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头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_第1页
码头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_第2页
码头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_第3页
码头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_第4页
码头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码头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报告文字TOC\h\z\t"标题3,1"HYPERLINK\l"_Toc131180933"1.前言1HYPERLINK\l"_Toc131180934"2.场地岩土层划分及其物理力学性质3HYPERLINK\l"_Toc131180935"3.水文地质条件7HYPERLINK\l"_Toc131180936"4.场地工程地质评述及建议8附表附表1各岩、土层分布布情况统计计表1张附表2土的物理力学性性质主要指指标统计表表1张附表3各岩、土层标准准贯入试验验击数统计计表1张附表4基础设计主要参参数建议值值表1张附图钻孔位置平面图图1张工程地质剖面图图7张钻孔工程地质综综合柱状图图10张附件场地勘察要求1页岩石单轴极限抗抗压强度试试验报告2页土工试验报告1页水质分析报告1页岩芯照片6页(57幅)1.前言我公司受====有限公司委托,对其拟建的====集装箱(广州)有限公司(15万TEU/年)集装箱生产基地配套码头工程场地进行岩土工程勘察。目的是查明该水域以下地层结构及其物理力学性质,为拟建码头提供适宜的基础形式及有关技术参数。1.1工程概况拟建====码头工程建设场地紧靠洪奇沥水道,沿河长110米,用于成品集装箱运输。根据中船第九设计研究院设计,共布设水域钻孔10个,其中技术孔5个,鉴别孔5个。钻孔布置情况详见《钻孔布置平面图》,钻探技术要求详见附件《场地勘察要求》。1.2勘察工作完成情况1.2.1勘察测量钻孔位置平面图由委托方提供,根据甲方提供的坐标点A(X=1===332.743,Y=6===97.676)和B(X=1===018.921,Y=6==987.327)引测钻孔位置,根据C(H=8.20m)标高点,引测出各钻孔高程。1.2.2勘察工作完成情况我公司接受任务后,派出1台钻机进场施工,施工日期为2006年3月10日~2006年3月20日,实际完成工作量如下:钻孔数量10个(技术孔5个,鉴别孔5个);总进尺419.40m;取土样21个;取岩样5组;取水样1件;标准贯入试验71次;岩芯照片6页(57幅)。1.3勘察工作依据建设工程勘察合同1.3.2执行的标准、规范1.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港口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240-97)3.《港口工程桩基规范》(JTJ254-98)4.《港口工程地基规范》(JTJ250-98)5.《水运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225-98)6.国标《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7.国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8.省标《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15-31-2003)9.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10.广东省标准《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技术规程》(DBJ/T15-22-98)11.《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99)12.《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CECS99:98)岩、土定名及其物理力学性质的确定、资料整理,按上述规范执行。各项工程质量符合有关规范及技术要求,提交资料可作为拟建===码头工程的基础设计与施工的工程地质依据。1.4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拟建码头建设场地位于南沙万顷沙镇===涌北侧,洪奇沥水道东岸水域之上。地貌上属珠江水系支流水域,人工筑堤面高程9.37m,水底高程朝远离堤岸方向递减,钻孔孔口高程1.69~3.89m,相对高差2.20m。1.5自然环境及气候洪奇沥水道为番禺区西部主要河道之一,为珠江水系之西、北江下游河网地区的一部分分支。洪奇沥水道为典型的三角洲潮汐河道,潮汐日不等现象明显,平均涨潮历时5小时,落潮历时7小时,实测最大潮差3.1m,多年平均潮差2m。场地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性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1.9℃,多年平均降雨量1774.1mm,多集中在5-7月。2.场地岩土层划分及其物理力学性质据场地10个钻孔揭露取得的地质资料,经综合整理,按其岩性差异、埋藏条件,将场地内岩土层自上而下分为:海陆交互相沉积层(Q4mc)、残积层(Qel)及震旦系(Z)基岩共三个工程地质层。分别叙述如下:各岩土层分布情况统计见附表1,土的物理力学性质主要指标见附表2,各岩土层标贯试验击数统计见附表3。2.1第四系海陆交互相沉积层(Q4mc,层号①)淤泥、淤泥质土(层号①1):场地内全部钻孔均有揭露,分布连续稳定。深灰色,饱水,流塑,间夹粉细砂薄层,为高压缩性软土,个别下部见贝壳碎片(层),个别钻孔局部含腐殖质。层厚22.40~28.30m,平均26.10m;层面标高1.69~3.89m。在该层标准贯入试验共46次,实测击数N=1~3击,平均2.2击,经杆长校正后击数0.8~2.6击,平均1.6击,经数理统计修正后标准值1.5击(详见附表3)。本层共取常规土样14个,按国标定名为淤泥、淤泥质土,其物理力学主要指标详见土的物理力学性质主要指标统计表(附表2)和土工试验报告(附件3)。三轴剪切试验力学指标、渗透系数、有机质含量等指标参照该生产基地陆上部分勘察报告,各指标平均值分别为CUU=13.61kPa、ΦUU=0.62°、CCU=7.58kPa、ΦCU=17.75°、C’=4.35kPa、Φ’=33.70°、K20=3.11E-7Cm/s、Om=7.16%。参照该生产基地陆上勘察静力触探及十字板剪切试验,淤泥、淤泥质土(2-1)层比贯入阻力Ps值为0.29~0.39MPa,平均值0.36MPa,经数理统计修正后标准值为0.33MPa。原状土抗剪强度Cu值为20.50~42.40kPa,平均值31.75kPa,经数理统计修正后标准值为30.86kPa;重塑土抗剪强度Cu’值为2.62~16.40kPa,平均值8.31kPa,经数理统计修正后标准值为7.79kPa;灵敏度St值为2.37~9.50kPa,平均值4.12kPa,经数理统计修正后标准值为3.92kPa。粉质粘土(层号①2):场地内仅有5个钻孔揭露,分布不连续,无明显规律。浅黄、灰白色,湿,可塑为主,局部软塑,底部多夹粉土。层厚0.90~3.00m,平均2.02m;层面埋深25.40~27.90m;层面标高-24.01~-21.71m。在该层标准贯入试验共2次,其中在可塑状土层标贯1次,实测击数为11击,经杆长校正后击数7.7击;在夹层(粉土)标贯1次,实测击数为8击,经杆长校正后击数5.6击。详见附表3。本层共取土样3个,按国标定名均为粉土(夹层取样),详见土工试验报告(附件3)。中、粗砂(层号①3):场地内仅有5个钻孔揭露,分布不连续。浅灰、灰白色,饱和,中密状为主,个别稍密,局部密实,局部含淤泥质和砾石,个别夹粉土。层厚1.90~5.10m,平均3.36m;层面埋深22.40~28.30m;层面标高-26.21~-19.31m。在该层标准贯入试验共6次,在中密状砂层标贯4次,实测击数N=16~31击,平均22.5击,经杆长校正后击数11.2~21.7击,平均15.8击;在稍密状砂层标贯2次,实测击数N=11~13击,平均12击,经杆长校正后击数7.7~9.1击,平均8.4击。详见附表4。本层共取土样2个,按国标定名为粉土,详见土工试验报告(附件3)。淤泥质土(层号①4):场地内仅2个钻孔揭露。深灰色,饱水,软塑,为高压缩性软土,质较纯。层厚0.60~1.60m,平均1.10m;层面埋深30.20~30.40m;层面标高-28.51~-28.31m。在该层标准贯入试验共1次,实测击数N=5击,经杆长校正后击数4.9击。本层共取土样2个,按国标定名均为淤泥质土,其物理力学性质主要指标详见土的物理力学性质主要指标统计表(附表2)和土工试验报告(附件3)。2.2残积层(Qel)砂质粘性土(层号②)场地内仅有5个钻孔揭露,分布不连续。灰褐~褐黄色,稍湿,硬塑为主,局部可塑,由花岗片麻岩风化而成,遇水易软化。层厚1.60~7.80m,平均3.26m;层面埋深27.10~31.80m;层面标高-30.11~-24.11。在残积层标准贯入试验共7(其中有2次异常,不参与统计),实测击数N=21~28击,平均25.6击,经杆长校正后击数14.7~19.6击,平均17.9击。本层取土样1个,按国标定名为粘性土,其物理力学主要指标详见土的物理力学性质主要指标统计表(附表2)和土工试验报告(附件3)。2.3震旦系花岗片麻岩(Z,层号③)全风化花岗片麻岩(层号③1)场地内有6个钻孔揭露,分布不连续。浅灰色,褐黄色,稍湿,岩石已强烈风化呈坚硬土状,遇水易软化。本层层厚1.20~3.10m,平均2.02m;层面埋深25.40~34.90m;层面标高-33.01~-23.71m。在该层标准贯入试验共6次,实测击数N=37~46击,平均40.3击,经杆长校正后击数25.9~32.2击,平均28.2击,经数理统计修正后标准值26.1击。强风化花岗片麻岩(层号③2)场地内10个钻孔中均有揭露,分布连续。浅灰色,褐黄色,岩芯呈半岩半土状,个别上部呈土状或下部以岩为主,岩块质软或较硬。本层层厚2.40m(ZK227)~12.20m(ZK230),平均5.58m;层面埋深27.60~37.10m;层面标高-35.21~-25.81m。在该层标准贯入试验共3次,实测击数N=52~53击,平均52.7击,经杆长校正后击数36.4~37.1击,平均36.9击。中风化花岗片麻岩(层号③3)场地内所有钻孔均有揭露,浅灰色,岩质较硬,锤击声沉,裂隙发育,岩芯呈碎块状为主,个别短柱状,RQD=0~10%。本层揭露层厚3.00~6.40m,平均4.51m;层面埋深34.30~40.80m;层面标高-38.71~-30.71m。本层共取岩样5组,单轴极限抗压强度值为5.23~25.9Mpa,平均15.5Mpa。3.水文地质条件场地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海陆交互相沉积层(Q4mc)中、粗砂层孔隙潜水和下覆基岩中的基岩裂隙水。场地中、粗砂层分布不连续,富水程度较弱~中等;下覆基岩为花岗片麻岩,富水程度一般较弱。其它土层中,淤泥、淤泥质土层及各粘性土层为相对隔水层。综合评定场区地下水富水程度为中等。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河水垂向补给。勘察期间观测,该河段涨潮最高水位6.79m,退潮最低水位5.09m。取该河水样1件进行水质简分析结果如下表:项目孔号SO42-(mg/L)HCO3-(mmol/L))侵蚀性CO2(mg/L)Cl-(mg/L)PH值对砼是否具腐蚀性对混凝土中的钢筋是否具腐蚀性对钢结构是否具腐蚀性河涌水85.002.155未检出244.617.3无腐蚀性无腐蚀性弱腐蚀性根据水样分析报告,综合判定场地地下水为Cl--K++Na+型水。4.场地工程地质评述及建议4.1场地稳定性、地震烈度、建筑场地类别根据10个钻孔揭露,场地存在巨厚层淤泥、淤泥质土(①1),但在20m深度范围内无可液化砂土存在,且在钻孔揭露深度范围内未发现构造形迹及其他不良工程地质作用,场地构造稳定性较好。场地沿河部位均已做好防洪措施,其周边稳定性较好。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附录A,拟建场地处于抗震设防烈度VII度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10g。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水运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225-98)第4.1.3土的类型划分标准:场地工程地质分层海陆交互相沉积淤泥、淤泥质土(①1、①4)均为软弱土;海陆交互相沉积层粉质粘土(①2)为中软土;海陆交互相沉积层中、粗砂(①3)一般为中硬土;残积层砂质粘性土(②)为中硬土;震旦系花岗片麻岩层(③)为坚硬土或岩石。据《水运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225-98)表4.1.3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之4.1.5公式:,,软弱土Vs取130m/s,中软土Vs取200m/s,中硬土Vs取350m/s,d0取30.60m,di取以上各层平均值,经计算,Vse=128m/s,综合判定场地土类型为软弱土,属抗震不利地段。根据覆盖层厚度,按《水运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225-98)第4.1.1场地类别划分标准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表4.1.6场地类别划分标准,综合评定建筑场地类别为Ⅲ类。4.2各岩、土层作为基础持力层的适宜性评价4.2.1第四系海陆交互相沉积层(Q4mc,层号①):淤泥、淤泥质土(层号①1):分布连续稳定,呈流塑状,为高压缩性软土,易触变,不能作为拟建构筑物基础持力层。粉质粘土(层号①2):分布不连续,厚度不大,工程力学性质一般,不能作为拟建构筑物桩基础持力层。中、粗砂(层号①3):分布不连续,工程力学性质较好,厚度仅1.90~5.10m,不考虑作为拟建构筑物桩基础持力层。淤泥质土(层号①4):仅2个钻孔揭露,流塑~软塑状,为高压缩性软弱土,工程力学性质较差,不能作为拟建构筑物桩基础持力层。4.2.2残积层(Qel)砂质粘性土(层号②)场地内仅5个钻孔揭露,工程力学性质一般,厚度变化较大,为1.60~7.80m,不考虑作为拟建构筑物桩基础持力层。4.2.3震旦系花岗片麻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