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河北省秦皇岛市陈各庄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现代文阅读①中国现代散文,发端于伟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郁达夫曾说:“五四运动的最大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正是这种“发现”,沟通了我国新文学和世界现代文学的精神联系,奠定了“自我”在现代散文中的主体地位,激活了“散文的‘心’”,具有划时代意义。散文的写作从此变得面貌一新:不仅由“白话”替代了“文言”,在“文字媒体”的使用上完成了一次全新的转换;而且,由“代圣贤立言”变为“表现自己”,从内容记写上实现了和世界文学的同步对接;同时,“文章”上升为“文学”,则又极大地提升了散文的“审美品位”。现代散文石破天惊般的辉煌发展与巨大业绩,是继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之后散文史上又一次思想、文体的大解放,大突破!②在散文里,真实而独特的写作“主体”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郁达夫所说的“‘个人’的发现”云云,其实指的正是走进散文之中的那个活生生的“自我”。在郁氏看来,文学作品都是变化了的作家之“自叙传”,散文当然更不例外。据此他指出:“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他这里所说的“个性”,还有林语堂此前所说的“性灵”,指的也都是这种“自我”。③散文是一种“实”“虚”结合,因“实”出“虚”的艺术。所谓“实”,指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景等真实的客观外物。写作“主体”生活在社会现实里,处身于这些人、事、物、景的现实生活环绕之中,他自然会有所观照、感应,并产生出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反映。因此,在散文中写出这些激活“主体”精神映射的“实生活”来就显得很有必要;它实在是营造作品精神家园不可或缺的“基石”,是构筑整座情感大厦必不可少的“铺垫”。④在散文的“实生活”层面上,作者所做的是“生活运动”。在这里,“真实”是绝对的要求。其记写应准确无误,取信后世,力戒虚构编织,矫情伪饰。散文的这种“纪实性”,是“文体”和读者之间千百年来所达成的一种信任“默契”,是不可率性改动的。⑤散文需要写“实”,但写“实”并非终极目的。散文的真正用意或精神是在铺垫好这些“基石”后,向情感、精神等“形而上”的领域大胆进发,构建出一个精神或心灵的大厦!而这即是写“虚”。写“虚”,又可向两方面发展:一是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着力,走客观、向外的路,主“理”,重哲理感悟,求思想深邃,以理智的深刻、明澈取胜——杂文、随笔等走的即是此路;二是在“人类自身”的观照上着力,走主观、向内的路,主“情”,重人性开掘,求心灵净化,以情感的明净、深沉动人——艺术散文走的即是此路。(有删改)1.下列对“现代散文”的有关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郁达夫认为现代散文是作家心灵的真实流露,它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更能体现作家的个性。B.现代散文大大提升了散文的审美品位,使散文这种文体获得了思想的大解放而走向辉煌。C.现代散文以白话代替了文言,在文字形式上实现了大的变革,从而和世界文学同步对接。D.五四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个体对“自我”的发现,使现代散文不再只是“代圣贤立言”的文章。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散文是虚实结合的艺术,它既要建立在作家的生活基础之上,又要写出作家的情感、精神。B.杂文和随笔着力于表现“人与社会”的关系,艺术散文则着力于表现作家自身的情感世界。C.散文的用意是表现出人的精神感悟和情感世界,并以此打动人,所以写实并不是散文的真正目的。D.现实生活是作家营造精神家园的基石,散文应该真实地表现这种生活,而不能矫情、虚构。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文意的一项是()(3分)A.现代散文由于对“自我”的肯定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先秦之后的古代散文却完全淹没了自我,是没有“心”的应时之作。B.郁达夫认为,文学作品都是变化了的作家的“自叙传”,因而他的散文都是其生活的真实再现,没有虚构和想象的成分。C.现代散文之所以广受读者喜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作家能依据“纪实性”原则,反映真实的生活,表达真挚的感情。D.只有以开掘人性、净化心灵为要务的散文才会深沉动人,这样的文章虚实结合,有着特殊的艺术魅力。参考答案:1.B
2.D
3.D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中国式尊严冯华近几年,大批富起来的中国游客蜂拥前往世界各地观光,你能在不同的陌生国度看到越来越多的中文警示牌:禁止随地吐痰、禁止随地大小便、禁止吸烟……这让我们这些能看懂中文的人真有些无地自容。如何在全世界面前保持尊严,我去吉隆坡读书的第一天,就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来自各国的留学生(比例最大的是中国人)必须先通过一次语言水平测试,依据测试成绩确定入学等级。考试地点在一个大阶梯教室,学生们自由落座,由英语系两位老师监考。当其中一位深色皮肤、一口标准英式英语的S小姐草草视察过座位布局后,忽然暂停发卷,匆匆跑上讲台。“请注意,所有中国学生不允许坐在相邻的座位!”她大声宣布,“中国学生必须和其他国家的学生相邻而坐。”很多学生英语水平差,没听懂她的话,交头接耳地打听。我听懂了,并且知道邻桌的也是位中国学生,但是我没动。教室一片大乱,在S小姐的再三催促下,中国学生都按她的要求间隔开来落座了。我身边的中国学生也要换开,我阻止了他。“如果我们换位置,证实我们的确有作弊的嫌疑。”我说,“反正我不换。”他也不换了。S小姐很快走到我们面前。“你们都是中国学生吧?”她说,“请将座位换开。”我坐在原地一动不动,心平气和地用英语回答她:“别国的学生不换,我也不会换。如果你因为我们是中国学生就认定我们会作弊,你可以一直站在我们身边监考。这总可以了吧?”她看了我几秒钟,没说什么,转身走开,宣布考试开始。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一直能感觉到她刀子似的目光,她不时从我面前走过,我视若无睹。后来我提前完成试卷离场,并且顺利地通过了这次测试,直接进入专业课的学习。那天和几个中国同学在电梯里又碰到了这位S小姐。“祝贺你,你这次考得很好!”她显然记住了我,态度热情,同时瞥了一眼电梯里另外几个中国学生,语速很快地补充:“但很多中国学生必须从最低级别开始学习英语,并且那天的确抓到几位中国学生作弊。”我承认我被她的态度刺激了,接下来我头脑一热,选择了她名下一科作为专业课之一。为了维护尊严,我吃尽了苦头。每次上她的课之前,至少要用足两小时做预习,查清所有生词,否则完全无法跟上她那语音标准但语速极快的讲课。那段时间,除了学校课程之外,我正在规划自己未来的人生方向,并决定要以写作作为终身职业。我买了电脑,开始第一部长篇小说的创作,在小说写到近一半时,我终于决定暂停学校课程,专心把小说写完。去办休学手续时,最令我踌躇的就是S小姐的课,虽然有充足的理由,但却仍有逃离的羞愧。办公室看到S小姐,出乎我的意料,她非常温和坦白地告诉我,她看到了我自入学以来付出的所有努力,也看到了我的每一点进步。“如果你认为分数会给你目前的学习造成过大的压力,”她非常诚恳地对我说,“以后的测试我可以不为你打分,直到你自己认为解脱困境为止,你觉得怎么样?”我好一会儿说不出话来,然后我告诉她,为了尽快完成我的小说,我必须休学半学期,希望得到她的理解。她显得非常惊喜,兴致勃勃地询问了小说的内容,并大加赞赏,直到我脸红为止。“你为维护尊严所做的一切,”她说,“我都能明白,对不起,我为你骄傲!”最后这句话害我差点儿掉下泪来。(选自《青年博览》)4.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部分写各种中文示牌,说明很多中国旅客在国外缺少尊严,为下文故事的发生提供背景,该部分在结构上也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B.“我”通过测试之后,在电梯里和S小姐相遇,她对“我”补充说的话是想表明自己之前的做法是有道理的。C.虽有充足的理由暂停课程,但“我”仍感到羞愧,原因是自己暂停学业,有知难而退的嫌疑,有损尊严。D.文章结尾说“我差点儿掉下泪来”,这泪里既有“我”通过努力获得尊严的欣慰,也有对S小姐给予“我”理解和鼓励的感动。5.小说中的“我”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6.小说为什么以“中国式尊严”为题?这篇小说给你怎样的启示?参考答案:4.A
5.①有主见和魄力:敢于坚持自己的想法,不随波逐流;无论是换座还是中止学业写小说都表现出我的主见和魄力。②自尊心强:在有损于中国人尊严的情形面前,据理力争,维护了中国人的尊严。③刻苦勤奋:能够为自己的选择付出努力。
6.标题:作者以“中国式尊严”为题,意在强调尊严对于那些早已失去尊严的中国人的重要,从而使小说主题更突出,且更能激发读者的共鸣。启示:①一个人的尊严是要靠不甘落后、坚韧不拔的精神来维护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尊严更是如此。②尊严不是别人给的,要通过自己的坚持、完善自我、强大自我才能赢得。【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小说情节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结构,然后根据议论抒情的语句明确主旨,体会内容,关注手法。A项,分析不当。开头部分是小说序幕,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关于故事,也仅仅是交代了故事的开端:学生们在一个大阶梯教室自由落座,其中一个监考老师S小姐匆匆跑上讲台。在结构上没有体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选项认为“该部分在结构上也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是无中生有。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概括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从环境交代、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主题表达、手法技巧等方面来切入,多关注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细节等方面的描写,要回归文本,找到写该人物的内容,把握主要性格特征,并注意联系其他人物来看,防止遗漏得分点。小说主要写了“我”的三件事:坚持不换座位,坚决选S小姐的课,休学写小说。第一件事可以看出作者不随波逐流,有主见有魄力;第二件事,从“选择了她名下一科作为专业课之一。为了维护尊严,我吃尽了苦头。每次上她的课之前,至少要用足两小时做预习,查清所有生词,否则完全无法跟上她那语音标准但语速极快的讲课”这些话可看出我的初衷和我的辛苦付出,体现了我的自尊心强和不甘落后,不怕吃苦的性格;第三件事,从结尾一段话可知也是为维护尊严而做的选择。从情节、环境、人物自身的言行举动等方面分析人物的形象,先概括性格特点,再举实例分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和小说深层意蕴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从结构(情节)和内容(主题)两个角度考虑,关注标题本身的内容和艺术特点,在理解题目本意的基础上理解标题与文本的联系。本文标题的结构作用不明显,可不答。启示应结合小说的主题和社会背景描写,有的放矢,不能过于开放。尊严对于一个人来讲很重要,对于那些早已失去尊严的中国人来讲更有强调的必要,作者以“中国式尊严”为题,意在强调“中国人的尊严”,是为了使小说主题更突出。小说中的“我”的表现就是一个有尊严的中国人的表现。“你为维护尊严所做的一切,”她说,“我都能明白,对不起,我为你骄傲!”我的表现得到了S小姐的认可和称赞,全文围绕“中国式尊严”来写更能激发读者的共鸣。【点睛】人物形象的考查,是高考的侧重点之一。答题时要从了解环境、分析情节、弄清人物间的关系和表现手法入手,分析概括人物主要特点。可以分四步走:1、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2、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外貌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3、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4、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分条概括。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①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以为“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附带语省略去了。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②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是改得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语法。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流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不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从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来得更有力。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一、“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疾,在赞美时便不适宜。二、“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copula)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在“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中“风度”便变成主词,和“你(的)”平行根本不成一句话。③这番话不免啰唆,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描铣必较不可。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例如《史记》李广射虎一段:“李广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游,视之,石也。因更复射,终不能人石矣。”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它“凡多三石字”,当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镟,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或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游视之,石也。”④在表面上改的似乎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意味。原文“终不能复人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⑤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乌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于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如果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频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节选自朱光潜《咬文嚼字》)12.下面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A.作者认为郭沫若援例把“你有苹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是不很妥当的。B.咬文嚼字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通常是一个贬义词。C.有时候,我们说了一句话但听者不太明白,于是我们又换一种说法,这两句话的意味有时可以完全一样。D.作者认为韩愈将“推”字修改为“敲”字可能不是那么妥当。E.“推”和“敲”哪一个字用得比较恰当,不在于字的本身而在于作者当时要说的哪一种境界。13.对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1、2段举出《屈原》中炼字的例子,说明“你这”式、“你是”式、“你有”式三种有着不同句式的意味。B.第3、4段举出王若虚《史记辨惑》中对《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就不同了。C.第5段举出贾岛“推敲”的故事,说明用字不同意境也不同。D.第1-5段,作者指出读者应从文章所阐明的咬文嚼字的道理中,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须善用文字联想意义的好习惯。14.将“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为什么?(4分)15.为什么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上‘推敲’”?(4分)参考答案:12.BC(A.原文“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似乎”只是客气的说辞。B.原文“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C.原文“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选多于两项,按前两项计算。)13.D(这不是选文第1-5段的主要内容。)14.“你是什么”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2分)“你这什么”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2分)改动之后更能表达婵娟对宋玉的憎恶情感,因而显得够味。15.在文字上的“推敲”,可以指两方面的选择,一是选择不同的句式,二是选择不同的文字。(2分)而最终要选哪种句式,选哪个文字,就要根据要表达的不同思想情感来确定。(2分)所以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略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太祖讳匡胤,姓赵氏,涿郡人也。后唐天成二年,生于洛阳夹马营。既长,容貌雄伟,器度豁如,识者知其非常人。学骑射,辄出人上。尝试恶马,不施衔勒,马逸上城斜道,额触门楣坠地,人以为首必碎,太祖徐起,更追马腾上,一无所伤。会周祖以枢密使征李守真,应募居帐下。广顺初,拜滑州剐指挥。世宗即位,典禁兵。北汉来寇,世宗率师御之,战于高平。将合,指挥樊爱能等先遁,军危。太祖麾同列驰马冲其锋,汉兵大溃。乘胜攻河东城,焚其门。左臂中流矢,世宗止之。还,拜殿前都虞候,领严州刺史。显德四年春,从征寿春,拔连珠砦,遂下寿州。唐主畏太祖威名,用间于世宗,遣使遗太祖书,馈白金三千两,太祖悉输之内府,间乃不行。六年,世宗拜太祖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恭帝即位,改检校太尉。七年春,北汉结契丹入寇,命出师御之。次陈桥驿,军中知星者苗训引门吏视日下复有一日。夜五鼓,军士集驿门,宣言点检为天子。迟明,逼寝所,太宗入白,太祖起。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即掖太祖乘马。诸将皆载拜,肃队以入。副都指挥使韩通谋御之,王彦升遽杀通于其第。有顷诸将拥宰相范质等至太祖见之呜咽流涕曰违负天地今至于此质等相顾计无从出乃降阶列拜召文武百僚,至晡,班定。翰林承旨陶谷出周恭帝禅位制书于袖中,宣徽使引太祖就庭,北面拜受已,服衮冕,即皇帝位。
(节选自《宋史·太祖本纪》)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有顷/诸将拥宰相范质等/至太祖/见之呜咽流涕曰/违负天地/今至于此/质等相顾计无/从出乃降阶列拜/B.有顷/诸将拥宰相范质等/至太祖/见之呜咽流涕曰/违负天地/今至于此/质等相顾/计无从出/乃降阶列拜/C.有顷/诸将拥宰相范质等至/太祖见之/呜咽流涕曰/违负天地/今至于此/质等相顾/计无从出/乃降阶列拜/D.有顷/诸将拥宰相范质等至/太祖见之/呜咽流涕曰/违负天地/今至于此/质等相顾计无/从出乃降阶列拜/1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祖,指先祖称谓,后多用于开国帝王的庙号。开国之君,功劳甚大,故而继承帝位的子孙尊其为“太祖”。B.五鼓,古代民间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鼓,又叫五更或五夜;亦指第五更,即丑时。C.黄衣即黄袍,古代帝王的袍服,“黄袍”往往被看作皇权的象征。D.翰林是我国古代官名,一般是指翰林学士。唐宋时期,皇帝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学士,专掌内命。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祖骁勇矫健,敢于挑战。他曾试骑烈马,不用马嚼口和笼头,马跑上城墙斜坡道,致使他额头触碰门框,摔到地上,但他起来后追上马腾跃而上。B.太祖英勇善战,屡建军功。高平之战,后周军队危急之时,太祖指挥部队冲溃敌军,显德四年春天又随世宗出征,攻克了连珠砦、占领了寿州。C.太祖不贪钱财,巧破离间。南唐主畏惧他的威名,使用离间计,派遣使臣送给太祖书信和白银,太祖把送来的白银全部送到内府,使南唐的离间计失败。D.太祖顺天应命,黄袍加身。太祖率军驻扎陈桥驿时,有人看到天空出现双日奇观,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既长,容貌雄伟,器度豁如,识者知其非常人。(2)军士集驿门,宣言点检为天子。迟明,逼寝所,太宗入白,太祖起。参考答案:10.C
11.B
12.D
13.(1)(太祖)长大后,相貌雄伟,心胸豁达,有见识的人知道他不是一般人。[译出大意给3分;“豁如”(2)军中将士集中在驿门前,当众宣布要让点检做皇帝。天快亮时,将士们来到太祖寝室外,太宗进去向太祖报告(外面发生的事情),太祖起身。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本段话的大意为:过了不久,将领们拥着宰相范质等人前来,太祖见了他们,低声哭泣着说:“我违背天地,今天到了这种地步!”范质等人互相看看,没有什么办法可想,于是退到台阶下列队下拜。其中注意结合文言文行文的习惯,也可借助标志词,如“有顷”“之”“曰”“于此”“乃”。本句还可以根据一些名词,如“宰相范质”“太祖”等做出判断。11.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解答此类题目,还可以结合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B项,五更相当于寅时,即拂晓时候。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定。D项,“在后周将士的一致拥立下”说法有误,从文中“副都指挥使韩通谋御之”可知。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器度”,心胸、胸襟;“豁如”,豁达、开阔、旷达;“非常”,不同寻常、不是一般。第二句得分点:“宣言”,宣布、宣告;“迟明”,天快亮时、黎明;“白”,报告。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宋太祖名匡胤,姓赵氏,涿郡人。后唐天成二年,出生在洛阳夹马营。(太祖)长大后,相貌雄伟,心胸豁达,有见识的人知道他不是一般人。(太祖)学习骑马射箭,总在常人之上。曾经试骑一匹烈马,不用嚼口和笼头,烈马奔上登城楼的坡道,太祖的额头撞上门框的横木而从马上摔到地下,人们都认为太祖的脑袋一定撞碎了,(只见)太祖慢慢站起来,再次追上烈马飞身跳上,一点也没受伤。正好周太祖以后汉枢密使的身份征讨李守真,太祖应募在周太祖军帐下供职。后周广顺初年,太祖任滑州副指挥。周世宗即位,太祖执掌禁军。北汉来侵犯,周世宗率领军队抵御来犯之敌,在高平摆开战场。战斗将要展开的时候,指挥樊爱能等人首先逃跑,后周军队十分危急。太祖指挥同伴骑上马迅速冲向敌人前锋,北汉军队大败溃逃。太祖乘胜进攻河东城,焚烧城门。(太祖)左臂被流箭射中,周世宗没有让他再战。回到京城后,太祖被任命为殿前都虞候,兼任严州刺史。显德四年春天,跟随周世宗出征寿春,攻克连珠砦,乘势攻下寿州。南唐主畏惧太祖的威名,在周世宗那里使用离间计,派遣使臣送给太祖一封信,馈赠三千两白银,太祖把白银全部送到内府,南唐的离间计失败。显德六年,世宗任命太祖为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周恭帝即位,太祖改任检校太尉。显德七年春天,北汉勾结契丹进犯后周,朝廷命令太祖率领军队抵御敌人。大军驻扎陈桥驿,军队里一名懂得天文的人苗训招呼门吏看太阳下面还有个太阳。这天下半夜,军中将士集中在驿门前,当众宣布要让点检做皇帝。天快亮的时候,将士们来到太祖寝室外,太宗进去向太祖报告(外面发生的事情),太祖起身。军校们手里拿着兵器排列在庭院中,说:“现在军队没有主人,我们愿意拥立太尉当皇帝。”太祖还没有来得及答话,就有人把黄袍加在太祖身上,大家围着他下拜,高喊万岁,立即扶太祖上马。将领们都罗列而拜,整肃队伍返回开封城。后周副都指挥使韩通计划抵抗,王彦升情急之下把韩通杀死在他家中。过了不久,将领们拥着宰相范质等人前来,太祖见了他们,低声哭泣着说:“我违背天地,今天到了这种地步!”范质等人互相看看,没有什么办法可想,于是退到台阶下列队下拜。太祖召集文武百官,到了黄昏时,文武官员已排定了位置。翰林承旨陶谷从袍袖中拿出周恭帝的禅位制书,宣徽使引导太祖到了殿前庭里,北面下拜接受制书后,换上皇帝的衣帽,登上皇帝宝座。5.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第4—7题。徐勣字元功,宣州南陵人。举进士,选桂州教授。王师讨交趾,转运使檄勣从军。饷路瘴险,民当役者多避匿,捕得千余人,使者使勣杖之,勣曰:“是固有罪,然皆饥羸病乏,不足胜杖,姑涅臂以戒,亦可已。”使者怒,欲并劾勣,勣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舒亶闻其名,将以御史荐,勣恶亶为人,辞不答。通判通州,濒海有捍堤,废不治,岁苦漂溺。勣躬督防卒护筑之,堤成,民赖其利。徽宗立,迁中书舍人,修《神宗史》。时绍圣党与尚在朝,人怀异意,以沮新政。帝谓勣曰:“朕每听臣僚进对,非诈则谀;惟卿鲠正,朕所倚赖。”诏与蔡京同校《五朝宝训》。勣不肯与京联职,固辞。迁翰林学士。国史久不成,勣言:“《神宗正史》,今更五闰矣,未能成书。盖由元祜、绍圣史臣好恶不同,范祖禹等专主司马光家藏记事,蔡京兄弟纯用王安石《日录》,各为之说,故论议纷然。当时辅相之家,家藏记录,何得无之?臣谓宜尽取用,参订是非,勒成大典。”帝然之,命勣草诏戒史官,俾尽心去取,毋使失实。勣与何执申偕事帝于王邸,蔡京以宫僚之旧,每曲意事二人,勣不少降节。谒归视亲病,或言翰林学士未有出外者,帝曰:“勣谒告归尔,非去朝廷也,奈何轻欲夺之!”大观三年,知太平州。召入觐,极论茶盐法为民病,帝曰:“以用度不足故也。”对曰:“生财有道,理财有义,用财有法。今国用不足,在陛下明诏有司,推讲而力行之耳。”帝曰:“不见卿久,今日乃闻嘉言。”蔡京自钱塘召还,微言撼之曰:“元功遭遇在伯通右,伯通既相矣。”勣笑曰:“人各有志,吾岂以利禄易之哉?”京惭不能对,勣亦终不复用。以疾卒,年七十九。勣挺挺持正,尤为帝所礼重,而不至大用,时议惜之。
(节选自《宋史·徐勣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足胜杖,姑涅臂以戒
胜:能承受B.勣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
夺:强迫C.人怀异意,以沮新政
沮:阻止
D.今更五闰矣,未能成书
更:经过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徐勣刚直守正的一组是(3分)(
)①勣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
②勣躬督防卒护筑之,堤成,民赖其利③勣恶亶为人,辞不答
④宜尽取用,参订是非,勒成大典⑤勣与何执中偕事帝于王邸
⑥人各有志,吾岂以利禄易之哉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②⑤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朝廷发兵讨伐交趾时,转运使发布官文,徐勣应命从军。由于运送粮饷的路上瘴气弥漫,崎岖险阻,服役的人大多逃避。徐勣同情他们,为使一千多个被捉来的人免遭杖责而据理力争。B.徐勣一向关心百姓疾苦。担任通州通判时,曾亲自监督修筑海堤,以免海水泛滥成灾。担任太平州知州时,又曾极力陈述现行茶盐法给百姓带来的苦痛,建议皇帝诏令全国有关官员合理地生财、理财、用财。C.针对《神宗正史》久未编成的状况,徐勣认为原因在于史臣好恶不同,取材各有偏向,意见难以一致,所以应广泛搜集资料,明辨是非,才能修成符合史实的国史。他的见解和主张得到皇帝肯定。D.皇帝曾命令徐勣与蔡京同校《五朝宝训》,徐勣一再推辞,不肯与蔡京共事。后来在徐勣回乡看望生病的亲人时,蔡京便以翰林学士没有擅离朝廷的先例为由提出异议,但皇帝并不同意蔡京的看法。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人各有志,吾岂以利禄易之哉?译文:
(2)尤为帝所礼重,而不至大用,时议惜之。译文:
参考答案:附译文:
徐勣字元功,是宣州南陵人。推举他为进士,选任他做桂州教授。朝廷发兵讨伐交趾,转运使发公文,徐勣应命从军,由于运送粮饷的路上瘴气弥漫,应当服役的人大多逃避,抓了一千多人,使者让徐勣杖责他们,徐勣说:“他们确实有罪,可是他们都是饥饿体弱多病的人,不能承受杖责,姑且染黑他们的胳膊来警告他们,也就可以了。”使者非常生气,想一并弹劾徐勣,徐勣据理力争,丝毫不改变,使者也不能改变他。舒亶听说他的声名,要凭借御史的身份推荐(他),徐勣厌恶舒亶的为人,就推辞不答应。他担任通州通判时,靠近海的地方有个堤坝,废弃已久没有治理,百姓每年都遭受海水泛滥之苦,徐勣亲自督促士兵修筑海堤,堤坝修成后,百姓依靠它获利,徽宗即位,徐勣升职做中书舍人,修订《神宗史》。当时绍圣的党羽还在朝中,人们都怀有不同的想法,来阻止新政的实施,皇上对徐勣说:“我每次听大臣应对问话,不是欺骗就是谄媚,只是徐勣耿直,正是我依赖的。”于是下诏让徐勣与蔡京共同校对《五朝宝训》,徐勣不肯同蔡京合作,就坚持推辞。后升职翰林学士,国史很久都没修完,徐勣说:“《神宗正史》,现在已经修改五次了,还没能成书。大概因为元祜、绍圣这些史官好恶不相同,范祖禹等人专门负责司马光收藏的一些记事,蔡京兄弟纯粹用王安石《日录》,各执一词,所以议论纷纷。当时的辅相之家,每家都藏有记录,怎么能够说没有呢?我认为应该全部取用,参考修订对错之处,才能修成国史。”皇帝认为他说得对,命令徐勣草拟诏书告诫史官,让他们尽心去收集,不要让史实失真。徐勣与何执中共同在宫中侍奉皇上,蔡京凭借自己是老官僚,常常违心地奉承二人,徐勣并没有稍稍降低自己的品节。(徐勣)请求回家探望亲人的病情,有人说翰林学士中没有外出的规定,皇帝说:“徐勣请求回去,不是离开朝廷,怎么是他轻易改变这个规定呢!”大观三年,徐勣担任太平州知府。皇上召他进见,他极力陈述先行的茶盐法给百姓带来的痛苦,皇上说:“是因为资财不足的缘故啊。”徐勣回答道:“获得钱财要有道,打理钱财时要讲义,花费钱财要得法,现在国家资财不足,陛下可召令全国有关官员,推广宣讲并亲力推行它。”皇上说:“不见你很久了,今日才听到好的建议。”蔡京从钱塘被召还,用隐晦的话语打动他说:“你的功劳在伯通之上,伯通已经是丞相了。”徐勣笑着说:“各人有各人的志向,我哪能因为利禄改变呢?”蔡京很惭愧无言以对,徐勣最终也没有再被重用。后因病而死,享年七十九岁。徐勣耿介正直,特别受皇帝礼遇器重,但没有得到重用,当时人议论为此感到惋惜。
略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八大山人①者,故前明宗室,为诸生,世居南昌。弱冠遭变,弃家遁奉新山中,剃发为僧。不数年,竖拂称宗师。住山二十年,从学者常百余人。临川令胡君亦堂闻其名,延之官舍。年余,竟忽忽不自得,遂发狂疾,忽大笑,忽痛哭竟日。一夕,裂其浮屠服,焚之,走还会城。独自徜徉市肆间,常戴布帽,曳长领袍,履穿踵决,拂袖翩跹行。市中儿随观哗笑,人莫识也。其侄某识之,留止其家。久之疾良已。山人工书法,行楷学大令、鲁公,能自成家;狂草颇怪伟。亦喜画水墨芭蕉、怪石、花竹及芦雁、汀凫,翛然无画家町畦②。人得之,争藏弆③以为重。饮酒不能尽二升,然喜饮。贫士或市人屠沽邀山人饮,辄往;往饮,辄醉。醉后墨渖淋漓,亦不甚爱惜。数往来城外僧舍,雏僧争嬲④之索画;至牵袂捉衿,山人不拒也。士友或馈遗之,亦不辞。然贵显人欲以数金易一画,不可得;或持绫绢至,直受之曰:“吾以作袜材。”以故贵显人求山人书画,乃反从贫士、山僧、屠沽儿购之。一日,忽大书“哑”字署其门,自是对人不交一言,然善笑而喜饮益甚。或招之饮,则缩项抚掌,笑声哑哑然。又喜为藏钩拇阵之戏,赌酒胜则笑哑哑,数负则拳胜者背,笑愈哑哑不可止,醉则往往欷歔泣下。予客南昌,雅慕山人,属北竺澹公期山人就寺相见,至日大风雨,予意山人必不出,顷之,澹公持寸札曰:“山人侵早已至。”予惊喜趣乎笋舆,冒雨行相见,握手熟视大笑。夜宿寺中剪烛谈,山人痒不自禁,辄作手语势。已乃索笔书几上相酬答,烛见跋⑤不倦。赞曰:世多知山人,然竟无知山人者。山人胸次汩浡郁结,别有不能自解之故,如巨石窒泉,如湿絮之遏火,无可如何,乃忽狂忽喑,隐约玩世,而或者目之曰狂士、曰高人,浅之乎知山人也!哀哉!(节选自《八大山人传》)注:①八大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画家朱耷晚年的自号。②翛(xiāo)然无画家町畦:自由自在不受画家规矩的约束。③弆(jǔ):收藏。④嬲(niǎo):纠缠。⑤跋:通“茇”,蜡烛根。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其侄某识之,留止其家。久之疾良已
良:确实B.属北竺澹公期山人就寺相见
期:约定C.烛见跋不倦
见:同“现”,露出D.忽狂忽喑,隐约玩世
隐约:表明7.下列句子中,全都能表现八大山人内心愤激郁结的一组是(
)(3分)①一夕,裂其浮屠服,焚之,走还会城②忽忽不自得,遂发狂疾,忽大笑,忽痛哭竟日③士友或馈遗之,亦不辞④贵显人欲以数金易一画,不可得⑤独自徜徉市肆间,常戴布帽,曳长领袍,履穿踵决,拂袖翩跹行⑥已乃索笔书几上相酬答,烛见跋不倦A.①②⑤B.②④⑥C.②③⑥D.③④⑤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八大山人年轻时遭遇变故,离开家逃到奉新县的山中,剃去头发做了僧人。B.八大山人擅长书法,既能师承古人,又能形成自己的风格,也喜画水墨芭蕉等,自由创作而不受规矩约束。C.作者感叹人们对山人外表癲狂的“知”,对山人杰出艺术成就及经历家国破败的内心隐痛和不媚世俗傲骨的“无知”。D.八大山人玩世不恭之态的背后是心中情感愤激郁结,无法自我排遣,如同巨石阻挡了泉水,如同湿絮阻遏了烈火,无可奈何。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履穿踵决,拂袖翩跹行。(3分)
(2)士友或馈遗之,亦不辞。然贵显人欲以数金易一画,不可得。(4分)
(3)而或者目之曰狂士、曰高人,浅之乎知山人也!哀哉!(3分)参考答案:6.D.隐约:潜藏。7.A(③表现他与普通百姓的淳朴的关系以及他率性而为的性格;④表现他对贵族统治者的鄙视;⑥是八大山人遇到知己时的一反常态,流露出他内心的喜悦。)8.C.人们对山人杰出艺术成就是“知”的。9.⑴鞋子破烂,露出脚跟,甩开袖子旋转舞动着(或译为“跳舞一样轻快地”)行走(“穿”1分,“决”1分,“拂袖”1分)。⑵朋友中有人赠送他财物,他也不推辞。然而达官贵人想要用数两银子换一张水墨画,却得不到。(“或”1分,“馈遗”1分,“易”1分,语意1分)⑶而有的人看待他,说是狂士,说是高人,他们对山人的了解真是太浅了呀!可悲啊!。(“目”1分,“浅”1分,“知”1分)参考译文:八大山人,是前代明朝的宗室,获得“诸生”的资格,世代居住在南昌。年轻时遭遇变故,离开家逃到奉新县的山中,剃去头发做了僧人。不几年,手持佛尘被称为高僧。(八大山人)住在山中二十年,跟随他学习的曾经有一百多人。临川县令胡亦堂听说他的名声,请他到官衙。一年多后,他心中空虚恍惚不得意,于是就发作疯病,忽而大笑,忽而整日痛哭。一天晚上,撕裂了自己的僧服,焚毁它,跑回了会城(南昌)。他独自在集市中徘徊,常常戴着旧布帽,披着破长袍,鞋子破烂,露出脚跟,甩开袖子,像跳舞一样轻快地行走。市中的人跟着观看嘲笑他,没有人认得出他。他的侄子认出了他,就留他住在自己家。很长时间,病才确实好了。山人擅长书法,行楷学习大令、鲁公(王献之、颜真卿),能够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写的狂草非常怪异而有气势。也喜欢画水墨芭蕉、怪石、花竹及芦雁、汀凫(野鸭),自由自在而不受画家规矩的约束。人们得到了他的画都争着收藏,把它看得很贵重。他喝酒不能喝完二升,但是喜欢饮酒。贫困的读书人或普通百姓、宰杀牲畜的、卖酒的邀请他喝酒,他就去;每次去喝酒总是喝醉。喝醉后创作时墨汁淋漓,也不很爱惜(自己的作品)。八大山人多次到城外僧舍去,小和尚争着纠缠他索要画作,甚至于拉扯他的衣袖衣襟,山人也不拒绝。朋友中有人赠送他财物,他也不推辞。然而达官贵人想要用几两银子换一张水墨画,也得不到;有人拿绫绢来,他就径直接受,说:“我把它当作做袜子的材料。”因此,达官贵人求他的书画,竟然反而要从贫困的读书人或和尚僧众、宰杀牲畜的、卖酒的那儿买到。一天,忽然在他的门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哑”字,从此对人不说一句话,然而喜欢笑并且更喜欢喝酒了。有人请他喝酒,他就缩着脖子、拍着手掌“哑哑”地笑。又喜欢游戏猜拳,赌酒胜了就“哑哑”地笑,输得多了就用拳打胜者的后背,更“哑哑”地笑个不停。喝醉了就常常叹息抽噎落泪。我客居南昌,一向仰慕八大山人,就嘱托北竺澹公约山人前往山寺相见,到这一天,刮大风下大雨,我料想山人一定不会出门,不一会儿,澹公拿着短信说:“山人天刚亮就已经到了。”我又惊又喜,急忙叫了一顶竹轿,冒着雨前去见他,握着手相视大笑。夜里在山中住宿,点烛交谈,八大山人犹如身体发痒忍不住地想要与人交流,就借助手势进行表达。随后竟然索要笔在桌上写字来酬答我,直到蜡烛尽露出烛根也不知疲倦。我认为:世上认识八大山人的人很多,却竟没有一个真正了解他的人。山人心中情感愤激郁结,另有无法自我排遣的原因。如同巨石阻挡了泉水,如同湿絮阻遏了烈火,无可奈何,于是忽狂忽哑,潜藏玩世之态,而有的人看待他,说是狂士,说是高人,他们对山人的了解真是太浅了呀!可悲啊!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国幅员辽阔,物资丰富,人口众多,盲人数量也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B.栖息地的缩减以及遍布亚洲的偷猎行为,使得野生虎的数量急剧减少,将来老虎能否在大自然中继续取决于人类的实际行动。C.许多水果都有药用功效,如柠檬中含有柠檬酸、柠檬多酚及维生素C等成分就具有很强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D.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信息流通形式形成了巨大刺激,产生了网络互动这个平台,而这一平台开拓了民意表达的公共空间,增强了政府和人民的良性互动。参考答案:D略8.下面这段文字的核心观点是(
)在信息、交通都不发达,文化娱乐活动比较匮乏的情况下,建立在地域文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就得以较好地传承发展、达至繁荣。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尤其是进入电影、电视、互联网、智能手机普及的数字化时代之后,地域色彩浓厚的传统文化面临巨大冲击。试想,当人们打开手里的智能手机,就可以观看好莱坞电影、电视节目、网络视频、流行音乐,就可以跟天南地北的人们聊天交流的时候,谁还愿意走进剧院,去观赏那些古老的地方剧种呢?A.信息化发展导致古老的地方剧种日渐式微B.信息化给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带来了威胁C.信息与交通间接影响人们的文化娱乐活动D.数字时代的文化传承需重视保护剧院特色参考答案:B试题分析:由“核心观点”可知要找中心句。“信息、交通都不发达”讲述的是以前的情况,以前的情况不重要,属于背景引入;“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开始讲述现在的情况,以前与现在对比,现在的情况更重要,即“传统文化面临巨大冲击”。“试想”即想一想,为举例子,故后文是假设论证,为了支撑前文观点,即传统文化因为信息化发展受到巨大冲击,B项是文段中心句的同义替换,当选。A项“古老的地方剧种”,文段尾句虽提及“地方剧种”,但为例子,例子内容不是重点,排除。C项“信息与交通”对应文段首句,是背景引入的部分,非重点,排除。D项“剧院特色”文段未提及,排除。9.把下面的长句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句子,使意思表达得更清楚(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愿意)(4分)拥有巨大市场的某电子集团,在美国发生的“9.11”恐怖袭击事件对全球经济造成的沉重打击如雪上加霜般作用于今年以来已经不景气的世界信息产业时,也不能不做出裁员的反应了。
参考答案:①美国发生的“9.11”恐怖袭击事件对全球经济造成了沉重打击。②它使今年以来已经不景气的世界信息产业雪上加霜。③拥有巨大市场的某电子集团,也不能不做出裁员的反应了。10.下面五个话语情境分别存在表述不当之处,请指出并加以修改,使之准确、得体。情境一某电视剧:女生送给男生一本外国诗集《雏菊》,男生一边接过诗集一边说:“多谢美女,那我就笑纳了。”情境二一封请柬:“我明日乔迁新居,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家中备下薄酒……”情境三凤凰卫视记者连线报道:“南城门天池公园开放后,我已多次光顾,不论是春天的姹紫嫣红,还是冬天的玉树琼枝,我都领略过……”情境四央广新闻广播稿:近期的多场暴雨,造成泸沽湖景区道路阻断……滞留游客可望明日返回丽江市区。情境五收到曹文轩著作后的短信回复:您惠赐的大作已收到,定当惠存。参考答案:(1)“笑纳”改为“收下”;(2)“乔迁新居”改为“搬新家”;(3)“光顾”改为“游览”;(4)“可望”改为“有望”;(广播不能出现谐音)(5)“惠存”改为“珍藏”。【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这类题目需要学生阅读文段,在了解文段大意的基础上,分析语言运用是否恰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汽车零部件技术交易与许可证协议3篇
- 环保与经济双赢农村住房墙材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 二零二五年度餐饮店食品安全监督协议3篇
- 2025年度个人借款借条设计及法律风险防控合同3篇
- 2025年度个人股权代持解除条件及补偿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销售协议3篇
- 智能制造技术助力医疗设备升级换代
- 2025年度渔船买卖合同(含渔港租赁权)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彩钢板生产废弃物处理合同3篇
- 跨领域合作如何有效探索学生个性化学习路径
- 办公设备(电脑、一体机、投影机等)采购 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查干淖尔一号井环评
- 案卷评查培训课件模板
- 体检中心分析报告
- 2024年江苏省样卷五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 波浪理论要点图解完美版
- 金融交易数据分析与风险评估项目环境敏感性分析
- 牛顿环与劈尖实验论文
- 移动商务内容运营(吴洪贵)任务四 其他平台载体的运营方式
-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全册课件
- 2022年中国止血材料行业概览:发展现状对比分析研究报告(摘要版) -头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