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山东卷)历史试题分析及2023届高三备考策略_第1页
2022年高考(山东卷)历史试题分析及2023届高三备考策略_第2页
2022年高考(山东卷)历史试题分析及2023届高三备考策略_第3页
2022年高考(山东卷)历史试题分析及2023届高三备考策略_第4页
2022年高考(山东卷)历史试题分析及2023届高三备考策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高考(山东卷)历史试题分析及2023届高三备考策略目录一、高考试题分析(一)落实课标,推进依标施考(二)注重主题,凸显时代特征(三)打破套路,注重思维品质(四)价值引领,彰显历史温度二、一轮备考策略(一)咬定课标不放松(二)化繁为简抓主线(三)领异标新育思维(四)立德树人是根本一、高考试题分析2022年高考命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方向是核心,平稳是关键”的原则,聚焦铸魂育人,加强教考衔接,遵循课程标准,依托高考评价体系,深化基础考查,突出思维品质,充分发挥教育评价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一)落实课标,推进依标施考(一)落实课标,推进依标施考

高考历史命题严格依据高中课程标准,坚持依标施考。在考查内容范围上,注重体现课程标准规定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线索、核心概念与基本原理,突出全面性、典型性,引导高中深刻认识对照课标设计和组织教学的重要意义,做到应教尽教,避免超标教学。2022年山东卷试题,注重素材选取、问题设计与课标规定的专题、内容相契合,试题情境既新颖又与学生所学有所关联,引导学生在扎实掌握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历史线索的梳理和对方法规律的总结,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内容新课标旧课标新变化晚清时期

①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②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①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②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③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内忧外患)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救亡图存)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①由列举史实变为认识影响,强调了对列强侵华史的评价能力。②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隐含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当中,不再单独列出。④由体会斗争精神变为理解斗争的性质和意义,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①将太平天国运动史、资本主义发展史、维新变法思想都隐含在“社会各阶级”当中,不再单独列出。②强调认识救亡图存的宏观方面的特征;由“了解”“探讨”变为“认识”,提高了要求。③突出了各阶级所作努力手段的多样性和目标的一致性。强调了“存在的局限性”。(一)落实课标,推进依标施考晚清时期【课程标准(2020年版)】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列强侵华)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救亡图存)列强侵华的经济影响(一)落实课标,推进依标施考(2021·山东高考·5)在近代中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从“维新”代替“洋务”再到革命取代改良,这一系列变化主要是由于A.“西学东渐”的深入 B.民族危机的加深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思想解放的推动【课程标准(2020年版)】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列强侵华)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救亡图存)(2022山东高考•5)1863年,学者张斯桂在为《万国公法》所作序言中说:“间尝观天下大局,中华为首善之区、四海会同、万国来王,遐最勿可及已,此外诸国,一春秋时大列国也。一今美利坚教师丁匙良器译此书,其望我中华之曲体其情而俯从其议也。一则是书亦大有裨于中华用。储之以备筹边之一助云尔。”这反映了当时部分中国人否定传统宗藩体制 B.力主融入国际社会C.倡导采用西方外交制度 D.主张选择性吸收国际法原则(2022·山东高考·6)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推行洋务新政,创办一批近代企业;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积极振兴商务,奖励实业。这些举措表明两次“新政"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是A.求富救国

B.实业救国 C.以商救国 D.富民救国救亡图存(2021·山东高考·6)近代一位外国人这样评价戊戌变法:“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他认为变法的缺陷在于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 B.变法措施贪大求全C.缺乏充分的思想动员D.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一)落实课标,推进依标施考晚清时期内容新课标旧课标新变化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①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②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①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②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③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④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通过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渊源,认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初步实现。①由关注人文主义代表人物的思想及不同历史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变为强调人文主义发展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渊源。②新课标聚焦于人文主义的发展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之间的辩证关系,不再要求比较英美法德代议制的异同及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彰显唯物史观素养的培养。(一)落实课标,推进依标施考(2021全国乙卷•10)18世纪90年代初,法国国民议会取消监禁专制授权令,否定了家长或家族可不经审讯就将孩子投进监狱的做法;国民议会还规定,由新建立的家事评议庭专司听审父母和20岁以下子女的争讼,21岁的家庭成员不分男女,不再受父权的管辖控制。上述内容体现了A.个人意志即个人权利 B.个人与国家间的契约关系C.男女的政治地位平等 D.家族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渊源,认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初步实现。(2017·新课标全国Ⅲ卷·33)雨果在小说《九三年》中描述1793年法国唯一的最高权力机关国民公会,“既是正式选举会议又是十字街头,既是权威机关又是平民大众,既是法庭又是被告”。这里的国民公会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

A.三权分立B.君主立宪C.人民主权D.法律至上(2022山东高考•12)18世纪的一些英国思想家认为,以自然状态和社会契约理论来描写和设计未来社会的图景,用理性来设计未来的国家体制,是非历史的和荒谬的……未来的社会,应该是每个人都参与到市场交换活动之中,通过市场、法律和道德三大基本要素来实现“文明和改善"的社会。这表明他们A.否定理性的社会变革

B.反对政府的过多干预C.倡导发挥人的主体作用 D.强调社会分工的主导性(一)落实课标,推进依标施考

从中国史的内容可以看到: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发展史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中国人民近170年的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的斗争,中国共产党近100年领导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和奋斗史,70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史以及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成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和大趋势。

——徐蓝:《历史核心素养统领下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课程·教材·教法》2019年第9期(二)注重主题,凸显时代特征(2022山东高考•1)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君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详。”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A.尚法存礼B.尊法敬天C.崇德重法D.外儒内法1.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秦汉时期(2022山东高考•2)云梦秦简《日书》对选择善马的标准有严格规定,汉代官府内有专门学习相马理论者,相马术已成为专门技术自设一科,与书数、射御等同。这一时期相马术的发展主要服务于()A.农耕技术的推广B.商业交往的便利C.军事战争的需要D.礼乐制度的重建服务于秦汉大一统的需要思想趋向一统(2020山东高考•2)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A.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

B.强化了经济控制C.开通了丝路贸易

D.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2021山东高考•2)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如表为此后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概况,这些调整的出发点是A.精简地方行政机构B.节约中央财政开支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D.废除郡国并行体制(二)注重主题,凸显时代特征先秦时期(2022山东高考•3)目前考古发现宋代纺织品,主要有福建福州黄异墓的纺织品和衣物300余件,江苏金坛周璃墓的衣物50余件,江苏武进宋墓衣物残片。湖南南阳宋墓和宁夏西夏陵区108号墓丝麻织品,赣江兰溪南宋墓棉毯,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丝织衣裙,浙江台州南宋赵泊澐墓纺织品60余件等。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宋代A.海上丝绸贸易兴盛 B.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C.衣料材质发生明显变化 D.南方纺织技艺已超过北方隋唐宋元时期(2020山东高考•3)如表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A.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 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制度变化与创新农业发展手工业发展大一统国家的进一步发展(2021山东高考•3)如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主要产粮区示意图。该时期是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二)注重主题,凸显时代特征1.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2022·山东高考·4)明朝时期,朝廷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A.保证监察规范有效

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C.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明清时期(2020山东高考•5)黄宗羲提出,古代圣王倡行“崇本抑末”,其中“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他作出这一论断旨在A.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B.论证变革经济政策的合理性C.宣扬经世致用思想D.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2021山东高考•4)明中叶以后,添加插画的书籍大量刊行,出现了众多以绘画为主体的画本,甚至一些知名画家也受雇于坊刻。这说明当时A.画本成为知识传播主要载体 B.市民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C.社会审美旨趣出现阶层分化 D.书籍出版商业化程度加深商品经济国家治理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二)注重主题,凸显时代特征1.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2.中国近代:救亡图存、争取民族独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革命奋斗史(二)注重主题,凸显时代特征(2022山东高考•7)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中央曾就土地政策作出决定:“在处理农村纠纷中,党与政府的工作人员,不是站在农民或地主的某一方面”“一切有关土地及债务的契约的缔结须依双方自愿。契约期满,任何一方有解约之自由”。作出这一决定的时间是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C.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2022山东高考•5)1863年,学者张斯桂在为《万国公法》所作序言中说:“间尝观天下大局,中华为首善之区、四海会同、万国来王,遐最勿可及已,此外诸国,一春秋时大列国也。一今美利坚教师丁匙良器译此书,其望我中华之曲体其情而俯从其议也。一则是书亦大有裨于中华用。储之以备筹边之一助云尔。”这反映了当时部分中国人否定传统宗藩体制 B.力主融入国际社会C.倡导采用西方外交制度 D.主张选择性吸收国际法原则(2022·山东高考·6)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推行洋务新政,创办一批近代企业;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积极振兴商务,奖励实业。这些举措表明两次“新政"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是A.求富救国

B.实业救国 C.以商救国 D.富民救国3.中国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史以及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2022山东高考•9)如图为1983~1993年我国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 B.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2022山东高考•8)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除向非洲国家提供大量经援贷款外,还与非洲国家开展了广泛的济技术合作。1974~1980年,中国先后与45个非洲国家签订了100多项经济技术合作协定。这表明我国致力于与非洲人民一起A.建立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B.改善非洲的经济治理机制C.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均衡发展

D.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二)注重主题,凸显时代特征

高考历史命题通过设置开放性试题,加强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引导高中教学改变追求唯一标准答案、总结答题套路等重复、机械、固化的训练模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三)打破套路,注重思维品质(2022山东高考•13)1913年,列宁在《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中说:“极大的世界风暴的新的发源地已在亚洲出现。……八亿人民的亚洲投入了为实现和欧洲相同的理想的斗争。”“相同的理想”指的是A.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

B.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C.摧毁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D.实现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联合【网友解答】历史角度:由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裁州为郡;设刺史巡查地方。地理角度:郡县分布北密南疏;集中于黄河流域(或中原地区,或东部地区)。政治角度:裁撤或增设郡县;设刺史巡查地方。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多维视角下的隋代政区改革高祖(文帝)受终,惟新朝政,开皇三年,遂废诸郡。油(到)于九载,麻定江表,寻以户口溢多,析置州县。炀帝嗣位,又平林州邑,更置三州。既而并省诸州,寻即改州为郡。乃置司隶刺史,分部。——《隋书》卷29《地理志》——周振鹤《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材料二

研究行政区划至少与3三个学科有基本关系,一是历史学,二是地理学,三是政治学。行政区划不但是一种现实存在,而且是一种历史现象。行政区划本身是历史的产物,而且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没有哪一个政区不是前代的沿袭或变革。

行政区划又是一种地理区域,是一种人为的空间概念,它的存在与变迁都与其他地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行政区划既是划定于地球表面之上的,当然要与自然地理环境相关;而行政区划之中又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实际上包含了人文地理环境。

行政区划又是中央与地方之间发生行政关系的产物,行政区划的变迁往往是政治过程造成的,也就是说,政治的需要往往是行政区划变迁的主要原因。——摘自周振鹤《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结合隋代政区改革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结合隋代政区改革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三)打破套路,注重思维品质【答题要求】改革史实举例:改革措施方面: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改州为郡;多次增置、裁并州(郡)县;建立了地方政区巡察制度。改革结果方面:郡县分布北密南疏;黄河中下游等地区郡县相对密集。分析说明:层次1:只列举隋代政区改革的具体史实,不能在史实与材料二之间建立联系。层次2:结合隋代政区改革的具体史实,能在史实与材料二之间建立起联系,但只是从历史、地理、政治三个角度对材料二的观点加以印证。层次3:结合隋代政区改革的具体史实,从历史、地理和政治角度在史实与材料二之间建立起逻辑联系,能对材料二的观点进行综合评述,并提出创新性认识。例如:行政区划改革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能单从某一方面进行解释;除历史、政治、地理的角度外,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解释等。(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多维视角下的隋代政区改革高祖(文帝)受终,惟新朝政,开皇三年,遂废诸郡。油(到)于九载,麻定江表,寻以户口溢多,析置州县。炀帝嗣位,又平林州邑,更置三州。既而并省诸州,寻即改州为郡。乃置司隶刺史,分部。——《隋书》卷29《地理志》——周振鹤《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材料二

研究行政区划至少与3三个学科有基本关系,一是历史学,二是地理学,三是政治学。行政区划不但是一种现实存在,而且是一种历史现象。行政区划本身是历史的产物,而且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没有哪一个政区不是前代的沿袭或变革。

行政区划又是一种地理区域,是一种人为的空间概念,它的存在与变迁都与其他地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行政区划既是划定于地球表面之上的,当然要与自然地理环境相关;而行政区划之中又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实际上包含了人文地理环境。

行政区划又是中央与地方之间发生行政关系的产物,行政区划的变迁往往是政治过程造成的,也就是说,政治的需要往往是行政区划变迁的主要原因。——摘自周振鹤《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结合隋代政区改革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多维+创新结合隋代政区改革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三)打破套路,注重思维品质【网友解答示例1】

原因:政治上,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窃取,中国进入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时期;经济上,民族工业得到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文化上,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二)立德树人(17、18)1.第17题的答题思路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李超的“新生”

李超,广西梧州人、先求学于梧州,广州等地,后就读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李超的家庭不支持她求学,因而她生活困难,患肺炎后,无钱治疗,1919年8月病亡。李超死后,其家庭置之不理,指责她“至死不悔,死有余辜”。11月,北京教育界召开追悼大会,有1000多人参加,胡适、陈独秀、梁漱溟等现场作了演说。1920年,杭州女子师范在省女师操场举

行了李超追悼会,“各界人士莅会者不下万人,挽歌诗联四五百轴”。

李超的一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我们研究他的一生,至少可以引起这些问题:一、家长族长的专制。……二、女子教育问题。……三、女子承袭财产的权利。……四、有女不为有后的问题。……——胡适《李超传》《晨报》1919年12月1日、3日)

涵养与发挥情感是积极的道路。北京的妇女不来吊一吊李女士,却华装丽服坐汽车去满街跑,许多妇女并不要求妇女解放,这都是麻木。麻木就是处于情感的反面。他自己既不要求,你便怎样指点问题,乃至把解决问题的道路都告诉他,他只是不理会!——梁漱溟《李超女士追悼会之演说词》(《晨报》1919年12月22日)

对于李超女士底事件,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制度上两大缺点:一是男系制,一是速产制。……李女士之死,我们可以说:不是个人问题,是社会问题,是社会底重大问题。——(陈)独秀《男系制与遗产制》(《新青年)1920年1月1日)作为历史的观察者,概括说明李超之死为何会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并谈谈“李超们"新生的出路在哪里。(1)概括说明李超之死为何会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网友解答示例2】原因:李超是当时新女性代表,她冲破家庭和世俗势力的阻拦,赴京求学;虽然贫病交加,却仍然坚持理想,最终病死在医院;引发了人们对旧家庭制度的批判;连带引发了女子教育问题、财产继承问题的讨论。(三)打破套路,注重思维品质【参考答案】(一)社会关注的原因:作答角度:(作答应主要包括三个角度)能从近代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新旧思想冲突激烈的时代背景角度作答;能结合陈独秀等人的社会活动,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事件的推动角度作答;能结合李超与家庭的矛盾,从李超之死与当时社会的关系角度作答。(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层次划分:(按照不同层级对每个角度的阐述进行评价)层次1:作答角度具有一定合理性,说明不够充分,表述不够完整;层次2:作答角度合理,能密切联系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完整、充分,逻辑严密。

(二)立德树人(17、18)1.第17题的答题思路(1)概括说明李超之死为何会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三)打破套路,注重思维品质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李超的“新生”

李超,广西梧州人、先求学于梧州,广州等地,后就读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李超的家庭不支持她求学,因而她生活困难,患肺炎后,无钱治疗,1919年8月病亡。李超死后,其家庭置之不理,指责她“至死不悔,死有余辜”。11月,北京教育界召开追悼大会,有1000多人参加,胡适、陈独秀、梁漱溟等现场作了演说。1920年,杭州女子师范在省女师操场举

行了李超追悼会,“各界人士莅会者不下万人,挽歌诗联四五百轴”。

李超的一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我们研究他的一生,至少可以引起这些问题:一、家长族长的专制。……二、女子教育问题。……三、女子承袭财产的权利。……四、有女不为有后的问题。……——胡适《李超传》《晨报》1919年12月1日、3日)

涵养与发挥情感是积极的道路。北京的妇女不来吊一吊李女士,却华装丽服坐汽车去满街跑,许多妇女并不要求妇女解放,这都是麻木。麻木就是处于情感的反面。他自己既不要求,你便怎样指点问题,乃至把解决问题的道路都告诉他,他只是不理会!——梁漱溟《李超女士追悼会之演说词》(《晨报》1919年12月22日)

对于李超女士底事件,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制度上两大缺点:一是男系制,一是速产制。……李女士之死,我们可以说:不是个人问题,是社会问题,是社会底重大问题。——(陈)独秀《男系制与遗产制》(《新青年)1920年1月1日)作为历史的观察者,概括说明李超之死为何会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并谈谈“李超们"新生的出路在哪里。【网友解答示例1】

《工人新村》赏析

①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面临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②我国经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③并通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合理调整,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新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国家的工业化扫清了道路。

④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恢复发展,我国改善工人的生活条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形成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1)网友解答示例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历史的透视:一幅宣传画

结合所学知识,以“《工人新村》赏析”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引导青年铸牢信仰之基,增强理论自信(三)打破套路,注重思维品质(三)打破套路,注重思维品质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地图上的文明史图6——张芝联等《世界历史地图集》图7——(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概括指出图6、图7的编绘者力图告诉我们些什么。(10分)(2)如果让你绘制一幅1850年前后人类文明发展的地图,说说你的设计并说明理由。(6分)(1)概括指出图6、图7的编绘者力图告诉我们些什么。(10分)【答案示例】图1:早期人类文明多元、独立发展;人类文明由分散逐步走向区域性联系;扩张战争、人口迁徙、商贸活动是文明交流和联系的途径。图2:以农业文明的视角看人类文明发展;人类文明发展不平衡。

多维视角【网友解答示例】(1)图1:亚非欧古代文明存在一定的区域联系;图2:1500年前后的世界虽然有地区上的差异,但本质上是农业文明,生产力水平较低。【网友解答示例】设计:世界各地区存在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但是以西欧,尤其是英国为中心,标注为“世界工厂”,以工业文明区域、农业文明区域进行空间区分。理由:1850年英国以及欧洲和美国已经完成或者进行工业革命,属于工业文明区域,其中英国工业化程度较高,成为世界工厂;同时期的亚非拉广大地区依然处于农业文明时代,在经济上逐渐依附于欧美。(2)提出设计理念并说明理由。国家工业革命起止时间英国18世纪60年代到1830年左右法国从1789年到1849年美国18世纪9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末德国整个19世纪俄国直到1917年工业革命还没有结束——民主德国经济史家库辛斯基《论工业革命问题》国家工业革命起止时间英国18世纪60年代到1830年左右法国从18世纪末19世纪初到19世纪60年代末美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至19世纪50年代末德国19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末俄国19世纪三四十年代到19世纪末仍未完成——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创新思维:提出新解(三)打破套路,注重思维品质

高考必须坚持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各领域。高考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领域、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要旗帜鲜明地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不断强化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培养和选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第11页(四)价值引领,彰显历史温度1.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文化底色试题注重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内容,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的价值观、理念、思想,引导学生礼敬、自豪地对待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2022山东高考•1)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君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详。”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A.尚法存礼B.尊法敬天

C.崇德重法D.外儒内法(四)价值引领,彰显历史温度

试题注重选取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典型史实,注重讲故事与讲道理相结合、生动案例与抽象概念相结合,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树立理论自信。(2022山东高考•7)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中央曾就土地政策作出决定:“在处理农村纠纷中,党与政府的工作人员,不是站在农民或地主的某一方面”“一切有关土地及债务的契约的缔结须依双方自愿。契约期满,任何一方有解约之自由”。作出这一决定的时间是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C.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2.引导青年铸牢信仰之基,增强理论自信(四)价值引领,彰显历史温度(2022·全国甲卷·30)1939年,朱德指出:“在中国,由议会选举政府,决定施政方针,边区是第一个”。1940年,毛泽东再次强调,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这说明,边区政府()A.具备了新民主主义的特征B.脱离了国民政府管辖C.代表根据地社会全体意志D.仿行苏联的政治制度(2022山东高考•7)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中央曾就土地政策作出决定:“在处理农村纠纷中,党与政府工作人员,不是站在农民或地主的某一方面”“一切有关土地及债务的契约的缔结须依双方自愿。契约期满,任何一方有解约之自由”。作出这一决定的时间是国民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C.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2022·湖南高考·8)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进行扫盲,提高了群众的政治觉悟,不少积极分子加入了共产党。1941年,农民出身的党员占边区党员总数的96.17%,各级党组织广泛建立,乡村士绅不再是社会权威。这一状况A.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工农苏维埃政权B.有利于中国共产党政策的贯彻落实C.改变了陕甘宁边区旧有的生产关系D.不利于统一战线的继续巩固和发展(2022·全国乙卷·30)20世纪30年代,中共中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政策调整为:给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停止没收富农的土地及财产,允许有产阶级代表参加苏区政权管理工作,等等。上述调整()A.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B.是为武装反抗国民党进行社会动员C.表明党的中心工作以夺取城市为目标D.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争取广泛的支持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四)价值引领,彰显历史温度2.引导青年铸牢信仰之基,增强理论自信2.引导青年铸牢信仰之基,增强理论自信(2022山东高考•9)如图为1983~1993年我国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 B.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2022山东高考•8)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除向非洲国家提供大量经援贷款外,还与非洲国家开展了广泛的济技术合作。1974~1980年,中国先后与45个非洲国家签订了100多项经济技术合作协定。这表明我国致力于与非洲人民一起A.建立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B.改善非洲的经济治理机制C.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均衡发展

D.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四)价值引领,彰显历史温度(2)“李超们”新生的出路【网友解答示例】出路:解放思想,反对重男轻女,实现男女平等。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李超的“新生”◆李超的一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我们研究他的一生,至少可以引起这些问题:一、家长族长的专制。……二、女子教育问题。……三、女子承袭财产的权利。……四、有女不为有后的问题。——胡适《李超传》(《晨报》1919年12月1日、3日)(胡适的推动)◆涵养与发挥情感是积极的道路。北京的妇女不来吊一吊李女士,却华装丽服坐汽车去满街跑,许多妇女并不要求妇女解放,这都是麻木。麻木就是处于情感的反面。他自己既不要求,你便怎样指点问题,乃至把解决问题的道路都告诉他,他只是不理会!——梁漱溟《李超女士追悼会之演说词》(《晨报》1919年12月22日)◆对于李超女士底事件,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制度上两大缺点:一是男系制,一是速产制。……李女士之死,我们可以说:不是个人问题,是社会问题,是社会底重大问题。——(陈)独秀《男系制与遗产制》(《新青年)1920年1月1日)

作为历史的观察者,概括说明李超之死为何会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并谈谈“李超们"新生的出路在哪里。(四)价值引领,彰显历史温度2.引导青年铸牢信仰之基,增强理论自信(二)新生的出路:层次1:能分别概括三人的观点,并进行简要说明;层次2:能结合三人的观点,从个人解放、社会改良、制度变革的关系角度进行较为充分的阐述;层次3:在对三人观点的论述中,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并结合史实,阐明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进行彻底的革命是“李超们”获得新生的根本途径。(2)“李超们”新生的出路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李超的“新生”◆李超的一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我们研究他的一生,至少可以引起这些问题:一、家长族长的专制。……二、女子教育问题。……三、女子承袭财产的权利。……四、有女不为有后的问题。——胡适《李超传》(《晨报》1919年12月1日、3日)(胡适的推动)◆涵养与发挥情感是积极的道路。北京的妇女不来吊一吊李女士,却华装丽服坐汽车去满街跑,许多妇女并不要求妇女解放,这都是麻木。麻木就是处于情感的反面。他自己既不要求,你便怎样指点问题,乃至把解决问题的道路都告诉他,他只是不理会!——梁漱溟《李超女士追悼会之演说词》(《晨报》1919年12月22日)◆对于李超女士底事件,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制度上两大缺点:一是男系制,一是速产制。……李女士之死,我们可以说:不是个人问题,是社会问题,是社会底重大问题。——(陈)独秀《男系制与遗产制》(《新青年)1920年1月1日)

作为历史的观察者,概括说明李超之死为何会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并谈谈“李超们"新生的出路在哪里。(四)价值引领,彰显历史温度2.引导青年铸牢信仰之基,增强理论自信【网友解答示例1】

《工人新村》赏析

①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面临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②我国经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③并通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合理调整,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新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国家的工业化扫清了道路。

④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恢复发展,我国改善工人的生活条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形成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1)网友解答示例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历史的透视:一幅宣传画

结合所学知识,以“《工人新村》赏析”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四)价值引领,彰显历史温度2.引导青年铸牢信仰之基,增强理论自信【提取信息】1952年的宣传画《工人新村》、工厂、自来水、自行车、电灯、生产模范锦旗、玩具飞机和玩具汽车、红旗、向日葵、鸽子、报纸、整齐的房子、干净的街道、喜悦的表情、和谐融洽的氛围、书包等。(2)解题步骤①信息提取信息:提取材料信息比较全面,并能对信息进行合理的分类归纳。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历史的透视:一幅宣传画

结合所学知识,以“《工人新村》赏析”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信息归类】(1)材料性质类信息:1952年的宣传画《工人新村》。(2)经济生活类信息:工厂、自来水、自行车、电灯、生产模范锦旗、玩具飞机和玩具汽车等。(3)政治寓意类信息:红旗、向日葵、鸽子、报纸等。(4)场景主题类信息:整齐的房子、干净的街道、喜悦的表情、和谐融洽的氛围等。(四)价值引领,彰显历史温度2.引导青年铸牢信仰之基,增强理论自信(2)解题步骤②历史阐述:能结合时代背景,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密切联系,并在概括归纳的基础上进行完整、充分的阐释说明。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历史的透视:一幅宣传画

结合所学知识,以“《工人新村》赏析”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题要求】

(二)历史阐述阐述角度:(阐述应主要包括三个角度)(1)结合工厂、生产模范锦旗等信息,联系新中国成立后恢复国民经济的努力,从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角度阐述;(2)结合鸽子、和谐融洽的氛围等信息,联系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一系列斗争,从社会稳定、人民热爱和平的角度阐述;(3)结合红旗、向日葵等信息,从人民拥护党的领导、认同新生政权的角度阐述。(若从其他角度阐述,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层次要求:(按照不同层级对每个角度的阐述进行评价)层次1:能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简单联系,并加以简要说明;层次2:能结合时代背景,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密切联系,并在概括归纳的基础上进行完整、充分的阐释说明。(四)价值引领,彰显历史温度2.引导青年铸牢信仰之基,增强理论自信二、一轮复习备考策略(一)咬定课标不放松(二)化繁为简抓主线(三)领异标新育思维(四)立德树人是根本(一)咬定课标不放松国家课程标准规定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和实施建议等,是教材编写、教学、考试评价以及课程实施管理的直接依据。(1)强调课程标准的属性。具有权威性,体现的是国家意志。(2)阐明课程标准的构成。具有全面性,主体包括六个板块。(3)规定课程标准的作用。具有强制性,是“准绳”“尺子”,带有法规性质,是刚性的要求。目录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程性质(二)理念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二)课程目标三、课程结构(一)设计依据(二)结构(三)学分与选课四、课程内容(一)必修课程(二)选择性必修课程(三)选修课程五、学业质量(一)学业质量内涵(二)学业质量水平(三)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六、实施建议(一)教学与评价建议(二)学业水平考试与命题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附录附录1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附录2教学与评价案例(一)咬定课标不放松【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渊源,认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初步实现。(一)咬定课标不放松(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据卢梭《社会契约论》整理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17·江苏高考·23)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欧洲近代史上两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们提出并发展了人文主义。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为对其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摒弃了宗教教条,将价值取向由“神”转向“人”,但它缺乏“科学”的基础,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对科学知识的张扬,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鼓吹,在日后转化为一场旨在充分肯定人的根本价值、强调人的尊严的思想运动。材料二科学的人文主义是在保持和光大旧人文主义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给它注入旧人文主义所匮乏的科学要素和科学精神。其新颖之处在于:明白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以此作为安身立命的根基之一;对激进的唯意志论和极端的浪漫主义适当加以节制;依靠科学自身的精神力量和科学衍生的物质力量,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自我完善;科学理应是而且必须是为人的和属于人的,为的是人的最高和长远的福祉。没有人文情愫关怀的唯科学主义是盲目的和莽撞的。——以上材料摘编自马龙闪《近现代科技与思想文化》(1)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2)据材料二,概括“科学的人文主义”的内容。(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科学的人文主义”。√

(二)化繁为简抓主线对历史教学内容的整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运用主题教学、问题教学、深度教学、结构—联系教学等教学模式,对教科书的顺序、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将教学内容进行有跨度、有深度的重新整合,也可以对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的不同模块进行整合,设计出更具有探究意义的综合性学习主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第48页进一步精选了学科内容,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第4页重视大概念、主题教学

(二)化繁为简抓主线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课程标准】1.6明至清中叶中国版图的奠定、封建专制的发展与社会变动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第四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第8课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第9课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主题课时主要教学内容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第一课时:帝国忧思:政权强大背后的脆弱——从政治视角看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第13课“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明清易代”和第14课“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统治危机的出现”第二课时:帝国之疆:从天下国家到领土国家——从边疆治理与版图奠定看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第13课“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内陆边疆”和第14课“疆域的奠定”第三课时:帝国迷茫:发展阻碍了发展——从经济与文化角度看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第15课内容

(二)化繁为简抓主线(三)领异标新育思维

素质教育是内涵丰富的全面发展教育。高考要求学生能够触类旁通、融会贯通,既包括同一层面、横向的交互融合,也包括不同层面之间、纵向的融会贯通。以必备知识为例,各个知识点之间不是割裂的,而是处于整体知识网络之中。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之间紧密相连,形成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整体网络;基础知识内容之间、模块内容之间、学科内容之间也应相互关联、交织成网。在命制试题时,要从研究对象或事物的整体性、完整性出发,不仅要从学科内容上进行融合,突显对复合能力的要求,也要在试题呈现形式上丰富多样,从而实现对学生素质综合全面的考查。——《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

素质教育中的智育和以往教育理念中的智育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对创新性的强调。高考关注与创新密切相关的能力和素养,比如独立思考能力、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考查学生敏锐发觉旧事物缺陷、捕捉新事物萌芽的能力,考查学生进行新颖的推测和设想并周密论证的能力,考查学生探索新方法、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