国家已经产生经济的萌芽。在苏州及江南地区的纺织工业蔚为壮观。在对15世纪末与16世纪初的全球经济的考察中,学者们更进一步发现,自大发现始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中,晚明出人意外地充当着经济强势力量。⑤繁荣的海上贸易,大力促进了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而正是在中国南方地区,“海面和陆地犬牙交错,形成一种溺谷型海岸……在这一地带,海上的旅行和冒险推动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资本主义只是在逃脱国内的监督和约束时,才能充分施展其才能。〞⑥而这些民间的经济力量和资本主义及现代民主的无法正常生长等相互关涉,却在反映这一时代的历史小说中被民族本土立场有意无意地遮蔽了。〔雍正皇帝〕采取的是缺席策略,〔张居正〕虽写到海上走私,也写到以何心隐等为代表的民主萌芽的私学兴起;但前者被处理成产生于权力交易中的腐败,后者则被视为世道人心的毁灭力量。恰恰是对这一问题缺乏更深入的思考,使作家们对本土文化的崇扬失之片面。何以西方语境下正常的经贸交易演变为官商勾结的腐败?何以西方话语中健康的个性自由走上狷狂放荡的邪途?如果我们能就此来进一步审视封建文化的末世辉煌,那么这对打破历史小说作家封闭狭隘的创作心态,理性地重建民族本土文化无疑十分重要的。;;二、文化冲突与转型自救的悲剧写真;;全球化浪潮带来的巨大冲击力,这才有了本土文化退守的应对策略。从另一角度讲,这种冲击也就是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本土情结其实是相当理想化了,现实语境中的文化冲突远不是简单的退守便能解决的。而作为一种独特的小说,为了应对西文文化的侵渗,也是基于对历史的真切的生命体验,不少历史小说都选择了与当代转型期有着相似文化心理结构的明清代际裂变为表现对象。因为这段文化冲突异常激烈的历史,与当下现实脉息相通,相当合适地成为作家们表达现实思考的历史时空。明清之际中国传统文化在异族文化或西方文化冲击下的被迫转型,正与当下“全球化〞激发起来的民族身份认同具有深刻的应和关系。;明清叙事的代际裂变有两个代表性的时段:一是明清鼎革,二是近代转型。〔白门柳〕、〔倾城倾国〕、〔少年天子〕等表现的是前者,〔曾国藩〕、〔旷代逸才〕、〔张之洞〕等则反映的是后者。实际上,从异族文化入侵的角度来看,两者有很大的相似性。清兵入关,雉发令一下,酷烈的民族矛盾造成的扬州十日,嘉定、江阴屠城的血泪阴影与近代史上枪炮下的民族屈辱如出一辙。刘斯奋的〔白门柳〕写明清鼎革,其超出同类题材的地方在于通过对现实文化转型期中的现代民主自由话题的关注,使旧有的〔桃花扇〕主题有了崭新的开拓。在〔白门柳〕铺写的历史文化长卷中,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和心路历程被格外凸现出来。小说特意择选的这些明末士人,他们把传统的忠君死义当作高悬于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但对人生的眷恋和对尘俗人性的自然要求,又使他们陷入两难境地不能自拔:方以智从李自成手中逃出后名士做派的大转变,黄宗羲卷入南唐实际政务后对明王朝的彻底失望,冒襄逃难途中的家国矛盾。这是传统文化遭到异质文化冲击后产生的深刻危机在知识分子身上的痛苦裂变。一方面,民族气节要求他们死难;另一方面,清王朝入关后的充满生机同明王朝的糜烂腐朽形成鲜明对比,又使他们酿生解构封建纲常的某种现代民主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