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重症患者机械通气护理新进展_第1页
呼吸重症患者机械通气护理新进展_第2页
呼吸重症患者机械通气护理新进展_第3页
呼吸重症患者机械通气护理新进展_第4页
呼吸重症患者机械通气护理新进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什么是机械通气?第1页,共57页。有创呼吸机连接方式气管插管(经口,经鼻)气管切开第2页,共57页。优点操作简单,利于急救管腔大,方便吸痰缺点容易移位、脱出耐受性差不利于口腔护理口咽部损伤优点耐受性好易于固定缺点操作困难,不利于急救管腔小,吸痰不方便鼻出血、鼻窦炎VAP发生率↑经口插管经鼻插管第3页,共57页。经口插管(22±2)cm经鼻插管(27±2)cm气管导管的深度第4页,共57页。气管插管的固定原则安全、舒适、美观、经济经口气管插管病人不宜耐受固定方法多种多样----小线法、胶布法、多功能口咽通气道固定法、一次性气管导管固定器第5页,共57页。气管插管固定器第6页,共57页。优点:操作过程简单可固定不同大小的插管有成人和儿童尺寸防咬设计缺点:一次性使用费用较高气管插管固定器第7页,共57页。气管插管的护理记录插管外露长度,并交班经口应从门齿测量经鼻应从外鼻孔测量。插管外露过长时,可适当剪掉部分外露的导管,以减少死腔量。妥善固定插入导管。每日需作口腔护理2次。第8页,共57页。气管插管的口腔护理擦洗法加冲洗法第9页,共57页。注意!!!防止导管脱出!!!

对神志清醒者做好解释工作,取得配合。对神志不清、不配合者予以适当的肢体约束。或遵医嘱予以镇静剂。24小时特护,观察其体位变化及四肢、头部的活动度。给患者改变体位时,应调节好呼吸机管路,以防将气管套管拉出。第10页,共57页。气管插管湿化气囊管理吸痰管道护理护理重点第11页,共57页。集水杯位于整个管路的最低的位置第12页,共57页。第13页,共57页。气囊的管理气囊的作用气囊的类型气囊的压力气囊放气第14页,共57页。气管导管的结构包括管体、气囊、气体阀第15页,共57页。气囊的作用气囊充气后压迫在气管壁上,起到固定的作用。气囊充气后起到密闭作用,保证潮气量的供给,预防误吸。第16页,共57页。气囊的类型根据气囊内压力的大小分为:低容量高压气囊等压气囊高容量低压气囊第17页,共57页。高容量低压气囊—气囊适应气管形状

低容量高压气囊—气管适应气囊形状第18页,共57页。气囊的压力气囊的压力主要取决于气囊的充气量。气囊压力过低(充气不足)造成潮气量不足、误吸等。气囊压力过大,会压迫气管粘膜导致损伤、甚至坏死。恰到好处地掌握气囊的压力至关重要。第19页,共57页。气囊压力的要求理论上理想的气囊压力应低于毛细血管渗透压(即18.5mmHg)。有研究显示:气管的毛细血管灌注压力在20~30mmHg.达22mmHg时可见对气管血流具有损伤作用。在37mmHg时可完全阻断血流。故理想的气囊压力为既能达到有效封闭又可防止气囊对粘膜的压迫性损伤的最小压力范围。最适的气囊压力为25—30mmHg。第20页,共57页。气囊压力的影响因素气囊压力主要受囊内注气量的影响。受气管导管类型、导管型号的影响。受病人身高、体重和体位等因素的影响。受气管导管使用的时间长短等因素干扰。同一品牌不同型号的导管相同注气量时,型号越小,顺应性越差,囊内压越大。第21页,共57页。气囊压监测的意义对建立人工气道患者精确维护气囊压力,以免气道粘膜损伤。采用专用气囊测压计监测套气压力是唯一理想的选择。现在气管导管生产厂家众多,品牌繁杂,没有统一的生产标准。没有规定球囊注气多少,随意性较大。及时发现有无气囊漏气。第22页,共57页。气囊压力监测的时机为防止气囊压造成气管粘膜损伤,确保人工气道功能,必须常规检测气囊压。有研究发现,气囊注气4H后压力开始下降,主张常规每4H监测一次。研究表明,气道峰压为31~34cmH20时对应的气囊压力为18~20mmHg,二者呈正相关。所以吸气峰压较高时应测量气囊压力。反复抽吸气道分泌物后,应监测气囊压力。鼻饲前应监测气囊压力,防止胃内容物返流误吸。交接班时应监测气囊压力。第23页,共57页。气囊压力的监测方法手捏气囊感觉法定量充气法最小封闭压力法或最小封闭容积法气囊压力表测量法第24页,共57页。手捏气囊感觉法手捏压力感觉“比鼻尖软,比口唇硬”为适宜。因不同的个体感觉存在很大差异。适用于有丰富临床经验者。操作简便易行,适用于紧急判断。无明确参照标准,有欠准确。第25页,共57页。定量充气法高容量低压导管时选用。气囊充气一般5~10ml。操作简便快捷,适应于紧急抢救。因病人个体和导管型号不同而充气量不一。不能精确控制气囊压力的大小。第26页,共57页。最小封闭压力法或最小封闭容积法理想的气囊压力为有效封闭气囊和气管间隙的最小压力。此压力为最小封闭压力法(MOP)。相应的容积为最小封闭容积法(MOV)。测量值较准确,临床多用。但操作时间长、步骤多,需要两人配合。第27页,共57页。最小漏气技术正压机械通气时,一人将听诊器放于甲状软骨处监听漏气声。先用10ml注射器向内囊缓慢注气直到听不见漏气为止。再换用1ml注射器从0.1ml开始抽出气体。直到在吸气高峰时有少量气体漏出而病人通气量无明显改变为止。此时气囊容积为MOV,气囊压力为MOP。第28页,共57页。最小漏气技术特点:可预防气囊对气管壁的损伤。由于有少量漏气,口鼻腔内的分泌物可通过气囊流入肺内。进食时易发生误吸,增加肺内感染机会对潮气量有一定影响。

第29页,共57页。最小闭合技术自主呼吸或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时。用物同于最小漏气技术,一人听诊。一人向气囊缓慢注气直到听不见漏气声为止。然后每次抽出0.5ml气体时,直到呼气时出现少量漏气为止。然后再从0.1ml开始注气,0.5ml气体,直到吸气时听不到漏气声为止。此时的容积为MOV,压力为MOP。第30页,共57页。最小闭合技术特点: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小气囊对气管壁的损伤。不易发生误吸。不影响潮气量临床上广泛被使用的是最小闭合技术。第31页,共57页。气囊压力表测量法完全抽出气体,将导管充气接口连接套囊压力表充气阀。在测压表检测下慢慢挤压球囊逐渐充气,每次以0.15ml左右的增减。直至囊内压达15~25cmH2O(11.4~19mmHg)。同时监听呼吸机送气声音,直到漏气音刚好消失。观察压力表,此值为基准值,每次测量的衡量标准。科学精确地测压,减少并发症。第32页,共57页。气囊放气以往认为,气囊应常规定期放气-充气。目前认为,气囊定期放气是不需要的。理由:目前临床使用的一次性高容量低压硅胶导管,对气管内壁压迫不大。气囊放气后,1H内气囊压迫区的粘膜血流难以恢复。放气-充气往往使医护人员忽视充气容积或压力的调整。气囊放气后使潮气量减少,危重病人不耐受。气囊放气时滞留物清除不利将会造成呼吸道感染。第33页,共57页。气道湿化气道湿化的重要性气道湿化的方法湿化效果的评价第34页,共57页。纤毛运动能力下降气道分泌物粘稠感染难以控制引起或加重缺氧湿化不足的危害充分湿化湿化不足第35页,共57页。纤毛运动削弱增加排痰困难及缺氧引起或加重炎症降低肺的顺应性干燥气体吸入对人体的危害第36页,共57页。气道湿化方法主动加温湿化器:湿化罐温湿交换过滤器(HME):人工鼻气管内直接滴入雾化吸入第37页,共57页。无侍服控制加热湿化器第38页,共57页。无侍服控制加热湿化器温度调节第39页,共57页。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湿化的

最佳湿度和温度美国呼吸治疗协会(AARC)推荐吸入气体温度33±2℃吸入气体绝对湿度至少30mg/L第40页,共57页。注意事项:温度探头的位置第41页,共57页。注意事项:温度探头与雾化器的连接第42页,共57页。使用注意事项:感染控制严格的终末消毒加水时避免断开呼吸机及时清除管路中冷凝水勿将积水回倒至湿化罐和气道避免湿化灌内液体过多第43页,共57页。人工鼻工作原理干冷气体(至病人回路端)冷却、凝结温湿气体(来自病人)吸入相干冷空气(来自病人回路)加热、湿化温湿气体(至病人)呼出相呼吸机病人第44页,共57页。与过滤器(Filter)的区别过滤器:仅有过滤功能,无保温保湿功能人工鼻:保温保湿,部分有过滤功能第45页,共57页。气道内滴注/泵入盐水可能的作用稀释痰液,促进粘稠分泌物的清除缺点造成气道壁上的细菌移位增高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发生率易造成患者呛咳、血氧饱和度下降、血压升高等一般用生理盐水:5-10mlAARC推荐不应在吸痰前常规应用盐水第46页,共57页。雾化吸入缺点:无加温,过度湿化,携带病原微生物多用于气道内给药

1-40微米0.2-10微米0.017-0-3微米0.0001微米

第47页,共57页。湿化效果的评价准确测量:湿度计临床判断:没有满意的客观指标痰的性状:I,II,III度/thin,moderate,orthickⅠ度(稀痰):痰如米汤或泡沫样,吸痰后玻璃接头内壁无痰液滞留;Ⅱ度(中度粘痰):痰的外观较Ⅰ度粘稠,吸痰后有少量痰液在玻璃接头内壁滞留,但易被水冲洗干净;Ⅲ度(重度粘痰):痰的外观明显粘稠,常呈黄色,吸痰管常因负压过大而塌陷,玻璃接头内壁上滞留有大量痰液且不易被水冲净。第48页,共57页。吸痰目的:保持气道通畅清除气道内分泌物获得化验标本第49页,共57页。选择合适型号的吸痰管7.0mm—10FR7.5mm—12FR8.0mm—14FR8.5mm—14FR9.0mm—16FR气管插管吸痰管吸痰管外径应小于气管导管内径的1/2内径偏大可导致过大负压第50页,共57页。吸痰前评估患者咳嗽无力;血气恶化,经皮血氧饱和度下降;人工气道内有可视的分泌物;听诊时听到较多痰鸣音;胸片显示有分泌物潴留可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