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选修2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_第1页
高中历史 选修2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_第2页
高中历史 选修2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_第3页
高中历史 选修2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_第4页
高中历史 选修2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第第页2022年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优质课评选-团队赛展示项目:单元教学设计展示项目:单元教学设计教材版本:统编版《经济与社会生活》(选择性必修二)单元标题: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参加时间:2022年10月 一、单元学习基本信息…………………3二、单元学习主题生成…………………一、单元学习基本信息…………………3二、单元学习主题生成…………………3三、单元学习内容分析…………………6四、核心知识结构………7五、情境创设……………7六、教学目标……………7七、单元学习整体规划…………………9八、教学环境…………11九、教学设计…………12第1课时教学设计………………12第2课时教学设计………………19第3课时教学设计………………26单元教学检测……331.单元教学评价…………………332.单元作业设计…………………323.附作业设计题…………………34十一、单元教学反思…………………36 单元学习基本信息单元学习基本信息一学科历史实施年级高二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部编)选择性必修二单元名称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单元课时3课时参赛团队成员叶光启(阜阳市教科所)、宋雪梅(阜师大附中)、郑勇(阜阳一中)赵露露(颍上第二中学)、杨锐(红旗中学)、郑晗博(太和中学)单元学习主题生成单元学习主题生成二单元主题中的“与”、“和”这类的连词其实都是有深意的,不仅是表面呈现的并列关系,他们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如本单元的大标题是《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二者关系的背后都离不开人,因为生产工具的两端,分别是人和劳动对象,其背后最根本的东西是劳动与人关系的互动,手中有器,身边有众,心中有梦。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程度正是通过人类与劳动的关系状态来反映的。在明确单元主题的基础上,拟定并提出本单元的学习任务,使学生明白本单元的学习要学什么、认识什么、完成什么。以素养为导向的单元教学,以问题为核心,以情景为切入,构建大单元教学主题,重构各课之间的功能,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故此,我们认为单元主题的生成应当依据课标变化,教材课题、学生学情、学术学理。依据1:新修订课标的变化依据1:新修订课标的变化个了解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历史上劳动工具和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人工智能技术等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以及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第26页依据2:依据2:教材单元主题从生产工具看人类社会的演进。本单元的主题是《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围绕劳动者、劳动工具,及劳动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展开。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人改造自然需要借助一定的生产工具,生产工具改进的过程,就是人类自我发展的过程。如果说动物的发展史是动物器官变化的历史,那么人类发展史首先就是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的历史。生产工具改进的过程,就是生产力发展的过程,又给人类社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生产方式和劳作方式的发展是人的解放的重要途径。工具为劳动赋技,机器为劳动赋能,科技为劳动赋智。劳动改变世界,劳动解放人类。依据3:依据3: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经过近一个学期的选择性必修学习,学生基本适应了选择性必修在特定主题之下古今贯通、中外联系的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历史思维广度和深度,初步具备了分析史料、进行推理的能力。由于本课涉及劳动工具和劳作方式的发展变化,虽然是生活层面上的,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这些知识对00后的学生们来说,大多缺乏劳动体验,教材中涉及的大部分劳动工具对他们而言是全然陌生的。教师可以利用常见生产工具让学生亲身实践,体会劳动工具进步带来的变化。为学生的认知搭建脚手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深度学习。依据4:依据4:学理分析劳动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在不同时空下,对劳动的内涵的界定是不同的,也催生了不同的劳作方式,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革命性的影响。按照技术哲学的观点,劳动是工具、动力与智慧的结合。工具的发明和技术的发展,不过是人体器官的延长或投影,是上述三种元素的拓展。比如,在学会制造石器和铁器后,这些工具性技术替代和延展了人类肢体的能力但它们不提供动力和智慧。进入蒸汽和电力时代后,动力性技术获得突破性发展,机器逐步成为生产的动力来源,但劳动的指挥、协调和控制权力仍然为人类独有。——黄欣荣《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挑战及其应对》(《理论探索》)生产工具是劳动者置于自己和劳动对象之间,用来把自己的活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器物。生产工具的制造和使用,是人类劳动独有的特征。人类正是借助自己制造的生产工具,延长了自己的肢体,才有了同自然界作斗争的能力,开始摆脱那种完全受自然界奴役的被动地位。正是借助于创造和使用新的生产工具,才把自己同自然界作斗争的能力提高到新的阶段。生产工具作为生产力最重要的要素,基本上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熊懿求《论生产工具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中的主要决定作用》单元学习主题生成单元学习主题生成二根据课标确立教学立意,根据教材梳理逻辑框架,形神结合。基于以上四个方面的思考,我们采用单元整体教学,在唯物史观指导下,以生产工具为主线,创造性地整合教材,确立本单元学习主题为“时代建构下:工具•劳作•人类社会”。并在此大单元主题下创设了“工具为劳动赋技:犁耕万家.稻花飘香”“机器为劳动赋能:动力革命.人忙机鸣”“科技为劳动赋智:智联世界.万象更新”三个学习主题,通过不同时空下的生产工具的变革,体会劳动和劳动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由近及远的视角——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生产工具、科学技术和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对生产力的意义越来越大,逐渐超越生产工具成为第一要素。由小见大的视角——起于单篇,终于单元。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以人身依附关系为特点的封建生产关系在近代逐渐被打破,建立在个人自由基础上的近现代生产关系大大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激发了人们创新的积极性。由己及人的视角——从动手体验开始,以理性思辨结束,学习历史上的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从中感悟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思维导图思维导图 单元学习内容分析单元学习内容分析三模块解读:选择性必修2模块,是从经济与社会生活的角度,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认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劳作与经济活动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了解自古以来中外不同人群的生产活动、经济活动和日常生活方式的变迁,将有利于学生认识经济与生活的互动关系,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认识。单元解读: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生产关系的指示器。”(马克思)这里的劳作方式是生产所用的生产工具,生产工具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人类正是借助自己制造的生产工具,延长了自己的肢体,才有了同自然界作斗争的能力,开始摆脱那种完全受自然界奴役的被动地位。劳动是动态的,在不同时空下,人类通过劳动创造生产工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断改变着劳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故要立足时空,运用史料,理解历史。通过主题学习,形成唯物史观,涵养家国情怀,爱人民,爱劳动,认识到科技在生产工具改进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单元解读导图单元解读导图核心知识核心知识结构四情景创设情景创设五 创设单元问题情境,直击学习核心主题毛泽东曾说:“生产力有两项,一项是人,一项是工具。工具是人创造的。”人类之所以能够成为地球的主宰,其关键就是人类会创造和使用工具。这就抓住了单元的核心主题。2.创设课时问题情景,探究深度学习路径教学的开启是从问题情景开始的,问题的解决,需要镶嵌在一定情景下。老师的功能,帮学生搭建“素养培养”与“知识习得”之间的桥梁。3.创设问题链的情境,进行探究问题“建模”根据建构主义原理,根据主题设置层级的探究问题链,对探究问题“建模”,如:从时空观念角度去认识世界古代生产工具的演变趋势;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去探究大机器生产对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从家国情怀的角度去探究不同时空下人们的劳动观和幸福观。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六避免传统的“课时”逻辑对于学生学习经历的割裂,强调“以学习定时间”而不是“以时间定学习”。1.单元学习目标(1)能够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角度,说明历史上劳动工具与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能够举例说明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唯物史观)(2)能够在具体的时空定位下,基于史料分析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人工智能技术等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时空观念、历史解释)(3)能够运用史料全面、客观地论述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以及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革命性意义。(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4)能够通过课堂探究,了解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变革的关系,认识“大国制造”和“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唯物史观、家国情怀)2.课时学习目标课时内容教学目标素养指向课时1

劳动为工具赋技:犁耕万家.麦稻飘香——顺时:《天仙配》中的劳作(追求人的生存)(1)通过横向及纵向总结梳理,了解古代农业工具和手工业工具改进、劳作方式发展的时空脉络,把握不同时期中外生产工具发展、劳作方式转变之间的时空联系,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时空观念唯物史观(2)能够运用史料,从当时情境和历史角度理解生产工具变革对人类社会的革命性意义,对人类文明发展起到的推动作用,并强化证据意识历史解释史料实证(3)通过材料梳理,理解劳动对社会生产的推动作用,总结农业、手工业成就,树立文化自信和对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感唯物史观家国情怀课时2

科技为工具赋能:动力革命.人忙机鸣——准时:《摩登时代》中的劳作(追求人的解放)(1)掌握工业革命时期大机器生产与工厂制度确立的史实;概括工业革命后社会生活方式变化,体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时空观念史料实证(2)分析关于工厂制度的不同史料,归纳工厂制度的特点、影响历史解释(3)探究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双重影响,形成认识历史发展的对立统一性唯物史观家国情怀课时3科学为工具赋智:智联世界.万象更新——随时:”智能时代“中的劳作(追求人的发展)(1)学生通过文本、图表等资料进行分析,知道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知道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知道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认识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规律。时空观念唯物史观(2)能够运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术语对历史上人们的生活或经济活动加以描述和概括,理解历史上社会生活方面的变化与延续及其意义,认识社会经济与社会生活是一个逐步发展、不断进步的过程。史料实证历史理解(3)学生通过学习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各具特色的经济活动与社会生活的历史,进一步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单元学习整体规划单元学习整体规划七本单元学习有利条件:本单元授课对象为高二学生,抽象思维逐渐形成;本课中生产工具和劳作方式的相关史实,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密切,便于学生神入历史;学生在初中和中外历史纲要中零散地学习了相关内容,积累了一定的基础。本单元的学习两大障碍:知识层面上,学生对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的认识仍停留在感性认知层面,还缺乏全面系统的理解;能力层面上,不能从唯物史观角度诠释劳动,也难以在宏观层面上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涵。1.单元教学重点:了解古代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的变化;认识近代以来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带来生产生活的巨大变化,理解人工智能等对改变劳作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意义;2.单元教学难点:认识生产工具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的影响;理解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革命性意义。学习任务及关键问题: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时代建构下:工具•劳作•人类社会课题学习任务关键问题第4课农耕时代:工具为劳动赋技——追求人的生存(顺时)

【任务一】(动动手)梳——古代生产工具发展的进程【任务二】(动动脑)探——古代生产工具发展的影响【任务三】(动动笔)论——古代生产工具发展的启示1.动动手,争做种植能手,感受生产工具的魅力2.动动笔,在线参观农业博物馆,展示自学成果3.动动脑,历史上劳作方式的具体形式及其影响4.动动嘴,古代中国为何会形成“耕读文化”?课题学习任务关键问题第5课

工业时代:机器为劳动赋能——追求人的解放(准时)【任务一】工业时代的生产与“人的解放”【任务二】工业时代的生活与“人的解放”1.从工场到工厂:工业时代下的生产有何新变化2.从世界到中国:机器生产和工厂制度向中国扩展3.从机器到工人:思考机器与人的关系,如何理解“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

第6课

信息时代:

科技为劳动赋智——追求人的发展(随时)【任务一】智联世界

器象万千—劳动者的生产工具【任务二】智慧劳作

未来可期—劳动者的劳作方式【任务三】不忘初心

逐梦前行—劳动者的生活追求1.器:思考信息时代下最具代表性的“器”涉及哪些领域?2.智:人工智能对现代劳作方式和人类生活产生哪些影响?3.梦:不同时空下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什么及做出哪些努力?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课时安排:3课时第1课时(第4课),农耕时代:劳动为工具赋技——犁耕万家.麦稻飘香赋技:工具是人器官的延续,解放了人的双手顺时:《天仙配》中的劳作,追求自给自足时间:中国“耕读文化”,西方“庄园文化”第2课时(第5课),工业时代:机器为工具赋能——动力革命,人忙机鸣赋能:解放人的体力,但人成为机器的一部分准时:《摩登时代》中的劳作,追求人的解放时间:时钟代替季节,时间都去哪儿啦?第3课时(第6课),信息时代:科学为工具赋智——智联世界.万象更新赋智:机器像人一样思考,解放了人的脑力随时:智能时代“中的劳作,追求人的发展时间:自由的劳动代替劳动自由,未来可期5.课时任务:课本标题挑战性学习任务设计意图教学立意第4课古代生产工具与劳作任务1:工具——工具创制如何才能省力易行、精致向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探究(动动手)工具为劳动赋技解放双手依赖自然任务2:劳作——生产工具变革对劳作方式有何影响?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动动脑)任务3:互动——人与自然的互动,为何中国古代会形成耕读文化?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动动嘴)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任务1:生产——从从工场到工厂有哪些新的变化?如何理解“英首次烟囱多于教堂”理清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机器为劳动赋能解放体力征服自然任务2:生活——探究早期工人运动的特点?如何理解“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理清产业工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科技不是万能,还需要人文的守护任务3:扩展——大机器生产和工厂制度何时向中国扩展?如何理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理清工厂制度与近代中国的关系第6课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任务1:重器——信息时代下探究大科学的特点及表现?强调我国在尖端科技领域的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科技为劳动赋智解放脑力协调自然任务2:巨变——探究大发展时代下的巨变及影响?具有全方位,立体的革命性影响科技创造无限可能,但不能为所欲为任务1:布局——探究大科学下如何布局未来?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构建命运共同体不忘初心逐梦前行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八1.构建学习情景,营造平等宽容课堂氛围从学生的“学”入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以实践操作开始,以理性感悟结尾。采用自学、互学、促学,更便于实现活动与体验迁移与创造,构建生命课堂,在交流中,构建民主平等、合作探究的课堂文化。2.构建学术情景,树立大概念教学理念从“单元大概念”入手。大概念是教学内容与核心素养之间的桥梁,抓住大概念,就抓住了单元核心问题。比如本课抓住生产工具、劳作方式这些大概念,便于确立单元的教学立意,然后再引入史学研究前沿的成果,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3.构建生活情景,开发新的大课程资源从学生“见闻”入手。本课是关于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便于利用身边的所见所闻,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或提供图书馆相关资源的参考书目及网络学习资源的获取途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九第一课时课题第一课时农耕时代:劳动为工具赋技——古代生产工具与劳作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古代生产工具的演进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认识生产工具的进步对社会生产发展的推动作用教学流程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从一本书说起:《天工开物》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劳动改变世界。劳动者在改变世界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不同的劳动者形象。看完这些图片,请同学们思考:这些劳动者手里拿的是什么?对他们的劳动及人类社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让我们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走进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当今一切文明都是人类社会文明的表现,也是人类劳动的结果,而人类的劳动表现为一个历史的过程,人类的劳动经历了从手工劳动、机器劳动到人工智能的变化,大量的劳动实践又带来生产方式的变革,同时推动人类文明先后迈进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劳动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革命性意义。现在我们一起在单元大概念的指引下探寻农业时代,学习第四课内容:(二)新课讲授:1、梳——古代生产工具发展的进程【教师活动】古人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我们在进入第一部分内容学习的时候,请同学们完成第一个任务:争做种植能手。【学生活动】任务一:争做种植能手种植能手:每组分配不同的工具,用给定的工具栽种绿植。经验分享:每组选派一名代表阐述本组用分到的工具栽种的感受。【学生活动】三个小组选取代表谈谈自己的感受。【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亲自体验使用工具,切身体会不同劳动工具产生效率的差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对劳动工具的进步性有直观的感受。明白工具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性。【教师活动】大家体验了劳动的过程,我们发现劳动者是制造工具使用工具的主体,可能还需要不同工具的配合、同伴的协作。通过三组的对比也能感受到不同的工具产生的效率是大相径庭的。因此提醒我们有必要梳理清楚劳动工具的发展历程。接下来,让我们进入第二个任务。【学生活动】任务二:课前:小组在课前参观中国农业博物馆在线农展馆(/index.html),结合教材内容,分别梳理(农业、手工业)生产工具的变化历程,可以以时间轴、表格或者思维导图等方式展示。课中:选派两名代表上台讲解小组合作的成果。第一位代表介绍自学成果:【设计意图】反馈课前学习结果,体现生本课堂理念,发挥学生新知学习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学生的视野,拓宽获取史料的渠道。学生讲解自学成果、建立知识结构,强化时空观念核心素养。【教师活动】非常感谢第一位同学的分享,他们是以时间轴的方式,而且加入了一些文物的图片,让我们可以直观的了解农业工具发展脉络,而且同学们注意到了吗,他们还关注到时间其他地区的工具发展,体不同的文明地区,农业生产工具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发展。接下来,我们以第一组同学的时间轴为材料,思考这几个问题。耕作工具演变进程可分为几个阶段,你的依据是什么?同学们再次阅读材料,结合教材思考,小组间可以交流各自的想法。【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材料思考,尝试从生产力、耕作方式等不同方面作答。【教师活动】刚才两位同学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给出自己依据,都具有合理性。同学们继续思考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的演进呈现什么趋势?给农业生产带来什么影响?阅读材料之后可以讨论交流。【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材料思考,尝试从材质、工艺、装置、动力等不同方面分析发展趋势【设计意图】训练学生从史料中提取和概括信息的能力,通过分析认识到古代人民在生产中不断改进工具的智慧。【教师活动】展示材料:《中西方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的比较简表》【教师活动】以上图表说明了什么问题?【设计意图】训练学生阅读图表、对比分析的能力。认识古代中国农业长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家国情怀意识。【教师活动】正如刚才同学所说的,农业发展可以促进社会分工,手工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接下来让我们请第二组同学梳理手工业工具发展进程。【学生活动】第二组代表介绍自学成果。【设计意图】反馈课前学习结果,发挥学生新知学习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拓宽获取史料的渠道。学生讲解自学成果、建立知识结构,强化时空观念核心素养。【教师活动】第二组同学为了帮助我们学习,用文物图片的方式展示了一些平时较少接触的手工业工具。接下来,让我们继续通过一组文物对比,再来了解这些工具的作用。展示材料:左图是国家一级文物东汉越窑绳索纹青瓷罐,而到唐朝,诗人陆龟蒙就曾用“夺得千峰翠色来”形容青瓷。右图是北宋五大名窑之一汝窑天青釉碗,釉色如湖水映出的青天。大家关注一下两件文物的底部,你能发现有什么差别?【学生活动】通过观察图片,发现左边底部是没有釉的,右边有。认识到正是由于支钉的使用,才能实现通体满釉、避免粘连的效果。体会生产工具的作用,感悟古人在生产过程中的智慧。【设计意图】训练学生观察图片,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体会劳动人民在手工业创造中体现的智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家国情怀意识。【教师活动】展示材料:古代生产工具为何会不断改进呢?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这样,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它们是人类劳动的产物。生产工具体现了一个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工具的进步又会对人类社会带来什么影响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部分古代生产工具发展的影响。2、探——古代生产工具发展的影响【教师活动】请同学们迅速阅读课本找出世界历史上劳作方式的具体形式?【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世界历史上劳作方式的具体形式。【设计意图】充分重视课本,引导学生回归课本表述,过渡基础知识。【教师活动】农业劳作方式各阶段发展的共同原因是什么?我们以中国劳作方式变化为例探究这个问题。为什么一家一户的农业家庭式劳作会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展示材料《协田耕作场景》《耕织图》【学生活动】结合材料小组内讨论交流,思考生产工具的进步带来的影响。总结出:中国古代劳作方式由集体劳作变为农业家庭式劳作改变了它的所有制形式和人们的地位和作用。由公有变为私有,由集体劳作变为个体劳作。因而农业家庭式劳作的出现是生产关系的变革。出现变革的主要原因就是铁农具和牛耕等生产工具的出现。生产工具进步推动劳作方式的转变。【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合作训练学生对生产工具变革引起影响的思考,锻炼学生的历史学科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深刻理解生产工具体现生产力发展水平进而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工具进步推动劳作方式的转变。【教师活动】展示材料:除此以外生产工具发展还会带来什么影响?【学生活动】结合材料,从粮食产量增加、人口数量增加、社会变革等方面作答。【教师活动】根据同学们的分析,我们知道生产工具推动劳动方式的变革、经济发展、社会变革、文明转型等一系列影响,可以说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人类历史演进的强大动力。【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让学生深刻理解生产工具体现生产力发展水平进而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工具进步推动劳作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能力。3、论--古代生产工具发展的启示【教师活动】中国古代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中国农业文明长期领先世界。然在近代发生了一些变化。为何会出现材料中的问题?给我们什么启示?展示材料:【学生活动】小组内讨论交流,得出中国古代生产工具的进步性推动中国农业文明长期领先世界。但至近代家庭式劳作方式的自给自足特点,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难以产生技术突破。古代中国农业工具变化进程长期缓慢,使中国在新一轮世界性竞争中落到了后面。学生体会到不能固步自封,必须锐意创新、提高科技实力。【设计意图】通过合作讨论训练学生对近代中西发展速度差异的思考,让学生深刻理解生产工具是反映生产力性质的综合性标志。【教师活动】提高生产力,必须切实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把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为我国发展提供有力科技保障。今天中国的发展再次证明,中华民族仍是最富有创新意识的民族,创新基因深深地刻在我们中华民族骨血之中。今天一代代劳动人民殚精竭虑,不懈追梦,传承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用科技造福民族造福世界的梦想。你能从不同方面,列举当今科技成果的例子吗?【学生活动】学生从不同方面列举。【设计意图】通过对科技成就的列举,让学生体会现代中国的发展来自于劳动者创造性的劳动,从中国的进步增强民族自信,强化民族自豪感。【教师活动】数不胜数的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莫不源于所有劳动者平凡艰辛的劳动,尤其是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我们说劳动改变世界,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展示作业和课后学习资料。【本课小结】本课以劳动为切入,以中国古代生产工具的变化情况,生产工具变化的影响以及古代生产工具发展对今天的启示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深刻体现了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信息时代,生产工具的进步表现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要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核心技术就是大国重器,让劳动改变世界。板书设计:探寻农业时代劳动为工具赋技——顺时:《天仙配》中的劳作(追求自给自足)梳——古代生产工具发展的进程探——古代生产工具发展的影响论——古代生产工具发展的启示课后作业材料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例如:一万年前,在人口和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摘编自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根据指出人类文明演进的进程。影响文明转型最主要的两大因素是什么?解析:进程:由渔猎、采集文明到游牧、农耕文明。因素: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设计意图:及时巩固课堂所学,同时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历史史料的能力。教学反思本课阐述的是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由于时间久远,和我们现实生活贴合度不大,理论无法较好联系实际,学习难度大。因此在课堂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增强学生的理解度。将历史课与参观博物馆相结合,让学生真正做到史论结合。同时,引领学生根据教材,结合所学,自主构建知识框架,不断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通过设置探究问题关注过程评价,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第二课时课题第二课时工业时代:机器为劳动赋能——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古代生产工具的演进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认识生产工具的进步对社会生产发展的推动作用教学流程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从人与机器说起:利用多媒体展示两幅图片新课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两幅图片: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看PPT所展示的两幅图片,思考两幅图片有哪些不同?人类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回答:从手工劳动到机械化劳动;从手工工场到机器化大工厂教师阐述:从手工劳动到机械化劳动,机器的出现和使用,改变了世界面貌,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人类社会的这些变化都要归功于工业革命的进行。让我们一同走进第五课的学习。【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生动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传统社会与近代社会的区别,直观感受机器出现带来的深刻变化,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主题。通过解读课标要求,明确本课主线,明确学习任务前置任务:复习检测:正确排序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师生互动: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在平板中使用教学课堂速答功能,展示排列顺序,教师适当点评,回顾工业革命相关成就对应时间,唤醒学生对于工业革命有关知识的记忆。【设计意图】:通过图片排序方式,让学生回忆工业革命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思考本节课和过去所学知识的差异,使学生能够意识到从生产与生活两个角度整合本节课发展脉络。通过前置任务,检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课标解读本课的课程标准是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以及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分析课标不难看出本课主要着眼于工业革命对人的发展产生的影响,因此今天我们一起以“人的解放”为主题,共同探讨工业革命对人类生产与社会生活的影响。提问:什么是人的解放?学生回答:人能实现自由发展,无拘无束、摆脱束缚教师总结:所谓人的解放指的是人摆脱物的驱使和心的枷锁和实际生活中自主、自由及创造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解放至少包含四层解放,如人的劳动能力的解放,人社会关系的解放、人个性的解放以及日常生活的解放。【设计意图】:通过解读课标,明确本课学习任务,和以往所学工业革命的旧知区分开来,另外适当补充“人的解放”这一概念,明确人的解放具体内容有哪些,引导学生理解本课主线新知学习[环节一]工业时代的生产根据整合的信息和预习情况,请你指出工业时代下的生产有哪些新变化。教师通过智慧课堂平台随机抽答的形式,选取两位同学归纳概括。学生回答:生产方式和生产组织形式都发生了改变,从手工到机器,从工场到工厂教师总结:工业时代下的生产发生深刻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生产工具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机器大规模应用,与传统的手工工具相比,机器生产效率高,为了适应大机器生产的需要,另一方面生产组织管理形式也发生了改变,工厂制度确立起来了。【设计意图】: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测学生基础知识预习是否到位,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工业时代下生产领域变化的直观认识,为后面讲解“人的解放”做铺垫过渡:机器与传统手工劳动相比,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为了更好的利用机器,人们开始建设工厂集中生产2.课堂活动:探究工厂制度的特点材料一:一八六六年,他(斌椿)在《乘槎笔记》中写道:此地人民五十万,街市繁盛,为英国第二埠头。中华及印度、美国棉花皆集于此。所织之布,发于各路售卖。织布大行楼五重,上下数百间,工匠三千人。棉花由弹而纺、而织、而染,皆用火轮法。棉花弹过六七遍,则白如雪,柔于绵矣;又以轮纺,而精如丝,细于发矣。染处各色俱备,入浸少时,即鲜明成色。织机万张,刻不停梭,亦神速哉!——《从北京回望曼彻斯特》材料二:阿克莱特在自己的纺织工厂里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独创的管理制度……当他一经发现无能、怠工等情况时,就要毫不留情地加以严肃处理。含义:工厂制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它建立在细致的劳动分工和使用机器的基础之上,是大规模集中生产的生产组织。问题: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工厂制度的特点?学生回答:集中管理、人员众多、生产效率高,管理严格教师总结:①时间:为保证机器昼夜运行,实行倒班制②管理:严格的规章制度,强化纪律意识③生产:流水线作业、分工协作④原料:原料由工厂统一供应,合理调配【设计意图】:通过材料探究与教材阅读,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理清生产工具进步与生产方式变革的关系大机器生产推动了生产方式的变革,工厂制度适应了这一变化,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进而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3.问题:大机器生产和工厂制度何时向中国扩展?学生回答:鸦片战争后教师总结: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成果引入到中国,尤其是19世纪中后期,清朝洋务派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系列近代企业,引进了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后来,张謇、范旭东等一批民族资本家主张实业救国也开办工厂,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起来。过渡:展示历史纵横部分工业革命的概念解释,引导学生思考工业时代下社会生活的巨变教师阐释:工业时代的到来,生产工具的革新,促使机器大规模使用,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生产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工厂遍地开花,正如图片中所展示的那样,工业时代也在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设计意图】:通过教材拓展补充材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关注到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也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环节二]工业时代的生活1.问题:结合视频,作为工业时代的打工人,试举例说明你的生活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机器的使用和工厂制度的确立,推动了日常生活的巨大变化,衣食住行都与以往不同,城市化、交通、教育、时间观念都在革新教师总结: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2)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3)工业革命也促进了乡村的改变(4)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时间观念增强(5)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想工业时代的生活是怎样的场景,便于学生理解工业革命对生活方式的影响2.课堂活动:结合教材问题探究,分析恩格斯为什么这么说?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恩格斯在这里指出了工业革命对产业工人的素质提出了相当的要求,需要识字、有一定文化水准而且能够熟练掌握业务。工人学校的建立以及初等教育的推广,就是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社会生产力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的进步。【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教材,引导学生理顺工业革命生产与生活的关系,进一步落实唯物史观教学,帮助学生理解生产力发展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3.课堂思考:工业时代下的生产和生活是如何推动“人的解放”?展示材料: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德]马克思、[德]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学生回答:生产工具革新突破了自然的束缚,人类生产效率飞速发展教师总结:工业时代下生产与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随着机器的大规模推广,生产方式实现了从手工到机器的突破,生产组织方式实现从工场到工厂的发展,这些新变化使得人类突破以往的限制,生产效率飞速提升,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得到了加强,人从自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设计意图】:通过材料探究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理清生产工具进步与生产方式变革的关系过渡:可是,有的人并不认同工业时代实现了人的解放教师阐释: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到机器生产的高效率,推动了人类社会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工业革命的另一面,可能会带来哪些问题?4.课堂活动:机器让我伤心让我忧18世纪60年代的一个平静祥和的夜晚。在英国兰开郡有一个商人家庭,男主人40余岁,他本是一个普通的纺织工人,却通过自己聪明的才智发明了一个纺织机,赢得了大量的报酬。当他们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在家中享受晚餐和来之不易的幸福时,一群暴徒冲进了他们的家中,砸毁了男主人辛辛苦苦发明出的纺织机,还将他们粗暴的赶出了自己的房子,同时纵火点燃了他们的房屋。这群暴徒口中喊着:“你制作的害人机器见鬼去吧!“……大约数十年后,英国国内酿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工人起义,失业的工人纠集成伙,有组织有纪律的焚烧、砸毁机器,通过暴力的方式迫使雇主让步。这场工人起义被命名为“卢德运动”。问题:大机器生产效率如此之高,工人们为何要砸机器?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学生回答:工人劳动环境恶劣,资本家压榨工人,通过工人运动,采取斗争方式解决问题教师总结:工业革命在改善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存在诸多的问题,引发工人起义频发。【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能够更加全面的看待工业革命的消极影响,认识到狄更斯“最好时代”与“最坏”时代的理解,引导学生从整体认识工业革命5.课外延伸:我是机器的零件么?学生观看材料和电影《摩登时代》片段节选,思考机器与人的关系教师总结:人应该利用机器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让我们的生活更不好,而不能沦为机器的奴隶,扭曲人性,成为机器的零件,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住本性,彰显人性的美好与力量。正如狄更斯《双城记》所说的那样,这既是最好的时代,同时也是最坏的时代。【设计意图】:通过电影片段,引发学生联系现实,更能够引起学生共鸣,深入思考人与机器的关系,能够更加理性对待机器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布置课后任务: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思考工业时代下,人真的实现了解放了么?如果你认为没有实现,那么怎样才能达到真正的解放?课后,请大家使用平板拍照上传,分享你的观点,同时也要及时完成课后练习。【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真正理解“人的解放”内涵,加深对本节课主旨大意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环节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工业革命对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深刻影响,随着大机器生产的广泛应用,工厂制度逐步确立,生产力飞速发展,人类突破了自然条件的束缚,进而引发了社会生活的巨变,我想“人的解放”不是“完成时”,而应该是“进行时”,我们依然要通过不断地奋斗、斗争去实现解放。板书设计课后作业为研究工业革命后英国城市发生的变化,检索到以下三份资料,请对其史料价值作出评估与说明。①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小说《雾都孤儿》(1838年)②伦敦1830年至1850年的市政档案文件③沃尔夫主编论著集:《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的城市》(1973年)【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树立史料实证意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第二手史料,有意史料和无意史料,分析哪一种史料更具有史料价值教学反思这堂课比较好的地方:(1)线索清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2)情境设置,使学生能够感悟历史;(3)问题设置,使学生在问题中思考,在思考中理解掌握;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虽然课堂上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思考,进行讨论,但我发现还有少部分的学生没有完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如何在课堂中让更多及所有的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课堂活动中来,是我所要深思的问题和今后努力的方向。还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如呈现方式应再改进,有效的指导争取课堂教学高潮迭起,在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上,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上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第三课时课题第三课时信息时代:科技为工具赋智——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人工智能技术等现代科技对改变人们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教学流程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传统农业劳动和现代智能时代下的劳动两个不同图景导入,直观感受科技为劳动赋能后,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带来以农业为代表的现代生活的巨大影响力【设计意图】:以“器”作为思考主线,帮助学生回顾前两个所学知识,形成单元知识内容的串联,帮助学生建立时空观念,更加形象地感知生产工具的进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发展进而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力的逻辑关系学生活动:在一分钟内进行加减法速算,时间结束后统计完成的题目数量【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实际动手去计算,可以真实的感受到信息时代的工具的强大能力。并且通过展示中国的超大型计算机发展史的能力,让学生感知现代科技更新换代的速度极快,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设计意图】:以学生自主学习,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图片材料,梳理从农业时代到信息时代生产工具和劳作方式的变化情况,培养学生辩证、全面认识问题的能力,能够利用多条史料相互印证,对劳作方式的发展演变形成更加前面的认识。教师活动:展示送餐机器人,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现代科技发展对人类产生影响的案例。PPT展示学生活动:从身边所见所闻所感举例说明现代科技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设计意图】:通过视频观看和学生畅所欲言,引导学生了解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劳作方式和人类生活的影响材料九在智能化工厂中,大量对能力要求低的岗位以及简单的、重复性高的劳动都将被智能系统所取代人的创新性、应变性和智慧性等特征使在智能工厂中的作用愈发变得“核心化”企业把吸引和培养高端劳动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拥有知识技能和科学技术的劳动者被争相聘用,并得到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优厚的待遇”—刘伟杰、周绍东《新科技革命与劳动者阶层分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的解读》【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表格、史料等多种史料,补充本课之外的有关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对人类社会生活带来的消极影响。将唯物史观运用到历史学习中,辩证看待生产力发展的影响【设计意图】:以问题链的形式,创建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问题情境,引导人间的一切幸福成就都源于劳动创造,劳动不仅改变过去的世界,也在创造当下和未来,所以千百年来,劳动人们不断的改造生产工具和劳作方式,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在此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环境污染等,我们要怎样达成人与技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相信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有所悟有所思有所感【设计意图】:总结课时内容,回扣单元主题课后作业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改编自2015年全国卷一,41题)材料: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如下公式: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请运用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设计意图】:让学生自选时代论证公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其学习教学反思本课是大单元的首尾之课,从动手体验开始,到理性思辨结束。从手中有器,身边有众,心中有梦,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围绕大单元立意,我设计了如下问题链,器:手中有器,信息时代下最具代表性的“器”有哪些;智:万物互联,人工智能对现代劳作方式和人类生活产生哪些影响;梦:心中有梦,不同时空下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什么及做出哪些努力?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教学检测教学检测十 1.单元教学评价深度学习倡导持续性教学评价,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及课后,我们主要关注如下几点:学生能否从唯物史观的视角把握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之间的关系;学生是否理解劳动改造世界,劳动解放人类的内在关系;学生能否从长时段和世界的视野看待科技在促进生产力发展方面的巨大作用,大国重器,科技先行;学生能否感悟人类文明的多元性、共容性和不平衡性,增强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同,激发学生的时代使命感。评价时间评价内容评价途径评价标准课前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关注学生自主学习和体验感悟批阅导学案,收集预习问题以达到学业质量水平2为基本要求(参见作业表格)课堂关注学生问题探究和课堂生成问题当堂提问、穿插练习、组织学生讨论、听取学生发言等课后关注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以及历史学习兴趣、视野、价值观常规练习:选择题、材料题拓展作业:阅读、写作等2.单元作业设计作业形式作业内容与要求设计意图常规练习每课时平均安排3道针对重难点的单选题;整个单元安排1-2道考查思维深度探究题。全面考查学生素养达成情况,巩固新知,促进学生知识迁移、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拓展作业观影阅读写作交流观看电影《摩登时代》或《天仙配》,选取影片中的一段情节,考证其发生的时代背景,并与同学们分享。重点培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素养,增进学生对历史的直观感受,体现学科交叉综合请选择一位你感兴趣的科学家人物,写一篇人物小传,字数不限,要求无史实性错误,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并与同学交流。重点培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素养,用英雄人物的精神力量感召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起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价值观。重点阅读《天工开物》撰写一篇400字左右的读书报告,要求提取书中的观点予以论证或提出不同看法,并与同学交流。培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开拓视野,深化认知,训练高阶思维,为下一单元的学习做准备。附:作业设计题目(1)双基巩固1.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运动中创办的重要企业,其章程规定:将股份较大之人公举入局作为商董,在主要港口协助总经营业务。这段材料反映了()A.洋务民用企业管理权由商董控制B.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引进西方管理模式C.洋务民用企业所需资金主要来自民间资本D.近代企业制度在洋务民用企业中有所显现2.1866年,清政府最早派赴欧洲考察的官员斌椿,途径英国城市曼彻斯特,印象深刻。他在《乘槎笔记》中写道:“此地人民五十万。街市繁盛,为英国第二埠头。中华及印度、美国棉花皆集于此。所织之布,发于各路售卖……往织布大行(指工厂)遍览。楼五重,上下数百间。工匠计三千人,女多于男。棉花包至此始开。由弹而纺,而织,而染,皆用火轮法。”此时的曼彻斯特A.城市规模世界之最 B.是英国的重工业基地C.出现纺织垄断集团 D.是世界棉纺工业之都3.右图为英国城市化进程曲线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B段城市化水平较低是因为国内政局的纷争动荡B.BC段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是因工业革命的推动CE段城市化水平持续提高是因为世界局势的稳定FG段城市化水平滞缓是因为经济滞胀的不利影响4.19世纪的英国人“以分钟、秒为单位”,“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对这一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A.钟表的发明使生活节奏加快B.工业革命导致时间观念加强C.工厂主严格厂规增大工人压力D.社会进步促使人们观念更新5.有学者认为,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造成的贫富差距在拉大,财富的分配极不合理,社会的人文纽带被工业化完全拧断。英国人花了好长时间才意识到贫困不是客观规律,而是工业革命的失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工业革命的全部目标在于发展现代经济B.农民阶级和无产阶级贫富差距扩大C.工业革命使西方国家加快了城市化进程D.社会文明进步应注重社会整体均衡发展6.中国古代的农具改进大都朝着轻便、小型的方向发展,而不是像西欧近代那样向着机械化、大型化,适合于大农场的方向发展。这主要是由于A.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B.农具制造技艺落后C.政府不注重农具改进 D.地理形势的局限参考答案:1-6DDBBDA【设计意图】:根据课标和重难点,按照建构主义原理来设计检测题目,首先要落实基础知识,在时空定位,剖析主题的基础上逐渐提升能力,最终实现价值引领,充分体现分层教学。(2)提升素养7.考古发现,中国一些古人类遗址在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他们的陪葬品都是农具;而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男性的陪葬品依然是石锄、石镰等农具,女性的陪葬品则多为陶制的纺轮。这种变化说明A.生产发展影响劳动分工 B.阶级分化日益明显C.文明之初性别分工形成 D.集体劳作正在瓦解8.马克思在一次演说中提到“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马克思的话A.揭示了工业革命对人的异化 B.否定了大机器生产的进步性C.推动了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 D.阐述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9.有学者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新的社会流动,内容大致包括含义相左的“向上”和“向下”两个方面内容,从职业分层角度看,社会流动出现明显的向上流动的趋向。对此解释合理是A.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明显加速 B.经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