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民法分论重点笔记_第1页
2020年民法分论重点笔记_第2页
2020年民法分论重点笔记_第3页
2020年民法分论重点笔记_第4页
2020年民法分论重点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法分论重点笔记

物权的概念

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她的权利,包

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物权法》第2条第3款规定:“本

法所称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她的权

利,包括所有权、永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理解物权概念应当依据《物权法》第2条的定义,把握四个要点:

1.物权的客体是特定物,是主体对于特定物的利益,即物上利益;

2,物权的积极内容或者作用是直接支配权;

3.物权的消极的权能或者作用是排她,即排除她人的不当干涉;

4.物权的享有依据法律的规定,即物权的种类和内容是由法律规定

的,不是像债权那样能够是依据合同约定享有的。

物权的特征

由物权的上述概念能够看出,物权作为民事权利的一种,具有如下

特征:

(一)物权是主体对特定物的权利

(二)物权是权利人直接支配特定物的权利

(三)物权是权利人能够直接支配并排除她人干涉的权利

(四)物权是绝对权或者对世权

物权的效力

物权是权利人直接支配特定物并排她的权利,物权的效力就是法律

资料仅供参考

保障物权发生对特定物的直接支配和排她效果的强制力。主要包括:

1.物权排她效力。

2.物权优先效力。

3.物权请求权效力。

4.物权追及效力。

物权的种类

(一)所有权

所有权是指所有权对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照法律规定享有占

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二)用益物权

依据《物权法》第117条,所谓用益物权是指非所有人对她人所有

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据法律规定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中

国《物权法》上规定的用益物权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自然资源使用权。

2.土地承包经营权。

3.建设用地使用权。

4.宅基地使用权。

5.地役权

(三)担保物权

依据《物权法》第170条的规定,担保物权,是指债权人堆债务人

或者笫三人提供的担保财产或者债权人合法占有的财产,当债务人不

资料仅供参考

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担保物权的情形时,享有优

先受偿的权利,包括抵押权、质权和留置权。

物权法的法理原则

物权法的法理原则是指物权的基本原理决定的物权法必须采取的

基本原则。物权的基本原理是权利人对特定物的支配并排除她人的干

涉。由此决定了物权法必须采取物权种类的内容法定、物权变动公示、

物权不得滥用等基本原则。

(-)物权法定原则

物权法定原则,也称物权法定主义,是指物权的种类和内容由法律

规定,当事人不得自由创设。物权法定原则有两方面的含义:

1.物权的种类强制,在法律规定外当事人不得自由创设;

2.各类物权的内容强制,在法律规定外当事人不得自由创设。物权

法之因此才去物权法定原则主要有一下理由:

1.物权本质属性的要求。

2.物尽其用和所有权自由的需要。

3.交易便捷和安全的需要。

4.维护国家基本经济制度和国家主权的需要。

(二)物权变动公示原则

1.物权变动公示原则的含义。物权变动公示原则是指物权的得丧变

更须有法律规定的方式公开表征始生变动效力或者处分效力或者对

抗第三人的保护效力的原则。

资料仅供参考

2.物权变动公示原则的意义。

3.不动产物权变动公示。

4.动产物权变动公示。

(三)物权取得和行使合法和不得滥用原则

物权是权利人对特定物直接支配并排她的权利。物权的这一本质属

性决定了对物权的取得和行使必须做出必要的限制,否则权利人就会

利用物权的排她性滥用权利,损害社会利益和她人利益。因此,物权

的取得和行使合法和不得滥用的原则就是法律规定的物权的取得和

行使,应当遵守法律,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和她人利益

的原则。

中国《物权法》的立法指导思想就是要维护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

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明确物的归属,发挥物的效用,保护权

利人的物权。这一指导思想就体现着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

物权变动的概念

物权变动,又称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是指物权法律关

系的发生、变更和终止。从权利方面来说,物权的变动是指物权的发

生、变更与消灭,从权利主体方面而言,物权的变动是指物权人对物

权的取得、变更和丧失。

基于法律行为引起的物权变动要件二:公示

(-)公示概述

资料仅供参考

1.公示的含义。公示,即公开揭示,使之周知之义。物权变动的

公示,是指旨在发生物权变动的意思表示,须以法定方式对外公开显

示,否则不发生物权变动或对抗效力的制度。

2.公示要件的意义。基于法律行为引起的物权变动之因此奉行以公

示生效要件,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有利于保护物权人对物权的享

有,维护社会静态的财产占有秩序。物权为对世权,具有绝对性与排

她性,其义务主体是权利人之外的社会公众。第二、有利于提高交易

的效率、保护交易的安全。根据物权公示原则,物权的变动,物权人

必须以法定的、能够从外部识别的方法,将物权的权状及变动对外公

开显示,只有这样,第三人才能够从外部认识物权的存在及现状,进

而使物权法律关系得以透明,不但免除了买受人调查物权权状的费用

和麻烦,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而且也防止了在物权交

易过程中的欺诈行为、保护了交易的安全。

3.公示的方法。近现代各国民法均规定,物权变动公示的方法因物

权标的为不动产或动产而有所不同。

(二)不动产物权变动的公示要件:登记

1.不动产物权变动登记的含义。

2.不动产物权登记的类型。

3.不动产物权变动登记的程序。

4.不动产物权变动登记的效力。

(三)动产物权变动的公示要件:交付

1.交付的含义。所谓交付,是指对物的占有的转移。

资料仅供参考

2.交付的种类。交付分为现实交付和观念交付。现实交付是指对动

产占有的现实移转。观念交付是指动产占有在观念上的移转而非现实

移转。观念交付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情形:

(1)简易交付。(2)指示交付。(3)占有改定

请求确认物权的方式

中国《物权法》第33条的规定:“因物权的归属和内容发生争议,

利害关系人能够请求确认权利。”依中国《物权法》第33条规定,请

求权确认物权的方式,是指因物权的归属、内容发生争议的,利害关

系人能够请求有关行政机关、人民法院等确认该物权的归属或者内

容,以消除争议的方式。

物权请求权的保护方式

物权请求权,是指物权人对物的圆满支配状态受到侵害、妨害或者

可能的妨害时,物权人为恢复对物的圆满支配,对妨害其物权圆满支

配的人发出的请求权。

物权请求权是物权的效力,它是由物权的排她权能这一消极权能所

产生的,当物权的圆满支配状态受到侵害、妨害和可能的妨害时,需

要物权人积极行使以恢复物权圆满支配状态的救济性请求权。

(一)原物返还请求权

原物返还请求权,是指当物被她人无权占有时,权利人请求无权占

有人返还占有物,以恢复其对物的占有的权利。

资料仅供参考

请求返还原物,是在权利人的物被她人占有,而该她人无权占有,

使权利人对物的圆满支配受到侵害的情况下,由权利人请求无权占有

人返还物的占有的权利。

返还原物请求权的行使应当具备如下条件:

1.须原物存在。返还原物,以原物的存在为条件;原物在无权占有

人的占有期间,已经灭失的,则无法返还原物,请求返还原物在客观

上已经不可能,因此权利人就不能行使返还原物请求权。

2.原物返还请求权只能向无权占有人提出请求。

(二)妨害排除请求权

妨害排除请求权,是指物权的行使受到无权占有以外的现实妨害

时,权利人为了恢复对物的圆满支配,要求妨害人除去妨害的请求。

行使妨害排除请求权须具备以下条件:

1.物权受到无权占有以外的现实妨害。

2.妨害超过了合理的限度。

(三)消除危险请求权

消除危险请求权,也称妨害防止请求权,是指权利人对物的支配利

益,面临来自她人的可能妨害的危险时,请求她人采取措施,防止妨

害行为或者事件的发生,以保全对物的圆满支配状态的请求权。

所有权的特征

所有权是所有权人在自己所有的物上享有的物权,是民法中最为

典型的支配权、绝对权。正是由于所有权作为支配权和绝对权的本质

资料仅供参考

规定性,所有权便具有了一下特征:

1.所有权具有全面性和整体性。

2.所有权具有绝对性、排她性和永久性。

3.所有权具有弹力性和回归力。

对所有权进行限制的原因

在学理上,对权利的限制能够分为内部限制和外部限制。内部限制

是指权利本身负有义务,权利应当为社会目的而行使,并遵循公共利

益优先原则;外部限制则是在承认权利的不可侵性和行使自由的前提

下,以公法的措施适当限制权利的不可侵性,例如以民法的诚信信用

原则、禁止权利滥用原则以及公序良俗原则限制权利的自由性。

国家专属财产制度

(一)中国的国家专属财产

国家专属财产是指只能由国家拥有所有权并禁止集体和私人取得

所有权的财产。

(二)国家专属财产的民法地位

国家专属财产属于传统民法中典型的“不融通物”,也称“不可有

物”,即私人无法拥有所有权的物。

征收

征收是因公共利益需要对所有权进行限制的典型制度。

资料仅供参考

征收的条件

1.征收必须是为了满足公共利益的需要。

2.征收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

3.征收应当对被征收对象做出相应的补偿。

征用

1.征用是国家在有紧急需要时,直接、强制使用单位、个人的财产。

紧急需要时指因抢险、救灾等社会整体利益遭遇危机的情况下,需要

动用一切人力、物力进行紧急救助。

2.征用的特征

(1)征用也属于对集体或私人所有权的限制。

(2)征用的对象是单位、个人的不动产或者动产。

(3)征用是一种国家强制使用,不发生征用对象所有权的移转,

在征用结束之后,应当将征用对象返还给被征用人。

(4)征用的权限和程序都体现在紧急需要的前提下,由国家单方

面决定的特色,而与征收中必须保护被征收人利益而且在征收程序中

给予被征收人表示意愿机会的特点不同。

(5)在征用的补偿标准方面,依据中国《物权法》第44条的规定

”……单位、个人的不动产或者动产被征用后毁损、灭失的,应当给

予补偿。”

征用的条件

资料仅供参考

1.征用的前提条件必须是发生紧急情况。

2.征用应符合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

3.国家在使用征用对象后应当将其返还被征用人,而且给予补偿。

集体所有权的概念和特征

中国《物权法》上所规定的集体所有权,是指农村一定集体范围的

成员集体对本集体的不动产和动产,或者一定的城镇集体对本集体的

不动产和动产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农民集体所有权是指农村一定小区,即村、村民小组、乡等小区范

围内的农民全体为实现其共同的利益,对本小区范围内的依法属于集

体所有的不动产和动产,按照集体意志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

利。

特征:

1.集体所有权的主体是农村一定小区集体范围的成员集体。

2.集体所有权的客体是属于本集体所有的不动产和动产。

3.集体所有权依照集体成员的集体意志行使

4.集体所有权要由本集体成员的集体代表机构代表成员集体行使。

5.集体所有权不可分割。

6.集体所有权以实现集体成员的利益为最终目的。

私人所有权的客体范围

《物权法》第64条规定:“私人对其合法的收入、房屋、生活用品、

资料仅供参考

生产工具、原材料等不动产和动产享有所有权本条是对私人所有

权客体范围的规定。据此规定,私人所有权的客体范围主要包括:

(一)合法收入

合法收入,是指私人依据法律规定或法律所不禁止的方式取得的货

币或者实物以及有价证券等。

(1)劳动收入。即私人从事各种劳动取得的报酬或者实物。

(2)财产收益。财产收益是指私人因自己所有的财产或自己享有

用益物权的财产产生的孽息收入。

(3)从事财产交易行为取得的收入。

(4)各种射幸行为获得的收入。

(5)其它合法收入,如受赠获得的收入等。

(二)房屋

房屋是私人所有的最重要的不动产,是私人最基本的生活数据。

(三)生活用品

生活用品是满足私人日常生活需要的各种样品。

(四)生产工具和原材料

生产工具和原材料都是生产数据。生产工具是指人们在生产活动中

使用的各种器械、工具等人造辅助物。原材料是指生产产品过程消耗

的或转化在产品中的物质材料。

(五)其它不动产和动产

除上述所列举的财产范围以外,私人还能够拥有其它不动产和动

产,只要是法律不禁止私人所有的其它不动产和动产,私人就都能够

资料仅供参考

享有所有权。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概念

传统民法中,一个建筑物的所有权主体只有一个,因此她对于该建

筑物享有的是单一所有权,其所有权的效力及于整个建筑物。即使是

数人共有某建筑物,无论按份共有还是共同共有,该共有权的效力也

依然及于整个建筑物。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特征

1.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客体包括建筑物的专有部分和共有部分。

2.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内容具有高度的复合性和不可分性,具体包

括专有权、共有权和管理权。

3.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享有者同时应当承担相应的义务。

专有部分所有权

(一)专有部分所有权的概念

业主对专有部分的所有权,简称专有权,是指业主对其建筑物内的

住宅、经营性用房等专有部分享有的单独所有权。专有部分,是指具

有构造和使用上的相对独立性,能够被业主单独地、排她地使用的部

分。

(二)构成专有部分的条件

建筑物的专有部分是各个业主专有权的客体。构成专有部分应当具

资料仅供参考

备以下三个条件:

1.具有物理构造上的独立性。

2.具有使用和功能上的独立性。

3.专有部分经过登记公示而具有法律上的独立性。

(三)专有部分所有权行使的限制。限制主要有四方面

1.不得危及建筑物的安全,不得损害其它业主的合法权益。

2.专有部分的使用必须遵守相邻关系的要求。

3.将住宅改为经营性用房必须遵守法律、法规及管理规约,还必须

经相关利害关系业主的同意。

4.对专有部分的处分不能与共有部分相分离。

业主共有权

(一)业主共有权的概念

业主对共有部分的共有权,简称共有权,是指业主对于专有部分以

外的共有部分享有的共同所有权。共有部分是指“专有部分以外的建

筑物部分,及不属于专有部分的建筑物附属物和约定为共享部分的附

属建筑物

(二)业主共有权的特点

1.业主共有权不能单独产生和存在,它依附于专有权。

2.业主必须对共有部分承担义务。

3.业主共有权的内容和行使方式比较特殊。

(三)共有部分的类型

资料仅供参考

1.法定的共有部分。法定共有部分是指由物权法规定的共有部分。

2.约定的共有部分。指规划用于停放汽车的车库,车位的归宿。

业主的共同管理权

(一)业主共同管理权的概念

业主的共同管理权,简称管理权,是指业主对共有部分和共同事务

进行管理的权利。

(二)业主共同管理权的特点

1.业主的共同管理权是业主享有的权利。

2.业主的共同管理权是基于对共有部分的管理需要而存在的权利。

3.业主行使共同管理权的同时也承担相应的义务。

(三)业主共同管理权的行使

1.业主共同管理权的行使方式。

2.业主共同管理权的具体内容。

3.业主共同管理权行使的表决规则。

相邻关系的概念

相邻关系是指依据法律规定,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相互毗邻的不动产

所有权人或使用权人,在行使不动产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时,因相邻

各方应当给予便利和接受限制而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相邻关系的性质

资料仅供参考

相邻关系在性质上属于私法对所有权的限制,乃法律为谋求共同生

活之调和,对于双方所有权能加以限制,或禁止一方与其土地为一定

行为或令邻人容忍地方为一定之行为,其性质为所有权之法律上限

制。

处理相邻关系的一般原则

对相邻关系处理原则的规定,深刻体现了民法对毗邻不动产权利人

的利益平衡和对公平价值的追求。中国《物权法》规定的相邻关系处

理原则具体有以下三个:

1.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原则。

2.团结互助原则。

3.公平合理原则。

共有的概念和特征

(一)共有的概念。共有是指数人共享一物的所有权。共有包括安

份共有和共同共有。

(二)共有的特征

1.中国《物权法》中的共有在本质上是对所有权的量的分割。

2.共有是因人们的共同生活而产生的一种所有权状态,它体现除了

所有权制度的变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3.能够共有的权利呈现出多样性。

资料仅供参考

共有的类型

1.分别共有。按份共有2.公同共有。共同共有

按份共有的含义和特征

按份共有,在传统民法中称分别共有,是指由共有人对不动产或者

动产按照确定的份额享有所有权的共有形式。具体特征有:

1.按份共有中,按份共有人对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按照份额享有

所有权。

2.按份共有中的共有人既享有对共有物的支配权,也享有对份额的

支配权利。

3.按份共有产生的原因是当事人的约定或其它原因,不需要存在共

同共有中共有人之间的共同关系。

4.共有的类别和应有份额由当事人约定,在共有类别不明的情况

下,应当推定为按份共有;如果按份共有人的份额不明则应当推定为

等额共有。

共同共有的含义、性质和特征:

(-)含义

中国《民法通则》和《物权法》所确立的共有形式还包括共同共有,

共同共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民事主体,根据某种共同关系而对某

项财产不分份额地共同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共同共有是一种与人们

资料仅供参考

生活密切相关的共有类型。

(二)共同共有性质。共同共有人在共有期间不存在权利的份额差

别,但在共同共有关系结束时,则能够对共有物进行分割。

1.不可分割的共有权说。

2.社员权说。

3.结合的共有权说。

(三)共同共有的特征

L共同共有根据共同关系而产生,以共同关系的存在为前提。

2.在共同共有关系存续期间内,共有财产不分份额。

善意取得

所谓善意取得,是指从无权处分人处受让动产或不动产的善意第三

人,在善意、支付相应对价且取得该动产的占有或不动产的登记后,

即依法取得该动产或者不动产的所有权。

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

L受让人为善意,即不知道出让人为无权处分人。

2.受让人支付了合理的价款。

3.转让的财产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

人。

善意取得的法律效果:

资料仅供参考

善意取得的法律效果指在符合善意取得构成要件的情况下所发生

的权利义务关系。有两方面:1,善意受让人取得不动产或动产的所

有权。2,动产善意取得时该动产上的权利负担消灭。

从物的归属

主物与从物是一组相对应的概念。在主物和从物的关系中,从物附

着于主物,对主物需发挥辅助性的作用。1,从物随主物而转让。2

当事人能够对从物的归宿进行约定。

动产所有权取得的其它方式

在传统民法理论中,善意取得、拾得遗失物、发现埋藏物、先占、

添附等都是动产所有权取得的特别方式。(一)无主动产的先占取得。

构成条件:1,经过先占取得的是无主动产的所有权;2先占人具有

无主动产所有的意思;3,先占不得违反法律的规定。(二)添附,是

指不同所有人的物结合在一起而形成不可分离的物或具有新性质的

物,包括附合,混合和加工。

用益物权的概念

所谓用益物权,是指非所有人对她人之物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

益的排她性权利。

用益物权的客体

资料仅供参考

根据前述《物权法》第117条关于“用益物权对她人所有的不动产

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之规定,用益物权的

客体包括动产和不动产。

用益物权的特征

用益物权作为物权的一种形态,具有对世性、支配性、特定性、排

她性、绝对性和公示性等物权的一般法律特征。用益物权和其它物权

形态相比,又具有以下基本法律特征:

1.用益物权是一种她物权。

2.用益物权大多为独立物权。

3.用益物权是限制物权。

4.用益物权是对她人之物的使用价值加以支配的权利。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概念与特征

土的承包经营权是土她的承包经营权人依法对集体所有或国家所

有集体使用的农用土地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土地承包经营权具

有以下法律特征:

1.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利主体是一切农业经营者。

2.土地承包经营权以集体经济组织所有或者国家所有由集体经济

组织长期使用的农用土地为客体。

3.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以在她人土地上为农业性质的耕作、养殖或畜

牧的用益物权。

资料仅供参考

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概念

建设用地使用权是在她人土地上建造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

的权利。《物权法》第135条规定了在国家所有的土地上的建设用地

使用权,而《物权法》第151条规定:”集体所有的土地作为建设用

地的,应当依照土地管理法等法律规定办理。”

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法律特征

1.建设用地使用权的主体具有广泛性。

2.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客体为土地,及于土地的地表、地下及地上的

空间。

3.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内容为在国家所有或集体所有的土地上建造、

保有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的权利。

担保物权的概念

担保物权是指以确保债权的实现为目的,在债务人或第三人的特定

财产上设定的、在债务人到期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即担保物权人能

够直接担保物的交换价值优先受偿的一种她物权。

担保物权的特征

1.担保物权是以确保债权的实现为目的的她物权。

2.担保物权是在债务人或第三人特定的财产上设定的她物权。

3.担保物权是具有实现条件的她物权。

资料仅供参考

4.担保物权是以担保物的交换价值优先受偿的她物权。

担保物权的性质

担保物权作为直接支配标的物交换价值的权利,具有如下的性质:

1.从属性。又称为附随性、副属性、伴随性,是指担保物权作为以

确保债权的实现为目的的权利,是其所担保的主债权的从权利。

2.不可分性。不可分性是指担保物权人在其全部债权受清偿前,能

够就担保物的全部行使其权利。

3.物上代位性。物上代位性是指担保物权存续期间,担保物因毁损、

灭失或征收而获得的赔偿金或补偿金作为担保物的代替物,继续担保

债务的履行。

抵押权的概念

所谓抵押权,是指债权人对于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不转移占有的、作

为履行债务担保的特定财产,在债务人到期不履行债务时,有权就该

财产卖得的价金优先受偿的担保物权。

抵押权的法律特征

1.抵押权是不移转占有的担保物权。

2.抵押权是以不动产、动产或权利为客体的担保物权。

3.抵押权是以特定财产为标的物的担保物权。

4.抵押权是就标的物卖得的价金优先受偿的担保物权。

资料仅供参考

抵押合同

抵押合同是指当事人双方以设立抵押权为目的而自愿协商达成的

协议。抵押合同的内容和形式:

抵押合同的内容《物权法》185条2款规定:抵押合同一般包括下列

条款:1,被担保债权的种类和数额;2,债务人履行债务的期限;3,

抵押财产的名称,数量,质量,状况,所在地,所有权归宿或所有权

权属;4,担保的范围。实践中还能够补充。形式:《物权法》185条

1款规定:设立抵押权,当事人应当采取书面形式订立抵押合同。

抵押权效力的含义

抵押权的效力,是指抵押权有效成立后所依法发生的法律效果。

抵押权所担保的债权的范围。

抵押权所担保的债权的范围,是指抵押权人有权从抵押物的变价中

优先受偿的范围,具体是指,当履行期届满、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

抵押权人拍卖、变卖抵押物所获得的价金用以受偿哪些范围的债权。

抵押权的效力所及于的标的物的范围

抵押权的效力及于标的物的范围,是指抵押权人于实现抵押权时,

有权依法予以变价处分的标的物的范围。

资料仅供参考

抵押权人的权利

抵押权人的权利,表现为抵押权成立后,抵押权人作为她物权人所

依法享有的权利。抵押权人的权利,实际上是抵押权人对抵押物的价

值支配权的表现形式。抵押权人的权利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保全抵押权的权利。是指抵押权存续期间抵押物的价值受侵害

时,抵押权人依法所享有的,保全其抵押权益的权利。

2.处分抵押权的权利。是指抵押权人依法转让并处分其抵押权的权

利。

3.优先受偿的权利。抵押权人的优先受偿权,是指在抵押权实现时,

抵押权人以抵押物的变价优先受清偿的权利。

抵押人的权利

抵押人的权利实际上是指抵押权存续期间,抵押人对自己所有的物

所享有的权利。

1.抵押物的占有、使用、收益权。

2.抵押物的处分权。

3.抵押物的出抵权。

4.抵押物的出租权。

5.用益物权的设定权。

抵押权的消灭

抵押权的消灭,是指因一定的法律事实的出现使抵押权归于终止的

资料仅供参考

现象。依照物权法的规定,抵押权可因下列法律事实而消灭:

1.因主债权的清偿而消灭。

2.因抵押物的灭失而消灭。

3.因抵押权的实现而消灭。

4.因其它原因而消灭。

共同抵押权

共同抵押权又称总括抵押、聚合抵押,是指为担保同一债权,而在

几个不动产、不动产用益物权或动产上设定的几个抵押权。

最高额抵押权

最高额抵押权是指抵押人与抵押权人协议,在最高债权额限度内,

以抵押物对一定期间内连续发生的债权所作的抵押。

权利质权的概念和客体

1.含义

权利质权是指依法能够转让的财产权利为客体而设定的质权。

2.权利质权客体的条件及范围。

依传统民法理论和中国物权法的规定,并非任何权利都能够作为质

权的客体。条件:{1}必须为财产权利,人身权不能作为质权的客体。

{2}必须是能够转让的权利。范围:汇票,支票,本票;债券,存款

单;仓单,提单;能够转让的基金份额,股权;能够转让的注册商标

专有权,专利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应收账款;法律,

资料仅供参考

行政法规规定能够出质的其它财产权利。

权利质权的设定

权利质权的设定,依出质权利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证券质权的设定

以有价证券表示的权利为客体的质权,一般称为证券债券质权。

(二)股权质权的设定

股权质权,又称股份质权、股票质权,是指以基金份额、股权为质

押客体而设定的质权。

(三)知识产权质权的设定

知识产权质权,是指以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威客体的质权。

(四)应收账款质权的设定

应收账款的质权,是指以债权人应当收取的现实的债权为客体而设

立的质权。

(五)其它一般债权质权的设定

一般债权质权,是指以一般债权为客体的质权。一般债权质权的设

定,应当由质权人与出质人订立书面的质押合同。

权利质权的效力

权利质权的效力既有质权的一般效力,又有其特殊的效力,而且因

出质权利的性质不同,各种权力质权的效力也不同。

(一)证券债权质权的效力

证券债券质权的特殊效力:

资料仅供参考

1.证券债权质权的效力及于出质权利的从权利。

2.质权人有留置证券的权利。

3.质权人有保全质权的权利。

4.质权人有保全出质权利的义务。

5.质权人实现质权的权利。

(二)股权质权的效力

1.质权人有分配盈余收取权。

2.质权人有权占有和留置股票。

3.质权人对股票、股份的变价有优先受偿权。

4.质权人无议决权。

5.质权人有妥善保管股票的义务。

6.出质人不得擅自转让股份。

(三)知识产权的效力

(四)应收账款质权以及一般债权质权的效力

留置权的概念

留置权是指,债权人按照合同约定占有债务人的动产,在债务人不

按合同约定的期限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照法律的规定留置该动

产,并以该动产的变价优先受偿的担保物权。

留置权的特征

资料仅供参考

1.留置权是法定担保物权。

2.留置权是以债权人合法占有债务人动产为前提的担保物权。

3.留置权是以动产为客体的担保物权。

4.留置权是在一定条件下留置债务人动产的担保物权。

5.留置权是具有双重效力的担保物权。

占有的取得

占有的取得是占有事实的开始,占有人形成对物的管领力时即取得

对物的占有。依其占有的取得是否依赖于她人既存的占有,占有的取

得可分为原始取得和继受取得。

占有的权利推定

(一)占有权利推定的概念

占有的权利推定是指占有人在占有物上行使权利时推定其适法地

享有此权利。

(二)占有权利推定的效力

1.占有人免于证明其拥有本权的效力。

2.权利推定的效力不但占有人自己能够援用,且第三人也能够援

用。

3.权利推定的主要目的在于保护占有人的利益,但同时又不但限于

占有人的利益。

(三)占有的全力推定的意义

资料仅供参考

1.保护占有背后的本权。

2.维护社会秩序。

3.促进交易安全。

中国民法上债的发生原因

《民法通则》第84条规定:“债是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依照法律的

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立法上,债的

发生原因有法定和约定两种。具体而言,通说认为债的发生原因主要

有一下四个方面:

(一)合同

合同是特定民事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债权债务关系的法律行

为。

(二)侵权行为

侵权行为是指不法侵害她人绝对性民事权利或其它受法律保护的

利益,给她人造成损害而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法律事实。

(三)不当得利

不当得利是指没有法律上的依据而获得利益并使她人受到损害的

法律事实。

(四)无因管理

无因管理是指没有法定或约定的义务而为她人利益管理她人事事

务的法律行为。

(五)债发生的其它原因

资料仅供参考

债发生的原因除了合同、侵权行为、不当得利和无因管理之外,仍

有其它行为如单方法律行为和法律规定。

1.单独行为。又称单独约束,是指表意人向相对人作出的为自己设

定某种义务,是相对人取得某种权利的意思表示。

2,缔约过失责任。缔约过失责任,是指缔约人或缔约槎商辅助人故

意或重大过失违反先合同义务而给对方造成信赖利益或固有利益的

损失时应依法承担的民事责任。

3.其它法律事实。除了上述事实以外,其它规定在民法亲属、继承

编或荷泽特别民事法律规范中的法律事实也能够引起债的产生。

代位权

债权人的代位权,是指当债务人怠于行使对第三人到期债权,危及

债权人债权实现时,债权人得以自己名义对第三人主张其对债务人的

债权的权利。

撤销权

债权人撤销权,又称废罢诉权,是指债权人对债务人危害到其债权

实现的情况下,处分期财产的行为所享有的请求法院撤销债务人处分

行为的权利。

(二)撤销权的成立要件

关于撤销权的成立要件,大致有两类构成模式:1.区分有偿行为与

无偿行为,在此基础上,再具体设定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的要求,该

资料仅供参考

模式开始于罗马法,德国法与瑞士法对此予以维持。2.不区分有偿行

为和无偿行为,对债权人撤销权的要件经过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统一

把握,该模式以法国法和日本法为代表。

根据中国《合同法》每十七条规定,撤销权的构成要件包括客观要

件和主观要件。

1、客观要件。

(1)债务人实施了导致责任财产减少的民事行为。(2)债务人的行

为导致了责任财产的减少,有害债权人债权的实现。

2、主观要件

债权人撤销权成立的主观要件,是指债务人以及受益人的过错,主观

表现形式是恶意。

(三)债权人撤销权的行使。根据中国合同法及其解释,主要涉及

以下问题:

1.撤销权由债券人以自己的名义经过诉讼的方式行使。

2.撤销权行使的范围。

3.撤销权行使的期限。

(四)债权人撤销权行使的效力。

债权人撤销权是撤销债务人所为的行为,它能使债务人与第三人之

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发生变更,并使之恢复到债务人实施不当处分行为

之前的状态。【1】对债务人的效力。【2】对第三人的效力。【3】对债

权人的效力

资料仅供参考

债的担保的概念

所为债的担保,是指依照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的约定,在特定人的一

般财产或一般人的特定财产上设立担保以确保债权人债权实现的制

度。债的担保又称为债的特殊担保。债的担保具有以下特点:

1.从属性。

2.补充性。

3.相对独立性。

债的担保分类

1.约定担保与法定担保。根据其发生的根据,债的担保能够分为约

定担保和法定担保。

约定担保,又称意定担保,是指依照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以合同的

方式设立并发生效力的担保方式。

人的担保、物的担保与金钱担保。根据担保财产的形式不同,合同

的担保。

保证的概念

所谓保证,是指第三人与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其债务时,

该第三人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责任的担保方式。保证能够分为

以下几种类型:

1.一般保证与连带责任保证。

2.单独保证与共同保证。

3.定期保证与不定期保证。

资料仅供参考

4.将来债务的保证(最高额保证)与既存债务的保证。

(2)保证合同

是指保证人与债权人订立的在主债务人不履行其债务时,由保证人

承担保证债务或保证责任的协议。1、保证合同是单务合同;2、是无

偿合同;3、是诺成合同;4保证合同为要式合同;5、保证合同为附

从合同。

保证合同的当事人。保证合同的双方当事人为保证人与主债权人。下

列法人或组织不得为保证人。1、未以国家批准的国家机关不得作为

保证人;2、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元元元、

社会团体不得作为保证人;3、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职能部门不得

作为保证人;

保证期间。是指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存续期间。当事人之间,能够

约定保证期间,没有约定的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6

个月。

保证诉讼时效。原则上两年。

定金

(一)概念和种类

定金是指合同当事人为了促成合同的成立,确保合同的履行,或为

保留单方解除权,依照法律或当事人的约定,由当事人一方按合同标

的额的一定比例,预先给付对方当事人一定数额的金钱。定金根据其

设立目的和发生效果的不同,可分为违约定金、解约定金、立约定金、

资料仅供参考

成约定金、证约定金。

1.违约定金。违约定金是指以一方违约作为定金罚则的适用条件而

约定的定金。

2.解约定金。解约定金是指一方用以保留合同解除权作为定金罚则

的适用条件。

3.立约定金。立约定金,又称为订约定金,是指当事人在订立合同

前,为了保证这更是签订合同而约定的定金。

4.成约定金。成约定金是指作为合同成立要件二约定的定金。合同

因定金的之粗而成立,不支付定金的合同不成立。

5.证约定金。证约定金是指作为合同成立的证据二约定的定金。证

约定金仅是证明当事人之间已经订立合同的证据。

(二)定金的成立

根据《担保法》的规定,定金应当以书面形式约定,定金合同从实

际交付定金之日起生效。定金合同是定金担保的法律基础,当事人订

立定金合同时,应当明示“定金”二字。

(三)定金的效力

定金的效力因其种类的不同而不同。当事人对定金的效力有约定

的,从其约定,当事人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其定金应具有违

约定金的效力,具体如下:

1.预先给付的效力。

2.定金罚则效力。

资料仅供参考

合同的分类

合同的分类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划分的具有不同法律特征的合同

类别,即具有相同法律特征的合同为一类合同。

(-)双务合同与单务合同

依据合同当事人是否负对待给付义务,合同能够分为双务合同和单

务合同。

双务合同是指合同双方当事人互负对待给付义务的合同。所谓互负

对待给给付义务是指合同双方当事人都互以对方当事人为权利人,都

应向对方履行义务,以对方履行的义务为自己想对方履行义务的对

价。

单务合同是指合同关系中只有一方当事人向对方当事人负有给付

义务,对方只享有权利而不为对待给付的合同。

区分双务合同与单务合同的意义在于:

(1)合同法规定的履行抗辩规则的适用不同。

(2)因不可归责于当事人的事由致履行不能的风险负担不同。

(3)合同解除后的后果不同。

(二)有偿合同与无偿合同

依据合同当事人履行给付义务是否已对方当事人支付对价为标准,

合同能够分为有偿合同和无偿合同。

区分有偿合同与无偿合同的意义在于:

1.法律适用上的意义。

2.合同中义务人对义务的履行负有的注意义务的程度不同。

资料仅供参考

3.限制行为能力或者无行为能力人法律行为效力限制的不同。

(三)有名合与无名合同

依据法律上是否规定了合同的特定名称,将合同分为有名合同与无

名合同。

所谓有名合同是指法律上规定了特定的名称及其具体制度的合同,

也称典型合同。

无名合同则是指法律上没有明确规定特定名称及其具体制度的合

同,也称非典型性合同。

(四)诺成合同与实践合同

依据合同成立或者生效是否需要以标的物的交付为要件,将合同分

为诺成合同与实践台词。

诺成合同是指合同的成立或者生效只需要双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

一致即可成立,而无须标的物的交付。

实践合同,则是指合同的成立或者生效除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

外,尚需标的物的交付才能成立或者生效的合同。

(五)要式合同与不要式合同

依据合同成立或者生效除当事人意思一致外是否需要履行一定的

方式为标准,将合同分为要式合同与不要式合同。

所谓要式合同是指除当事人双方意思表示一致外,尚需履行一定方

式,才能成立或者生效的合同。

(六)主合同与从合同

依据相互关联的合同之间的主从关系将合同分为主合同与从合同。

资料仅供参考

主合同是指在相互关联的两个或者多个合同中能够独立存在的合

同。从合同则是依从与主合同存在而存在,并随主合同消灭而消灭的

合同。

(七)预约与本约

依据两个合同在订立阶段上的联系性将合同分为本合同与预备合

同。

(八)为自己订立的合同与为第三人利益订立的合同

依据当事人订立合同的目的是为自己还是为第三人,可将合同分为

为自己利益订立的合同与为第三人利益订立的合同。

合同法的基本原则

平等原则

平等原则是指在合同关系中当事人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任何一方

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平等原则强调的事当事人地位平等

和意志的平等。在这里地位平等是意志平等的前提,意志平等是地位

平等的体现。

自愿原则

《合同法》第4条规定:”当事人依法享有自愿订立合同的权利,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自愿原则也就是合同自由原则,它

是指在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法社会公道和公共

秩序的原则的情况下,当事人都有以其自由意志订立合同的权利,而

且其自由权利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非法干涉。

公平原则

资料仅供参考

《合同法》第5条规定:”当事人应当遵循水平原则确定各方的权

利义务”。所谓公平原则就是合同当事人在合同的订立和履行过程中,

应当按照社会正义要求的公正合理的观念确定各方的权利义务关系,

合理分配权利、义务和风险,平衡各方利益。

诚实信用原则

《合同法》第6条规定:“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

实信用原则。”诚实信用原则是指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应当诚实守信,

与对方善意协作,切实履行义务,在实现自己的利益的同时,兼顾对

方的利益,而不得滥用权利、规避法律或者合同规定的义务。

合法原则

《合同法》第7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履行合同,应当遵守法律、

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

益。”民事活动合法,是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民事活动的基本

准则。合同法确立的合法原则就是要规范当事人的合同订立和履行行

为,使其符合国家法律的要求,符合社会公共利益,不损害她人的利

益,使各方利益冲突得以平衡,以维护公共道德和正常的经济秩序。

维护合同效力的原则

《合同法》第8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

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

合同。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合同区别于其它协议的最大特

点就是合同依法成立后对于当事人具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即合同的

法律拘束力。

资料仅供参考

维护合同效力有以下几点:1、体现于立法,首先是要积极地赋予合

同的法律交响,尽量扩大合同的有效范围,严格限定认定合同无效的

条件。2、贯彻于当事人的民事生活实践;3、体现在民事司法实践中,

当事人的合同权益受到损害,依法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确认

合同效力、请求变更或者撤销合同、或者请求追究对方的违约责

任,强制履行合同义务等请求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应当依法受

理、审理、判决(裁决)和强制执行,维护合同效力。

合同的书面形式

合同的书面形式,是指当事人订立合同时以文字有形地表示和记载

其意思表示内容及各方达成的合意。

L合同书。合同书是指记载合同条款并经当事人签字或盖章的文

书。

2.信件。作为合同书面形式的信件,是指当事人为明确合同的条款

而进行书信交往所形成的记载合同条款的书面槽。

3.数据电文。依据《合同法》第11条的规定,数据电文是指以数

字技术和电子通讯手段记载合同条款的书面形式,包括电报、传真、

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

要约

(一)要约的概念和性质

中国《合同法》第14条对要约的概念做了规定:“要约是希望和她

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订立合同是双方或者多方的法律行为活动,

资料仅供参考

发出要约的一方当事人就是要约人,受领要约的当事人就是受要约人

或者称受约人。

要约是合同法律行为形成的一个要素,没有要约不可能成立合同法

律行为,但要约本身并不是法律行为,因为要约本身并不能引起合同

成立的法律后果,也就是不能发生当事人意思表示所欲求的法律效

果,它只是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

(二)要约的构成要件

要约的构成要件是指一项意思表示构成要约应当具备的条件,也就

是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发生要约效力的条件。

1.要约必须是由具有订约能力的特定当事人作出的意思表示。

2.要约必须向相对人发出。

3.要约必须具有与她人订立合同的愿望。

4.要约要具有具体确定的内容。

5.要约发生效力的条件是到达受要约人。

(三)要约与要约邀请的区别

1.要约是要约人希望与她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即是要约人自己

直接向她人提出要约,直接以订立合同为目的;而要约邀请是要约邀

请人邀请她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意思表示,以得到她人的要约为目

的,因而,其处于合同订立的准备阶段,本身还不是订立合同的行为,

要约邀请的意思表示尚不是订立合同的法律行为意思表示。

2.要约包括订立合同的必要条款,其内容具体确定;要约邀请则不

一定含有决定合同成立的必要条款,其内容未必是具体确定的。

资料仅供参考

3.要约应当表明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约束;而

要约邀请并不表示这样的意思。

4.要约一般是向特定的相对人发出,多采用函电、通话、面谈等方

式,而要约邀请一般是针对不特定的多数人发出,因此在形式上多为

广告等形式。

(四)要约的生效及效力存在期间

1.要约的生效是指要约法律效力的发生,要约发生法律效力,是指

要约对于要约人和受要约人发生了法律的约束力。

2.要约对于受要约人也具有法律的拘束力。

3.要约生效的时间。

4.要约效力存在期间的确定。

(五)要约的撤回

要约的撤回就是在要约发生法律效力之前,要约人通知受要约人取

消要约的意思表示。

(六)要约的撤销

要约的撤销是指在要约发生法律效力之后,在受要约人尚未承诺之

前,要约人通知受要约人取消要约的法律效力的意思表示。因此,在

要约生效以后,要约人也能够撤销要约。可是对要约的撤销毕竟是在

要约已经生效的情况下发生的,因此,要约人的效力为基础,对要约

的撤销应当作出严格的限定。表现在:

1.《合同法》第18条规定,撤销要约的统治应当在受要约人发出

承诺通知之前到达受要约人。

资料仅供参考

2.在法律规定了要约不得撤销的情形。

(七)要约的失效

1.拒绝要约的通知到达要约人。

2.要约人依法撤销要约。

3.承诺期限届满,受要约人未作出承诺。

4.受要约人对要约的内容作出实质性变更。

承诺

(-)承诺的概念和性质

承诺是受要约人统一要约的意思表示。承诺它本身并不是合同法律

行为,它只是构成合同法律行为意思表示的一个要素,要约的意思表

示是合同法律行为意思表示的基础要素,承诺的意思则是合同法律行

为成立的决定要素。要约意思表示和承诺意思表示的结合构成合同法

律行为。

(二)承诺的条件

承诺是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其效果是引起合同的成立。

承诺引起合同的成立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

1.承诺必须由受要约人向要约人作出。

2.承诺的内容应当与要约的内容一致。

3.承诺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到达要约人。

4.承诺的方式必须符合要约的规定。

(三)承诺的生效

资料仅供参考

承诺的生效是指承诺的法律效力的发生。承诺发生法律效力就是合

同的成立。

(四)承诺的撤回

承诺的撤回,是指受要约人发出承诺后在承诺生效之前阻止或者消

灭承诺发生效力的意思表示。

合同效力的概念

所谓合同的效力,是指由法律赋予的、一个依法成立的合同在法律

上的拘束力,这种拘束力不但能够装修群爱合同的当事人之间产生权

利和义务,而且在特定情况下,能够对合同当事人之外的当事人产生

法律上的约束力。

合同的生效要件

(一)行为人必须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行为人的意思表示必须真实。

(三)合同的标的不得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不得违反社会公共

秩序和善良风俗。

合同的可撤销

(一)合同可撤销的概念和特征

所谓合同的可撤销,指因缔结合同的当事人意思表示不真实,法律

赋予当事人一方合同的撤销权,撤销权人经过行使撤销权,能够使合

资料仅供参考

同的效力归于消灭。

特征:

1.合同的可撤销,作为合同效力瑕疵的一种类型,是由当事人意思

表示瑕疵所引起的。

2.可撤销的合同,在合同成立时,具有法律效力。

3.可撤销的合同,经享有撤销权的一方当事人行使撤销权,该合同

将自始无效。

4.在可撤销的合同中,撤销权的享有者,是合同当事人,而非合同

当事人之外的她人。

(二)合同可撤销的原因

1.无损于国家利益的欺诈与胁迫。

2.乘人之危。所谓乘人之危,是指合同一方当事人利用她方的处境

危难,迫使她方与自己订立对她方自身不利的合同。

3.重大误解。所谓重大误解,是指合同的一方当事人对合同相关的

重要事项理解上有错误或者表示上有失误所做出的意思表示。

4.显示公平。所谓显示公平,是指合同一方当事人利用自己经验上

或者缔约地位上优势,与对方订立权利和义务明显失衡的合同。

合同的效力待定

(一)合同效力待定的概念和特征

所谓合同的效力特定,是指成立的合同,因欠缺相应的权利或者能

力,不能发生法律效力,而需要相关的权利人表示追认方能有效的合

资料仅供参考

同效力瑕疵的状况。具有如下特征:

1.引起合同效力待定的原因,在于合同的一方当事人不具有相应的

权利或者能力。

2.在合同效力待定的情况下,该合同在成立时,效力悬而未决。

3.效力待定的合同,最终归属于有效还是无效,需要相关的权利人

的追认和拒绝追认。

4.有权对效力待定的合同表示追认或者否认的相关权利人,是合同

当事人之外的当事人。

(二)合同效力待定的原因

1.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超越行为能力订立合同。所谓限制民事行为

能力人,是指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及其法律后果的自然人,包括

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和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及其法律后果的精

神病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能够独立订立的合同包括:

(1)与其民事行为能力相适应的合同。

(2)纯粹获得利益的合同。

(3)数额较小的或者定型化的合同。

2.狭义无权代理订立的合同。

3.无权处分订立的合同。

4.债务承担合同。

附随义务的履行

所谓附随义务,是相对于给付义务而言,在作为债务的给付义务之

资料仅供参考

外,基于债的履行中的诚实信用原则的要求,为维护对方当事人的利

益,并依社会的一般交易观念,法律规定的当事人双方均应负担的义

务。

1.注意义务。2.协助义务。3.告知义务。4.照顾义务。5,o保密义

务。6.保护义务。7.忠实义务。

抗辩权概述

所谓抗辩权,又称异议权,是指对抗她人请求权的权利。抗辩权是

一种防御性权利,其重要功能在于对抗、延缓请求权的行使,或使请

求权归于消灭。

同时履行抗辩权

同时履行抗辩权是指双方合同的当事人在无先后履行顺序时,一方

在对方未为对待给付之前,能够拒绝履行自己债务的权利。

同时履行抗辩权的适用条件

1.双方必须是在同一双务合同中互负债务。

2.必须是在双方互负的债务无履行顺序且已届履行期。

3.必须是相对方为履行债务或未提出履行债务。

4.必须是相对方在客观上有履行的可能。

(三)同时履行抗辩权与留置权的区别

根据同时履行抗辩权的行使规则,在对方未为对待给付之前,能够

将自己之给付暂时保留。这与留置权颇为相似,但二者是两个不同的

资料仅供参考

民事权利,存在很大区别:

1.目的不同。2.性质不同。3.根据不同。4.内容不同。

不安抗辩权

是指双务合同当事人一方根据合同约定应当先向对方为履行义务,

在合同成立之后,发现后履行义务方的财产显著恶化或履行债务的

能力明显减弱,以致可能难以履行其对待给付义务时,可经暂时中

止自己的履行,并有权要求合履行方提供必要的担保。

不安抗辩的适用条件

1、须是双方当事人因同一双务合同而负债。2、须是双方当事人各

自债务的履行有先后顺序之分;3、须是先履行义务的该方当事人

有确切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履行能力明显降低,有不能对待给付的

现实危险。

不安抗辩权的法律效果

根据合同法第69条之规定,当事人行使不安抗辩权后,会产生以

下法律效力:1、中止履行。2、要求对方提供适当担保。3、恢复

履行或者解除合同。

先履行抗辩权的概念及其意义

先履行抗辩权,是双务合同中依合同约定中依合同约定或法律规定

负有先履行义务的一方当事人,届期未履行义务不符合合同约定,

相对方为保护自己的顺序利益或为保证自己履行合同的条件而中

止履行合同的权利。先履行抗辩权是后履行义务方享有的权利,帮

又称为后履行抗辩权,其本质上是对违约的抗辩,在这个意义上,

资料仅供参考

先履行抗辩权又能够称为违约救济权。

先履行合同的适用条件

根据合同法规定发生先履行抗辩权必须符合以下条件:1、须是双

方当事人基于同一双务合同互负债务。2、须是合同双方债务的履

行有先后顺序;3、须是先履行义务方未履行义务或履行义务不符

合合同约定;4、须是先履行一方当事人应当先履行的债务客观上

是可能的,即是能够履行的。

提存是指债务人在债务已届履行期时,因债权人的原因无法履行到

期的债务,将给付标的物提交给提存机关以消灭其债务的制度。

提存的条件

1.提存的主体。提存的主体是提存人与提存机关。

2.因债权人的原因致使到期债务无法履行。

3.债务人的给付标的是适于提存的动产。

4.债务人1向法定机关提存。

提存的程序

1.提存人向提存机关提出申请。

2.审查。提存机关针对提存人提出的提存申请进行审查。

3.提存或不予提存。

4.通知或公告。

资料仅供参考

提存的效力

1.债务人与债务人之间的效力。

2.提存人与提存机关之间的效力。

3.债务人与提存机关之间的效力。

4.提存部门未按照法定或者当事人约定条件给付提存标的物,给当

事人造成损失的,提存部分负有连带赔偿责任。

混洞

混洞,是指在合同关系中,债权人的法律地位与债务人的法律地位

同归于一人的法律事实。

混同的成立,债权债务的混同,由债权或者债务的承受而产生,债

权债务的概括承受是发生混同的主要原因。

缔约过失责任的概念和特征

(一)缔约过失责任的概念

缔约过失责任是指在合同订立过程中,一方当事人违反依诚信信用

原则所应负的先合同义务而致对方信赖利益损失时,所应当承担的民

事赔偿责任。

(二)缔约过失责任的特征

缔约过失责任作为合同责任的一种,其与违约责任有本质不同,表

现在:

资料仅供参考

1.缔约过失发生在合同缔结过程中,即其发生时间与违约责任的发

生时间不同,合同订立后发生的当事人的过失,为履行的过失。

2.承担缔约过失责任的前提是一方当事人违反了先合同义务。

3.缔约过失责任的承担是为了弥补受害信赖利益的损失。

二,缔约过失责任的构成要件

1.缔约人一方违反了先合同义务。

2.对方因一方违反先合同义务而遭受损失。

3.违反先合同义务的行为与损失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4.违反先合同义务方具有过错。

缔约过失责任的适用情形与法律效果

1.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

2.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

3.泄露或不正当使用商业秘密。

4.其它违背诚信信用原则的行为。

违约责任概述

(一)违约责任的概念

违约责任即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是指当事人违反合同义务所引起

的民事法律后果。违约责任作为民事责任的一种,具有民事责任的一

般特性:是违反民事义务所承担的法律后果;中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

当事人的责任;责任的范围与损害的大小相适应;既具有惩罚性,又

资料仅供参考

具有补偿性等。

违约责任与合同债务密切联系,一方面,合同债务是违约责任产生的

前提基础,没有合同的债务,即无违约责任。另一方面违约责任的承

担又是合同债务人不履行甚嚣尘上适当履行合同债务的法律后果。且

债务的承担主体与违约责任的承担主体总是一致的,因此,从某种意

义上说,违约责任是债务的一种转换形式。

(二)违约责任的特征

1.违约责任是发生在有效合同关系基础之上的民事责任。

2.违约责任具有相对性。

3.违约责任具有一定的任意性。

4.违约责任是以补偿为目的的财产责任。

违约责任的构成要件

违约责任的构成要件是指违约人承担违约责任所应具备的必要条

件。

1.违约行为。违约行为,即违反合同的行为,具体是指合同债人

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合同的约定或法律规。

2.无法定或约定的免责事由。免责事由是指法律规定或合同中约

定的当事人对其违反合同,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合同义务不

适当免于承担违约责任的条件。

违约行为的具体形态

违约行为可表现为多种形杰,根据中国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的总

资料仅供参考

结,违约行为的具体形态可作如下划分:

1.预期违约。2.不履行。3.不完全履行。4.迟延履行。

不当得利概述

(一)不当得利的概念

不当得利是指没有合法原因而受利益,致使她人蒙受损失的事实。

在民法上,不当得利的性质是事件。民事法律事实能够分为行为和

事件两大类。事件是不与人的意识关联的法律事实,其后果由法律规

定。

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

1.一方取得利益。

2.她方受到损失。

3.一方取得利益与另一方受到损失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不当得利的效力

不当得利的效力是指不当得利的法律后果。不当得利在受益人和受

损人之间产生一种法律关系。

(-)不当得利返还的主体。在不当得利之债中,能够行使不当得

利返还请求的一方是受到损失的一方。如果受损失的一方死亡,其继

承人得依法继承其请求权。

(二)应予返还的利益及利益的确定时间

1.受益人应当返还原物及因原物而取得的其它利益。

2.原物不能返还是,应当返还原物的价额。

资料仅供参考

(三)不当得利的返还范围

1.受益和受损范围的比较与返还范围的确定。

2.受益人的主观状况与返还范围。

无因管理的概念和性质

无因管理,是指没有法律规定或约定的义务,为了避免她人利益的

损失而对她人事务进行的管理。

无因管理是一种行为。在无因管理中,管理人必须为本人的利益管

理其事务,例如对本人财产的保存、改良、利用,甚至能够包括对本

人财产进行的处分。

(二)无因管理与相关制度的区别

1.无因管理与无权管理。

(1)从行为人实施行为的内容上看,无权代理人所实施的代理行

为一般为法律行为,而无因管理中行为人即管理人所为的管理行为既

能够是法律行为,也能够是事实行为。

(2)从行为人使用的名义上看,无权代理是行为人以本人名义实

施的行为,而无因管理中,管理人能够用自己的名义,也能够用本人

的名义进行管理。

(3)从制度价值看,无权代理是法律不鼓励的行为,而无因管理

是法律上鼓励的行为。

(4)从所涉及的法律关系主体看,无权代理涉及本人、无权代理

人和第三人的关系,而无因管理仅涉及管理人和本人之间的关系。

资料仅供参考

2.无因管理与不当得利。

(1)从制度功能看,无因管理制度的存在,是鼓励人们相互帮助

的良好道德风尚,而不当得利制度则是为了矫治因无法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