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座城不同景三段情《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群文阅读一座城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三个人郁达夫朱自清史铁生邂逅北京留下经典他们与它是什么关系?郁达夫与北平本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北平在民国时期已不是首都,但在作者心里,依旧是都。从当时的地域,特别是文化底蕴来说,都是当之无愧的。郁达夫从杭州重新回到北平,他写“秋的味道”,也是在回忆当年居住北平的时光。“故都”即已久远的都城,“故都”的秋,这里面有离开北京十年的感慨和怀念,也有对北京的深刻感情,让人的思念有点悲切。朱自清与北平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入哲学系学习。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一带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北平实在是意想中中国唯一的好地方。”“北平之所以大,因为它做了几百年的首都;它的怀抱里拥有各地各国的人,各色各样的人,更因为这些人合力创造或输入的文化。”史铁生与北平写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1万3千余字,共分七个部分,从方方面面写了作者自己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对于人生的思考。作者是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在《我与地坛》一文中,作者写了在古园中的见闻和所遇到的人与事,述说了自己的所思所想,以及抒发自己对于命运和生死问题的感悟。
“在寂寞中,在无人告语的境况里,寄情山水,向大自然倾述内心的独语。”---
冯至《山水》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入哲学系学习。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一带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著有《朱自清全集》。代表作品:长诗《毁灭》、诗集《踪迹》、散文《背影》等。
不宁静求宁静失落怅然若失
不宁静1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3段: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6段: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8段: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10段:这令我到底惦记着江南了。
明线:游踪(外结构)暗线:情感(内结构)出家门踱小路观荷塘赏四周不宁静寻宁静得宁静失宁静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不齐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叶:田田上静1、月下荷塘花:多姿香:缕缕波:凝碧素淡宁静→→动2、塘上月色月光:泻青雾:浮洗叶花:月影:和谐朦胧和谐(正面描写)(侧面烘托)3、四周景色树色、树姿树梢、远山树缝、灯光蝉鸣、蛙声静清幽热闹→动下小结:1.丰富的修辞:比喻博喻拟人通感2.精妙生动的字词:叠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3.多层次多角度地描摹:远近高低动静虚实疏密浓淡
阅读4-6段,圈点勾画关键字词句。思考:朱自清用哪些方法来呈现和突出月下荷塘、荷塘月色、荷塘四周的特点的?
《采莲赋》《西洲曲》里的少男少女们或无忧无虑,热情洋溢,或无所顾忌表达自我,他们直接、真诚、张扬个性,是自由的人。
月下的荷塘是作者暂时忘却现实的地方,是自由的所在,是心灵栖息地,精神桃花源。
朱自清这类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就不能不陷入不知“那里走”的“惶惶然”中——朱自清的“不平静”实源于此。……他们试图“躲到学术研究中”,既是“避难”,又在与“政治”保持距离中维护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在某种意义上,“荷塘月色”(宁静的大自然)的“梦”也正是朱自清们的精神避难所。既神往于个人的自由世界,又为此感到不安与自谴,这内在矛盾构成了朱自清内心“不平静”的另一个侧面;在《荷塘月色》里就外化为“荷塘月色”与“江南采莲图”两幅画图,在“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相互颠覆中,写尽了这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内心矛盾与冲突。——钱理群《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内心矛盾与冲突故都的秋郁达夫
秋天,无论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淸、静、悲凉。我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到青岛,更要从青岛赶到北平的理由,也不过是想饱尝一尝这故都的秋味。
即使在北平不出门,就在皇城人海中,租一椽破屋,早晨,泡一碗浓茶,坐在院中,能看到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漏下来的一丝丝日光,静对着破壁腰间像喇叭一样的蓝色的牵牛花,也能够自然而然的感觉到十分的秋意。山围故国周遭在,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落日故园情“故”蕴含着昔日的繁华、深厚,使“都”具有一种历史与文化的沧桑感。故都,是一份深情,是一份眷恋。解题故都的秋=北平的秋
清、静、悲凉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爱之深、爱之切。文章在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在结构上首尾照应,回环往复。作者为何要先写江南的秋?深受作者眷恋的“故都的秋”有何特点?因图识文碧绿
青
蓝
白秋院静观图破屋
破壁腰驯鸽的飞声冷色调破败景象以动衬静清静悲凉因图识文极细微柔软的触觉秋槐落蕊图灰土上留下的细纹一叶知秋的遥想清静悲凉因图识文作者为何突出蝉声的“残”呢?秋蝉残鸣图
表达“伤感”情绪,蝉在阳光下生命极其短暂。生命最后的鸣唱,往往引发人们迟暮之感,悲秋的表现。“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悲凉静因图识文歧韵:一层秋雨一层凉秋雨话凉图悲凉其中,“层”字是平声,显得平和,更符合都市闲人缓慢悠闲的声调,带有京腔京味,而“阵”字则显得急促。“了”字念得高,拖得长,体现对秋得深切体味。因图识文淡绿微黄秋槐落蕊图清秋佳日清情景交融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文中景物的清闲、幽远、幽静、落寞、衰落、萧条,表面上看都是秋的真实色彩,实际上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是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者内心“主观感受”的自然融合。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解析本段结构秋的深味秋士《秋声赋》《赤壁赋》秋的歌颂与悲啼咏秋外国诗文中国诗文
本段议论从喻理的角度,从古今中外文人“咏秋”的历史文化背景的角度,揭示赞颂自然之秋的人文意蕴,进一步突出故都秋味的深刻隽永。抑郁善感——三岁丧父,家道中落,陷入窘境。17岁赴日本留学,在异国他乡生活了十年。审美追求——他的散文无一例外是“自我的表现”,不加掩饰的表露他的信仰、习惯、性格甚至病态,表现了旧社会压迫下的青年一代的精神苦闷。家国情怀——本文写于1934年,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的愁苦与哀痛。此时的“悲凉”是对整个人生和民族命运的感悟。悲秋情怀思考:郁达夫为什么会把北国的秋景写得如此之“清、静、悲凉”?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赞美及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表达了作者对故都、对祖国深沉而炽热的爱,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在旧社会颠沛流离、饱尝人间愁苦的忧郁、孤独的心情。悲秋情怀主题归纳清晨,端一杯浓茶白鸽绕着青天飞来了又飞去了槐叶下一丝一丝的日光将落寞洒向牵牛的蓝朵稀疏的尖草把影子拉得悠长悠长昨夜的西风摇落了一地的槐蕊细细软软的沉寂我的心秋蝉衰弱的残声似乎在告白着什么一层秋雨一层凉啦咬一支烟管桥头树底去感受人生的苍凉吧那满树的枣子淡绿微黄红了又落了试用诗的语言品味故都秋的深味《天净沙·秋思》(原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仿写)浓茶小院破屋,碧天鸽声秋雨,衰草寒蝉枣树。槐蕊铺地,落寞人在故都。我与地坛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2002年华语文学传媒奖对史铁生的颁奖词
我
与
地
坛
“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整体感知
我
与
地
坛整体感知第一部分:“我”的车辙第二部分:母亲的脚印十五年前地坛最初的景象双腿残废后最初几年的观察十五年中任谁也不能改变的景象母亲往事的回忆“我”如今的理解
我
与
地
坛活动1:朗读十五年前地坛最初的景象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地坛苍凉荒芜“我”双腿残废外形剥蚀——内在生长要不要死?怎么活?最狂妄的、双腿浮夸的琉璃、炫耀的朱红、高墙、玉砌雕栏“我”残废了它剥蚀了、淡褪了、坍圮了、散落了
我
与
地
坛活动2:品味十五年间地坛景象的生命昭示品味第一部分后两处写景,圈出每一个景物中蕴含相反状态的词句。(示例:落日,“坎坷”——“灿烂”)景物蕴含相反状态的词句蜂儿蚂蚁瓢虫蝉露水景物蕴含相反状态的词句落日雨燕脚印古柏草木泥土落叶
我
与
地
坛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我
与
地
坛
我
与
地
坛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我”想关于死的事微小的生命都努力绽放活动2:品味十五年间地坛景象的生命昭示品味第一部分后两处写景,圈出每一个景物中蕴含相反状态的词句。(示例:落日,“坎坷”——“灿烂”)景物蕴含相反状态的词句落日雨燕脚印古柏草木泥土落叶
我
与
地
坛
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
我
与
地
坛
我
与
地
坛地坛任谁也不能改变“我”思考“怎么活”外形被肆意雕琢内在却自在绽放
我
与
地
坛地坛苍凉荒芜“我”双腿残废景物描写荒芜但并不衰败任谁也不能改变怎么活?要不要死?
“满园中散播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感悟生命感悟生命“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我
与
地
坛
我
与
地
坛活动3:寻觅地坛母亲的脚印
“我”对母亲的回忆中,母亲对“我”有着怎样的生命意义?“我”对母亲又是一种怎样的感情?梳理表格内容,分析形象。场景行为心理形象门口送“我”家中等“我”园中找“我”想问而不敢问、无言地准备心神不宁、坐卧难安四处张望、悄悄转身、缓缓离去包容、隐忍痛苦、惊恐惊慌、担忧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毫不张扬的爱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我
与
地
坛
我
与
地
坛“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底。”往事的追忆如今的设想
《我与地坛》总结
母亲
“我”平和,豁达,勇气怀念,痛悔坚忍,无私包容,沉静,生机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都写的是同一个城市的景色,在这三位作者的笔下,这同一座城市的风景有何异同呢?不同景
清、净、悲凉
朦胧、宁静、淡雅、柔和
废弃、荒芜、冷落描写对象(实)氛围意境(虚)景物之美故都的秋典型秋景图清、静、冷、悲凉物哀之美荷塘月色荷塘、月色宁静、淡雅、自在中和之美我与地坛地坛、草木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生命之美他们对这座城、这些景有何感触?故都的秋历史人事的沧桑感一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情境。“深沉,幽远,严厉,萧索”l
苦闷彷徨与寂寞
朱自清在这篇散文中,一方面表现诗人在形势剧变与政治重压下的苦闷、彷徨和寂寞的情绪,另一个主要的方面,又抒写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不肯与之妥协的态度,以及对于未来美好前景的幻想与追求。因此月下“荷塘”,映照着诗人心灵种种复杂情感的光影,使我们依稀看到诗人在痛苦中无力挣扎、在幻灭中茫然追求的形象。——吴周文《谈<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