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1210课件_第1页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1210课件_第2页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1210课件_第3页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1210课件_第4页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1210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第一节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概述第二节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及评价范围第三节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第四节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第五节水污染控制措施

第一节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概述基本概念基本思路主要任务工作程序一、基本概念

1.地表水

地表水是指存在于陆地表面的各种水域,如河流(包括河口)、湖泊、水库等。考虑到地表水与海洋之间的联系,在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时,还包括有关海湾(包括海岸带)的部分内容。

2.水污染源

凡对水环境质量可以造成有害影响的物质和能量输入的来源,通称水污染源;输入的物质和能量,称为污染物或污染因子。第二节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及评价范围划分评价等级的依据评价等级划分评价范围一、划分评价等级的依据

1.确定评价等级判据的原则

所定判据应能反映地表水问题的主要特点,反映建设项目向地表水排放污水的主要特征,与建设项目排污有关的判据定为污水排放量和污水水质特征,与地表水环境有关的判据定为受纳水体的规模和受纳水体对水质的具体要求。2.划分评价等级的具体依据(1)建设项目的污水排放量(2)建设项目污水水质复杂程度(3)地表水域规模(受纳水体的规模)(4)水环境质量要求(2)建设项目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水质复杂程度判据污染物类型的数量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因子数目复杂≥3—2≥10中等2<101≥7简单1<7(3)地表水域规模(受纳水体的规模)

河流与河口,按建设项目排污口附近河段的多年平均流量或平水期平均流量划分:m3/s

大河:≥150中河:15~150小河:<15

湖泊和水库,按枯水期湖泊或水库的平均水深以及水面面积划分:水域规模平均水深(m)<10≥10大湖(库)≥50km2≥25km2中湖(库)5~50km22.5~25km2小湖(库)<5km2<2.5km2(4)水环境质量要求

以《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为依据,如受纳水体的实际功能与该标准的水质分类不一致时,根据当地水环境质量要求确定。

(2)对建设项目带来的影响,不同地表水域的承受能力各有不同,这主要反映在水域规模的大小及对其水质要求的高低。地表水域规模越小,其水质要求越严,则对外界污染影响的承受能力越小,因此,相应地对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要求越高,评价级别也相应越高。2.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的划分(见表)建设项目污水排放量(m3/d)建设项目污水水质复杂程度一级二级三级地表水域规模地表水水质要求地表水域规模地表水水质要求地表水域规模地表水水质要求≥20000复杂大Ⅰ~Ⅲ大Ⅳ、Ⅴ

中、小Ⅰ~Ⅳ中、小Ⅴ

中等大Ⅰ~Ⅲ大Ⅳ、Ⅴ

中、小Ⅰ~Ⅳ中、小Ⅴ

简单大Ⅰ、Ⅱ大Ⅲ~Ⅴ

中、小Ⅰ~Ⅲ中、小Ⅳ、Ⅴ

<20000≥10000复杂大Ⅰ~Ⅲ大Ⅳ、Ⅴ

中、小Ⅰ~Ⅳ中、小Ⅴ

中等大Ⅰ、Ⅱ大Ⅲ、Ⅳ大Ⅴ中、小Ⅰ、Ⅱ中、小Ⅲ~Ⅴ

简单

大Ⅰ~Ⅲ大Ⅳ、Ⅴ中、小Ⅰ中、小Ⅱ~Ⅳ中、小Ⅴ建设项目污水排放量(m3/d)建设项目污水水质复杂程度一级二级三级地表水域规模地表水水质要求地表水域规模地表水水质要求地表水域规模地表水水质要求<10000≥5000复杂大、中Ⅰ、Ⅱ大、中Ⅲ、Ⅳ大、中Ⅴ小Ⅰ、Ⅱ小Ⅲ、Ⅳ小Ⅴ中等

大、中Ⅰ~Ⅲ大、中Ⅳ、Ⅴ小Ⅰ小Ⅱ~Ⅳ小Ⅴ简单

大、中Ⅰ、Ⅱ大、中Ⅲ~Ⅴ

小Ⅰ~Ⅲ小Ⅳ、Ⅴ<5000≥1000复杂

大、中Ⅰ~Ⅲ大、中Ⅳ、Ⅴ小Ⅰ小Ⅱ~Ⅳ小Ⅴ中等

大、中Ⅰ、Ⅱ大、中Ⅲ~Ⅴ

小Ⅰ~Ⅲ小Ⅳ、Ⅴ简单

大、中Ⅰ~Ⅳ

小Ⅰ小Ⅱ~Ⅴ污水排放量(m3/d)污水水质复杂程度一级二级三级≥20000复杂各类海湾中等各类海湾简单小型封闭海湾其他各类海湾<20000≥5000复杂小型封闭海湾其他各类海湾中等小型封闭海湾其他各类海湾简单小型封闭海湾其他各类海湾<5000≥1000复杂小型封闭海湾其他各类海湾中等或简单各类海湾<1000≥500复杂各类海湾[例]一拟建建设项目,污水排放量为5800m3/d,经类比调查知污水中含有COD、BOD、Cd、Hg,pH为酸性,受纳水体为一河流,多年平均流量为90m3/s,该水体水域功能为工业用水,此环评应按几级进行评价?方法:污水排放量:为5000~10000m3/d之间水质复杂程度:含有持久性污染物(Cd、Hg)、非持久性污染物(COD、BOD)、酸碱(pH为酸性),污染物类型数=3,复杂程度为“复杂”水域规模:介于150m3/s到15m3/s之间,为中等河流水质要求:IV类此环评应按二级评价要求进行。三、评价范围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应能包括建设项目对周围地面水环境影响较显著的区域。在此区域内进行的评价,能全面说明与地表水环境相联系的环境基本状况,并能充分满足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

*环境敏感目标:社会影响大具有特殊主要性的保护目标。如:生活饮用水水源地、各类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珍稀水生生物,两栖动物野生鱼类的产卵场。第三节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监测地表水环境现状评价

掌握评价范围内水体污染源、水文、水质和水体使用功能等方面的环境背景情况,为地表水环境现状评价和影响预测提供基础资料,并以资料收集为主,现场监测为辅,开展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调查的对象(内容)主要为环境水文条件、水污染源和水环境质量。

常用的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方法有三种:收集资料、现场实测、遥感遥测。一、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监测调查的范围调查的时期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现有污染源调查水环境质量调查kmm3/d大河中河小河>5000015~3020~4030~5050000~2000010~2015~3025~4020000~100005~1010~2015~3010000~50002~55~1010~15<5000<3<55~15河流规模km:指排污口下游应调查的河段长度,上游一般500m。

河流m3/d调查半径km调查面积km2>500004~725~8050000~200002.5~410~2520000~100001.5~2.53.5~1010000~50001~1.52~3.5<5000≤1≤2调查面积:为以排污口为圆心、以调查半径为半径的半圆形面积。湖泊(水库)

各类水域在不同评价等级时水质的调查时期水域一级评价二级评价三级评价河流一般:丰、平、枯至少:平、枯条件:丰、枯、平一般:枯、平可只:枯一般:枯湖泊水库—般:丰、平、枯至少:平、枯一般:枯、平可只:枯一般:枯入海河口感潮河段一般:丰、平、枯至少:平、枯一般:枯、平可只:枯一般:枯近岸海域大潮期和小潮期大潮期和小潮期至少:小潮期至少:小潮期

(3)当调查区域面源污染严重,丰水期水质劣于枯水期时,一、二级评价各类水域应调查丰水期,若时间允许,三级评价也应调查丰水期。

(4)冰封期较长的水域,且作为生活饮用水、食品加工用水的水源或渔业用水时,应调查冰封期的水质、水文情况。3.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

(1)环境水文条件调查的原则

①应尽量收集临近水文站既有水文年鉴资料和其他相关的有效水文观测资料。当上述资料不足时,应进行现场水文调查和水文测量,特别需要进行与水质调查同步的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的方法参照GB50179、GB/T14914、GB12763标准的有关规定实施。

②一般情况,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在枯水期进行。③水文测量的内容应满足拟采用的水环境影响预测模式对水文参数的要求。

④与水质调查同步进行的水文测量,原则上只在一个时期(水期)内进行。水温测量的时间、频次和断面可不与水质调查完全相同,但应保证满足水环境影响预测所需的水文特征值及环境水力学参数的要求。(2)环境水文调查与测量的内容

①河流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的内容应根据评价等级、河流的规模决定,其中主要有: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的划分,河流平直及弯曲情况(如平直段长度或弯曲段的弯曲半径等)、横断面、纵断面(坡度)、水位、水深、河宽、流量、流速及其分布、水温、糙率及泥沙含量等,丰水期有无分流漫滩,枯水期有无浅滩、沙洲和断流,北方河流还应了解结冰、封冻、解冻等现象。河网地区应调查各河段流向、流速、流量的关系,了解流向、流速、流量的变化特点。②湖泊、水库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的内容应根据评价等级、湖泊和水库的规模决定,其中主要有:湖泊、水库的面积和形状(附平面图),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的划分,流入、流出的水量,停留时间,水量的调度和贮量,湖泊、水库的水深,水温分层情况及水流状况(湖流的流向和流速,环流的流向、流速及稳定时间)等。③感潮河段和河口:感潮河段的范围、涨潮、落潮及平潮时的水位、水深、流向、流速及其分布、横断面、水面坡度以及潮间隙、潮差和历时等。

④海湾:海岸形状、海底地形、潮位及水深变化、潮流状况(小潮和大潮循环期间的水流变化、平行于海岸线流动的落潮和涨潮),流入的河水流量、盐度和温度造成的分层情况,水温、波浪的情况以及海水交换周期等。⑤需要预测建设项目的非点源污染时,应调查历年的降雨资料,并根据预测的需要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⑥如采用数学模式预测时,其具体调查内容应根据评价的等级及水域的规模需要按照模式和参数的需要来决定。(3)河流环境水文条件调查的主要特征参数

河宽(B)、水深(H)、流速(u)、流量(Q)、糙率、纵比降(I)和弯曲系数等。

当弯曲系数>1.3时,可视为弯曲河流,否则可以简化为平直河流。(4)调查的方法

①水文站资料收集利用法

②现场实测法

③判图法(判读地形图)

水文资料以收集为主,实测和判读地形图为辅。4.现有污染源调查点源非点源(1)点源

①调查原则

以搜集现有资料为主,必要时才补充现场调查和现场测试。

可根据评价级别及其与建设项目的关系而略有不同。②调查内容点源的排放排放数据用、排水状况排污单位的废、污水处理状况◆点源的排放:

排放口的平面位置(附污染源平面位置图)

排放方向

排放口在断面上的位置

排放形式(分散排放还是集中排放)◆排放数据:

根据现有的实测数据、统计报表以及各厂矿的工艺路线等选定的主要水质参数。

并调查现有的排放量、排放速度、排放浓度及其变化等数据。◆用、排水状况:

主要调查取水量、用水量、循环水量及排水总量等。◆排污单位的废、污水处理状况:

主要调查厂矿企业及事业单位废、污水的处理工艺、处理设备、处理效率、处理规模及运行状况等。(2)非点源

①调查原则

基本上采用间接搜集资料的方法,一般不进行实测。②调查内容

根据评价工作的需要,选择下述全部或部分内容进行调查。农业污染源农村生活污染源畜禽养殖污染源工矿污染源A.农业污染源:

调查农药、有机肥、化肥种类、施用量、流失率、流失规律、不同季节流失量以及该地区的水土流失情况等。

B.农村生活污染源:

调查人口数量、人均用水量指标、供水方式、污水排放方式和排污负荷量等。

C.畜禽养殖污染源:

调查畜禽的种类、数量、养殖方式、污水收集与处置情况、污水排放方式和排污负荷量等。D.工矿污染源

调查原料、燃料、废料、固体废物的

排放位置

堆放面积

堆放方式及防护情况

污水收集与处置情况

污水排放方式和排污负荷量等。

(概况,排放方式、排放去向与处理情况,排放数据)◆概况:

原料、燃料、废料、废弃物的堆放位置(即主要污染源,要求附污染源平面位置图)、堆放面积、堆放形式(几何形状、堆放厚度)、堆放点的地面铺装及其保洁程度、堆放物的遮盖方式等。◆排放方式、排放去向与处理情况:

应说明非点源污染物是有组织的汇集还是无组织的漫流;是集中后直接排放还是处理后排放;是单独排放还是与生产废水或生活污水共同排放等。◆排放数据:

根据现有实测数据、统计报表以及根据引起非点源污染的原料、燃料、废料、废弃物的物理、化学、生物化学性质选定调查的主要水质参数,并调查有关排放季节、排放时期、排放量、排放浓度及其变化等数据。(3)调查资料的整理分析

对调查资料进行核实,查漏补缺,并从中找出受纳水体的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5.水环境质量调查

(1)调查原则

应尽量利用现有数据资料,如资料不足时应实测。

①评价工作等级为一、二级时,水质调查以实测为主,并辅以既有水质资料的收集利用;如例行监测资料或有效的既有水质资料满足评价要求时,水质实测工作可适当简化。

②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时,水质调查宜进行水质实测,如例行监测资料或有效的既有水质资料满足评价要求时,可不进行水质实测。

③既有水质资料应为近3年的监测数据,同时应分析其代表性、合理性。(2)调查因子的选择

所选择的水质调查因子主要包括两类:

一类是常规水质因子,它能反映水域水质一般状况;

另一类是特征水质因子,他们能代表拟建项目将来排水水质。

在某些情况下,还需调查一些其他方面的因子。①常规水质因子

以GB3838中基本项目(pH值、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化学耗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总氮或氨氮、酚、氰化物、砷、汞、铬(六价)、总磷及水温)或GB3097中水质因子为基础,如涉及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需考虑补充项目,根据水域级别、评价等级及污染源状况适当增减。②特征水质因子

根据建设项目特点、水域类别、评价等级选定,可按行业编制的特征水质参数表,选择时可以适当删减。有行业污水排放标准的,以行业污水排放标准的污染物项目作为特征水质因子;没有行业污水排放标准的,以GB8978中的污染物为基础,根据建设项目的排污特性合理确定特征水质因子;建设项目排放污染物未在上述标准中列出的,亦须作为特征水质因子。③其他方面的因子

当受纳水域的环境保护要求较高(如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地、珍贵水生生物保护区、经济鱼类养殖区等),且评价等级为一、二级时,应考虑调查水生生物和底质。其调查因子可根据具体工作要求确定。

水生生物方面主要调查浮游动植物、藻类、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水生生物群落结构等。底质方面主要调查与建设项目排水水质有关的易积累的污染物。(3)各类水域水质取样点位设置

①河流

◆水质取样断面的布设

一般应布设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削减断面。对照断面:

拟建排污口上游(一般在500m以内)控制断面调查范围内不同水环境功能区重点保护水域敏感用水对象附近水域水文特征突然变化处(如支流汇入处上下游)水质急剧变化处(如排污口上下游)涉水构筑物(如闸坝、取水口、桥梁、涵洞等)附近水质例行监测断面处其他需要进行水质预测的地点等削减断面:

需掌握水质自净规律、通过实测来率定水质衰减系数时,应在恰当河段布设。◆水质取样断面上取样垂线的布设

当河流断面形状为矩形或相近于矩形时:河流规模河宽取样垂线数目取样断面上的位置小河—1主流线大、中河B≤50m2距岸边各1/3水面宽处50m<B≤200m3主流线;距两岸不少于0.5m且有明显水流处;如需预测污染带分布的,可在拟设排污口一侧适当增设B>200m—可只在拟设排污口一侧设置,但需满足预测◆水质取样垂线上取样点的布设水质取样垂线上的水深取样点数目取样点的位置B≤1m(或小河)11/2水深处1m<B≤5m1水面下0.5m处5m<B≤10m2水面下0.5m处;距河底0.5m处B>10m3水面下0.5m处;1/2水深处;距河底0.5m处②湖泊、水库

◆水质取样垂线的布设

水质取样垂线的设置可采用以排放口为中心、沿放射线布设或网格布设的方法。布设原则及方法如下:

导则规定方法见教材P85;新方法:级别水质取样垂线数目(不少于)一级评价二级评价三级评价≥20000m3/d2016810000m3/d~20000m3/d16126≤10000m3/d1284◆水质取样垂线上取样点的布设水质取样垂线处水深水质取样点布设位置H<1m1/2水深处1m≤H≤5m水面下0.5m处5m<H≤10m水面下0.5m处、距底0.5m处H>10m(首先要根据现有资料查明此湖泊(水库)有无温度分层现象,如无资料可供调查,则先测水温。在取样位置水面下0.5m处测水温,以下每隔2m水深测一个水温值,如发现两点间温度变化较大时,应在这两点间酌量加测几点的水温,目的是找到斜温层。)找斜温层后,水面下0.5m、斜温层下部、距底0.5m处。无明显水温分层现象,水面下0.5m、1/2水深、距底0.5m处。(4)各类水域水质调查取样的频次

导则6.5.5;新方法:一般情况下取样时应选择流量稳定、水质变化小、连续晴天、风速不大的时期进行。

①河流

◆对于不同评价工作等级的水质调查时期中,每个水期调查取样一次,每次连续调查取样3~5天,每个水质取样点每天至少取一组水样。

◆一般情况,每个水质监测因子每天只取一个样,但在水质变化较大时,应每间隔一定时间取样一次。

◆水温观测,一般应每间隔6小时观测一次水温,统计计算日平均水温。②湖泊、水库

◆对于不同规模的湖泊与水库、不同评价工作等级的调查时期中,每个水期调查取样一次,每次连续调查取样3~5天,每个水质取样点每天至少取一组水样,但在水质变化较大时,应每间隔一定时间取样一次。

◆溶解氧和水温每间隔6小时取样监测一次,在调查取样期内适当检测藻类。(5)水质采样及水质分析的要求

①一级评价工作等级时每个采样点的每次水样均应分析;二级评价工作等级时至少进行每条采样垂线的每次混合样分析;三级评价工作等级时至少进行每个采样断面的每次混合样分析。

②湖泊、水库的二级、三级评价工作等级时至少进行每条采样垂线的每次混合样分析。二.地表水环境现状评价

1.评价原则

主要采用文字分析与描述,并辅之以数学表达式。在文字分析与描述中,有时可采用检出率、超标率等统计值。用单项水质参数评价或多项水质参数综合评价。2.数据统计方法

1、均值法

2、极值法

3、内梅罗值法例题:某水域经几次测量水中CODcr的浓度15.1mg/L,16.9mg/L,19.7mg/L,18.5mg/L,14.2mg/L,请用不同的方法计算CODcr的统计浓度值C均=(15.1+16.9+19.7+18.5+14.2)/5=16.9mg/LC极=19.7mg/LC内=18.4mg/L3.评价方法

①单项水质指数评价法

是将每个污染因子单独进行评价,利用统计得出各自的达标率或超标率、超标倍数、统计代表值等结果。(标准指数法)◆一般水质因子

Si,j——水质因子i在第j点的标准指数;

Ci,j——水质评价因子i在第j点的水质浓度,mg/L;

Csi——水质评价因子i的水质标准,mg/L。◆特殊水质因子

DOf——某水温、气压条件下的饱和溶解氧浓度,mg/L;

DOj——溶解氧实测浓度,mg/L;

DOs——溶解氧的水质评价标准限值,mg/L;

T——水温,℃。pH的标准指数:

式中pHj——pH实测值;

pHsd——地表水水质标准中规定的pH下限值;

pHsu——地表水水质标准中规定的pH上限值。

水质评价因子的标准指数>1,表明该评价因子的水质超过了规定的水质标准,已经不能满足相应功能要求。例题:气温为23℃时,某河段溶解氧浓度为6.5mg/L,已知该河段属于III类水体,如采用单项指数法评价,其指数为()。(根据GB3838-2002,III类水体溶解氧标准为≥5.0mg/L)解:根据求得23℃时的DOf=8.57mg/L。根据已知DOs=5.0mg/L,DOj=6.5mg/L代入得SDO,j=0.58S

pH,jS

pH,j式中,SpH,j——pH的标准指数

pHj——pH实测值

pHsd——地面水水质标准中规定的pH值下限6

pHsu——地面水水质标准中规定的pH值上限9特殊水质因子:pH的标准指数例题:某水样pH为13,如采用单项指数法评价,其指数为?解:pH值大于7,所以采用S

pH,jpH

su=9,pHj=13,代入得

SpH,j=3例题:某水域经几次测量水中CODcr的浓度15.1mg/L,16.9mg/L,19.7mg/L,18.5mg/L,14.2mg/L,用内梅罗法计算CODcr的统计浓度值,(提示:三类水质标准中规定三类水质浓度为20mg/L)用标准指数法试判断水域中CODcr的浓度是否超标?解:C均=(15.1+16.9+19.7+18.5+14.2)/5=16.9mg/LC极=19.7mg/LC内=18.4mg/L因:18.4/20=0.92所以水域中CODcr的浓度不超标例题:用均值法、极值法、内梅罗法计算表中水质因子的标准指数Si值。DOf=468/(31.6+T)T=20℃12345水质标准Ci均值Ci极值Ci内梅罗Si均值Si极值Si内梅罗DO5.706.504.204.406.50≥5.00BOD53.203.105.104.405.40≤4.0012345水质标准Ci均值Ci极值Ci内梅罗Si均值Si极值Si内梅罗DO5.706.504.204.406.50≥5.005.464.24.870.892.441.23BOD53.203.105.104.405.40≤4.004.245.404.851.061.351.211.查阅HJ/T2.3-93。2.教材P111第11题。第四节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水体自净预测方法预测范围和预测点预测时期和预测时段河流和污染源简化河流常用水质数学模式预测模式选用与预测参数估算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一、水体自净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的理论基础是水体的自净特性。

(1)物理自净: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混合稀释、扩散和自然沉淀过程。水体的混合稀释主要由紊动扩散、移流、离散三部分作用所致。

(2)化学自净:氧化还原反应。

(3)生物自净:关键影响因素是溶解氧的含量、有机污染物的性质、浓度以及微生物的种类、数量等。二、预测方法

1.专业判断法

只能做定性预测。是根据专家经验推断建设项目对水环境的影响。建设项目对地面水环境的某些影响(如感官性状、有毒物质在底泥中的累积和释放等)以及某些过程(如pH值的沿程恢复过程)等,目前尚无实用的定量预测方法,当没有条件进行类比调查法时,可以采用专业判断法。评价等级为三级且建设项目的某些环境影响不大而预测又费时费力时也可以采用此法预测。2.类比调查法

只能做半定量或定性预测。是参照现有相似工程对水体的影响,来推测拟建项目对水环境的影响。对三级评价或二级评价的个别情况(如对地面水环境影响较小的水质参数或在地面水环境中迁移转化过程复杂而其影响又不太大的水质参数),由于评价时间短,无法取得足够的数据,不能利用数学模式法或物理模型法预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时可采用此法。建设项目对地面水环境的某些影响,如感官性状、有害物质在底泥中的累积和释放等,目前尚无实用的定量预测方法,可以采用类比调查法。3.物理模型法

物理模型在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中主要指水工模型。水工模型法定量性较高,再现性较好,能反映出比较复杂的地面水环境的水力特征和污染物迁移的物理过程,但需要有合适的试验场所和条件以及必要的基础数据,制作这种模型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水工模型法只适用于解决个别特定问题或有现成模型可资利用的情况。水工模型应根据相似准则设计。

4.数学模式法

利用表达水体净化机制的数学方程预测水体水质变化。此法简便,应首先考虑。三、预测范围和预测点

1.预测范围

地表水环境预测范围与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的范围相同或略小,确定预测范围的原则与现状调查相同。

2.预测点

应根据受纳水体和建设项目的特点、评价等级以及当地环保要求确定。地表水环境现状监测点应作为预测点,水文特征突然变化和水质突然变化处的上下游,重要水工建筑物附近,水文站附近等应选择作为预测点位。另可选择确定混合过程段、最大亏氧点、局部超标水域是否预测。四、预测时期和预测时段

1.预测时期(预测时期一般划分为:建设期、运行期、服务期满后)

生产运行期:所有建设项目,应按正常排放和不正常排放两种情况进行预测。

建设期:对于同时存在建设阶段时间较长(如超过一年)、可能进入地表水环境的堆积物较多或土方量较大、地表水水质要求较高(如要求达到Ⅲ类以上)的情况时。

服务期满后:如矿山开发、垃圾填埋场等。

建设项目应根据其建设过程阶段的特点和评价等级、受纳水体特点以及当地环保要求决定是否预测该阶段的环境影响。2.预测时段

一、二级评价:水体自净能力最小和一般两个时段。

冰封期:冰封期较长的水域,当其水体功能为生活饮用水、食品工业用水水源或渔业用水时。

三级或评价时间较短二级评价:自净能力最小时段。五、河流和污染源简化

1.河流简化

简化为矩形平直河流、矩形弯曲河流和非矩形河流。

断面宽深比≥20时,可视为矩形河流。

最大弯曲系数>1.3时,可视为弯曲河流。否则为平直河流。

大中河流中,预测河段的弯曲系数>1.3时,可视为弯曲河流,否则可以简化为平直河流。小河一般简化为矩形平直河流。水文特征或水质有急剧变化的河段,可在急剧变化之处分段,各段分别进行简化。江心洲等的简化处理:满足评价工作等级的要求。人工控制河流根据水流情况可以视其为水库,也可视其为河流,分段进行简化。2.污染源简化

污染源简化包括排放形式和排放规律的简化。根据污染源的具体情况,排放形式可简化为点源和面源。排放规律可简化为连续恒定排放和非连续恒定排放。

排入河流的两排放口的间距较近时,可以简化为一个,其位置简化在两排放口之间,其排放量为两者之和。两排放口的间距较远时,可分别单独考虑。

无组织排放可以简化成面源。从多个间距很近的排放口排水时,也可以简化为面源。

在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中,通常可以把排放规律简化为连续恒定排放。六、河流常用水质数学模式

1.河段(预测范围分充分混合段、混合过程段、上有河段。)

(1)上游河段:指排放口上游的河段。

(2)混合过程段:指排放口下游达到充分混合以前的河段。

(3)充分混合段:指污染物浓度在断面上均匀分布的河段。当断面上任意一点的浓度与断面平均浓度之差小于平均浓度的5%时,可以认为达到均匀分布。

混合过程段的长度估算:例:某河流预测河段平均宽度B=50.00m,H=1.2m,I=0.09%,u=0.1m/s,a=0m,问混合过程段长度。2.坐标

运用数学模式时,坐标系以排放点为原点,Z轴铅直向上,X轴、Y轴为水平方向,X方向与主流方向一致,Y方向与主流垂直。

在利用数学模式预测河流水质时,充分混合段可以采用一维模式或零维模式预测断面平均水质;在混合过程段需采用二维模式进行预测。大、中河流一、二级评价,且排放口下游3~5km以内有集中取水点或其他特别重要的环保目标时,均应采用二维模式预测混合过程段水质。

3.常用水质数学模式

(1)河流完全混合模式

c—废水与河水完全混合的浓度,mg/L

cp—废水中污染物排放浓度,mg/L

ch—河流来水污染物浓度,mg/L

Qp—废水排放量,m3/s

Qh—河流流量,m3/s

适用条件:河流充分混合段;持久性污染物;河流恒定流动;废水连续稳定排放。河流完全混合模式例1:上游来水CODCr(h)=14.5mg/L,Qh=8.7m3/s;污水排放源强CODCr(p)=58mg/L,Qp=2000m3/d。如忽略排污口至起始断面间的水质变化,且起始断面的水质分布均匀,求混合后COD.解:先换算2000/24*3600=0.023m3/sC=(CP·QP+Ch·Qh)/(Qh+QP)=14.6mg/l。

(2)河流一维稳态模式与适用条件

式中:ct-计算断面的污染物浓度,mg/L;

c0-计算初始点污染物浓度,mg/L;

K-综合衰减系数,1/d;u-河流流速,m/s;

x-从计算初始点到下游计算断面的距离,m。

适用条件:河流充分混合段;非持久性污染物;河流为恒定流;废水连续稳定排放。

式中:k1-耗氧系数;k3-沉降系数;t

-水团传播时间,HUT=10000/86400×0.1=1.1574dHU(2)河流一维稳态模式

c—计算断面的污染物浓度,mg/L

c0—计算初始点的污染物浓度,mg/L

K1—耗氧系数,1/d

K3—沉降系数,1/d

u—河流流速,m/s

x—从计算初始点到下游计算断面的距离,m

适用条件:河流充分混合段;非持久性污染物;河流恒定流动;废水连续稳定排放。

对于持久性污染物,在沉降作用明显的河流中,可以采用综合消减系数K替代上式中(K1+K3)来预测污染物浓度的沿程变化。(3)河流二维稳态混合模式

c(x,y)—(x,y)点污染物的垂向平均浓度,mg/L

H—平均水深,m

B—河流宽度,m

a—排放口到岸边的距离,m

My—横向混合系数,m2/s

x,y—笛卡尔坐标系的坐标,m

适用条件:平直、断面形状规则河流混合过程段;持久性污染物;河流恒定流动;废水连续稳定排放。◆岸边排放

◆非岸边排放

对于非持久性污染物,需采用相应的衰减模式。

◆岸边排放

◆非岸边排放

(4)河流二维稳态混合累积流量模式

◆岸边排放

c(x,q)—(x,q)处污染物的垂向平均浓度,mg/L

Mq—累积流量坐标系下的横向混合系数,m2/s

x,q—累积流量坐标系的坐标,m

适用条件:弯曲河流、断面形状不规则河流混合过程段;持久性污染物;河流恒定流动;废水连续稳定排放。

对于非持久性污染物,需采用相应的衰减模式。(5)S—P模式

D—亏氧量,即饱和溶解氧浓度与溶解氧浓度的差值,mg/L

D0—计算初始断面的亏氧量,mg/L

K2—大气复氧系数,1/d

xc—最大亏氧点到计算初始点的距离,m

适用条件:河流充分混合段;污染物为耗氧性有机污染物;需要预测河流溶解氧的状态;河流恒定流动;废水连续稳定排放。七、预测模式选用与预测参数估算

1.预测模式选用(以河流为例)

模式选用时需考虑河流特征、排污特征。排污特征河流特征适用水质模式持久性污染物(连续排放)充分混合河段河流完全混合模式混合过程段河流二维稳态混合模式河流二维稳态混合累积流量模式沉降明显河段河流一维稳态模式(dc/dt=-K3c)非持久性污染物(连续排放)充分混合河段河流一维稳态模式(dc/dt=-K1c)混合过程段河流二维稳态混合衰减模式河流二维稳态混合累积流量衰减模式沉降明显河段河流一维稳态模式[dc/dt=-(K1+K3)c)]溶解氧S—P模式瞬时源中、小河流河流一维准稳态模式大型河流河流二维准稳态模式2.预测参数估算

以《导则》推荐的方法进行估算。

(1)混合系数

①经验公式单独估算法

◆泰勒(Taylor)法求横向混合系数

B/H≤100◆纵向弥散系数DL

埃尔德(Elder)公式

H——河流平均水深,m;

u*——摩阻流速,m/s;

g——重力加速度,m/s2;

S——水力坡度;

αx——经验系数,埃尔得(Elder)理论计算得αx=5.9,试验得αx

=6.3。在天然河流中,河宽15~60m时,αx=14~650。

费希尔(Fischer)公式②示踪试验测定法

通过示踪试验获得一系列数据,完后进行曲线拟合,可以求出Mx、My。(2)耗氧系数K1

①实验室测定法

②两点法

(3)大气复氧系数K2

①欧康那-道宾斯(O’Conner-Dobbins,简称欧-道)公式

②欧文斯等人(Owens,etal)经验式

③丘吉尔(Churchill)经验式

K1、K2的温度校正

温度常数θ的取值范围

对K1,θ=1.02~1.06,一般取1.047;

对K2,θ=1.015~1.047,一般取1.024八、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1.主要评价内容

(1)分析环境水文条件和水动力条件的变化趋势与特征,评价水文要素及水动力条件的改变对水环境及各类用水对象的影响程度。

(2)以评价确定的水文条件或最不利影响出现的时段(或水期),确定评价因子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明确对敏感用水对象及水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3)对所有的预测点位、所有的预测因子,均应进行各建设阶段(施工期、营运期、服务期满后)、不同工况(正常、非正常、事故)的水环境影响评价,但应突出重点。影响预测评价的重点点位为:水质急剧变化处、水域功能改变处、敏感水域及特殊用水取水口等。水环境影响评价应包括水文特征值和水环境质量,影响明显的水环境因子应作为评价重点。

(4)明确建设项目可能导致的水环境影响,应给出排污、水文情势变化对水质、水量影响范围和程度的定量或定性结论。2.评价方法

(1)水质影响评价方法

一般情况建议采用标准指数法进行单项因子评价,环境现状已经超标的情况可以采用标准指数法。

规划中的几个拟建项目在一定时期内(如5年)兴建并且向同一地表水环境排污的情况,可以采用自净利用指数法进行单项评价。其公式为:

λ——自净能力允许利用率;

当Pi,j≤1时,说明污染物i在j点利用的自净能力没有超过允许的比例;否则说明超过允许利用的比例,这时Pi,j的值即为允许利用的倍数。(2)其他影响评价方法

水温变化、水文情势变化、水动力条件变化、水体富营养化评价采用项目建设前后对比分析的方法。1.查阅HJ/T2.3-93。2.教材P111第8、9题。第五节水污染控制措施工业废水处理方法预处理一级处理二级处理三级处理污泥的处理与处置水环境保护措施一、工业废水处理方法按作用原理分类●物理法●化学法●物理化学法●生物处理法按处理程序分类●一级处理●二级处理●三级处理1.按作用原理分类

(1)物理法

是利用物理作用来分离废水中的悬浮物或乳浊物。常见的有格栅、筛滤、离心、澄清、过滤、隔油等方法。(2)化学法

是利用化学反应的作用来去除废水中的溶解物质或胶体物质。常见的有中和、沉徒、氧化还原、催化氧化、光催化氧化、微电解、电解絮凝、焚烧等方法。(3)物理化学法

是利用物理化学作用来去除废水中溶解物质或胶体物质。常见的有棍凝、浮选、吸附、离子交换、膜分离、萃取、汽提、吹脱、蒸发、结晶、焚烧等方法。(4)生物处理法

是利用微生物代谢作用,使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和无机微生物营养物转化为稳定、无害的物质。常见的有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厌氧生物消化法、稳定塘与湿地处理等。按是否供氧,分为好氧处理和厌氧处理两类。前者主要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两种,后者包括各种厌氧消化法。2.按处理程度分类

(1)一级处理

包括预处理过程,通常被认为是一个沉淀过程。主要是通过物理处理法中的各种处理单元如沉降或气浮来去除废水中呈悬浮状态的固体、呈分层或乳化状态的油类污染物。出水进入二级处理单元进一步处理或排放。

一级沉淀池通常可去除90%~95%的可沉降颗粒物、总悬浮固形物以及25%~35%的BOD5,但无法去除溶解性污染物。(2)二级处理

主要是生物过程,可以再相当短的时间内分解有机污染物。主要目的是去除一级处理出水中的溶解性BOD,并进一步去除悬浮固体物质。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去除一定量的营养物,如氮、磷等。

二级处理过程可去除大于85%的BOD5及悬浮固体物质,但无法显著去除氮、磷或重金属,也难以完全去除病原菌和病毒。一般工业废水经二级处理后,已能达到排放标准。(3)三级处理

当二级处理无法满足出水水质要求时,需进行三级处理。三级处理所使用的处理方法很多,包括化学处理、过滤方法等。一般三级处理能够去除99%的BOD、磷、悬浮固体和细菌,以及95%的含氮物质。三级处理过程除常用于进一步处理二级处理出水外,还可用于替代传统的二级处理过程。二、预处理

1.均和调节

为尽可能减小或控制废水水量的波动,在废水处理系统之前,设均匀调节池。根据调节池的功能,调节池分为均量池、均质池、均化池和事故池。

(1)均量池:主要作用是均化水量、常用的均量池有线内调节式、线外调节式。

(2)均质池:均质池又称水质调节池,其作用是使不同时间或不同来源的废水进行混合,使出流水质比较均匀。常用的均质池型式有:泵回流式;机械搅拌式;空气搅拌式;水力混合式。(3)均化池:均化池兼有调节池和均质池的功能,即能对废水水量进行调节,又能对废水水质进行调节。如采用表面曝气或鼓风曝气时,除避免悬浮物沉淀和出现厌氧情况外,还可以有预曝气的作用。

(4)事故池:事故池的主要作用就是容纳生产事故废水或可能严重影响污水处理厂运行的事故废水。2.格栅

主要作用是去除会阻塞或卡住泵、阀及其机械设备的大颗粒物等。3.沉砂池

沉砂池一般设置在泵站和沉淀池之前,用以分离废水中密度较大的砂粒、灰渣等无机固体颗粒。

平流沉砂池:是最常用的一种形式,它的截留效果好,工作稳定,构造较简单。

曝气沉砂池:集曝气和除砂为一体,可使沉砂中的有机物含量降低至5%以下,由于池中设有曝气设备,具有预曝气、脱臭、防止污水厌氧分解、除油和除泡等功能,为后续的沉淀、曝气及污泥消化池的正常运行以及污泥的脱水提供有利条件。4.隔油

采用自然上浮法去除可浮油的设施,称为隔油池。三、一级处理

1.沉淀池

在一级废水处理系统中,沉淀是主要的处理工艺。处理效果基本上取决于沉淀池的沉淀效果。根据池内水流方向,可分为平流沉淀池、辐流式沉淀池、竖流沉淀池。

沉淀池是有多种功能,在生物处理前设初沉池,可减轻后续处理设施的负荷,保证生物处理设施功能的发挥;在生物处理设备后设二沉池,可分离生物污泥,使处理水得到澄清。2.中和处理

是指对酸、碱废水的处理,废酸碱水的互相中和。中和后不平衡时,考虑采用药剂中和。一般在混合反应池内进行,池内设有搅拌装置,混合反应池前设均质池。酸性废水中和药剂有石灰、石灰石、氢氧化钠等,碱性废水中和药剂主要有工业盐酸等。3.化学沉淀处理

是向废水中投加某些化学药剂(沉淀剂),使其与废水中溶解态的污染物直接发生化学反应,形成难溶的固体生成物,然后进行固废分离,除去水中污染物的过程。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碱土金属(如钙、镁)、某些非重金属(如砷、氟、硫、硼)均可采用化学沉淀处理去除。4.浮选法

通过投加混凝剂或絮凝剂使废水中的悬浮颗粒、乳化油脱稳、絮凝,以微小气泡作载体,粘附水中的悬浮颗粒,随气泡夹带浮升至水面,通过收集泡沫或浮渣分离污染物。四、二级处理

1.活性污泥法

是一种废水生物处理过程,将废水与活性污泥(微生物)混合搅拌并曝气,使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分解,污泥随后从处理废水中分离,并根据需要部分污泥回流到曝气池。按反应器的类型分为:(1)普通活性污泥法

普通活性污泥法是活性污泥法的最早应用形式,又称传统活性污泥法、传统曝气法、普通曝气法。曝气池为长方形,经过初沉的废水和回流污泥从曝气池前端,借助空气扩散管或机械搅拌设备进行混合,呈推流式至曝气池末端流出。一般沿池长方向均匀设置曝气装置。在曝气阶段有机物进行吸附、絮凝和氧化。活性污泥在二沉池进行分离。(2)阶段曝气法

又称逐步曝气法,将污水进池方式改为沿池长分几个进口入池(一般为3~4个),使有机物沿池长分配比较均匀,避免了传统曝气法池前段供氧不足,池后段氧量过剩的缺点。另外,由于分散进水,污水在池内稀释程度较高,污泥浓度也沿池长而降低,可减轻二次沉淀池的负荷,有利于泥水分离。适用于大型曝气池及浓度较高的污水。(3)完全混合曝气法

简称完全混合法,是目前采用较多的新型活性污泥法,它与传统曝气法的主要区别在于混合液在池内呈充分混合循环流动,因而污水与回流污泥进入曝气池后立即与池内原有混合液充分混合,进行吸附和代谢活动。其池型有曝气池与沉淀池合建和分建两种形式。(4)吸附再生曝气法

又称生物吸附法或接触稳定法。此法充分利用了活性污泥在净化水质第一阶段的吸附作用,在较短时间内(30~60min),通过吸附去除污水中悬浮的和胶态的有机物,再通过液固分离,污水得到净化。在吸附池内,有机物被污泥吸附后,污泥和污水一起流入沉淀池,将回流污泥引入再生池进行氧化分解,并采取不投食料的空曝方式(曝气时间为2~3h),使微生物处于高度饥饿状态,从而使污泥具有很高的活性。(5)延时曝气法

延时曝气法又称完全氧化法,是完全混合曝气法的另一种运行方式。其特点是污泥负荷低,曝气时间长,污泥长期处于内源呼吸阶段,剩余污泥量少(甚至不产生剩余污泥),故其脱水迅速且无臭气,出水稳定性也较高,实际上是污水处理和污泥好氧处理的综合体,如氧化沟。

按负荷类型:

传统负荷法:对于普通城市污水,BOD5和SS的去除率都能达到85%以上。混合液污泥浓度为1200~1300mg/L,曝气池水力停留时间为6小时左右,B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