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课时作业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人民版必修_第1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课时作业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人民版必修_第2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课时作业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人民版必修_第3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课时作业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人民版必修_第4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课时作业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人民版必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分层作业(一)(建议用时:45分钟)[合格基础练]1.史料记录:“所种之地,惟以刀伐木,放火燃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与史料记录反应时期相切合的生产工具应当是()A.铁制工具

B.曲辕犁C.风力水车

D.石刀石斧D[依据史料记录“所种之地,

惟以刀伐木,放火燃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并联合所学知识可知

D项正确。

]2.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在各种农具中占主要地位。能够旁证这一说法的最有力凭证是这一时期()A.古籍文件中对于“铁”的记录B.史学著作记录流传下来的故事C.出土文物中铁农具的数目最多D.专家运用技术手段进行的考证C[这些史猜中属于第一手史料的只有历史遗存,出土的铁农具属于遗存,故C项与题意符合。]3.“杈耙扫帚扬场锨,碌碡簸箕使牛鞭;筛子抬筐麻袋囤,胶轮条筐和车绊锄镰锨镢样样有,各样农具要健全。”该农谣反应出古代农耕经济的特色是()A.自给自足

B.精耕细作C.男耕女织

D.家庭经营B[依据资料并联合所学知识可知,

农谣介绍中国古代“各样农具要健全”,

改良生产工具的目的在于提升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切合“精耕细作”的特色,故

B项正确;

A项是古代农业生产的目的,

C、D两项是古代农业的组织形式,都与资料没关,故清除。

]4.以下图为陕北出土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能够用来说明当时()A.田户生活的安闲富裕状态B.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状况C.边境人民赋税深重状况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状况B[画像砖上的内容显示了农民耕种的场景,没法说明其安闲富裕,故A项错误;耕种的场景是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重要表现,

故B项正确;C项的表述与题干不符,故

C项错误;单调的耕种形式不可以判断能否与大地主田庄相关,故

D项错误。

]5.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正式确定,成为指导农事的增补历法,元朝王祯在《农书》中,重申农事应包含垦耕、耙劳、播种、锄治、粪壤、浇灌、收获等。这些反应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色包含()①着重农时

②精耕细作

③自给自足

④男耕女织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二十四节气”主要服务于农业,这表现了着重农时,故①正确;“垦耕、耙劳、播种、锄治、粪壤、浇灌、收获等”表现了精耕细作,故②正确;③④在题干中没有表现,应选A项。]6.唐朝法律曾详尽规定了对宰杀耕牛的处分,杀自家牛者也要判一年徒刑。宋朝对杀牛者的处分更加严苛,杀牛者要处徒刑两年,甚至要刺配充军。上述规定反应了()A.封建王朝法律的严酷性B.奖赏耕战政策的必需性C.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D.自给自足经济的柔弱性[唐宋对宰杀耕牛的处分,是出于保障农业生产的考虑,法律严酷性不过表面现象,故A项错误;资料与奖赏耕战没关,故B项错误;上述规定保障农业生产需要的畜力,表现出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资料没有反应出小农经济在天灾人祸眼前的柔弱性,故D项错误。]7.据史册记录:“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指的是()A.翻车

B.耧车

C.曲辕犁

D.筒车C[依据资料并联合所学知识可知,

唐朝的曲辕犁能够依据耕地实质的需要,

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

]8.某古籍记录:“扬郡以帆船数扇,俟风转车,风息则止,此车为救潦,欲去泽水,(

)A.曹魏

B.唐朝C.宋朝

D.明清D[由资料“帆船数扇,

俟风转车”和“去泽水,

以便种植”可知此农具使用风力,

用于排涝,是风力水车,出现于明清时期。]9.农业是古代中国社会最重要的生产部门。阅读以下资料,回答以下问题。资料一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盘剥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给,封建国家向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固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叶显恩《明清徽州乡村社会与佃仆制》资料二应有客户(佃户)原租系省庄田桑土舍宇,便赐逐户充为永业。即得为己业,比户欣然,于是葺屋植树,敢致功力。——《旧五代史·周太祖纪》资料三民有幸不役于人而有自耕者,皆以等书于籍而公(官府)役之至不胜(不可以承受),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欧阳修《欧阳文忠公全集》资料四自田制坏而吞并之法行,穷人下户很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浪饿莩耳。——董熠《救荒活民书》在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中,主要的耕种方式是什么?依据资料一和资料二,剖析自耕农经济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资料三和资料四,剖析中国古代社会中不利于自耕农经济生计的因素。[分析]第(1)问,联系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古代农业耕种方式即可。第(2)问的第一小问,依据资料一的重点信息“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给”“‘稳固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从中归纳地位即可;第二小问,联系所学知识,从调换踊跃性和发展生产角度剖析作用即可。第(3)

问,依据资料三和资料四的重点信息“皆以等书于籍而公

(官府)役之”“自田制坏而吞并之法行”“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归纳不利因素即可。[答案]

(1)铁犁牛耕。地位:为国家供给赋税徭役,是稳固统治的基础。作用:提升农民的生产踊跃性,促使社会生产的发展。小农经济自己柔弱;深重的赋税徭役;地主的土地吞并;自然灾祸。[等级过关练]10.下表是汉代相关农业生产的文件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是故身率老婆,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汉书·杨恽传》“因释耕于夜晚,而老婆耘于前”《后汉书·逸民》“立春东耕,为土牛象人,男女各二人”[东汉]王充《论衡》A.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行B.精耕细作农业获取发展C.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D.男耕女织生产形式确定[此题联合史料实证考察古代农业发展。“身率老婆,戮力耕桑”“而老婆耘于前”“男女各二人”都表现了夫妇共同参加农业生产,说明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应选C项;其余选项没法表现。]11.据史料记录:“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件,必在秋收冬藏之际。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这说明()A.农耕经济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规律B.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C.社会风俗受重农抑商政策限制D.中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为男耕女织A[依据资料并联合所学可知,

中国古代的婚礼常常遇到季节的影响,

而季节反应的是人们对农业的重视,因此此题选

A项;B项说法过于绝对;

C、D两项在资猜中没有表现。

]12.宋徽宗时期,大臣朱

“田产连跨郡县,岁收租课十余万石,甲第名园,几半吴郡,皆夺士庶而有之”。资料所述现象()A.增添了政府的财政收入B.受益于政府的土地政策C.致使当时土地交易屡次D.削弱了国家控制的土地B[由资料信息可知,朱

的土地多是靠强取豪夺而得来的,这是由于政府采纳“不抑吞并”的土地政策,应选

B项;当时政府只按土地亩数来收税,

至于土地在谁手中,

一般不加过问,因此土地吞并在北宋时期不会增添政府的财政收入,

故清除

A项;土地交易屡次才会致使土地吞并,

故清除

C项;土地吞并只在民间进行,一般不敢劫夺国控土地,不会削弱国家控制的土地,故清除

D项。]13.宋朝的农学家陈敷说:“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元朝农学家王祯说:“凡人家营田,皆当量力,宁愿少好,不行多恶。”明末江南农学家沈氏说:“作家第一要勤耕多壅,少种多收。”资料表示从南宋到明朝的农业生产中()A.集约经营的出现B.精耕细作的传承C.单位产量的提升D.节俭精神的弘扬B[依据资料“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凡人家营田,皆当量力”“作家第一要勤耕多壅,少种多收”并联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主张都属于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说明精耕细作的代代传承,故B项正确;中国古代经济以小农经济为主导,不是集约经营的方式,故A项错误;重视单位产量的提升,属于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但在资猜中并未完整表现,故C项错误;资料未波及节俭精神,故D项错误。]14.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农立国,以农为本的国家。阅读以下资料,回答以下问题。资料一武帝末年,悔讨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下诏曰:“方今之务,在于力农。”以赵过为搜粟都尉。过能为代田,一亩三甽。岁代处,故曰代田。用耦犁,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过试以离宫卒田其宫壖地,课得谷皆多其旁田亩一斛以上。至昭帝时,流民稍还,野外益辟,很有积蓄。——《汉书·食货志上》资料二窃为四民之中,惟农最苦。农民寒耕热耘,沾体涂足,戴星而作,戴星而息。蚕妇育蚕治茧,绩麻纺纬,缕缕而积之,寸寸而成之。其勤极矣。又水旱霜雹蝗,间为之灾。幸亏收成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矣。农民蚕妇所食者糠籺而不足,所衣者绨褐而不完。——司马光《温国文正公函集》卷48资料三在传统时代,所谓农业生产构造,其主要生产因素可归纳为四项(1)耕地,(2)作物,(3)农具,(4)劳力。农业负担过重,这是一个比起小农经济的生产构造不切合现代要求更加严重、更加致命的病症。中国的传统农业,不论从其现实的经济效益,仍是潜伏的发展可能,它自己不是不可以转变,而是使其“自转变”的通道,遇到来自帝国政治、经济体系的阻扼,被拥塞致使堵死。农业经济成效、历史效应,不仅取决于它生产的内环境,还要受制于它的外面环境的有益与否。对传统中国而言,后者更是致命性的阻碍。——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资料一反应了哪些进步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技术的进步对农业产生如何的作用?表现了如何的特色?依据资料二,归纳司马光以为“惟农最苦”的原由是什么?资料三中的“内环境”与“外环境”分别指什么?联合资料一、二,你如何认识资料三的看法?[分析]

第(1)

问的第一、二小问,经过资料并联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精耕细作的特色。

第(2)

问,依据资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