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课后习题-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1页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课后习题-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2页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课后习题-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3页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课后习题-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4页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课后习题-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课后习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9世纪以来,人工智能已成为科幻小说、科幻电影最钟爱的主题,以至于它占据了我们关于未来的主要想象空间。不幸的是,这些作品所描述的人工智能窄化了我们对于未来生命和生活方式的想象,似乎人类未来的主要内容就是与机器人的斗争同时,过去一百年充斥在科幻文化中的拟人化手法也把人工智能窄化了,机器人只是人工智能的一种典型形式和一个发展方向,而人工智能对我们的意义不只是它可以模拟、延伸和拓展人的思维,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我们理解人的语言、思维和智能本身有巨大的推进作用。科幻文化对人工智能的窄化还在于,好莱坞电影中总是将机器人和人的根本差别归于感情或者说是“爱”,其实人的社会性存在是人工智能尤其是人工生命研究领域最大的难题。人工智能必须建立一个可预测的世界模型以及反应、修正机制,这都是建立在一个理性个体的假设之上的。问题在于,世界上不止有一个个体,还有无数他者,如何以算法应对无数社会性个体之间复杂的、充满非理性和偶然性的相互作用?这才是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难点所在。心灵没有方程式,社会性的心灵产生的问题更加无法用算法解决,这或许正是艺术的机会。然而,人的社会性在今天这个网络社会受到了新的挑战。近20年来,在日常生活的层面上,技术发展在明显加速,我们能够感觉到各种技术对生活的“重置”技术的发展在引诱着也在强迫着我们跟随,不断跟它一起更新换代——引诱是因为花样翻新、追求时尚,而强迫是因为整个服务系统在更新,我们只能跟着更新,否则等待你的是脱离网络、去社会化,这种加速度,这种迅即的自动化、现成性,取消了我们自主的学习与生产。那么,我们是不是还能保持艺术制作和创造的欲望?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最切近的应用场景中,某些电商平台设置了众多的“推荐”和“方便”,这些“方便”不但是引导消费的诱饵,更是对我们自身性的诱导和窄化。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合作中,我们的偏好被强化。据说阿里巴巴对每一个淘宝用户的定义,可以拓展到几千个标签。这意味着,它比你自己更了解你的欲望、需求、目的、冲动、然而,这只是你的数码存在,这不过是由概率算法导出的一种“显示性偏好”。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人群做了无穷细分,但同时人文学者们又总是在抱怨技术把人同质化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能否弄清楚,新科技究竟是把社会变丰富了还是变单一了?我个人这些年的感觉是,在表征意义上人们的确变得更加多元、丰富,但是在深层意义上,人的社会性以及社会能力却被极大地削弱了。人们思考问题时,如果缺乏辩证思维,会偏向一极而无暇顾及另一极。面对技术把人同质化的趋势,如何找到反向的动力并将之作为“辩证的另一极”?这是未来艺术的根本任务。(摘编自高士明《当科幻窄化了人工智能,艺术新命题出现了》)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19世纪以来,以人工智能为主题的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所描述的人工智能窄化了我们对于未来生命和生活方式的想象。B.人工智能技术当下难点所在,是如何以算法应对无数社会性个体之间复杂的、充满非理性和偶然性的相互作用。C.人工智能对我们的意义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我们理解人的语言、思维和智能本身有巨大的推进作用。D.概率算法导出的“显示性偏好”往往是被强化的偏好,与人的真实需求未必一致。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就新科技对人的影响从表征意义和深层意义两个维度表明了看法。B.文章通过讨论人的社会性在网络社会所受到的新挑战,将论证推向了深入。C.文章以某些电商平台为例,指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正在对人群做出无穷细分。D.文章阐释了人工智能对社会生活三个方面的窄化,为进一步论证奠定基础。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艺术制作和创造的源泉在于对迅即的自动化、现成性保持警惕,追求自主的学习与生产。B.艺术能够应对无数社会性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解决社会性的心灵所产生的问题。C.艺术可以表现未来,科幻文化可以展现人们对未来科技、生命和生活方式的想象。D.艺术的根本任务是在技术之外找到反向的动力,并能够把它作为“辩证的另一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到现在为止,他们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甚至不是在一个有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自己的历史。他们的意向是相互交错的,正因为如此,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在这里通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这里我们就来谈谈所谓伟大人物问题。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做了被本身的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如没有拿破仑这个人,他的角色就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这一点可以由下面的事实来证明:每当需要有这样一个人的时候,他就会出现,如凯撒、奥古斯都、克伦威尔等等。如果说马克思发现了唯物史观,那么梯叶里、米涅、基佐以及1850年以前英国所有的历史编纂学家则表明,人们已经在这方面作过努力,而摩尔根对于同一观点的发现表明,发现这一观点的时机已经成熟了,这一观点必定被发现。历史上所有其他的偶然现象和表面的偶然现象都是如此。我们所研究的领域越是远离经济,越是接近于纯粹抽象的意识形态,我们就越是发现它在自己的发展中表现为偶然现象,它的曲线就越是曲折。如果您画出曲线的中轴线,您就会发现,所考察的时期越长,所考察的范围越广,这个轴线就越是接近经济发展的轴线,就越是同后者平行而进。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某种历史现象的诞生看似偶然,其实充满着必然性,这从根本上来说是经济在发挥作用。B.法兰西共和国被本身的战争弄得精疲力竭,需要一个军事独裁者,这是拿破仑登上历史舞台的原因。C.马克思发现唯物史观的必然性在于,发现唯物史观的时机已经成熟了。D.人们研究的领域越是远离经济,就越能发现规律,进而取得卓越的成就。5.文段中的“正因为如此”中,“此”指代什么内容?请加以概括。6.文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最先把“亚细亚生产方式”作为一个概念,并做了解释。他认为,马克思所说的“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社会经济形态演变的几个时代”,其中的“亚细亚的”指的是一种独特的社会经济发展类型,它与西方社会中的“古代的”“封建的”是并存的经济发展类型。但与此不同的是,1938年,斯大林明确提出:“历史上有五种基本类型的生产关系:原始公社制的、奴隶占有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这种观点成为关于这个问题的官方权威话语。在这种划分中,马克思说的“亚细亚的”被去掉了,东方与西方完全被合为一谈。中国的“亚细亚生产方式”论证承接于苏联。由于相关著作整理翻译的不足,人们无法全面了解马克思关于“亚细亚的”的看法,许多人都相信“五阶段论”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所以就一定要在“五阶段”的概念序列中来解释“亚细亚的”的性质及东方社会。在一些人的意识里,中国若没有经过西方式的前四个阶段而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就有“缺陷”,就不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因此,1920年代后期之后的半个世纪,中国理论界关于“东方社会”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主流理解,基本上是在苏联人的思路的延长线上进行的。例如,郭沫若在1936年说,亚细亚生产方式指的是“奴隶制以前的一个阶段的命名”。他把“亚细亚的”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形态,并把它放在了人类社会单线发展的链条上。胡秋原则认为,亚细亚生产方式指的就是东方封建社会。将“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与“五阶段论”的头三段加以对位的思路与观点,长期以来都是学界的主流。其中的争论,大多围绕“亚细亚的”到底属于哪个阶段而展开,本质上都没有跳出“五阶段论”的固定思路。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马克思译著的面世以及改革开放后的第二次思想解放,相关讨论基本摆脱了此前的束缚。阅读马克思的《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并结合史实便可发现,马克思的“亚细亚的”社会,不符合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的严格定义:它存在阶级划分,因而不原始;奴隶数量少且不主要从事生产,因而非奴隶制;它在政治上是相互分散、割据的,而非东方式的大一统的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因而不封建。我们终于得以澄清一个观念:“亚细亚的”是马克思针对资产阶级社会之前的东方国家专门提出的一个与西方社会发展诸类型并列共存的概念。“亚细亚的”或“亚细亚生产方式”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形态,就含有对社会性质、类型的判断,不必也不能再用“原始社会”等概念对位解释。我国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探讨,不仅是政治经济学思想史的一部分,也是我国“理论东方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时代局限,以往的论争者自觉“东方学”的理论不足,未能从东方学、东方社会理论的层面理解马克思的论述。“东方学”的特点,是将世界分为“东方—西方”二元,从而认识到东方与西方的差异、对照性。否则,就只能把“亚细亚生产方式”作为无差别的、抽象的“人类社会”共同演进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阶段。现在,我们从“理论东方学”及“东方学”学术理论史的层面检视这段历史,将有助于启发我国今后如何调整研究思路,从人类社会“共通规律”论转向马克思“亚细亚的”特色论,去研究“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存在的“亚细亚的”、东方的特性,并以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为中心,实事求是地寻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依据。(摘编自王向远《中国“理论东方学”与“亚细亚生产方式”七十年定位定性之争》)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郭沫若与胡秋原的观点是片面的,辩证地综合二者的观点,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B.有了完整而严谨的翻译著作,我国学者就能正确理解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C.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后得以澄清马克思的“亚细亚的”概念,澄清后的观念与普列汉诺夫的相关阐释相近。D.从“共通规律”论转向“亚细亚的”特色论,证明人类社会不存在共通规律。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完成了一次严谨的驳论,在逻辑上是逐层递进的。B.文章论据简洁多样,既有外国人物的不同观点,也有我国学界的代表声音。C.文章观点前后照应,比如后文对“亚细亚的”相关观念的澄清在首段便有铺垫。D.文章末段意在总结前文论证所得到的观点,并对其加以确认和强调。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联人的观念催生了郭沫若等学者的片面认识,使我国在对马克思“亚细亚的”这一概念的认识上走了一些弯路。B.根据马克思对“亚细亚的”这一概念的阐释可以推断出“亚细亚的”是列于“五阶段”之外的第六种社会形态。C.有学者提倡治学要直面原始文献,其言论的合理性在本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也有所体现。D.中国作为东方国家,若要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便应吸取历史教训,培养“东方学”的理论自觉。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材料一: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认识,总是从主观出发而不是从客观出发。总是从神的意志、卓越人物的思想或某种隐秘的理性,即从某种精神因素出发去解释历史事件,说明历史的发展。这样做的结果,不是曲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完全撇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恩格斯1883年在马克思墓前的这个讲话十分精辟地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科学的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为人们提供了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思想路线,它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揭示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我们在看待、分析和处理问题时就会更加全面,更加客观,更加符合实际,更加智慧,更加接近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尽管诞生在一个半世纪之前,但由于它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被历史和实践证明是科学的理论,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选自蒋成会、张荣臣《历史唯物主义让我们行稳致远》,《中国纪检监察报》,有删改)材料二:历史方位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概念,标示着一个国家,民族的所处位置,发展状态和前进方向。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重大政治判断,是一项事关全局、着眼长远的战略考量,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历史内涵和实践内涵。从本质属性看,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境界的发展阶段。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其本质属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其历史基点。新时代总体上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三者高度统一,互为规定,有机统一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从产生原因看,新时代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应运而生。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科学认识矛盾变化是发展的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党根据形势变化多次对社会主要矛盾做出科学判断,及时调整发展战略,推进党和国家事业深入发展。从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到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从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多方面美好生活向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阶段,成为新时代产生的根本原因。从意义影响看,新时代连接起民族和世界两个大局,对中华文明发展和人类前途命运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天安门城楼两侧的巨幅横标,西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东侧是“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体现了我们党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和志存高远的世界眼光。新时代有力宣告了“社会主义失败论”“历史终结论”“中国崩溃论”的破产,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开启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纪元。要倍加珍惜党和人民开辟的正确道路,胸怀“两个大局”,培养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栉风沐雨、勇毅笃行。从依靠力量看,人民群众是新时代的历史主体和实践主体,中国共产党是新时代的中流砥柱。任何一场伟大的社会运动,都是改造世界和改造自我的有机统一。新时代是千帆竞逐、百舸争流的时代,也是充分激发创造活力和奋斗热情的时代,人民群众是新时代的主体性力量,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拓者、建设者。面向未来,人民对党期待更高,要求更高,必须以守正创新的精神状态适应时代发展变化,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勇于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让党的领导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在新时代充分彰显,实现从大党、大国到强党、强国的根本转变。(选自钟纪言《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担当尽责》,《中国纪检监察报》,有删改)材料三:《吕氏春秋》有言: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站在新时代的起点,展望未来,中国正在不断崛起,走向世界,可是我们的很多制度建设还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制度建设必须不断创新。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绝不是一成不变,僵化停滞的,而是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这次全会重点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为了继续完善我们的制度,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的巨大优势,把中国制度的优越性激发出来。当今时代瞬息万变,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我们绝不能僵化教条、一成不变。世易时移,没有一个制度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永远行之有效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中国来说既充满机遇,也存在挑战。国际国内都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有些新问题、新情况对我们的制度来说是非常不利的,甚至是充满敌意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继续创新,谋求更加合理的解决方案和研究对策。随着改革开放的大门越来越宽,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今后我们面临的问题不是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多了,有些新情况、新问题,可能是我们过去从未经历过的,解决方法也没有历史可以遵循,只能依靠创新,以问题为导向,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和理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解决。我们必须记住,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实践没有任何现成模式可以复制和借鉴,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探索,去实践,去创新。(选自张美美《以制度建设点燃中国梦》,《新丝路》,有删改)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阐释上,马克思在批判继承主观主义等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学说。B.恩格斯认为,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不仅可以解释有机界的秘密,还为人们提供了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思想路线。C.习近平总书记不仅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还运用其唯物史观提出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重大政治判断。D.我们要紧跟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创新自身制度的根本原因是,我们需要在摸着石头过河中发挥主观能动性。11.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但并不代表不可以用发展的眼光解读马克思主义。B.新时代高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高度统一。C.作为新时代的中流砥柱,只有充分彰显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我们党才能更好地依靠作为新时代的历史主体和实践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力量。D.一方面发展道路上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一方面又没有一成不变的制度,新时代更需要创新与完善党的制度。12.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三的观点的一项是(

)A.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B.领导干部既是制度的制定者,又是制度的执行者,必须做好表率,当好示范,牢固树立“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思想意识。C.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省武汉市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不麻痹、不厌战、不松劲,毫不放松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D.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以高票表决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决定(草案)》。13.如何理解材料二开头一段所说的“新时代”的“政治判断”“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历史内涵和实践内涵”?14.请综合三则材料的内容,概括分析制度革新应该遵循哪些原则。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20世纪中国散文,其基本面貌与唐宋古文、晚明小品、桐城文章大不一样,最明显的特征莫过于使用“白话”而不是“文言”。借“文白之争”来理解这个世纪文章风格的嬗变,无疑是最直接也最简便的路径。从晚清到“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大大拓展了散文驰骋的天地。可“白话”的成功,不等于“美文”的胜利,这中间虽不无联系,却仍关山重重。“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提倡“白话”反对“文言”发难,照理说得益最大的该是诗文;可革命的直接效果,却是“诗”的脱胎换骨,以及“文”的撤离中心。从梁启超提倡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到胡适、鲁迅以小说为学术课题,都是借助西方文学观念来改变中国原有的文类等级。伴随着小说的迅速崛起,散文明显失去昔日的辉煌。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散文的退居边缘,不一定是坏事,起码可以使得作家卸下替圣贤立言的面具,由“载道”转为“言志”。这其实与传统中国不同文类功能的界定有关——处于中心位置的“文章”,属于“经国之大业”,因而无权过分关注一已之悲欢。退居边缘,作家不必“搭足空架子”写“讲义体的文字”,小品文自然也就应运而生。架子的倒塌与戒律的瓦解,使得原本正襟危坐、目不斜视的“文章”,一转而变得最自由、最活跃,因而也最为充满生机。脱离象征权力和责任的“中心”,走向寂寞淡泊的“边缘”,20世纪中国散文不但没有消沉,反更因其重个性、讲韵味、洒脱自然而突破明清之文的窠白。可以说,现代中国散文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较好地完成了蜕变和转型,并重新获得了无限生机。(取材于陈平原《中国散文小说史》,有删改)材料二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与小说、诗歌的大红大紫、亢奋热闹相比,散文创作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沉稳平静,甚至可以说是较为冷落萧条的。而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的散文创作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善于在默默无闻中积蓄力量,在沉稳平静中奋起前进。首先,是从“小美”到“大品”。“五四”时期那些著名的散文,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周作人的《乌蓬船》,以及冰心、徐志摩、钟敬文等人的散文,基本上都是正宗的“美文”或“小品文”。20世纪60年代前后杨朔、刘白羽、秦牧等人的散文沿袭的也是“美文”的路子。但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这种“以小为美”,以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取胜的格局逐渐被“大品”的散文取代。这里所谓的“大品”,指的是这一类散文不仅篇幅长,结构大,而且作者思考的都是各种关于生命、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大命题,且自始至终透出一种理性思辨的精神。自“五四”以来我国散文中的理性精神一直相对比较薄弱,而在九十年代,史铁生、韩少功、张承志、张炜、余秋雨等人的一些散文,却把这种理性精神的立足点上升到20世纪现代人文的哲学高度。其次,是艺术思维的多元化和文体的解放。一方面是叙述方式的变化。在传统的散文中,一般采用第一人称的“我”展开叙述,而且这个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我”具有不容动摇的牢固地位。而现在不少散文中的“我”竟消失了;或者在一篇散文中,在“我”之外又有其他叙述视角,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祝勇的《永和九年的那场醉》等作品,就有这样的叙述特点。另一方面则是散文结构的开放性。九十年代以来的散文已经彻底告别了传统的“三段式”结构套路,而呈现出形态各异的结构状态,如周晓枫的《黑童话》、赵玖的《从这里到永恒》等散文,采用的都是以“情绪”“意象”为线索的结构方式。总而言之,改革开放特别是九十年代之后,散文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而散文的这种变化,是时代生活的变化使然,也是散文家们不断更新散文观念的结果。(取材于陈剑晖《四十年散文:走向阔大和遥远》,有删改)材料三改革开放后,台港澳文学在大陆的传播与接受逐渐形成一股热潮,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台湾当代散文既是对中国传统散文的继承,又是对“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的延伸。它在中国当代散文领域的创新和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文化乡愁是台湾文学的一大母题。老一代作家如梁实秋、琦君、王鼎钧、余光中等人,缅怀故乡故土,营造精神家园,对台湾乡土散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而飘萍游牧的都市生活和异乡羁旅,催生了一批作家敏感心灵的寻根意识。文化乡愁作为台湾散文民族情感的核心内容,几经变迁和发展,折射出台湾作家从怀乡思亲到终于重回故土,乡情得以慰藉的心灵历程。此外,从自我感悟出发,通过对人生和自然的观察思索,表达深刻、隽永的情思,这种饱含诗情和哲理的散文,是台湾当代散文创作的主体。不少散文名家的作品多是充满了对现实人生的悉心体察和卓越见地。而这方面比较有特色的是林清玄。他在艺术追求上熔铸了更为丰厚的东方美学,正由于他这种独特的审美观念,使灵与肉、历史与现实、瞬间与永恒,在其作品中得到清晰、有机的辩证统一。杂文也是台湾当代散文中很活跃的类型。这种集议论、说理、思辨为一体的随笔、小品散文,非常令人瞩目。作家们承续并进一步发挥了鲁迅杂文的特色,针砭社会弊端,揭示人生百态,平和中带有辛辣,令人思味。海峡两岸的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发扬光大包括散文在内的民族文化传统,两岸文学的交流与传播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取材于许剑铭《台湾当代散文透视》,有删改)1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20世纪散文写作的固有体系和规则彻底瓦解。B.材料二,史铁生的散文均属于理性思辨的“大品散文”。C.杂文是台湾当代散文中最活跃的类型。D.材料三,台港澳文学在大陆的传播与接受热潮是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16.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四”白话文运动对现代散文的发展有推进作用。B.“五四”文学革命之后散文的地位退居边缘。C.杨朔散文“以小为美”,与“五四”时风格相似。D.周晓枫的《黑童话》)使用了“三段式”结构。17.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台湾当代散文的精神内核与“五四”时期的散文相同。B.文化乡愁是梁实秋等老一代作家创作的不变主题。C.诗情哲理类散文是台湾散文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D.台湾杂文承袭了“五四”杂文特别是鲁迅杂文的创作特色。18.阅读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四十年散文发展特点。19.根据上述三个材料,请简述“五四”新文化运动对现当代散文发展的影响。三、选择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一对亲密无间的朋友、战友和同志。在他们长达40年的漫长革命岁月中,始终如一地在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关心,结成了兄弟般的感情和同志式的友谊。这种兄弟般的情感和同志式的友谊,()珍视友谊,热爱共同的事业是他俩弥合矛盾的根本密码。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为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结成深厚友谊的同志和战友,在共同的事业中,两人从________的文献资料中寻找社会发展的规律,在一次一次问题争辩中________,找到解决问题症结的办法;在处理因不幸遭遇的影响而导致感情裂痕上________,理智地陈述原委,检讨错误和过失,及时弥合矛盾。长相知,不相疑,肝胆相照,________,风雨同行。视友谊为生命,以事业为根基,经受住了漫长而复杂的革命斗争的血与火的考验,建立了具有坚实的阶级基础和共同理想、伟大事业的友谊。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他们长达40年的漫长革命岁月中,始终如一地在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关心,结成了同志式的友谊。B.在他们长达40年的漫长革命岁月中,始终如一地在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关心,产生了兄弟般的感情。C.他们在长达40年的漫长革命岁月中,始终如一地在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关心,产生了兄弟般的感情,结成了同志式的友谊。D.他们在长达40年的漫长革命岁月中,始终如一地在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关心,结成了同志式的友谊,产生了兄弟般的感情。2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他们伟大友谊的密码是什么?经受过怎样的磨难与考验?B.经受过怎样的磨难与考验?他们伟大友谊的密码是什么?C.是世间少有的真情实谊,值得后人仿效与敬仰。D.值得后人仿效与敬仰,因为它是世间少有的真情实谊。2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繁芜丛杂豁然开朗浅尝辄止休戚相关B.繁文缛节茅塞顿开适可而止休戚相关C.繁芜丛杂茅塞顿开适可而止休戚与共D.繁文缛节豁然开朗浅尝辄止休戚与共四、语言表达23.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总部位于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2020年6月3日发布新闻公报宣布,第51届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将于2021年1月举行,年会主题为“世界的复兴”。新闻公报介绍,“世界的复兴”这一目标将致力于共同迅速地建立起世界范围内经济和社会体系的基础,以塑造一个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和更具韧性的未来。届时,年会将以线下和线上两种方式进行,世界经济论坛将和瑞士政府一道,确保会议安全。24.在《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一文中,恩格斯运用了大量的例子进行事实论证,从而有力地支撑了自己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下面是某同学的一篇习作《保持你的本真》的节选部分(注意:题目即论点),请根据提示在横线上填写内容,使文段更加完整。每段话不少于100字。保持你的本真山鸡披上孔雀的羽毛,也永远成不了百鸟之王;鸭子学百灵的嗓音,也永远成不了歌王……忸怩作态,魅力尽失;装模作样,丑态毕现,究其一点,失去了自己的本真!纵然世界如此灿烂,我只守候一方土地。芸芸众生,又有几人能做到?有些人做到了!王继才、王仕花夫妇以海岛为家,与孤独相伴,在没水没电、植物都难以存活的孤岛上默默坚守30多年。这份维护祖国海防事业的赤子本真,深深地感动着我们的心。诚然,美酒胜过瓶子,真情优于谎言,真实强过面具,灵魂重于皮囊。保持你的本真,此乃第一要务。(本段用事例论证保持自我、维持本真才能有所成就。)①__________________比赛的输赢,事业的成败,名利的得失,时常会困扰着我们。但若一个人的信念足够坚定,内在力量足够强大,本真便不会消失,灵魂便依然存在。莲“出淤泥而不染”,即此矣。(本段用事例论证要做自己,不受外界的干扰,追求自己的事业。)②___________________25.下面是某高级中学在学校公告栏中贴出来的春游通知,其中有四处不合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进行修改。为陶冶性情,缓解学习压力,校团委裁定将于4月5日举行西郊植物园春游活动。高一、高二年级的同学必须全部参加,门票、往返车费由学校承担,午餐你们自己解决。另外,请不要携带贵重物品,丢失概不负责。五、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代表了一种不偏不倚又包容大度的处世智慧,和而不同既是一种世界现,也是一种治国理政、为人处世的价值现,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基因,进入新时代,“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强调“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指出“要秉持和而不同理念”,赋予和而不同崭新的时代意蕴。当今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孕育出各具特色、异彩纷呈的文明。不同文明具有各自独特的文化和历史,不同民族有着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发展道路,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一切文明均有其价值,都应该被尊重。放下文明优越论,以包容和平等的心态看待一切文明,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只有承认文明的平等性、多样性,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互鉴;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互鉴,对话,才能让人类文明更为丰富多彩、充满活力,文明的差异并不一定会带来冲突,相反,不同文明相互借鉴、相互交流恰恰是世界文明活力的源泉,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各国各民族各种文明只有加强交流合作、深化互学互鉴,不断发掘、利用人类已经积累和正在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共同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有效应对挑战与难题,开创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美好未来。(摘编自董卫国《彰显和而不同的时代意蕴》)材料二:“文明冲突论”把世界划分为八个文明版块,预测后冷战时代的国际冲突将在这些文明之间进行,各文明交界的“断层线”地区尤其可能爆发剧烈的冲实,世界将呈现文明间集团对抗的情况。作为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当然知道国际冲突都与利益有关,他提出“文明冲突论”的目的是要找到利益冲突背后的原因,强调“价值、文化和体制深刻地影响国家如何界定它们的利益……具有类似文化和体制的国家会看到它们之间的共同利益”。用文化差异解释国际冲突的做法或许不无道理,但也并不新鲜,“文明冲突论”的特点是将文化差异的作用推到极致,强调不仅文明差异将成为国际冲突的深层原因,而且文明版块内部将形成国家集团并与其他文明对抗。由于“文明冲突论”的基础是文明差异性,因此亨廷顿坚决否认文明共同性的存在及其意义,应该说,亨廷顿否定西方价值普世主义并没有错,但是,由于他完全从冲突论的视角来看世界,所以看不到日益强化的以和平与发展为核心的人类共同价值追求,进而忽略了作为国际关系常态和主流的国际合作,任何国际关系理论,只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才是积极的和建设性的,否则就是消权的和破坏性的,“文明冲突论”就是这样一种错误的理论。(摘编自田德文《“文明冲突论”错在哪里》)材料三:文明是冲突的,还是能够和谐共存、交融互鉴?在国际形势复杂演变的今天,在封闭和开放、单边主义和多边主义交织的时刻,这一问题再次成为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爱琴海岸,此次中希两个文明古国携手对话,意义深远。“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我们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生机勃勃,又要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半年前,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习近平主席这样给出了答案,帕夫洛普洛斯总统对此深为赞赏。在11月11日的会谈中,帕夫洛普洛斯总统再次强调:“一个国家用‘文明冲突论’来制定国家政策将是十分荒谬和非常有害的,无论是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还是当今中国日益开放、进步、发展的事实,中国都有力地回击了‘文明冲突论’和‘国强必霸论’。”此前,外界已关注到中希关系中的“不寻常”——希腊在欧盟国家中较早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文件,希腊总理两次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今年4月,来华出席第二届论坛的希腊时任总理齐普拉斯说,共建“一带一路”是个伟大的倡议,既包含中国古代哲学的智慧,又充满对世界前途的思考,希腊作为和中国一样的文明古国,能够从历史长河的角度理解“一带一路”,从一开始就积极支持并参与。照亮历史的文明对话,也在一次次照鉴未来。作为东西方古老文明的发源地和传承者、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肩负运用文明智慧、解决当下世界难题、应对全球挑战,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使命,在文明上的相知、相亲和相互尊重使中希超越了政治制度、国家规模以及社会传统的差异,成为不同国家之间和平相处、合作共赢的典范,正在为当今世界持续提供着智慧和启示。(摘编自《人民周刊》(2019年第22期))2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和而不同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基因,以此思想孕育的文化在新时代更强调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B.亨廷顿认为“文明冲突论”将成为国际冲突的深层原因,而且文明版块内部将形成国家集团并与其他文明对抗。C.一切文明均有其价值,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城之别,都应该被尊重,因此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D.作为同为文明古国的希腊,因为从历史长河的角度理解“一带一路”,所以从一开始就积极支持并参与“一带一路”。2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只要承认文明的平等性、多样性,并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互鉴、对话,就能让人类文明更为丰富多彩、充满活力。B.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否认文明共同性的存在及其意义,肯定西方价值普世主义,其根源基础是坚持文明差异性。C.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是以和平与发展为核心的,以此促进国际关系常态和主流的国际合作,这一价值追求得到了所有国家的认可。D.不同文明具有各自独特的文化和历史,不同文明的相互借鉴、相互交流是世界文明活力的源泉,国际社会日益成为命运共同体。2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加强交流合作、深化互学互鉴,才能有效应对挑战与难题。B.中国不会形成“文明冲突论”“国强必霸论”,这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当今中国日益开放、进步、发展的事实得到了印证。C.中希超越了政治制度和社会传统的差异,运用文明智慧,解决当下世界难题,成为不同国家之间和平相处的典范。D.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包含中国古代哲学的智慧,又充满对世界前途的思考,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和支持。29.材料三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30.文明是冲突的,还是能够和谐共存、交融互鉴?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自己的看法。六、微写作31.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政治风浪中团结战斗,在科学研究中相互切磋,在人生坎坷的道路上彼此激励,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请以“友谊”为话题写一个作文片段,200字左右。七、小阅读-课内32.《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中,句子“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3.阅读《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怎样理解作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的含义?34.《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一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35.《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针对瓦·博尔吉乌斯的来信,恩格斯首先解决了来信的什么问题?36.《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请点出句子“在这些现实关系中,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中的重要词语,并说说这些词语的作用。37.在《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一文中,恩格斯讲到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他认为上层建筑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由此看出恩格斯论述问题的辩证思维和严密的逻辑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辩证地看待问题。请列举一个或几个事例,对此做辩证地分析。38.请阐释《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中“种族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因素”这句话的含意。39.如何理解《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中“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话的含意?八、填空题40.选词填空或判断正误(1)习近平近日在上海________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考察

考查)(2)那种趋炎附势、钻头觅缝的人物,难免招人________。(忽视

鄙视)(3)从浩瀚的古籍中________有关地层情况的记载,有如沙里淘金,但为了给祖国地质科学提供资料,付出这辛勤的劳动是必要的。(搜集

收集)(4)对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研究,也由于缺乏整体性和归根到底性探索,和合文化目前也只表现为一些理念碎片,因而对其作用也不应过高估计。()(5)他说,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认真抓好每一个细节,字斟句酌,高标准、高质量做好各项服务保障工作。()(6)我背着一壶水,手里拿着个竹杖,沿着曲曲折折的石阶往上爬,才爬到半山腰,就感到精疲力竭了。()41.根据字音字形组词。纂(zuǎn)()

域(yù)()篡(cuàn)()

蜮(yù)()42.识记字音虔诚()

奴颜婢膝()

字斟句酌()

阐述()

轴线()

压轴()九、小阅读-课外43.阅读文章,完成相关题目。钱锺书的谦逊魏邦良文化大师钱锺书出生于无锡的一个书香之家。幼时抓周时抓得一本书,得名钟书;考大学时数学只有15分,却因国文英文成绩出色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后留洋深造,恣意读书,因用眼过度而患上头晕的顽疾。学成归国,钱锺书左手创作右手治学。一部《围城》,嬉笑怒骂,妙趣横生,神来之笔随处可见,风靡海内外,畅销几十年;一部《管锥编》,博大精深,振聋发聩,妙绝之论,震惊学术界,倾倒读书人。钱锺书著作等身,声名远播,却特别谦逊。对于年轻人,钱锺书一向以友相待,不摆长者和老师的架子。王水照是他指导的研究生,但他收到王水照寄赠的《唐宋文学论集》时,在回信中说:“吾友明通之识,缜密之学,如孙悟空所谓自家会的,老夫何与焉。”王水照曾师承钱锺书,不敢说自己的本领“如孙悟空所谓自家会的”。一次见面对钱锺书说:“我是您的学生,有‘文’可证。当年我的进修计划和您的审批意见俱在,白纸黑字。”钱锺书听了大笑:“给你写的题签,特地盖上我的印章,已经表示咱们的交情了。”但事后写信,钱锺书仍以平辈待之,称王水照为“贤弟”“贤友”“吾兄”。钱锺书把王水照这个弟子当作朋友,那是他的谦虚了。其实,他曾手把手教王水照写论文。王水照执笔写的《唐诗选·前言》全文一万多字,钱锺书为此写的审读意见有一千六百多字。王水照文章开头说:“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阶段,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诚如鲁迅先生所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钱锺书以为不妥,指出:“首句‘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宜改为‘我国文学史’更妥,因‘诗歌’与其他文学体裁在语言上血肉联系,且唐诗至今还是有它不可磨灭的价值。此为开宗明义之句,应说得高瞻远瞩些。何况隔一句又说‘我国古代诗歌’,似不须重复如此。鲁迅语可引,但其意(‘到唐已被做完’)是绝后,而把它来承上句‘空前繁荣’,稍觉不贯,至少得说‘鲁迅先生还(甚至)说’这一类字样。”王水照文稿中还有这样一句:“在唐诗研究中,困难不在于描述唐诗繁荣的盛况,而在于正确解释繁荣的原因。我们下面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希望能引起进一步的探讨。”“不成熟”三个字引来了钱锺书的批评:“‘不成熟’三字似可删,因主观上是‘成’而大成、‘熟’而烂熟,方敢提出公之于世。此序义非即席临时发言或考场试卷,无人催促,非急就章,如觉‘不成熟’,不妨再加深思熟虑。虽客气话,亦当切合体裁。”钱锺书的谦虚对年轻学者有极大的感染力。学者陆文虎有过这样的体会。陆文虎曾读到一篇讽刺自己的文章,他想到当前学界多吹捧少批评,就将此文收入自己编的一本文集中。钱锺书得知此事后很高兴,说:“欢迎批评的人是有力量的人,一是有实力,批不倒;二是有胸怀,经得起。”钱锺书1979年赴美返国后,美国多所大学邀他去讲学,但钱锺书对所有的邀请都一概婉拒,他在给夏志清的信中多次谈及此事:“Princeton,Chicago等来函,邀弟明年携眷来美‘讲学’,七十老翁,夜行宜止,宁作坐山虎,不为山林狼,已婉谢矣。”钱锺书的桌上堆满了国外的邀请函,他的外甥女曾问:“舅舅,难道你就从不考虑?”钱锺书答:“法国总统密特朗的邀请我都没答应,还会答应其他人?”(本文有删改)三言两语话主题(思维提升)1.文章通过写钱锺书先生的言行,表现了他的________大师风范以及________的优秀品格。一枝一叶总关情(审美创造)2.画线句子用孙悟空的无师自通与王水照情况做________,文笔古朴文雅,________,别有情趣,形象地表达了钱锺书对王水照的________之意和不以老师自居的________之情。4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共产主义者同盟这个在当时条件下自然只能是秘密团体的国际工人组织,1847年11月在伦敦举行的代表大会上委托我们两人起草一个准备公布的详细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结果就产生了这个《宣言》,《宣言》原稿在二月革命前几星期送到伦敦付印。《宣言》最初用德文出版,它用这种文字在德国、英国和美国至少印过十二种不同的版本。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作一些修改。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见《法兰西内战。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宣言》德文版第19页,那里把这个思想发挥得更加完备。)其次,很明显,对于社会主义文献所作的批判在今天看来是不完全的,因为这一批判只包括到1847年为止;同样也很明显,关于共产党人对待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的论述(第四章)虽然在原则上今天还是正确的,但是就其实际运用来说今天毕竟已经过时,因为政治形势已经完全改变,当时所列举的那些党派大部分已被历史的发展彻底扫除了。(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有删改)选文第一段主要论述的是《共产党宣言》的写作缘起以及出版情况,那第二段主要论述了什么?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述的?请简要分析。4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写论文,时常会碰到一些逻辑问题。概念准确,判断恰当,推理能够连贯,这是一类逻辑问题;论证充分,这又是一类逻辑问题;此外,还有一类逻辑问题,是在研究了实际材料、形成若干观点以后,找出一个中心思想,一个论述问题的角度,以便把有关的观点贯穿起来,组织成一个条理分明、思路畅顺的全篇结构。这后一类的论文逻辑问题,是整篇文章范围内的思想结构问题,对正确地表达思想、反映现实,有重要的意义。斯大林曾经描写列宁演说的逻辑说:“当时使我佩服的是列宁演说中那种不可战胜的逻辑力量。这种逻辑力量虽然有些枯燥,但是紧紧地抓住听众,一步进一步地感动听众,然后就把听众俘虏得一个不剩。我记得当时有很多代表说:‘列宁演说中的逻辑好像万能的触角,用钳子从各方面把你钳住,使你无法脱身:你不是投降,就是完全失败。’”斯大林的这段描写,讲的虽然是演说的逻辑,但实际上也可以看作是关于论文逻辑的刻画。“一步进一步地感动听众”,“用钳子从各方面把你钳住”,这些印象之所以获得,正是由于演说者的思路清楚,思想连贯、周密,许多观点组织得好,安排得好。这些都是思想结构方面的逻辑。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中曾经说过:“一篇文章或一篇演说,如果是重要的带指导性质的,总得提出个什么问题,接着加以分析,然后综合起来,指明问题的性质,给以解决的办法……”毛泽东同志在这里所说的,实质上也是论文写作中思想结构方面的逻辑。任何一篇论文,不论具体写法怎样不同,但是总离不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结构的原则。(选自《关于论文的逻辑》,有删改)文中“万能的触角”“用钳子从各方面把你钳住”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辩证法也有几个原则,如下:一是矛盾对立的原则。演绎法立脚于事物的同一,不承认有矛盾。辩证法却以矛盾为出发点。世间事物本来自身含有矛盾,例如:生长和死亡互相对立,生物一天天生长,同时也就一天天近于死亡,生长的意义也要因了死亡才可思维理解。此外,如力学上的作用和反作用,数学上的正和负,都是矛盾和对立的好例。二是量影响到质的原则。一种事物因了量的改变,性质就会变化。例如:把水的温度增至摄氏百度以上就成汽,降至摄氏零度以下就成冰。又如:一张一元纸币在袋中是日常零用,把同样的一元积贮起来到某阶段,就会变成谋利的资本了。三是否定的否定的原则。世间事物的发展进步,必取否定的否定的顺序。例如:一粒谷子下土到发芽变禾以后,最初的一粒谷子已没有了,这是一个否定。禾到成熟的时候就萎去,所留剩的是一粒粒的新谷,这又是个否定。否定的否定,是事物发展进步的步骤,社会的变迁的情形也可用这原则来说明。这原则又叫“正反合”,两种互相正反的东西被统一为较高的东西,世间一切进步的根源就在于此。(摘编自夏丏尊、叶圣陶《议论文的推理方式》)请简要赏析“生长的意义也要因了死亡才可思维理解”。参考答案1.C

2.D

3.C4.D

5.人们创造了历史,但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共同的计划,在一个有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创造的。

6.①举例论证。文段为了说明伟大人物出现的必然性,以拿破仑等为例进行论证。②类比论证。文段将伟大人物的出现和其他历史现象的产生进行了类比。③比喻论证。如“画出曲线的中轴线”这一设喻,形象生动,使道理浅显易懂。7.C

8.D

9.B10.C

11.B

12.D

13.①该政治判断符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哲学思想,也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沿革;②该政治判断既具有时代价值,又具有国内国际的实践意义。

14.①坚持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等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原则,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②坚持与特定历史方位协调一致的原则,因为历史方位标示着国家、民族所处位置,发展状态和前进方向;③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客观积极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因为发展没有现成模式可复制,必须主动创新。15.D

16.D

17.D

18.相对于小说和诗歌的火爆,散文发展偏于沉稳平静,散文格局更为宏大,且理性精神和思辨精神更为充沛,散文的叙述方式变得更加灵活,结构方式也更加多样。

19.①“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将散文创作形式由文言转为白话,大大拓展了散文的创作空间。②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张的推动下,散文逐渐撒离出文坛的中心地位,明显失去昔日的辉煌。③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现代散文由“载道”转为“言志”,变得更加自由活跃、洒脱自然。④“五四”时期的美文和小品文对新中国成立后大批散文家产生了重要影响。⑤“五四”新文化散文传统,在台湾当代散文中得以承续和发展。20.C

21.B

22.C23.示例:①2020年6月3日,②世界经济论坛宣布,③第51届论坛年会将于2021年1月④以线下和线上两种方式举行,⑤主题为“世界的复兴”。24.①国学大师陈寅恪,潜心治学,成果丰盈,学贯中西,甚为学生所称颂。可有一点不及他人,无正式学位。先生明示:“若是我去谋得一个学位,必定要花费数载去做课题,倒不如去做我认为有意义的事情。”诚然,保持自我,才能摆脱名利学位的束缚;维持本真,方可成为真正的有学问的大家。

②与诸多知名导演相比,宫崎骏显得与众不同。商业利益永远无法干扰他对于艺术的追求。除了毫不动摇的手绘画风,他的每部作品都得经历漫长的筹备期。1988年《龙猫》上映后,观众对其续集极为期待,而这种潜在的商机,丝毫激发不了他的创作欲望,他倾听的始终是源自内心的声音。听自己的话,做自己的事,以澄澈的目光,从孩童的角度,用纯朴简洁的方式,幻勒出一幅又一幅震撼心灵的感人画面。人们赞叹他的作品“无与伦比的美丽”,这是观众对他的肯定。25.①“裁定”改为“决定”;②“必须”删去;③“午餐你们自己解决”改为“午餐自备”;④“丢失概不负责”改为“以防丢失”。26.A

27.D

28.D

29.①从论证结构来看,用设问开篇的方式提出论题。引发读者思考,再表明观点,最后作出结论。②从论证方法来看,主要使用了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希腊总统和习近平的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