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村镇规划2012年3月5日第三章村镇总体规划主要内容: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同学们:1、了解乡(镇)域规划的层次划分、任务及其要求;2、了解村镇总体规划的编制内容及步骤;3、掌握村镇的性质与规模;4、熟悉村镇用地的分类、评价及选择;5、了解村镇总体规划布局的基本原则及布局形态。
3.1乡(镇)域规划作用:通过乡(镇)域现划,明确分析村镇在区域中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关系,分析农业依托的基础及农业资源的“腹地”,从而有利于进一步确定村镇的性质和发展规模,分析出市、县乡(镇)体系的有机联系。
定义:是国家和地区对村镇建设发展所作出的总体部署,是村镇长远建设计划的一种形式。出现的新变化(1)上海地区:将中心村作为市域城乡体系的“末端”,并将中心村建设视为郊区空间重组和功能整合的重要基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途径。这里的中心村并不是一个行政村的概念,是改造空心村,撤并自然村,并通过基础设施的相对集中投入,使之成为一定范围的中心,即社区中心。通过中心村建设来促进人口的转移、土地的流转和产业提升,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基础设施共享程度。是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社区变迁在居住形式上的反映,是农村分散地居住形成的一种过渡或转变。(2)浙江地区:通过20年努力,全面完成中心村建设和旧村改造任务,形成完整的“中心城区—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四级网络体系,并提出了“撤并自然村、改造空心村、建设中心村”的目标。在现有行政村的基础上,调整为“中心村+基层村”的架构,这里的中心村概念与上海的中心村不同,它是位于行政村下级,即一个行政村由一个中心村和若干个基层村组成。“空心村”危害巨大一是土地浪费严重。“空心村”占用的土地,耕不能耕,用不能用,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一方面是农民建新不拆旧,造成土地大量闲置;另一方面,许多村庄出现无处建房现象,管理部门被迫在有限的耕地指标中切出一部分来解决建房问题。二是不利于安全。“空心村”存在的房子,大都破旧不堪,年久失修,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三是影响环境卫生。废弃房屋由于无人居住,不少用于圈养禽畜,没有人清理,致使村内垃圾成堆、杂草丛生、蝇蚊乱飞。环境卫生的“脏、乱、差”,严重影响这些居民的居住环境和身心健康。
五是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空心村”的存在,使农民居住地分散散乱,农村的村落分布面积过大,村庄外延拉得过长,增加了农村进行水、电、路、通信、公用设施等基础设施统一建设的难度,延缓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四是潜伏矛盾纠纷。由于“空心村”内的废弃宅基地多年未曾有人使用,到了第三、四代之后,邻居之间的土地界限必然会有些模糊。随着农村土地的日益紧张,宅基地今后必将升值,到时这些废弃宅基地可能会引发家族内或家族间以及亲戚间的矛盾纠纷。3、乡(镇)域规划任务
主要任务是:
对规划范围内村镇分布规模情况、分布特点进行调查分析,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明确村庄类型和发展方向规模及位置,确定哪些要发展,哪些要适当合并,哪些要逐步淘汰,以及采取哪些切实可行的措施。
4、乡(镇)域规划内容(1)研究分析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工业发展分析,农业、多种经营发展分析等;(2)研究确定乡镇行政区区域内村镇布点;(3)确定规划目标和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方针;(4)研究确定行政区域内主要村镇的位置、性质、人口和建设用地发展规模和方向;(5)确定建设用地范围内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6)乡域总体规划布局。主要包含7个方面的布局分析:乡域村镇体系规划布局;乡域工业发展规划布局;农业发展规划布局;社会服务配套设施规划布局;基础设施规划布局:交通网络、供电、邮电通讯规划等;土地利用规划:土地的利用和保护、村镇建设用地规划、基础设施用地规划、蔬菜林果用地规划、河滩荒地等的改造和利用;环境保护规划。6、乡镇总体规划说明书的编写要求主要包括:1)现状;2)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分析;3)预测目标确定和经济社会战略方针;4)总体规划布局;5)规划实施措施;6)专题规划说明。3.1.2乡(镇)域规划的影响因素及其要求1、乡域规划的影响因素1)地区自然条件;(平原地区居民点分布稠密,山区稀疏;河网地区稠密,缺水干旱地区稀疏;沿海稠密,内陆地区稀疏)2)地区资源条件;3)人口分布;4)交通运输;5)乡镇企业分布;6)原有生产布局的基础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2、乡(镇)域规划基本要求1)积极发展村镇建设;2)远近结合,新旧结合;要有长远观点,力求布局合理。方向明确,统筹规划,接期实现,并留有发展余地。要由近及远,远近结合,由内向外,成片发展。同时,应尽可能选择物质基础较好的旧村镇进行改进扩建,做到新旧结合。3)充分考虑建设条件;(不应建设在有开采价值的矿层上)4)节约土地;5)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卫生条件。2、与各级土地利用规划要求①要与各级土地使用范围的确定相协调。各个不同层次的村镇类型、数目、规划及布局形式要与土地使用单位的经营方向、管理体制、数目和土地面积相一致。②要考虑用地的集约性。在农业生产用地中,一般把果园、菜地和费工、耗肥的经济作物种植用地称为集约性用地。为缩短劳动力下地、运肥和农业机械空运转的距离,村镇应布置在集约性用地附近。③要与农村道路网、灌排水系统规划相协调。村镇和生产经营中心是农村货运、客运的主要目标,它们要尽可能分布在公路或主干道路的附近。村镇内的供排水规划也要与各级土地利用规划中灌、排系统的布置相协调。3、村镇体系的布局形式(集团式、卫星式、自由式)
集团式:这种形式适用于平原地区的综合型村镇布局。
优点:布局紧凑、用地经济、工程投资省、施工较方便,还便于组织生产和改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
缺点:受地形条件限制,因布局集中、规模大,造成劳动半径大,出工距离远。自由式:它是我国在丘陵山区村镇体系布局的常见形式。特点:一方面受地形、水源、交通等条件限制,另一方面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痕迹。它对组织大规模生产、改善农村物质文化生活十分不利。4、村镇规模
村镇规模与其类型、布局形式有关,并受耕作半径(居民点中心距耕地边缘的最远距离)和生产、管理水平制约,受地区的自然条件、交通、人口密度等社会经济条件影响。村镇规模、耕作半径过大,超过生产力水平的要求,对生产不力。机械化水平高低、不同的作物生产对耕作半径要求不同;(林业和经济作物不同)因地制宜,兼顾生产和有利于农民生活两方面的要求。(规模过小,不利于学校等文化福利事业的建设,也不利于工业等的发展)6、主要公共福利设施的布局主要公共福利设施的布局是指服务半径超过本乡(镇)行政管辖范围的村镇主要公共建筑与设施的布局,例如学校、卫生院、影剧院、主要服务行业的建筑和其他公共设施等。主要公共建筑与设施的布局,要考虑村镇的类型、规模及服务半径,以及对原有公共建筑与设施的充分利用等因素。同时尽可能的要布置在服务范围的中心。
3.1.4乡(镇)域村镇体系布局规划方法
1、区域结构分析法P38基本任务是根据地域的优势条件,确定理想的地域经济开发模式和空间经济结构框架。而乡(镇)域村镇体系规划是依托现状地域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自然环境(包括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合理组织乡(镇)域范围内村镇群体的发展及其空间组合,以达到目标和要求。因此,必须运用从区域—村镇—区域的观点,对影响因素进行评价与区域分析。
2、地理综合平衡法P38
就是从一定的国土区域各生产部门对村镇的发展条件、要素及其各组成部门的影响着手,也从研究村镇体系的整体着手,把部分与整体、部门与区域、时间与空间结合起来。3、系统工程研究法P39村镇体系是一个多元的、多层次的复合综合体,是自然、经济、技术三结合的产物。系统工程研究就是把村镇体系规划系统分解为若干子系统,如自然环境系统、经济建设系统、物质联系系统等。同时各系统还可逐阶分级,分成不同等级层次结构、不同职能分工结构、不同空间地域结构。目的是进一步了解各个系统的功能和它的部分效应,掌握整个体系规划系统的结构和它的整体效应,从整体上和它的子系统上个面把握村镇体系的特点。3.2村镇总体规划的编制总体规划是村镇规划区内各项建设的整体布置,是村镇详细规划的依据。基本任务:是根据所在地区的乡(镇)域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以及乡(镇)域村镇体系的分布规划,研究村镇的经济、文化、科技等各项事业的发展,预测村镇的发展目标,确定村镇的性质和规模,进行村镇的结构布局,统筹安排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3.2.1村镇总体规划的具体内容
1、村镇总体规划的工作内容
(1)确定规划期限。一般为10一20年。(2)确定村镇的性质和发展方向,预测人口发展规模。
(3)进行村镇的总体布局。
(4)村镇道路系统的车站、码头等交通运输设施的位置选择。
(5)确定供水、排水等设施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并进行综合协调。(6)确定进行新区开发和旧域改造、用地调整的原则、方针和步骤。(7)确定村镇近期建设规划范围,安排各项建设用地。
(8)确定有保留意义的历史文化古迹、革命纪念地或设施的保护措施。
(9)估算村镇近期建设的投资。
3.2.2村镇总体规划的方法步骤确定规划范围收集有关总体规划的基础资料(村镇区域规划、村镇总体规划资料)分析研究资料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构思规划方案进行多方案比较,选择最佳方案汇报方案,广泛征集各方的意见确定最终方案绘制村镇总体规划图纸编写村镇总体规划说明3.2.3村镇总体规划阶段的成果要求1、村镇总体规划成果要求(五图一书)村镇现状图(村镇规划必须有的最基本的资料)村镇用地评价图(对村镇土地的使用价值进行综合分析的图纸)村镇环境质量评价图村镇总体规划图(确定布局形式,划分各类用地的功能分区及面积)村镇各项工程规划图(村镇道路及竖向规划、给排水、电气线路、绿化规划等)规划文件(总体规划说明书)村镇现状图是绘制在地形测量图上的表明土地使用和地面上各项设施分布情况的镇区平面图。它是村镇规划所必须具有的最基本的资料。比例尺以1:500—
1:2000为宜。图上应标明:①现有镇区和建成区界线;②测量坐标网,测量标志点的点位,各种地物,交通线路,管线工程,桥涵水体等;③测区范围内农田、荒地果园、墓地、树木、经济林和土坑、地坎、断岩以及池塘的顶部标高或高差等。2、村庄规划成果要求
村庄现状图村庄规划图村庄管线综合图村庄中心规划图基层居民点规划图村庄规划说明书3.3村镇规划的性质与规模(重点)在编制村镇总体规划时,首先要确定村镇性质、拟定村镇发展规模。村镇规划要为它的性质服务,这是村镇规划和建设的基本原则。只有重视并正确拟定村镇的性质和规模,才能使村镇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布局形态都保证始终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3.3.1村镇性质1、定义:是指村镇在一定区域内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所担负的任务和作用,即村镇的个性、特点、作用和发展方向。它是由其历史发展特点、资源、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现有的基础所决定的。(组成村镇基本因素的性质所决定的)2、确定村镇性质的依据地理和自然条件。(有重要的影响)村镇的资源。(农业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风景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依据和影响)村镇的历史资料。村镇的现状资料。村镇物质要素。(建筑群、道路网、绿地和公用设施等)3、村镇的类型及规模分级(1)按村镇在某一地区范围内的职能划分1)综合性村镇。这类村镇占多数,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其行政、经济、文化中心以及地理位置和资源状况都具有较为优越的条件。(华西村、海都等)
2)以某种经济职能为主的村镇。大型工矿企业或是靠水运码头、靠近铁路车站及几条公路交叉点等交通枢纽,或历史上早已形成的商业、服务业、集市贸易比较繁荣、经济比较活跃的集镇。(温州、即墨、临沂等)3)特殊职能的村镇。以风景、游览、疗养、革命纪念地为主要性质的村镇。(乌镇、西柏坡等)
工业型:如广饶大王镇、安丘景芝镇、邹平魏桥镇等,借着较好的工业基础,把村镇建设与发展工业结合起来,村镇建设为企业发展提供载体,企业发展为村镇建设提供财力支持,互相促进,良性循环。市场型:如即墨蓝村镇、莱州沙河镇等,通过发展各类专业批发市场和传统集贸市场,改善基础设施,逐步发展成为市场流通为主的城镇。园区型:如胶州李哥庄镇、文登苘山镇等,把镇区建设与工业园区建设结合起来,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矿业型:如东营仙河镇、孤岛镇等。依托大型工矿企业,镇企联建,设施共建、共享。(2)按不同层次村镇的人口规模划分镇区和村庄的规划规模应按人口数量(应以规划期末常住人口的数量)划分为特大、大、中、小型四级。规模分级镇区村庄特大型>50000>1000大型30001~50000601~1000中型10001~30000201~600小型≤10000≤2004、村镇性质的分析与论证定性分析:运用科学理论把握客观现象的规定性。全面分析村镇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通过分析其在地区内经济优势、资源与临近村镇经济联系和分工等来确定村镇的主要发展方向。
定量分析: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村镇职能特别是经济职能,采用数量表达的技术经济指标(职工数、产值、产量等)来确定主导的生产部门。村镇性质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间题。一般说来,对大多数村镇,在一定时期内其性质是比较稳定的,但也有一些村镇的性质可能发生一定的变化。如矿产资源的发现或枯竭,乡镇交通运输所处地位的变化,新的技术因素的出现等经常导致原有工业企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对于这种情况,就应该重新修改村镇性质和村镇布局,以适应变化了的需要。3.3.2村镇规模村镇性质确定以后,就要根据规划期的发展要求,估算村镇的规模。村镇规模指的是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通常村镇用地规模随村镇人口规模而变化,所以村镇规模也可以用村镇人口规模来表示。1、村镇人口规模计算公式:(综合分析法)Q=Q0(1+K)n+PQ—总人口预测数(人);
Q0—总人口现状数(人);
K—规划期内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P—规划期内人口的机械增长率(人);
n—规划期限(年)。1)定义:指一定时期内村镇人口总数,是村镇所辖地域规划范围内常住人口总和(常住人口应为户籍、寄住人口数之和),是总体规划的基础指标和主要依据。2)镇区规划期内人口分类人口类别统计范围预测计算常住人口户籍人口户籍在镇区规划用地范围内的人口按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寄住人口居住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寄宿在规划用地范围内的学生按机械增长通勤人口劳动、学习在镇区内,住在规划范围外的职工、学生等按机械增长流动人口出差、探亲、旅游、赶集等临时参与镇区活动的人员据调查进行估算3)人口的机械增长宜按下列方法进行:(l)根据产业发展前景及土地经营情况,预测劳力转移时,宜按劳动力转化法对镇域所辖地域范围的土地和劳力进行平衡,预测规划期内劳力的数量,分析镇区类型、发展水平、地方优势、建设条件和政策影响以及外来人口进入情况等因素,确定镇区的人口数量。(2)根据镇区的环境条件,预测人口发展规模时,宜按环境容量法综合分析当地的发展优势、建设条件以及环境和生态状况等因素,预测镇区人口的适宜规模。(3)镇区建设项目已经落实、规划期内人口机械增长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可按带眷系数法估算人口发展规模。(指带有家属的职工。和带眷职工有关的有两个指标,带眷比和带眷系数。带眷比是指带有家属的职工总人数的比重。每个带眷职工所带眷属的平均人数为带眷系数)(4)建设项目尚未落实的情况下,可按平均增长法预测人口的发展规模。计算时应分析近年来人口的变化情况,确定每年的人口增长数或增长率。带眷系数法Pn-规划末期人口规模;P1-带眷职工人数;a-带眷系数;P2-单身职工人数;P3-其他人口数。预测步骤:关键是科学合理的确定带眷比。
1、根据职工需求P1、P2及P3;2、确定带眷系数;
3、将值带入上述公式计算即可。基本原理:适应范围:建设项目已经落实,人口机械增长稳定,去估算新建工业企业和小城镇人口的发展规模。实例1:某一工业新镇,规划末期需要职工10000人,单身职工6000人,带眷职工4000人,带眷系数2.5,其他人口2000人,预测规划末期工业新镇的人口规模?实例2:人口发展规模预测(劳动力转化法)走马街镇人口现状:2002年,走马街镇镇域总人口6588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904人,农业人口61983人,农村劳动力35795人,常年外出劳动力8227人,镇区总人口610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520人,农业人口2580人。镇域总人口规模预测:2002年底,走马街镇域总人口65887人,未来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考虑到周边城镇对走马街镇经济的吸引力,将有一部分人口迁出,故镇域人口机械增长呈负增长趋势,通过对历年来的人口统计资料分析,规划期末机械增长率为-3‰。2020年镇域总人口:(综合分析法)Q总=Q自然+Q机械=65887×(1+6‰-3‰)18=69537人农村劳动力预测:则2020年农村劳动力为:69537×52%=36160人2002年,全镇共有农村劳动力35795人,占总人口的54.3%,考虑到人口年龄构成及老龄化等因素,农村劳动力占总人口比例将趋年减少,至2020年农村劳动力占总人口的比例取52%。农村所需劳动力分析:20年耕地所需劳动力:60526.9÷5=12105人20年林地所需劳动力:32301.8÷120=269人20年园地所需劳动力:4141.5÷12=345人20年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12105+269+345=12719人20年农村所需劳动力:12719*1.25=15899人20年城镇剩余劳动力:36160-15899=20261人2020年全镇耕地面积60526.9亩,园地面积4141.5亩,林地面积31301.8亩,估计至2020年每5亩耕地所需劳动力1人,每120亩林地所需劳动力1人,每12亩园地需劳动力1人。从事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之比取1:4。城镇需安置的劳动力:走马街镇2002年农村劳动力35795人,常年外出劳动力8227人,占农村劳动力23%,预计2020年常年外出劳动力将占农村劳动力的25%;城镇需安置劳动力:20261-36160×25%=11221(人)
2、村镇用地规模1)村镇用地的统计范围村镇现状和规划用地应统一按规划范围进行统计。2)村镇用地分类P53镇用地应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划分为: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生产设施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工程设施用地、绿地、水域和其他用地9大类、30小类。
下表中R至G类用地为村镇的建设用地,第E类用地则属于村镇的非建设用地。
镇用地的分类和代号
类别代号类别名称范
围大小R
居住用地各类居住建筑和附属设施及其间距和内部小路、场地、绿化等用地;不包括路面宽度等于和大于6m的道路用地R1一类居住用地以一~三层为主的居住建筑和附属设施及其间距内的用地,含宅间绿地、宅间路用地;不包括宅基地以外的生产性用地R2二类居住用地以四层和四层以上为主的居住建筑和附属设施及其间距、宅间路、组群绿化用地C
公共设施用地各类公共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内部道路、场地、绿化等用地C1行政管理用地政府、团体、经济、社会管理机构等用地C2教育机构用地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及专科院校、成人教育及培训机构等用地C3文体科技用地文化、体育、图书、科技、展览、娱乐、度假、文物、纪念、宗教等设施用地C4医疗保健用地医疗、防疫、保健、休疗养等机构用地C5商业金融用地各类商业服务业的店铺,银行、信用、保险等机构,及其附属设施用地C6集贸市场用地集市贸易的专用建筑和场地;不包括临时占用街道、广场等设摊用地M
生产设施用地独立设置的各种生产建筑及其设施和内部道路、场地、绿化等用地M1一类工业用地对居住和公共环境基本无干扰、无污染的工业,如缝纫、工艺品制作等工业用地M2二类工业用地对居住和公共环境有一定干扰和污染的工业,如纺织、食品、机械等工业用地M3三类工业用地对居住和公共环境有严重干扰、污染和易燃易爆的工业,如采矿、冶金、建材、造纸、制革、化工等工业用地M4农业服务设施用地各类农产品加工和服务设施用地;不包括农业生产建筑用地W
仓储用地物资的中转仓库、专业收购和储存建筑、堆场及其附属设施、道路、场地、绿化等用地W1普通仓储用地存放一般物品的仓储用地W2危险品仓储用地存放易燃、易爆、剧毒等危险品的仓储用地T
对外交通用地镇对外交通的各种设施用地T1公路交通用地规划范围内的路段、公路站场、附属设施等用地T2其他交通用地规划范围内的铁路、水路及其他对外交通路段、站场和附属设施等用地S
道路广场用地规划范围内的道路、广场、停车场等设施用地,不包括各类用地中的单位内部道路和停车场地S1道路用地规划范围内路面宽度等于和大于6m的各种道路、交叉口等用地S2广场用地公共活动广场、公共使用的停车场用地,不包括各类用地内部的场地U
工程设施用地各类公用工程和环卫设施以及防灾设施用地,包括其建筑物、构筑物及管理、维修设施等用地U1公用工程用地给水、排水、供电、邮政、通信、燃气、供热、交通管理、加油、维修、殡仪等设施用地U2环卫设施用地公厕、垃圾站、环卫站、粪便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等用地U3防灾设施用地各项防灾设施的用地,包括消防、防洪、防风等G
绿地各类公共绿地、防护绿地;不包括各类用地内部的附属绿化用地G1公共绿地面向公众、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绿地,如公园、路旁或临水宽度等于和大于5M的绿地G2防护绿地用于安全、卫生、防风等的防护绿地E
水域和其他用地规划范围内的水域、农林用地、牧草地、未利用地、各类保护区和特殊用地等E1水域江河、湖泊、水库、沟渠、池塘、滩涂等水域;不包括公园绿地中的水面E2农林用地以生产为目的的农林用地,如农田、菜地、园地、林地、苗圃、打谷场以及农业生产建筑等E3牧草和养殖用地生长各种牧草的土地及各种养殖场用地等E4保护区水源保护区、文物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E5墓地
E6未利用地未使用和尚不能使用的裸岩、陡坡地、沙荒地等E7特殊用地军事、保安等设施用地;不包括部队家属生活区等用地附表
用地名称和规划图例中英文词汇对照表
代号Codes中文名称Chinese英文同(近)义词EnglishR居住用地ResidentiallandC公共设施用地PublicfacilitiesM生产设施用地
IndustryandagriculturemanufacturingfacilitieslandW仓储用地WarehouselandT对外交通用地
TransportationlandS道路广场用地
RoadsandSquaresU工程设施用地
MunicipalutilitiesG绿地
GreenspaceE水域和其他用地
Watersandmiscellaneous
一个单位的用地内,兼有两种以上性质的建筑和用地时,要分清主从关系,按其主要使用性能归类。如镇办工厂内附属的办公、招待所等不独立对外时,则划为工业用地。如中学运动场,晚间、假日为居民使用,仍划为中学用地。又如镇属体育场兼为中小学使用,则划为文体科技用地小类。
一幢建筑物内具有多种功能,该建筑用地具有多种使用性质时,要按其主要功能的性质归类。一个单位或一幢建筑物具有两种使用性质,而不分主次,若平面上可划分地段界线时分别归类;若在平面上相互重叠,不能划分界限时,要按地面层的主要使用性能作为用地分类的依据。3、村镇用地规模的主要影响因素①村镇性质。工矿型村镇中工业用地较多;交通枢纽型村镇需要更多的仓储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风景旅游型村镇中园林绿地占的比重较大。②村镇的人口规模。人口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用地规模。人口规模大,一般建筑平均层数较高、人口密度较大,人均用地指标就小。③村镇布局特点。一般情况下,紧凑布局要比分散布局更节省村镇用地;团状集中式布局比带状布局节省村镇用地。④自然地理条件。平原沿海地区的村镇布局比较紧凑、占地少;而处于山丘地区的村镇,布局相对比较松散,占地较多。4、村镇规划建设用地标准村镇规划建设用地的标准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分为: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建设用地比例和建设用地选择。
1)村镇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应为规划范围内的建设用地面积除以常住人口数量的平均值。人口统计应与用地统计的范围相一致。
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应按下表的规定分为四级
级别一二三四人均建设用地指标(m2/人)
>60~≤80>80~≤100>100~≤120>120~≤140①新建镇区的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应按表第二级确定;②当地处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气候区划标准》(GB50178-93)的I、Ⅶ建筑气候区时,可按第三级确定;建筑气候区划标准(GB50178-93)
第1.0.1条为区分我国不同地区气候条件对建筑影响的差异性,明确各气候区的建筑基本要求,提供建筑气候参数,从总体上做到合理利用气候资源,防止气候对建筑的不利影响,制订本标准。第2.1.2条建筑气候的区划系统分为一级区和二级区两级:一级区划分为7个区,二级区划分为20个区。第Ⅰ建筑气候区第3.1.1条该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凉爽;西部偏于干燥,东部偏于湿润;气温年较差很大;冰冻期长,冻土深,积雪厚;太阳辐射量大,日照丰富;冬半年多大风。该区建筑气候特征值宜符合下列条件:1月平均气温为-31--10℃,7月平均气温低于25℃;气温年较差为30--50℃,年平均气温日较差为10--16℃;3--5月平均气温日较差最大,可达25--30℃;极端最低气温普遍低于-35℃,漠河曾有-52.3℃的全国最低记录;年日平均气温低于或等干5℃的日数大于145d。第Ⅶ建筑气候区第3.7.1条该区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严寒,南疆盆地冬季寒冷;大部分地区夏季干热,吐鲁番盆地酷热,山地较凉;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均大;大部分地区雨量稀少,气候干燥,风沙大;部分地区冻土较深,山地积雪较厚;日照丰富,太阳辐射强烈;该区建筑气候特征值宜符合下列条件:1月平均气温为-20---5℃,极端最低气温为-20---50℃;7月平均气温为18--33℃,山地偏低,盆地偏高;极端最高气温各地差异很大,山地明显偏低,盆地非常之高,吐鲁番极端最高气温达到47.6℃,为全国最高;气温年较差大都在30--40℃,年平均气温日较差为10--18℃;年日平均气温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为110--180d;年日平均气温高于或等于25℃的日数小于120d。表
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对现有的镇区进行规划时,其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应在现状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的基础上,按表规定的幅度进行调整。现状人均建设用地指标(m2/人)规划调整幅度(m2/人)≤60增0~15>60~≤80增0~10>80~≤lOO增、减0~10>100~≤120减0~10>120~≤140减0~15>140减至140以内2)村镇建设用地构成比例
建设用地构成比例是人均建设用地标准的辅助指标,是反映规划用地内部各类用地数量的比例数量合理的重要标志。类别代号类别名称占建设用地比例(%)中心镇镇区一般镇镇区R居住用地28~3833~43C公共设施用地12~2010~18S道路广场用地11~1910~17G1公共绿地8~126~10四类用地之和64~8465~85现状用地构成一览表代码用地名称用地面积(ha)所占比例(%)R居住用地77.8959.7C公共设施用地20.4415.7M生产设施用地7.956.1W仓储用地1.230.94T对外交通用地0.150.12S道路广场用地19.7115.1U工程设施用地0.310.24G绿地2.712.1合计130.391005、村镇建设用地平衡分析在规划中不仅要对现状用地进行平衡分析,还要从中寻找不合理的用地关系,并在规划中加以解决。根据村镇的发展要求和前述村镇各类建设用地指标来安排各类用地,并加以平衡分析,最终确定村镇规划期的用地规模。
城镇规划用地平衡表代码用地名称面积(ha)比例(%)人均(m2)R居住用地79.74137.21839.871C公共设施用地33.85315.816.926C1行政管理用地3.4931.631.746C2教育机构用地4.9972.3322.499C3文体科技用地7.6043.5493.802C4医疗保健用地1.4670.6850.734C5商业金融用地11.2345.2435.617C6集贸市场用地5.0582.3612.529M生产设施用地22.77510.6311.387W仓储用地5.5912.612.796T对外交通用地14.456.7447.225S道路广场用地36.37616.97818.188U工程设施用地4.6892.1892.345G绿地16.7797.8318.389G1公共绿地13.9276.56.964合计总建设用地214.254100107.1273.4村镇用地分析1、定义:指用于村镇建设、满足村镇功能需要的土地,它既指已经建设利用的土地,也包括已列入村镇规划范围但尚未开发建设的土地。2、村镇用(土)地的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经济(价值)属性、法律属性3.4.1村镇用地3.4.2村镇用地的基本特征3、土地使用的适度性。土地的经济效益随着土地开发的强度而提高,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的结果。保证适度的土地使用强度,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益。2、功能相对稳定性。村镇用地一旦用于建设,依附其上的建筑物和设施便具有一定的使用限期,其使用功能在一定时期内也具有稳定性。1、用地功能的广泛性。传统的功能和结构单一,居住、简单交换和运输构成全部,转变为用地功能多样、用地结构日益复杂、用地比例发生明显变化。3.4.3村镇用地评价及选择1、村镇用地的综合评价是进行村镇规划的一项必要的基础工作,为村镇用地的选择和组织提供科学的依据。(自然环境、建设条件、现状条件)1)自然环境条件分析地质条件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地形条件地质条件的分析:主要指对村镇用地选择和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方面的分析
1、建筑地基:在村镇用地范围内,各项工程建设都是由地基来承载。(了解地基承载力)2、冲沟:冲沟是由间断流水在地表冲刷形成的沟槽。3、滑坡与崩塌滑坡:是由于斜坡上大量滑坡体(即土体和岩体)在风化、地下水及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向下滑动造成的。崩塌:是由于山坡内岩层或土层的层面相对滑动使山坡失稳造成的。当裂隙比较发育,且节理面沿顺坡方向,则易于崩塌。
冲沟的形成冲沟的防治滑坡的发展长江心滩大滑坡某居住区后的山体滑坡滑坡(四川涪陵)预应力锚固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地下水的存在形式、含水层厚度、矿化度、硬度、水温以及动态等条件。在松软土层中地下水按其成因与埋藏条件,可以分为上层储水、潜水和承压水3类,如图所示。
气候条件的影响村镇所在地区的经济地理条件交通运输条件供电条件供水条件(2)村镇建设条件的分析
村镇现状条件的分析就总体布局来说主要注重于:①村镇布局是否围绕着乡镇的性质和特点展开;②村镇各项设施之间及在功能关系上,用地规模与分布等方面是否合理,它们存在那些矛盾;③村镇用地的自然分布同自然环境是否协调,以及村镇布局对村镇环境所造成的影响。(3)村镇现状条件分析2、村镇用地评定第三类,不宜修建用地。指农业价值很高的丰产农田,或地质条件极差必须赋予特殊工程措施才能用以建设。第二类,基本上可以修建用地。指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第一类,适宜修建用地。指地形平坦、规整、坡度适宜,地质良好,地基承载力在150MPa以上,没有20-50年一遇洪水淹没的危险。3、村镇用地的综合评价3.4.4村镇用地的选择1、村镇用地选择的基本要求用地选择,要为合理布局创造条件;要充分考虑节约用地,尽可能不占耕地和良田;尽可能与现状或规划的对外交通相结合,使村镇有方便的交通联系;要符合安全要求。(一是要不被洪水所淹没,二是要注意滑坡,避升正在发育的冲沟。三是避开高压线走廊,离易燃、易爆的危险品仓库要有安全的即离)
要符合卫生要求。(首先要有质量好、数量充沛的水源。其次,利镇用地不能选在洼地、沼泽、墓地等有碍卫生的地段)2、村镇用地选择方案比较
占地情况搬迁情况水源条件环境卫生条件交通运输条件工程设施的合理性比较对原有设施利用状况主要近期建设项目造价比较上述几个方面,以占地和水源为主要因素,是方案取舍的主要条件。3.5村镇总体规划目的:对村镇各主要组成部分统一安排,使其各得其所,有机联系,为村镇的生产、生活服务。主要内容:体现村镇居民劳动、生活、休息和交通等。主要工作:村镇各类用地条件分析、适宜性评价及选择;总体规划布局;村镇的发展与布局形态分析。
3.5.1总体规划布局的影响因素及基本原则1、影响村镇总体规划布局的主要因素:(1)生产力分布及其资源状况;(2)资源状况:如矿产、森林,农业、风景资源条件和分布特点;(3)自然环境:如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象等条件;(4)村镇现状:包括人口规模的现状及其构成,用地范围、工业、经济等;(5)建设条件:水源、能源、交通运输条件等等。
2、总体规划布局的基本原则集中紧凑,达到既方便生活,又能使村镇建设造价经济;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体现地方性;各功能区间,既有方便的联系,又不互相干扰;各主要功能部分既满足近期修建的要求,又要预计发展的可能性;对村镇现状,要正确处理好利用和改造的关系;3.5.2总体规划布局的程序和思想1、总体规划的一般程序原始资料的调查、分析、整理确定城镇性质,计算人口规模,拟定功能分区提出不同的规划方案对每个布局方案的各个系统分别进行分析比较研究对各方案进行经济技术分析和比较选择相对经济合理的初步方案根据总体规划的要求绘制图纸2、总体规划布局的思想方法局部与整体分解与综合联系与隔离近期与远期新建与改造3.5.3村镇总体布局1、村镇用地组织结构
规划村镇用地组织结构是用地总体布局的核心,它指明了用地的发展方向、范围,规定了用地的功能组织与用地的布局形态。村镇用地组织结构的基本原则:紧凑性、完整性、弹性。所谓“弹性”,可以在两方面加以考虑:其一,是给予组织结构以开敞性,即用地组织形式不要封死,在布局形态上留有出路;其二,是在用地面积上留有余地。2、村镇用地功能分区村镇用地的功能分区过程亦就是村镇用地功能组织,它是村镇规划总体布局的核心问题。村镇用地功能分区原则:1)村镇用地功能组织必须以提高村镇的用地经济效益为目标;2)有利于生产和方便生活;3)村镇各项用地组成部分要力求完整,避免穿插;4)村镇功能分区,应对旧村镇的布局进行合理调整,逐步改造完善;5)村镇布局要十分注意环境保护的要求,并要满足卫生防疫、防火、安全的要求;6)功能分区中,要发对从形式出发,追求“图面”上的平衡。3.5.4村镇的发展与布局形态1、村镇的发展与总体规划布局将碰到的问题:生产用地和居住用地发展不平衡,使居住条件恶化。各种用地功能不清,互相穿插,既不方便生产也不方便生活。对发展用地预留不足或对发展用地的占用控制不力,妨碍村镇的进一步发展。绿化、街道和公共建筑分布不成系统。原因:对村镇远期发展水平的预测重视程度不够,对客观发展趋势估计不足,或者对经济条件等分析不够、依据不足,因而评价和规划决策失误。2、村镇用地布局形态研究村镇布局形态的目的,就是希望根据村镇形成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找出村镇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关系,求得村镇各类用地具有协调的、动态的关系,以构成村镇的良好空间环境,促进村镇合理发展。村镇形态构成要素为:公共中心系统、交通干道系统及村镇各项功能活动。公共中心系统是村镇中各项活动的主导,是交通系统的枢纽和目标,它同样影响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医药养生文化课件
- 《GB 1589-2016汽车、挂车及汽车列车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2025版)深度解析
- 版个人建房地基订购合同
- 山东轻工职业学院《营养生理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宁夏工业职业学院《现代数字信号处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2025届初三下学期质量监测检测试题英语试题含答案
- 辽宁医药职业学院《有机化学DI》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下花园区2025届数学四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质量跟踪监视试题含解析
-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医学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高等数学E(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中国废尼龙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建设工程管理毕业实践报告
- 无人机应用与基础操控入门课件
- 湖南省城镇排水管道非开挖修复更新技术标准(发布稿)
- 完整版:美制螺纹尺寸对照表(牙数、牙高、螺距、小径、中径外径、钻孔)
- GB/T 23863-2024博物馆照明设计规范
- 四川省会计师事务所服务收费标准
- 化学品泄露应急处置培训
- 化学品作业场所安全警示标志大全
- 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招聘笔试题库2024
- 小儿推拿知识完整版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