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游仙诗的人性意义_第1页
李白游仙诗的人性意义_第2页
李白游仙诗的人性意义_第3页
李白游仙诗的人性意义_第4页
李白游仙诗的人性意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李白游仙诗的人性意义摘要纵观中国文学史,诗体的出现与发展为中国文学夯实了一根不可动摇的支柱,给中国的文化增添了一份璀璨的灵魂印记。直至今日,中国诗的文化享誉世界是建立在数千年不曾衰减的独特魅力,而说到诗的最高潮仍然要说古唐时期的盛世风采。诗,多情,魅变,高绝,奇丽,沉郁,豪气等等都是它百里之一,诗情在意,诗风在画,诗骨在韵,诗境在人。诗的繁盛在唐就体现的更加淋漓尽致!也就是这样一个诗的最绽放的年代孕育了诸多惊艳绝伦的诗人。不过,就算是在诗体繁荣的顶峰,诗坛上名家辈出,流派众多,诗体大备,可李白的诗还是站在那个时代的巅峰,光耀旁星处于第一纵队的行列。李白诗豪气如云,多情善变,不拘束缚,心象欲生便是天涯海角。而李白的游仙诗更是体现了他与生俱来的天仙气质。游仙诗也成为李白诗不得不说的一个方面,那么说起游仙诗它起源于汉魏六朝时期,在那个有着寻仙传说的时代开始流行并且有了一个成型的种子。这也给后来游仙诗的成长和发展创造了坚实的基石,在人们的心里埋下了一颗关于人与神之间发生身份想象转换的种子。不管是传说,故事,甚至殿堂,史记都会掺杂一些神化的氛围。只不过后代的游仙诗在一段时间内只是对长生不死,炼丹成仙的单纯幻想。主要分以下类型:游仙,咏仙,慕仙。而游仙诗的发展之期多以踵事增华,尤其是当繁多组诗的涌现更是为有力的佐证,而在其之中曹唐笔下的《大游仙》十八首和《小游仙》九十八首更为突出。而李白的游仙诗捅破了单纯意义上的访仙寻道,飞升成仙的薄质文浮的文学内容,不仅给了游仙诗内容上的游奇揽胜,更加结实了神仙意义和现实生活的结合。而李白的游仙天上地下,万物无不能游,他把超越现实和寄托理想以及塑造自我都完完全全的表现出来。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了解那个出人意外的诗仙。关键词:李白介绍游仙诗的缘起和发展李白游仙诗的人性意义目录一,李白介绍观二十四史之一的北宋《新唐书(​http:​/​​/​​/​lemma​/​ShowInnerLink.htm?lemmaId=21506&ss_c=ssc.citiao.link"\t"_blank​)》所记录,其言明,李白乃是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http:​/​​/​​/​lemma​/​ShowInnerLink.htm?lemmaId=66302087&ss_c=ssc.citiao.link"\t"_blank​))九世孙,那么依照这个传记,他和唐朝李家诸王就是同宗,更为太宗李世民(​http:​/​​/​​/​lemma​/​ShowInnerLink.htm?lemmaId=57751&ss_c=ssc.citiao.link"\t"_blank​)的同辈族弟。亦有另言,说李白的祖上是当时的皇亲李建成(​http:​/​​/​​/​lemma​/​ShowInnerLink.htm?lemmaId=136568&ss_c=ssc.citiao.link"\t"_blank​)或李元吉(​http:​/​​/​​/​lemma​/​ShowInnerLink.htm?lemmaId=101885&ss_c=ssc.citiao.link"\t"_blank​),由遭受灭族之祸而被迫搬至西域;不过这种说法少有佐证也就不被多数人肯定。而据《旧唐书(​http:​/​​/​​/​lemma​/​ShowInnerLink.htm?lemmaId=21446&ss_c=ssc.citiao.link"\t"_blank​)》的记载,李白之父李客乃职任城尉。唐盛百年也渐转衰落,到了安史事件爆发的第三年也就是公元756年,李白匆仕之路一直是不受重用,才遇不良,心中无奈愤懑同时也感到世事艰难,便进入了永王李璘府中做幕客以期有朝之日能受以重用,才传百世。但是天运不在身,不久永王和肃宗之间便展开了抢夺帝位的战争,可惜永王兵败,之后他的政权大厦崩塌,李白也遭遇牵连,被流放到夜郎就是现今的贵州之地。就是要他再无机会接触这政权之贵,不过有幸的是途中遇赦就挥墨写下《早发白帝城(​http:​/​​/​​/​lemma​/​ShowInnerLink.htm?lemmaId=207800&ss_c=ssc.citiao.link"\t"_blank​)》以诉他人生大半程的一个断点的感触。到了暮年,李白流浪游迹在我国的东南区域,投靠其族叔当涂县(​http:​/​​/​​/​lemma​/​ShowInnerLink.htm?lemmaId=2257744&ss_c=ssc.citiao.link"\t"_blank​)令李阳冰(​http:​/​​/​​/​lemma​/​ShowInnerLink.htm?lemmaId=415201&ss_c=ssc.citiao.link"\t"_blank​)。但是令人可惜的是仅仅过了两年李白便病离人世,而在其他的传说中说李白是:“醉致疾亡”,意思是他饮酒过度引发疾病而死(见皮日休(​http:​/​​/​​/​lemma​/​ShowInnerLink.htm?lemmaId=152452&ss_c=ssc.citiao.link"\t"_blank​)《李翰林诗》)。也有说是单纯的喝酒猝死(见《旧唐书》)。还有的说他醉酒入湖中捉月溺死,这种说法古已有之且广为流传。而对于我个人而言李白这样的离世或许最好,去时无惧无忧只留得后世人万千说。李白的一生,想要入仕为官做一治世之能臣可惜机遇不足以至半生奔波,命运蹉跎。尽管他这一生都没有摸及真正的政权之贵,可他却是中国文学史上无法被忽视的人物。尤其是他的诗,已然能成一家之作登临绝顶。他的浪漫,他的仙侠都是诗,即便是盛唐之世他亦称为诗仙。(一)人生历程三部曲一般来说,我们分析一个人物的人生历程是从青年,中年,晚年的纵向时间上来研究人物所发生的事。但是作为个人观点,我觉得这里更多的应该有李白的情感曲线作为一个基点。而在我看来,李白的情感心路大致的分为逸,狂,醉,愤。1,少年天生聪慧,青青出头露锋芒李白年少之时便是聪慧异常,有五岁阅百家,十五文武成的说法。事实上,不论是结合李白后来的成就还是史上说法其实都是能的看出李白的确天资过人。可以说不论是李白的文学创作还是性格志向都能从年少之时一窥三分。自幼博览群书,志趣广猎以及不错的家庭环境让李白小时有一个相对安逸的成长空间,而不断的游学生活以及日益增长的学识使得这位一生只为楚狂人的酒仙,诗仙有了星火的觉醒。(1)门第之家异域生活李白出生于当时的西域地区,祖辈上算是一个游荡家族、常年的异域生活,自小就培养了他独特性格。家中殷实富贵给他先天的起步优势、从经济还是教育都有不落于人。青年之际又来到蜀地受到浓厚的道教思想渲染,慢慢的就确定了他人生志向与趣好。就如他自写的(《上安州裴长史书》、《感兴八首》)那般(2)志高才狂、悲欢变更、伴君名显、志愿未改志在宰辅

游历拜谒——狂热自负(《大鹏赋》)安陆成家

渴求荣亲——失意窘迫。(《南轩松》、《白头吟》)别妻离女

两次拜谒——悲多喜少(《长相思》、《登新平楼》)狂人自来,荐举了了——心冷意绝(《侠客行》、《蜀道难》)干谒韩朝宗

无功而返——愤愧落魄(《寄远十一首》、《古风》十五首(二)中道仕途幻灭,再度启程问心路公元742到744也就是长安三年这一期间,李白已然接近半百可是从仕之路却是也早早告败,虽然仕途败落但是诗人在文学的创作上取得了不可忽视的巨大成就,在今日的安徽省马鞍山采石矶的太白楼有一副对联就是说的李白,其言曰:“荐汶阳再造唐家,并无尺土酬功,

只落得草石青山,供当日神仙笑傲;喜妃子能谗学士,不是七言招怨,怎脱去名缰利锁,让先生诗酒逍遥。”在京城的这三年,特别是当李白独自立身官场和皇帝与权贵派系之间的直接接触,让他对那个朝代下的真正的现实社会以及深藏于“开天盛世”后的那些腐朽而血腥阶层斗争的和宫廷黑幕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心中疼恨的同时也毅然拿起他的笔用诗歌对这个黑暗的社会进行的丝毫不掩的揭发和疼快有猛烈的抨击批判。因此李白这段期间的诗歌创作比先前时期更加有力度,更带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攻击性。自公元744李白出了长安游记四方到公元755年,他见识了越多的社会底层挣扎的人民生活和官道腐败现象,对于他这个时期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愈加的无情地揭露、讥讽和批判那个世道有了衰败腐朽气息的政权统治和不停息的血腥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

正如他所写的《远别离》、《古朗月行》、《古风》之三、之六、之十四、之三十四,以及《战城南》、《北风行》等就是对那个黑暗社会的痛恶与深恨;二是用笔下的诗寄托心中的愤慨和无奈、又表露了自己期往自由生活,功名随它去,清风拂袖不沾尘俗的情感思想,有《梁园吟》、《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和《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等都表达了诗人期待寻得理想、渴望无拘无束的自在生活,;三是描绘祖国山水风光的诗歌。(三),晚期的愤,慢慢的重拾自我在公元755年至762年这一期间,社会动乱不安,战争四起。经历了叛军作乱的时期,李白这个时候的作品更多的是反映安史之祸,叛军肆意毁坏和践踏作乱的社会现实以及表达了诗人对国对民的悲怀忧愁的思想,如《古风》第十九(西上莲花山)、《猛虎行》、《经乱后将避地郯中留别崔宣城》、《奔亡道中》等,其中有的也表露了他报国靖乱的壮志,

如《永王东巡歌》、《赠张相镐》、《南奔书怀》等,当然有的一些是他表现自己蒙冤遭贬的愤慨。命运的波涛给李白的人生无法言尽的无奈和伤感1、身闯幽州诗难言情——悲从心来(《北风行》、《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远别离》)2、投身幕府兵败成逆——忧愤成伤(《万愤词投魏郎中》、《上崔相百忧章》)

3、放逐夜郎幸得获赦——悲慨成书(《流夜郎赠辛判官》《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吹笛》、《下江陵》)4、矢志平乱

壮志未酬——壮怀幽愤(《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金陵崔侍御十九韵留别》)5、暮色渐落魂归当涂——感慨悲歌(《田园言怀》、《宣城见杜鹃花》、《悲歌行》、《笑歌行》、《临终歌》)

李白的一生习惯了对月当明寻酒问仙的孤傲生活,不肯低头的他独自沉醉在美好幻想中,一直漂泊在那个追求理想的道路中。我不知道世上是否有仙,如果真的有,我相信这个浪漫无畏无惧的酒仙人会是这个世上接近仙的人。纵使李白在他每个人生阶段都因为有他那特别张扬的不惧的个性而遭受打击和挫折,可就是他这的不曾收敛的“逸”、“狂”、“愤”、“醉”一生交错未改,尽管命运蹉跎为曾有十分的如愿如心,但偏偏正是此番个性与遭遇让他的诗登临绝顶,让他像是一个活着的游走的人世间的游仙,不仅仅是诗更多的是他的人,诗里有了浪漫、有了无惧、有了天涯海角、有了众山海川、有了仙心、更有了生命。因为他从未怀疑自己,从未输掉自己。二,李白游仙诗的创作缘起李白出自异域,家族带有游牧民族习性和四处游历的经历,不过他的父辈及其祖上也有当朝为官之人所以家境殷实,对中原文化也是了解颇深,同样有着入朝为官的思想。在那个盛世大唐之时,百家齐放三派繁盛昌荣,中国古文学以及宗教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而道教学派作为自古以来的正统学派,自然而然的在此时就焕发出更强健的生命力,开枝散叶、盛传风行。因此,自李白辞别家亲、远游以行,在路上游览大川名山入蜀地,在道教祖地遇道,感其深学道而始。这个时候李白受道学灌溉,以文载道,道以入文又常年不断游历四方,慢慢的就有了李白游仙诗的创作缘起。因此,李白游仙诗的创作很大程度上是离不开当时社会的发展,宗教学派的繁荣和官政皇权思想统治观念的结合下的环境造就了李白不一样的游仙诗。丰富的道教思哲里充满自我的反思和控诉以及内心追求的大自在完美世界构想。(一),游仙诗的源来和发展游仙诗在我国算是起源较早的一种诗体,它诞生于我国古代秦汉时,发展在两晋时期。以游以仙、遍泽天地、彼岸有花、虚空生莲这些无限于天地尽头无迹可寻的境象在那个时候的人们心中发芽萌生。游仙诗在我看来最初便是一种生活中的萌芽出的带有文学性,哲思观的心境,而游仙的这种观念源自于原始巫教和道家思想。像楚辞和《庄子》中的神游诗以及后来的仙人赞和乐府仙诗都是我国早期的游仙诗。而在现有的作品基础上,绝大多数的人认为我国第一首真正意义的游仙诗是出自屈原笔下的《远游》。自魏晋之际,游仙诗便有了强健的生命力,在那个时期渐渐的有了文人游仙诗和道人游仙诗之分。相对于道人游仙诗学派思哲,文人游仙诗就显得更加活泛,既有慨以颂歌的人生感叹也有玄道思想下的追求自由、济世安民的大自在的从善从高思想。此间的代表人物有三曹,阮籍和嵇康。而在儒道思想碰撞下形成的游仙诗不仅有建功立业的志向还有着归还自然的自在思想。期间反映的是士人复杂又矛盾的心态。如郭璞正是这个时期的代表。1,游仙诗的源头论针对游仙诗的源头讨论,至今一直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是,清代著名文人朱乾所编《乐府正义》有言及:“屈子《远游》乃后世游仙之祖”,[1]不过存在另外的一些人觉得在秦朝时期失传的《仙真人诗》才是游仙诗的正统的出源。谈及《远游》一篇,就一定要研究它的归属问题,原本,王逸以降,长久以来没有它言就自遵其说,可是到了清朝的胡睿源就有了争议。特别是到近代学者廖季平之后,否定的异声不断响起,而《远游》此篇不出自屈子的言说相续不衰,尤其延至郭沫若这家,期间是,其言声至响、言至坚。从内容和所展现的意象来看,《远游》的确表现出和屈原的其他作品,列如《离骚》、《涉江》、《九歌》等名篇都有着明显差异的行文风貌和创作特点。虽然在《离骚》等这几部相类同的作品里也展现了对虚幻世界的设想和在神思中的遨游,可是出现于虚幻世界中的全部是来自原始先民对自然的本源的探索和思考而诞生的巫神传说人物,像飞廉、望舒、羲和之类的神话人物是天地间的生命不是拘泥于人得道成仙的形象,但是在《远游》之中的神化人物却是完完全全的人形和得到成仙的人,这里面提到的仙人形象,比如赤松、王乔等仙家人物却是后世游仙诗的主要角色,并且诗中还涉及描述了大量的修仙修行之术,像:“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保神明之清澄兮,精气入而粗秽除。”[2]此类种种的修仙修行之术都不会是巫楚文化的产物,而是更加的相似与庄子学派中提到的“吹旬呼吸,吐故纳新”[3]的养生之术,在仙人王子乔那里,有这样一段修炼口诀:“日道可授兮,而不可传。其小无内兮,其大无垠。毋滑而魂兮,彼将自然……”[4]是对老庄之语的化用。《远游》中的抒情主人公怀瑜抱瑾,却不见容于世,个体与现实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如王夫之所言:“游仙之志,乃遭世不遇,孤清无侣,幽忧有怀,思所寄托而寓意也”。但与《离骚》不同,抒情主人公并没有执着于有限人生,而是象《逍遥游》那样去摆脱尘俗的束缚:“绝氛埃而淑尤兮,终不返其故都"[5],幻想进入另一个无限的空间世界:“下峥蝾而无地兮,上寥廓而无天”[6]。

《远游》是用庄子的超越精神和逍遥之境来化解个体与现实世界的矛盾,用神仙世界无限时间无限空间之游来反衬有限的人生,“悲时俗之追厄兮,愿轻举而远游”[7],开启了后世具有类似品格、类似遭遇的知识分子借游仙抒发不平之志的先河。也许《远游》并非出于屈原的手笔。但并不能改变它游仙之祖的地位。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提到游仙诗的另一源头,即《仙真人诗》“盖后世游仙诗之祖”[8],《仙真人鸯》产生于秦始皇时期,现在早已失传,《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关于它的记载:“三十六年,荧惑守心。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日:‘始皇帝死而地分。7始皇闻之,遣御使逐问,莫服,尽取石旁居人诛之,因燔销其石。始皇不乐,使博士为仙真人诗”[9],《文心雕龙·明诗》讲的“秦皇灭典,亦造仙诗”[10],指的即是此诗,这首诗虽然已经失传,但是从研究秦始皇对于求仙的狂热行动来看和他对刻字陨石的热切关注的极认真态度以及方士卢生对秦皇解释“真人”一词,我们完全可以猜想《仙真人诗》肯定蕴含着寻仙求药、渴求永生的关于神仙和长生内容。此外,还有对于“始皇帝死而地分"这种可怕反动的预言,在此篇诗中应该还隐有歌颂天下大统一的祝颂内容。游仙诗作为中古时期便兴起的诗歌类型,与山水诗和田园诗有着一段同样的繁盛时期。虽然中古以后逐渐被遭冷落的可是它本身含有的独特意蕴和文学价值却是延续下来,因此对于游仙诗的研究自建国以来也越发的重视。关于游仙诗的整体研究,北京大学张宏的博士论文《秦汉魏晋游仙诗的渊源流变论略》,从渊源和流变两个方面来阐述这一时期游仙诗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历史的意义。他提出两个问题针对于游仙诗的定义和研究对象都有了一个理性的思考从而能更全面的、更完整来回答游仙诗具体的源头和发展。他指出对于游仙诗的研究为了准确把握其内外延要进行双向走的研究方法:第一步是把《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与仙道有关的诗全部搜罗出来,并对其进行梳理、归类:第二步是对其中可确定是游仙诗的作品,即以游仙为题的诗进行分析,以初步界定游仙诗的基本概念,以此为起点,来考察那些仙道诗歌应属于此类,并在考察过程中将概念进一步修正和完善。根据这样的研究理念更加有利于游仙诗的发展和探究。(二),李白求仙问道的生活历程和游仙诗创作阶段1,李白求仙问道的生活历程自李白进入蜀地,这便是他文学创作的一大转折点。从李白辞家远游开始,李白的创作绝大部分就是游历以学,游历创文的过程得来。而在那个鼎盛的唐代,万家思想齐放,三派学术共耀的时期李白与道教的缘分是特定的历史环境产生的。(1),蜀中学道,立道教心怀李白自离家开始他的远游,第一站便是蜀地,李白一生经历了唐朝四代皇帝的统治时期,从公元三世纪之后,佛、儒、道三家就被合并誉为三教,在中土深根发芽逐渐的发展强大。而道教作为土生土长的教派,它是中国文化思想历史上占据了很重要的成分的主角演员,而在统治阶层的上层部分有许多人都信奉道家思想。武德八年间,唐高祖下诏书受命三教的道学为一,儒为次,佛在后。所以,道教在唐迎来旺盛的生长时期,焕发出更有力的生命,因此李白入蜀就感受到浓浓的道学玄思氛围,在这个社会的风气下,这位五岁便能诵六甲的伟大的诗人吸收了道家学派的滋养,开启了道教的入门观念,释放激活了他内心深藏的道教因子,同时给他的诗歌创作中加入了及其重要的道学成分。(2),出蜀漫游,学道在嵩山公元725也就是开元十三年间,过了弱冠之年的李白出蜀地,游历四方。他心怀着成为治国平天下的千古能臣的远大志向开始一路寻找他生命中的伯乐。然而伯乐难寻,却在他抵达江陵之时。得到吴指南的推荐,与当时的道家大师司马承祯相见,司马承祯初见之时便觉得李白恍若清风仙云,盛赞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此次二人相遇对于李白来说能够得到如此得道高人的赞誉是给他的极大鼓励,极高赞赏。同时李白与他论道学习对神仙意识又有加身,提高了自己的仙人观思想认知。到开元二十一年,李白和好友道士元丹丘东游访道嵩山,见嵩山钟灵气盛、宛如仙境,随即便于元丹丘隐居嵩山朝夕问道学道。(3),赐金还山,在齐入道籍2,李白游仙诗创作阶段三,李白游仙诗的表现形式对于我而言,李白的一生是完全属于自己的,他没有委屈自己去做一个皇下臣,却是去做了一个人间仙。他没有去求权逐富,却是寻道问心,或许在有些时候,有些人真的是愿意朝闻道,夕死足矣!这一点,在李白的游仙诗里,追求一个真我,追求一个真道,追求一个至性何尝不是人生真正的意义。这个意义的主体就是人,一个拥有无限可能的人的思想。(一),自我观的游仙思想李白的游仙诗是真正具有人性仙性的,它里面的精神核心与表现方式,突破了魏晋南北时代那种孤独的求仙问道,祈福长生的单调的游仙题材和没有厚度的单纯的长生传说里那些虚幻浮华的内容。给游仙诗添加了许多人格思想和层次不同的仙神境界,有一种弥漫着的人性新意境,新内容,仙人变得也是会喜会悲、会哭会笑。把颇为单纯的游仙意象,结合自身遭遇,融入现实得到虚幻和真实之间的交错美感和实在意义。长河悠悠不绝,尽管岁月已过千,但往事未必成旧。直到现在李白的游仙诗仍然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闪烁的那颗星。所以对李白的游仙诗的探究也是层出不绝,这或许就是李白游仙诗中所含有的独特魅力而至。而我们在看李白的游仙诗时或许看到的是自己或许看到的是一个随风飘然明月加身的仙。不要去管他出于何种的动机与意旨,在那个梦幻中的游仙里面只要能让我们有欲望,有冲动,有力量想去探索这无极天地的浩瀚,去追求自己梦想的地方那么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充满引力、魅力迷漫的非凡世界。若对于我们而言,我想有一个肯定就够了,肯定心中依旧是有信仰的。就像要自由,就要“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的遨游无度(《游泰山》其三);就像要自在,就时常来敲打自己的心“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不藏于心的悠然(《山中问答》);说神奇,便要大胆说那“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无端不知哪来的念想(《日出入行》);要说神秘,就会说“去影或不见,回风送天声”不能抓住的一瞬流光(《古风》其七);要气势,还得看“云垂大鹏翻,波动巨鳌没”山海间出没天生巨兽(《天台晓望》);说险峻,就去“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的探探那山势雄伟间奇峰扣天的仙城(《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些诗里四方无极天地广,人似逍遥,仙境辉煌,仙物气象天成,仙人永驻天宫如真如幻,龙从云,凤相随,大鹏遨游。是真的仙宫吗?我想,是他一不小心喝醉了酒在人间晃晃悠悠,突然倒在路边就在梦里又造了一场与仙共饮月下酒。这是仙境也是人家。住在李白心里的仙家。属于他自我的仙!1,幻城意义的捆仙思想。在长安三年里,是一场梦的醒悟,李白的诗慢慢的从言华词美的浪漫转变为对现实社会的揭露和对不平权贵势力压迫的反抗。当他高声喊出“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高人。”再度漫游已算是重拾自我,在那座皇城里经历的岁月,就像是生活在一个困得住仙人的凡间龙巢里。在这个龙巢里高贵辉煌是人间第一,皇帝看似仙皇、宫殿形似天宫,臣子宛若仙官。可惜偏偏是这样的仙宫,被权势者弄潮,人心不一,人声杂乱,这里缺乏真性,缺少艺术家,多的是谋权者。因此,李白这个时期其实是被困着的,像被捆住的仙。没有再尝到万千生活的滋润,就连艺术的创造都是一场压抑后的引爆。就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还有《别东鲁诸公》。公元744也就是玄宗天宝间,李白遭受贵权们的打击和排挤,被迫“赐金还山”,别离长安,来到东鲁现今的山东的南部地区,第二年他打算向南游,去往越中现今的浙江一带,而上诉两首皆是李白离别之前向诸友表白心迹之作。全诗四言、五言、七言、九言交错杂用,腾挪跳跃,活泼灵动。中间铺陈仙境幻象,加之缀以“兮”字,与《楚辞·九歌》中的神仙景象与意境颇相仿佛,而又别具新奇意味。2,梦幻特色的仙境构思李白的游仙诗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梦幻。他凭借无所不能为,无所不能往奇妙梦幻手段给其游仙诗添加上了大量的迷幻奇思、若隐若现的意境,同时文深质柔的诗歌艺术效果营造了一个缥缈轻盈的神仙世界,给神话仙家的美感性一下提升一个层次。并且在神仙世界里又着重描绘各种意象大大的深化了梦幻色彩变幻万千的艺术功能。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认为,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与《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这两首诗描绘了想象中的精神遨游,沿袭了《楚辞》的传统,不过在李白这里,遨游天空被理性化为做梦。”[12]。这就是李白独具魅力的梦幻游仙诗特色。他又说:“虽然李白在一些《古风》诗中讽刺求仙,光明绚丽的神仙对他仍有着不可抗拒的诱惑力。”[13]为什么会这么说?宇文所安先生未加说明。不过,我们自己都可以猜到原因,为什么李白时常会去“讽刺求仙”,那也许是在他长达30年间的学道问仙过程中,他已经疲惫,也已深刻的了解到学道求仙根本就是带有自我欺骗的虚妄心里。可是为什么就是这样充满虚幻迷茫的行为还是对与李白一直有着足够的“诱惑力”呢?他也知道,我们也能看得出来,那是他还不愿意真正的醒过来,在这个奇幻的世界里李白所有得到的、得不到的、渴望的、不想要的统统可以凭借自己的一念之间就完成,就像一个自己亲手构建的世界能够由自我心里所想的规律去运行,同时也能够短暂的将他因为现实的打击和不堪折磨得心以及苦苦寻求无法完成的的远大志向和雄伟目标安放。所以只要还是在这样不会破灭希望的精神世界里,他就能够没有束缚地神游八极之表,鹏鸟展翅而遨游宇内;在这里他能够携手与仙共饮夜下酒、共赏月中花、地为床天为被、人仙一室,和气一团。3,自我肯定的思想(1)摘仙意识的生成“诗仙”既是对李白傲世独立、跌宕不羁独特的性格刻画,也是对李白豪放飘逸的创作风格的概括。

诗与仙的不分本身就说明着道教与李白文学创作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如果只谈道教信仰对李白诗歌创作的负面影响,而不提正面影响,至少是不全面的做法。

笔者认为,道教信仰(广义的,包括道家思想)与实践,对李白诗歌的正面影响。寻仙访道、遍游名山大川,外在地促成了李白热爱大自然的审美情怀,这可以从李白自己写的诗中得到证明,“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更有一个异趣之事,当李白出生之日,李白之父在夜梦里突显一颗天上金星向他飞来,而后幻化成人的模样。但是此人风姿飘飘,仙韵盎然,周身霞光,此人开口与他说道这一世会投胎入腹和他有父子之缘。因此,李白也有太白仙人之称。1,梦与幻的情感交织道教神仙世界的无限与自由赋予了李白看轻人间世界的礼法与短暂,也赋予了他笑傲王公的恢宏气度在经历了与天子王公的亲自打交道失败后,

李白的道心弥坚,他从高天师受符正式成为道士就在这个时期。学者多强调此为李白的消极避世,而忽略了此亦为李白以神仙理想世界抗衡批判现实世界的反抗精神。

笔者认为,与其说这是李白“藉以逃避政治现实的方式”,不如说是李白“藉以反抗政治现实的方式”更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