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_第1页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_第2页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_第3页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_第4页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老师,经常需要预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等环节。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作者为大伙儿带来的7篇《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熟悉9个生字其中会写“诗、欲、寻、者、药、此”。

2、能够熟读、背诵这两首诗。

3、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描绘的画画,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奋勉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7个生字的音、形、义。朗读、背诵课文。

难点: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支配: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本学期我们学过哪两首古诗?谁来背背。

2、指名背诵。

3、齐背。

4、这两道都是描写江南自然风光的诗。今日,再学习两首古诗。(板书课题)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指导新闻记者理解诗句。(板书:登鹤雀楼)

1、释题:鹳(guàn)、雀(què)(拼读)是一种鸟儿,样子很像鹤。在山西省永济县有一座楼,常有鹤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远眺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许多,就在楼上题写了《登鹳雀楼》。今日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2、范读全诗。

3、指名读诗。

4、出示图画,看图,理解诗歌大意,结合教同学字。

(1)老师描述:一天傍晚时分,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概壮美的景象。(指图)你们看,诗人看到了什么?

(太阳。黄河)

(2)太阳又称为什么?(日)

(3)快要落山的太阳称什么?诗人看到太阳怎样落下去?

落日,诗中称为“白日”。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

(4)“靠着”是诗中哪一个词?(依)

(5)这句中的“尽”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尽”是“完的意思,在这里是说太阳完全落下山去了,完全消逝了。

(6)“白日依山尽”一句虽然只有5个字,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动态的画面,我们仿佛看到了太阳怎么样?(多媒体展现)

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渐渐地落下去,最终完全落到背后了。

(7)诗人站在鹳雀楼上,看到太阳落下山去,又看到了什么?“黄河人海流”是什么意思?

结合进行语言训练:黄河地向大海充去。(同学口头填写)

(滔滔地。滚滚地。汹涌澎湃地)

(8)指导朗读第1.2两句。

讲解:鹳雀楼共有三层,这是诗人登上其次层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概壮阔的图景。

(9)同学读第3.4句,此时诗人产生什么想象?

想看得更远一些。教学:欲:“要”的意思。

(10)讲解第3.4句。

千里:形容很远很远,并不是刚七千里。穷:穷尽,终点。更:再。这句意思是:眼睛要想看到很远很远,就要再上一层楼。

(11)指导读第3.4句。

教导:诗人登高远望,写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知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因此这两句表达了一种不断向上的精神,所以经常被人们引用。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其次课时

一、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白目依山尽(A白天的太阳B落日)

2、欲穷千里目(A与“富”相对B穷尽,终点)

二、默写《登写鹳雀楼》。

其次课时

课前导语:

1、背诵第一首古诗。

2、你们巡游过大山吗?大山奇峰重叠,烟雾缭绕,气象万千,所以大家都喜爱巡游名山,很多诗人定敢诗来赞美大山。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古诗二首》。(板书课题,教同学字:寻经xùn.者

zhě。遇yù。)

一、指导释题。

寻:查找。寻访。隐者:旧时不愿做官而到山中或偏野居住的学问分子。这些学问分子雇一个小男孩关心整理文具,做些杂事。这个小男就是书童,也就是诗中所说的“童子”。

二、老师范读课文。

三、同学试读课文。

四、了解大意。

1、这首诗写了几个人?我们观察的是哪几个人?还有谁没有看到?

写了三个人:诗人。童子。师傅,看得见是诗人与童子,还有隐者没看到。

2、这首诗主要是以诗人和童子的对话形式写的。诗人是怎样问,童子又是怎样答的呢?

五、理解诗句

1、我们从“言师采药去”,可以推想到诗人问童子什么?这里的“言”就是“说”。那么“言师采药去”是什么意思?(说师傅采药去了。)

教学:药yào(药品。中药。采药。西药)。

从童子的回答你们能猜到诗人问童子什么?

2、齐读第1.2句。

3、读着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怎样的一幅画?又仿佛听到画中的人在说什么?

同学自由发言,老师指导。

4、当童子告拆诗人师傅采药去了,诗人为了寻仿他,接下去肯定要问童子什么?

师傅到哪里采药去了

5、童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

(1)现在来学第3.4句

(2)指名读第3.4句

6、释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此”就是“这”。“此山中”即“这山中”。“云深不知处”,即山高云深,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云深”即山高云雾浓重,高山上往往云雾缭绕,迷迷漫蒙。

7、现在谁会说,童子是怎么回答的?

我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只是山太高,云雾浓重,不知他在什么地方。

8、再读第3.4句。我们仿佛看到童子和诗人的动作。神情怎么样?

同学自由回答。

老师教导: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他也会顺着童子手指朝高山望去,微微地点头。

9、感悟意境。

诗人望着这烟雾缭绕的高山,心中会想着什么?(争论)

想着隐者在深山采药的情景,行踪不定,在云雾之间飘飘然的隐士生活情景。

六、背诵课文

七、扮演角色对话:一人扮诗人,一人扮童子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诗的诗意。

2、通过想像,拓展空间,感受诗的简炼。

3、结合诗人的经受,感悟诗所表达的意境。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理解本诗的诗意。通过想像,拓展空间,感受诗的简炼。

教学难点结合诗人的经受,感悟诗所表达的意境。

教学预备:师:课件生:默写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日,我们一起来学一首古诗,(师板书诗题),生读题目。

2、在自已本子上写下来,想想题目什么意思,提示留意写字姿态。

3、解题:知道什么是隐者吗?(板书隐者)隐者是哪一些人?(隐居山林的,有肯定才能,但不原出去做官的人),你知道哪些比较出名的隐者。

这些隐者,在隐居时一般不说姓名,只有雅号,如诸葛亮,人称卧龙先生,陶渊明,人称五柳先生。有些出家为僧为道的,只有法号。

4、寻:查找,不遇:没遇到。

5、完整地请同学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同意他的解释吗?

6、是谁在查找隐者呢?(板书诗人)

知道贾岛这个人吗?你了解的贾岛是个怎么样的人?谁来介绍一下。(师相机补充,出示课件。)

苦吟可能同学会说到,现只要结合课件随机梳理一下。

其实,贾岛早年也算是一个隐者,知道缘由吗?

做过和尚,法号无本。后来还俗了,由于遇上了谁?韩愈,当朝的大官,韩愈看中他的才华,劝他去搏取功名,结果他在京城考了三十年,一无所成,所以只能苦吟。

二、检查预习,初解诗义。

导语:苦吟诗人的这首小诗大家都拜读了吗?那先考考大家的预习状况,来,拿出本子,和老师一起来默写。实在不行,看老师黑板。

1、师板书,反馈默写状况。

对比黑板,检查一下,有没有写错的字?全对的举手。有没有觉得写得不太美观的字?给你时间,再调整一下。格式支配是否合理,一句一行。改一改。

2、指名同学读古诗。

3、解疑,有不理解的地方吗?提出来。同学相互关心,理解诗意。

童子何人?与隐者什么关系?(待童,徒弟,是儿子吗?)

言师,言,说,谁在说?(童子)说谁?(师父),童子在说师父什么?

此:这,此山,这座山。

深:云雾充满,浓得遮人视线。

不知处:不知道去向。

4、同桌练说,再指名说说诗意。

5、练习朗读

三、体会诗的凝炼,精妙。

来,理解了诗意,我们来谈谈读后感,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自由争论,好的觉得好在哪里?

1、看出来了没有?这里面还省去了几个详细的提问。

2、你能依据回答猜猜看,这里边诗人是怎么问的?(发言,初步了解)

3、(出示练习题目)那你能把这一段诗人与童子的对话补充完整吗?自已说说。

诗人问:

童子回答:

诗人问:

童子回答

诗人问:

童子回答:

4、同桌对练,指名表演。

5、读诗。

四、体会诗人的情感起伏。

1、你看,依据童子的回答,往前推,我们可以想像出诗人的问题,那往后推呢?想想看,当诗人听到童子的不同回答后,心情如何呢?

(出示试题,图画)

诗人来到松下,只见()

诗人问:

童子回答:

听到童子的回答后,诗人()

于是诗人又问:

童子回答

听到童子的回答后,诗人()

于是诗人再问:

童子回答:

此时,看着(),诗人()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

(1)理解了诗意,能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了解到贾岛是唐朝闻名的“苦吟”诗人。

(3)能通过诗句体会的心情。

(4)领悟到了这首诗“寓问于答”的特色。

(5)能依据诗意,发挥想像,编出一个好玩的故事。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体会的心情,能依据诗意,发挥想像,编出一个好玩的故事。

教学难点:

体会的心情,领悟“寓问于答”写作的特色。

课前:

投影出示课文插图,配以古琴音乐,渲染气氛。

课中:

一、提示课题。

从刚才的画面中,同学们肯定已经知道了今日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一首古诗,诗题是——寻隐者不遇。诗题中的“寻”是什么意思呢?“隐者”是指古代那些有才华、有志向的人,由于某些缘由而隐居起来,不问世事的人。你们知道历史上有哪些人是“隐者”呢?“不遇”是什么意思?现在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了解。

这首诗的是唐代特别出名的诗人贾岛,谁是他的“粉丝”呢?同学沟通自己对他的了解你。

引用自己的诗评价。贾岛有一首诗这样写自己: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三、理解诗意。

1出示诗句。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首诗,结合插图想一想诗句的意思。同座的同学可以小声地争论。

2指名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其他同学可随时补充。

3这首诗写的是和童子在松树下的对话。在理解和解说诗意的时时候,我们会发觉诗句中缺少了些什么。毕竟缺少了什么呢?出示填空题: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4思索:你认为为什么不把问句写出来?

所谓“寓问于答”,它并不是“不问”,而只是不把问话内容写入诗中。关键在于把问话内容寓于答话之中,使读者可从答话里体会和推导出所问的内容。假如把问和答都写进诗中,不仅没有必要,还很罗嗦。“寓问于答”,可以使诗句变得简练而耐人寻味。这正是的奇妙高超之处。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体会这种“寓问于答”的妙处。

四、体悟的心情。

1诗人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好不简单才找到这里。心情怎样呢?出示填空题:

读诗句,感受诗人的心情,填空:

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下站着隐者的徒弟,于是满怀

地问:“请问你师父在吗?”童子答:“师父采药去了。”诗人有些,又问:“去哪里采药?”童子答:“就在这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有找到隐者,于是又问:“在山里的什么地方呀?”童子答:“云雾充满,不知道在哪里。”“唉!”诗人叹了口气,彻底了。

2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五、两首诗对比,感悟诗人用词精准!

出示:寻隐者不遇

花间问童子,言师挖菜去。只在南山中,立刻就回来。

同学沟通争论,从中感悟诗人用词的精准。

六、作业

写《评价手册》。

教学反思:这首诗平白如话,同学通过自学完全可以轻松的理解诗题、诗意,同时也能猜想出诗人与童子对话完整的过程。同学通过扮演贾岛和童子的问答,体会到你贾岛把三次问答浓缩在20个字中的魅力。在表演中也轻松感受到当时诗人一波三折的心情。在教学设计是我原来想这几个环节过后,应当让同学想象诗的意境。可在看了干国祥老师对于文本的解读后,我转变了策略,用他的方法进行了教学。即:出示另一首改写的诗,让同学谈谈你读了新改编的诗有什么感受?同学感受很深。有的说:我觉得用“挖菜”很粗俗,感觉像是一个农夫在田里干活。有的说:我觉得“只在此山中”感觉很有诗韵,可“立刻就回来”显得太俗,太直白,没有诗的感觉。有的说:“花间”用的不太恰当。当然同学不清晰为什么不恰当?我进行相应的点拨:“历来在诗人眼中,松树代表什么呢?想想我们曾经学过的陈毅《青松》。可见诗人用词是很讲究的。”通过这样的比较,同学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可能就更深化了!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要求:

1《寻隐者不遇》。

3能朗读,背诵课文并能默写,培育读背古诗的爱好。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新课

听老师讲唐代诗人贾岛“推敲”的故事

板书:贾岛

小结:唐代诗人贾岛是很讲究“推敲”的,他的诗自然质朴,是历来为人所传诵的名篇,今日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诗《寻隐者不遇》。

分组表演,老师巡察。

(1)指名表演

(2)其他同学提出异议

三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说出诗句的意思(说说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

只:只是深:深度,指云雾许多

“只在此山中“之前隐去了一句问话。

我寻隐者,在松树下遇到了一个孩子,那是他的小徒弟,我问他师傅的去向,他说师傅采药去了。师傅就在这座山里,山上云雾迷漫,我也不知道他毕竟在什么地方。

2体会感情

这首诗写的是一次寻访,有两点值得留意,一个是被寻访的是隐者,理解“隐者”即隐居山林的人;一个是寻访的结果是不遇,即没有遇到;

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视频展现台)

这首诗采纳问答体,是通过寻访者向童子打听师傅的去向,童子作了回答的形式写的,这三番问答,逐层深化,表达感情有起有伏。

四齐读古诗,练习背诵

五补充阅读

贾岛《剑客》。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词。

3、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凭借课文详细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同学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同学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熟悉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预备: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

1.认生字。课题上有4个字,读一读:

寻隐者遇

2.释题。这首诗的是唐代诗人贾岛。

寻:查找,寻访。隐者:独居大山林里的人。遇:碰见,遇上。

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访问隐者却没有遇见。

3.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同学围绕"寻"思索。如,诗人为什么没遇上?有没有问问其他人?为什么不在那等一会儿?

二、自学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

2.画出本课要求学会和熟悉的生字,读一读。

3.看插图想想:图上画的是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三、读诗句,认生字

1.检查课文朗读状况。留意读准平、翘舌音的字:松、采;师、深。"只"是多音字,文中读zhi。

2.提问:(1)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完整通顺地回答问题,相机识字:松、童。)

(2)图上谁是诗人,谁是童子?诗人要找的隐者是童子的什么人?识字:师

(3)诗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没遇上他师父呢?

相机识字:言采药深

(4)朗读课文。

四、指导朗读

引导同学椵想自己是诗人在松下遇上童子,体会向童子询问时的心情,把这种心情读出来。老师先放录音,同学再练习朗读。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

言师/采药/去。(感到绝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盼望)

云深/不知/处。(无可奈何)

五、识字、写字指导

松:用学过的木字旁和熟字"公"记字形。组词:松树、放松。

童:上下结构。上面是"立",下面是"里"。这个字横画多,但长短不一。首横最短,次横最长,最终一横又比它上面一横长些。组词训练:童话、儿童、童年。

言:发言、说话的意思。首横最长,中间两短横。

师:左边是一短竖和一撇右边是横下一个"巾"。组词:师父、老师。

采:上面是爪字头,表示手,下面"木"表示树,手伸到树上表示采摘的动作。第一笔为平撇,下面的三笔间隔要匀。

深:左右结构。右边上面不要写成穴宝盖儿。组词巩固:深山、深海、深浅。

六、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寻隐者不遇》。

二、教学过程

(一)走近诗人知“贾岛”

1.同学们,人们写文章时的用词造句都要反复推敲。你们知道“推敲”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吗?这里边还有个故事呢!(师叙述贾岛因斟酌“推”、“敲”而冲撞韩愈的故事,并简介贾岛生平。)

2.唐代诗人贾岛的创作态度极为仔细,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他的诗自然质朴、高度凝练、耐人寻味,一首《寻隐者不遇》。你看,唐朝大诗人韩愈是这样赞扬他的——(课件出示:孟郊死葬北邙山,日月风云顿觉闲。天恐文章浑断绝,再生贾岛在人间。)再看看,北宋诗人梅尧臣又是怎样评价贾岛的——(课件出示: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3.贾岛的诗为什么能写得这么好呢?他是把诗当做生命的,用他自己的话说:“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他写诗以刻苦仔细著称,常为得一个好字而费尽苦心。请看——(出示贾岛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4.唐朝后期,还有不少诗人成了贾岛的超级“粉丝”,把贾岛的画像和诗歌供奉起来,烧香膜拜呢!今日,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五言绝句。(课件出示:笛声悠悠,安静的高山深林中,出现《寻隐者不遇》。悠扬的音乐,奇妙的画面,动情的朗诵,能快速调动同学的学习爱好,创设学习古诗的情境。而对诗人的了解,可以为进一步领悟诗歌作铺垫。

(二)走进诗句识“童于”

1.理解诗意。师:这首诗读来琅琅上口,简洁易懂,老师信任同学们自己就能读懂。请四人小组合作学习,遇到不懂的地方相互争论争论。

2.观看图画。诗人贾岛前往山中寻访隐者,惋惜没有遇到,于是他以这首诗记录下了与隐者的徒弟的对话。请观看插图,结合诗句想象诗人与童子是怎样一问一答的。

3.引导推想。学情预设:“松下问童子”,是怎样问的?(师父在家吗?)你怎么知道诗人是这样问的?(依据童子答的“言师采药去”推断。)请用简练的表达还原诗人的问话。(在何处采药?在山中何处?)小结:诗人的写法多妙啊,寓问于答,言简而意丰。

4。角色扮演。老师扮诗人间,同学扮童子答。

5.揣摩心理。和童子对话的过程中,诗人的心理经过了怎样的变化过程。(出示填空题: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树下站着隐者的徒弟,于是满怀地问:“请问你师父在吗?”童子答:”师父采药去了。”诗人有些,又问:“去哪里采药?”童子答:“就在这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有找到隐者,于是又问:“在山里的什么地方呀?”童子答:“云雾充满,不知道在哪里。””唉!”诗人叹了口气,彻底了。)走近诗人走进“诗”——

6.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读诗只能让人明白诗句写了什么,仅得“象”;体会了诗中情,才得“意”。“意”与“象”相融合,才有意境。学古诗,既要显“象”又要得“意”。这一教学环节,利用多种手段,意在让同学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情,感悟诗的意境。教学时要让同学领悟到:区区20个字,既描绘了好玩的情景,又隐含了诗人的心情变化。这样才能让同学真实地感受到古诗语言的无穷魅力。]

(三)走出诗歌寻“隐者”

1.吟诵演画,品诗味。

(1)同学们,我们的古诗多美啊!它的语言美,美在简练、生动;它的节奏美,像音乐般鲜亮、美丽;它的意境美,让人身临其境、沉醉其中。一样好东西,你爱它,会反复地看,反复地摸;一首好诗,我们也要反复玩味。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来玩赏这首诗的韵味,可以深情地朗诵,可以配上调子吟唱,可以编故事,可以找同学演一演,可以简要勾画诗中的画面……

(2)学习成果展现。

(3)小结。师:一首好诗,激活了同学们制造的才智,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享受,诗人的才华令我们赞美。

[阅读观赏是共性化的行为。让同学用自己宠爱的方式玩味古诗,可以激发制造潜能,张扬学习共性。多角度展现学习成果,可以丰富同学的阅读感受。]

2.拓展延长,赏诗文。

(1)读贾岛的《寻人不遇》。“闻说到扬州,吹箫有旧游。人来多不见,莫是上迷楼。”要读出”诗人寻人,亦是赏景,景美心怡,虽不遇人,亦可品尝其中乐趣”的情致。

(2)读韦应物的《寄全椒山中道士》。“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恃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思索:诗中哪两句诗与《寻隐者不遇》。

(3)读僧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老师要为同学解释最终四句诗的意思。

[语文教学应当有情感关怀的使命,应当有价值引导的功能。在观赏诗文的同时,同学对诗人严谨仔细的创作态度也会深有感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悄然达成。语文课程的价值得以有力开掘。]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篇七

一、概述

《寻隐者不遇》。诗句浅显精练,第一句从“问”开头,后两句省略“问”只写了“答”,可见用词奇妙。

二、教学目标分析

学问与技能目标:

熟悉两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理解重点字词,进而理解诗意。培育同学想象力量,把诗的语言转化成生动形象画面,会用自己语言叙述。

过程与方法目标:

随文识字,鼓舞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引导同学通过合作沟通解决问题,鼓舞同学朗读、感悟、想象,进而使同学在头脑中再现画面。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感情变化。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教学对象是三班级的同学,他们虽然初步把握了理解古诗的方法,但这首诗每句都有省略,这对同学理解诗句造成肯定困难,老师要通过提示关心同学理解。本班同学奇怪   心强,为此要创设肯定的故事情境来帮助教学。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首古诗诗句自然质朴,通俗明快,为此在教学中努力渲染诗境,在老师生动的故事情境描述中、在古典的乐曲演奏中,同学伴同老师一起走进文本、一起探究感悟文本。由于三班级同学自主学习力量差,为此在理解古诗时我采纳合作探究的方式,不仅可培育同学合作意识,更能达到预期目标。为更深一步感悟古诗内容、意境、情感,我鼓舞同学大胆想象、大胆填说,再现画面、大胆吟诵,再悟情感,进而升华情感,给同学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预备:自制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长大后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老师针对不同的价值观进行评价)老师今日向大家介绍一种人————隐者(板书隐者)

2、体会隐者含义

请同学自由谈对隐者的理解。可以结合解释,老师适时引导。(隐者一般隐居在风景美丽、环境幽雅的深山中。一般是有学问有品德的人。

3、引出诗人

有一位大诗人要查找一位隐者(板书寻)。大家知道他是谁吗?板书贾岛。(指生介绍诗人)老师:贾岛是一个读书刻苦的人,但经过几年都没考中,他心想肯定是自己在某一方面做的不好,于是要请教高人。有一天他打听到大山深处住着一位以采药为生的高隐士这位隐士很有学问,正是贾岛要找的`人,于是他打听好住址预备好干粮,上了路。

(二)绽开想象创设诗境

老师一边播放美丽民乐及山水图片,一边叙述引导同学进入情境。

(三)初读古诗明诗意

过渡:我们伴同贾岛跋山涉水最终来到隐者的家,贾岛能不能找到他呢?

1、老师范读古诗(同学边听边思索问题——诗人遇到隐者了吗)

2、指生回答问题引出“不遇”(板书不遇)

3、引导同学质疑(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他的心情会怎样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