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相关知识教育广义: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引导受教育者系统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第一页,共224页。人的本质:1.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2.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种总和指的是包括一切社会关系在内的总体。3.人的本质是类本质和现实本质,即劳动和社会关系的统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1.人的全面发展是他们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第二页,共224页。人的自由全面发展:1.人的全面发展是他们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2.“人的自由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主要是指摆脱了环境与他人的支配而具有意志与行动自由,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的自由个性充分发挥,即人达到一种自觉、自愿、自主发展状态。3.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指“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全部才能和力量,并且不会因此而危及这个社会的基本条件。”第三页,共224页。第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论第四页,共224页。《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中凸显了蒙养院应实施做人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游戏、歌谣、谈话、手技等活动均应该围绕学前儿童爱众乐群、涵养德性的宗旨进行。五四时期,陈鹤琴、张宗麟开创了学前教育中国化、科学化道路,并开始创建我国学期儿童社会教育。陈鹤琴的五指课程。把做人作为三大纲领之一。张宗麟出版了《幼稚园的社会》一书,是我国幼教史上最早全面深入地论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及其实施的书。
第一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中叶第五页,共224页。陈鹤琴简介陈鹤琴(1892--1982年),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他创立了中国化的幼儿教育和幼儿师范教育的完整体系。1914年(民国3年)8月清华大学毕业。同年考取公费(“庚款”)留学美国,1919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硕士学位。1923年,创办中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一南京鼓楼幼稚园。代表作:《儿童心理之研究》《玩具与教育》《家庭教育》第六页,共224页。陈鹤琴教育思想陈鹤琴将“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材料”概括为“活教育”的课程论。“活教育”是陈鹤琴教育思想的核心。陈鹤琴明确提出“活教育”的目的在于:“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做现代中国人”包含五方面的条件:第一,要有健全的身体;第二,要有建设的能力;第三,要有创造的能力;第四,要能够合作;第五,要乐于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第七页,共224页。
课程结构应该具有整体性,应促进学前儿童整体的有机发展。他认为,五指活动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健康活动:饮食、睡眠、早操、游戏、户外活动、散步等。2.社会活动:朝夕会、周会、纪念日、集会、每天的谈话、政治常识等。3.科学活动:栽培植物、饲养动物、研究自然、认识环境等。4.艺术活动:音乐(唱歌、节奏、欣赏)、图画、手工等。5.语文活动:故事、儿歌、谜语、读法等。学前课程结构(“五指活动”理论)第八页,共224页。第二阶段:20世纪中叶-20世纪90年代中期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领域课程在幼儿园的地位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在新中国幼教发展的大部分历程中,
社会领域课==与德育课程划等号9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开始关注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研究,这使幼教界的德育理念开始突破原有的框架,德育的内涵向社会性方向缓慢延伸。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发展的第二阶段主要标志:《幼儿园工作规程》,规程中提出幼儿园保育与教育的四大目标,其中之一是学前儿童社会领域教育。规程对幼儿园品德教育进行正确的定位。规程的颁布,对建立与完善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提供了法规、政策及理论上的支持。第九页,共224页。2001年,伴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趋势,教育部制订并发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这是学前儿童教育发展第三阶段的主要标志。纲要对幼儿园课程具有直接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它把幼儿园的教育内容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其中的社会领域教育的目标、内容和要求、方法、途径等进一步具体化,使幼儿园社会教育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有力明确的原则和方向。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第十页,共224页。日本:《幼稚园教育要领》、“教育课程审议报告”,进一步明确幼儿期开始的心灵的教育。美国:1996年颁布《0-8岁教育方案》英国:1998-1999教育改革议案,提出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基本的公民意识。5岁前儿童应达到的目标中,品德和情感教育放在首位。法国:幼儿教育就是发展和谐人格,促进儿童情感的成熟与社会化。新西兰:提出早期教育的五大目标台湾:《幼稚园课程标准》二、世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第十一页,共224页。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对象(三)个性(二)社会性
(一)社会化(四)人文性第十二页,共224页。社会性个性人文性第十三页,共224页。
社会化是一个将社会规则逐渐内化的过程,是经过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学前儿童社会化:指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步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从而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社会化具有的特点:第一,个体的社会化有其遗传素质基础。第二,个体的社会化通过个体同与之有关系的其他个体及团体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第三,个体的社会化是共同性与个别性的统一。(一)社会化常识性、适应性第十四页,共224页。(一)社会性1、定义:幼儿的社会性是指社会中的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为适应社会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共性:认知过程、情绪情感、意志过程)(个性:需要、态度、自我意识、性格、能力、价值观等)实现“自然人”
“社会人”的发展(二)社会性第十五页,共224页。第十六页,共224页。一、自我意识第十七页,共224页。二、情绪情感1.定义情绪情感是因个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反映。2.情绪分类积极情绪、消极情绪3.幼儿情绪情感的社会化发展主要表现:(1)逐渐了别人直接的外在情绪(2)情绪情感的社会成分不断增多(3)逐渐能够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第十八页,共224页。第十九页,共224页。三、社会行为(主要是:交往活动)与成人交往(父母家长、老师)——受控制性、模仿性。与同伴交往(游戏、日常生活)——平等、协商、合作、分享、逐渐去自我中心。第二十页,共224页。四、道德道德情感(表面化、情绪化、不稳定)道德行为(助人、分享、爱劳动、讲礼貌)道德认识(道德评价:水平低、非理性、情绪化)道德意志(由于自我控制能力差,道德意志水平低)第二十一页,共224页。
(2)个性倾向:人活动的内在动力,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3)个性心理特征:指个人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性格、气质、能力等
(1)自我调控:自我意识对个体心和行为的调控使人的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性、计理划性、能动性个性是指一个人全部心理活动的总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三)个性第二十二页,共224页。(四)人文性人文教育:首先寻求的是人性,“成人”的教育。即让儿童成为真正善良与智慧的人的教育,应当通过人文知识的传授、人文精神的陶冶来实现对人性的拓展,让孩子成为真善美兼备的、完整的、健康的人。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第二十三页,共224页。
观察法1调查研究法2实验研究法33档案研究法4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方法:第二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与个案研究法5第二十四页,共224页。自然(一般)观察法(observation)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系统观察人的行为和活动,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叫观察法。
观察法有两种方式,一是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过程,成为其中的一个成员;另一种是在旁观察而不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
第二十五页,共224页。对儿童的单向观察第二十六页,共224页。原则上是不使被观察者发觉自己的活动正在被他人观察,否则就会影响他们的行为表现,从而导致结果失真优点:直接、真实、客观。缺点:1.难以检验和证实2.研究者比较被动3.容易受到观察者主观因素的影响。第二十七页,共224页。调查法就某一问题,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向被调查的对象提问,让他回答,通过对他的回答的分析来了解他的心理活动的方法,叫调查法。包括访谈法和问卷法。
问卷法是采用事先拟定的问题,由被试按问题的回答来搜集相关资料,以此来分析和推测群体心理特点及有关心理状态。问卷要有信度和效度,调查对象具有随机性。
访谈法是通过面谈方式搜集资料来分析和推测心理特点及心理状态的研究法
优点:使用方便,效率高。缺点:研究结果难以排除某些主客观因素的干扰。第二十八页,共224页。实验法(experimentalmethod)实验室实验:对变量进行严格控制,精确度高。自然实验(现场实验):在日常生活的情境中适当控制某些条件。自变量机体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培养儿童自我效能感的实验研究”第二十九页,共224页。什么是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是以某个学生的特殊的问题行为为对象,搜集与其有关的情况,对学生的各方面的资料加以缜密的分析,诊断其问题行为的原因,提出处理问题的详细的方法,从而帮助学生解决自身的问题,以便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简单来说就是对单一的人进行深入的具体的研究。个案研究是一种研究的类型。它不强调个案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只是涉及特殊性;它通过众多的个案研究,比较分析,推出一般;它是纵向的研究。第三十页,共224页。个案研究的特点:着重于典型事例的研究着重于分析工作的研究着重于诊断和缺陷补偿的研究着重于信息反馈和经验总结的研究第三十一页,共224页。什么是个案追踪法?个案追踪法就是在一个较长时间内连续跟踪研究单个的人或事,收集各种资料,揭示其发展变化的现状和趋势,时间短则数月,长则几年或更长的时间。第三十二页,共224页。个案跟踪记录的内容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教学活动:如注意力不集中游戏活动:不遵守规则区域活动:生活活动:如吃饭比较慢、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幼儿的表现如语言发展滞后、性格不合群或能力很强的孩子等第三十三页,共224页。个案研究记录的格式1表格式幼儿姓名、性别记录时间记录人观察对象行为描述分析与思考第三十四页,共224页。个案研究记录的格式2观察对象表现特征家庭情况健康史建立个案的原因并分析问题形成的因素初步计划观察实录分析及提出进一步的措施第三十五页,共224页。个案研究记录的格式3情况分析本学期总目标月份目标跟踪时间现象记录分析措施第三十六页,共224页。评估要求选取的对象:处在发展两端的幼儿,每班选取两个幼儿即可观察时间:一般来说每月观察一次个案跟踪要有实效第三十七页,共224页。第二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第三十八页,共224页。第二节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第三十九页,共224页。
我是谁?谁最了解我?是别人还是我自己?一、学前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特点
什么是自我意识?第四十页,共224页。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早起的虫儿被鸟吃思考第四十一页,共224页。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评价和期望,也就是对自己的心理体验。主观的“我”—对自己活动的觉察客观的“我”—被觉察到的自己的身心活动第四十二页,共224页。(一)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身高、体重、形态)、心理特征(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
第四十三页,共224页。自我的结构: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认识形式上:自我是由知、情、意三方面统一构成的高级反映形式内容上:自我有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三个方面内容构成第四十四页,共224页。
1、学前儿童自我发生与形成的标准一、儿童从动作的对象中能够区分自己的动作,并逐步意识到自己的动作、动作的目的和动机二、儿童能把自己和自己的动作分开,知道自己是活动的主体三、儿童能够使用自己的名字四、是儿童能使用第一人称我来代表自己
第四十五页,共224页。第四十六页,共224页。自我意识发展的意义:
自我意识是个性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制约着个性的发展,自我意识的成熟标志着个性的成熟。第四十七页,共224页。婴儿自我意识的发生当婴儿发现咬手指与咬布娃娃的感觉不一样时,就有了最初的自我意识--自我感觉。第四十八页,共224页。自我意识的最初发生是在婴儿期。1岁前儿童没有自我意识第四十九页,共224页。点红实验(有关婴幼儿自我意识的实验研究)【结果评估】婴儿自我形象的认知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游戏伙伴阶段,6-10个月。婴儿对镜子中的自我映像很感兴趣,但认不出自己。(2)退缩阶段,13-20个月。特别注意镜子里的映像与镜子外的东西的对应关系,对镜子中映像的动作伴随自己的动作更是好奇,但似乎不愿与“他”交往。(3)自我意识出现阶段,20-24个月。能明确意识到自己鼻子上的红点并立刻用手去摸。第五十页,共224页。1.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以儿童动作的发展为前提的第五十一页,共224页。如果婴儿能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对象区分开来,这时自我意识就开始发展了。例如:知道自己推皮球,皮球就滚开了。第五十二页,共224页。2.自我意识的真正出现是和儿童言语的发展相联系的儿童在2~3岁的时候,掌握代名词“我”,是儿童自我意识萌芽的最重要标志。第五十三页,共224页。(二)学前儿童自我发展的大致顺序发展顺序:自我认识——自我命名——自我评价第五十四页,共224页。幼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以及自我控制的发展等三方面。第五十五页,共224页。四、学前儿童自我评价能力
自我评价是指个体对自己个性心理特征及外部行为表现的判断与评估。第五十六页,共224页。老师说我是好孩子(一)自我评价发展的主要特点1、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第五十七页,共224页。2、自我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第五十八页,共224页。3.自我评价具有笼统性、片面性、和表面性第五十九页,共224页。(二)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发展趋势1.从轻信和运用他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自我评价2.从带有极大主观情绪性到比较客观3.从笼统不分化到比较具体细致4.从外部行为到内心品质6.从局部到全面第六十页,共224页。(二)自我体验的发展幼儿自我体验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受暗示性成人的暗示对幼儿自我体验的产生起着重要作用年龄越小,表现越明显第六十一页,共224页。第六十二页,共224页。第六十三页,共224页。(三)自我控制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独立性、坚持性和自制力的发展方面第六十四页,共224页。第一章学前儿童自我的发展与教育
(三)学前儿童自我发展的一般趋势一是儿童的自我认知的内容从反映外部可以直接观察、具体的、有明确参照系统的特点向与其相反的方向发展。二是儿童自我结构结构从简单结构发展到分化的、多重的结构,最后出现层次性,形成复杂整合的自我结构系统三是儿童的自我评价性他人评价为标准发展到独立的自我评价四是儿童自我功能体现出社会适应性逐渐提高
第六十五页,共224页。三、学前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一)社会互动社会交往不仅通过重要他人影响着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第六十六页,共224页。(二)社会发展认知水平在学前儿童个体自我概念的发展过程中,个体的观点采择能力和社会比较能力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儿童在采择社会观点和生活观点的过程中逐步得到发展。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儿童自我认知的客观化程度。第六十七页,共224页。(二)3-6岁儿童自我评价适当性的发展趋势3-4岁儿童一般自评过高,随着年龄增长,自评的恰当性逐渐提高,自评过高率逐渐降低;4-5岁儿童自我评价逐渐转向恰当,恰当的自评开始占主要地位5-6岁儿童恰当的自评已占主导地位,自评率过低率有一定增加,与评价过高基本趋于一致。第六十八页,共224页。五、学前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自我控制是自我调控的主要方面。自我调节:在没有外部指导和监视情况下,个体维持其行为历程以达到某一特定目的的过程。自我控制是个体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是个体不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是个体行为由不自觉到自觉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第六十九页,共224页。(一)学前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结构学前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主要由自制力、自觉性、坚持性、自我延迟满足四个方面构成。第七十页,共224页。(二)学前儿童自控能力发展的特点2岁的儿童才出现自我控制能力3-5岁儿童自控能力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儿呈现上升的趋势,3-4岁发展缓慢,4-5岁相对快,并且是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飞跃时期。1.5岁以后总的发展趋势不明显,但各因素的情况有差异2.学前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并且所有的基本上表现为女孩分数高于男孩第七十一页,共224页。六、学前儿童自我的教育(一)给儿童充分的尊重和良好的教育,帮助其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二)给儿童自我实现和成功体验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三)给儿童交往和对话的权力与机会,使其学会自我评价(四)给儿童提供多元的、有效的训练,使其学会自我控制第七十二页,共224页。小结:第七十三页,共224页。二、学前儿童社会情感发展的特点什么是情绪?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反映,或者说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时产生的体验。第七十四页,共224页。构成要素:主观体验生理反应行为表现第七十五页,共224页。情绪与情感的关系:情绪情感与生理需要联系与社会性需要联系情境性冲动性、短暂性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发生早发生迟区别第七十六页,共224页。联系:1.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并通过情绪来表达的。2.情绪的变化反映情感的深度,在情绪中蕴含着情感。第七十七页,共224页。(一)为什么要关注儿童情绪(感)的发展?第七十八页,共224页。第七十九页,共224页。第八十页,共224页。第八十一页,共224页。学前儿童情绪的发生和发展趋势:1.原始情绪反应儿童出生后立即可以产生情绪表现,但只是原始的情绪反应,是一种本能。2.情绪的分化初生婴儿的情绪是笼统不分化的,1岁以后逐渐分化,两岁左右已出现各种基本情绪。第八十二页,共224页。第八十三页,共224页。第八十四页,共224页。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一般趋势情绪情感的社会化(1)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2)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3)表情的社会化情感的丰富和深刻化(1)情绪过程不断分化、情感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2)逐渐与高级认知过程相联系情绪的自我调节化(1)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2)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3)情绪和情感从外露到内隐第八十五页,共224页。学前儿童基本情绪的发展:1.哭:饥饿的啼哭、发怒的啼哭、疼痛的啼哭、恐惧和惊吓的啼哭、不称心的啼哭、招引别人的啼哭2.笑:自发性微笑、诱发性微笑、社会性微笑(4月左右)3.恐惧:本能的恐惧、与知觉或经验相联系的恐惧(4月)、怕生(6月)、预测性恐惧(2岁)4.依恋:指婴儿对某个或某些人特别亲近而不愿分离的情绪。
第八十六页,共224页。四、如何疏导幼儿不良的情绪1、帮助幼儿宣泄不良情绪2、转移幼儿的注意力3、适度满足幼儿的需要4、正确表扬幼儿第八十七页,共224页。
一次,小智在搭积木时,小娅走路时不小心把他搭建的城堡碰倒了,小智很生气,猛地推了小娅一下,导致小娅倒在地上。老师发现后,把小智叫了过来。老师:你很生气的时候,会想用什么颜色来画画?小智:我不知道!老师:你生气的时候,会像一个轻飘飘的汽球,还是会像一块石头?小智:石头!老师:是重重的还是轻轻的?小智:重重的!老师:你觉得那是什么颜色的呢?案例分析:第八十八页,共224页。小智:(想了一会儿)黑色老师:好,那就拿黑色。你是有点生气,还是很生气呢?小智:很生气老师:你会很用力地画,还是轻轻地画?小智:很用力老师:好,你就很用力地画,用你最大的力气来画吧。第八十九页,共224页。过了一会儿,等小智通过画画把内心的气愤发泄出来以后,人也逐渐平静下来,老师走过来。老师:老师知道小智花了很长时间才把城堡搭好,所以被小娅碰到后,就很生气。可是老师刚才看到了,小娅是走路的时候不小心把你的城堡碰倒的,她不是故意的。小智是个懂事的好孩子,我们原谅她这一次好不好?小智:(低声说)好老师:来,小娅,给小智道个歉,说声对不起小娅:对不起老师:好啦,来,拉拉手吧,我们还是好朋友!第九十页,共224页。(二)依恋的内涵定义:依恋是婴儿与母亲或其他照顾者之间所形成的强烈而深厚的情感联系,是由爱连接起来的永久性心理联系。
依恋的实质:是一种社会性的情感需要,是通过双方交往与相互强化形成的复杂行为系统。依恋情感依恋行为依恋关系第九十一页,共224页。依恋的表现:
1.想接近某人
2.与该人分离时紧张不安
3.重聚时高兴或轻松
4.即使没有亲密接触,也喜欢朝向此人,听其言,观其行,与之交往第九十二页,共224页。二、依恋的类型及其原因(一)依恋的类型1.焦虑-回避型依恋这类儿童占10%-15%,也称无依恋儿童2.安全型依恋这类儿童占65%3.焦虑-矛盾型这类儿童占15%-20%,矛盾型依恋4.紊乱型第九十三页,共224页。(二)依恋成因
1.母亲的抚养质量抚养质量是指抚养者对儿童需求信号的敏感性以及反应性。依恋与母亲的抚养质量有很大关系。A型婴儿的母亲倾向于拒绝和不敏感,对孩子缺乏耐心、反应迟钝,常常表现消极。(焦虑-回避型依恋)第九十四页,共224页。(二)依恋成因(母亲的抚养质量)B型婴儿母亲对儿童所发出的各种社会性信号与需求非常敏感,并给予迅速积极反应,能主动调节自己的行动与情绪以适应儿童,常常与儿童有亲密的身体接触,富有充沛的感情和良好的情绪情感和语言表达,对儿童总是充满爱心与关怀。(安全型依恋)第九十五页,共224页。C型婴儿的父母常常错误的理解儿童的需求,不能形成与儿童和谐相处的节奏。(二)依恋成因(母亲的抚养质量)焦虑-矛盾型第九十六页,共224页。D型婴儿的母亲常常虐待孩子,对儿童的看护不连贯和不规律。(二)依恋成因(母亲的抚养质量)(紊乱型)第九十七页,共224页。(二)依恋成因2.婴儿自身的气质特征
婴儿自身的气质特点影响了父母尤其是母亲对他们的抚养态度。(1)有的儿童从出生就不喜欢别人抱他,不喜欢密切的身体接触,易烦躁、易哭闹、不爱笑,因此他们一般较少得到母亲的关爱与注意,与人交往的机会也少,容易受到成人冷落。(2)幼儿儿童特别喜欢别人抱,亲吻、抚摸,而且特别爱笑,这样容易达到父母的喜爱和欢心,父母与之交往特别积极。第九十八页,共224页。三、学前儿童依恋的发展1.前依恋期(0-2个月)
对任何人都表现出相似的行为反应,可以接受来自陌生人的关注和爱护。2.依恋关系建立期(2-7个月)出现对熟人的识别和再认,熟悉的人较陌生的人更容易引起婴儿强烈的依恋反应3.依恋关系明确期(7-24个月)出现分离焦虑,出现对陌生人的谨慎与恐惧,对熟悉人持久的依恋情感4.目标调节的伙伴关系期(24个月以后)掌握为达到目的而有意的行动技能,并注意考虑他人的情感与目标第九十九页,共224页。3岁以后,幼儿进入幼儿园,学前儿童依恋行为的发展进入高级发展阶段-寻求同伴和老师的注意与赞许,尤其对教师的依恋情感逐渐产生,尤其是中大班幼儿。第一百页,共224页。安全依恋关系的建立:(一)父母要提高抚养质量,增强儿童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二)父母要多和孩子在一起,建立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三)教师要调节自身的交往行为,满足儿童交往的需要(四)教师要公正地评价儿童,增加儿童对教师的信任和热爱第一百零一页,共224页。(三)幼儿道德情感的发展第一百零二页,共224页。第一百零三页,共224页。第一百零四页,共224页。共情的意义以共情为心理基础,孩子才会乐于向父母、老师坦白心声,接受父母、老师的教育第一百零五页,共224页。第一百零六页,共224页。如何培养教师的共情力?第一百零七页,共224页。如何培养教师的共情力?第一百零八页,共224页。第一百零九页,共224页。第一百一十页,共224页。第一百一十一页,共224页。第一百一十二页,共224页。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大地震,随之而来的海啸与核泄露给当地群众带来巨大的灾难,即使这样他们还是非常有序地应付各种情况,下面同学们说说你的感受。”在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谈话中,刘竣杰同学突然蹦出一句话:“日本地震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日本鬼子都该死!”案例:第一百一十三页,共224页。第一百一十四页,共224页。第一百一十五页,共224页。第一百一十六页,共224页。第一百一十七页,共224页。第一百一十八页,共224页。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第一百一十九页,共224页。个性是一个人全部心理活动的总和,或者说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结合。个性发展的特点:(1)2岁前,个性没有形成(2)2岁左右,个性开始萌芽(3)3-6岁,个性形成过程的开始,特别是自我意识和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已经初步发展起来第一节个性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第一百二十页,共224页。
一、气质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一)气质的含义气质是一个人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物质基础,使人的整个心理活动带上个人的独特的色彩。气质和人的心理解剖特点直接相关,儿童生来具有个人的气质特点。第一百二十一页,共224页。(一)气质的体液说:
[古希腊]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460—377)体液气质血液黄胆汁黑胆汁粘液多血质(热情、活泼好动)胆汁质(容易激动,好发怒,
不可抑制)抑郁质(敏感、抑郁)粘液质(冷静、沉稳)第一百二十二页,共224页。
(二)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巴甫洛夫认为,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气质类型的生理基础。他通过对动物的研究发现,不同动物在形成条件反射时的神经活动的兴奋和抑制特性(即兴奋和抑制的强度特性、平衡性特性、灵活性特性)存在差异。并依此提出人的四种气质类型。三个指标:⑴强度:即神经细胞接受强烈刺激或持久工作的能力。
⑵平衡性:即对神经过程兴奋和抑制两种过程的相对关系而言。
⑶灵活性:即对刺激反应的速度和兴奋与抑制相互转化的速度而言。
第一百二十三页,共224页。根据神经系统的这三个基本特性的相互组合的特点,把高级神经系统活动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强、不平衡型(兴奋型),强、平衡、不灵活型(安静型),强、平衡、灵活型(活泼型)和弱型(抑制型)。神经类型(气质类型)强度均衡性灵活性行为特点兴奋型(胆汁质)强不均衡攻击性强,易兴奋,不易约束,不可抑制活泼型(多血质)强均衡灵活活泼好动,反应灵活,好交际安静型(粘液质)强均衡惰性安静、坚定、迟缓、有节制、不好交际抑制型(抑郁质)弱胆小畏缩,消极防御反应强第一百二十四页,共224页。气质类型图示第一百二十五页,共224页。以上图片中人物表现,属于哪种气质类型?你是怎样看出来的?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多血质第一百二十六页,共224页。半杯水的启示:A.胆汁质——B.多血质——C.粘液质——
D.抑郁质——怎么搞的才半杯呢?半杯啊!好,半杯足够啦!还好有半杯;那半杯水到那去啦?第一百二十七页,共224页。胆血质交往技巧☆把握其对人热情、好争辩、不喜欢等待、一旦被激怒就很难平静下来的特点。☆不主动刺激他们,不与其争强好胜;不较他们一时不顾后果的冲动言语;万一出现矛盾应当避其锋芒。第一百二十八页,共224页。抑郁质交往技巧主动交往,尊重他们;有耐心,多关照;注意开玩笑要适度。第一百二十九页,共224页。交往技巧
主动交往,尊重他们;有耐心,多关照;注意开玩笑要适度。第一百三十页,共224页。幼儿有哪几种神经类型?
神经类型弱型强型(抑郁质)不平衡型平衡型(胆汁质)灵活不灵活(多血质)(粘液质)第一百三十一页,共224页。为什么要研究幼儿气质?(1)能够准确判断幼儿的气质。(2)能够正确对待幼儿的气质。抑郁质:胆小,敏感。胆汁汁:反应快、有开拓精神,好冲动。粘液质:迟缓、有毅力。多血质:灵活、好分神。(3)能针对幼儿气质进行培养教育。第一百三十二页,共224页。利用不同气质类型儿童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胆汁质:训练自制力(站岗),不大声训斥,抑制急燥多血质:表扬适度,批评具体。粘液质:参加集体活动,提供发言机会。抑郁质:多鼓励、少批评,找个伙伴,安排具体工作,不看刺激的画面。第一百三十三页,共224页。
2.根据基本生活活动模式划分
(2)难带的孩子(3)迟缓的孩子
(1)易带的孩子第一百三十四页,共224页。(二)气质与个性、社会性发展的相互关系
1.气质是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的生物基础。2.气质通过环境的影响,会发展缓慢的改变3.气质影响个性。4.儿童的气质特点会影响成人对儿童的态度,各气质类型的有其积极和消极方面,正确的教育能够引导其发展成为良好的个性特征。成人对儿童的抚养和教育措施要充分考虑每个儿童气质特点。第一百三十五页,共224页。1气质对儿童身体发育的影响2气质对亲子关系的影响34
气质对儿童社会认知的影响气质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影响(三)气质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第一百三十六页,共224页。
难抚养型气质的儿童的父母更容易发现他们的疾病,易抚养型气质的儿童患疾病时容易受到父母的忽视和医生的误诊。
1.气质对儿童身体发育的影响第一百三十七页,共224页。2.气质对儿童社会认知的影响
(1)气质类型可以影响人的认知活动多血质和胆汁质的儿童在解题速度和灵活性方面高于抑郁质和粘液质,但抑制力和控制力弱,持续时间短。抑郁质和粘液质感受力弱,对自我的体验相当深刻,善于自我反省,控制力和抑制力强,适合从事需要细致和持久耐力的智力活动
(2)气质特征可以影响人的记忆效果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为强型的儿童的效果比弱型的效果好。无意义音节的效果好。第一百三十八页,共224页。3.气质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影响4.气质对亲子关系的影响(1)影响父母的反应性和敏感性易抚养型儿童的气质特点对亲子关系产生积极影响。难抚养型儿童,与成人关系不密切(2)影响学前儿童的依恋模式依恋三种模式:焦虑-回避型依恋、安全型依恋、焦虑-抗拒型依恋第一百三十九页,共224页。二、自我意识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1)1岁前,一切行动依赖成人并通过成人而实现。(2)1-3岁,儿童出现独立的需要,但是还是需要在与成人共同生活中行动。(3)3岁后,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儿童表现自己的积极性很高,力求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改变周围的环境,自尊心明显发展,追求在人际关系中取得一些地位。第一百四十页,共224页。三、性格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四、能力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第一百四十一页,共224页。第二节家庭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一、家庭结构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1.家庭结构的概念2.家庭结构类型: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单亲家庭或离异家庭3.家庭结构类型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作用:核心家庭优点:家庭结构简单,成员之间交往增多,容易形成亲密关系。这种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思想、教育认识容易达成一致。不足:家庭成员少,家庭交往对象单一,不利于孩子交往能力。第一百四十二页,共224页。主干家庭优势:祖辈、父辈、孙辈三代人生活在一起,人口较多,规模大,层级复杂,儿童可以同时与几代人交往,学习长辈的相处方式,锻炼各种适应生活的交往能力,促进个体社会化。不足:家长之间引起冲突影响孩子的成长。第一百四十三页,共224页。单亲家庭或离异家庭(缺损家庭)这类孩子的同伴关系、自控能力、亲子关系等社会性发展方面往往出现不良的现象。离异家庭的儿童在情绪情感上表现出不爱交际、孤僻、冷漠、敌视、自卑、自信心差、撒谎、甚至退化到早期行为等消极现象第一百四十四页,共224页。独生子女的社会性发展特征:儿童社会知识面扩宽,知识占有量增加。儿童自我意识不断上升,民主平等出事原则在心里萌芽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差儿童同伴交往能力减弱,解决人际冲突能力偏低建议:多提供与同伴交往的机会把儿童当独立的个体,不要事事包办。接受生活的锻炼与挫折。第一百四十五页,共224页。二、家庭生活环境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物质环境父母的文化修养第一百四十六页,共224页。三、家庭关系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一)夫妻关系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夫妻关系和谐,子女的安全感就强,反之,儿童会产生焦虑、紧张和自卑感。(二)亲子关系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1.亲子依恋2.亲子关系(三)家庭跟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首先是家庭中的祖孙关系是影响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因素其次,家庭中的同胞关系也是影响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因素第一百四十七页,共224页。四、家庭教养观念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家庭中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同家庭不同父母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1.权威型的父母对幼儿是非常严格的,在幼儿的生活中具有绝对权威。幼儿只能服从。因此,幼儿常常是害怕、退缩、缺乏自信的,在与同伴的交往上是有困难的。
2.放纵型的父母对幼儿几乎没有什么期望和要求,他们对幼儿是温和的,甚至可以满足幼儿的任何需要而没有限。因而,幼儿常常是冲动,缺乏自控而有攻击性的。
3.民主型的父母与幼儿之间是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他们是严格的,而同时又是能理解幼儿且充满爱的。他们会以尊重和充满爱的态度来对待幼儿。因此,幼儿常常表现出自信、快乐,有一定社会能力和自控能力。
4.忽视型的父母与孩子是脱离的,他们既不要求幼儿也不对幼儿的要求做出反应,幼儿常常被冷漠和忽略。因而,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水平较低。第一百四十八页,共224页。第三节幼儿园对学前儿童
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一、幼儿园物理环境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物质环境包括:幼儿园如何进行空间布置与材料运用的方方面面活动空间大、活动材料多的情况下,儿童表现出的侵犯性和破坏性行为低。第一百四十九页,共224页。二、幼儿园心理环境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幼儿园的心理环境指幼儿园的人际关系及一般的心理气氛等。第一百五十页,共224页。(一)师幼互动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1.有利于增强学前儿童的安全感、自信心及探索精神2.有利于学前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3.有利于加快学前儿童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4.有利于学前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第一百五十一页,共224页。(二)幼儿与幼儿的交往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1.有助于学期儿童摆脱自我中心性2.有助于学前儿童认识到自我的价值3.有助于学前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
第一百五十二页,共224页。(三)教师与教师的人际关系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1.教师的交往是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发出社会行为的重要榜样2.教师间的交往涉及幼儿园、班级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氛围。第一百五十三页,共224页。
学前儿童依恋的发展与教育2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与教育3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与教育34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与教育5
第三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与教育6学前儿童自我的发展与教育1第一百五十四页,共224页。第二节学前儿童依恋的发展与教育一、依恋的内涵与意义依恋表现为婴儿与主要照料者特别亲近,不愿意分离,他们之间存在强烈、持久、亲密的情感联结。表现为:
1.想接近某人
2.与该人分离时紧张不安
3.重聚时高兴或轻松
4.即使没有亲密接触,也喜欢朝向此人,听其言,观其行,与之交往第一百五十五页,共224页。二、依恋的类型及其原因(一)依恋的类型1.焦虑-回避型依恋这类儿童占10%-15%,也称无依恋儿童2.安全型依恋这类儿童占65%3.焦虑-矛盾型这类儿童占15%-20%,矛盾型依恋4.紊乱型第一百五十六页,共224页。(二)依恋成因1.母亲的抚养质量抚养质量是指抚养者对儿童需求信号的敏感性以及反应性依恋与母亲的抚养质量有很大关系。A型婴儿的母亲倾向于拒绝和不敏感,对孩子缺乏耐心、反应迟钝,常常表现地消极。C型婴儿的父母常常错误的理解儿童的需求,不能形成与儿童和谐相处的节奏D型婴儿的母亲常常虐待孩子,对儿童的看护不连贯和不规律。B型婴儿母亲对儿童所发出的各种社会性信号与需求非常敏感,并给予迅速积极反应,能主动调节自己的行动与情绪以适应儿童,常常与儿童有亲密的身体接触,富有充沛的感情和良好的情绪情感和语言表达,对儿童总是充满爱心与关怀。第一百五十七页,共224页。(二)依恋成因2.婴儿自身的气质特征
婴儿自身的气质特点影响了父母尤其是母亲对他们的抚养态度。(1)有的儿童从出生就不喜欢别人抱他,不喜欢密切的身体接触,易烦躁、易哭闹、不爱笑,因此他们一般较少得到母亲的关爱与注意,与人交往的机会也少,容易受到成人冷落。(2)幼儿儿童特别喜欢别人抱,亲吻、抚摸,而且特别爱笑,这样容易达到父母的喜爱和欢心,父母与之交往特别积极。第一百五十八页,共224页。三、学前儿童依恋的发展1.前依恋期(0-2个月)
对任何人都表现出相似的行为反应,可以接受来自陌生人的关注和爱护。2.依恋关系建立期(2-7个月)出现对熟人的识别和再认,熟悉的人较陌生的人更容易引起婴儿强烈的依恋反应3.依恋关系明确期(7-24个月)出现分离焦虑,出现对陌生人的谨慎与恐惧,对熟悉人持久的依恋情感4.目标调节的伙伴关系期(24个月以后)掌握为达到目的而有意的行动技能,并注意考虑他人的情感与目标第一百五十九页,共224页。3岁以后,幼儿进入幼儿园,学前儿童依恋行为的发展进入高级发展阶段-寻求同伴和老师的注意与赞许,尤其对教师的依恋情感逐渐产生,尤其是中大班幼儿。第一百六十页,共224页。四、安全依恋关系的建立(一)父母要提高抚养质量,增强儿童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二)父母要多和孩子在一起,建立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三)教师要调节自身的交往行为,满足儿童交往的需要(四)教师要公正地评价儿童,增加儿童对教师的信任和热爱第一百六十一页,共224页。第三节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与教育一、同伴关系的含义与功能(一)同伴关系的含义同伴是指彼此之间有同等地位的人,同伴关系指的是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二)同伴关系的功能1.有助于儿童社交技巧的获得2.有助于儿童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形成3.有助于儿童自我概念与人格的发展第一百六十二页,共224页。二、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与趋势(一)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1.0-3岁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婴儿同伴交往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客体中心阶段,婴儿同伴交往更多的集中于玩具或物体,而不是婴儿本身。第二阶段:婴儿已能对同伴的行为作出反应,经常企图去控制同伴的行为。第三阶段:互补性交往阶段,同伴间的交往趋于互补,出现了比较复杂的社交行为。相互模仿行为比较多。第一百六十三页,共224页。2.3-6岁幼儿同伴交往的特点:
(1)3-6岁幼儿与同伴之间互动频率增加,交往水平提高。(2)言语交往成为主要交往形式,互动质量提高。(3)他们之间能够互相交流思想,分享有关活动的知识,参加集体性的角色游戏,能够与同伴共同商议与讨论游戏规则的制定、游戏角色的分配、游戏场地的划分、游戏材料的使用和游戏情节的建构。第一百六十四页,共224页。(二)同伴交往的发展趋势从最初的、零碎的相互动作逐渐发展到各种复杂的、互惠性的相互作用。第一百六十五页,共224页。三、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1.社会行为的特征2.性格特征3.外貌特征4.社会认知能力第一百六十六页,共224页。四、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一)为儿童提供创设同伴交往的机会(二)促进儿童良好社会行为的发展(三)促进儿童良好性格的发展(四)促进儿童认知能力和社交技巧的发展1.行为训练法。观察学习-模仿-参与游戏2.认知训练法。讲解和游戏3.情感训练法。移情-情感体验-情感追忆第一百六十七页,共224页。1.行为训练法在儿童心理学中,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许多抽象的名词概念还难以理解,儿童教育应以行为训练为主,少用说教、讲大道理的方式。也就是说,对儿童的教育,应针对孩子的个性,注重培养他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一开始不必过多讲道理,而应通过实际操作与训练体验,激发儿童的兴趣和自觉模仿。当儿童形成行为习惯后,就会显现家教对儿童的正面教育成果。
第一百六十八页,共224页。个案:顽皮的男孩懂事了丁丁上幼儿园了,可生活自理能力很差。每天早晨起床要催促他很久,奶奶给他穿衣服、帮他刷牙,他却闭着眼睛;爸爸送他上学,又要忙着上班,他还磨磨蹭蹭地吃早点;放学时,奶奶去接他,他经常与奶奶捉迷藏,让老人家又气又急……这个顽皮的丁丁真的让人很无奈。不久,奶奶生病住院,妈妈又要出国工作一段时间。爸爸动脑筋了:这可是训练丁丁的好机会!
1.爸爸先和丁丁郑重地谈了一次话,让他知道家里面临的“困境”。然后,爸爸就开始了对丁丁的“强化训练”。
2.早晨起床、吃饭动作要快,掐着秒表父子俩比赛;丁丁回家后有任务——拿牛奶,还要陪爷爷去看望住院的奶奶并送饭;每天晚上,妈妈打来电话时,丁丁要汇报自己一天的表现。不知不觉三个月过去了,当奶奶病愈时,丁丁竟然不用别人照顾了,他还会自觉帮爷爷奶奶做家务,并给老人泡茶、捶背。半年后,妈妈回国了,她发现,丁丁真的长大了,懂事多了。
第一百六十九页,共224页。第四节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与教育一、性别角色的一般概述(一)性别角色和性别角色的社会化1.性别角色性别角色是指属于特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占有的适当位置,以及被社会和群体规定了的行为模式。人的性别角色分为:女性化、男性化、双性化、未分化2.性别角色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又称为性别角色化,是指在特定文化中,儿童获得适合于某一性别的价值观、动机和行为的过程。性别角色化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第一百七十页,共224页。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及其影响因素1、精神分析理论2、认知发展理论3、社会学习理论4、社会结构理论5、群体社会化理论第一百七十一页,共224页。人格结构弗洛伊德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
第一百七十二页,共224页。本我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由一些与生俱来的冲动、欲望构成。它代表着不肯驯服的激情,弗洛伊德喻之为一大锅沸腾的水。本我没有价值、善恶与道德观,它信奉享乐原则,它的唯一内容就是力求发泄的种种本能冲动,而这些冲动便构成了基本的心理能量。新生儿处于这种状态。第一百七十三页,共224页。本我是人格中永久存在的成分
本我由于被压抑的缘故,处于人心理中的潜意识层,但是压制并不能使之消亡,它总是试图冲破压抑表现自己,因此本我在个体的精神生活中永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第一百七十四页,共224页。自我自我是出生以后,在外部环境的作用下逐渐形成的,它产生于本我,借助压抑和抵抗而与本我的一部分脱节,所以它只是部分处于意识,其余的则处于前意识甚至潜意识中。自我是人格中理智而又现实的部分,它负责与现实世界协调,遵循现实原则。一方面,自我使本我适应现实的条件,从而调节、控制或延迟本我欲望的满足。另一方面,自我还要协调本我和超我的关系。
第一百七十五页,共224页。超我超我是人格的良知部分,是个体在社会道德规范的影响下形成的,特别是在父母的管教下将社会道德观念内化而成的,它大部分处于潜意识中。
超我中包含着民族的传统,基本的道德观甚至古代的风尚及思想。超我遵循的是完美原则。
第一百七十六页,共224页。超我是社会道德的代表
超我又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自我理想是自己行为的理想标准。良心是使自己行为免于犯错的限制。生活中,凡是那些完美主义者,喜欢苛求自己和他人的人,总是被“应该”和“必须”紧紧束缚着的人,为了追求完美而使自己精疲力竭的人,循规蹈矩、律己律人都极严的人,通常都有比一般人强大得多的超我。第一百七十七页,共224页。本我、自我与超我三者的关系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和本我、超我以及现实间的关系是“一仆三主”的关系。自我作为一个仆人,需要同时侍候三个主人(本我、超我、现实)并需尽力调和这三“主”的主张和要求,由于此三“主”的要求常发生分歧甚至冲突,以至于自我疲于奔命,深感苦不堪言。人格的内部冲突使人产生焦虑。第一百七十八页,共224页。人格的发展理论1.口腔期(0—1岁)
这一段的性感区是唇和舌诸如吸吮、触咬、吞咽等。从快乐原则的引导下,吸吮行为是最使幼儿感到快乐的行为,可以满足口唇性感区的要求,使幼儿得到一种愉快体验。第一百七十九页,共224页。2.肛门期(1~2岁)肛门排出型性格(anal-expulsivecharacter).性敏感区在肛门区域。。快感来自粪便的排出。在这一时期,儿童必须学会控制生理排泄过程,使他们的功能符合社会的要求。也就是说,儿童必须接受在厕所中大小便的训练。在这一阶段的固结可能导致成人罹患生理障碍。第一百八十页,共224页。
3.性蕾期(3~5岁)这个阶段发生在生命的第三年至第五年左右,性敏感区在生殖器区域。它是弗洛伊德发展阶段理论中最复杂和争议最大的阶段。这个阶段决定了我们今后对异性的顺应。。第一百八十一页,共224页。3.性蕾期(3~5岁)男性儿童体验奥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是以索福克勒斯创作的名为《奥狄浦斯暴君》的古典悲剧为其名称的。在整个悲剧中,奥狄浦斯国王杀父娶母。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男女两性儿童对母亲产生了强烈的积极情感,因为她满足儿童的需要。同样男女儿童对父亲表示憎恨,因为他被看作是获得母亲关怀和慈爱的敌手。男孩牢固地维系这些情感,而对于女孩却有所变化。第一百八十二页,共224页。3.性蕾期(3~5岁)男孩开始惧怕作为权威敌手的父亲,这种恐惧形成了阉割焦虑。也就是说,男孩产生了丧失性器官的恐惧,因为性器官被认为应对造成他与父亲之间的冲突负有责任。这种焦虑产生了对母亲性欲的压抑和对父亲的敌视。这就描绘了弗洛伊德所称之为恋母情结的健康解决的情形。这个男孩成人后大概会追求一个具有母亲多种特征的女性,也许他会唱道“我想娶一个同亲爱的老父亲结婚的那样的姑娘。”
第一百八十三页,共224页。3.性蕾期3(3~5岁)对女孩来说,恋父情结(厄勒克特拉情结),它以索福克勒斯另一部《厄勒克特拉》的悲剧为其名称的。在这部悲剧中,厄勒克特拉指使她的兄弟杀死了曾杀害她父亲的母亲。正象我们所看到的,女性儿童在生命开始时也对母亲有一种强烈的诱惑力。然而,当她发现自己没有具备男性生殖器时,这种诱惑力就降低了。女孩认为母亲在有目的剥夺她的这个重要器官上负有责任。对母亲的排斥和对父亲的依恋是同时出现的。弗洛伊德把女孩悬系于对父母的肯定和否定的情感状态之中。可以说她在性上具有矛盾心理。第一百八十四页,共224页。4.潜伏期(5岁至青春期前)此个阶段很长,期间没有明显的性发展表现。这个阶段的特色,是儿童失去对与性相联系的活动兴趣,而把他们的能量集中在其它的事情上,例如学校的课业,良好的习惯等,故称之为潜伏期。第一百八十五页,共224页。5.生殖期(青春期至成年)弗洛伊德把口腔期、肛门期和性蕾期三个阶段称为前性阶段。在此阶段,性活动是由自发性欲所引起的,孩子们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在心理上逐渐有了与性别相关的职业规划、婚姻理想等,并从自我中心阶段转入利他阶段。第一百八十六页,共224页。2.认知发展理论
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Kohlberg,October25,1927–January19,1987)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着重研究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在国际心理学界、教育界引起了很大反响。性别认知性别概念第一百八十七页,共224页。二、影响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主要因素(一)家庭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1.母亲的影响2.父亲的影响男孩通过与父亲的亲子交往和模仿父亲的性别行为,得到现实社会的激励而学会适当的男性品质,如男子汉、坚强、勇敢、独立自主女孩通过与父亲交往,不仅可以获得对异性的基本看法,而且能发展出坚强果断和乐观自信的人格特征第一百八十八页,共224页。(二)幼儿园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1.教师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1)幼儿园的女性化氛围影响儿童性别化(2)幼儿园女性教师的教育行为影响儿童性别化教师对待男女孩的态度不同教师与男女孩交往的频率不同女教师对男女儿童玩具分配不同女教师对男女孩子扮演角色的指导不同2.同伴群体对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第一百八十九页,共224页。(三)大众传播媒介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社会的影响1.对男女人生价值取向的社会引导方面存在着性别差异2.对男女性格的描述方面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第一百九十页,共224页。(三)大众传媒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1.对男女人生价值取向的社会引导方面存在着性别差异2.对男女性格的描述方面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第一百九十一页,共224页。三、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一)学前儿童性别概念的发展学前儿童性别概念主要包括三个成分: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和性别恒常性1.学前儿童性别认同的发展性别认同是儿童对自己和他人性别的正确标定,即理解性别,包括正确使用性别标签;理解性别的稳定性;理解性别的坚定性;理解性别发生学基础,知道男女间生理上的差别区分男女的概念,大约在1岁半到2岁阶段,但2岁儿童的性别认同发展水平还很低2岁半儿童开始能够回答自己的性别,能够区分图片中的任务的性别,也开始知道自己与图片中同性别的人更相似。3岁,儿童对有关性别问题的理解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但是这一年年龄的儿童依旧不能根据性别标签挑选出与自己性别相适宜的物体。第一百九十二页,共224页。2.学前儿童性别稳定性的发展性别稳定性是指儿童对自己性别不随其年龄、情境等的变化而改变这一特征的认识,一般在3-4岁的年龄出现。3.学前儿童性别恒常性的发展性别恒常性是指儿童对一个人不管外表发生什么改变,而其性别保持不变的认识。3-6岁儿童的性别恒常性表现显著的年龄发展趋势,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儿童在6-7岁基本获得性别恒常性,并达到稳定的水平。第一百九十三页,共224页。(二)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观念的发展儿童性别角色的理解逐步脱离表面性而逐渐深刻化的发展趋势性别角色观念是指人们对男女性别角色的总的看法,也可以说是一种性别角色的价值观。儿童早期的认识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认为只要自己愿意就不算错。其后,儿童是以成人的好恶作为判断的标准,对偏离常规的性别行为表现出了嘲笑。在三四岁以后的几年中,儿童对男女两性的不同行为模式了解得更多,并开始从心理意义上区分性别。11-13岁儿童可能会说男性也可以当护士。第一百九十四页,共224页。(三)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行为的发展1.男女儿童对玩具的选择有不同的偏好这是学前儿童性别行为发展的早期表现之一。男孩喜欢玩枪、建筑积木等玩具;女孩偏好洋娃娃和其他软体动物。2.男女儿童对游戏中玩伴的选择有不同的偏好选择同伴儿童作为游戏的活动第一百九十五页,共224页。(四)学前儿童的性别差异1.认知方面的性别差异女孩在语言能力上占优势,男生分析问题能力方面领先女孩2.个性和社会性方面的性别差异3-6岁女孩更倾向于对婴儿表现出兴趣攻击性行为上的差异第一百九十六页,共224页。四、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教育(一)转变传统的性别观念,给儿童提供“双性化人格教育”(二)对儿童既要“因材施教”,又要注意性别之间的取长去短(三)发挥社会教育与大众传播媒介的交互作用第一百九十七页,共224页。第五节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与教育一、亲社会行为的定义亲社会行为指人们在社交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竞争行为也属于亲社会行为,因为它有利于社会发展,能与合作行为互相转换。第一百九十八页,共224页。(二)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主要类型1.合作、助人、分享和安慰2.紧急情境下的亲社会行为和一般情境下的亲社会行为3.无私不求回报的亲社会行为和自私的、期望得到奖赏的亲社会行为第一百九十九页,共224页。(三)亲社会行为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作用首先,具有亲社会行为的儿童可以从对他人的帮助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其次,亲社会行为可以成为儿童学习的范例,促进儿童对自我行为的调节再次,亲社会行为可以帮助儿童形成积极群体意识第二百页,共224页。二、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与教育(一)学前儿童合作行为的发展与教育1.学前儿童合作行为的发展18-24个月时开始迅速发展和分化。2岁以后的儿童往往能更有效地进行社会性交往,更经常地进行合作性游戏随着年龄的增长,交往经验的增多,学前儿童间合作的目的性、稳定相逐渐增强,他们能够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2.学前儿童合作行为的教育(1)为儿童创设同伴交往与合作的机会(2)交给儿童合作的方法第二百零一页,共224页。(二)学前儿童助人行为的发展与教育1.学前儿童助人行为的发展学前阶段儿童助人行为呈增长趋势,在小学中期逐渐达到最高峰。2.学前儿童助人行为的教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洗车设备采购协议模板
- 2024年国际口译服务协议样例
- 2024年财务专家服务协议协议样本
- 2024年商场租赁终止协议详尽
- 2024年房产买卖协议模板
- 2024企业员工招聘协议样本
- 2024年协议解除正式声明文件
- 2024年建筑行业补充协议模板
- 丢失协议书补签作废法律效力确认书
- 3.5 共点力平衡(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一物理同步精讲义(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 GB/T 22307-2008密封垫片高温抗压强度试验方法
- GB/T 11982.2-2015聚氯乙烯卷材地板第2部分:同质聚氯乙烯卷材地板
- FZ/T 64011-2012静电植绒织物
- 《烟酒有危害》公开课教案
- 通信发展史课件
-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技术:各类动力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应用课件
- 城市介绍(重庆)课件
- JC01基础心理学单科作业题汇总(含解析)
- 智能交通-道路交通控制基本理论和方法课件
- 无线电测向运动介绍、原理和技术课件
- 《罗密欧与朱丽叶》剧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