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体系理论下的社会转型特点_第1页
世界体系理论下的社会转型特点_第2页
世界体系理论下的社会转型特点_第3页
世界体系理论下的社会转型特点_第4页
世界体系理论下的社会转型特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理论下的社会转型特点比较研究一、其他相关理论体系社会转型问题一直是社会科学的研究重点,在社会转型的理论按意识形态可以分为两大类: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资本主义发展与转型。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强调的是阶级斗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演变等,而资本主义发展与社会转型理论发展至今有多种理论流派:波兰尼的工业化大转型理论、现代化理论、依附性发展理论、东亚模式和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波兰尼从欧洲文明从前工业化时代到工业化时代的大转变,以及伴随这个过程而发生的观念、意识形态、社会和经济政策上的转换的研究,通过经验分析的方法揭穿了自由市场经济的神化,他认为自发调节的市场经济从来没有真正存在过;它们的缺陷——不仅仅就它们的内在运行而言,也包括它们的后果的严重性,以至于政府干预成为必需;以及,所产生的后果是否严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变迁的速度。波兰尼强调自由劳动力市场、自由贸易和自发调节的货币机制这三个方面在大转型中的重要关联性。同时,波兰尼在社会转型的研究中提出了“嵌入”概念,它传达了这样一种理念,即经济并非像经济理论中说的那样是自足的,而是从属于政治、宗教和社会关系的,如果“脱嵌”——即创造一个完全自发调节的市场经济,就必须把人类与自然环境转变成纯粹的商品,而这必然会造成社会和自然环境的毁灭。综上,波兰尼认为社会的转型是在工业化下,伴随着政府对经济的调控得以实现的。与波兰尼的工业化大转型理论相比,现代化理论的发展可谓源远流长。现代化理论是以西方中心主义和社会进化论为基础建构起来的理论体系,直接理论渊源于19世纪以来,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而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进化思想,提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转型社会”理论。现代化理论把民主化和工业化作为现代化的主要目标,在此基础上,坚持认为非西方的发展中国家也要向西方先进国家那样像经济富裕、政治稳定的社会总体过渡。这种“普世性”的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没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是由于其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的落后造成的,发展中国家所处的阶段是现代化国家的早期阶段,现代化国家的社会制度是发展中国家未来的社会制度,因此,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必定是在制度和观念上“西方化”。然而不少国家因为“西方化”沦为西方的附庸,人们开始对现代化理论的有效性产生质疑,于是,依附理论应运而生。依附理论是依据拉丁美洲和非洲的“欠发展”状况,有拉丁美洲和非洲一些发展经济学家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居于“中心”地位的西方先进工业国通过不平等的世界经济格局和不公正的贸易关系控制和支配非西方不发达国家,使后者不得不屈居“外围”地位。这种激进的理论揭示了国际经济体系中对第三世界国家发展不利的外部因素,但过于简单化。二战后掀起的世界第三次现代化大浪潮中,东亚的重新崛起最为引人瞩目,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以及“东盟”的奋起直追和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日益崛起,“东亚模式”从此登上历史舞台。所谓“东亚模式”,在经济上体现为一种经济优先主义,利用劳动力资源优势进行的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强有力政府主导下的“赶超型”市场经济等;在政治上的特征是贤明威权主义的政治体制,以一种父爱式的权威保证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渐进民主化进程;文化上的特征是儒家传统文化的精华和西方文化精华相互碰撞融合,对待外来文明的心态更加开放。二、世界理论体系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是针对现代化理论和依附性理论的不足而产生的,与东亚模式不同的是它是解释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转型问题。世界体系将整个世界看做一个以分工和世界贸易为基础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认为任何国家都属于世界体系的一个要素或部分,它们的发展共同受世界体系整体规律的制约。在我看来,世界体系理论下,社会转型有四个特点。(一)整体性人类历史形成的部族、种族、民族以及民族国家,总是在相互联系而不是孤立中演化和发展,总是形成一定的“世界性体系”,如罗马帝国、中华帝国,但它们不是以自然经济互补为主导而形成的超国家“世界性体系”,而是以军事扩张为手段整合而成。自16世纪以起,开始形成以北欧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跨国界经济的相互联系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构建基础。世界体系的整体性还体现在由于世界劳动分工而划分为三个不同的组成区域——核心区、半边缘区和边缘区。核心区利用边缘区提供的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生产加工制成品向边缘区销售,牟取利润,同时控制着世界体系的金融、贸易市场运转。边缘区向中心区提供原材料、廉价劳动力、初级产品乃至销售市场;半边缘区则介于二者之间,兼有二者特征。世界体系的整体性使得三个区域不可缺掉其中任何一个,否则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就不可能存在。这种整体性体系有很强的自我调节机制,以致能够在长达5世纪之久的历程中,度过一次次危机而得到发展。到如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商品、服务、人员和信息在全球的流动大大增加,经济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的一大潮流。除了世界经济体系之外,还包括世界政治体系和世界文明体系,它们都以一种整体性特征呈现在世人面前。(二)多样性在世界体系的整体性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以世界范围的劳动分工为基础建立的,在这种分工中,世界经济体的不同区域被派定承担特定的经济角色,发展出不同的阶级机构,因而使用不同劳动控制方式,从世界经济体系运转中获利也就不平等。这种多样性不仅体现在所谓的各民族国家发展程度的多样,还体现在世界体系下文化上学科的多样性——学科的专业化。学科的专业化体现在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科学与人文的分野,社会科学介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历史学倾向于人文科学,使用特殊性认识论,强调一切社会现象的特殊性和一切普遍规律运用的局限性;政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倾向于自然科学,使用规范性认识论,寻求超越时空的普遍性法则。第二层次是社会科学内部的分歧。这包括过去(历史学)与现在(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西方(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和历史学)与非西方(人类学和东方学),市场(经济学)、政治制度(政治学)和公民社会(社会学)之间的分歧。这三组分歧意味着学科专业化在时空向度上割裂了过去与现在、西方与非西方以及市场、政治制度和公民社会之间的一体化。这种学科的多样性使得跨学科研究难度更大。(三)对抗性多样性中蕴含着不平等性,这种不平等就可能是冲突对抗的来源。在世界体系下,中心区追求高额垄断利润的产业,而边缘区拥有的是是在真正竞争市场上运作的生产过程,其特征则是低利润活动。这一关系的不平等,就成为世界体系中持续政治冲突的根源。对抗性还体现在世界体系中各国对霸权地位的争夺。16世纪的霸权国是荷兰,17、18世纪被英国取代。19世纪以后,随着中心区逐渐由西欧扩大到北美,英国霸权地位逐渐衰落,到20世纪中叶,美国成为霸权国。进入2l世纪,美国霸权衰落已成为公认的趋势,当然,这是一个很漫长的发展进程。对抗性的集中体现是“反体系运动”。所谓“反体系运动”,它涵盖了社会运动和民族运动。社会运动一般是社会主义政党和工会的运动,它们在各国国内进行反对资产阶级/雇主的阶级斗争,民族运动是争取建立一个民族国家的运动,或把被认为属于同一民族的独立政治单位聚合在一起(如意大利),或从被认为是帝国和压迫该民族的国家中独立出来(如亚洲或非洲的殖民地)。例如民族运动、女权运动、生态运动、抵制全球化运动以及代表“反体系运动高潮”的“9.11”恐怖袭击。(四)周期性(动态性)世界体系的历史进程存在着周期节律与长期趋势。霸权地位的更迭周期恰与标志世界经济周期的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相吻合。在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看来,工业革命至今世界经济一共经历了五个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第一个周期始于工业革命,机器的运用和纺织业兴起是经济增长的动力;第二个周期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是廉价的煤和蒸汽机带来的运输革命;第三个周期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是电能的利用;第四个周期石油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现在正经历的第五个周期信息技术被认为是最关键的因素。其中周期一、二是英国取得霸权的时期,周期三、四是美国霸权确立的时期,至于周期五,是美国霸权开始衰落的时期。现代世界体系在政治经济上存在繁荣——平衡稳定——上升——衰退这样周而复始的周期现象,但不是周而复始的重复现象,而是周期性的上升。例如世界体系中,加入这个体系的经济劳动分工的区域比例,依靠工资的劳动力比例,以及以机器形式出现的资本比例是呈增长趋势的。三、尾声在这个转型的年代,我国在世界体系中的角色是不断变动的。作为世界体系中的重要一员,我国的社会转型具有内容特殊、动力特殊、进程特殊的特征。我国的和平崛起战略要真正实现,既需要遵循世界体系下社会转型的规律,又需要与我国的特殊国情相适应。只有这样,中华民族的早日复兴才能得以最终实现。参考文献:1、徐湘林在中国政法大学的演讲“转型社会与国家治理”;2、江华:《超越社会科学的传统范式--解读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载《文史哲》2008年第2期(总第305期);3、特伦斯.K.霍普金斯、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著,吴英译:《转型时代——世界体系的发展轨迹:1945-2025》,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4、姜桂石、姚大学、王泰:《全球化与亚洲现代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5、徐湘林等:《民主、政治秩序与社会变革》,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6、[英]卡尔.波兰尼著,冯钢、刘阳译:《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7、刘祖云:《中国社会发展三论:转型、分化、和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世界体系理论创造性地融合了社会发展理论中的主流学派与非主流学派(即“经典现代化理论”与“依附论”),揭示了现代化的不可阻挡的全球发展的趋势。现代世界体系是一个由经济、政治、文化三个基本维度构成的复合体。经济体是整个世界体系的基本层面,是政治体和文化体存在、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世界经济体的雏形是产生于“延长的16世纪”(1450—1640年)的欧洲经济体。在这一时期,欧洲内部的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重要的“分化”:在西欧,制度性的总危机导致了封建社会的全面衰朽随着现代工业体系和自由雇佣劳动制度的形成,资本主义经济关系逐渐确立并巩固;而在与之毗邻的东欧,同样的危机却导致了不同的社会后果,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得到加强,已经趋于消失的封建农奴制死灰复燃;地中海沿岸各国的社会发展程度则介于两者之间。这样,在互补性的地区劳动分工的基础上,欧洲的各个地区之间结成了经常的、稳定的、大规模的贸易联系,一体化的欧洲经济体由此诞生。此后,在西欧发达国家的推动下,这一体系不断向外扩张,将美洲、非洲、亚洲等世界各个国家、地区纳入体系中,最终形成了覆盖全球的一体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世界政治体是随着世界经济体的出现而产生。政治体中同样存在中心————半边缘————边缘的等级结构,并以国家主权的有限性和国家机器的强弱为划分依据。政治体与经济体中的相应等级在空间分布上是高度一致的:世界经济体中的中心国家,其国家机器较强,主权独立性和对外控制能力较大,也是世界政治体的中心,而边缘地带的国家机器孱弱或根本未形成统一的国家政权体系,国家主权不独立,成为受控于中心的边缘,半边缘则再次介于两者中间。世界文化体,产生于经济体需要一种文化上的维持机制以增进民族国家的政治凝聚力,提高经济生产的有效性;同时,世界资产阶级进行经济剥削、政治控制的需要也导致了创造统一模式的文化诉求,于是,由中心国家所推动,以西方文化为模板的普遍主义世界文化凌驾于多元民族文化之上,营造了一种全球趋同的文化氛围。中心————半边缘————边缘的层级结构再次在文化体中得到展现。沃勒斯坦通过世界体系分析把整体研究系统化、理论化,从而建构了宏观分析框架。他特别重视世界体系内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的辩证关系、结构及其发展历程,强调世界发展的共生性、同期性和历史性,因而他的研究方法是整体主义和结构主义的。沃勒斯坦用“半边缘(semiperiphery)”来描述这些地区,这样他的世界体系理论有三个重要的概念:核心、半边缘、边缘。为什么沃勒斯坦提出半边缘的概念呢?有两个理由,其一,他认为一个具有面对多数低地位部门的少数独特高地位部门的极化世界体系能迅速导致严重的崩溃;其二,为了处置核心地区的衰退,同时为了避免在主要部门领域转变影响,个别资本主义地区必须能够把来自正在衰退的主要部门的资本转变为一个上升部门。沃勒斯坦指出世界体系理论有两个独特的特征,一是如果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核心与边缘之间进行的交换是在高工资产品和低工资产品之间进行,那么可能导致“不平等交换”,在这种不平等交换中一个“边缘”地区的工人可能工作更多的时间才能获得一件在核心地区一个工人只工作一小时的产品,那么半边缘地区必须与两个方向的地区进行贸易,一个是核心,一个是边缘;由上述征导致半边缘地区在控制本地区市场方面有一个直接的既得利益。在早期的研究中,世界体系理论常常与依附理论一并引用,然而,由于世界体系理论的演变,依附理论与世界体系理论的差别则越来越大。首先,分析的单元不同,世界体系理论的分析单元是世界体系,坚持把世界体系作为社会科学的分析单元,而依附理论仅侧重国家层面;沃靳斯坦指出历史的解释方法应从世界体系的观点出发,而解释所有现象应根据现象的结果,即用世界体系的全部或者部分。根据世界体系的观点,在整个20世纪只有一种世界体系,尽管世界体系理论研究者承认社会主义革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他们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仍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内运作;其次,受法国历史方法论的影响,沃勒斯坦把社会的真实性看作处于一种波动状态之中。不同于集中于民族国家的兴旺与衰退的依附理论,世界体系学派研究世界经济的历史动力学。沃勒斯坦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经过了生产的社会化、农业的商业化、工业化、无产阶级化的长期态势。与这种长期趋势一致,由于世界的有效需求与世界的物品供给之间的不平衡从而导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已经发展成为膨胀和停滞的周期性循环。当世界供给超过世界需求时,当在市场上有许多物品而消费者购买力不足,工厂被迫关门而工人也失业时,此时世界经济进入经济停滞的阶段(称之为B阶段)。在这种趋向没落(downward)的阶段,核心国减弱了它对边缘国的控制,从而边缘国有机会自治发展,并有机会赶上核心国。因而,这是世界范围内的剩余资源从核心向边缘的重新分配的阶段;然后,在一段时期的衰退以后,由于发展中的边缘需求的增加和技术的突破,核心国或地区的生产复苏。当世界需求超过世界供给时,世界经济进入增长的上升(upwar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