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教学设计_第1页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_第2页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_第3页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_第4页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解决问题教学设计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详细情境,让学生经验发觉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

2、使学生学会分析连乘问题的数量关系,运用合理的解题思路解决问题。

3、培育学生多角度视察问题、解决问题的实力,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培育学生仔细视察、主动思索、完整精确表达的习惯,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学问解决问题的实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正确分析并解决连乘问题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寻求解决连乘问题的解题思路,并体会找到中间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一个小练习,请大家看屏幕。(课件出示:在超市的一个货架放着各种包装的面包,爸爸买了其中一种面包4袋,一共多少钱?)

师:读一读,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仔细的视察思索,要求一共多少钱所须要的条件。学生会发觉不能求出问题,因为不知道1袋面包的价钱)

师:就是说,要求一共的钱数,须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在学生回答后老师课件出示:)

师:知道这两个条件,就能求出总钱数。那你们刚才说哪个条件不知道?(学生回答后)

师:我们就补充上这个条件。(课件出示完整题目:每袋面包12元,爸爸买了4袋,一共须要多少元钱?)

师:现在能解决了吗?该怎么列式计算?(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反馈订正)

(课件出示题目2:开学初,老师给咱班50个同学每人发5个作业本。)

师:读一读,你能解决这道题吗?(学生会发觉这道题没有问题,思索后回答)

师:你能依据这两个条件,提出合适的问题吗?

课件出示:

(依据学生的补充,老师课件出示完整题目:老师给咱班50个同学每人发5个作业本,老师须要打算多少个作业本?)

师:请同学们口头解答,同桌相互沟通一下。(指名学生口答,课件出示算式)

师小结:同学们,你们可真了不得,刚才的练习我们知道了要解决一个问题,要有两个条件;还知道了,假如告知我们两个条件,可以提出问题,这是我们解决问题时所须要的重要本事。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在课的起先,设计两道不完整的题目,一道是缺少条件,一道是没有问题,让学生补充条件、提问题。通过这一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巩固乘法问题的数量关系,同时复习“要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通过分析法和综合法引导学生去思索问题,为学生分析、解决两步计算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

二、主体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课件出示课本例1情境图(图略)

师:大家看,这是同学们在参与广播操竞赛。细致视察,图中告知了我们哪些信息?(学生依据图说出题中的信息)

师:通过刚才大家的沟通,我们知道了题中告知我们“每个方阵有8排,每排有10人,3个方阵”三个条件,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在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经验一个从情境中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并且完整地用文字表述问题的过程。指导学生学会仔细读题,细致审题,明确题目中的条件和所求问题,理解题意。

2、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

师:仔细分析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老师信任大家都会解决这个问题。先不忙着列算式,先说一说在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时,你是怎么想的?先自己想一想,说一说,然后在小组相互沟通。(老师巡察,收集学生是如何分析的信息)

师:哪个组派代表来说说你们小组是怎么分析的?(依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引导)

师:他们这个组用到了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这样说既简练又条理,再说一说,看哪个组能说既简练又条理?

师:大家的思路都特别的清楚,那老师要问问你们,为什么要先求1个方阵的人数?用哪两个条件就可以求出这个问题,为什么用这两个条件就能求出1个方阵的人数?3个方阵呢?(学生先自己思索,然后同组沟通,集体反馈。老师可依据学生的回答,借助于点子图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先求1个方阵的人数,求一个方阵人数为什么用乘法,怎样求3个方阵的人数。思路图整理如下)

师:我们一起回忆刚才从要求的问题起先怎样一步一步找到解题思路的。(师生一起说)要求——总人数,就要知道——每个方阵的人数和方阵数。每个方阵的人数不知道就要先求它,用题中的——每个方阵有8排、每排有10人,就能求出每个方阵的人数,依据求出的——每个方阵的人数和有3个方阵,就可以求出总人数。请各自再试着说一说我们刚才是怎么分析的,然后同桌之间相互沟通一下。(学生再次的整理思路,熟识思维过程)

师:有的同学可能是这样想的,看到“每个方阵有8排和每排10人”,就想到能求出1个方阵的人数,然后用1个方阵的人数和方阵数就能求出3个方阵的总人数。我们都是想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师:依据刚才我们说的思路,怎样列算式?(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反馈后老师板书算式)

设计意图:通过追问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弄清晰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学生一般会有两种方法:一是想要求什么,必需知道什么条件,不知道的条件就是先求的;二是依据题中两个有关系的条件,想到可以求出什么,求出的这个问题,可能就是解决最终问题必需的条件。这两种思索方法其实就是解决问题时常用的分析法和综合法。在这里只给学生渗透这样的思维方式,不明确提出来。通过潜移默化的意识渗透和日积月累的思维训练,让学生渐渐具备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实力,实现“授之以渔”的目的。

师:大家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思路?(老师引导学生理解另外一种思路)

师:可以看着点子图,和小组同学商议一下。(小组探讨,反馈小组看法,师生共同总结思路)

师: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刚才这种解题思路。(师生共同叙述)

师:依据这种思路这样列算式?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时,哪个地方要特殊留意?(第一步的单位名称)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驾驭用比例学问解答以前学过的用归一、归总方法解答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能进一步娴熟地推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沟通学问间的联系。

2、提高学生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实力和对正、反比例的推断实力。

教学重点:

用比例学问解答比较简单的归一、归总应用题。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课件出示)

1、推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1)速度肯定,路程和时间

(2)路程肯定,速度和时间

(3)单价肯定,总价和数量

(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肯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2、下面各题中各有哪三种量?那种量肯定?哪两种量是改变的?改变的规律怎样?它们成什么比例?你能列出等式吗?

(1)用一批纸装订练习本,每本30页,可装订200本,每本50页,可装订120本。

(2)张大妈家上个月用了5吨水,水费是10元。照这样计算,李奶奶家用了10吨水,水费是20元。

我们已经学习了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正比例,反比例,今日这节课我们就运用比例的学问来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

二、揭示目标:

1、进一步娴熟地推断成正、反比例的量。

2、学会用比例学问解答比较简单的应用题

三、探究新知。

例5:张大妈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元。照这样计算,李奶奶家用了10吨水,水费是多少元?

自学指导一:

1、理解题意,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

2、题中有哪两种量?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并说出理由。

3、依据这样的比例关系,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钱。你能列出等式吗?

4、解比例,检验,作答。

小结:因为水价肯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χ元。

8χ=12.8×10

χ=128÷8

χ=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

检验1:小明买了4枝圆珠笔用了6元。小刚想买3枝同样的圆珠笔,要用多少钱?

例6:一批书,假如每包20本,要捆18包,假如每包30本,要捆多少包?

自学指导二:

1、题中有哪两种量?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并说出理由。

2、依据这样的比例关系,设要捆x包。你能列出等式吗?

3解比例,检验,作答。

检验2:学校小商店有两种圆珠笔。小明带的钱刚好可以买4枝单价是1.5元的,假如他想都买单价是2元的,可以买多少枝?

沟通总结:解答用正、反比例解的应用题的步骤:

1、推断题中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设未知数X,注上单位名称。

3、依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式。

4、解比例。

5、检验、作答。

四、巩固延长:

1、食堂买3桶油用780元,照这样计算,买8桶油要用多少钱?

2、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假如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3、500千克的海水中含盐25千克,120吨的海水含盐几吨?

课堂小结。

今日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能说给大家听听吗?用比例学问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课堂作业。

教科书P62练习九第3、7题。

板书设计:

用比例解决问题

1、推断题中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设未知数X,注上单位名称。

3、依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式。

4、解比例。

5、检验、作答。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常见的数量之间关系的含义。

2、培育学生敏捷地运用数量关系解答一些实际的问题。

3、初步培育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实力和合作实力。

4、向学生渗透节约的好习惯,以及明确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驾驭各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敏捷地运用数学关系解答应用题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春天到了,同学们是不是都想出去春游?老师打算带我们班的同学来西递玩,打算带一些食品。为了便于便利,每人购买其中一种食品几件,你能为我们同学算一算购物的帐吗?(媒体出示一些常见食品的价格。)

二、绽开活动,探究新知

(一)、组织活动,初步领悟

1、每个小组的每位同学购买一种食品,预算各需多少钱。

2、展示部分小组的学习成果,并让学生用学过的数量关系说一说自己的如何计算出来的。

3、齐老师出外最怕渴,因此我想多买几瓶水,请同学的帮老师算一算行不行?(媒体出示)

⑴每瓶矿泉水2元,买5瓶矿泉水要用多少元?

⑵买5瓶矿泉水用了10元钱,每瓶矿泉水多少元?

⑶每瓶矿泉水2元,10元钱可以买多少瓶矿泉水?

4、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思索并绽开探讨:

⑴每一题中告知我们什么数量?要求的又是什么数量?

⑵每道题你能否运用数量关系表示出来?

5、沟通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数量=单价

总价÷单价=数量

6、引导学生进一步比较以上各题中的数量关系,从中引出:只要知道总价、单价、数量中的随意两个数量,都可以求出第三个数量。

(二)、类推延长,形成认知

1、老师打算进行的春游活动,在路途支配上还有些问题,因为老师处在黄山区,离同学们很远,如何支配好行程,请大家帮老师算一算,行不行?

⑴汽车每小时行40千米,从黄山区到达黟县须要2小时,两地之间有多少千米?

⑵从黄山区到黟县有80千米,汽车每小时行40千米,几小时到达?

⑶从黄山区到黟县有80千米,2小时到达,汽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刚好组织评议。

3、议一议:同学们能不能仿照总价、单价、数量之间的关系,写出每一题中的数量关系,小组内可以相互沟通、探讨。

4、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并刚好组织评议。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三)、归纳小结,深化理解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觉,不论是单价、数量、总价之间,还是速度、时间、路程之间,只要知道其中的两个数量,都可以求出第三个数量。

三、层次练习,拓展运用

1、反馈练习:

填写教材P103的第4题,并刚好展示评议学习成果。

2、拓展练习:

⑴一种收音机每台售价80元,现在有480元钱?

⑵一列火车每小时行90千米,一共行了多少千米?

3、延长练习:

你能把以上第1题改编成求总价或求单价的应用题吗?第2题能改编成求时间或求速度的应用题吗?

四、总结质疑

今日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驾驭形如ax+b=c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视察、分析、抽象、概括和沟通的过程中,经验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3、使学生在主动参加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索、主动与他人合作沟通、自觉检验等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并驾驭形如ax+b=c方程的解法,会列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指导学生在视察、分析、抽象、概括和沟通的过程中,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导入:同学们,经调查,我们班大部分同学的年龄是12岁(虚岁),也可以通过推理推算出来,7岁入学,在学校学了五年,正好是12岁。老师今年是39岁,师在黑板上板书39和12。下面请同学比较一下老师和你的年龄,并用一句话把比较的结果说出来,留意启发引导学生说出:“老师的年龄比我年龄的3倍还多3岁”,“老师的年龄比我年龄的4倍少9岁”。两种说法都可以。接着问,明年呢?“老师的年龄比我年龄的3倍还多l岁”。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识的年龄话题引入,并训练学生对两数大小比较,为新课分析数量关系作理解铺垫。把抽象的数量关系分析生活化,利于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一、在现实问题情境中分析数量关系,列出方程,探究解方程的方法——教学例1

(一)在情境中分析数量关系、提出问题

1、师谈话进入情境:孙悟空跟随师父历尽千辛万苦从西天取来大量经书,藏在古城西安的大雁塔中。大雁塔和小雁塔是闻名的古代建筑。(出示大雁塔和小雁塔的图片)这节课、我们先来探讨一个与这两处建筑高度有关的数学问题。(出示例1的一部分“西安大雁塔的高度比小雁塔高度的2倍少22米”,暂不出示所求的问题)

2、师让生读出这段文字并提问:谁比谁少22米?让学生明白“大雁塔高度和小雁塔高度的2倍比,少22米,可以把小雁塔高度的2倍看做一个整体。”

师进一步启发:这句话清晰地说明白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关系,请同学们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出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

出示学生可能想到的等量关系式:

①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

②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③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3、引导学生视察第一个等量关系式。师:经测量小雁塔高度是43米,你能利用这个关系式口答出大雁塔的高度吗?学生口答,师板书:2×43-22=64(米)。

【设计意图】运用数量关系干脆求出高度,体会顺向思维。既感受数量关系的价值,又为下面的逆向思维作出对比打算,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下面列方程时也要像这样顺向思维进行思索。

4、师:假如知道大雁塔的高度是64米,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小雁塔的高度是多少米?(出示“大雁塔高度是64米”和“小雁塔高度是多少米?”把例1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在清晰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学生已经把问题迁移到须要用逆向思维考虑解决的问题上。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突出解决问题是学生自己的学习需求,也为他们探究解答作出心理打算。

(二)依据等量关系布列方程,同时唤起有关方程的旧知

1、生视察第一个等量关系式,师提问:在这个等量关系式中,这时哪个数量是已知的?哪个数量是我们去求的?

追问:让你求小雁塔的高度怎么办呢?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可以列方程解答。假如学生列出正确的算式进行解答,师赐予确定,再引导学生用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

师明确方法,并提示课题:这样的问题可以列方程来解答。今日我们接着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师谈话:我们在五年级已经学过列方程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结合今日我们学习的内容,谁来说一说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一般要经过哪几个步骤?

生能也许说出“写设句、列方程、解方程和检验等即可。

3、让学生先自主尝试设未知数,并依据第一个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解:设小雁塔高x米。

2x-22=64

【设计意图】经验由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在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中,先由情境抽象成数量关系式,再依据数量关系式列出方程,实现了学生在逐步抽象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的方法,体现了数学的简洁性和学习数学的必要性。

(三)自主探究解方程的方法,体会转化的思想

提问:这样的方程,你以前解过没有?运用以前学过的学问,你能解出这个方程吗?

沟通中明确:首先要应用等式的性质将方程两边同时加上22,使方程变形为2x=?,即把用两步计算的方程转化为一步计算,变新知为旧知,再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接着求解。

要求学生接着例题呈现的第一步接着解出这个方程。学生完成后,组织沟通解方程的完整过程,核对求出的解,并提示学生进行检验,最终让学生写出答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方程解法的过程中,体会运用转化策略,把两步转化成一步、困难转化成简洁、新知转化成旧知。

(四)思索其他方法,感受解法的多样化

1、提问:还可以怎样列方程?

学生列出方程后,要求他们在小组内沟通各自列出的方程,并说说列方程的依据,以及可以怎样解列出的方程。假如学生不能列出其他方程,师不能作硬性要求。

2.引导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列方程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你能说说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大致步骤吗?其中哪些环节很重要?

引导学生关注:(1)要依据题目中的信息找寻等量关系,而且一般要找出最简单发觉的等量关系;(2)分清等量关系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用字母表示未知量并列方程;(3)解出方程后要刚好进行检验。(师板书:找等量关系;用字母表示未知数并列方程;解方程,检验。)

【设计意图】通过解法的多样化,使学生明白可以依据自己学习实际和思维习惯分析数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同时训练学生思维,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二、自主尝试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留意比较例题,进一步形成解决问题模式——自主合作学习“练一练”

“杭州湾大桥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全长大约36千米,比香港青马大桥的16倍还长0、8千米。香港青马大桥全长大约多少千米?”

谈话:我们已经初步驾驭列方程解决稍困难的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下面就请同学们试着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做“练一练”。

1、先让学生读题,并设想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2.小组合作沟通。沟通前要出示沟通依次提示:(1)说说找出了怎样的等量关系;(2)依据等量关系列出了怎样的方程;(3)是怎样解列出的方程的;(4)对求出的解有没有检验。

3、最终让学生核对自己的答案,检查自己的解题过程。

针对学生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包括用算术方法),老师在提出主导看法的基础上要予以确定。

4、启发思索:这个问题与例1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提炼出列方程解决稍困难的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和解形如ax±b=c方程的一般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独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在探究中学会合作。

三、运用方程策略独立解决实际问题,坚固形成解决问题模式(建构坚固的数学模型)——做“练习一”的第1~5题

谈话:在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两个方面要引起我们重视,一个是找寻等量关系,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详细数量;另一个就是解方程。下面我们就对这两个方面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训练。

1、做“练习一”第1题

“解方程。4x+20=561.8+7x=3.95x-8.3=10.7”

先让学生说说解这些方程时,第一步要怎样做、依据是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沟通反馈时,要在关注结果是否正确的同时,了解学生是否进行了检验。(三个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同学选做一题。)

2、做“练习一”第2题

在括号里填上含有字母的式子。(1)张村果园有桃树x棵,梨树比桃树的3倍多15棵。梨树有()棵。

(2)王叔叔在鱼池里放养鲫鱼x尾,放养的鳊鱼比鲫鱼的4倍少80尾。放养鳊鱼()尾。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要求学生说说写出的每个含有字母的式子分别表示哪个数量,是怎样想到写这样的式子的?(把题目中的多、少改成少、多让学生再表示)

3、做“练习一”第3题

“猎豹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动物,时速能达到110千米,比猫最快时速的2倍还多20千米。猫的最快时速是多少千米?”

谈话:同学们,我们既能精确地找到等量关系,又能正确解方程,那么我们就具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了。就请同学们独立解决一个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说自己的思索过程,进一步突出要依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4、课堂作业:做“练习一”的第4题和第5题。

“北京故宫占地大约73公顷,比天安门广场的2倍少8公顷。天安门广场大约占地多少公顷?”

“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最大的鸟是鸵鸟。一个鸵鸟蛋长17.8厘米,比一只蜂鸟体长的3倍还多1厘米。这只蜂鸟体长多少厘米?”

【设计意图】在巩固训练和应用策略阶段采纳先部分后整体的练习步骤,进一步深化相识,并在体验中达到学问和技能的内化。

四、总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体会方程的思想和价值——学生拓展设计

1、学生拓展设计

师:请同学们回到课前,我们师生关于年龄的对话中,看39岁和12岁,你能设计一个用今日所学的策略和方法解答的实际问题吗?

师要多听学生的发言、考虑学生所说数量之间的关系以及提出问题的贴切性并作出评价和概括。

2、今日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没有怀疑的地方?老师同时总结,方程是我们解决问题很重要的一个策略,正确地运用方程,能帮助我们解决许多实际问题,尤其是用算术方法不简单解决的一些问题。我信任同学们经过今日的学习,对方程会有更深的相识,并在以后的学习和运用中进一步学好和用好方程。

【设计意图】在照应课前学习和学生拓展运用的基础上,充分体会方程的思想和价值,把学生的相识进一步提升,对方程有较为全面的理解和驾驭。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篇5

教学内容

义务教化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3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验回顾与探究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

2、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并能依据问题的特点确定详细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阅历,增加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胜利的体验。

教学重点

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课前沟通,孕伏转化策略:

老师:同学们,你听说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听说过)

老师:好的故事总能给人以启迪,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哪些启发呢?学生自由沟通感受,老师适时小结:曹冲能将困难的事情与简洁的事情相转化,从而奇妙的解决了问题,真是有志不在年高,了不得,信任同学们也会有不俗的表现。

一、直观演示,发觉转化策略

课件出示:

师:请你细致视察,仔细思索,哪个图形面积大呢?拿出彩色题纸,可以用笔画一画、算一算,想方法比较出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师:有答案了吗?哪个图形的面积大?谁来说说。

生1: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生2: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

师:你是如何比较出来的?

生:(边演示边说)我们把这块切开放到这块,都变成了长5个格、宽4个格的长方形。

老师留意引导学生说出方法,如何平移、旋转的?

师:听明白了吗?想的奇妙,讲的也特别清晰。谁再来说一说?

师:原来的图形不规则,不简单比较大小。同学们都是利用了图形凹凸的特点想到了这个好方法,特别擅长视察、思索。下面我们再来清楚的演示一下这个改变过程。请看,(课件演示)平移,旋转,瞧,哪个图形面积大?(相等)真是一目了然,原来的两个不规则图形通过平移、旋转都变成了规则的的图形。(板书:不规则图形规则图形)你们知道吗,这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这种策略就叫转化(板书课题)

师:这样转化,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周长变了,面积没变。

师:还有什么变了?(形态变了。)

师:你抓住了问题的关键,的确,这样转化,形态变了,面积却没变。(板书:形变积不变)

二、唤醒记忆,回顾转化策略

1.图形面积、体积方面的应用。

师:同学们,其实,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就常常用到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比如说一些图形的面积公式、体积公式的推导,就经常用到转化的策略,你们能想起来吗?自己先想一想,然后跟小组的伙伴沟通沟通。

师:有的同学迫不及待的想说了,谁来说?

生:在学习图形的面积时,三角形的面积。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这是把一个三角形的面积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没错,这就是转化。

师:还有谁想说?

生: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这是把什么转化成什么?

生: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师:精确的说,这是把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这也是转化。还有吗?

生:把平行四边行转化成长方形。

生:圆也是把圆分成若干个小扇形,然后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生:圆柱是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

师:这也是用转化解决的新问题。

课件出示: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

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推导

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推导

师:大家来看,我们曾经用转化的策略解决了这么多新问题。选一个你最喜爱的、或者感觉有困难的,同位相互说一说。

2.数与计算方面的应用。

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习数学就是不断学会转化的过程。不仅在图形的世界里经常应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而且,在看似简洁的计算中也蕴含着转化,回忆一下,在学习数与计算时,哪些地方用到了转化的策略呢?

生:小数乘法是转化为整数乘法,分数除法是转化为分数乘法来进行计算的……

出示:2.5×0.41.25÷0.5

+÷

师:请看,这儿有一组题,可以动笔算一算,体会体会转化的作用,看看从中你又能发觉什么,然后在小组内沟通沟通。

(学生活动是巡察关注:是否会表达。)

生:2.5×0.4是把小数乘法转化整数乘法。

生:1.25÷0.5是把小数除法转化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师:说的真好,谁能像他这样,举个例子也说说自己的发觉。

生:计算+,是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

师:说得真完整。

师:很兴奋你和大家共享你的发觉,重复的我们就不说了,谁还有不同的发觉?

师:在计算这几个题的时候,我们都用到了转化的策略,转化前和转化后有什么关系?

生:得数相同。

师:你可真了不得,一下就抓住了转化的实质,转化前和转化后结果不变。(板书:得数相等)

三、实践应用,体验转化策略

1.巧用转化写分数。

2.巧用转化求周长。

激励学生独立做在作业纸上,然后,组织汇报、沟通。

师:周长各是多少厘米?有答案了就举手。

师:左边图形的周长是多少?(16厘米)

师:右边图形的周长可有难度了。

生:也是16厘米。

师:你怎么想的?

学生边指边说想法。

师:你是想把这四条边平移是吗?

师:大家来看,他是把这个图形想象成了什么?(长方形)能行吗?

师:我们来看一下(课件演示)真像大家想的那样,这是把什么转化成什么?

生: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长方形。

师:这样转化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面积变了,周长没变。

师:还有要补充的吗?

生:形态也变了。

师:咱们同学不仅会视察,还很会想象。我们在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时候视察很重要,想象也很重要。感受到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乐趣了没有?我们再来解决一个问题。

3.巧用转化求面积与周长。(只列式,不计算。)

师:请同学们仔细视察,大胆的想象,细致的思索。要求这个图形的面积,如何转化呢?

师:这么快就会了,谁来说?

生:能转化成一个半圆。

师:怎么转化呀?

生:把那块割下来,补到缺少的那块。

课件演示

师:是这样吗?这样果真就转化成了一个半圆。看来咱们同学用转化解决问题已经得心应手了。不过这个问题要变一下

师:假如要求这个图形的周长,该怎样转化呢?

生1:把左边的半圆平移到右边,转化成一个小圆,用大圆周长的一半加上小圆的周长。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2:整个一个图形可以转化成一个大圆。

师:怎么就能转化成大圆的周长?

引导学生思索大小圆之间的关系。

生:大圆的周长是小圆周长的2倍。

师:你怎么知道大圆的周长就是小圆周长的2倍?

生:大圆半径是小圆的2倍,大圆周长也是小圆的2倍,小圆的周长是大圆的二分之一,合起来就是一个大圆的周长。

师:咱们同学们真了不得,想到了不同的转化方法,并且这种转化的方法使问题变得特别简洁。

4、巧用转化计算。

出示:+++

师:接着我们的探究之旅,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做在作业纸上。

生:通分,都变成分母是16的分数。

师:可以。通分也是一种转化,再细致视察算式,你能发觉其中蕴含的规律吗?

生:每个分数的分子都是1,分母依次乘2。

师:你能试着再往下写两个分数吗?

生:+++++

提问:假如是这个算式,你还想用通分去做吗?那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

课件出示正方形图

引导学生分析涂色部分的大小可以用1减去空白部分的大小,1-

师:明明是个加法算式,怎么变成减法算式了?

生:因为这里还空缺一个。

师:听明白了吗?这位同学借助图形帮助进行算式的转化,特别擅长视察和思索。

5.关注生活。

如何求1张纸的厚度?如何求1个灯泡的体积?

四、畅谈收获,提升转化策略

师:通过今日的探讨探究,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沟通。

师:看来,大家的收获真不少,最终,有两句话想与同学们共享共享。

出示:

解题时,往往不对问题进行正面的攻击,而是将它不断变形,直至转化为已经能够解决的问题。

——数学家路莎彼得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篇6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63-64页例1、例2和“练一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验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简洁实际问题的过程,能有条理的分析数量关系,并获得问题的答案。

2、沟通“一一列举”和“列表”两种策略的联系,通过列表,帮助学生养成有序列举的习惯。

3、在学生感受这一策略的特点和价值的同时,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教学重点:

能对信息进行分析并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有条理地一一列举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打算:

课件、小棒、表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2分钟)

1、复习: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回忆一下,长方形的周长怎么求?长方形的面积怎么求?(生答师帖卡片)

请大家齐读一遍。同学们真了不得,学过的学问能记得那么牢!

2、导入: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了一些策略来解决怎样求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今日王大叔遇到了新的难题,大家请看。

二、教学例1。(18分钟)

1、出示例1: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几种不同的围法?

2、(读题):同学们情愿帮王大叔这个忙吗?

王大叔遇到了什么难题?谁来说一说?

师:应当怎样围呢?老师已经为同学们每桌打算了18根小棒,每一根代表1米,请同桌2人合作用小棒在桌子上围一围。在摆之前老师有个说明:(1)每次都要把18根小棒用完。(2)围成一种后就数长和宽各是多少米,记录在老师发给的表一中。(3)尽可能少的移动一些小棒让它变成另一种不同的围法,再进行记录。

先想想怎样摆才摆得快,比比看哪一组合作得又快又好。起先动手操作吧!(师巡察,并与生个别沟通:还可以怎么摆?不要动太多的小棒。)

(有的学生已经完成,要激励没完成的学生。)

留意收集有序和无序两张表格打算展示。(看中后可拿大笔给学生描大一些)

好了,同学们,请停止操作,用很短的时间把小棒收起来。

3、究竟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呢?老师手上有两组同学的记录表。(投影)

大家更观赏哪种记录方法?为什么?

(师相机板书:按依次)

4、请这位同学说说看,刚才你是怎么想的?(生回答)

你怎么知道宽是1米的时候长就是8米呢?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生答师展示18÷2=9米)

大家认为先从宽起先考虑好还是先从长起先考虑好?

(从最小的宽起先考虑比较好,依次较明确。)

5、下面我们就从宽是1米起先摆一摆。

(学生说老师展示围法)

6、我还可以接着摆。(展示宽5长4)

这样行不行?为什么?大家视察一下这个长方形实际是前面4个长方形中的哪一个?重复了,因此我们要把它去掉。(单击鼠标擦掉)

同学们发觉了没有?按依次摆有什么好处?

(师相机板书:不重复不遗漏)

这位同学真了不得,掌声送给他好吗?

哪位同学刚才没有按依次排列的请改成按依次排列好吗?

7、同学们数数看,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展示答)

8、小结揭示课题:像刚才这样把事情发生的可能根据肯定的依次,有条理的列举出来,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这就是我们帮王大叔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这种策略叫做一一列举。(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齐读课题。

我们在一一列举时应留意几点是什么?(按依次、不重复、不遗漏)

9、下面我们把每种摆法的面积分别计算出来好吗?

同学们,在这4种不同的围法当中,你认为王大叔的羊圈用哪种围法比较合适?为什么?(第四种面积最大,养得羊最多。)

10、说得太好了!请接着视察这张表,你还有什么发觉?(面积越来越大)这跟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在周长不变的前提下,长与宽的长度越接近,面积就越大。)

同学们真是太厉害了!没想到在围长方形的同时,还有一个意外的发觉。

11、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了一种新的策略——有序的一一列举,列举时应留意什么?下面我们就用这个策略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大家有没有信念?

三、教学例2(10分钟)

1、出示例2:订阅下面的杂志:最少订阅1本,最多订阅3本。有多少种不同的订阅方法?(读题)

2、“最少订阅1本,最多订阅3本”是什么意思?

(生答师展示:可以订阅1本,可以订阅2本,也可以订阅3本)

3、那我们应当从订几本起先想起比较好?(从只订阅1本起先想起)

4、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列举出来好吗?(我们可以怎么订?还可以怎么订?)

(生说师展示)同学们真是太聪慧了,一下子就把全部的!法都列举出来了。!

5、其实我们还有更简洁的方法,那就是列表,用“√”表示订法,订哪本就在相对应的格里打“√”,一列就表示一种订阅方法。同学们能不能利用这张表格,按肯定的依次列举出全部状况呢?请拿出表二试着填一填,不明白的同桌可以探讨探讨。

6、师展示学生作业,有序和无序两张表格比较。

7、集体评:第一张表列举出全部状况了没有?再看其次张表列举出全部状况了没有?两位同学都列举出了全部的状况,大家更观赏哪张表呢?为什么?

请这位同学说说看,刚才你是怎么做的?(生说师课件展示)你真了不得,刚学的学问就能够运用自如!

刚才哪位同学没按依次列举的请改成按依次列举好吗?

8、同学们数数看,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订阅方法?我们一起来答出来吧?(齐答)

9、小结:看来同学们已经学会了运用一一列举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想一想:要想得到全部答案,列举时要留意什么?

(按依次、不重复、不遗漏)

一一列举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不经意我们就会遇见它,有时他还会出现在我们的投镖嬉戏中。

四、拓展运用学问,解决生活问题。(9分钟)

1、出示“练一练”,生齐读题。

2、同学们玩过投镖嬉戏吗?投中两次是什么意思?(两镖都投在靶上)

我们来投一次好吗?(让学生举起手来一起做投镖的动作)你想得到多少环?再投其次镖,投中多少环?会有几种状况出现?(可能两次都投中同一个环数,也可能两次投中不同的环数。那老师就依据这两种可能制成一张表。)

3、展示表格:画“√”表示投中,一个“√”表示一镖。一列就表示一种状况。请同学们拿出表3,按肯定的依次列举出全部状况。

4、师展示表,哪位同学情愿上来填这张表?

5、集体评:他这样填可以吗?为什么?按依次有什么好处?(假如有时间,就让这位同学说说是怎么想的)

刚才哪位同学没按依次列举的请改成按依次列举好吗?

6、请同学们视察总环数,你有什么发觉?(留意:有两个16环,答题时只写一次就行了,不要重复。)

齐答。

五、总结全课(1分钟)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策略?列举时须要留意什么?

(生答师展示)

六、结束语

同学们,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采纳一一列举可以使困难的问题变得更简洁,老师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利用这种方法去为我们的生活排忧解难,这正是我们数学的魅力之所在。

好了,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

按依次

不重复

不遗漏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篇7

教学目标

(一)学问与技能初步培育学生在详细的'生活情境中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实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视察、探究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验从生活数学到数学问题的抽象过程,感受学问的现实性。

(三)、情感看法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解决详细问题,培育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酷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商和余数在实际情境中的含义正确写出相应的单位名称。.

教学难点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打算

老师: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老师:同学们,国庆节到了,学校为庆贺祖国的生日,要进行迎国庆歌咏竞赛,要在校内里拉上彩旗,彩旗是按1面黄旗,2面绿旗3面红旗的依次组成的。

出示课件:猜一猜,第13面是什么颜色的?第35面呢?第101面呢?

老师:同学们真厉害,猜得特别精确,其实这就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老师:咱们运用有余数的除法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老师: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就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

二、尝试问题,自主学习。

(1)显示例4的主题图,让学生视察。

老师:在同学们的体育活动当中也会出现有余数的除法的实际问题,大家请看!

提问: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你能依据图中的有效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1:有32个同学生2:老师要求每6人一组

生3:可以分几组,还多几人?

(课件同步出现:可以分几组,还多几人?)

师:你能帮老师解决这个数学问题吗?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起先吧。

(2)自主学习,尝试解决问题。

老师:小帮手们动作可真快!请两位小帮手给大伙儿说说你的计算方法。

师:哪位同学给大家说说自己的算法?

老师依据学生的口述板书,

假如有的学生没有写出单位,这时提问:

师:这里的商5表示什么意思呢?余数2呢?那单位各是什么呢?(依据商和余数的单位提问:

老师:你们知道这里的商5表示什么意思吗?余数2呢?

生:商表示可以分5组,余数表示还多2人。

(3)出示练习十三的第2题。

师:下面这道有关跳强绳的问题怎么解决呢?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19-8=11(米)11÷2=5(根)……1(米)

答:可以做5根短跳绳,还剩1米。

三、探究合作,解决问题。

2、做56页第3题。画线段图分析,说一说。

四、本课小结:请同学们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五、练习作业。

1、教材P56第2、3题。

2、把你学到的学问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例4、32÷6=5(组)……2(人)

5

632

30

2

答:可以分成5组,还多2人。

教学反思:

本节课目标详细,可操作性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的设计是以创设开放性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问,并运用所学的学问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篇8

教学内容:

教材第l00页的例2及”做一做”,练习二十三的第10、14、15、16题。

教学目标:

1、驾驭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理解解决问题的每一步过程。

2、让学生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育学生解决问题的实力和应用数学学问的意识。

3、培育学生视察实力,在不断探究和创建的气氛中努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难点:

学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理解每一步过程解决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计算。

73÷4÷396÷2÷6135÷3÷5168÷7

2、解答问题。

(1)学校图书馆买来《海底世界》系列丛书24本,放在3张阅览桌上,平均每张放几本?

(2)商店里有90千克苹果,平均分装在6个水果箱里,每个水果箱装多少千克?

(3)学校有60个同学参与运动会团体操表演。表演时平均分成二个方块,每个方块有多少人?

二、经验探究,获得新知

1、教学例2

出示例题图,让学生在情境中视察解决问题。

(1)视察图像,收集信息数据。

①一共有60人表演团体操,②平均分成2个方块,③每个方块里又分成5个小圈。(或一共有10个小圈),④也可能出现,每个小圈有6人。

(2)提出问题。

让学生自己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依据以往的学问,结合”旧知铺垫”的打算题,可能提出:①每个方块有多少人?②每个小圈有多少人?③也可能提一共有多少个小圈?

(3)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对同学们刚才提出的问题,找寻解决的方法。然后老师引导学生重点解决“每个小圈有多少人?”这个问题,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①60÷2=30……每个方块有多少人。

30÷5=6……每个小圈有多少人。

可以把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吗?通过引导,得出60÷2÷5=6(人)

②5×2=10……每个方块有5个小圈,2个方块有10个小圈。

60÷lO=6每个小圈有多少人。

(4)组织沟通。

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在说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并获得胜利体验。

三、巩固运用

1、课本第101页的“做一做”。

这是一个图文结合的情境题,要提示学生仔细视察画面。

(1)收集信息数据。

(2)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确定第一步要解决什么问题。

960÷6÷8=20960÷(6×8)=20

先解决“一共可以装多少盒”,或先解决“一箱装多少个杯子”,再解决可以装几箱。

2、练习二十三的第10、14、15、16题。

①仔细审题,收集信息数据。②独立解决问题,并能说出每一步解决了什么问题。③列综合算式计算。完成后,展示解决方法。

四、课堂练习

课本练习二十三的第14、15、16题。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篇9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5—67页。

教学目标

1、能依据解决问题的须要,初步学会用列表的策略收集整理相关信息,对表格中的信息进行分析,相识其中的数量关系,学会从条件入手或从问题入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

2、充分体会有关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价值,能自觉运用策略解决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胜利阅历,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感受列表是一种策略。

2、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会通过列表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找寻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策略

师:知道《田忌赛马》的故事吗?田忌一起先怎么比?后来田忌的挚友孙膑帮他想出了怎样的好方法?

师:你们佩服孙膑吗?为什么?

师:人们把这样奇妙的方法和好的计策称之为“策略”。其实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经常要运用一些“策略”来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设计意图:学生第一次接触“策略”,对策略的含义并不清晰。教学一起先,以学生熟识且感爱好的故事《田忌赛马》引入新课,让学生初步感受到选择合适的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有效的、必要的。]

二、合作沟通,探究策略

1、整理信息。

师:国庆期间,家福乐超市文具柜的部分商品降价销售,你们知道超市为什么降价销售吗?(降价销售其实也是一种经营策略,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我们来看看详细状况。

师:图中小挚友在干什么?你情愿把自己看到的信息大声说出来吗?看谁视察得细致,说得完整。同样的笔记本说明白什么?这么多信息你看了以后有什么感觉?

(已知条件:小明买了3本笔记本用去18元,小华买了5本笔记本,小军用了42元。)

师:思索:依据这些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小华用去多少元?”

师:要解决“小华用去多少元”,这些信息都须要吗?你打算摘录哪些条件解决这个问题?

师:在我们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常常须要把一些杂乱无章的信息有意识地进行筛选和整理,从而找出有用的信息来解决问题。(板书:整理信息)

师:你能用自己喜爱的方法把这些条件进行整理,让我们看得更加清晰一些吗?

(学生动手整理,老师进行巡察,学生汇报结果。)

展示学生列出的方法:(摘录条件、画线段图、列表……)

2。列表整理。

师:同学们说了很多整理信息的方法,假如让你选择,你会把最喜爱的一票投给谁呢?为什么?(板书:列表整理信息)

老师指导:老师选择学生列出的不规范的表格,引导学生相识表格的结构、理解表格里的内容,思索为什么每人购买的本数和所用的钱数要填在同一行。(买的本数和钱数是对应的,如买3本要用18元钱。)

小明

3本

18元

小华

5本

?元

3、分析数量关系并解答。

整理好信息后,我们就来分析数量关系(板书:分析数量关系)

求小华用去多少元,你是怎样想的?先独立思索并列式计算(同桌沟通解题思路)。

全班沟通解题思路。

4、小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采纳了哪两种不同思路?谁来说说。

(1)从条件入手:依据买3本用去18元,先求出1本的价钱。

(2)从问题入手:要求买5本须要多少元,也要先求出1本的价钱。

(板书:从条件入手从问题入手)

三、解决问题,体验策略

1、解决问题。

师:解决了小华的问题,抓紧来解决小军的问题。你能选择有关的信息列表进行整理,并列式解答吗?出示空白表格:

(1)学生书上填表,并列式计算。(老师巡察、指导。)

(2)四人小组沟通解题思路。

(3)学生汇报。

师:与小华的问题一样,要解决小军的问题,我们也选择了小明的相关信息,这是为什么呢?(可以求出笔记本的单价)不能选择小华的信息吗?为什么?(其实小华的也可以,但假如计算小华的总价发生错误,就会把这个错误带到解决小军的问题上来,因此我们一般选择给定的条件。)

2、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提问:通过两次用表格整理条件和问题,你体会到什么?(利用表格分析数量关系比较简单)出示两张表格。

师:解决同一情境中的两个问题,我们用了两个表格,麻烦吧?能不能把两次的表格合并成一个表格呢?说说你是怎么合并的?(学生说,再出示表格。)

小明

3本

18元

小华

5本

()元

小军

()本

42元

师:假如不考虑姓名,而把探讨的留意力放在数量与总价的关系上,我们把这张表格再简化:

3本→元

5本→()元

()本→42元

学生在书上第66页填出括号里的数。

视察:从左往右看,你发觉了什么?(本数与钱数对应,每本价钱不变)要求5本多少元和42元买几本,都要先算出什么?

视察:从上往下看,又发觉什么?假如买10本,要付的钱跟42元比会怎样?

3、反思沟通,体验策略。

探讨:上述问题是用什么策略解决的?这种策略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让学生感受列表整理信息的价值,了解用表格整理信息的优势,驾驭列表整理信息的方法,学会利用表格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巩固深化,提升策略

1、完成教材第67页第1题。

先视察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然后将它们列表整理。(整理在书上即可)比比谁找得准,写得快!

分析表格中的信息,独立解答。

2、师:NBA篮球赛看过吗?知道姚明吗?老师收集了一些关于他投篮竞赛的状况。用画面及录音出示相关信息:姚明在两场竞赛中共投篮30次,投中21次,得42分。奥尼尔在三场竞赛中共投篮40次,投中30次,得60分。①假设姚明保持这样的状态不变,下面的五场竞赛中姚明一共能得多少分?②姚明平均每场比奥尼尔多得多少分?

[设计意图:通过新奇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励学生敏捷整理信息、创建性地解决问题,避开机械地记忆和简洁地仿照。]

五、总结沟通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篇10

教学内容:

义务教化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101页例1和做一做,练习二十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连乘问题的数量关系,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连乘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培育学生从不同角度视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力。

3.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爱好。

教学重点:学会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数量关系,敏捷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复习铺垫。

1.谈话导入:大家刚参与完学校的大课间检查,三年1班的同学都表现得很好。

2.复习迁移:

我们班在大课间中分组活动,每组5个同学,分了9组,共有多少个同学参加?怎么算?

3.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⑴创建情景,

师:操场上同学们正在仔细训练,体育老师准备按图这样支配,同学们算算要多少人?提出问题“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⑵让学生独立收集数学信息。

师:细致视察这幅图,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信息:a:每行有10人,有8行。

b:每列有8人,有10列。

C:3个方阵

小结:我们都是视察同样一个方阵,可以从这样一行一行来看,知道了每行有10人,有这样的8行。也可以这样一列一列来看,知道了每列有8人,有这样的10列。

⑶整理数学信息,分析数量关系。明确先求1个方阵有多少人,再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要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你应当怎样思索?请同位同学相互说一说。

我们抓住每行有10人,有8行这2个数学信息可以先求出1个方阵有多少人?

这是一行一行的视察,我们还可以一列一列的看能不能依据这两个信息每列有8人,有10列要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你该怎样想呢?

不管用哪种方法,我们都是先求1个方阵的人数。还可以写成综合算式。

2、探寻其他解决问题策略。

不同的策略:

1.先求:3个方阵的一大行一共有多少人,再求8行一共有多少人。

2.先求:3个方阵的一列一共有多少人,再求10列一共有多少人。

3.先求:一共有多少行,再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4.先求:一共有多少列,再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例1的小结: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视察去思索,得出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结果却是一样的。今日我们运用所学的数学学问来解决问题。

【引出课题:解决问题】

三、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P.101做一做

⑴出示题目。

⑵让学生独立思索,解决问题。

⑶全班反馈: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先求1盒有多少个,再求8盒一共有多少个。

2、练习二十三的第1题

⑴出示题目:P.101⑴

⑵让学生独立思索,解决问题。

⑶分小组沟通。每个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重点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视察问题和解决问题。

⑷全班反馈解决该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3、练习二十三的第4题

⑴出示题目。P.102⑷

⑵让学生审题,独立思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⑶给出三个算式,由学生选择出正确算式并表述出解决问题的思路,重点理解“来回”的含义。

四、全课小结:强调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五、拓展练习:第一步,先请同学了解一节数学课的上课时间,一个星期在校几天?假如一个学期按20周计算,同学们在学校待多少分钟?合多少小时?其次步,依据自己计算出来的结果,你有什么感想?记录下来。第三层次是学生在生活中现实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同时,本题又是一道开放题,全部的信息都须要学生自己去找寻,给学生的思维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性,很好地培育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实力。

六、布置作业:练习二十三的2、3、5、6题

教学反思:

1、收集和整理信息,形成数学思索。

新教材的解决问题,其题材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用图画、对话、表格等形式呈现现实的生活场景。这一节课的例1既是一幅情境图,又是一道应用题。例1的图呈现给学生一幅广播操表演的情境图。小精灵明明提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的问题。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了解情境,从情境中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收集解决问题的必要信息。这一步要求学生细致地看,充分的讲,视察同一个方阵既可以横着看找到的信息有“每行有10人,有8行”,又可以竖着看找到的信息有“每列有8人,有10列”。从不同的角度视察收集和整理信息,让学生形成数学思索。

2、分析数量关系,构思解决问题的思路。

应用题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找到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在于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会思索,体会问题里的数量关系,要突出数量关系的分析,帮助学生形成解题思路。我们用不同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如:抓住“每行有10人,有8行”这两个信息就可以先求出1个方阵的人数,再求3个方阵的人数。还能抓住“每列有8人,有10列”这两个信息也可以先求出1个方阵的人数,再求3个方阵的人数。分析数量之间的不同组合的关系,就形成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同。如:抓住“每行有10人,3个方阵”这两个信息可以先求出3个方阵一大行一共有多少人,再求8行一共有多少人。这里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有所不同了。

3、正确选择算法,独立解决问题。

依据解题思路细致精确地选择相关的条件,正确的选择算法。

这节课我觉得我可能是急进了点,应当先让学生先从“行”去视察进行列式计算,让后进生理解后再进行“列”的视察从多角度去解决问题可能这样会更好些。而且因为这样导致学生的练习还不够充分。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篇1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从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感受“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驾驭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运算依次,并能正确计算。

3、培育学生养成仔细审题、独立思索的学习习惯。

教学预案: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供应:“冰雪天地”图:成人票:24元儿童票:半价

1、从图中你看到了哪些关于门票的信息?

2、如何购门票,这样合理吗?

二、团队协作,解决问题

1、须要花多少钱?

2、策略探讨,分析缘由。

三、得出结论,形成概念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四、巩固概念,变式提升

1、假如有老师和同学去游玩,须要花多少钱?

2、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吗?

五、练习延长,体验胜利

1、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依次,不计算。

203-134÷228+120×8

97-12×6+4326×4-125÷5

2、同学们植树,四年级140人,每人植树2棵;五年级120人,每人植树3棵。这两个年级一共植树多少棵?

3、果园里有苹果树48棵,桃树的棵数是苹果树的2倍,梨树的棵数比苹果树和桃树的总数多12棵。果园里有梨树多少棵?

4、三、四年级学生进行体操竞赛,其中三年级有240人,四年级有300人。每12人站成一排,四年级比三年级多站几排?

六、课堂总结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今日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学问?有什么收获?

教材分析:这是第八册数学第6页例3及“做一做”,练习一中的第5题~9题的教学内容。四则计算教学的目的究竟是以什么为主?从教参的教学目标定位来看,应当是既注意两级运算的运算依次教学,又要重视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然而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状况来看,两样都已初步的感受过,但又不是很深化。四则运算的计算依次包括带括号的计算依次都在平常的练习中曾经遇到过,但不是许多,有的学生甚至对于“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依次了然于胸。因此我不把四则混合运算依次作为重点来教,而把它作为加强学生解决问题实力训练的一次好机会。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篇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驾驭用比例学问解答以前学过的用归一、归总方法解答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能进一步娴熟地推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沟通学问间的联系。

2、提高学生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实力和对正、反比例的推断实力。

3、培育学生良好的解答应用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用比例学问解答比较简单的归一、归总应用题。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课件出示)

1、推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1)速度肯定,路程和时间、

(2)路程肯定,速度和时间、

(3)单价肯定,总价和数量、

(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肯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2、下面各题中各有哪三种量?那种量肯定?哪两种量是改变的?改变的规律怎样?它们成什么比例?你能列出等式吗?

(1)用一批纸装订练习本,每本30页,可装订200本,每本50页,可装订120本。

(2)一列火车从甲地到乙地,2小时行驶60千米,照这样的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