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沈从文读书笔记(九篇)_第1页
《边城》沈从文读书笔记(九篇)_第2页
《边城》沈从文读书笔记(九篇)_第3页
《边城》沈从文读书笔记(九篇)_第4页
《边城》沈从文读书笔记(九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边城》沈从文读书笔记(九篇)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边城》沈从文读书笔记篇一

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没有众多显明的人物,甚至纯真的爱情也只是刚刚萌发,而没有如炽烈的火焰。就在这平淡之中,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宁静的生活画面——茶峒,小溪,溪边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家里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太阳升起,溪边小船开渡,夕阳西沉,小船收渡。如山间的溪水清流委婉,如天上的白云轻飘悠闲。但却是生活的真谛。

它们沉淀了恢弘沧桑,寂静凄婉的悲壮。

漂亮的湘西凤凰的风景是动人的,山城凤凰,山水环绕,悄悄地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旧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记数,常年深翠绿色的细竹,逼人眼目。

尽管凤凰有着桃花源的美好,——芳草显明,落英缤纷,阡陌交通,怡然自乐。单却有一种陌生感。回想一下,山还是那么的高峻,水还是那么的清澈,人还是那么的勤劳,天还是天,你还是你,我还是我,而变的是人的心。人的心在顽童时是纯净无暇的,天真的,那时侯未看到现实生活的丑陋,无奈。看到不仅仅是眼前看到的了。

生活是活动的,图画是静止的。生活供以人生命,图画供以人欣赏。

农村山城是一幅静止的图画。千年万年不变。生活里面的人叫画中人。他们在社会上地位可以忽视不计。然而画中一切于画外的人永远充满憧憬。

作为图景,有永不退色的鉴赏价值,浓重的乡土气息。作为真实,却有它无法承载的厚重。作为生活其中的人更是另种悲凉,无奈。

由于爱,祖父操劳一生,当生命终止时,心中充满了挂念;由于爱,少女重新对生活有了诠释,有了希望;由于爱,哥哥选择了离开,以成全弟弟那分真挚的感情;由于爱,弟弟去寻求那个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由于爱,她便此后守着渡船,守着心中那个日日夜夜渴望归来的男人……

生活不是图画。生活需要滚动。

到了冬天,那个塔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茶峒。

凄凉简朴,忧伤终止了。

所有心思浮动,所有山川日月沉静入画中,凝聚画中。

《边城》沈从文读书笔记篇二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这就是沈从文先生给我们呈现的他心目中的“边城〞。本书描写的爱情,有著若即若离的飘飘感,将乡下人的含蓄描写的淋漓尽致,而对孙女翠翠情窦初开的情事描写,宛如爷爷低喃著一篇长长的诗,漂亮而凄凉,自从那晚漂亮的梦在翠翠灵魂深处发了酵,那美好的歌声就一直眷恋在翠翠的心窝,就像质朴的乡下小姑娘,相对於现代社会纷乱的男女关系,可爱多了也简单多了。但结局是翠翠心爱的人因愤怒蒙蔽双眼而看不清事实产生误会来作句点,虽然这误会增加了故事的美却更加的残忍,人和人之间总是会发生这些事,它保存一个故事美感,但它终究是个可惜、缺陷,一个不完美的句点。再者祖孙情也是撼动人心的情节之一,祖父与翠翠的细腻互动猛烈散出的亲情,令人心生羡慕,反观,现今社会可以散发出如此猛烈亲情的家庭正一滴一滴的减少,然而书中的祖父由于爱的太深所以四处寻觅他以为对翠翠是最好的选择,却不幸弄巧成拙,以致於翠翠的人生由一颗闪亮的水晶,因一时的失手,顿失光辉成了一颗普普通通的石子,乍看之下祖父的行为挺令人气恼的,但,想想这块闪亮的水晶是谁一点一滴琢磨出来的呢?纵使这颗水晶成了石子不再闪亮、晶莹透彻,但是石子仍拥有自己独特的光亮,就算失去了一切翠翠仍有活下去的欲望,她并没有因此而倒下,即使她可能一直孤独,也可能下一秒她就能得到幸福,虽然在爱情上它可能是个完结篇,但是对翠翠的人生而言,它绝对是个序曲,由于她走出了一条与母亲不一样的路,人生的路上不可能一直处於顺境的,就算在逆境,也要活的有特色。

沈从文先生的笔墨极具中国山水诗画的风采。他的笔尖时时流露着湘西美好的山水人情,落笔生花。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就到了茶峒城。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悄悄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旧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沈先生笔下描绘的这一副诗情画意,又怎么会不孕育出一辈辈纯朴、诚恳、勤劳的茶峒人呢?翠翠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人。她“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的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四处俨然如一只小野兽。〞但是,沈从文先生却偏偏给这样一个无邪的女孩一个凄凉的结局:天保大老这样一只“水鸭子〞竟就那样的淹死在了河里,白塔坍塌、田地冲垮、祖父去世;就连翠翠最心爱的傩送二老也离她而去。然而她无助,她不知所措,她只能等待等待“那人可能永远不会回来,可能明天就会回来。〞

虽然小说中的故事是凄凉的,但是它之中蕴含的民风是朴实的。碧溪岨的渡船老人——翠翠的祖父,实在可以算是一个良善、勤劳、朴实、老实、忠于职守、克尽本分的乡村人。每当有人渡河,他便全力迎上。有人把钱塞进他的手里,他却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你这个!〞他不收渡客的钱,就是为了心安起见而收了,也把那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将茶峒出产的上等草烟,一扎一扎挂在自己腰边,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大方奉赠。〞实在是一个乐善好施的纯朴人。“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大,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终生为别人服务,却不图别人的一丝报答。对于翠翠,他更是顷进了一生的精力。从小,翠翠就由祖父一人带大,翠翠大了,祖父又为翠翠的幸福奔波。他在小说中的一生貌似都是围围着渡船和翠翠的。

翠翠是小说的主角,她是个天真无邪的山区女孩,她聪明、漂亮、乖巧、纯朴、良善。翠翠十分的可爱,又有着小孩子的淘气:祖父在夜晚寻觅翠翠时,她却答复:“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实在可爱之极。长大后的翠翠喜欢看新娘子,喜欢把自己想象成新娘子,而她对傩送二老的爱好却缄口不开,只是羞红着脸。她对傩送二老的爱是那么的单纯,那么的感人。

天保、傩送兄弟和船总顺顺则是茶峒边城中大胆、英俊、豪爽、热心、勤劳人的模范和代表。他们与邻居相互爱戴,他们在当地帮助“大方潇洒〞“欢喜交朋结友,大方又能济人之急〞。对“因船只失事破产的船家,过路退伍兵士、游学文人墨客〞,凡到了这个地方有名求助的,莫不尽力帮助〞。在他们的身上少了都市人的自私和狭隘,少了商人聚敛钱财的贪婪与世故,少了奸侫小人的阴险奸诈多了一副两里人的广阔豪爽的胸怀,多了一颗仗义疏财的仁义之心,多了一种乡民的光明磊落和正道直行的品德。正是这种美德影响着乡邻,从而在这块不显山不露水的偏僻小地保存了一份大都市里想都不曾想到的民俗淳风,而且这种“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的淳朴民情在这古老的大地上哺育着一代又一代。船总顺顺更是不计前嫌,收留祖父去世、渡船冲走的翠翠。茶峒的美德在这些茶峒人中无不表达的淋漓尽致,无不发扬的光大,无不令人神往。

读到了纯朴的民风,我在想沈先生可能在憧憬着他笔下的这样一种安定的生活。但是他为什么给这样一个童话般的故事加上那么一个凄凉的结局呢?我只能在他生活的背景中找到答案。20世纪初,在当时,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刚在西方列强虎视眈眈下终止了长达20xx多年的封建奴役统治,又正处于军阀混战的最黑暗的时期一方面受长达千年的封建思想影响,一方面是西方文化的大举入侵,让本来就饱经战火的中华民族雪上加霜。在那动乱的年代里,中华大地烽火连天,人民群众陷入一片水深炎热之中,,在经历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后,先生毅然选择了湘西这片纯朴漂亮的土地,这些温良率直的人们,用诗一般的语言一片一片的轻声述说着整个民族的悲哀,召唤我们炎黄子孙本性的良知,可能正是由于爱得沉重才孕育了这些带着哀思的文字。

《边城》是一本短篇小说,像是在表达一处被世界所遗忘的宝地,在那宝地上很平凡的生活正在上演,亲情、爱情及乡民之间相互帮忙、相互关心的情感,平凡到几乎快令人遗忘这就是生活。难得的是,从未踏进学校的大门,全靠自修成为一流作家,特别故事的细腻感人绝对超出想像的细密,除此之外,想表达在社会变动之下被大家所遗忘的、放弃的关心之情,他希望带领一些人一起走进对社会的省思,也不讳言这本书只预备给小人物看,并无刻意要给文学批评者或理论家看,他只是将他的关心写在书上并传播给关心社会的人。沈从文,他的作品向来氤氲著一种与世隔绝的调调,像长长的诗篇,吸引人的不是绮丽的外表,而是淳朴的灵魂。看多了现代都市小说,总是觉得少了些什麼、遗忘了些什麼,就在周遭很近很近的地方。在《边城》一书中,我看见了乡下人的质朴、勤奋、正直,还有他们的宽容,这使我倏然的心酸,这让我不禁思考著:假如在文明富有却彼此生疏和文明落后却彼此关心之间只能择一,我会选哪一个?社会会选择哪一个?莫非没有两全其美的方法吗?然而这好像是一种世界无奈的趋势。

但是我还是乐意相信,即使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也改变不了人内心最美好感情和最朴实的感动。

《边城》沈从文读书笔记篇三

沈从文是本世纪最为优秀的文学家之一,也是有名的物质文化史专家。对于大量人来说他还是个谜:学历高小,行伍出身,有着传奇般的人生经历。时间证明,他大量作品在今天依旧显出极强的生命力。《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边城》发表于1934年,小说描写了山城茶峒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摆渡人的外孙女翠翠的曲折爱情。青山,绿水,河边的老艄公,16岁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龙舟中生龙活虎的傩送……

《边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样纯洁自然,呈现出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然而最终美好的一切只能存留在记忆里:天保与傩送一个身亡,一个出走,祖父也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死去,一个顺乎自然的爱情故事以悲剧告终。《边城》是一个关于湘西苗族的“民族寓言〞的经典文本。

用人物象征和心理分析的方法,透视《边城》的深层文化隐喻,可以发现沈从文先生对湘西苗族文化的形象思维图腾和他对苗/汉、中/西文化冲突的思考与隐忧。

茶峒是个漂亮的小山城,依山傍水,风景秀丽。

翠翠和她的祖父就住在城口,每天给进城的人渡船是他们唯一的工作,有时祖父进城打酒,翠翠就和她的小黄狗为客人渡船,而小黄狗也听话地为主人拉绳引船,动作娴熟灵巧。这样,生活过得平淡而又开心。

不知不觉翠翠到了要嫁人的年龄,平淡的生活也因此逐渐走到了终点。我觉得那是个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终止的爱情,当看到翠翠其次次遇见了二老的时候,我开始空想他们以后幸福的恋爱,可是当向翠翠提亲的大老下船出了事后,我知道翠翠的开心将一去不复返了。的确,自那以后,翠翠的'生活一天一天地发生着改变,致使最终永远失去了她的祖父,也失去了每天为人过渡的那条船。

合上书,我的心里很忧伤,为翠翠的遭遇,也为她的祖父,由于他们是多么良善的人,多么开心的人。翠翠常要爷爷唱歌给她听,而爷爷又粗又哑的嗓子唱起山歌来却又显得那么质朴、那么老实,总逗得在一边和黄狗玩耍的翠翠开心地笑。这是一幅多么漂亮的画面,有山,有水,有鸟鸣,有歌声,有欢乐,……而现在全被打破了。故事虽然用灰色的背景为翠翠的未来打上了一个省略号,以悲剧收场,但我却十分喜欢《边城》,喜欢《边城》里每一个良善朴实的角色,特别是翠翠的爷爷。

他的大半辈子都在管理这艘渡船,却从来不收人家一分钱,有时客人想答谢他放了些钱在船上,他是追上好几里也一定要把钱还给人家,所以人们拿这位倔强的老头也没方法,只好在他进城买东西的时候多给他加些肉,加些酒来酬谢了。平日他还会托人买些上等烟草,过渡的时候谁需要就大方奉献;到了天热些他还会和翠翠准备一大缸水,里面放了些清热、解毒的草药给每位客人喝。爷爷是个老实人,为翠翠的未来担忧,却从不把烦扰告诉她,只是紧锁在眉头里一个人承受。可以说在那个雷电交加的晚上,爷爷走得是担心心的,由于他

并没有把翠翠的终生大事操办好。

还有翠翠的不食人间烟火,顺顺的大方大方,傩送二老的朴实真挚,天保的豪爽英勇……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故事的开始与终止都围围着小溪,因此,小溪也有了另外一成含义。它孕育了勤劳的茶峒人民,也让渡船这一线索变得自然。

读边城,是一种享受。边城里的文字是鲜活的,四处是潮湿透明的湘楚风景,四处是淳朴真诚的风味人情,可每每读起便会不由自主的忧伤。

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与一个十几岁的小孩,靠渡船为生。他们的生活是拮据的,但他们也是开心的,有了歌声的陪伴,他们不孤单,有了良善村民的帮助,他们也溶入了社会。

翠翠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那双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以及她清澈纯洁的性格。她天真良善,温柔宁静,在情窦初开之后,便矢志不移,执着地追求爱情,痴情地等待着情人,不管他何时回来,也不管他能不能回来。那白塔绿水旁翠翠伫立远望的身影,是如此的娇艳璀璨!我虽理解傩送的出走,却也不能释怀他的出走,因着他的决定最终让一个人的悲剧变成了三个人的悲剧!这不禁令我想起韦庄的那首《思帝乡》:“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一寸相思一寸灰,翠翠的爱情不若词中女子那般冲动炽烈,却也分外夺目,志不可夺。她一生都在用她那份脉脉的温情守候一段飘渺的希望,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这段爱情,是如此可悲、可叹、可敬!

此外,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也显明可爱,跃然纸上。古朴厚道的老船工、豁达大度的天保,豪爽大方的顺顺,热诚质朴的杨马兵……他们都是美好道德品性的象征,都表达了理想人生的内涵。这里的人们无不轻利重义、守信自约;酒家屠户,来往渡客,人人均有君子之风;“即便是娼妓,也往往较之讲道理和可耻的城市中绅士还更可信任〞。比起物欲横流、纷繁繁杂的社会,这里俨然是一派桃源仙境,令人无限神往。

文中的人都淡化了钱,爷爷摆渡死不愿收钱,反而四处请人喝酒,买猪肉相互推钱,小镇里婚嫁自由,只要儿女们喜欢。即便是文中最有钱的顺顺,也是一个不十分在意钱的人,大方得很。而小镇里,有钱人家的儿子喜欢穷人家的姑娘,抛了门当户对的聘礼,要娶穷人家姑娘,也不是什么新闻。可见,边城,这样一个地方,是重义轻利的,不为商业气息所熏染变质。

在文中,先生用幽淡的笔墨向人们浮现出潮湿透明的湘西美景,其中,那座碧溪岨的白塔给我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那座立在半山腰的白塔就像是一个默然的精灵,远远地瞭望着老船夫和翠翠的家,悄悄地给予他们祈福。它就像是老船夫和翠翠心灵的港湾。每当他们有心事无处诉说,他们总会出神地遥遥望着白塔,让被现实束缚的心起飞,在心底向白塔倾诉他们的故事。在故事的最终,白塔在一次暴风雨中绝望的倒下。我想,它一定是不忍看到翠翠的眼泪。又或者,是翠翠已经长大,已经不需要白塔的守护吧。倒下的白塔就这样,在唏嘘中久久地立在我的心里。

这是一个牵动人心的故事,但我不能说这是一个我喜欢的故事。在我看来,翠翠假如能跟爷爷或傩送说明自己的想法,悲剧就不会发生,可惜也不会产生。我想,除了欣赏文章中主人公们的淳朴良善以外,我们也应当以他们作为教训。无论什么事情,机遇是由自己把握的,消极的等待只会让自己陷入自己可惜或悲剧。

人间每天都在发生悲欢离合,这和时代的背景是分不开的,但撇开那些令人悲伤的悲剧去看里面的每个人、每个风景、每个生活片断,你会惊异地发现,沈从文先生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多么漂亮的世外桃源,那里纯朴的民风是我们这个霓虹闪烁的大都市里所没有的,它类似一股清泉,它又似一缕清风,吹走了我脸上的尘土,带来一丝温馨。多么希望在边城能看到翠翠像以前一样地开心地生活着,而那条祖父渡了大半辈子的船会依旧来往于溪间,那条黄狗也应当守在门前等待一桌喷香的晚饭……在当代社会,物质生活充裕,但生活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却相对弱化。我们召唤文学作品中的纯洁而美好的风景和人情,期待它由“童话变为现实〞。

《边城》沈从文读书笔记篇四

水是极有灵气的,它一路流来,总能带来一些故事。当水流过这个静谧、悠闲的湘西小镇时,就带来了翠翠的故事,故事平淡得貌似让人觉得拖沓,只是这故事发生在茶峒的山光水色之中,周边风景既是那么恬淡自然,故事也貌似融入到这风景之中。有一刻它貌似那么清楚,仿佛就要浮出水面,很快它又沉入水中,随着潺潺流水一同流走,只在读者心中留下一抹遐想。平凡的故事、平凡的感情,单纯到貌似只可能发生在这样一个有水流过的地方,也好像只有这样透彻的水才能承载这样的故事。当然,也只有沈从文先生这样一个从小就懂得拥抱水,热爱水的人,才会写出这样美的故事来,正如他自己所说:“我认识美,学会思考,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

《边城》就是沈从文先生理想中的梦境,他把对山水的热爱化为了这部饱含深情的作品,茶峒的自然风景清爽隽秀,江水清丽绵延,江上渡船每日在这山水之间运行,也俨然成了这如诗如梦的风景中的重要点缀,渡船上的老船夫、小姑娘和老黄狗便是这景中永远不变的主角。构筑了诗画般的边城美景,把所有故事融合到这景中,景物便四处蕴含着纯朴的人情味,迷漫着“桃源〞般神秘的色调。风景因人物感情的朦胧而朦胧,因人物的忧愁而忧愁,也因故事凄凉的结局而定格在一片凄凉之中,却由于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定格的美景又在无穷无尽的等候中逐渐地绽放,任人思绪飘飞到更广阔的空间。沈从文先生常说“漂亮总使人忧愁〞。《边城》里的翠翠是漂亮的,她单纯良善、不谙世事,对老船夫的感情真挚而感人,对傩送二老的感情朦胧却执着,可就是这样一个漂亮的少女却始终不知道也没人告诉她,她应当要什么样的生活,什么样的幸福,最终只能在一片凄苦之中,孤独的守着祖父的渡船,等着不知归期的爱人。

老船夫是也良善的,他五十年如一日的守着一条渡船,不知把多少来来往往的人渡过了小溪,“他从不思考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悄悄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他深爱着翠翠,他唯一的亲人便只是那个女孩,他总是

在为孙女将来的生活而担忧,最终却还是在失望和可惜中死去,就连撑了一辈子的渡船也被涨起的大水冲走了,这是何等的悲凉啊。

读《边城》除了对漂亮的乡村风光和纯朴的风土人情留有回味之外,还留下一份感动,感动的是翠翠为所爱的人执着的无怨无悔的等待,这种等待可能明天就能收获幸福,可能一辈子都毫无结果,惟其如此,才更是感人。我也为翠翠的执着而震撼,可能不到生命的最终一刻,好多人都不会知道自己的真正价值,既然有幸活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不为所爱的人大胆的等待一次呢?可是翠翠终究是生活在一个诗般世界中浪漫式的理想人物。现代社会太暴躁,有多少人还能有那么一种执着的浪漫的情愫呢?

不说为了不可知的未来而等待,就算是为了已有的幸福而付出真诚的努力,又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呢?我们渴望得到真爱,却又总是担忧畏惧,总想一切确定无疑之后才付出感情,不然就立刻抽身离去。

《边城》沈从文读书笔记篇五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沈从文边城读后感。它以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幽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良善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洁。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别地位。

沈从文,湖南凤凰县人,苗族,现代有名作家、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撰写出版了《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等学术专着。

《边城》所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副画面: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与人来往的边。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悄悄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旧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数的明了。在如今,城镇的建设虽然显得飞黄腾达,但是在建设的背后又显露出另一方面的破坏。就像自然环境,是那样的不堪:树木被伐、空气干躁、噪声不断、垃圾成堆。这样的环境,使人的身心受了严重的压抑。所以,人们又是那么憧憬农村那种清静、舒畅的生活空间。或许这也是《边城》的思路。

并且在现今的时代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是那样的陌生和功利。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貌似都卷入你争我夺的潮流当中。在建筑物空间越来越狭小的同时,人与人的心灵同样显得狭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途径是那样的便捷,但人的沟通却是那样的艰苦。一道墙,不单是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居住场所,也同时隔绝了人心灵的来往;一扇防盗门,貌似避免了外人的闯入,但同时也囚禁了自己与外界的联络。

而在《边城》里面让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淳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年。年纪这么大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够同这生活分开,他从不思考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悄悄的、忠实的在那里守候着。〞在写到主人公翠翠的时候是:“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四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日在渡船上遇陌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冷静容的在水边玩耍了。〞文章在写到掌管水码头顺顺时说:“这个大方潇洒的人,事业虽十分顺手,却因欢喜交朋结友,大方而又能济人之急,……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为人却那么公正无私……既正直和平,又不爱财〞。在说到两位年青人的时候,又写得是那样受人欢迎:“厚实如小公牛……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而更让人称奇的那只小狗也特别显得乖巧、懂事:“有时又与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与祖父一同动手,船将岸边,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点,慢点’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漂亮总是令人忧愁〞。《边城》在给我们呈现这一幅人与自然相得相融,幽美和谐图画的同时,却又流露出一副面对人生悲凉命运的无奈与困惑的面孔。

本应当是圆满美好的家庭,在母亲与父亲相聚不得志而前后离世下,翠翠从小就过着与祖父相依为命的生活,他们的寂寞与悲凉时不时的涌流心头。“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烧成桃花色的薄云〞、“听着渡口飘来那生意人杂乱的声音,心中有些几薄薄凄凉。〞、“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为一只渡船与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其中,还让我们看到不幸的是,作为“水鸭子〞的大老却在水中淹死;以歌声让翠翠的心飞行的二老却离家出走;与翠翠朝暮相处、形影不离的祖父,又在雷鸣夜晚中静静离世……这一切的发生,犹如一个个巨石压抑着翠翠幼小的心灵。在《边城》结尾,想通过二老“可能明天回来〞来点燃翠翠心灵的一时希望。但“这个人可能永远不回来了〞又岂不是给她一种无限的困惑、迷茫。一个从小就遭遇人生凄凉命运的心灵,本想寻得一处关爱、拯救的归宿,却一直得不到实现。这也岂不成了大量人的写照?

《边城》蕴含着诗一般的意境和韵味。无论是“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有沽酒〞的早春,还是“再落个不停,溪面一片烟〞的初夏,都显示出远离人事纠葛的和谐气氛。不仅创造了诗一样的意境,而且赋予作品中的人物与景物以深厚的象征意味。在暴风雨之夜猝然倒掉又重修的白塔,象征着一个原始而古老的湘西的终结和对重造湘西未来的渴望。

《边城》是一曲描写湘西人们人性美的“牧歌〞,一部漂亮得如此简朴,悲剧得如此幽美的人性“牧歌〞。《边城》是沈从文“思乡情结〞养育出来的一颗明珠。

这个人可能永远不回来了,可能“明天〞回来!

每一位读者在掩卷之际,内心为幽美而感伤的希冀所充满,盼着二老傩送的归来,并盼着漂亮的翠翠戴上红色头盖出嫁的日子,读后感《沈从文边城读后感》。

“边城〞是沈从文理想人生的缩影,是他远离“边城〞而作于都市的梦。

《边城》是一篇小说,但更像一首二十一个断章组成的长诗。整部小说散发着浓郁的诗意,给人一种十分纯粹的阅读体验,以至于刘西渭誉之为:“一部田园诗的(牧歌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美学家朱光潜评价道:“它表现受过长期压迫而又富于空想和敏感的少数民族心坎那一股沉郁隐痛〞,“唱出了少数民族的心声〞。

《边城》沈从文读书笔记篇六

沈从文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它的小说以宁静冲淡的风格,小品散文的笔调,诗词曲令的意境,描绘出湘西边城的漂亮风光,反映了“幽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刻画出众多性格显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代表作《边城》,充分表达了他的小说艺术的主要特点。

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强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因此,欣赏《边城》,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假如仅拿它当一般的小说,就不能领会个中真趣。

在小说中,沈从文不追求扣人心弦的悬念,也不想营造惊心动魄的气氛,更不表达波澜曲折的情节,他只想给读者展示真实环境中的真实的人物。而沈从文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刻画出人物的心理流程,使你情不自禁地融进人物的心灵世界。

节选部分,主要写了三个人物:翠翠、祖父和天保。他们性格迥异,却有着共同的心理情感:爱、矛盾、孤寂。

翠翠对祖父的爱带着一些任性、一些娇气,而对天保兄弟的爱则带着少女的害羞和空想。由于她感觉到祖父不理解自己,便设想着自己出走给祖父带来的“教训〞——让祖父尝尝失去她的痛楚;可是当她想到祖父的无奈便又为他担忧起来,于是一次次地叫祖父回家,生怕两人真的就会分手。这生动地反映出翠翠对祖父的依恋之情。文章最精彩之处就在于翠翠的“哭〞。哭得那么的突然,那么的沉重,那么的久长。翠翠的哭,祖父自然不理解,连翠翠自己也觉得好笑。但正是这哭,反映了翠翠内心对祖父的负疚感、无人解怀的孤寂感以及梦与现实的矛盾感。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一个青春少女的躁动担心的心理。

从整部小说来看,翠翠貌似一直生活在一种梦幻中,她只能在梦中才能品尝到爱的甘露,而现实却貌似离她很远,于是,她只能凄凉地守候,孤独地等待。从翠翠身上,我们也看到了苗族青春少女的那种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祖父是一个阅尽人事、饱经风霜的老人,他称得上是苗族古老历史的象征。在祖父的身上,同样流淌着炽烈的爱,也存在着难以排遣的矛盾与孤寂。祖父对翠翠的爱寄托着对不幸的女儿的哀思,他的后半生是为翠翠而活,他的惟一的生活目标就是要使翠翠开心。但他并不真正了解孙女儿内心的情感躁动,他只能用一些不切实际的空洞的话语来安慰孙女儿:“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情都不许哭泣。要硬扎一点,厚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他的大量活动都是围绕孙女儿能有一个好归宿展开的。但他又畏惧翠翠会重蹈母亲的悲剧,所以,他去探天保的口风,征求翠翠对天保兄弟的看法,给翠翠讲她母亲的故事,唱那晚听来的歌,也因此他没有把天保兄弟的选择直接告诉翠翠,只是提醒翠翠注意夜晚的歌声。然而他的努力并没有让翠翠理解,也没有成就翠翠与傩送的爱情,反而导致一些误会。从表面看,他是一个开心、豪爽而略带幽默感的老人,但透过他的言行,我们却能感觉到老人心中的那种爱的矛盾和无奈的孤独。

节选部分,对天保的刻画不多,但这个人物的性格却同样显明地突现在我们的面前。他爱翠翠,但无法让翠翠同样爱上自己,当得知弟弟也爱着翠翠,便怀着十分繁杂的感情退出了角逐,既表现出浓重的手足之情,又流露着失败的落寞。从他对老船夫的冷冷的神情和生硬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是多么的矛盾和痛楚。为了爱,他孤独地外出闯滩;又为着爱,孤独地客死他乡。

总之,通过一些生活的细节,在似乎不经意中,刻画出湘西人民的敦厚纯朴的品性,反映了乡村原始人性的美好境界,抒写了重造民族品德的理想。

《边城》沈从文读书笔记篇七

《边城》是沈先生的代表作,发表于1934年,小说描写了山城茶峒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摆渡人的外孙女翠翠的曲折爱情故事。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这样一个独特的家庭:靠摆渡为生的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二人。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傩送,此后心中埋下朦胧的少女情怀。傩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欢上翠翠,托人向老船夫求亲。兄弟俩人都爱上翠翠,他们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费神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

沈先生的行文如潺潺流水,给人一种诗意。没有扣人心弦的悬念,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气氛,更没有曲折跌宕的情节,但沈先生能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刻画出人物的心理,使你情不自禁地融进人物的心灵世界。《边城》隽永的文字迷漫着边地山村的浓郁气息,沈先生给我们展示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正如他谈及《边城》时所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幽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边城的人民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良善人,他们保持着过去恬静和谐的生活环境与纯朴勤俭的古老民风。透过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沈先生努力建构了一个充满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创造的人物闪烁着人性中率真、漂亮、虔诚的一面,边城的人民就是人性美的代表。

沈先生所描绘的人性美首先表达在老船夫和孙女翠翠身上。老船夫自甘贫苦而生性达观、洞悉世情而信守天命。他有重重的心事,他牵挂翠翠的将来。他的后半生是为翠翠而活,他的惟一的生活目标就是要使翠翠开心。“他从不思考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悄悄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代替了天,使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于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和翠翠相依为命,对翠翠的挚爱展示了淳朴、良善的人性。而翠翠呢,这个天真无邪的小女孩,是全书的灵魂人物,她从小和青山绿水为伴,“为人天真活泼,四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湘西的清风、丽日给了她一个壮健的躯体;茶峒的青山、绿水给了她一双清明如水晶的眸子;撑渡船的简单生活赋予了她一颗毫不世俗的心。她和老船夫不贪财、不嫌贫、不偷懒,乐于助人,在这两人身上我们看到了勤劳、良善、淡泊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年龄的增长,翠翠也多了一份心思,多了一份忧愁,对爱情的害羞和不解增加了她的烦扰。从小时候的学羊叫、学牛叫,到在头上戴小花再到后来有了少女的心事……她和傩送之间的爱情没有山盟海誓,没有骇人之举,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超乎自然的简朴纯情,洋溢着含蓄之美。沈先生正是通过他们的爱情表达了人性美。

书中这种四处洋溢的自然、纯净、真挚的人性美,同样表达在天保和傩送两兄弟身上。沈先生既写出了他俩对爱情的忠诚、坚贞,又表现了他俩自我牺牲的美德。他们爱翠翠,都是以感情为重的。在他们心目中,爱之所在,与世俗的钱财、地位毫不相干。傩送不选择碾房而宁愿撑渡船;天保先是选择车路(指托人提亲),后选择马路(指唱三年零六个月的歌以夺得心上人的芳心)。同样爱上翠翠,但“兄弟两人在这方面是不至于动刀的,但也不作兴有?情人奉让?如大都市懦怯男子爱与仇对面时作出的可笑行为〞。爱情本身有“排他性〞,但他们却都以互助互爱的德性,以一种幽美健康而自然的“人生形式〞,演绎出一曲平凡而崇高的爱情之歌,不能不让人为之动情。

《边城》的人性美还表现在边城人民的邻里之爱上。这里的人民质朴,不存在尔虞我诈的奸险认真,邻里之间和气相处,患难与共。他们朴实无华:像老船夫拒收过渡人

塞来的钱;到集市买肉时卖肉的老板给他多称一些;还有船总顺顺也总是尽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在老船夫过世时,面对无依无靠、孤苦伶仃的翠翠,顺顺尽释前嫌,忙前忙后……这就是湘西的风土人情,这就是质朴的边城人民之间浓浓的一份真情。良好的民风世代相传,造就了边城的山水情。

翠翠的母亲,由于终究无法和相爱的人走到一起而选择了死亡,选择了逃避,选择了终止一切,真的很惋惜。其实,我觉得爱情并不一定非要轰轰烈烈,爱一个人也并不是非要和他生活在一起,只要他过得开心,我想这才是爱情的最高境界。爱情是脆弱的,有些时候,相爱不如相知,任何爱情,一旦表白,一旦拥有,其结果往往是将爱情活生生地淡化,甚至扼杀。或许是由于受到母亲的影响吧,对于自己的幸福,翠翠也同样选择了等待,选择了让命运来决定一切,翠翠爱上了傩送,但这种爱并不外化为猛烈的行为,而表现为朦胧的、隐秘的内心波动。她听着爷爷吹芦管,梦见了象征爱情的虎耳草,充满了对爱情的向往,不禁心都被软了。等待永远都是漫长的,我们无法预知未来,等待的结果也并一定会是你想要的,时间会把一切带走,却还是会留下一些痕迹,一些回忆,或许时间会改变些什么,但是我想真正的爱情是永恒的。

如诗的边城,诗意地演绎着人生,诗意地演绎着生活。书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着完美,而翠翠的无限期等待又显示着不完美,或许这就是需要我们去咀嚼的地方。沈先生的写作涤荡着清灵之感,书中的结尾也给予了我们一个遐想的空间……

《边城》沈从文读书笔记篇八

漂亮的边城,由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其实还是一个人性受束缚程度较低的环境,可是,我们依旧从生活在那里的人们身上感受到深刻的历史痕迹——那已经深植于中国人血脉中的痕迹。

翠翠,一个青涩、情窦初开的女孩儿,她的害羞是自然的、不做作的,但却是中国几千年道德、文化在每一个女人血液中的沉淀——是的,是经济文化的产物,而非原初性的;是属于东方的,而非人性的;是人类社会的产物,而非动物的本能。——是的,那深刻在女性血脉中的面对男性的自卑,那压抑真实感情、等待幸福来临的被动,都是人类几千年历史所赋予女性的性别特质。

那位深爱着孙女、渴望孙女能够得到幸福的良善、可爱的老船夫,亦无法跨越历史和时代所赋予他的局限性。为了孙女的亲事,他内心所浮现出的渴望、焦虑、自尊、自卑、掩饰、吞吞吐吐、欲说还休、矛盾、挣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