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单元教学设计_第1页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单元教学设计_第2页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单元教学设计_第3页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单元教学设计_第4页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单元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单元教学设计合肥市:靳玉仓、陈艳、李雪华、周冬冬、王小梦、王静单元主题的确立(一)课标要求及解读1.课标分解:课程标准内容对应课题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了解中国科举制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渊源关系,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以及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第6课西方的文官制度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表1选择性必修1第二单元课程标准在单课中的分解2.课标分析: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本专题通过对历史上官员选拔与管理的介绍分析,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的历史发展脉络。不同时空下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适应了当时社会历史的发展。各国国家制度和国情不同,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方式各异,但也呈现出相互学习、借鉴的特点。纵观人类历史上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大致呈现这样的历程:古代中国逐渐形成了较完备的官员选拔和管理体制,近代西方文官制度首创于英国,渐次影响到西方其他国家,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借鉴传统科举制的优势,参酌西方文官制度,逐渐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务员制度。不论中国还是西方,都通过选官制度的变革,促进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二)单元内容分析1.单元结构:本单元为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2单元,共3课时,主要介绍了古今中外人事制度的演变历程、特点和影响,具体如上图1所示。人事制度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本单元意在从人事制度方面体现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关系,在内容上贯通古今、关联中外,体现出时序性、全面性等特点。本单元有四个学习要点:一是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就大的阶段而言,主要包括两汉魏晋南北朝的察举制阶段和隋唐至清代的科举制阶段。但就更迭过程来说则相对复杂一些。二是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这个要点的时间范围上起秦朝统一,下至鸦片战争前夕,但并不需要将各主要朝代的考核、监察制度都讲到,而是通过几个代表性时期择要介绍制度特点即可。三是了解中国科举制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渊源关系。中国隋唐的科举制度随着中西文化交流传到西方,对西方近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有一定影响。四是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以及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创立于英国,渐次影响到西方其他国家,因此在讲授其特点时应以英国为主。同样针对政府工作人员的这一套制度,在我国称为公务员制度。从民国到共和国,公务员制度都是在参考西方文官制度的基础上制定的,因此应当让学生知道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何在,并注意我国当代公务员制度与它的异同。2.外部关联:关联教材相关内容《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第二目表格提及商鞅变法中的“军功爵制”;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知识拓展”栏目简介了“汉武帝确立察举制”;《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第三目正文介绍了隋朝创立科举制的原因(前朝选官制度的弊端)、标志、影响;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第一、二目正文分别提到唐太宗、武则天发展科举制的举措;第6课《北宋的政治》第二目正文提到了宋代变革科举制的表现与影响;第14课《明朝的统治》第三目正文介绍明朝科举考试的变化与影响;《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第二目正文提到“废除八股”;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第一目正文提到20世纪初清政府废除科举制的历程;《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第二目正文提及“(汉武帝)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第一目中介绍了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发展历程与历史影响。表2已学的初高中历史教材中关于“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内容的梳理选择性必修1第二单元除了介绍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还提到监察制度、考核制度、西方近代文官制度、中国近现代公务员制度等丰富内容。显然,该单元是对初中教材以及《中外历史纲要》内容的递进和拓展。在选择性必修1中,第二单元与之后的单元存在并列关系,同属于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第二单元是对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的拓展与补充,因为人事制度需要和国家制度的基本框架相匹配,即在框架内演变。建立符合国情、运转良好的人事制度是提升社会治理效果的重要路径,而社会治理需求也会推动人事制度调整。单元序列单元标题单元要目解读第一单元政治制度权力分配、机构设置与运行国家制度基本框架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人事管理国家制度重要构成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法律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民族国家第五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财政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社会治理国家治理重要基础表3选择性必修1各单元关系简表(三)学术依据在今年两会期间,习总书记提到:“我们既要坚持好、巩固好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又要完善好、发展好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不断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提出:“某—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某一制度之消失,也决不是无端忽然地消失了,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项制度的后影,渐渐地在变质。”柏桦在《中国官制史》中提到:“中国官制史的发展变化,总是围绕着君主或权威这根主轴来运动,依据在位君主和权威的统治利益和运用方便为取舍的标准。”而孙中山先生在《五权宪法》中提到:“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刘然在《西方文官制度与我国公务员制度比较》中说:邓小平同志指出,要“继续坚持学习资本主义国家一切对我们有用的东西”,也“不能照搬西方的,搞自由化”。可见古今中外制度的确立与更新存在着相互交流与借鉴。《人民日报》也载文:在官员选拔与管理上,“我们要以中华民族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人文情怀为旨归,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实现‘不忘本来’与‘吸收外来’的结合,就能更好‘面向未来’”,更好的探索、构建国家治理体系,“不断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所以我们必须立足于本国国情,批判地研究西方文官制度,这对于我们建立完善我国的公务员制度是很有实际意义的。诸多学术研究都重视人事制度,关注国家治理效能。(四)单元学情分析1.知识储备:根据表2可知,高二上学期的学生在此前已经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特别是科举制,有了一定的了解,为学习本单元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学生对中外人事管理制度的发展脉络、时代特征、渊源关系缺乏了解,在广度和深度上均显不足。2.能力习得:高二学生已经初步具备分析历史问题的思维能力,能够立足教材对历史发展脉络进行列表、制图梳理,能够从材料中提取部分信息进行简单归纳。但是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内在逻辑和本质缺乏深刻认识,对历史事件的时代特点、历史评价缺乏多维度思考,反映出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聚合性都有待提高。3.素养培育:通过之前的学习,绝大多数学生在五大核心素养上已经达到乃至超过学业质量水平2的要求,知道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内,运用有价值的史料,对历史问题进行理性分析。但本单元的教学更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的阶级分析方法,对人事管理制度演变的实质进行深入分析,认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性。即在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素养上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综上所述,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了落实本单元对学生知识、能力、素养的要求,教师应基于学情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避免重复教学,注意把握重、难点,创设多种情境,融入乡土资源,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促进学生对单元内容的深度学习。(五)单元主题基于单元课标、单元内容分析及学术研究,结合学情,确立了大单元的主题为:了解中外人事制度,关注国家治理效能。二、单元大概念的确立(一)单元大概念《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根据前文对单元教学内容的分析,结合专家建议,确立本单元的大概念为国家治理视角下的中外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变迁与联系。它既是对本单元三课内容的高度概括,又反映了各课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纵横关系。此外,学生通过对这一大概念的学习,也能够发现当今中国公务员制度既传承了中国古代、近代人事制度的优秀基因,也借鉴了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有益成果,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人事管理制度,从而树立起制度自信,认同中国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念与行动。这便是该大概念所寄托的价值观念。(二)以大概念构建知识框架结合单元主题及单元大概念,设计单元框架如下表4所示。大概念:国家治理视角下的中外人事制度的变迁与联系单元教学主题了解中外人事制度,关注国家治理效能课时教学主题流变、调适除旧、布新借鉴、创新课时教学主题说明中国古代人事制度源远流长,在不断变迁中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的需要,展现出各阶层之间、各地域之间的利益纷争。随着工业时代来临,西方在革除旧官制存在的某些弊端,吸取中国科举制长处的基础上,创立了近代文官制度,使西方民主政治焕发出一些新气象。近现代中国选官制度传承了古代中国人事制度的优秀基因,吸收了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异质细胞,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公务员制度。制度变迁原因经济发展水平、特定政治环境、历史文化传统、外部文明影响教学价值启示开放、公平理念、社会责任意识、文化互鉴、制度自信、国家认同表4选择性必修1第二单元基于大概念的教学框架列表单元目标的确立(一)确立思路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编著的《中学历史单元教学设计指南》指出:“单元教学目标既是课程目标的分解细化,又决定了课时目标的制定”,也就是说单元教学目标上接学科课程目标,下联课时教学目标,起到贯通上下的作用。新课程新教材强调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所以单元教学目标必须以历史学科五大素养为导向,参考学业质量水平的要求(选择性必修教材的教学对象是选课走班的高二学生,在教学目标和评价中需要提出更高的学业质量水平要求),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层次性。此外,因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五位一体,不能简单地机械分割,需要从单元整体高度出发,结合课标、学情、重难点、大概念、教学主题等进行综合考虑,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系统性。最后,在此基础上,细化为课时教学目标。(二)单元目标1.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来理解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制度的变化,理解古今中外官员选拔与管理背景及意图解决的问题,认识历史发展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唯物史观)2.以时空观念为基础,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梳理中国古代、近现代和世界主要国家(西方)的官员选拔制度与管理制度的演变。了解中国古代、近现代官员选拔制度与管理制度发展的大致历程,以及中国古代、近现代选拔官员与管理官员采取的主要措施。同时,梳理世界主要国家(西方)的文官制度的发展和演变,认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官员选拔与管理的历史特点。(时空观念)3.依据可信与多元史料,从宏观与微观角度,认识中国古代、近现代以及世界主要国家(西方)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演变,通过比较探究,理解古今中外不同时空背景下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历史特点,全面分析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对国家社会治理的意义,培养学生重视证据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以解决历史与现实问题。(史料实证、历史解释)4.通过认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官员选拔和管理制度的演变,增强国家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与使命感,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通过学习世界主要国家(西方)的文官制度,了解到科举考试对文官制度产生的影响,以及文官制度对于近现代中国官员选拔制度和管理制度产生与实施,树立文明交流与互鉴的意识,培养宽广的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四、单元学习整体规划(一)课时教学目标课时内容授课重难点素养目标教学评价标准第1课时: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重点:古代中国人事制度演变的脉络与原因。难点:古代中国人事制度演变的特点、趋势、价值启示。1.学生能够利用时间轴或表格梳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监察制度、考核制度,了解这些制度的内容,结合相关材料,说明其特点、演进趋势。(时空观念、历史解释)2.学生能够基于唯物史观,将古代中国人事制度的变革原因、历史影响置于特定的时空框架内,史论结合地分析归纳之。(唯物史观、史料实证)3.学生能够通过分析选官制度、监察制度、考核制度的内在联系,理解中国古代人事制度与中央集权体制同频共振的关系,认识人事制度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认同当今中国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念与行动。(家国情怀)唯物史观水平3-4时空观念水平2、4史料实证水平3、历史解释水平3、4家国情怀水平3-4第2课时:第6课《西方的文官制度》重点: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难点:近代西方文官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1.通过学习西方文官制度的历史变革进程,运用有关材料,分析其意在解决的社会问题,认识历史发展延续与变迁的辩证统一。分析西方文官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及其与中国科举制度的渊源;认识政治、经济、文化等时代因素对选官制度的影响,培育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唯物史观)2.运用相关材料,概述西方文官制度建立、发展的历程,探讨其演进的时代特征及其背后的社会因素,辩证地认识现代文官制度的作用,培育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在了解西方文官制度演进史实的基础上,尝试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健全人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国际视野,培育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家国情怀)唯物史观水平3-4时空观念水平4史料实证水平3历史解释水平3家国情怀水平3-4第3课时: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重点:近代以来中国官员选拔制度的发展历程。难点:理解、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1.通过对史料的解读,了解不同时期官员选拔和管理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借助时间轴梳理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变革过程,掌握不同时期政府在官员选拔与管理上采取的相应措施。(时空观念、历史解释)2.通过相关史料构建具体生动的历史情境,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教师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晚清、民国和共和国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认识到近代以来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出现和发展,是中国在世界形势发生急剧变化的情况下对国家治理方式的一种调整。只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建立符合本国国情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才能提高国家治理水平,促进国家的发展。(唯物史观、史料实证)3.通过了解近代中国文官制度和新中国人事制度建立的过程,理解古代选官制度以及西方文官制度对近代中国的影响,认识到优秀文明成果的交互作用,引导学生认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创新与制度自信。(家国情怀)唯物史观水平3-4时空观念水平2、4史料实证水平3历史解释水平2、3家国情怀水平3-4表5选择性必修1第二单元各课时素养培育目标(二)课时学习问题清单基于大概念,可以设计出如下问题清单,在此基础上,创设一系列问题学习情境。课时序列问题清单第5课问题1:中国古代人事制度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问题2:中国古代人事制度变迁的趋势或特点有哪些?问题3:中国古代人事制度演变的原因有哪些?第6课问题1:近代西方文官制度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建立的?问题2:近代西方文官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问题3:如何评价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第7课问题1:近代中国选官制度在哪些因素的影响下(删掉)经历了怎样的变革历程?问题2:现代中国干部制度、公务员制度是如何建立的?其建立有何意义?问题3:现代中国公务员制与西方近代文官制、民国公务员制有何异同?表6选择性必修1第二单元基于大概念的问题清单列表(三)课时任务课时主题主要教学任务设计意图第1课时流变调适1.学生阅读教材,完成预习任务——以时序梳理古代中国人事制度变迁的脉络,了解有关制度的内容;2.学生展示预习成果,仔细研读教材文本,归纳古代中国人事制度的特点或演变趋势;3.学生以辟召制度与监察制度的关系为例,结合图示,认识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考核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与中央集权体制的关系;4.学生根据教材和材料,归纳古代人事制度不断调适的一般原因和主要目的;5.学生根据教材和材料、图示,分析隋朝以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的实质、北宋出现科举取士地域公平问题的原因,认识政治博弈也是影响人事制度调整的重要因素;6.学生基于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包青天”在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教学价值: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古代人事制度的演进脉络、趋势,了解主要选官制度的时代特色、历史作用与现实价值,知道选官、监察、考核制度三位一体,关系到中央集权统治的稳定性。育人价值:由此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人事制度所包含的积极因素(公正、公平、开放等理念),增进国家认同感、社会责任感,树立参政意识。第2课时除旧布新1.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目前两段,分析工业革命前主要西方国家选官制度中所存在的弊端;思考哪些时代因素推动了文官制度的建立;2.通过概念解释,使学生对文官和文官制度有准确的把握;结合教材与史料,通过坐标轴的方式,梳理英国文官制度变迁的历程,并基于此,思考文官制度演变历程给予学生哪些启示;通过文官制度的扩展的历史史实,理解文官考试制度各有特点;3.学生根据教材第三目正文前两段,充分利用教材“历史纵横”、“史料阅读”等栏目,归纳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4.学生根据教材第三目最后一段正文,结合本课“问题探究”栏目的两则材料,全面、客观地评价西方近代文官制度;5.通过西方文官制度和科举制的对比,涵养家国情怀,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历史崇高感和自豪感,同时引申出文官制度对中国近现代官员选拔与管理所产生的影响。教学价值:使学生了解西方近代文官制度,认识到它的建立与发展破除了旧制度的一些弊端,吸收了中国科举制的有益因素,迎合了资本主义工业时代发展的要求,提升了国家治理水平。育人价值:增进学生对国际社会的理解,增强对中华文明的崇高感与自豪感。。第3课时借鉴创新1.学生阅读教材,结合图片,了解晚清选官制度的演进;学生结合教师补充的材料,分析晚清政府选官制度变革的背景、特点及影响;3.学生根据教材,梳理民国时期选官制度:结合教师提供的材料,分别指出民国时期选官制度的特点;5.推送时间轴,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至今)人事制度发展演变历程,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制度发展趋势;结合材料,分析中国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建立的背景;并与西方文官制度相比,概括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独特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建立的重大意义,以及新时期我国如何对干部进行有效管理;6.根据材料,结合近代以来中国人事制度建设的发展历程,学生发表感悟与启示。教学价值:使学生了解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认识到近现代中国人事制度在继承传统和借鉴西方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别具特色。育人价值: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关于现代中国人事制度的自信,增进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解与认同。表7选择性必修1第二单元各课时主要教学活动设计五、单元教学策略(一)教法大单元教学、情境教学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学生能否应对和解决陌生的、复杂的、开放性的真实问题情境,是检验其核心素养水平的重要方面。”为此创设了以下主要情境。1.学习情境:通过表格梳理方式,将历史悠久、纷繁复杂的古代中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制度清晰明了地展示;结合世界地图展示西方文官制度的扩展情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提供漫画展示,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现代公务员制度的独特性。2.学术情境: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某一制度之消失,也决不是无端忽然地消失了;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项制度之后影,渐渐地在变质。”进而引发学生结合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制度思考其流变的过程;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内在的用意。任何一制度,决不会有利无弊,有弊无利。”用于引发学生对西方文官制度的评价的思考;张云《如何借鉴现代西方政治文明》:“我们必须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列,紧紧把握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兼收并蓄,海纳百川,不断吸取其他国家、民族和文明的经验,使我国在迈向未来的道路上能昂首阔步,取得更新的伟大的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新时期我国人事制度建设有更多启示。3.社会情境:借助山西人司马光和江西人欧阳修关于科举取士的不同看法,引发学生关注到宋之后科举取士中出现的南北地域之争;通过提供工业革命后英国出现的新的社会状况,反思英国上层建筑需适时作出调整;利用表格、图片、专著,多元史料分析民国时期选官制度的特点。4.生活情境:展示乡土人物包拯生平及包公园,贴近学生生活激发起对官员监察制度的思考;提供《安徽省2022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告》中节选部分,让学生切身感受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不同之处;播放“科举”视频纪录片,思考科举制迈入中国近代史的门槛后,其命运如何的设计,便于学生形象直观的代入体会。(二)学法开放性学习环境。1.提供多媒体互动式课堂,以历史学习小组的方式开展合作探究;2.提供图书馆相关资源的参考目录及网络学习资源的获取途径,能够更好地开展拓展性阅读和迁移性自主探究。3.整个学习过程始终能对照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进行自我检测和反思。见下表1.学生能够基于教材绘制关于古今中外人事制度变迁历程的时间轴或表格(时空观念水平2);2.并(删掉)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结合多种类型的史料,分析人事制度的特点与演变趋势,注意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内全面概括中外人事制度的演变原因与历史影响(唯物史观水平3-4、时空观念水平4、史料实证水平3、历史解释水平2);3.学会辩证地看待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以联系的观点说明中外人事制度之间的渊源关系,从而树立起制度自信,认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性(历史解释水平3、家国情怀水平3-4)。表8选择性必修1第二单元素养培育目标六、单元教学流程课时主题课时教学目标设计意图第1课时流变调适1.学生阅读教材,完成预习任务——以时序梳理古代中国人事制度变迁的脉络,了解有关制度的内容;2.学生展示预习成果,仔细研读教材文本,归纳古代中国人事制度的特点或演变趋势;3.学生以辟召制度与监察制度的关系为例,结合图示,认识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考核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与中央集权体制的关系;4.学生根据教材和材料,归纳古代人事制度不断调适的一般原因和主要目的;5.学生根据教材和材料、图示,分析隋朝以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的实质、北宋出现科举取士地域公平问题的原因,认识政治博弈也是影响人事制度调整的重要因素;6.学生基于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包青天”在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教学价值: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古代人事制度的演进脉络、趋势,了解主要选官制度的时代特色、历史作用与现实价值,知道选官、监察、考核制度三位一体,关系到中央集权统治的稳定性。育人价值:由此(删掉)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人事制度所包含的积极因素(公正、公平、开放等理念),增进国家认同感、社会责任感,树立参政意识。第2课时除旧布新1.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目前两段,分析工业革命前主要西方国家选官制度中所存在的弊端;思考哪些时代因素推动了文官制度的建立;2.通过概念解释,使学生对文官和文官制度有准确的把握;结合教材与史料,通过坐标轴的方式,梳理英国文官制度变迁的历程,并基于此,思考文官制度演变历程给予学生哪些启示;通过文官制度的扩展的历史史实,理解文官考试制度各有特点;3.学生根据教材第三目正文前两段,充分利用教材“历史纵横”、“史料阅读”等栏目,归纳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4.学生根据教材第三目最后一段正文,结合本课“问题探究”栏目的两则材料,全面、客观地评价西方近代文官制度;5.通过西方文官制度和科举制的对比,涵养家国情怀,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历史崇高感和自豪感,同时引申出文官制度对中国近现代官员选拔与管理所产生的影响。教学价值:使学生了解西方近代文官制度,认识到它的建立与发展破除了旧制度的一些弊端,吸收了中国科举制的有益因素,迎合了资本主义工业时代发展的要求,提升了国家治理水平。育人价值:增进学生对国际社会的理解,增强对中华文明的崇高感与自豪感。。第3课时借鉴创新1.学生阅读教材,结合图片,了解晚清选官制度的演进;学生结合教师补充的材料,分析晚清政府选官制度变革的背景、特点及影响;3.学生根据教材,梳理民国时期选官制度:结合教师提供的材料,分别指出民国时期选官制度的特点;5.推送时间轴,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至今)人事制度发展演变历程,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制度发展趋势;结合材料,分析中国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建立的背景;并与西方文官制度相比,概括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独特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建立的重大意义,以及新时期我国如何对干部进行有效管理;6.根据材料,结合近代以来中国人事制度建设的发展历程,学生发表感悟与启示。教学价值:使学生了解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认识到近现代中国人事制度在继承传统和借鉴西方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别具特色。育人价值: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关于现代中国人事制度的自信,增进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解与认同。表9选择性必修1第二单元各课时主要教学活动设计七、单元教学评价评价时间评价主体评价途径与内容评价标准课前教师根据导学案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发展情况根据表7的不同层次的学业质量水平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批阅的导学案,自评预习效果课堂教师根据学生在提问发言、当堂练习、组织讨论等课堂活动中的表现,关注学生习得学科知识、能力、素养的情况学生根据教师的评价反馈,适时自评;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互评,推荐合适的人选代表本组展示学习成果课后教师常规练习、拓展作业(阅读、写作等)通过学生提交的作业成果,关注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以及历史学习兴趣、视野、价值观学生互评:交流拓展作业成果;自评:反思和完善个人作品表10选择性必修1第二单元教学评价建议八、单元作业设计(1)常规练习1.关于选拔官员的标准与下列选官制度按顺序搭配正确的是夏商周:世袭制秦:军功汉:察举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隋后:科举A.血缘一功绩—考试成绩一品行才学—门第声望B.功绩一血缘一考试成绩一品行才学—门第声望C.血缘一功绩一门第声望一品行才学—考试成绩D.血缘一功绩一品行才学一门第声望—考试成绩答案:D2.(2022年全国乙卷.26)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A.规范地方行政B.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