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企业为中心形成全省技术创新体系的构想_第1页
以企业为中心形成全省技术创新体系的构想_第2页
以企业为中心形成全省技术创新体系的构想_第3页
以企业为中心形成全省技术创新体系的构想_第4页
以企业为中心形成全省技术创新体系的构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以企业为中心形成全省技术创新体系的构想广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一、导论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适应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趋势和国内外市场的变化,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形成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根据上述文件精神,国家经贸委提出,用5年左右的时间,建立起以企业为中心、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要求的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形成有利于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应用机制。广东要争创新优势,关键是大幅度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而这正是开展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改革开放20多年来,广东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99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8459亿元,总量约占全国10%;工商税收1480亿元,约占全国的14%;可支配财力达960亿元,进出口总额1403亿美元,占全国的40%。以上各项指标均居全国首位。与此同时,我省三大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1978年的29.7∶46.6∶23.7演变提升为1999年的12.1∶50.4∶37.5,第二、第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 1978~1999年,技术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已达到 43.2%。近年来,广东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呈现出许多新特点。经济发展从超高速增长并伴有起伏,进入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近两三年,全省经济基本保持10%左右的稳定增长速度。突出的问题是,总体上企业市场竞争力没有明显提升,经济发展后劲不足。长期以来,产业技术发展形成的“重引进,轻消化”、“重规模(成本),轻创新”局面,至今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产业技术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除了我省原有技术基础薄弱、科研资源不足,例如重工业基础薄弱,省内颇具实力的科研单位数量不多,聚集的高素质科技人才偏少等,最主要的还是技术创新在体系和机制建设上没能跟上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供应相对不足的卖方市场条件下,广东依靠外延扩张的方式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进入90年代尤其90年代的中后期,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市场出现了生产相对过剩。传统产业的优势在逐步消失,这主要表现在产品价格和利润大幅度下降。有鉴于此,1998年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决定》(粤发[1998]16号文,以下简称16号文),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争创广东新优势的思路,即:“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加快建立以大企业为主体,以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为社会科技依托,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本途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科技创新机制,走出一条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新路子。”在随后由省经委、省科委、省计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广东省技术创新工程〉实施意见》(粤经科[1999]638号)中,进一步明确了工作的重点,即实施技术创新工程的重点在于推进支柱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机制和能力建设,促进科研、开发与生产、市场有机结合,促进产学研联合,依靠技术创新带动我省支柱产业、优势行业和骨干企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增强产业竞争力。这标志着我省技术创新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已经从过去的注重鼓励技术开发(产品开发),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侧重微观的技术经济管理,进入到一个构建技术创新宏观体系,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运行机制的新阶段。今后,全省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基本任务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全省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随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大部分科研事业单位将逐步转变成企业。社会科技资源的重新优化配置,将有利于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同时也为我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另一个宏观面上的有利因素是,全省机构改革后,政府职能将发生较大转变,主要表现在经济管理工作从过去的直接管理企业,向加强全社会宏观调控,通过创造良好的公平竞争环境引导企业发展过渡。二是企业自身内部的技术创新运行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关注这项工作,主要是基于以下的考虑:(1)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处于中心的地位,激发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力具有战略性意义,同时这也符合我们开展技术创新工作的根本目的;2)技术创新绩效是国有企业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制度创新必须与技术创新紧密结合;(3)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处于初级阶段,政府有必要适度介入,引导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不断地作自我完善、调整和创新。应该指出的是,技术创新作为一个经济学学术概念,最早在1912年就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过了80年才在中国得到承认,其主要原因就是技术创新本身的市场经济属性问题。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是无所谓技术创新的。现阶段,广东市场经济的相对发达,是技术创新工作发展的良好时机;同时,从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实际出发,广东要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争创新优势的宏伟目标,突出的是要形成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幅度提高全省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二、技术创新体系的基本框架一般地讲,技术创新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主要有以下两层意思:(1)技术创新是从市场调查到研究开发(技术开发、产品开发)、组织生产和营销、最终实现商业利润的技术经济活动全过程;(2)技术创新是一个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引导和推动,社会多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的开放系统。为了论述的方便,我们将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用图的形式表示出来,见图1。图中,单箭头表示要素间作用与被作用(或者说影响)的关系,双箭头表示互相作用。下面我们依次给出几个主要说明。首先,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处于中心位置。这一角色定位体现了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是企业的一种市场行为。以市场为导向,同时也意味着政府部门不再直接干预企业。以企业为主体,并不意味着技术创新活动光靠企业就可以取得成功,其原因一是技术创新活动由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组织,同时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也会改变市场的竞争环境,使之更有利于企业建立市场竞争优势;二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需要来自多方面的力量支持,或者可以统称为一个支撑系统,企业在与这些要素的相互作用中,逐步解决技术创新中的问题,进而最终在市场上获得成功。突出以企业为中心,实质上是要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由企业来实现的。其次,政府是技术创新的倡导者和推动者。政府在引导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方面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内容:( 1)政府通过对市场的调控,间接地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2)与过去不同,政府与企业现在的互相作用并不表现为直接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而更多的是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对宏观环境进行调控,从而实现对企业行为的约束;( 3)根据实际需要,政府通过扶植一批社会公益性的技术创新服务机构,为企业尤其是广大中小企业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持等。在国外,创新孵化器就取得了相当的成功,此外,他们还参股一些风险基金,帮助企业筹措创新资金等。需强调说明的是,在市场经济较发达的国家,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更多的是采用较为间接的方式,与此相反,在市场经济欠发达的国家或地区,政府行为作用的方式则较为直接。我国现阶段就属于后一种情况,这一方面是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惯性行为,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市场经济起步阶段,企业的角色转换需要一个过程,政府采取 “逐步撤出”策略会显得更为明智和有效。第三,是技术创新中介服务机构的建立和运作。这类机构的定位必须十分明确,主要是为企业收集信息、提供技术咨询、市场策划等服务,服务对象主要是小企业。提供信息服务的前提,是大量的信息收集和读取,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已为此提供了一个可实现的平台。近年来,政府在支持鼓励技术创新中介服务机构工作方面,着重考虑的就是信息网络体系的建设。在图中,我们还看到,技术创新中介服务机构既受政府的影响,也受市场的影响。在机构设立的初期,主要是政府行为,发展下去则是市场起主导作用。当前,事业单位的编制压缩和逐步走向企业化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第四,科研机构、社会其他科技力量与企业的互相配合和补充。首先,是由国家财政负担的科研机构,包括高校的科研单位。这些科研机构主要是进行基础性研究工作,特点是掌握大量的行业技术信息,研究课题较前沿,不足是课题研究没有面向市场。对大多数企业而言,情况恰恰相反。企业的研究工作一般是面对市场进行,但缺点是技术力量不足:一是缺乏进行行业较为前沿、深入研究的人才和设备条件;二是难以组织跨学科的研究工作。由此可见,至少在理论上,科研单位与企业可以通过联合攻关,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社会其他科技力量,是指国内外非政府支助的科研组织机构(或发明家个人),还泛指一切可被企业利用的研究开发力量,例如其他企业的科研力量。技术引进、联合开发是它们相互作用的主要方式。第五,是金融信贷机构、创新风险基金。一般来讲,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是由多方面的资金组成,其原因一方面是技术创新往往需要较大的甚至超出了企业的自我承担能力的投入,要顺利完成技术创新,就必须要有外部资金的投入;另一个主要原因是,风险的分担机制。众所周知,技术创新存在一定的风险,风险分担的合理安排,有利于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后,银行等信贷机构采取企业化管理,信贷变成了一种市场行为,这对提高投资的成功率会有很大帮助。当然,这也有利于技术创新项目的科学筛选。需要补充的是,上述框架并不是技术创新体系的完整表达,而仅仅是对该体系中的主要构成要素作一个简单的关系上的交待。更关键的问题是,企业的中心地位如何突出?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应该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产物,那么在这一发展进程中,政府应该采取什么行动来推进技术创新体系的加速形成?等等。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解决和完善。三、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职能的转变以不同时期政府工作的重点和目标为划分标准,近年来,政府在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工作方面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时期: 80年代中后期至1992年,突出新产品开发,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二时期: 1992~1996年,以“产学研联合工程”启动为标志,鼓励企业以多种方式和社会的科技力量合作,着力提高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第三时期:1996年至现在,以国家经贸委提出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并全面要求国家重点大企业按照自身发展需要建立企业技术中心为标志,技术创新工作真正拉开序幕。在这一时期,强调企业要建立以技术中心为主要模式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1997年5月,广东技术创新工作研讨会在广州举行,这是我省有关部门和企业界首次与技术创新“正式会面”,从此,我省技术创新工作掀起了一个新高潮。工作指导思想的重新定位,引起了工作内容、重点和方式方法的一系列调整,调整的内容主要包括:1.从抓产品开发、注重项目管理,向树立技术创新观念、着重提高企业技术开发能力过渡。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更像一个生产基地,开发、生产什么产品由政府决定,企业只负责组织生产,销路不好也没有关系,残局由政府去收拾。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市场经济发展较早,企业的市场意识也较强,因此,技术创新的概念一引进很快就被广泛接受和推广,政府在宣传、强调技术创新重要性和必然性这个问题上,应该说,是轻松过关了。2.突破原有的工作范围,工作对象从原有的以国有企业为主,扩展到面向全社会服务。强调全社会覆盖,其实是基于经济发展的环境发生了变化,一是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国企在数量上逐步减少;二是市场经济更多的是强调公平竞争,政府行为不宜影响竞争的天秤;三是非公有经济成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明显,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关于这一点,广东表现得更为突出。从过去的侧重事务性管理,向强调宏观面上把握过渡。从侧重微观管理向加强宏观管理转变,虽然都明白这是一个方向,但在初期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感到不适应:从政府一方,微观管理和宏观管理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显然是有区别的,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工作队伍的调整都需要一个过程;从企业的角度,以前是有问题找政府,现在是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在符合政府有关规定的前提下,自己去决策和承担市场风险。广东的实际情况是,企业的角色转换似乎比政府较为快些。目前,政府仍把大量精力放在处理具体事务上,除了抓微观似给人更为踏实的感觉外,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完善,突发事件、例外事件较多,而宏观政策一般更适用于长期和常规管理。1998年,省委省政府针对广东的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组织了十大调研课题,随后下发了 16号文。制定16号文的意义,实际上不仅是它所涉及的政策及其效果本身,更重要的是它发出了一个信号:今后一段时期,广东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将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政府的工作内容将来更多的是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进行政策的制定和调整。要突出企业的中心地位,政府首先是要“退居二线”,在特定的环境和某些环节有所不为才能真正有所为。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角,同样也应该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要划清政府行为和企业市场行为之间的职责区分,淡化政府在市场竞争行为中的形象。技术创新的决策、投资、商业策划和组织等都是企业行为。此外,还要注意企业既是风险承担主体更是利润获得的主体,政府不必为技术创新风险背负过多的责任,同时也不应该对成功的技术创新进行过分的利润索取。从长期激励来看,“政府拿小头”才是最优的。二是加强技术创新的宏观环境建设和政策研究。从第一线上撤离,并不等于政府在技术创新方面就无所作为,相反地,它为政府带来了更广阔的工作空间和更具挑战意义的任务。①技术创新体系是一个大系统,系统需要完整配套、运行监控和调整;②技术创新体系具有开放性,外部环境与系统是一个互动关系,如何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外部环境是当前的一个热点课题;③相比而言,我国的技术创新政策研究相对滞后,技术创新立法工作在某些省份才刚刚起步;④面向广大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在今后一段时期仍将是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毕竟这些服务机构带有一定程度的社会公益性。三是引导和推动相结合,加快产业技术进步和升级的步伐。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网络化等高技术迅速发展,我国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竞争的焦点集中在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标志的国家综合实力的对比上。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为企业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机遇。总体来讲,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先进国家相比,无论是在认识上,还是在机制建设、技术获取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距,加速赶超,既要以企业为主体,又需要政府发挥催化剂的作用。我们已错过了组织大规模生产和精益制造的发展机遇,能否赶上信息技术、纳米技术、基因生物工程技术的步伐,已成为决定我们未来命运的关键。2000年,省级机构改革完成。此次机构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政府对经济的调控管理从过去的分行业管理向按部门管理过渡,行业的分割封闭状况被打破,随之是职能的调整、优化、重组。突出职能管理,有利于管理的统一性,以及管理体系的形成和调控措施的高保真到位。省经贸委是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部门,它在推进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工作中将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四、在发展中求生存:企业的技术创新博弈选择“搞技改找死,不搞技改等死”的余悸未消,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风险认识却似乎较为理 性和及时。技改如果只是简单的规模扩大,没有注入新的技术、新的工艺,那么它将是一种充满危机的投入,因为当今的市场竞争,成败的决定因素不再仅仅是规模优势、资金优势,更重要的是技术优势、信息优势,以及以此为基础的企业核心专长。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相结合,技改就是一种实现技术跨越的优势再造,它带来的将是大大高于投入的回报。当然,技术创新的风险也是无法避免的。造成风险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以下的一些不确定因素:技术成果的成熟性、技术的商业化价值、市场进入的时机、替代技术的出现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等等。正是这些不确定因素,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导致了大量技术创新的失败。高风险的背后是高回报,从本质上,技术创新同样是企业的一种趋利行为。蓝海林教授 提出,在动态竞争环境下,企业只有不断进行创新才能取得连续的暂时优势,才有可能在持续的发展中生存下去。这里,我们应用一个简单的动态博弈来加以说明。一般来说,企业是预测对手的行为后,才选择自己的技术创新投入(这里用高努力和低努力表示),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假设企业自身与竞争对手实力相当,他们之间的纳什均衡如图2所示。如果竞争对手是高努力,那么企业高(低)努力的收益是 6(4)。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回避创新风险,企业有可能选择一种跟进战略,即对技术创新采取低投入,而等待对手成功后跟进。但是,如果对手是低努力,那么企业高(低)努力的收益是12(4),收益情况就大不一样。此外,从企业自我防御的角度,如果企业自身低努力,收益是4;竞争对手采取高努力,可得收益是12,那么情况对企业极为不利。不难看出,在影响技术创新决策的因素中, 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远大于技术创新的高额利润回报的诱惑。当然,这是对一般情况的结论,就具体决策来讲,情况会更为复杂。从上面的博弈,我们还有一个重要的发现:社会的总剩余在双(多)方同时投入时,在一定程度上是资源的浪费。从这个意义上,政府总是要防止重复建设,鼓励技术扩散。但是, 适度的竞争又是提高效率的有效途径。因此,在产业政策的制定上,到底是侧重于鼓励发展的领域,还是侧重于限制发展的领域是一个两难问题,问题的解决恐怕更多的是实证的判断。当前,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的一种重要战略选择,提高它的成功率也就成为企业在竞争中获胜的关键。开展技术创新首先要有一个好的企业制度和治理结构作保障,即通常所说的技术创新要与制度创新相结合。从目前情况看,很多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组织安排都相当落后,缺乏比较科学的组织结构及由此产生的科层等级激励及控制。李新春教授提出,技术创新是一种超越技术的观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