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登高》-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登高》-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登高》-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登高》-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登高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后世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爱国爱民,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一、杜甫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他应试落第。后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一个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中,先后写了《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这一时期他逃难到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后再度飘泊,最后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秋兴》等大量名作。

杜甫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艺术手法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诗歌鉴赏——问题探讨1、能否用诗中的一个字概括诗人的感情?2、诗人为什么有这种感情?3、诗人是怎样表现这种感情的?二、问题探究悲首联:漂泊无依凄凉哀伤韶光易逝壮志难酬万里漂泊孤独无依国难家愁贫病交加尾联:颈联:颔联:秋景之悲身世之悲家国之悲如何写“悲”?借景抒情,情寓景中;直抒胸臆,借事言情。

如何理解诗中出现的“猿鸣”、“飞鸟”、“落叶”、“长江”这四个意象?

猿鸣——使人听到它的叫声感到非常悲凉。飞鸟——在空中盘旋,说明它无处停息,比喻孤独无依。落木——落叶飘零,已是晚秋,暗喻杜甫的人生也走到了生命的晚秋。长江——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

诗句赏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此为千古名句,一仰一俯,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无边”——放大阵势,“萧萧下”——加快速度。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对句精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八可悲悲离悲久悲远悲老悲身悲亲悲孤悲病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独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小结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特点的七言律诗。

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沉郁:思想内容。“沉”即“深”——深刻、深广、深厚“郁”即“积”——真实、凝重、含蓄顿挫:艺术形式。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沉郁顿挫拓展延伸一、登临诗概念登临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登临诗,是指作者或抒情主人公登临某处(楼、山、亭、台、阁等)而生发某种或某些情思的诗词。二、题目特征一种题目直称“登某处”或“上某处”;另一种题目中不含“登”“上”等词,但题中或内容点明所登临之亭台楼阁等名称。三、主题表达1.人生哲思、胸襟抱负。如王之涣《登鹳雀楼》和王安石《登飞来峰》等。2.感时伤乱、身世之悲。如杜甫《登高》、《登楼》等。3.兴亡之叹,隐喻现实。如许浑《咸阳城东楼》、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等。4.山长水阔,思乡怀人。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和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等专项训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咸阳城东楼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许浑(?—858),字用晦,一作仲晦,祖籍安州安陆,寓居润州丹阳(今属江苏)。1、诗歌的第二联为传诵千古的名句,你认为该联中哪个字用得最好,请简要赏析。(5分)2、诗歌起句“一上高城万里愁”,请结合诗歌分析作者有哪些“愁”。(6分)

我认为是“满”字,一个“满”字写出了风之多,风之劲,将“咸阳西楼顿时沐浴在凄风之中,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的情形写了出来。

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传出了诗人“万里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