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结构一般构造措施_第1页
混合结构一般构造措施_第2页
混合结构一般构造措施_第3页
混合结构一般构造措施_第4页
混合结构一般构造措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混合结构一般构造措施1一般规定1.1混合结构是指由钢框架、钢支撑框架、混合框架、或钢框筒、混合框筒与钢筋(或钢骨)混凝土核心筒(或剪力墙)组成的结构,可分为双重抗侧力体系和非双重抗侧力体系。1.2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混合结构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乙、丙三个抗震设防类别。建筑抗震设防类别的划分和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1.3高层建筑混合结构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结构体系,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具有必要的承载能力、刚度和变形能力。2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的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承受重力荷载、风荷载和地震作用的能力。3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加强。1.4乙类和丙类高层建筑混合结构的最大适用高度应符合表1.4的规定。表1.4高层建筑混合结构的最大适用高度(m)结构类型非抗震设防抗震设防烈度6789混合框架结构钢梁—钢骨(钢管)混混凝土柱钢骨混凝土梁——钢骨混凝凝土柱6055453525钢梁—钢筋混凝土柱50504030—双重抗侧力体系系钢框架—钢筋混混凝土剪力力墙16015013011050钢框架—钢骨混混凝土剪力力墙18017015012050混合框架—钢筋筋混凝土剪剪力墙18017015012050混合框架—钢骨骨混凝土剪剪力墙20019016013060钢框架—钢筋混混凝土核心心筒21020016012070钢框架—钢骨混混凝土核心心筒23022018013070混合框架—钢筋筋混凝土核核心筒24022019015070混合框架—钢骨骨混凝土核核心筒26024021016080筒中筒钢框筒—钢筋混混凝土内筒筒混合框筒—钢筋筋混凝土内内筒28026021016080钢框筒—钢骨混混凝土内筒筒混合框筒—钢骨骨混凝土内内筒30028023017090非双重抗侧力体体系钢框架—钢筋(钢钢骨)混凝凝土核心筒筒混合框架—钢筋筋(钢骨)混混凝土核心心筒160120100——注:1.当混合框架中的柱采用钢管混凝土或钢框架采用支撑框架时,高度限值在有可靠依据时可适当防宽。2.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至主要屋面高度,不包括局部突出屋面的水箱、电梯机房、构架等高度。3.双重抗侧力体系非双重抗侧力体系应符合第5条的规定。4.混合框架和钢骨混凝土剪力墙(核心筒)中的钢骨或钢管的延伸高度,不应小于结构总高度的60%。5.非双重抗侧力体系7度的最大适用高度仅适用于0.1g。6.平面和竖向均不规则的结构或ⅳ类场地上的结构,最大适用高度应适当降低。1.5多遇地震时,高层建筑混合结构框架—剪力墙和框架—核心筒中框架部分的最小地震层剪力标准值应满足下式的要求,式中框架部分层剪力分担率β的最小值应按表1.5取值;框架部分的最小地震层剪力也不应小于按结构整体分析得到的框架部分的地震层剪力。Vfi≥βVi(1.5)式中Vfi——地i楼层框架部分的地震层剪力;Vi——地i楼层的总地震层剪力;β——框架部分的地震层剪力分担率。表1.5框架部分层剪力分担率β的最小值结构体系设防烈度β的最小值双重抗侧力体系系8度,9度18%7度15%非双重抗侧力体体系7度((0.1gg)及以下下10%注:当外钢框架设置支撑时,支撑的长细比不应大于:120(235/fy)1/2(6、7度),900(235/fy)1/2(8度),60(235/fy)1/2(9度)。1.6非双重抗侧力体系中,剪力墙或核心筒应承担100%的地震剪力。1.7高层建筑框架—核心筒混合结构中,核心筒高宽比不宜大于12。1.8高层建筑混合结构的位移限值应符合下列要求:1在风荷载和多遇地震作用下,最大弹性层间位移角不宜大于表1.8的限值。表1.8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结构类型混合框架结构其它结构钢梁钢骨混凝土梁H≤150mH≥250m层间位移角限值值1/4001/5001/8001/500注:房屋高度H介于150~250m时,层间位移角限值可采用线性插值。2在罕遇地震作用下,高层建筑混合结构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对于混合框架结构不应大于1/50,其余结构不应大于1/100。1.9高度超过150m的高层建筑混合结构,应满足舒适度要求,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规定的10年一遇的风荷载计算的顺风向和横风向结构顶点最大加速度αw和αtr,不应超过表1.9规定的最大加速度限值αmax。必要时,可通过风洞试验结果计算确定顺风向和横风向结构顶点最大加速度αw和αtr,其结果也不应超过表10.1.4规定的最大加速度限值αmax。表1.9结构顶点最大加速度限值使用功能αmax(m/ss2)住宅、公寓0.15办公、旅馆0.251.10高层建筑混合结构的平面宜简单、规则、对称,具有足够的抗扭刚度,尽量减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扭转。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之比不应大于0.85。1.11高层建筑混合结构的平面布置宜避免表1.11所列的不规则类型。表1.11平面不规则类型不规则类型定义扭转不规则楼层的最大弹性性水平位移移(或层间间位移),大大于该楼层层两端弹性性水平位移移(或层间间位移)平平均值的1.2倍,超过1.5倍为严重重不规则凹凸不规则结构平面凹进的的一侧尺寸寸,大于相相应投影方方向总尺寸寸的30%楼板局部不连续续楼板的尺寸和平平面刚度具具有急剧不不连续性,其其有效楼板板宽度小于于结构平面面典型宽度度的50%,或开洞洞面积大于于该层楼面面面积的30%,以及楼楼层错层(错错开高度大大于楼面梁梁的截面高高度)1.12高层建筑混合结构的楼盖应具有良好的刚度和整体性。当楼面有较大开口或为转换层楼面时,应采用现浇楼盖,或在楼板平面设支撑。1.13跨度较大的楼面梁不宜支撑在核心筒连梁及剪力墙连梁上。1.14高层建筑混合结构竖向布置宜符合下列规定:1结构的刚度、质量和承载力,沿高度变化宜均匀,避免出现软弱层和薄弱层;2钢框架设置支撑时,支撑在竖向宜连续布置,且宜延伸至基础;3框架柱沿竖向宜连续布置;4框架—核心筒结构中的核心筒沿竖向应连续布置。1.15混合结构沿高度可由钢筋混凝土、钢骨混凝土、钢管混凝土和钢结构等不同材料的构件组成。不同材料的框架柱连接处应设置过渡层,避免刚度和承载力突变。1.16混合结构的竖向布置宜避免表1.16所列的不规则类型。表1.16竖向不规则类型不规则类型定义侧向刚度不规则则某一层的侧向刚刚度小于相相邻上一层层的70%,或小于于其上相邻邻三个楼层层侧向刚度度平均值的的80%,除顶层层外,局部部收进的水水平向尺寸寸大于相邻邻下一层的的25%竖向抗侧力构件件不连续竖向抗侧力构件件(柱、剪剪力墙、支支撑)的内内力由水平平转换构件件(梁、桁桁架等)向向下传递楼层承载力突变变抗侧力构件的层层间受剪承承载力小于于相邻上一一楼层的80%1.17高层建筑混合结构中钢筋混凝土和钢骨混凝土构件的抗震等级应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确定,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丙类建筑的抗震等级应按表10.1.7确定。甲类、乙类建筑的抗震等级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确定烈度后按表1.17确定。钢管混凝土柱和钢梁、钢柱均不分抗震等级。表1.17高层建筑混合结构的抗震等级结构类型烈度6789混合框架结构高度(m)≤30>30≤30>30≤30>30≤25框架四三三二二一一双重抗侧力体系系钢框架—钢筋混混凝土剪力力墙钢框架—钢骨混混凝土剪力力墙高度(m)≤5050~130>130≤5050~120>120≤5050~100>100≤50剪力墙四三二三二一二一特一一钢框架—钢筋混混凝土核心心筒钢框架—钢骨混混凝土核心心筒高度(m)≤150>150≤130>130≤100>100≤70核心筒二一二一一特一一混合框架—钢筋筋混凝土剪剪力墙混合框架—钢骨骨混凝土剪剪力墙高度(m)≤6060~130>130≤6060~120>120≤6060~100>100≤60钢骨混凝土框架架四三二三二一二一特一一墙四三二三二一二一特一一混合框架—钢筋筋混凝土核核心筒混合框架—钢骨骨混凝土核核心筒高度(m)≤150>150≤130>130≤100>100≤70钢骨混凝土框架架三二二一一特一一核心筒二一二一一特一一筒中筒高度(m)≤180>180≤150>150≤120>120≤90钢骨混凝土外框框筒三二二一一特一一内筒三二二一一特一一非双重抗侧力体体系高度(m)≤80>80≤60>60//钢骨混凝土框架架三二二一核心筒一一注:1.表中所指“特一、一、二、三、四级”即“抗震等级为特一、一、二、三、四级”的简称;2.建筑场地为Ⅰ类时,除6度外可按表内降低一度所对应的抗震等级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但相应的计算要求不应降低;3.接近或等于高度分界时,应允许结合房屋不规则程度及场地、地基条件确定抗震等级;4.“内筒”是指表10.1.7中所列各种筒中筒结构中的内筒。1.18构件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γRE应根据构件类型分别按有关标准确定。圆钢管混凝土柱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γRE可取1.0。1.19框架—核心筒结构和筒中筒结构的外框架梁柱连接应采用刚接;楼盖梁宜采用钢梁,与周边框架柱宜采用刚接,与钢筋混凝土核心筒应采用铰接,与钢骨混凝土核心筒中钢骨架的连接可视具体情况采用铰接或刚接。1.20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度超过100m时,框架—核心筒结构中可设置伸臂桁架,必要时也可同时设置腰桁架,此时应考虑设置伸臂桁架后的内力突变及采取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1.21设置伸臂桁架高层建筑混合结构,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由于外柱与混凝土核心筒间竖向变形差异引起的桁架杆件内力增加。置伸臂桁架宜采用钢桁架,并待主体结构施工完毕后再与外柱连成整体。1.22高层建筑混合结构的楼板可采用压型钢板现浇混凝土组合楼板或现浇钢筋混凝土板等。楼面梁若采用钢梁,楼板与钢梁间应采用抗剪连接件进行可靠的连接,抗剪连接件可采用栓钉、槽钢及弯筋等。2结构计算2.1高层建筑混合结构在风荷载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位移应按弹性方法计算。2.2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风荷载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规定取值。对于特别重要或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混合结构,承载力计算时,基本风压应按100年重现期的风压值采用;位移计算时,基本风压可按50年重现期的风压值采用。2.3计算地震作用时,高层建筑混合结构的阻尼比可取为0.05。2.4高层建筑混合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位移计算所采用的结构自振周期,应考虑非结构构件的影响予以修正,修正计算自振周期要考虑非结构构件的材料、数量及其与主体结构的连接方式,分别乘以下列系数:1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可取0.7~1.0;2框架—核心筒结构可取0.8~1.0;3筒中筒结构可取0.9~1.0。2.5高层建筑混合结构的计算模型可采用空间计算模型或空间协同计算模型。2.6规则的矩形、圆形等长宽比不大的建筑,结构计算时可假定楼盖平面内为无限刚即刚性楼板假定;当有楼板开大洞、楼面凹凸较大、楼盖错层等情况,结构计算时,楼盖宜采用弹性楼板假定。2.7高层建筑混合结构的钢构件、钢筋混凝土构件、钢骨混凝土构件、钢管混凝土构件应分别建立各自的计算单元,梁、柱可采用杆单元模型,剪力墙可采用薄壁单元、墙板单元、壳单元或平面有限元等模型,支撑可采用两端铰接杆单元。2.8在进行弹性阶段的结构整体内力和变形分析时,钢骨混凝土构件及钢管混凝土柱的刚度可按下列方法确定:1钢骨混凝土梁、柱及钢管混凝土柱截面的轴向刚度、抗弯刚度和抗剪刚度可采用钢骨或钢管部分的刚度与混凝土部分的刚度之和即:EA=ECAC+ESSASSEI=ECIC+ESSISSGA=GCAC+GSSASS式中ECAC——钢筋混凝土部分的轴向刚度;ESSASS——钢骨(或钢管)部分的轴向刚度;ECIC——钢筋混凝土部分的抗弯刚度;ESSISS——钢骨(或钢管)部分的抗弯刚度;GCAC——钢筋混凝土部分的抗剪刚度,只计入腹板部分面积;GSSASS——钢骨(或钢管)部分的抗剪刚度,只计入与受力方向平行的腹板面积。2无端柱钢骨混凝土剪力墙可按相同截面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计算轴向、抗弯和抗剪刚度。无端柱钢骨混凝土剪力墙,可按H形截面混凝土墙计算轴向和抗弯刚度,端柱中的钢骨可折算为等效混凝土面积后,计入H形截面的翼缘面积。墙的抗剪刚度可只计入腹板混凝土面积。3考虑混凝土的开裂及徐变影响时,以及对于结构受力较大的部位,在进行结构变形计算时,宜适当降低钢筋混凝土部分的抗弯刚度,降低系数可取0.6~0.8,但不得小于相同截面尺寸的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抗弯刚度。2.9高度超过100m或不规则高层建筑混合结构进行弹性分析时,至少应采用两个不同力学模型的计算程序进行整体计算。2.10当没有地下室或地下室顶板处不能作为嵌固端,而钢柱又采用埋入式柱脚时,钢柱的嵌固端宜取在基础顶面向下1.5倍柱截面高度处。2.11高度超过100m的高层建筑混合结构,宜进行模拟施工过程计算。当部分结构先施工时,应考虑其独立承受外部荷载的能力且确保其稳定,或视其能力确定允许先行施工的楼层数。2.12对于高度超过100m的钢框架(钢框筒)—混凝土核心筒结构,宜考虑混凝土后期徐变、收缩和不同材料构件压缩变形差的影响,必要时应采取相应措施减小内、外结构的竖向变形差。2.13高度超过100m的高层建筑混合结构分析,当重力荷载引起的楼层附加弯矩大于楼层初始弯矩10%时,应计入重力二阶效应的影响。2.14进行结构弹性分析时,应考虑现浇混凝土楼板对钢梁或钢骨混凝土梁刚度的增大作用。当梁一侧或两侧有混凝土楼板时,钢骨混凝土梁刚度增大系数可取1.3~2.0,钢梁刚度增大系数可取1.2~1.5。2.15钢骨混凝土框架梁可考虑竖向荷载作用下弯矩的塑性内力重分布。现浇结构梁端弯矩调幅系数可取0.8~0.9;梁端弯矩调幅后跨中弯矩应按平衡条件相应增大,调整后的跨中弯矩值不应小于简支梁跨中弯矩的50%。取调整后的梁内力与其它荷载效应组合。2.16不规则结构的设计内力应按下列要求进行调整:1竖向不规则结构中薄弱层的层剪力乘以1.15的增大系数;2当最大层间位移大于该楼层两端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2倍,但不超过1.5倍时,可将偶然偏心距加大为0.06Li进行计算;当最大层间位移大于该楼层两端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5倍,但不超过1.7倍时,可将偶然偏心距加大为0.075Li进行计算。应按加大偶然偏心距计算所得的地震内力进行组合并设计构件,角柱弯矩设计值应乘以增大系数1.2。2.17不参与抗侧力计算、仅承受竖向荷载的少量柱,其弯矩设计值可取其轴力设计值乘以结构层间位移值,并按此弯矩计算该构件的剪力设计值。2.18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混合结构的梁、柱、墙和节点核心区的内力设计值的调整和增大应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执行。2.19抗震设计的剪力墙或核心筒中的连梁刚度可以折减,折减系数不宜小于0.5;也可根据连梁弹性刚度计算得到的弯矩,直接降低连梁弯矩,降低系数不宜小于0.8。上述两种方法不应同时采用。2.20高层建筑混合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变形验算,可采用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或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21.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和静力弹塑性分析时,应对结构整体进行分析,并采用合理的计算模型。2.22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宜符合下列规定:1选用不少于2条能反映场地特性的地震强震加速度记录和1条人工模拟的加速度时程曲线。地震加速度时程的峰值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采用,地震加速度时程的持续时间不宜少于20s;时程分析的积分步长不宜大于0.02s,且不宜大于结构基本周期的1/10;2阻尼比宜采用0.05;3应同时作用重力荷载代表值,其荷载分项系数可取1.0,重力荷载代表值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计算;4恢复力模型可根据已有资料或试验确定。2.23进行静力弹塑性分析时,水平荷载的分布模式不应少于两种。2.24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或静力弹塑性分析时,应采用构件的实际截面和实际配筋,并应采用材料强度标准值。2.25弹塑性时程分析或静力弹塑性分析均宜计入结构整体的P—△效应。3钢骨混凝土结构3.1钢骨混凝土结构构件设计基本要求1钢骨混凝土梁、柱中的钢骨应符合下列要求:1)非抗震和四级抗震等级,钢骨含钢率不应小于2%;2)一、二、三级抗震等级,钢骨含钢率不应小于4%;3)特一级抗震等级,钢骨含钢率不应小于6%;4)钢骨含钢率不宜大于15%;5)钢骨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对梁不宜小于100mm,对柱不宜小于150mm。2钢骨混凝土构件中的钢骨板件厚度不应小于6mm,宽厚比不应大于表3.1的限值。表3.1钢骨板件宽厚比限值钢号b/tfhw/tw(梁梁)hw/tw(柱柱)B/t(柱)Q235231079672Q34520918161注:表中符号见图3.1。图3.1钢骨板件宽厚比3钢骨混凝土梁、柱配筋应符合下列构造要求:1)受力纵筋直径不应小于16mm。2)钢骨混凝土梁受拉纵筋配筋率不应小于0.2%,受压侧两侧角部必须配置一根直径不小于14mm的纵向钢筋。受拉侧和受压侧纵筋的配置分别不宜超过两排,且梁的纵筋应尽量避免穿过柱中钢骨翼缘。3)钢骨混凝土柱受受压侧纵向向钢筋的配配筋率不应应小于0.2%,全部纵纵向钢筋的的配筋率不不应小于0.6%,且必须须在四角配配置一根直直径不小于于16mmm的纵向向钢筋。44)有抗震设设防要求的的结构,其其构件应采采用具有135°弯钩的封封闭式箍筋筋,弯钩的的直段长度度不应小于于8倍箍筋直直径。55)钢骨上设设置抗剪连连接件时宜宜采用栓钉钉。当栓钉钉位置不正正对钢梁腹腹板时,若若钢梁上翼翼缘承受拉拉力,则栓栓钉杆直径径不应大于于钢梁上翼翼缘厚度的的1.5倍;若钢钢梁上翼缘缘不承受拉拉力,则栓栓钉杆直径径不应大于于钢梁上翼翼缘厚度的的2.5倍。栓钉钉杆的直径径不宜小于于16mmm,其长长度不应小小于栓钉杆杆直径的4倍。栓钉钉的间距沿沿梁轴线方方向不应小小于栓钉杆杆直径的6倍,垂直直梁的间距距方向不应应小于栓钉钉杆直径的的4倍,且均均不宜大于于300mm;栓栓钉中心至至钢骨板件件边缘的距距离不应小小于50mm。栓栓钉顶面的的混凝土保保护层厚度度不应小于于15mmm。4抗震设计计时,钢骨骨混凝土柱柱的轴压力力系数n不应大于于表3.22的限限值,轴压压力系数可可按下式计计算:n=N//(fcAc+fssAss)((3.2))式中N——柱柱的轴压力力设计值;;n——轴压力系数;fc——混凝土轴心抗压压强度设计计值;fss——钢骨抗抗压强度设设计值;Ac——钢骨混凝土柱混混凝土截面面面积;Ass——钢骨横横截面面积积。表3.2钢骨混凝凝土柱的轴轴压力系数数限值结构类型抗震等级特一级一级二级三级框架结构0.60.650.750.85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筒体结构筒中筒结构0.650.70.80.93.3钢骨骨混凝土框框架梁箍筋筋配置应符符合下列构构造要求::1梁箍筋最小面积积配箍率,对对于特一级级,不应小小于0.3%;对于一一、二级,不不应小于0.255%;对于三三、四级和和非抗震结结构,不应应小于0.2%。箍筋直直径和间距距应符合表表10.33.4的要要求,箍筋筋间距也不不应大于梁梁高的1/2。2非抗震结构中框框架梁箍筋筋的直径和和间距应符符合表3.3的有关要要求。3抗震结构构中框架梁梁箍筋的直直径和间距距应符合表表3.3的有关要要求。在梁梁端2倍梁高的的范围内应应为箍筋加加密区。当当梁净跨小小于梁截面面高度的4倍时,梁梁全跨应按按箍筋加密密区要求配配置箍筋。表3.3钢骨混凝凝土框架梁梁箍筋直径径和间距的的构造要求求抗震等级箍筋最小直径(mm)非加密区箍筋最最大间距(mm)加密区箍筋最大大间距(取最小值)(mm)非抗震8250—三、四级8250hb/4,8dd,150一、二级10200hb/4,6dd,100特一级12200hb/4,6dd,100注:d为纵向钢筋直径径。3.4钢骨骨混凝土框框架柱箍筋筋配置应符符合下列构构造要求::1非抗震结构中框框架柱箍筋筋的直径和和间距应符符合表3.4--1的有关要要求。2抗震结构中框架架柱箍筋的的直径和间间距应符合合表10..3.5的的有关要求求。在柱上上下端1.5倍截面高高度的范围围内应为箍箍筋加密区区。当柱净净高小于柱柱截面高度度的4倍时,柱柱全高应按按箍筋加密密区要求配配置箍筋。表3.4-1钢骨混凝凝土框架柱柱箍筋直径径和间距的的构造要求求抗震等级箍筋最小直径(mm)非加密区箍筋最最大间距(mm)加密区箍筋最大大间距(取最小值)(mm)非抗震8200—三、四级102008d,150一、二级101508d,100特一级121508d,100注:d为纵向钢筋直径径。3柱箍筋加密区的的最小体积积配箍率应应符合表3.4--2的规定。柱柱箍筋非加加密区的体体积配箍率率不应小于于加密区的的体积配箍箍率的一半半。表3.4-2钢骨混凝凝土框架柱柱箍筋加密密区的最小小体积配箍箍率抗震等级轴压力系数<00.4轴压力系数>00.70.4≤轴压力力系数≤0.7三级0.4%0.8%线性插值一、二级0.5%0.9%特一级0.6%1.0%3.5钢骨骨混凝土剪剪力墙(钢钢骨混凝土土核心筒)设设计应符合合下列规定定:1无端柱钢骨混凝凝土剪力墙墙应在端部部暗柱中配配置钢骨,并并应在楼板板标高处设设置暗梁。端部暗柱内钢骨骨最小含钢钢率应符合合下列要求求:抗震等等级为特一一级、一、二二级时为4%;其它情情况为2%。钢骨及及纵向钢筋筋除应满足足承载力计计算要求外外,纵筋及及箍筋宜符符合表3.5的规定,暗暗柱面积和和其它构造造宜符合现现行行业标标准《高层层建筑混凝凝土结构技技术规程》(JGJ3)中的有关构造边缘构件的规定;端部暗柱中钢骨应采用工字钢或槽钢等截面形式,以保证钢骨与混凝土的粘结,其惯性矩较大的形心轴(强轴)应与墙面平行,宜放置在暗柱内靠外边缘一侧。暗柱中钢骨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抗震等级为特一一级、一级级时,暗梁梁内应配置置钢骨,与与暗柱内钢钢骨组成框框架;抗震震等级为二二级时,暗暗梁内宜配配置钢骨,其其它情况可可设置钢筋筋混凝土暗暗梁。表3.5钢骨混凝凝土剪力墙墙构造边缘缘构件的配配筋要求抗震等级底部加强部位其它部位纵向钢筋最小值值(取较大大值)箍筋纵向钢筋最小值值(取较大大值)箍筋最小直径(mmm)最大间距(mmm)最小直径(mmm)最大间距(mmm)特一级0.015ACC,6Ф1681000.012ACC,6Ф148150一级0.012ACC,6Ф1681000.010ACC,6Ф148150二级0.010ACC,6Ф1481500.008ACC,6Ф128200三级0.005ACC,6Ф1261500.005ACC,6Ф126200四级0.005ACC,6Ф1262000.004ACC,6Ф1262502有端柱剪力墙的的端柱为钢钢骨混凝土土柱,楼层层处应设置置暗梁。端端柱中的钢钢骨最小含含钢率、保保护层厚度度和钢筋构构造与钢骨骨混凝土柱柱相同。纵纵筋及箍筋筋的配置除除必须满足足计算要求求外,尚宜宜符合现行行行业标准准《高层建建筑混凝土土结构技术术规程》(JGJ3)中剪力力墙构造边边缘构件的的规定。抗抗震结构中中,在楼板板标高处暗暗梁内应设设置钢骨,与与柱内钢骨骨组成钢框框架;非震震结构中,可可仅设置钢钢筋混凝土土暗梁。3暗梁内的钢骨或或钢筋均不不参加剪力力墙承载力力计算,可可按构造要要求或施工工阶段要求求设置。剪剪力墙墙板板中水平钢钢筋应伸入入边柱且有有足够的锚锚固长度,宜宜在钢骨外外绕过或与与钢骨焊接接。4无端柱剪力墙暗暗柱和有端端柱剪力墙墙的端柱中中的竖向钢钢骨应沿高高度连续贯贯通,且应应有可靠的的锚固。3.6钢骨骨混凝土剪剪力墙墙板板部分的厚厚度应符合合表3.6的规定。表3.6剪力墙截截面最小厚厚度抗震等级剪力墙部位最小厚度(二者者中较大者者)底部加强部位其它部位特一级、一、二级有端柱或有翼墙墙H/16200mmH/20160mm无端柱或无翼墙墙H/12200mmH/15180mm三、四级有端柱或有翼墙墙H/20160mmH/25160mm无端柱或无翼墙墙H/20180mmH/25180mm非抗震有端柱或有翼墙墙——H/22160mm无端柱或无翼墙墙——H/25180mm注:表内符号HH为层高及及净宽(无无支长度)二二者之较小小者。3.7钢骨骨混凝土剪剪力墙的竖竖向及水平平分布筋应应符合下列列要求:1非抗震及四级抗抗震等级,面面积配筋率率不应小于于0.2%,直径不不应小于88mm,间间距不应大大于3000mm。2特一级、一、二二、三级抗抗震等级,面面积配筋率率不应小于于0.255%,直径不不应小于88mm,间间距不应大大于2000mm。3抗震结构构的钢骨混混凝土剪力力墙底部加加强部位水水平分布筋筋的间距不不应大于1150mmm(抗震等等级三、四四级)、1100mmm(抗震等等级特一级级、一、二二级),特特一级抗震震等级剪力力墙加强部部位面积配配筋率尚不不应小于0.4%。3.8钢骨骨混凝土剪剪力墙加强强部位高度度可取结构构总高度的的1/10,且不少少于2层楼高(10层及10层以上的的结构)或或1层楼高(10层以下的的结构),钢钢骨混凝土土核心筒的的加强部位位宜增加一一层。3.9抗震震设计时,钢钢骨混凝土土剪力墙底底部加强部部位在重力力荷载代表表值作用下下的轴压力力系数n不宜超过过表3.9的限值,轴轴压力系数数可按下式式计算:n=NN/(fcAc+fssAss)(3..9)式中N——重重力荷载代代表值作用用下剪力墙墙的轴压力力设计值,应应计入荷栽栽分项系数数;N——轴压力系数;fc——混凝土轴心抗压压强度设计计值;fss——钢骨抗抗压强度设设计值;Ac——剪力墙的全截面面面积;Ass——剪力墙墙内钢骨横横截面面积积。表3.9钢骨混凝凝土剪力墙墙的轴压力力系数限值值抗震等级特一级、一级(9度)一级(7、8度度)二级有端柱剪力墙0.450.550.65无端柱剪力墙0.40.50.63.10钢钢骨混凝土土结构连接接节点1钢梁与钢骨混凝凝土柱的连连接可采用用铰接(图图3.100-1)或刚接接(图3.100-2)。采用用以上两种种连接方式式时,钢柱柱在梁翼缘缘位置处均均应设置水水平加劲肋肋,其厚度度不应小于于钢梁翼缘缘厚度,加加劲肋的设设置不应影影响混凝土土的浇筑。图3.10-1钢梁与钢钢骨混凝土土柱铰接连连接图3.100-2钢梁与钢钢骨混凝土土柱刚接连连接2钢骨混凝土梁与与钢骨混凝凝土柱的连连接应符合合下列要求求:1)钢骨的连接构造造应符合钢钢结构梁柱柱刚性连接接构造的要要求(图3.100-3),并应应在柱钢骨骨的梁翼缘缘水平位置置处设置加加劲肋,其其构造不应应影响混凝凝土的浇筑筑。图3.10-3钢骨混凝凝土梁柱节节点的钢骨骨连接2)梁内及柱内的纵纵向主筋应应穿过节点点核心区。柱柱中钢骨和和主筋的布布置应为梁梁中主筋贯贯穿留出通通道。梁中中主筋可从从钢骨柱翼翼缘侧边通通过,也可可在钢骨腹腹板中开孔孔贯通(图图3.100-4)。钢骨腹腹板设置钢钢筋贯穿孔孔时,截面面缺损率不不应超过腹腹板面积的的20%。梁中纵筋不宜穿穿过柱钢骨骨翼缘,当当无法避开开柱钢骨翼翼缘时,梁梁纵筋可与与钢骨柱上上焊接的连连接套筒连连接,在套套筒水平位位置处,柱柱钢骨内应应设置加劲劲肋(图3.100-5)加劲肋间间距宜大于于100mmm,以便便于施工。连连接套筒的的钢材应采采用不低于于Q3455B的低合金金高强度结结构钢。与与柱钢骨翼翼缘的焊接接可采用部部分熔透与与角接组合合焊缝,并并应满足与与连接套筒筒的等强要要求。连接接套筒水平平方向的净净距不宜小小于30mmm,也不不应小于套套筒外径。梁梁中主筋不不得与柱钢钢骨直接焊焊接。图3.10-4纵筋穿过过柱钢骨腹腹板图3.10-5梁纵筋与与钢骨柱上上连接套筒筒的连接3)节点核心区箍筋筋的直径和和间距应按按计算确定定,箍筋间间距不宜大大于1500mm,箍箍筋直径不不宜小于柱柱箍筋加密密区的箍筋筋直径。4钢管混凝凝土柱4.1钢管管混凝土柱柱设计基本本要求1圆形钢管混凝土土柱宜符合合下列要求求:1)钢管直径D不宜宜小于3000mm;;22)钢管壁厚t不宜小于于6mm;33)钢管外径径与壁厚的的比值D/t宜在(20~90)(235//fy)之间,fy为钢材的的屈服强度度;44)套箍指标θ不应小于0.5,也不宜宜大于2.5;55)柱的长径径比l/D不应大于20;66)轴向压力力偏心率e0/rc不应大于1.0,e0为偏心距距,rc为核心混混凝土横截截面的半径径。2矩形钢管混凝土土柱宜符合合下列要求求:11)钢管截面面边长尺寸寸不宜小于于300mmm;22)钢管壁厚t不宜小于于6mm;3)钢管管壁板件的的边长与其其厚度的比比值不应大大于60(235//fy),fy为钢材的的屈服强度度;4)柱的长度与截面面短边尺寸寸的比值不不宜大于20。3圆形钢管可采用用直缝焊接接管或无缝缝管;矩形形钢管可采采用直缝焊焊接管,也也可采用钢钢板或型钢钢焊接成型型的矩形管管。焊缝应应采用对接接熔透焊缝缝,焊缝强强度不应低低于管材强强度,焊缝缝质量应符符合一级焊焊缝的标准准。4.2钢管管混凝土柱柱连接节点点1钢梁与圆形钢管管混凝土柱柱的连接构构造应符合合下列规定定:1)钢管直径较小时时,可采用用图4.2--1所示的外外加强环连连接形式。外外加强环应应为环绕钢钢管混凝土土柱的封闭闭环,并应应有竖向隔隔板连接。外外加强环的的厚度不应应小于钢梁梁翼缘的厚厚度,其宽宽度c不应小于于钢梁翼缘缘宽度的0.7倍;竖向向隔板厚度度不应小于于钢梁腹板板厚度。钢钢梁翼缘与与环板应采采用全熔透透对接焊缝缝连接;外外加强环与与钢管外壁壁应采用全全熔透对接接焊缝连接接;竖向隔隔板与外加加强环应采采用全熔透透对接焊缝缝连接,与与钢管外壁壁可采用角角焊缝连接接,其焊脚脚高度不应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