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颜渊篇白话释义和解读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89ae40464f6fa1630ee63c193e6da20/b89ae40464f6fa1630ee63c193e6da201.gif)
![《论语》颜渊篇白话释义和解读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89ae40464f6fa1630ee63c193e6da20/b89ae40464f6fa1630ee63c193e6da202.gif)
![《论语》颜渊篇白话释义和解读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89ae40464f6fa1630ee63c193e6da20/b89ae40464f6fa1630ee63c193e6da203.gif)
![《论语》颜渊篇白话释义和解读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89ae40464f6fa1630ee63c193e6da20/b89ae40464f6fa1630ee63c193e6da204.gif)
![《论语》颜渊篇白话释义和解读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89ae40464f6fa1630ee63c193e6da20/b89ae40464f6fa1630ee63c193e6da20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语》颜渊篇白话释义和解读·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释义:颜渊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修正自己使行为举止符合礼制就是仁。一旦做到这样了,天下人都会称赞你有仁德。到达仁的境界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现仁的具体方法如何?孔子说:不符合礼的事不看,不符合礼的事不听,不符合礼的事不言,不符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慧,请让我按照这些话去做吧。解读:仁最早写作“|二”,即一竖二横,一为阳、二为阴,从易学象形思维上看是阴阳相济、温暖滋养的状态,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是古代人的伦理观念。孔子将“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和人格境界,意指人性的光辉、高尚、博大。颜渊问仁,孔子认为达到仁的境界要自我内外兼修,克己复礼为仁,克己是自我约束修正、克明峻德,提高内在修养;而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行为举止符合礼制就呈现出仁的内涵,也就获得天下人认同。至于具体如何达到礼,孔子认为看、听、言、行四个方面去做,也就是按礼制规定要求来约束自己行为。但从社会价值看,礼是交际行为规范,封建社会中更多的体现出尊卑等级、长幼秩序、交往形式等方面内涵,与人性内在的仁并非决定性表里关系。仁更重要表现在人生有博大光辉的天地养育万物之德行,有超越私我造福苍生的精神情怀,仁人必为志士,要达到仁的境界应当做到明志行德,而非克己复礼。·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释义:仲弓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好像去见贵宾,役使民众好像举行重大祀典。自己所不想要的事物,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在社会上没有民众抱怨,在家里没有家人抱怨。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慧,请让我按照这些话去做。解读:颜回没有从事仕途,孔子回答颜回达到仁的要求是克己复礼。冉雍曾做过季氏私邑长官,他为政“居敬行简”,主张“以德化民”。孔子认为对他仁的要求是敬事而爱人,做到谨慎守礼、慎用民力,民众没有怨言、家人和睦相亲,这些要求是仁的本意。行为是否守仁的标准就是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释义:司马牛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有仁德的人,他的言语很谨慎。他不太明白,又问:言语谨慎,就可以称作仁了吗?孔子说:真正做好事情很难,言语能够不谨慎吗?解读:司马牛为人多言而躁,针对他问仁的内涵,孔子没有要求他去克己复礼、敬事爱人,而是只要求言语谨慎。同一问,孔子对不同资质和才能的弟子提出的要求并不同,主要目的是引导方向和纠正缺点。仁者克己,提高自身修养,管住自己的言行举止,应厚重沉稳,言易行难、多言必躁。·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释义: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他不太明白,又问:不忧愁、不恐惧,这就叫君子了吗?孔子说:自我反省而没有愧疚的话,还有什么可忧虑和恐惧的呢?解读:君子是古代对品行高雅人的称谓,人格上有良好的品质、德行、才能等素养。《论语》中孔子有很多处谈论君子德行:如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不器;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等,此处孔子回答司马牛只说做到不忧不惧,并解释说自我反省若没有愧疚就没有忧虑和恐惧,也就是说君子能够做到不失德、不失行,问心无愧,这种状态内心就不忧不惧,司马牛为人多言而躁,性情可能较为敏感,容易忧伤害怕,孔子如此回答很可能是针对司马牛性格缺点而言的,并非是主义。千古名臣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君子忧国忧民、忧父母家人、忧壮志未酬,人生可以无愧于心但哪能无忧无惧?·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释义:司马牛忧伤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生死由命运决定,富贵在于上天安排。”君子认真谨慎地做事而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有礼貌,四海之内的人就都是兄弟。君子何必担忧没有兄弟呢?解读:司马牛担忧亲情孤单和家族传承,子夏用天命和友情观来安慰他。儒家伦理和国人心理上将血脉亲情和家族传承看得很重,讲究香火传承,人对亲情的渴望不同于友情。儒家思想有强烈的唯心宿命观,事实上,生死有命也由人,富贵在天也在人,不然就没有“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之告诫,“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的成功。孔子让司马牛以坦荡胸怀去忘记忧伤,子夏让他听从天命交友来避免孤独,其根本原因还是他内心敏感脆弱。人生面对悲惨境遇更需要自我从灵魂深处去坚强快乐的生活,人生的情绪源于心灵,改善心灵状态可以驱除不良情绪。·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释义:子张请教怎样做才算是明智。孔子说:暗中挑拨的坏话,切肤之痛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就可以算是明智了。暗中挑拨的坏话、切肤之痛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就可以算是有远见了。解读:《道德经》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是自知之明,也就是说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人是明智的。孔子认为,人在两种特殊状态下能够保持头脑清醒就是明智的,一是从花言巧语中能够明辨他人意图,二是受到强烈刺激后仍能够保持冷静。他认为的明就是心智能够时刻保持清醒,不被情感迷惑而盲从、不因心理恐惧而无智,这是心定神明,并认为能够做到这点就能够拥有远见卓识。老子之明是认知自我,在于追求心灵清净简朴,修心养性之需;孔子之明是心不乱智,在于追求心灵中正稳实,断事明理之要。明字面上表日月之辉,人生之明在于心智通达,能够清晰看透事物的表象和本质,能够知晓做人做事的道理即为明。·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释义:子贡问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民众信任朝廷。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些,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再在剩下的两项中去掉一项,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都是要死的,如果没有民众的信任,那么国家就立不住了。解读:儒家思想以尊崇道德为治国理念,提倡以德怀民、以信使民,也就是说“得民心者得天下”,信用即信而用之,孔子认为民众信任朝廷是立国之本。中国古代国家统治理念有两种模式:王道或霸道,王道以德为基础,佐以武力征伐;霸道以国力为基础,对内统治主要用法律来约束,对外扩张以武力和策略来征伐,如商鞅变法后秦国的政治模式。实际上王道之中暗含霸道,只是政治意识形态顶层设计注重人性道德构建,后人称赞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其实并不很准确,应当是“祖述尧舜,礼乐文武”,因为周朝灭商的方式同样是王道佐以霸道。孔子思想有着强烈的理想主义倾向,认为象尧舜一样以德拥有天下是最完美的政治模式,但现实却难以实现。春秋战国群雄并起,玩的是大鱼吃小鱼、弱肉强食的生存竞争游戏,一个国家领土再小,若有强大的军备,强国也不敢轻易欺凌,就如现在朝鲜搞核武恫吓美国不敢妄为,但如果一个国家去掉军备,那就等于任人宰割的牛羊,不是立不立国的问题而是亡国命运。生存是人最基本的欲望,有饭吃是最基础的民生保障,民不聊生会天下大乱,历史上又多少王朝因农民起义而消亡,生死关头又有几人能坚守道德和信义。孔子的这些观念过于理想主义,脱离社会现实,也是他在乱世之秋谋求治国安邦之职经常碰壁的主要原因。一切事务的成败人是根本因素,国家治理根本也在于人才,培养人才基础在于教育,管理事务根本在于用人,因人兴事、因人兴政,政通人和则民富国强,至于粮食、军备、信任也就会水到渠成,如秦国启用商鞅而成就天下霸业。·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释义:棘子成说:君子有好品质就行啦,要文采礼仪做什么呢?子贡说:遗憾啊!夫子您这样谈论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文采礼仪反映出品质,品质表现在文采礼仪上。如果去掉虎豹皮毛上的花纹就与犬羊皮毛没有多大区别了。解读:儒家思想认为,君子内修而外形,文质彬彬斯为美,人的品质反映在日常言行举止上,没有外在良好的言行举止无法反映出内在美好品质,事物的表里相互和谐统一,内在的美好品质需要靠文采表达出来,所谓玉不琢不成器。道家人生指导思想是清净无为,内藏而外朴,认为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被褐怀玉、和光同尘,不追求外在行为的显露。其实,事物内外本身是统一的,人的内在品质与外在行为也是统一的,儒家追求繁文缛节、道家刻意隐藏自我,两者都是人为追求外在行为表象,其实,中庸之道在于自然朴实,守中正而不偏倚,适当的外在举止、冲淡守藏都是必要的。凡事过度就变得虚伪,猫有虎纹并非虎,狼披羊皮不象羊。·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释义:鲁哀公问有若说:年成歉收,国家备用不足,怎么办呢?有若回答说:何不用周代十分抽一的税率呢?哀公说:十分抽二,我尚且不够用,怎么能去实行十分抽一呢?有若回答说:如果百姓用度足,国君怎么会用度不足呢?如果百姓用度不足,国君用度怎么会足呢?解读:有若认为薄赋则民足,民足则君亦足,君主应当施行仁政、厚德养民。民众如水、君主如舟,水载舟亦覆舟,作为君主应当与百姓同甘共苦、共度时艰,饥荒之年,君主不应当增加税赋而应当减轻民众负担,民众得以生存自然会感恩戴德,有利于维护君主统治地位,否则容易发生民变。·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释义:子张请教怎样提高品德修养和辨别是非,孔子说:树立忠诚信义,行为遵循道义,这样就可以提高品德。对于一个人,爱的时候希望他长期活下去;厌恶的时候又希望他死去。既要他长寿又要他短命,这样就是迷惑。“真诚不会因情况而变化,只会让人觉得你怪异。”解读:《诗经·小雅·鸿雁之什·我行其野》中诗句有“成不以富,亦祗以异。”意思是:不是她家比我富,是你变心的缘故。与《论语》中此句“诚不以富,亦只以异。”对比有两个字发生变化。孔子引用没有加诗云,要么是弟子记录有误,要么是孔子有意改用,如果是后者则可以翻译成:真诚不会因情况而变化,只会让人觉得你怪异。意思说迷惑源于不能保持真诚持恒之心。此句子张请教如何崇德辨惑,也就尊崇道德和分辨迷惑,孔子认为尊崇道德就是确立忠信的品质,做事恪守道义;认为分辨迷惑就是不为自身的爱恶情感所左右,能够保持清醒理智和真诚持恒之心。其实子张这个问题很宏大,德应当是指人生正确的品质和情感取向,从品性和行为上的美德有纯洁、刚毅、谦和、谨慎、信义等,从情感上有仁厚、慈爱、友善等,至于忠信主要针对君臣和人际交往关系而言,忠诚是人对于事物拥有持恒不变心态。辩惑涉及心智对于事物的认识,人的意识既受到情感左右,容易情迷意乱而变心;也受到对事物理解的程度,不知而惑,韩愈说:“师者,授业解惑也”。·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释义: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务管理。孔子回答说:国君要像国君,臣子要像臣子,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景公说:太好了!如果真的国君不像国君,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即使有粮食,我能吃得着吗?解读:这是孔子提出的封建社会纲纶,也就是秩序构建,要维护好这种秩序,他认为各人都应当尽自己本分和职责,而忠、信、仁、义、孝、悌就是配合社会和家庭秩序构建的道德伦理取向,从而实现体制秩序和情感意识一体化建设,这种模式构建强化了人际关系上权力和等级的不平等,形成人群的尊卑贵贱之分,是基础于土地分封私有制度,以农业经济为主导、相对稳固的社会政体模式,也是儒家思想能够根深蒂固处于文化统治地位的原因。现代文明倡导人际关系平等泛爱,政治管理大多是以增进广大民众福祉作为宗旨,但因分工角色不同仍需要各自恪尽职守。·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释义:孔子说:根据片面的供词就可以判决诉讼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行事草率而当机立断。解读:民众打官司,常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甚至会捏造事实,因此案件审查需要对簿公堂、呈堂证供,作为法官要梳理案情、查清事实、辨识奸伪,才能做出公正判决。这句话还是批评子路做事情草率鲁莽,做决断严谨慎重。·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释义:孔子说:审理诉讼案件,我同别人一样。重要的是要教化民众不再发生诉讼案件。解读:双方发生诉讼案件时常有一方奸伪或不讲道理,这是民风不够纯厚的表现。孔子认为公正审理判决案件不是根本目的,最重要的引导教化民众能够纯厚友善,不再发生或者减少发生诉讼案件。文化的重要性在于引导提升人性。·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释义:子张问怎样处理政务,孔子说:居于官位不懈怠,执行政务要忠实。解读:孔子认为从事政务要恪尽职守、执行起来要扎实,也就是现代说的工作要爱岗敬业。·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释义: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则与此相反。解读:君子拥有仁德而爱人,因此乐于帮助别人去获得成功快乐,不会去败坏事情让别人失败痛苦,而心胸狭窄的人却见不得别人好,心怀嫉妒暗中败坏别人好事,落井下石将别人至于失败痛苦之中而幸灾乐祸。也就是品德高尚的人追求仁德爱人,品性低劣之徒乐于妒忌害人;君子行为象阳光雨露利万物生长,小人行径如毒蛇豺狼而损人害命。·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释义:季康子向孔子询问为政方面的事,孔子回答说:政的意思就是端正,您自己先做到端正,谁还敢不端正?解读:季康子家族在鲁国专权,孔子认为臣不忠君就是不正,故有此言相劝,并没有教导他治国理政之道,孔子对国君有一片赤诚之心,用心良苦。鲁定公十三年,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照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不得已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释义:季康子为盗窃案件多发而苦恼,来向孔子求教。孔子对他说:如果您不贪求太多的财物,即使奖励他们去偷,他们也不会干。解读:盗窃行为多说明民众用度短缺、不能安居乐业,也说明统治者收刮民脂民膏严重,整个社会风气贪婪财物,上行而下效,因此多偷盗。孔子一眼看透事物的本质,因而劝诫季康子。管仲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民众能够丰衣足食谁还去偷盗呢?毕竟是件丢人的事情,人为了生存下去才不要脸面去违法或不道德。·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释义:季康子向孔子请教政事,说:假如杀掉坏人以此来让人守法,这样做如何?孔子说:您治理国家,怎么想用杀戮的方法呢?您如果树立善良榜样,百姓就会变得善良。君子的品德如风,小人的品德如草,风刮起来草随之倒伏。解读:这段话是在讨论是以法治国还是以德治国,也就是通过恐吓民众心理来减少犯罪,还是通过引导人性来避免犯罪。孔子一贯主张以德治国、以德化民,认为上行下效,社会风气形成在于统治者的表率引导作用,民众是追随者。德治在于引导培养、法治在于惩戒恐吓,德治约束性不强、但严刑峻法不服人心,人的性情和生存境遇各不相同,因此德治为本,法治亦不可偏废。·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释义:子张问:士人怎么样做才可说是通达了?孔子说:你所说的通达是什么呢?子张回答说:在邦国必定有名声,在家乡必定有名声。孔子说:这是有名声,不是通达。通达的人,品质正直而喜爱道义,洞察别人言语内涵,观察别人面容表情,时常保持谦和让人的态度。做到这样的人在邦国必定通达,在家乡必定通达。那些有名声的人,表面上奉行仁德而行动却相反,以仁人自居而不疑。他们在邦国必定有虚名,在家乡也必定有虚名。解读:孔子认为通达非指徒有虚名而是品德才能,做人品质端正,做事恪守道义,智慧明察事物,态度谦和善让就是通达,而非徒有虚名或欺世盗名让别人知道自己。·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释义:樊迟跟随孔子在舞雩台下游览,说:冒昧请教如何提高自身品德修养,消除恶念,辨别是非?孔子说:问得好啊!做事在先、收获在后,这不就可以提高自身品德修养吗?反省自身错误,不去指责别人缺点,这不就消除恶念了吗?因一时气愤,而不顾及自身和亲人,这不就是迷惑吗?解读:前面子张问怎样提高品德修养和辨别是非,孔子回答说:讲忠信、循道义,就可以提高品德修养;没有保持恒定和理智,让情感左右意识,摇摆不定就是迷惑。而这里孔子回答樊迟说:做事在先、收获在后就可以提高品德修养;反省自身、不苛责他人就可以消除内心恶念;情绪化做事,不顾及自身和亲人就是迷惑。做事在先、收获在后的含义是:人生经过社会实践来取得成功,这个过程培养了自我品德;气愤而不顾及自己和亲人的含义是:人若情绪做事会犯错,这也是犯迷糊。从很多对话中可以看出,孔子在回答弟子们疑问时常有针对性,没有上升为系统性普适概念。就人心智犯迷惑会有很多因素,除了情感、情绪外,利益、知识都会影响,如利令智昏。弟子们得不到相同的解答也会犯迷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产品加工承揽合同经典版(三篇)
- 2025年二年级下学期班主任个人总结(2篇)
- 2025年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的合作协议(三篇)
- 2025年临时雇佣合同标准范文(2篇)
- 摄影棚专业装修合同模板
- 污水调节液碱运输服务合同
- 保险代理居间协议简本
- 污水处理厂装修协议
- 健身房预制块配送协议
- 汽车制造废粉运输合同
- 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
-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多校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中英语试题
- 胸外科讲课全套
- 2023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卷及答案解析
- 公安法制培训
- 电力工程施工售后保障方案
-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解读(完整版)
- 《钢铁是怎样练成的》阅读任务单及答案
-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二册第六章平面向量及其应用教案 (一)
- 期末 (试题) -2024-2025学年教科版(广州)英语四年级上册
-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