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论语心得学习_第1页
于丹论语心得学习_第2页
于丹论语心得学习_第3页
于丹论语心得学习_第4页
于丹论语心得学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第第页于丹论语心得学习于丹论语心得学习1

温和的阳光淘气地跳动在泛着微微油墨香的纸上,获书在手,就像孔子席前的同学,心生几多憧憬,平添几分敬畏。一日,偶然邂逅《于丹〈论语〉心得》。

圣贤把他们深刻的人生阅历,穿越沧桑,传递到今日,他们在千古之前,缄默地微笑着,凝视着,看我们仍旧在他们的言论中收益。

为师十三年,时常在劳碌中为自己的平凡感慨,平日特别喜爱听名师上课,然而与名师相比就更觉自己卑微、渺小,缺少职业美好感。无比崇敬地请教一位名师:语文老师最重要的功夫是什么?读书!!名师真真实切地告知我!那一刻,我似乎突然有一种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畅快和兴奋。确实,"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是一种享受,与书结缘,结下最神圣最秀丽的缘。读书,能够使老师不断地增长职业才智,使自己的教学闪烁着睿智的光荣;读书,能使老师布满生命的激情和才智的言语,以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信息;读书,能转变老师的人生,从而使老师思索人生,把教学变成一种过程、一种动态、一种求索;读书,是老师最珍贵的生活品质,更是一种诗意美妙的人生境界。

《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用富有哲理的话告知同学无言,用行动做,就是最具人格魅力的人。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能做得到吗?当我埋怨工作的繁杂时,当我对待孩子们的错误疾言厉色时,孔圣人的声音便在脑海中萦绕:"天何言哉?天何言哉?"曾经为了让孩子们爱上读书,我可谓费尽心思,但收效甚微。直至一个平常的课间中,闲极无聊的我无意识地在教室里捧起一本书,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猛然抬头,我才觉察教室里比平常清静了很多。只见几个孩子也手捧书本,读得煞是仔细。这时,孔子的话再一次在我耳边响起:"天何言哉?天何言哉?"从今,我开头真正地蹲下身与同学们一起读书,努力做孩子们读书的点灯人,让书香充满于孩子们生活的气息之中,让读书成为孩子们最秀丽的姿势。

慢慢的,慢慢的,班里读书的气氛日渐浓郁了,爱读书的孩子也多了。就这样,不到一个学期的时间,孩子们已经把读书当成了一种享受,再也不用我绞尽脑汁地想方法了。身教胜于言传,这是至圣先师两千年前就告知我们的道理。我想,唯有当天道与师道融合,我们才能将"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句话完全领悟。可见,孔子一言足以品悟一生!

纵然,语文布满劳绩,我依旧美好地栖息在芳香的大地上。

当我们在自然生活下悟出真谛,在书墨芳香中豁然开朗,圣人在千古之前应当会缄默微笑。

于丹论语心得学习2

在今日这个时代,信息纷纭冗杂,许多无用、无效的信息,充斥着我们的头脑、耳目。我们静心想一想,这些东西我们真的需要吗?

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哪些东西真正有价值。但是,许多时候,我们虽然学习了,但未必有效率,学到的东西也未必都对我们有价值,未必都能深化到自己的生命中去。

我们该问问自己,我们要学些什么?应当怎样去学习?学到的东西又怎样才能跟我们的生命融合起来呢?

我们提到过,《论语》里面有许多才智,那么,才智在人心里是怎么酝酿起来的?

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后天的学习。每个人都有向学的心愿,可各人的学习质量不同。什么人能够真正学出效率来?这里面大有深意。

孔子不是一个空想主义者。他曾经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是每天连饭都不吃,连觉都不睡,每天在那儿冥想,肯定要把世界想明白,那想破了脑袋也没有多大用途,你还不如好好去学。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概念都是一字之别,人有雄心是好事,要有野心就不大好了;人有抱负没有错,但仅仅停留在空想的话,那也就是一场梦而已。怎样能够到达一个可行的抱负之境?

一个人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才能到达抱负的可行之境。

在学习的时候,学问须化入内心,不然每天在真正的学问之外打转转,那也是不行的。所以孔子还说过:"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论语卫灵公》)有时候一帮人在一起,群居终日,看着挺喧闹,可能也能学点东西,但是你觉得大家老说不到点子上,言不及义,然后这些人还"好行小慧",就是耍小聪慧,卖弄小技巧。这些都不是一种大格局。孔子说,这些人就太难教育了。你要想让他们的生命境界再提升,再开阔,能够有很高的层次,那也真是难事。

我们常常说到一个词,就是说某人有"局限",比方说他工作方法有"局限",思维方式有"局限"。何谓"局限"?局限局限,是由于格局太小,所以为其所限。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一样的,甚至差异特别大。

假如你想到达一个开阔的生命境界,那你首先要问问自己,我的生命格局究竟有多大?

学过下围棋的人就有一种感觉,一开头是老师一个棋子粘在那里,你一个棋子贴上去,最终你只能在一个小小的角落里拣零头。好老师就会教同学,先不要去学这样的一目一目的计算方式,而是要在完全的棋盘上学会布局。局布大了,一块失掉,别的地方还可以做活。

一个人的生命也是一样,要看在多大的格局上绽开。

一个人精通一门小技艺不是难事,但是他终其一生,可能得到的只是树木,而不是森林,只是棋盘的一角,而不是全局。

莫非人多,老在一起说、议,就肯定有大才智吗?有时候,一个人假如不自省,总在那儿谈论,可能谈论的东西完全是无用信息,是铺张精力。

大家知道,苏格拉底是一个雄辩家,也是一个哲学家。有人去找他学演讲的技巧。这人说:我的底子很好。从进门之后他就滔滔不绝。他说,你看我之所以有士气到你这儿来,就由于我天生有语言才能,我思维灵敏,我知道哪些事情,我的底子有多好,等等。

苏格拉底看看他,说:你得交双份学费了。他说,为什么啊?苏格拉底说,我在教会你怎么使用舌头之前得先教你怎么管住舌头。

你以为一个人滔滔不绝就肯定意味着有才智吗?孔子说:"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论语阳货》)一个人从道上刚听见传言,转身在路上就开头跟别人说,蜚短流长,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伪信息就是这么传播开的。孔子说,这不是一种真正的道德所需要的作风。

有一个故事说得好:有一位哲人,素来静默。有一天,他的一个伴侣飞奔而来,满脸神采飞扬,跟他说:我要告知你一个特殊重大的消息。

哲人挡住他说:你任何消息说出口之前要过三个筛子。第一,你确认这个消息是真实的吗?那个伴侣就打了个愣,说,我没这么想过,不肯定。

这个哲人笑了笑,说:其次个筛子,你确认这个消息是善意的吗?那个人想了想,又不是很确定。

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恶意消息的传播往往比善意消息的传播广泛得多,负面的.新闻大多比正面的新闻要传播得快。

接着,这个哲人又问了第三个问题:你用第三个筛子过一下,这个消息真的是那么重要吗?这个人想了想,说,似乎也不是太重要。

这个哲人说:三个筛子过完了,你这个消息就是不说出来,你自己也不会受它困扰了。

我们想一想,道听途说的事情,使你一时兴奋,但是假如真过了这三个筛子,还肯定非说不行吗?生活中的信息、学问特别庞杂,接受哪些,不接受哪些,学哪些,不学哪些,怎么不先过过脑子呢?

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他说,假如一个人的道德没有修养起来,对于学问又没有真正去讲求,那么,他在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一个参照系,听到正义的事情也不能自己去做,观察自己有不善的地方也不去改正。孔子说,这些都是我所担忧的事情啊。

进一步讲,假如一个人的学问许多,可是学了东西以后,对他的生命却没有什么意义,他仍没有进步,那么这东西能成为学问吗?

在今日这个时代,世界上布满了纷纭冗杂的信息。许多无用、无效的信息,没有经过任何筛子过滤的信息,充斥着我们的头脑、耳目。

我们静心想一想,这些东西我们真的需要吗?

那么,什么东西对我们是真正有价值的呢?这样的东西何处才能学到?学到的东西又怎么样才能够跟我们的生命融合起来呢?

今日我们提起孔子,都知道他在历史上被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许多人都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孔子离我们今日的时代这么远,当时物质生活那么贫瘠,孔子是怎样形成他的思想体系的?他从哪儿学的?

这个问题,与孔子同时代的人就曾经问过。人们不好直接问孔子,就去问他的同学。"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你老师在哪儿学的这么多东西?子贡怎么回答呢?"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

子贡的回答是什么意思?就是说,文王武王之道,古圣先贤传下来的道理,从治国经世的道理到修身齐家的学问,并没有到今日就失传了,沦丧了。在哪儿呢?都在人的身上,在人间的传承里。

也就是说,古往今来的学问不仅仅是刻在竹简上,写在纸上。不仅仅是形成文字的东西叫学问,人的行为、价值观、习惯、礼俗,这一切都是学问的传承,都表达在人的身上,只不过人们表现得不一样罢了。

"贤者识其大者",有生命大格局的人,贤达通透的人,他表现出来就是道理里的大处;"不贤者识其小者",格局小的人,悟性差点的人,表现出来的无非是那些道理的小处。大处可以学,小处也可以学,所以子贡说,我的老师怎么会不随时随地都在学东西?

孔子的思想体系从何而来?很简洁,他是从人身上学到的。可是,他是简洁的学吗?他是综合感悟,最终形成自己的体系。可见,这个世界上,其实是法无定法,师也未必有常师。

你需要向不同的人去学习东西。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几个人走在一起,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怎么跟他学呢?无非见到好的东西就跟他学,见到不好的东西就在心中警戒自己一下,以免犯同样的错误。

向书本学,不如向人世学。假如有这样一种学的悟性,到处皆可学。子贡问孔子:孔圉这个人为什么得到"文"的谥号?孔子回答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孔子说,这个人聪敏勤勉而又好学,不以向比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的谥号叫"文"。

一个人内心有才智,敏感多思,而且情愿好好去学,甚至愿意向比自己差的人去请教问题。这是一种难得的看法。

这种看法后来被孔子的同学曾子进一步表达过。曾子说:"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论语泰伯》)

什么意思呢?曾子说,一个人他自己是有力量的,还向没什么力量的人请教;一个人他自己是很有学问的,还向学问少的人去虚心求教;一个人生命中是有格局的,但是他看起来似乎什么都没有;一个人自己原来已经是很充实的了,但是他看起来却是虚怀若谷;一个人保持一种谦逊的、空灵的、虚静的、安闲的状态,就算有人冒犯他,他也不计较—从前我的一位伴侣便是这样的一个人。

我们想一想,一个人越是剑拔弩张,凌厉过人,是不是越简单受到冒犯?只有一个安静的人,才可以做到"犯而不校(较)"。这样好学而又虚心、充实而又安静的状态,是曾子艳羡的境界。历代《论语》注者都说曾子所说的这个伴侣是指颜回。颜回就是始终能够这样做的人。

在这两段话里,都牵扯到一个概念,就是"不耻下问"。其实,什么是"下"呢?我们不去说学问、地位、阶层,简洁的"高"与"下"就是年龄,比方说大人就肯定有资格、有权力训诫小孩子吗?孩子的视点莫非不能够给我们供应另一个坐标吗?在今日,我们可以换一个规律起点,未必要叫"高低",不过是换一个思维的角度,换一种思索的方式。

1975年,七十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进行过一次盛大的聚会,有许多媒体来采访。其中一个问到这些获奖者的问题是:你们这些杰出的人物,究竟是在哪一所高校、哪个试验室学到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的?结果大家认为最有价值的答案是什么呢?是幼儿园。

有一个科学家说,我是在幼儿园里学到了许多东西,比方,要擅长跟他人共享,要遵守制度和规章,饭前要洗手,对人要谦逊礼让,假如自己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