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库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库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库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库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库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是()

A、关于自然界和社会一般发展的科学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D、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

C、理论和实践的关系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如何回答()

A、世界运动和发展问题B、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C、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D、世界的可知性问题

4、唯物主义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是()

A、朴素辩证法、唯心主义辩证法何唯物主义辩证法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C、古代原子论近代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

D、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5、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曾存在()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6、哲学上的两大基本别是指()

A、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7、哲学史上,第一位全面系统阐述辩证法思想的伟大哲学家是()

A、赫拉克利特B、黑格尔C、马克思D、恩格斯

8、古希腊朴素辩证法思想的代表是()

A、巴门尼德B、赫拉克利特C、毕达哥拉斯D、芝诺

9、古希腊唯物主义最高成就者是()

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苏格拉底D、德谟克利特

10、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它一切哲学的最主要的最显著的特征是()

A、实践性B、科学性C、革命性D、阶级性

1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古希腊罗马哲学B、中世纪经院哲学

C、17、18世纪英法资产阶级哲学D、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是()

A、细胞学说B、牛顿力学C、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D、星云假说E、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2、哲学史上著名的不可知论者是()

A、狄德罗B、笛卡尔C、休谟D、贝克莱E、康德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是()

A、世界的普遍本质和普遍规律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C、一切科学和知识的总汇

D、认识论和辩证法E、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

4、哲学的产生与发展取决于下列哪些因素()

A、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B、科学发展状况

C、阶级斗争情况D、哲学自身的发展情况

E、宗教信仰的变化

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费尔巴哈唯物主义B、黑格尔的辩证法C、培根的经验论

D、康德的认识论E、狄德罗的认识论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是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因为它是()

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C、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一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

E、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

7、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B、世界是否辩证发展的问题

C、我们的思维能否认识我们周围的现实世界的问题

D、世界的本原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E、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

8、下列判断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性质的有()

A、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B、天命主宰人的一切C、人为自然界立法

D、存在就是被感知E、现实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9、辩证法发展的基本阶段是()

A、思维辩证法B、朴素辩证法C、自然辩证法D、唯心辩证法E、唯物辩证法

10、一切唯心主义都()

A、把精神看作是世界的本质B、是不可知论C、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D、坚持精神到物质这个认识的基本路线E、认为绝对精神产生万物

11、所有的唯物主义都主张()

A、世界是可知的B、世界是不可知的C、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D、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E、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2、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已经过时B、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新的课题

C、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新的概括材料D、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新的总结

E、新技术方法可以代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的作用

(三)辨析题

1、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错误。。①这一论断是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规定,而不是对所有哲学的规定。②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无论哪一个学派都不能成为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2、唯物主义者是可知论者,唯心主义者是不可知论者。错误。。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根据其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来划分的。而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根据其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来区别的。②唯物论者是可知论者,如果说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者就是片面的。在哲学史上,大多数唯心主义哲学家都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如黑格尔这样一些唯心主义者。只有少数哲学家才是不可知论者。

3、哲学上两大基本派别是一元论和二元论。错误。①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大派别是由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②一元论和二元论回答的是世界本原是一个,还是两个的问题,它们不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这个命题掩盖了唯物主义何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从而也掩盖了二元论的不彻底性的唯心主义实质。因而,该命题是错误的。

(四)简答题

1、为什么说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2、简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3、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4、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5、如何正确认识科学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关系?

(五)论述题及材料分析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2、D3、C4、B5、D6、C7、B8、B9、D10、A11、D

(二)多项选择题

1、ACE2、CE3、AE4、ABCD5、AB6、AE7、AC8、ACD9、BDE10、ACD11、AD12、BCD

(三)辨析题参考答案

1、答案要点:

错误。。①这一论断是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规定,而不是对所有哲学的规定。②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无论哪一个学派都不能成为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2、答案要点:

错误。。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根据其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来划分的。而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根据其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来区别的。②唯物论者是可知论者,如果说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者就是片面的。在哲学史上,大多数唯心主义哲学家都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如黑格尔这样一些唯心主义者。只有少数哲学家才是不可知论者。

3、答案要点:

错误。①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大派别是由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②一元论和二元论回答的是世界本原是一个,还是两个的问题,它们不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这个命题掩盖了唯物主义何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从而也掩盖了二元论的不彻底性的唯心主义实质。因而,该命题是错误的。

(四)简答题参考答案:

1、答案要点:

①从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②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③哲学作为一门学问,又不同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自发形成的、不系统的、朴素的世界观,它是经过理论论证的、具有严密的逻辑,形成一定思想体系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表现。

2、答案要点:

①世界观是理论,方法论是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最一般、最根本的方法。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没有同世界观相脱离的、孤立的方法论,也没有不具有方法论意义的世界观;②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用这个理论去观察、分析、思考和解决各种问题就是方法。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有了科学世界观才有科学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又是认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3、答案要点: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可以表达为精神和物质的问题,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②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第二方面是,思维是否反映存在,即世界能否认识的问题。哲学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

4、答案要点: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创造性地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贯彻到人类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是科学思想的最大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②它的创立,宣告了唯心主义的彻底破产,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实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和历史的统一,为研究社会生活和社会历史,为分析和考察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现象及揭示其本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的指导。历史唯物主义是认识社会和和改造社会的指南。

5、答案要点:

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在不少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自然科学领域每一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②重视和总结自然科学的成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哲学作为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基础上,并由此决定哲学的内容和形式。③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哲学课题需要研究和回答。认真研究和概括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成就是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方面。

(五)论述题及材料分析题参考答案:

1、答案要点: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揭示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具体科学是以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局部为研究对象,揭示其特殊规律。所以,它们之间是普遍和特殊,一般和个别的关系。②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在各门具体科学研究的基础不断概括、总结出最一般规律: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不能互相割裂,也不能互相代替。主张具体科学可以离开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的“取消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取代具体科学的“代替论”都是错误的。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一)单项选择题

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

A、存在性B、物质性C、可知性D、矛盾性

2、代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最高成就的是()

A、中国古代的“五行说”B、柏拉图的“理念世界”

C、德谟克利特“原子论”和王充的“元气说”D、古印度的“斫婆伽”学派

3、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

C、不可知论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4、衡量物质运动的尺度是()

A、绝对运动B、时间和空间C、相对静止D、普遍联系

5、能够坚持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是()

A、庸俗唯物主义B、辩证唯物主义C、机械唯物主义D、朴素唯物主义

6、“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个说法属于()

A、否认运动的绝对性,也否认静止的相对性的观点

B、否认运动的绝对性,但承认静止的相对性的观点

C、承认绝对运动,也承认相对静止的观点

D、承认运动的绝对性

7、认为时间和空间可以脱离物质运动,具有不受物质形态和运动形式变化影响的绝对不变的特性,这种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

8、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

A、时间、空间无限性原理B、时间空间有限性原理

C、时间和空间是可知性和不可知性统一性原理

D、时间和空间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性原理

9、人类意识产生的历史过程,大体经过了以下三个决定性环节()

A、概念、判断、推理B、无生命物质的反映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C、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D、客体、主体、客体

10、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

A、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

B、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

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D、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

11、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A、客观性B、能动性C、对象性D、任意性

12、“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时空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13、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认为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这是()

A、辩证法观点B、形而上学观点C、唯心主义观点D、相对主义观点

(二)多项选择题

1、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

A、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B、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

C、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D、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

E、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2、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这句话在哲学上表达了()

A、多元论的思想B、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

C、朴素辩证法的思想D、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

E、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

3、形而上学的物质观的主要缺陷是()

A、把物质归结于某种不可分的实物粒子B、把原子的属性看成是物质的基本属性C、把特殊的物质形态看成是哲学上的物质D、混淆了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和哲学物质范畴的界限E、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4、依据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指明下列现象属于物质现象的是()

A、山谷回音,潮起潮落B、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C、阶级斗争

D、未实施的城市建设计划E、日月星辰,山川河流

5、下列哪些理论进一步说明了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割性()

A、宇宙热寂说B、非欧几里德几何学C、牛顿力学

D、爱因斯坦相对论E、唯能论

6、从意识的起源看()

A、意识是从来就有的B、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C、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D、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E、意识是人脑中分泌出来的特殊物质

7、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说明()

A、在意识中,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B、意识不反映客观世界,就形不成主观映象C、只有当外界事物通过感官作用于大脑,才会产生意识C、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它的形式是主观的D、意识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8、下列现象反映意识能动性的有()

A、巧妇难为无米之炊B、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C、审时度势

D、运筹帷幄E、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9、思维模拟和人类意识的本质区别是()

A、人的意识主要是生理的、心理的过程,思维模拟只是机械的物理的运动过程

B、思维模拟不具备社会性,人的意识具有社会性

C、思维模拟不具有能动性,受人的支配,人的意识则具有能动性

D、脑力劳动是人脑特有的功能,思维模拟只是模拟人脑的某些思维过程,不可能取代或超过人脑

E、思维模拟不能独立思维,人的意识则不仅能认识世界,而且可以改造世界

10、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和实践观是统一的这是因为()

A、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以永久世界的物质性出发,它是于实践来把握世界与人,世界的物质性与人类活动的能动的关系

B、实践首要的、决定性的形式是物质生产活动

C、实践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D、物质的变化需要经过实践

E、实践是人们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11、IBM公司制造的“深蓝”计算机战胜了世界顶级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这一事实表明()

A、电脑具有比人脑更高级的运动形式

B、电脑是人脑的延伸,是人类扩展自己智力的工具

C、人脑的运动与电脑一样,归根到底是电子等物质粒子的运动

D、电脑是物化了的人的意识,电脑战胜人脑,实质上是人类自己战胜自己

E、电脑和机器人也能进行某些实践活动

12、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段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

A、头脑中主观自生的B、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C、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D、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

E、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

(三)辨析题

1、世界统一于存在。

2、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在任何范围内都具有绝对的意义。

3、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4、建筑楼房,先有设计图纸,然后才能盖起楼房,所以,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是意识决定物质。

5、“观念的东西不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东西而已。”

6、唯物主义是一元论,唯心主义是二元论。

(四)简答题

1、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是什么?

2、怎样理解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辩证关系?

3、怎样理解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4、怎样理解意识的本质?

(五)论述题及材料分析题

1、如何正确理解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它有什么现实意义?

2、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历史上的哲学家们有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人的各种感觉构成了事物。”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和产物。

——摘自《人类知识原理》和《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

材料2:笛卡儿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精神的本性是思维,物质的本性是广延,广延不能思维,思维不具有广延。物质和精神互不相通,彼此独立,两者都是世界的本原。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

材料3:斯宾诺莎认为,物质自然界是唯一的实体,其余的一切都是它的属性和具体样式。思维和广延不是两个独立的实体,而是唯一的物质实体的两种不同属性。一切物质都具有思维的属性,一切个体事物都有心灵,只是程度不同。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

请回答:(1)材料1属于什么观点,两位哲学家有什么区别,错在何处?(2)材料属于什么观点,错误何在?(3)材料属于什么观点,有何错误?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2、C3、B4、C5、B6、C7、C8、D9、B10、B

11、B12、D13、D

(二)多项选择题

1、DE2、BCDE3、ABCDE4、ACE5、BD6、BCD7、ABCD8、CDE9、ABCDE10、ABC11、BD12、BDE

(三)辨析题

1、答案要点:错误。(1)这是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折衷主义观点,它抹杀了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掩盖了在这个问题上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2)存在只是世界统一性的前提,物质和精神都是存在;但精神根源于物质,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世界的统一性不在于它的存在,而在于它的物质性。(3)这一命题也是同语反复,没有揭示出不同存在的共同本质。

2、答案要点:错误。(1)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本体论范围内才有绝对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2)从认识论大范围来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又具有能动性,能反作用于物质,意识和物质互相联系。

3、答案要点:正确。(1)实践活动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活动。人通过实践可以创造出按照自然规律本身无法产生的事物;(2)在实践中,人能够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使客观规律为人所用,充分体现了人的主体性特征。这是其他动物多不及的,是人所特有的。(3)所以,实践活动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对象性活动。

4、答案要点:错误。(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2)在建筑楼房之前的设计图纸,决不是人脑自生的。它是根据以往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制定出的合乎规律的设计图纸。这正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的表现;(3)题中观点的错误在于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把意识夸大为决定物质的东西,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5、答案要点:正确。(1)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本质的正确论断。(2)观念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3)观念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脑对客观物质的反映,但这种反映形式是主观的,而不是原原本本客观物质,是经过人闹改造的客观物质。

6、答案要点:错误。(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分是以哲学基本问题上何者为第一性为标准的。坚持物质第一性为唯物主义,坚持意识第一性的为唯心主义。(2)而一元论和二元论则是以世界有几个本原为区分标准的,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的为一元论,认为世界有两个本原的为二元论。(3)唯物主义和彻底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只不过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唯一本原是物质,彻底的唯心主义认为世界唯一本原是精神。

(四)简答题

1、答案要点:(1)列宁的物质定义科学地阐述了物质是一个哲学范畴,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这一科学定义具有重要意义:①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从根本上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③坚持了“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的物质观,划清了与形而上学物质观的界限。

2、答案要点:(1)物质是无限的,作为物质的存在形式的时间和空间也必然是无限的。但是,每一个具体事物存在的空间和时间又都是有限的。物质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上是无限和有限的统一。(2)其统一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无限包含着有限,无限是由有限构成的,正是无数有限时空的总和构成整个物质世界的无限的时空;另一方面,有限包含着无限。任何具体事物都是有限的,但事物具有运动、转化的本性,必然要突破自己的界限,使有限的时空趋于无限。

3、答案要点:(1)运动是标志着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及其过程的变化。静止是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相对稳定,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2)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3)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是物质运动的两个属性。我们既要坚持运动的绝对性,又要坚持静止的相对性。

4、答案要点:(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从意识的生理基础来看,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没有人脑就没有意识。(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从意识的源泉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者;意识就其反映形式来看,它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五)论述题及材料分析题

1、答案要点:(1)所谓客观规律性是指客观世界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所谓主观能动性是人能动地反映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人的社会实践来实现的。(2)辩证唯物主义处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是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出发的。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3)坚持尊重客观规律性和人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第一,它对社会主义的实践有指导意义。一方面,它要求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另一方面,又要求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第二,它是批判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割裂了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只有坚持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我国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

2、答案要点:(1)材料属于唯心主义一元论。贝克莱是主观唯心主义一元论,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一元论,两者都颠倒了物质和精神的本原和派生的关系、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2)材料2属典型的二元论。错误在于否认世界的统一性,把物质和精神绝对对立起来,最终仍然导致唯心论。物质和精神只是在何者为第一性这个范围内才是绝对对立的,超出这个范围,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的反映。世界是统一的,它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3)材料3是唯物主义一元论,它力图克服笛卡儿的二元论,但具有“物活论”的倾向,而只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并没有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运动变化的观点B、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C、联系的客观性D、联系的条件性

2、“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证明()

A、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联系的B、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孤立的

C、任何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都是主观随意的D、事物之间是互不影响的。

3、康德认为,自然不存在因果联系,因果联系只是人们整理感觉经验的一种先天形式。这种观点是()

A、唯物主义决定论B、形而上学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D、辩证法

4、“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局部,不见整体。”这种观点是()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唯心主义观点D、唯心辩证法的观点

5、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

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B、要把握事物的度

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

6、唯物辩证法把发展的实质理解为()

A、事物的数量的增加和减少B、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循环

C、物质的位移或场所的变更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7、“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都是联系的B、事物是质和量的统一

C、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D、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8、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B、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形式和状态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不同趋势

9、看问题,不仅承认“非此即彼”而且“承认亦此亦彼”,这是()

A、相对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辩证法观点D、不可知论观点

10、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表现为一个过程,这个观点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B、相对主义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D、朴素唯物论的观点

11、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的命题割裂了()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B、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主面的关系

12、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

A、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斗争B、外力的推动C、矛盾的同一性D、事物的内部矛盾

13、“不是冤家不聚头”这句话体现了()

A、矛盾着的对立面互相依赖B、矛盾着的对立面互相渗透

C、矛盾着的对立面互相排斥D、矛盾着的对立面同时消灭

(二)多项选择题

1、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

A、“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D、“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

E、“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2、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是()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E、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3、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

A、一般的变化

B、突破事物原有度的界限

C、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

E、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4、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

A、它揭示了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B、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

C、它揭示了一切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D、它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E、它是认识一切事物的根本方法

5、系统科学的出现()

A、证实了辩证法

B、否定了辩证法

C、抛弃了辩证法

D、代替了辩证法

E、丰富了辩证法

6、指鹿为马的错误,违背了下面什么哲理()

A、事物的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质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客观基础

C、事物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D、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特殊的质

E、抓住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就可迎刃而解

7、事物的度是指()

A、事物质和量的统一

B、事物的飞跃形式

C、事物保持质的数量界限

D、事物渐进过程的中断

E、事物的内在要素的总和

8、因果联系是()

A、一种包括时间顺序性在内的由某一现象必然引起另一现象的本质联系

B、一切前后相继的两种现象之间的联系

C、人们整理感觉经验的一种先天形式

D、前后相继的引起和被引起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E、人们的某种心理习惯

9、否定之否定就是()

A、周而复始的循环

B、在更高阶段的“回复”

C、回到原来的出发点

D、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

E、事物自我运动

10、作为辩证否定的联系环节,是指()

A、新事物同旧事物有着内在的联系

B、新事物吸取和保留了就事物中积极的因素

C、新事物是对旧事物既肯定又否定

D、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

E、使旧事物在另一阶段上重新发展

11、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同一性是()

A、矛盾的同一性

B、完全等同

C、包含着差别和对立的统一

D、同一性和斗争性不可分割

E、对立双方互相渗透

12、以下说法属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道理的是()

A、对症下药

B、量体裁衣

C、纲举目张

D、因材施教

E、解剖麻雀

13、“居然思安”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双方是相互排除的

B、事物是互相联系的

C、矛盾双方互相斗争

D、矛盾双方互相转化

E、对立统一关系

(三)辨析题

1、“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

2、割下来的手以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手。

3、量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4、新事物就是新产生的事物。

5、差异就是矛盾。

6、辩证矛盾就是思维的前后不一致。

7、并非所有的现象都表现本质,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就无本质可言。

(四)简答题

1、为什么说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怎样?

3、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4、简述矛盾的对立面又同一又斗争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5、为什么要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五)论述题及材料分析题

1、试用辩证否定观,说明我国在实行对外开放过程中对外国的东西应采取的科学态度。

2、试用两点论和重点论分析我们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摘自《小逻辑》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2、A3、C4、B5、B6、D7、D8、C9、C10、C11、A12、D13、A

(二)多项选择题

1、ABDE2、ADE3、BCDE4、ABCDE5、AE6、ABCD7、AC8、AD9、BDE10、ABCD11、ACDE12、ABD13、BDE

(三)辨析题

1、正确。这句话深刻地表达了唯物辩证法思想,即事物的条件性。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一个事物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依赖于周围其它事物。这些事物就是这一事物的条件,地点和时间也是条件。任何一个具体事物只有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存在和发展,也只有在一定条件下趋于灭亡。因此,我们分析、解决问题不能脱离当时的具体条件,离开了事物存在的条件,对事物的认识就无从说起。

2正确。它形象地说明了部分和整体的辩证关系。部分离不开整体,离开整体,也就不能了解部分,部分也就失去了原来的性质和作用。

3、错误。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但量与事物的存在则不是直接同一的。量的变化在度的范围并不影响事物性质的变化,只有量变突破度,才会引起质变。

4、错误。新事物是指符合历史前进方向的、有着强大生命力和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说到一个事物是不是新事物,不能只以出现的时间的先后为根据。新事物当然是指新产生的东西,但是,新产生的东西并不一定是新事物,只有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事物才是新事物。

5、正确。辩证法所讲的差异,是指事物内在的本质上的差异,也就是统一体内部两个对立面之间的差异。但当他们未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时,仅是一种外在的差异,一切有差别的东西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构成现实矛盾。事物的内在差异是矛盾对立的最初表现,随着对立的展开,对立面斗争才日益明显。可见,差异,冲突只是表现矛盾的激化程度的不同,其在性质上都是矛盾。

6、错误。辩证矛盾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存在于一切事物及其过程中,而思维前后不相一致是逻辑矛盾,是思维中的错误,是该克服的。该命题混淆了辩证矛盾和逻辑矛盾的区别,因而是错误的。

7、错误。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它生动具体、多变易逝、表现外露;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它相对稳定,深藏在事物内部。没有离开本质的现象,也没有离开现象的本质。事物的现象是多种多样的,事物的本质要通过各种现象的总和才能完整地表现出来。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也从不同侧面、不同程度地表现着事物的本质。认为它们无本质可言,就割裂了现象与本质的辩证联系。

(四)简答题

1、①这是由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辨证本性所决定的。②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历史条件。③新事物是从旧事物的“母腹”中教育成熟的,是旧事物无法消除的。④新事物符合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要求。所以,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1)量变是事物在原有性质的基础上,在度的范围内发生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根本性质的变化。

(2)量变和质变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区别:①从形态上看,量变是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飞跃,是显著的变化。②从内容上看,量变是渐进的,是原有度的范围内的延续;质变是原有度的突破,是渐进过程的中断。联系: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质变巩固量变的成果,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③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容,相互渗透。

(3)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或承认质变否认量变,都是割裂质变和量变关系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3、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③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④对立统一规律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方法。

4、①矛盾的同一为事物存在和发展提供了条件,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发展,并规定事物向着自己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②矛盾的斗争性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促成矛盾统一体分解和新事物的矛盾统一体产生。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是相互联结、不可分割的,二者的作用是在结合中实现的。因此,矛盾双方的又同一又斗争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

5、①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②只有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才能看到事物的整体和全局,才不会只见局部,不见整体;不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也只有真正懂得了普遍联系,才能真正把握发展的实质,也才能真正理解唯物辩证法。③只有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才能认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才能预见发展的总趋势,因而使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

(五)论述题及材料分析题

1、①辨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辨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辨证的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辨证的否定就是既克服又保留,既“扬弃”。②辨证的否定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要有正确科学的态度,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③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要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学习他们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既不能夜郎自大,闭关自守,也不能全盘肯定西化。

2、①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辨证关系原理运用到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上,就形成了两点和重点论的方法论。②两点论要求在分析任何事物的矛盾时,要从矛盾双方的对立和同一的关系分析问题。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制定的社会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④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还很落后,生产力水平不高,所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诸多矛盾中的主要矛盾,各项工作中的重点工作,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⑤我国的经济建设需要改革开放,借鉴西方的管理经验,引进西方的现代科学技术,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⑥但改革开放,不是搞资本主义,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所以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辨证统一的。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一)单项选择题

1、列宁说:“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2、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

A、科学知识B、丰富的经验C、实践D、人类认识能力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观点是()

A、实践的观点B、主体性的观点C、反映的观点D、客观实在性的观点

4、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和由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

C、由实践到感性认识和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D、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和由理性认识到实践

5、感觉、知觉和表象是()

A、反映论的三种形式B、意识的三种形式

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6、归纳和演绎的思维方法是()

A、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B、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

C、思维方向相同的方法D、思维方向相反的方法

7、从感性具体到理性具体决定性的中间环节是()

A、联系B、抽象C、推理D、综合

8、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

A、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真理B、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C、真理发展中的两个不同阶段D、可以独立的真理

9、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造成的。”这表明人的才能()

A、与人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

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

10、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

A、起主导作用B、起决定作用C、起重要作用D、不起作用

11、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A、人们对每一件事物都要细心观察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D、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12、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该理解为()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决定作用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二)多项选择题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

A、对事物的外部和内部联系的认识

B、对事物的现象认识和本质认识

C、对事物个性的具体认识和对事物共性的抽象认识

D、对事物的片面认识和正确认识

E、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

2、“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入了高一级的程度。”这一论断揭示了()

A、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B、对一个具体事物认识的实践只是相对的

C、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认识是一个无限过程

E、人类认识活动的总规律

3、下列现象什么属于理性认识()

A、“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B、蹲点调查,掌握材料

C、调查研究,制定政策

D、总结经验,制定政策

E、政策妥否,实践检验

4、辩证思维方法“逻辑和历史的统一”体现了()

A、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原则

B、历史是逻辑的基础

C、逻辑和历史的统一是有差别的统一,逻辑只是反映历史的主流和方向

D、逻辑进程应当与历史进程基本一致

E、逻辑应与历史完全一致

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是()

A、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B、标志着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C、同谬误相对的正确认识

D、具有普通意义上的社会经验

E、多数人赞同的认识

6、科学家对1994年夏发生的彗星撞击木星的天文现象进行了准确的预报和大量的观察研究,这一事实表明()

A、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B、人类已能预测一切自然现象

C、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

D、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E、现代科学手段在认识宇宙中有着巨大作用

7、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是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

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

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E、意识建构认识对象

8、孙中山先生指出,人的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一思想表明了()。

A、知行不可分割B、知行合一C、知行相互促进D、行先知后E、行难知易

9、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为()

A、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B、实践是认识主体认识能力形成的基础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E、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10、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A、真理具有客观性,价值没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相对性,价值没有相对性

C、真理和价值都是人类活动追求的目标

D、真理本身具有价值,实现价值以把握真理为前提

E、实现价值是认识真理的动力,认识真理促使价值目标的实现

(三)辨析题

1、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就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2、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3、“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

4、“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

5、“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四)简答题

1、如何理解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需要什么条件?

(五)论述题及材料分析题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怎样?割裂两者关系在实际工作中会犯什么样的错误?

2、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在谈到他的科学研究体会时说:“20世纪70年代,人们已经知道所有的基本粒子是由3种夸克组成的。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只有3种夸克?为了寻找新夸克,我决定建造一个高灵敏度的探测器。当时所有的人都认为只有3种夸克,因为3种夸克可以解释所有的现象,所以这个实验被费米国家实验室和西欧核子中心拒绝了,认为是不可能的。1972年到1974年间,我们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用一个比较低能的加速器来做这个实验,终于发现了一种新的夸克。这就表示,以前说只有3种夸克的观念是错的,有第4种夸克,有了第4种,就有可能有第5种、第6种,把以往的观念改变了。”上述科学发现过程在认识论上对我们如何发现和发展真理有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2、C3、A4、D5、C6、D7、B8、B9、B10、C11、B12、D

(二)多项选择题

1、ABCE2、ABCDE3、CD4、ABCD5、ABC6、ACDE7、ABD

8、ACD9、ABCDE10、CDE

(三)辨析题

1、错误。①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并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它包含主观精神,但不是纯主观精神,因此主体不等于主观。②客体是指进入主体活动范围并与主体发生联系的客观事物,客体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而不是整个世界,因此,客体也不等于客观。

2、错误。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则是消极被动的反映论。这种观点混淆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和旧唯物认识论的界限。

3、正确。这是马克思的一句名言。它告诉我们,实践和理论相比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批判的武器”是指革命理论,“武器的批判”是指革命的实践活动。前一个“物质力量”是指客观世界,后一个“物质力量”是指群众的实践活动。这一论断的意思是说,革命的理论不能代替当今的实践,客观世界只有通过群众的实践活动才能得到改造。

4、错误。“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以关于客观事物的抽象规定为逻辑起点,通过逻辑中介,达到理性具体的过程,即“多种规定的综合”和统一的过程。它是理性认识的深化、发展过程,是形成概念体系,建构理论框架及体系的过程和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它属于总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即“具体——抽象——具体”的否定之否定过程,是对事物本质的完整的认识过程。

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则是理性认识形成以后,回到实践,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并在实践中检验、修正、补充和发展认识的过程。总之,前者是思维再现具体的逻辑上升过程,属于思维运动;后者已经进入实践领域,不可混同。

5、错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四)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科学规定,是理解认识本质的出发点。其基本内涵是:(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反映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认识是对它的反映。(2)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认识不是主体对客体的消极、简单的摹写和反映,而是一种能动的、创造性活动。(3)认识是反映和创造的辩证统一。

2、(1)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2)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认识是否同客观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客观事物和认识本身都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也都不能成为检验标准。(3)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它不仅有普遍性的优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因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1)实现第二次飞跃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2)要把关于事物的认识与主体的需要结合起来,确定行动的目的和计划。(3)要把理论的正确性与现实的可行性结合起来。(4)要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五)论述题及材料分析题

1、(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它们不仅互相区别,而且又互相依赖。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感性认识中渗透着理性认识因素,理性认识中也渗透着感性认识。因此,我们必须把两者统一起来,用于指导我们的工作。(2)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会导致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唯理论夸大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否定感性认识的作用,认为理性认识可以不依赖于感性认识。实际工作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就是犯了类似这种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

2、(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标准。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关于物质结构模型的理论是否正确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实践标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3夸克模型”是当时条件下人们实践所形成的真理性认识,然而实践标准本身又是不断发展的。丁肇中博士进行的新的实验,提出了由4种夸克组成基本粒子的新理论,取代了旧理论。(2)在发展着的实践中,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是无止境的,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4夸克理论的发现,也没有结束真理,还会以夸克、6夸克等等新理论。(3)人们要发现和发展真理,必须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发扬创新精神,不要被已有的理论和实践所束缚,敢于对现有理论提出质疑,善于思考,敢于实践,创造出新的理论与新的事物。

第五章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A、思想关系B、同志关系C、家族关系D、生产关系

2、决定社会面貌的基本因素是()

A、该社会的政治制度B、该社会的法律制度

C、该社会的精神文明D、该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3、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A、生产劳动的发展史B、社会意识的发展史

C、生产关系的发展史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

4、唯心史观理论的出发点是()

A、理论观B、神学目的观C、宿命论D、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5、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是()

A、社会发展史和自然界的发展史是完全相同的

B、社会的发展进程不受人们主观意志的影响

C、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

D、人类社会的发展象自然界一样有其客观规律

6、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7、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地理环境B、人口因素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D、阶级斗争

8、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它指的是()

A、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

B、人与人之间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

C、国与国之间的交往

D、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往

9、承认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

A、会把人的自觉活动的作用归结为零

B、会使人对社会发展规律不可驾驭

C、会使人在社会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D、会使人更好地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

10、社会意识是()

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B、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C、人们改造自然的过程D、人们改造社会的过程

(二)多项选择题

1、“劳动创造了人”的基本根据是()

A、劳动使人们结成了社会关系B、劳动创造了生产工具并使猿手变成了人手

C、劳动推动语言的产生和发展D、劳动使人的意识得以形成

E、劳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2、唯物史观认为,人类历史归根结底是()

A、劳动发展史B、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C、社会形态更替的历史

D、物质资料生产者活动的历史E、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

3、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

A、社会物质生活的最重要的条件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社会物质生活本身的具体方式D、社会运动的物质基础

E、生产力的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4、下列事物中,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范畴的有()

A、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B、人们实践活动所利用的自然资源

C、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D、人们实践活动多创造的生产力

E、规范人们实践活动的法律制度

5、唯心史观的错误是()

A、否认阶级斗争B、否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C、否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E、只考察人的思想动机,不考察它产生的物质根源,从而否认社会发展客观规律

6、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于它()

A、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B、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

C、制约生产部门的分布和发展方向D、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E、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7、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于()

A、一定数量的人口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B、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历史活动的承担者

C、人口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D、人口的作用受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制约

E、人口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8、“社会生活在本质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含义包括()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B、在社会历史中,精神、观念的作用十分微小

C、物质实践决定观念D、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E、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存在和运动方式

9、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表现在()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

B、社会意识来源于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由社会存在的发展所决定

D、在阶级社会中,社会意识形态是阶级利益的反映,具有阶级性

E、不同的意识形态反映着人们的社会地位

10、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共同点是()

A、两者都是由客观物质力量决定的B、两者都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

C、两者都具有重复性D、两者都不以人的主观认识和意志为转移

E、两者都不需要人的参与而实现

11、交往的最基本的形式是()

A、商业交往B、物质交往C、精神交往D、人员交往E、学术交往

(三)辨析题

1、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

2、“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3、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4、社会历史的发展离不开人的自觉活动,因此社会规律是按照人的意志发展的。

(四)简答题

1、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2、为什么说社会规律是客观的?

3、简述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地位和作用。

(五)论述题及材料分析题

1、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评述以下论断:在历史转折时期,只要充分认识历史的必由之路和自己的历史责任,做出正确的选择,就可以在历史进程中大有作为。

2、下列是有关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问题的材料:

材料1: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热带民族的怯懦常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的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这是自然的原因所产生的后果。居住在山地的人坚决主张要求平民政治,平原上的人则要求由一些上层人物领导的政体,近海的人则希望一种由二者混合的政体。

——摘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2: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西亚以及其他当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树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

——摘自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材料3:我国耕地、水和矿产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比较低。今后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对资源总量的需求更多,环境保护的难度更大。必须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不仅要求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要根据我国国情,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克服各种浪费现象。综合利用资源,加强污染治理。

——摘自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请回答:(1)对材料1中的观点加以评析。(2)比较材料1和材料2,指出恩格斯不同于孟德斯鸠之处,并说明为什么“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3)根据材料2和材料3,阐明我国为什么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2、D3、A4、D5、D6、D7、C8、B9、D10、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2、ABD3、ACDE4、ABD5、CDE6、ABCD7、ABCDE8、CDE

9、ABCDE10、ABCD11、BC

(三)辨析题

1、答案要点:正确。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同自然规律一样,不以人的主观认识和意志为转移。因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决定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社会发展有其确定的方向、秩序和趋势,社会发展是许多相互冲突的单个人的意志构成的“总的合力”作用的客观结果。

2、答案要点:错误。历史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对于深入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

3、答案要点:错误。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关系,它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它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网络是人们的一种交往工具,它会对社会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关系可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多种社会关系,但不会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4、答案要点:错误。社会历史的发展是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人的自觉活动实现的,没有人的活动就没有社会历史,但这不能否认社会规律的客观性。把社会规律看成是按人的意志发展的,是仅仅从表面看到人的活动受主观意志支配,而不懂得人的活动的物质性,看不到主观意志的物质根源。这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四)简答题

1、答案要点: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因为:(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结构、性质和面貌。(3)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历史的变化和更替,决定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2、答案要点: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由人有意识的活动创造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作用也是要通过人的自觉活动表现出来的,但这并不能否定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因为:(1)历史是由人们创造的,但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社会条件及其规律的限制。(2)人的思想、动机、意志的实现程度,取决于是否体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客观要求,也取决于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3)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历史的进程,但任何人、集团或阶级都不能改变历史进程的总趋势,社会规律都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

3、答案要点:(1)人口因素是指构成意识社会的从事生产和自我生产的人们的总和,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及其变化规律等。人口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一。(2)人口因素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人口因素对社会经济和各方面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3)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没面貌,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变革。

(五)论述题及材料分析题

1、答案要点: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认识历史过程。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类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果,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行动的规律,社会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性与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在认识并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人的自觉能动性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并在实践中取得成功。

在具体的历史过程中,客观规律只是在总体上、长远趋势上决定历史进程,规定人的活动的大致范围和可能性;而历史活动的具体内容,把可能性变成现实,则取决于活动着的人的选择。这种选择不是主观任意的,它只能在客观规律所提供的可能性范围内进行,并与主体历史形成的素质密切相关。

当今时代正处于历史大转折时期,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中国青年的历史责任。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自觉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就是走历史必由之路,这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选择。循此前进,是应该可以大有作为的。

2、答案要点:

(1)孟德斯鸠用地理位置和气候状况等物质因素去解释民族的差别和社会制度的差别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种观点不是从社会内部而是从社会外部的自然条件去说明的,是非科学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2)恩格斯辩证地看待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在肯定人类改造自然的胜利的同时,着重强调尊重自然规律,保持人和自然环境的协调。恩格斯认为,构成自然环境的各种自然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盲目地政府自然,破坏生态系统,必将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3)人类社会同自然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必须协调发展。我国人口众多并不断增加,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只有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处理好我国经济、社会的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第六章社会的基本结构与文明进步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是()

A、社会意识体现为科学B、是全社会人们共同的意识

C、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D、社会意识的不变性

2、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因为()

A、它是构成生产力的最重要的独立因素B、它是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C、它是把生产力诸要素组合起来的形式

D、它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3、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方面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C、产品的分配关系D、消费关系

4、在阶级社会里,社会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即()

A、政治法律制度与军队警察等武装力量

B、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或观念)上层建筑

C、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

D、政权和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

5、国家的实质是()

A、调和阶级矛盾的机关B、全体居民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关

C、阶级统治的暴力机关D、凌驾于阶级之上的独立社会力量

6、道德起作用的主要途径是()

A、依靠政治法律设施的保障和强制作用

B、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良心、教育和示范的作用

C、依靠统治阶级权力的作用

D、依靠先进阶级思想的引导作用

7、国体是()

A、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B、政权构成的形式

C、国家的名称和政府组织D、把各级政府统一起来的组织体系

8、社会生产方式是()

A、社会经济和社会政治的统一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C、社会人口和地理环境的统一D、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关系的统一

9、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是()

A、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B、社会心理C、自然科学、语言学和普通逻辑学

D、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

10、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A、劳动者B、劳动对象C、科学技术D、管理方式

11、政治结构的核心是()

A、政党B、国家政权C、法律D、哲学

12、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二)多项选择题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因为()

A、它是劳动对象B、它是智能性要素C、它是社会意识形态

D、它渗透到实体性要素中,可以转化为物质形态的生产力

E、生产力是一个由诸实体性要素和智能性要素组成的系统

2、国体和政体关系是()

A、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B、国体相同,政体可以不同

C、同一国体可以采取任何政体D、国体有阶级性,政体没有阶级性

E、政体影响国体的巩固和发展

3、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是()

A、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B、社会意识和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在发展上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

D、各社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