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村史馆项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详细勘察)_第1页
金银村史馆项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详细勘察)_第2页
金银村史馆项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详细勘察)_第3页
金银村史馆项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详细勘察)_第4页
金银村史馆项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详细勘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金银村史馆项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详细勘察) I目录TOC\o"1-2"\h\z\u1概述 11.1工程概况 11.2前人研究成果 21.3工程勘察范围与勘察阶段的判定 21.4勘察目的、任务 31.5技术标准和勘察依据 41.6工程地质勘察等级确定 41.7勘察工作布置 51.8任务完成情况 61.9勘探工作质量评述 62行政区划及交通现状 73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83.1气象 83.2地形地貌 93.3地层岩性 93.4基岩面及基岩风化带特征 93.5地质构造 103.6水文地质条件 113.7不良地质现象 123.8特殊性岩土 123.9地震 133.10相邻构建物 134试验、测试资料的整理和设计参数的取值 134.1室内岩石试验 134.2岩、土体设计参数取值原则 145岩土工程地质评价 165.1地震稳定性及效应评价 165.2场地稳定性与建筑适宜性评价 175.3环境工程稳定性评价 175.4岩土腐蚀性评价 185.5特殊性岩土评价 185.6地下水作用评价 185.7地基与基础 185.8对相邻建(构)筑物的影响 195.9工程施工对环境的影响评价 195.10地质条件可能造成的风险性分析 196结论、建议及施工注意事项 206.1结论 206.2建议及施工注意事项 20附件:1.工程地质平面图(1:500)1张2.工程地质剖面图(1:200)4张3.钻孔柱状图(1:100)4张金银村史馆项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地金银村史馆项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详细勘察)1概述1.1工程概况受重庆市涪陵区马鞍街道办事处(以下简称甲方)的委托,我院于2021年5月承担了金银村史馆项目的工程地质详细勘察任务。根据设计方案,拟建项目为一栋2F村史馆,框架结构,拟采用独立柱基础,安全等级为二级,按设计方案场平后,在场地内不形成新的人工边坡,如图1.1-1。各拟建物工程特性见详见表1.1-2。图1.1-1拟建村史馆示意图表1.1-2拟建物特征表序号拟建物名称设计标高(m)构筑物结构形式基础形式单桩荷载(kN)1村史馆459.00框架结构桩基础或独立柱基础6001.2前人研究成果本段场地位于重庆市涪陵区金银社区附近,除有1:5万涪陵区地质图,1:20万涪陵区幅水文地质图外,我单位在场地附近开展了相应的勘察工作,对场地的地层结构、岩性、地质构造有较详细的了解。本次勘察主要收集利用了下列区域地质资料和工程勘察资料:(1)1977年四川省地矿局南江水文地质大队《涪陵幅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2)1986年~1990年由四川省地矿局二○八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1:5万城市区域地质调查(涪陵幅)》。1.3工程勘察范围与勘察阶段的判定根据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下发的渝建[2013]345号、渝建[2013]346号文件,对本工程的勘察范围与勘察阶段进行判定,判定结果为勘察范围满足要求,勘察阶段为详细勘察阶段。判定表见附表1.3-1和附表1.3-2。表1.3-1重庆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阶段判定表判定款项判定条件对应判定条件的场地及工程指标判定结果场地及项目1在复杂场地上建设工程安全等级为一级的建设项目。简单场地、工程安全等级为二级不需进行初步勘察其他建设场地1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岩溶塌陷等不良地质作用较为发育,且其影响面积占建设场地30%及以上的建设场地。无2场地地形坡角大于30°的自然土坡或地形坡角大于60°的自然岩坡,且其影响面积占建设场地50%及以上的建设场地。无3三峡库区175m蓄水位(吴淞高程)岸线外侧水平距离100米范围内的建设场地。不属于4存在矿产采空区或地下洞室,且采空区或地下洞顶距离拟建工程最底面小于2倍洞跨的建设场地。无其他建设项目1总建筑规模大于50万m2且高层建筑规模占总建筑规模的比例超过70%的大型住宅小区。无2建筑高度大于200m的超高层建筑。无3总建筑面积超过10000m2的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或长度大于500米的隧道。无4主跨跨径150m及以上的斜拉桥、悬索桥等缆索承重桥梁以及拱桥,立体交叉线路为3层及3层以上(不计地面道路及地道)的大型互通立交桥梁。无表1.3-2重庆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范围判定表判定款项判定条件对应判定条件的场地、边坡判定结果环境边坡及其影响区域1对于无外倾结构面控制的岩质边坡,勘察范围线到坡顶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倍边坡高度。/满足勘察范围2对于有外倾结构面控制的岩土边坡,勘察范围线应根据组成边坡的岩土性质及可能破坏模式确定,且勘察范围不应小于外倾结构面影响范围。/满足勘察范围3对于可能出现土体内部滑动破坏的土质边坡,勘察范围线到坡顶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5倍边坡高度。/满足勘察范围4对可能沿岩土界面滑动的土质边坡,勘察范围线应大于可能沿岩土界面滑动的土质边坡后缘边界,且还应大于可能沿岩土界面滑动的土质边坡前缘边界(即剪出口位置)。/满足勘察范围基坑边坡及其影响区域1岩质基坑边坡勘察范围线到基坑边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其基坑深度的1倍。/满足勘察范围2土质基坑边坡勘察范围线到基坑边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其基坑深度的2倍。/满足勘察范围3当需要采用锚杆(索)支护时,勘察范围线到基坑边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其基坑深度的2倍。/满足勘察范围1.4勘察目的、任务=1\*GB2⑴勘察目的详细查明场地的岩土结构、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场区水文地质等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及特殊地质条件;提供详细的工程地质依据与相关设计参数。以满足施工图设计使用。=2\*GB2⑵勘察要求a搜集附有坐标和地形的建筑总平面图,勘察场区的地面整平标高,建筑物的性质、规模、荷载、结构特点,基础型式等有关资料;b查明拟建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即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c查明拟建场地不良地质现象的成因、分布、规模、发展趋势,并对场地的稳定性和建筑适宜性做出评价;d查明拟建场内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埋深与变化幅度,判定地下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e查明拟建场内是否存在河道、沟浜、墓洞穴、防空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f查明拟建场地内岩土体物理力学特征,提供相关岩土设计参数;g查明拟建场地内主要结构面类型、产状、发育程度、风化程度、力学属性等;h确定拟建各拟建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划分场地土类型、场地类别和场地特征周期;划分对抗震有利、不利或危险地段;评价岩土地震稳定性;i提出拟建建(构)筑物持力层和基础型式建议;j分析评价设计与施工中可能出现的其它岩土工程问题,提出处理措施建议和相关岩土设计参数1.5技术标准和勘察依据1.5.1执行的技术标准本次勘察主要执行的技术标准如下:⑴《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16);⑵《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⑶《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⑷《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50-047-2016;⑸《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6)住建部《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20年版);(7)《重庆市岩土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技术规定》(2017年版)。参考:《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1.5.2基准系统坐标系统: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高程系统:1956年黄海高程系。1.5.3勘察依据⑴甲方提供的《金银村史馆项目的勘察委托》。⑵业主、设计提供的工程地质勘察要求;=3\*GB2⑶设计提供的平面图、方案设计图和结构图。1.6工程地质勘察等级确定据勘察任务委托书知,拟建工程安全等级为二级;场地地质环境复杂程度为中等复杂场地(详见表1.5-1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分类表);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16)表4.1.6判定,本次工程勘察等级为丙级。表1.5-1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分类表判定因素场地特征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复杂中等简单地形、地貌现状地形坡角平缓,3~8°√岩层倾角(°)8°√岩体完整性较完整,裂隙较发育√岩土特征岩土种类较少,性质变化较大,有素填土。√土层厚度(m)最大厚度2.70m√水文地质条件简单√不良地质现象不发育√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边坡高度m土质边坡无/岩质边坡无√洞顶覆岩厚度与洞跨之比无/采空区占用地面积比例%无/对相邻建筑影响程度小√综合判定场地地质环境复杂程度简单场地1.7勘察工作布置本次勘察在充分收集利用场地附近已有勘察资料的基础上布置勘探工作,以机械岩芯钻探为主,并辅以工程测绘、地质调查、岩土水试验和动力触探等测试手段等。外业工作期间,同时展开地表地质调查工作。根据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布置相应的勘探工作,布设原则如下:(1)钻孔布置及钻探深度本次勘察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和设计单位提供的设计资料并根据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勘探孔的布置。具体布置如下:主要沿建筑边线(角点)布置4个勘探点,其中3个钻孔为控制孔,控制孔钻入设计底标高下中等风化基岩不小于8m,一般孔钻入设计底标高下中等风化基岩不小于5m。(2)试验工作本次勘察主要采集试样进行抗压试验。1.8任务完成情况本次勘察开始于2021年5月30日,由我院专业测绘人员用1台RTK对钻孔进行定位、实测地质断面,2台100型钻机施钻。5月31日全部外业工作结束。在开展外业工作的同时,内业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工作也在同步进行之中,本次完成钻孔冠以“ZK”字头,钻孔详见勘探点数据一览表(附表1.7-1),本次勘察具体完成的实物工作量见表1.7-1。表1.8-1勘探工作量测量机械钻孔(m/孔)剖面测量(m/条)岩样(组)1/500工程地质测绘(km2)勘探点(个)剖面(条)4440.40/4153.36/430.011.9勘探工作质量评述本次勘察严格执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1)工程地质测绘工程地质调查和测绘使用比例1:500的地形图观测定点,填绘精度为岩性层,点位精度图上误差小于3mm,重点观察记录拟建区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不良地质作用、邻近建构筑物特征等。(2)钻孔测量和管线探测勘察测量系统采用重庆市独立坐标系、56黄海高程,每个钻孔测放采用RTK仪测量,钻孔测放的平面误差、高程误差精度均满足规范要求。根据周围管线资料显示,周围无管线。(3)钻探质量勘探线、点间距、钻孔深度以及测试样品的采集位置和数量均符合勘察方案与规范要求。钻探采用硬质合金回转岩心钻进、复合片回转岩心钻进,利用岩芯管清水回旋全取芯钻进工艺作业,钻探岩芯采取率人工填土层约50~60%,强风化层大于65~75%,中等风化层80~95%。钻探过程中钻孔无掉钻头、垮孔、伤及作业人员、伤及地下管线、伤及周边建筑物安全等安全事故。本次钻探过程中,由于ZK7号钻孔处地理位置复杂,无钻探条件,但已在档案室查阅1970年老地形图进行弥补,因此对本次勘察基本无影响。(4)取样采样数量按勘察大纲执行:岩石试样利用钻探φ89岩心管采集的岩心制作,毛样直径不小于50mm,抗压试验样品长度不小于100mm。样品采集后及时蜡封、贴标签、装箱并及时送实验室试验、化验。(5)钻孔水位观测方法将施工过程中钻孔内残留的水采用抽水泵抽干后,24小时间断观测钻孔内水位有无变化。(6)内业整理及室内试验本次勘察成果资料的编制绘图软件采用理正工程地质勘察CAD6.7和AUTOCAD2010中文版,文字编写软件采用Microsoftword2007。室内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由重庆川东南地质矿产检测中心承担。勘察外业见证单位为重庆致科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外业见证员为谢林洋,手机印章号:YKJZ-2310592-0004。综上,本次勘察工作按照勘察方案和现行规范组织实施,勘察方案制定的工作内容、勘察意图均得到落实和完成,勘察重点突出,经复核,钻孔定位达到精度要求,查明了场地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满足国家有关规范要求,符合《重庆市建设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达到了详细勘察目的,勘察报告可供施工图设计使用。2行政区划及交通现状拟建区间场地行政区划隶属重庆市涪陵区马鞍街道金银社区,场地北侧及南测有乡村便道,交通总体较为便利,详见交通位置图2.1-1.图2.1-1交通位置图3场地工程地质条件3.1气象涪陵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昼长夜短。具有冬暖、春早、夏热、秋雨连绵的特点。多年平均气温17.5℃~18.5℃,极端最低气温-2.7℃(1928年11月20日),极端最高气温43.5℃(2006年8月15日)。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0%,绝对湿度17.6mb。区内多年平均降雨量1163.3mm,最大年平均降雨量1378.3mm(1925年),最小年平均降雨量是783.2mm(1960年),最大降雨量56.8mm/h(1980年),降雨主要集中在5~9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2/3,大雨暴雨较多。随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升高,气温递降,降水递增,据区境气温观测资料,海拔1000m,每升高100m,年平均气温递减约0.4℃。历年平均无霜期满315d,年均雾日30.2d,年平均日照时数1188h。3.2地形地貌拟建村史馆项目原始地貌较平缓,总体地势北西高南东低,地形坡角一般3~8°,据钻孔实测高程459.92m(ZK1)~461.01(ZK2),相对高差1.09m。场地地形条件总体简单。3.3地层岩性拟建场地地表出露地层较为简单,由上而下依次可分为第四系下更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和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砂岩及砂质泥岩。各层岩土特征分述如下:3.3.1第四系全新统(Q4、Q1)素填土(Q4ml):杂色;主要由砼、粉质粘土及砂、泥岩碎石组成;顶部约0.80m为原有建筑物拆迁后留下的建筑垃圾,下部碎石含量约20%,粒径约2~10cm,稍湿、稍密~中密,系修建原有建筑物时回填形成,填筑年限大于10年。该层在场地内均有分布,钻探揭露厚度为0.30(ZK2)~2.70(ZK3)m。3.3.2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砂岩(J2s-Ss):黄灰色、灰白色、青灰色;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岩屑,云母次之,细~中粒结构;中厚~厚层状构造;钙质胶结,胶结程度一般,局部夹泥质团块及条带,该层在场地内均有分布,为本场地钻探揭露主要地层,钻探最大铅直厚度9.90(ZK3)m。砂质泥岩:紫褐色;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粉砂泥质结构;薄~中厚层状构造;砂质含量不均匀,偶见砂质条带,该层主要分布于砂岩之下,为本场地钻探揭露次要地层,钻探最大铅直厚度0.40(ZK2)m。3.4基岩面及基岩风化带特征3.4.1基岩面特征场区地形较平缓,岩层产状为192°∠8°,根据钻探揭露,场地内岩土界面较平缓,倾角一般3°~10°。按设计标高开挖后,场地范围内基岩埋深为0.0~1.32m。基岩面起伏不平。3.4.2基岩风化带特征钻探过程,根据基岩岩芯获取情况,按风化程度进行划分,将基岩划分为强风化带及中等风化带。=1\*GB2⑴基岩强风化带——场地内的强风化岩层为砂岩,多呈碎块状及砂土状。基岩强风化带厚度0.40~0.70m。岩体基本质量分级为Ⅴ级,强风化层底界随基岩面起伏而起伏。=2\*GB2⑵基岩中风化带——中风化带岩芯多呈短柱~中长柱状,节长一般为5.0~20.0cm,裂隙一般发育,岩体完整性均较好,砂岩强度较高,砂质泥岩强度较低。3.5地质构造拟建场地位于石溪堡子场向斜北西翼扬起端(见图3.4-1构造纲要图),区内无断层及破碎带通过,地质构造简单,岩层呈单斜产出,产状192°∠8°,为硬性结构面,结合程度好。发育2组构造裂隙:①L1组裂隙302°∠80°,裂面宽2~5mm,裂面平直、微张,局部有粘土充填,间距2.5~6.0m,延伸5.0~10.0m,为硬性结构面,结合差。②L2组裂隙253°∠77°,裂面宽1~5mm,裂面较平直、微张,裂面见泥质充填,间距3.8~6.5m,延伸3.0~5.0m,为硬性结构面,结合差。图3.4-1构造纲要图3.6水文地质条件根据场地的地形分布情况,场地均为丘陵区水文地质单元。场地出露岩层为河湖相沉积岩,下伏基岩以砂岩为主,具透水性,长江为区内地表、地下水的最低排泄基准面。地表排水条件良好,地下水储存条件差,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按含水介质和储水形式场地地下水可分为两种类型:基岩裂隙水和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包括基岩风化带网状裂隙水和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基岩风化带网状裂隙水主要分布在砂岩的强风化带中,具有分布广,埋藏浅,迳流途径短。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主要分布于场地区砂岩内,场地区内砂岩单层厚度一般较厚,分布连续,岩性硬脆,裂隙相对发育,是场地区的主要含水层。但由于场地区地处丘陵区,地形坡度大,地表水迳流条件和地下水排泄条件均较好,赋水性差,砂质泥岩裂隙相对不发育,成为相对隔水层,富水性差。因此,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贫乏。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赋存于场地区填土层中,地下水水量大小受地貌和覆盖层范围、厚度、透水性制约,受季节、气候影响大,水量大小不一,不稳定,枯雨季水量及地下水埋深相差较大。场地区填土接受降雨补给后向下入渗,主要赋存于岩土界面的分界面附近,然后大部分顺地势由地形低洼处排泄出地表。本次勘察在钻探结束后将孔内水抽干,并在24小时之后进行地下水位观测。通过观测发现孔内水位未恢复,表明场地在本次勘察深度内地下水贫乏,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根据分析,在雨季大气降水可直接汇入场地,根据当地施工经验,综合判定大气降水时土层厚的地段有地表水渗入补给,有暂时性上层滞水存在,无统一地下水位,水量随大气降水及地表水的补给量大小而变化,水文地质条件整体简单。未来基础施工应配备相应的排水设施。建议在场地周边及内部设置良好的排水系统,避免地表及大气降水汇聚渗入地基对地基及基础造成不良影响。3.7不良地质现象根据现场调查、钻探和资料收集,建设场地内无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不良地质作用。未见古河道、防空洞、墓穴、地下硐室及采空区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场地现状整体稳定。3.8特殊性岩土素填土:杂色;主要由砼、粉质粘土及砂、泥岩碎石组成;顶部约0.80m为原有建筑物拆迁后留下的建筑垃圾,下部碎石含量约20%,粒径约2~10cm,稍湿、稍密~中密,系修建原有建筑物时回填形成,填筑年限大于10年。均匀性差,级配较差,压缩性较大。基岩强风化带:场地内的强风化岩层为砂岩,多呈土状及碎块状。基岩强风化带厚度0.30~2.70m。岩体基本质量分级为Ⅴ级,强风化层底界随基岩面起伏而起伏。3.9地震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及《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场地地震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3.10相邻构建物拟建场地内及周边影响范围内无建(构)筑物,项目建设对相邻建(构)筑物影响小。4试验、测试资料的整理和设计参数的取值4.1室内岩石试验本次勘察所揭露的基岩主要为砂岩,本次勘察选取3组砂岩试样进行抗压试验。统计计算公式如下:3.1.1计算平均值公式:3.1.2计算标准差公式:3.1.3计算变异系数公式:3.1.4计算某一风险概率时的修正系数公式:3.1.5计算标准值公式:当风险概率=0.05,变异系数≤0.3时,修正系数也可按下式确定。式中:——岩土参数的标本数;——岩土参数;——岩土参数的平均值;——岩土参数的标准差;——岩土参数的变异系数;——某一风险概率时的修正系数;当指标作为作用项时,取"+"号,当指标作为抗力项时,取"-"号;——岩土参数标准值。试验成果统计见表4.1-1,变异系数为0.20~0.22,呈低~中等变异性,试验结果能基本反映场地岩层实际情况,统计结果与野外鉴别吻合,能满足设计施工需要;统计结果满足要求。表4.1-1中等风化砂岩岩石试验统计表由统计表可知,本场地砂岩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为14.23Mpa,变异系数0.22,变异性中等;天然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为19.90Mpa,变异系数0.20,变异性低;软化系数平均值0.72,属于软化岩石,岩石坚硬程度分类为软岩。本报告所提岩土参数值为在概率统计基础上的标准值,在实际工程采样检测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实测值与报告建议值的差异。4.2岩、土体设计参数取值原则本次岩体值设计参数建议根据实验统计成果并结合地区经验确定,具体参数详见表4.2-1:(1)填土的设计参数根据重庆地区经验综合确定。(2)地基承载力①执行《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16、《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50-047-2016)。②岩质地基浅基础(条形基础、整体板筏基础和独立柱基础)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50/T-043-2016第4.2.6条确定:式中为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岩质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由岩石抗压强度标准值乘以地基条件系数确定”(当岩体受水浸泡时,用饱和值);为地基极限承载力分项系数,取值0.33;地基条件系数取1.1。建议有条件时进行现场静载荷试验对承载力进行校核。③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依据岩体完整性、岩体裂隙发育程度、岩块单轴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第5.3.9条,按下式进行计算:Quk=Qsk+Qrk。计算中所需的岩石抗压强度标准值中等风化砂岩取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3)岩体水平抗力系数、土体水平抗力系数比例系数参照《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16)并结合工程建筑经验选取。(4)岩土体基底摩擦系数按《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表11.2.3选用。(5)M30砂浆与岩石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50-047-2016)中表8.6.7确定,岩石类别根据天然状态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frk划分;仅适用于初步设计,施工时应通过试验检验;表4.6-1中M30砂浆与岩石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为相邻场地的经验值。其他参数根据试验成果或地区经验,结合本工程的特征确定。设计参数建议值见表4.2-1。表4.2-1岩土体设计参数建议值一览岩石名称指标类别素填土砂岩中风化砂质泥岩结构面(层面、裂隙面)基岩面强风化中风化重度(kN/m3)20.0*24.5*26.0*25.5*自然抗压强度(MPa)//19.90饱和抗压强度(MPa)//14.23内聚力C(kPa)5*(天然)2*(饱和)/800*50*25*(天然)20*(饱和)内摩擦角φ(°)28*(天然)20*(饱和)/36*18*12*(天然)8*(饱和)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300*51651500*岩体水平抗力系数(MN/m3)/35*260*50*土体水平抗力系数比例系数(MN/m4)12*///M30砂浆与岩土间的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kPa)60*800*270*岩土与挡墙基底摩擦系数/0.35*0.55*0.45*桩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Kpa)60*140*//注:带﹡号的值为经验值或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043-2016附录G表G.0.3边坡岩体性质指标标准值表按内插法所得。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16表10.3.8-1的备注,当水平荷载为长期或经常出现的荷载时,应将表中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乘以0.4本场地尚未固结的填土和含有生活垃圾的填土不考虑桩基的负侧阻力。以上建议值是根据试验结果按规范要求、分岩性统计而得,而岩土体不是均质的,存在变异性,其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值与上述成果必然存在一定差异,在施工时,可能会出现岩石强度或低或高的情况,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特提请设计、施工注意。5岩土工程地质评价5.1地震稳定性及效应评价5.1.1地震稳定性评价拟建场地地表出露地层较为简单,第四系人工填土层(Q4ml)及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砂岩、砂质泥岩;场地内无湿陷性土、软土、粉土(粉、细、中砂)等在地震条件下可能液化、震陷的土层,不存在液化现象。5.1.2地震效应评价地震效应评价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及《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场地地震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根据地区经验,强风化基岩剪切波速大于500.0m/s,属坚硬土;场地内中等风化基岩剪切波速大于800.0m/s,属岩石。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按下式计算:vse=do/tt=vse———土层等效剪切波速(m/s)do———计算深度(m),取覆盖层厚度和20m二者的较小值;t———剪切波在地面至计算深度之间的传播时间;di———计算深度范围内第i层土的厚度(m);vsi———计算深度范围内第i层土的剪切波速(m/s);表5.1.2-1场地地震效应评价建筑物平场标高平场后最大土层厚度m土层等效剪切波速m/s场地类别地段类别特征周期(s)村史馆±0.00=459.01.32125ⅠⅠ有利地段0.25岩土地震稳定性:场地无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该区域不存在粉土和砂土液化、震陷等岩土地震稳定性问题。5.2场地稳定性与建筑适宜性评价通过本次勘察,拟建场地未发现断层、滑坡、危岩、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拟建场地现状整体较为平缓开阔,地形高差小。场地岩、土体层序正常,现状岩土体总体稳定,综合判定,拟建场地基本适宜本工程建设。5.3环境工程稳定性评价根据设计方案,拟建场地按设计高程场平后,场地及周边不会形成新的人工边坡。5.4岩土腐蚀性评价根据现场调查,场地周边和拟建场内无污染的工厂、矿山或污染排放点等污染源,场内土层为未污染土,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附录G判定场地环境类型为Ⅲ类;据判定,环境水和地基岩土对混凝土结构和混凝土中钢筋具微腐蚀性,土层对钢结构具微腐蚀性。5.5特殊性岩土评价场地内特殊性岩土为人工填土和基岩强风化带。素填土:杂色;主要由砼、粉质粘土及砂、泥岩碎石组成;顶部约0.80m为原有建筑物拆迁后留下的建筑垃圾,下部碎石含量约20%,粒径约2~10cm,稍湿、稍密~中密,系修建原有建筑物时回填形成,填筑年限大于10年,该层物质组成变化大,均匀性差,压缩性较高,承载力低,存在不均匀沉降和湿陷性现象。基岩强风化带:场地内的强风化岩层为砂岩,多呈土状及碎块状。基岩强风化带厚度0.4~0.7m。岩体基本质量分级为Ⅴ级,强风化层底界随基岩面起伏而起伏。该风化带是由原岩石在风化营力作用下,其结构、成分和性质已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异,抗压强度、抗剪强度大大降低,因此若将该层风化带作为基础持力层,对拟建物稳定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5.6地下水作用评价拟建场地原始地貌主要为构造剥蚀丘陵地貌,局部为斜坡及丘包区。现经后期平场改造,场地内部存在大量填土。根据周边临近工程勘察资料及本场地的现状及重庆地区经验,场地素填土为中透水层,地下水会向相对低的沟谷地区排泄,拟建场地土层厚度不均,地下水下渗的过程中可能引起填土的不均匀沉降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