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湖南长沙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有答案_第1页
2018-2019学年湖南长沙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有答案_第2页
2018-2019学年湖南长沙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有答案_第3页
2018-2019学年湖南长沙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有答案_第4页
2018-2019学年湖南长沙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有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沙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一、单选题(10分)(2分)有位美国老妇人来游仙女山,途中不慎被荆棘划破了裤脚,游兴大减,不肯继续登山。机灵的女导游笑着对她说了一句话,这句话使得老妇人开怀大笑,高兴地继续跟导游登山观景了。根据当时的情景和女导游的身份,你认为她说的是下面的哪句话( )A.我们仙女山就是这样,荆棘多,但只要你小心点,不就不划破了吗?B.您看我们仙女山的荆棘多么热情好客,拉住您的裤子,不想让您走呢!C.我们仙女山的荆棘多么热情好客,它拉住您的裤子,就是不让您走。D.我们仙女山的荆棘就是这样,它不想让谁走,就划谁的裤子,您最好别走。(2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学校举办的“青春万岁”主题演讲会上,同学们和许多共青团员争先恐后的上台演讲。B.在旅游旺季到来之际,我市推广并通过了“美丽乡村游”的休闲旅游政策。C.道路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司机违反交通规则或操作不当造成的,交通部门要加强安全宣传,提高司机的安全意识。D.青年人应当把自己的梦想与民族的梦想紧密相连,刻苦学习,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为中国梦的实现而贡献力量。(2分)请选出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A.要在海量搜索结果中精确找到所需要的信息,我们必须具备筛选信息和快速浏览的能力。B.从深海载人技术到量子保密通信,从“天眼”到“悟空”,中国对科学和技术“无人区”的探索日渐逐步成为常态。C.继《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之后,央视大型文博探索节目一一《国家宝藏》又成为一股综艺。D.2017年,在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下,深圳第五次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2分)对下面语段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的读书旨趣有三个特点。第一,虽然我的专业是哲学,但我的阅读范围不限于哲学,始终喜欢看“课外书”,而我从文学作品和各类人文书籍中同样学到了哲学。第二,虽然我的阅读范围很宽,但对书籍的选择却很挑剔,以读经典名著为主,其他的书只是随便翻翻,对媒体宣传的畅销书完全不予理睬。第三,虽然读的是经典名著,但我喜欢把它们当作闲书来读,不端做学问的架子,而我确实在读经典名著中得到了最好的消遣。A.读书旨趣是:阅读范围不限于哲学,读书很挑剔,当作闲书来读。B.读书旨趣是:喜欢看“课外书”,阅读范围很宽,读书是为了消遣。C.读书旨趣是:喜欢看“课外书”,主要读经典名著,不端做学问的架子。D.读书旨趣是:从各类书籍中学哲学,不理睬畅销书,读中得到了消遣。(2分)下列文学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A.《诗经》也称“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B.有人用鲁迅的两部小说集嵌入了悼念他的挽联中:上联一一译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野草下联一一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第1页,总12页C.《马说》《伤仲永》《醉翁亭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都是“唐宋八大家”的作品。D.“樱桃桑葚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描写的是端午节。二、诗歌鉴赏(4分)(4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浣溪沙[宋]张孝祥①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②声里绣旗红。澹③烟衰草有无中。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注释】①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著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此词调名下,乾道本《于湖先生长短句》有小题“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②鞘(shdo):鞭鞘,拴在鞭子头上的细皮条等。③澹(d^n):恬静安然的样子。(1)下列对本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写边塞平原辽阔之景,下片写由观塞而引起的悲愤感慨。B.上片前两句描写了晴空万里、水天相接、鞭声响亮、红旗耀眼的景象。C.“澹烟衰草有无中”不仅描写了极目远望之景,还表明了词人对收复中原的信心。D.词的下片抒写了北望中原之无限感慨以及举杯消愁愁更愁之悲凉心绪。⑵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上片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等角度写景,时节鲜明,色彩明丽。B.“一尊浊酒戍楼东”一句在下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C.词的下片抒发感慨,俨然可见一位爱国志士的形象。D.这首词气势雄健,意蕴深厚,体现了豪放之词风。三、文言文阅读(12分)(12分)阅读下面两则古文,完成下列小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存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崇祯五年①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②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③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④,更有痴似相公者!”——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注】①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②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③毳(cul)衣:细毛皮衣。④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①相与步于中庭—②是日更定矣—⑵翻译下列句子。①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⑶下列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相与步于中庭。 B.独往湖心亭看雪。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更有痴似相公者。(4)【乙】文画线句子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西湖空旷简约、洁白静谧的雪夜之景。请自选角度赏析【甲】文画线句子的写景之妙。(5)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中说,《记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两轴精品。如果以“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为上下联,请从两文中分别选取一个字,两个字合起来作为这幅对联的横批,并阐释一下理由。四、默写(8分)(8分)填空。(1)《阿长与〈山海经〉》选自《—》,作者—,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家、—家、家,我们曾学过他的另一篇散文《》。(2)《卖油翁》的作者是—,号—,北宋—家、—家,他是—之一。⑶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写诗人由于行色匆匆,只好用捎口信方式表达怀亲之情的两句是:,。⑷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乡之情的两句是:,。五、现代文阅读(30分)(17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各题。江南暮春清明风俗随着寒食、清明、上巳的来临,江南已是红梅零落,樱花渐离枝头,桃花也随雨打风吹去了。江南的暮春习俗像是在彷徨中寻找着什么寄托。以水驱邪与魏晋修禊《孝经纬》记载:“春分后十五日……为清明三月节。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矣。”古人对于“洁”的渴求出于对死亡的恐惧。暮春时节,寒热不定,疾病时来侵袭。古人认为这是被压抑的阴气或说瘴气在作怪。用洁净的流水来清除浊邪成了必要举动。第3页,总12页明代以来,江南地区产生了许多以水清除浊邪的“方法”。如三月初二以桃叶浸井水服食,传说可治心病。三月初三取枸杞煎汤沐浴,能使皮肤光泽不衰。人们对这些方法的信任,大抵都源于临水修禊的风俗。修禊,是古人祈福消灾的仪式,通常在三月上旬巳日临水举行。自魏晋以后,上巳节的日期固定为三月初三。《晋书・王羲之传》记载:“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说的就是著名的兰亭雅集。当日,王羲之与众名士相聚曲水之畔,三杯两盏之后,他联想到战争的频繁与生命之脆弱,感慨:“固①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庄周在《齐物论》中告诉世人:生为梦幻,死是苏醒,早逝(殇)反而能使人走向长生(彭)。王羲之并不相信修禊的功效,认为死亡总是突然来袭,同时也不接受庄周为消解死亡恐惧所提出的解释。王羲之与名士们聚饮赋诗,且将雅集诗作逐一记录,企图通过这种方式创造一条与后人沟通的途径——这是对死亡的新知。寒食禁火与唐人祭墓寒食,在清明前一两日。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列国,忠臣介子推舍命追随。重耳夺回王位后,与之交恶。介子携母逃入山中,重耳派人纵火烧山,将其活活烧死。《庄子•盗跖》载:“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传说百姓相约禁火以纪念介子推,便产生了寒食节。因为禁火,人们须考虑制作不易变质的冷食。旧时江南流行冬青叶汁染米蒸食,俗称乌饭。后来,有人用麦苗汁和糯米做成粉团,流传至今成了江南暮春名小吃——青团。其实,禁火的习俗早于介子时代就已产生。寒食附会于介子推的故事,正如端午节相传是纪念屈原一样。从唐代开始,每逢寒食,无论贵贱,人们都要祭扫先人坟墓。白居易《寒食野望吟》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离别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百姓祭墓自春秋方始商周时期,人们相信死后精神不灭。当贵族享尽生前的荣华富贵,跨过生死边界,迎接他的是天上地下的极乐世界。人有魂魄二气,魂飞九天,前往祖先的世界永生;魄则留于墓中,享受随葬品带来的无尽欢愉。贵族们在祭祖方面霸占了特权,他们在宗庙中和先人的坟冢前祭祀祖先;而庶民不要说建家庙,连坟包也不许出现。春秋时期,周朝礼制日渐崩坏,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在先人墓上封土,用作先人墓葬标记,以便上坟时容易寻找。孔子深爱周礼,对百姓祭墓却表示支持。《礼记》载,曾子问孔子庶民该如何祭祖。孔子回答:“向墓而为堰,以时②祭!"百姓扫墓祭祖,从周代的不合礼法,经孔子认可后在宗法社会中流传下来。宋代“黄金周”使三节合一隋唐统一后,上巳逐渐变成了春游节。《剧谈录》载:“开元中,上巳节赐宴臣僚,会于曲江山亭,恩赐教坊声乐,池中备③彩舟数只,唯宰相、三使、北省官与翰林学士登焉。每岁倾动皇州以为盛观。”这种以皇室为首的节庆,低级官员和庶民只能远远瞻望。宋代时,官方规定三个“黄金周”,冬至、初一和寒食各放假七天。寒食日期往往在清明前几日,三月三有时与清明重合。久而久之,清明便吸纳了寒食与上巳的节庆风俗。宋代以后,清明上墓取代寒食上墓,成了新习俗。发展到明清时期,江南各地出现了许多家族祠堂,百姓也可像贵族一样为先人举行庙祭。但是,庙祭更多的是祭祀祖宗,增强家族凝聚力。个人对先父先母养育之恩的追念,仍寄托在墓祭中。因为节日的调整,原本三月三的春游活动在宋代也移到了清明节。吴自牧《梦粱录》记载了杭州清明节的娱乐活动:“车马往来繁盛,填塞④都门。宴于郊者,则就名园芳圃、奇花异木之处;宴于湖者,则彩舟画舫,款款撑驾,随处行乐。”

上巳郊游,春心悠悠;寒食上坟,冷雨纷纷。氛围判然有别的两个节日,宋后竟浑融一体。清明节,人们先出郊外扫墓祭祀,傍晚便携土产回城,其后则尽情游赏晚春。旧时百姓观念中,死后不能直接进入极乐世界,而是由生前功过决定身后归宿。但是,只要死后能得到后来人的凭吊与祭祀,便能够不断与人间产生联系,达到一种超越生死界限的神格存在。因此,相比对死亡的恐惧,人们更害怕死后被遗忘一“无后”才是真正的死寂。从这点说来,介子推、王羲之等华夏先人,都战胜了死亡,得到后人追思,实现了永生。这或许就是江南暮春风俗的寄托所在吧。(1)下列句中画线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1)下列句中画线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国知一死生为虚诞/国国不以山溪之险B.向墓而为堰,以时祭/自云先世避秦时乱C.池中备彩舟数只/前人之述备矣D.填塞都门/以塞忠谏之路也⑵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A.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矣C.上巳节/赐宴臣僚⑶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谭昔,有修改)))B.子推/怒而去D.每岁倾动皇州/以为盛观⑷下列对《寒食野望吟》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生动说明了唐朝时期寒食时节祭扫先人坟墓、凭吊逝者的风俗已经盛行。B.诗中,有乌啼鹊噪人哭的悲声,也有催人泪下的景致,营造了凄凉悲惨的氛围。C.“垒垒”“冥冥”“萧萧”等叠词的使用,使描绘的景色更形象,富有艺术魅力。D.末两句诗,九泉之下的先人哭泣,世上的亲人却听不见,道尽了生死离别之痛。(5)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从自魏晋以后,清明节和上巳节就在同一天,即三月初三。B.江南民众制作乌饭和青团的冷食,就是为了纪念介子推。C.春秋时期,贵族和庶民们才可以建家庙和坟冢祭祀祖先。D.宋代的“黄金周”渐使清明节融汇了寒食、上巳的传统。(6)庄周与王羲之对待“彭殇”的态度一样吗?结合材料说说理由。⑺说说你对“'无后’才是真正的死寂”这句话的理解。(8)今年清明节期间,不少网店提供“代客扫墓”业务,收费从200~1000元不等。对此,市民看法不一,有人认同,有人反对。说说你的看法及理由。第5页,总12页(13分)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记小女儿①人世间的匹夫匹妇,一家一计的过日子人家,岂能有大张狂,大得意处?所有的也无非是一粥一饭的温馨,半丝半缕的知足,以及一家骨肉相依的感恩。②女儿的名字叫晴晴,是三十岁那年生的。强说愁的年龄过去了,渐渐喜欢平凡的晴空了。烟雨村路只宜在水墨画里,雨润烟浓只能嵌在宋词的韵律里,居家过日子,还是以响蓝的好天气为宜,女儿就叫了晴晴。③晴晴长到九岁,我们一家去恒春玩。恒春在屏东,屏东犹有我年老的爹娘守着,有桂花、有玉兰花以及海棠花的院落。过一阵子,我就回去一趟。回去无事,无非听爸爸对外孙说:“哎哟,长得这么大了,这小孩,要是在街上碰见,我可不敢认哩!”④那一年,晴晴九岁,我们在佳洛水玩。我到票口去买票,两个孩子在一旁等着,做父亲的一向只顾搬弄他自以为得意的照像机。就在这时候,忽然飞来一只蝴蝶,轻轻巧巧就闯了关,直接飞到闸门里面去了。“妈妈!妈妈!你快看,那只蝴蝶不买票,它就这样飞进去了!”⑤我一惊。不得了,这小女孩出口成诗哩!“快点,快点,你现在讲的话就是诗,快点记下来,我们去投稿。”她惊奇地看着我,不太肯相信:“真的?”“真的。”⑥诗是一种情缘,该碰上的时候就会碰上,一花一叶,一蝶一浪,都可以轻启某一扇神秘的门。⑦她当时就抓起笔,写下这样的句子:我们到佳洛水去玩,进公园要买票,大人十块钱,小孩五块钱,但是在收票口,我们却看到一只蝴蝶,什么票都没有买,就大模大样的飞进去了。哼!真不公平!⑧“这真的是诗哇?”她写好了,仍不太相信。直到九月底,那首诗登在《中华儿童》的“小诗人王国”上,她终于相信那是一首诗了。⑨又有一次,是夜晚,我正在给她到香港小留的父亲写信,她拿着一本地理书来问我:“妈妈,世界上有没有一条三寸长的溪流?”⑩小孩的思想真令人惊奇。大概出于不服气吧,为什么书上老是要人背最长的河流,最深的海沟,最高的主峰以及最大的沙漠?为什么没有人理会最短的河流呢?那件事后来也变成了一首诗:我问妈妈:“天下有没有三寸长的溪流?”妈妈正在给爸爸写信,她抬起头来说:“有就是眼泪在脸上流”我说:“不对,不对——溪流的水应该是淡水。”⑪那天,我正在打长途电话,她匆匆递给我一首诗:“我在作文课上随便写的啦!”⑫我停下话题,对女伴说:“我女儿刚送来一首诗,我念给你听,题目是《妈妈的手》:婴孩时——妈妈的手是冲牛奶的健将,我总喊:“奶,奶。”少年时——妈妈的手是制便当的巧手,我总喊:“妈,中午的饭盒带什么?”青年时——妈妈的手是找东西的魔术师,我总喊:”妈,我东西不见啦!”新娘时 妈妈的手是奇妙的化妆师,我总喊:“妈,帮我搭口红。”中年时——妈妈的手是轻松的手,我总喊:“妈,您不要太累了!”老年时——妈妈的手是我思想的对象,我总喊:“谢谢妈妈那双大而平凡的手。”

然后,我的手也将成为另一个孩子思想的对象。⑬念着念着,只觉哽咽。母女一场,因缘也只在五十年内吧!其间并无可以书之于史,勒之于铭的大事,只是细细琐琐的俗事俗务。但是,俗事也是可以入诗的,俗务也是可以萦人心胸,久而芬芳的。⑭世路险膨,人生实难,安家置产,也无非等于衔草于老树之巅,结巢于风雨之际。包果真有可得意的,大概止于看见小儿女的成长如小雏鸟张目振翅,渐渐地能跟我们一起盘桓上下,并且渐渐地既能出入青云,亦能纵身人世。所谓得意事,大约如此吧!(作者张晓风,有删改)(1)文章围绕小女儿写了三个故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① 。②晴晴把问妈妈世界上有没有“一条三寸长的溪流”也写进自己诗里。③。⑵通读全文,文中的小女儿主要有哪些特点?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⑶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A.赏析文章第①段中画线词语“一粥一饭”“半丝半缕”的表达作用。人世间的匹夫匹妇,一家一计的过日子人家,岂能有大张狂,大得意处?所有的也无非是一粥一饭的温馨,半丝半缕的知足以及一家骨肉相依的感恩。B.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⑭段的画线句。如果真有可得意的,大概止于看见小儿女的成长如小雏乌张目振翅,渐渐地能跟我们一起盘桓上下,并且渐渐地既能出入青云,亦能纵身人世。第7页,总12页(4)结合文章内容或你的生活体验,谈谈对第⑥段中作者说“诗是一种情缘,该碰上的时候就会碰上,一花一叶,一蝶一浪,都可以轻启某一扇神秘的门”这句话的理解。(5)写出下面语句中画线词语的词性。一只蝴蝶,什么票都没有买,就大模大样地飞进去了。()(一)(一)六、语言表达(6分)(6分)某学校开展“我和青春有一个约会”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1)【活动设计】学校将围绕“我和青春有一个约会”的主题举行系列主题活动,已设计出“活动一”和“活动二”,请你再设计出“活动三”。活动一:举行“青春最美”演讲比赛活动二:举行“我的青春”征文比赛活动三: ⑵【演讲素材】学校举行演讲比赛,有同学搜集了以下一组故事,准备以‘只有勤奋,青春才会足够美丽”为主题写一篇精彩的演讲稿。这组故事中不符合主题要求的两项是—(只填序号)。①高山流水 ②孙康映雪 ③车胤囊萤④宋濂抄书 ⑤岳母刺字 ⑥苏秦刺股(3)【偶像介绍】偶像是成长的心灵力量。下面三个人物都是同学们心中的青春偶像。请选择其中一个,用简洁的语言从人物所处的时代、人物的精神两个方面进行介绍。备选人物:①诸葛亮 ②文天祥③袁隆平示例:苏轼——宋代词人,虽屡遭挫折但依然豁达乐观。七、作文(50分)(50分)综合性写作。幸福的篮子①有段时间,我极度抑郁,几乎不能自拔。我怀疑一切,对一切都不满意。我想逃避这个世界,我甚至怀疑这个世上还有没有“幸福”这个词语。②那天,我觉得内心堵得慌,沉沉地好像失去了什么,忧郁与悲伤主宰了我整个的情绪。于是,我去公园散步,想借助大自然的力量,舒散一下内心的忧郁。走在公园的小路上,风很大,树叶沙沙,满地黄叶,到处笼罩一种沉闷而忧伤的气氛,让人感到满目凄凉。③我承受不住这种窒息般的忧郁,于是,我逃离这条小路。登上山坡,在一个金黄色的小亭子下,找个空位子坐下,我拿出随身带的那件快要完工的刺绣桌布,飞针走线地绣起花来。绣花是我那时打发时光的唯一方式,我渴望在一针一线中,能将我的生活缝起来,能将我的生命打包并严严实实地裹起来。时光在穿针引线中溜走,直至夕阳拉长了我的影子,但我的心情并没有平静,我内心的忧郁一点也没有减少,于是我准备回家。恰在这时,坐在对面的一个老太太起身朝我走来。④“如果你不急着走的话,我可以坐在这儿跟你聊聊吗?”她说。⑤“您,有什么可以聊得呢?"我望着她,内心有一种本能的迟疑与拒绝。⑥她在我身边坐下,面带微笑地望着我说:“知道吗?我看了你好长时间了,真觉得是一种享受,现在像你这样的可真不多见。”⑦“什么不多见?”⑧“你这一切!在现代化的大都市,忽然看到柔和的阳光下,一位梳长辫子的俊秀姑娘,穿一身朴素的白布裙子,坐在这儿绣花!简直想象不出这是多么美好的景象!我要把它珍藏在我的幸福篮子里。” ⑨“什么?幸福篮子?”⑩“这是个秘密!不过我还是想告诉你,你希望自己幸福吗?”⑪“当然希望,可是,我没有幸福……”⑫“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福!只是,不是所有人都懂得怎样才能幸福。我给你说一说吧,算是对你的奖赏。孩子,幸福并不是成功、运气,也不只是爱情。你这么年轻,也许会认为爱就是幸福,其实不全是这样。”⑬老太太脸上始终洋溢着微笑:“当我坐在椅子上,看到对面一位漂亮姑娘在聚精会神地绣花儿,我心里就感觉到:这情景很美!我的心就像向你微笑了。于是,我就把这一时刻记录下来,为了以后能一遍遍地回忆,我把它装进我的幸福篮子里了。这个篮子里,有很多这样的时刻,它们就像一粒粒珍珠,发着闪闪的亮光,脑子里的阴暗就会被这亮光赶走,你就会相信整个日子都是亮通通的。每当我难过时,我就打开篮子,将里面晶莹剔透的珍珠细细品味一遍。其中会有个我取名为‘白衣姑娘在刺绣’的时刻。想到它,那种美好的情景便会立即重现。我就会看到,在绿绿的树叶与洁白的雕塑的下,一位姑娘正在聚精会神地绣花。我就会想起阳光透过椴树的枝叶洒在您的衣裙上;你的辫子从椅子后面垂下来,几乎拖到地上;你的凉鞋有点磨脚,你就脱下凉鞋,赤着脚,脚趾头还朝里弯着,因为地面有点凉。我也许还会想起更多一些此时我还没有想到的细节……”⑭在老太太描绘“白衣姑娘在刺绣”的时刻,我心里出现了一抹暖色 。⑮“太奇妙了!”我惊呼起来。“一只装满幸福时刻的篮子!您一生都在收集幸福吗?”⑯“是的!遗忘生活中丑恶的东西,而把美好的东西永远保留在记忆中。但这样的记忆需经过训练才行,所以我就发明了这个心中的幸福篮子。”⑰我谢了这位老太太,朝家走去。回家的路上我开始回忆童年以来的幸福时光,我发现,原来,在我的生命中,竟然也有这么多的珍珠!只是,这些珍珠都被一层厚厚的灰尘蒙住了,让我看不到它们的光泽。现在,拂去灰尘,晶莹的光亮,照亮了我整个的内心,我感受到了内心的快乐!⑱我往我的“幸福篮子”里投放了一颗最闪耀的珍珠!请在《幸福的篮子》第⑭段横线处作一个关于“我”的心理描写和景物描写片段。要求:符合上下文的情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不超过150字。第9页,总12页试卷答案一、单选题.【答案】B【解析】这是一道口语交际题,着重于劝慰。在劝说时要注意语言的连贯得体、委婉而又有说服力。B项语气委婉幽默,让人能够欣然接受,同时还很有说服力,能起到劝慰的效果。故选B。.【答案】D【解析】A项,范围表意不明,删去“同学们和”或“和许多共青团员”;B项,语序不当,将“推广”和“通过”交换位置;C项,句式冗杂,删去"的主要原因”或“造成的”。故选D。.【答案】D【解析】A.语序不当,“快速浏览”应和“筛选信息”调换顺序;B.重复啰嗦,“日渐”即“一天天逐步、逐渐”的意思,和“逐步”重复,应删去“逐步”;C.成分残缺,少宾语,句末可加“清流”。故选D。.【答案】C【解析】阅读全文,了解作者所说的读书旨趣“三点”的共同点即读书不局限于自己的专业领域,重点读经典名著,不端架子,然后从选项中选出答案。故选C。.【答案】B【解析】B.上联:译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二、诗歌鉴赏.【答案】(1)C⑵A【解析】(1)“澹烟衰草有无中”一句把视线展开,显出边地莽莽无垠的辽阔景象。如果说首句还是自然景象对作者感官的客观反映,这句可说是词人极目观望的深心感受,眼前景色,内心思绪,俱是一片茫茫。故C项错误。A项,触觉角度没有涉及。三、文言文阅读.【答案】(1)一起这(2)①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②湖中哪能还会有您这样的人!(3)B(4)角度1: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澄澈的月光比喻成积水,用交错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生动形象地写出月光的皎洁空灵,清亮无比,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巯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角度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先正面写月色之透明皎洁,后侧面写,水草”交横可见,衬托“水”之清澈,即月色清亮无比,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角度3: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以一种静谧之感,“藻、存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5)横批:闲痴。“闲”字,表现苏轼安闲自适,乐观旷达的心境;“痴”字,点明张岱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闲”、“痴”二字为两文的点睛之笔,是二人闲情逸致、天人合一境界的高度概括。【解析】(3)B项句式不同,其他三项都是倒装句式。(5)对联的横披,是一副对联的内容的升华,是对联的主题,更是点睛之笔。结合横批的作用,对联“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应选“闲痴”两字作横批。四、默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答案】(1)朝花夕拾 鲁迅文学思想革命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⑵欧阳修醉翁⑶马上相逢无纸笔⑵欧阳修醉翁⑶马上相逢无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