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城一小学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直接详勘)_第1页
高职城一小学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直接详勘)_第2页
高职城一小学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直接详勘)_第3页
高职城一小学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直接详勘)_第4页
高职城一小学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直接详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页共17页1、前言1.1、任务由来及工程概况受重庆巴源投资有限公司(业主,发包方)委托,重庆蜀通岩土工程有限公司(承包方,下称我公司)对高职城一小学工程进行工程地质直接详勘工作(附件1),为施工图提供必要的地质依据。根据发包人提供的《工程地质勘察技术委托书》、场地现状地形图和拟建物总平面图,拟建的“高职城一小学工程”项目为学校建筑,项目占地面积约13042㎡,总建筑面积不小于10000㎡,办学规模18个班,总投资9033.6万元。建筑物包括教学楼、综合楼、餐厅、地下车库等。拟建工程详细信息见表1.1。表1.1拟建物概况一览表序号拟建物名称规格(m)设计池底标高(m)安全等级结构类型基础型式荷载(kN/单桩)1教学楼4F262.50二级框架桩基础/2综合楼5F262.50二级框架桩基础/3室内体育馆2F262.50二级框架桩基础/4厨房餐厅1F262.50二级框架桩基础/5地下车库-1F257.10二级框架桩基础/拟建场地西侧现状边坡最高约22m,土质段处于中部区域宽约80m,为规划安置房用地初步平场所形成,形成年限大于3年,坡体被杂草所覆盖,据现场调查未见开裂、垮塌现象。拟建场地按设计环境高程整平后,将在红线范围处形成4处环境边坡。其中AB、BC、CD段为填方边坡,最高6.52m,建议结合规划市政道路和环境标高采用重力式挡墙或桩板挡墙支挡。AD段边坡1~7剖面段主要为挖方,最高8.15m,8~11剖面段主要为填方边坡,最高4.77m。形成的基坑边坡有10段,最高约5.40m,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1.2、工程勘察范围和勘察阶段1.2.1工程勘察范围按渝建〔2013〕345号文规定,本次勘察范围满足要求,具体判定条件如下表1.2.1。表1.2.1工程勘察范围判定表判定款项判定条件对应判定条件的场地、边坡判定结果环境边坡及其影响区域1对于无外倾结构面控制的岩质边坡,勘察范围线到坡顶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倍边坡高度。填土边坡,勘察范围大于1.5倍边坡高度。满足勘察范围2对于有外倾结构面控制的岩土边坡,勘察范围线应根据组成边坡的岩土性质及可能破坏模式确定,且勘察范围不应小于外倾结构面影响范围。3对于可能出现土体内部滑动破坏的土质边坡,勘察范围线到坡顶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5倍边坡高度。4对可能沿岩土界面滑动的土质边坡,勘察范围线应大于可能沿岩土界面滑动的土质边坡后缘边界,且还应大于可能沿岩土界面滑动的土质边坡前缘边界(即剪出口位置)。基坑边坡及其影响区域1岩质基坑边坡勘察范围线到基坑边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其基坑深度的1倍。基坑边坡为填土边坡,最高约5.4m,勘察范围大于2倍基坑深度。满足勘察范围2土质基坑边坡勘察范围线到基坑边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其基坑深度的2倍。3当需要采用锚杆(索)支护时,勘察范围线到基坑边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其基坑深度的2倍。1.2.2工程勘察阶段按渝建〔2013〕346号文规定,本次可简化进行直接详细勘察工作,具体判定条件如下表1.2.2-1和1.2.2-2。表1.2.2-1选址勘察判定表判定款项判定条件对应判定条件的场地及工程项目判定结果建设场地1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岩溶塌陷等不良地质作用发育,且其影响面积占建设场地50%及以上的建设场地。无不良地质作用不需进行选址勘察2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等抗震危险地段建设场地。抗震一般地段不需进行选址勘察建设项目1投资20亿元以上的大型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不需进行选址勘察2大型工矿企业厂区整体迁建。/不需进行选址勘察3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长度大于1000m的越岭隧道和跨越长江、嘉陵江、乌江等江底隧道和大型桥梁等需进行多方案比选的大型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不需进行选址勘察表1.2.2-2初步勘察判定表判定款项判定条件对应判定条件的场地及工程指标判定结果场地及项目1在复杂场地上建设工程安全等级为一级的建设项目。中等复杂场地,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不需进行初步勘察其他建设场地1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岩溶塌陷等不良地质作用较为发育,且其影响面积占建设场地30%及以上的建设场地。无不良地质作用不需进行初步勘察2场地地形坡角大于30°的自然土坡或地形坡角大于60°的自然岩坡,且其影响面积占建设场地50%及以上的建设场地。地形整体相对平坦,局部略有起伏不需进行初步勘察3三峡库区175m蓄水位(吴淞高程)岸线外侧水平距离100米范围内的建设场地。/不需进行初步勘察4存在矿产采空区或地下洞室,且采空区或地下洞顶距离拟建工程最底面小于2倍洞跨的建设场地。不存在不需进行初步勘察其他建设项目1总建筑规模大于50万m2且高层建筑规模占总建筑规模的比例超过70%的大型住宅小区。建筑面积小于50万m2不需进行初步勘察2建筑高度大于200m的超高层建筑。/不需进行初步勘察3总建筑面积超过10000m2的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或长度大于500米的隧道。无不需进行初步勘察4主跨跨径150m及以上的斜拉桥、悬索桥等缆索承重桥梁以及拱桥,立体交叉线路为3层及3层以上(不计地面道路及地道)的大型互通立交桥梁。无不需进行初步勘察1.3、勘察目的及任务根据我单位(承包方)与甲方签定的《建设工程勘察合同》以及甲方提供的《岩土工程勘察任务委托书》,确定本次勘察目的是查明拟建场区的工程地质条件,为施工图设计及施工提地质依据和岩土参数。本次勘察的主要任务是:1.3.1查明拟建场地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质时代、成因类型、埋藏条件与分布规律等工程特征;查明拟建场地的上覆土层厚度、岩体风化程度、岩体的裂隙发育程度及岩体完整性等地质环境;1.3.2查明场区不良地质作用的成因、类型、规模、性质、分布规律等,分析评价其诱发条件、发展趋势及其对拟建物的危害程度,并提出计算参数、整治措施和建议;1.3.3查清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评价场地水、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1.3.4查明场区内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提供设计所需的岩土参数;1.3.5评价场地的稳定性及建筑适宜性;对场区地震效应进行评价;1.3.6对建筑物的基础持力层、基础型式的选择提出建议;1.3.7分析评价场地边坡的稳定性,为边坡支护设计提供合理的措施建议;1.3.8查明拟建场地与已有建(构)筑物的相互关系,分析评价拟建工程的施工对工程环境的影响,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及建议;1.3.9查明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1.4、勘察工作依据1.4.1勘察工作依据⑴《建设工程勘察合同》;⑵《岩土工程勘察任务委托书》(附件1);⑶《岩土工程勘察纲要》(附件2);⑷甲方提供的建筑平面布置图(1:500);1.4.2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及规范规程⑴《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16);⑵《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50-047-2016);⑶《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⑷《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版);⑸《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6\*GB2⑹《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⑼《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⑽《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住建部2010年版);⑾《重庆市建设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7年版);⑿《重庆市岩土工程勘察图例图示规定》。1.5、岩土工程勘察等级确定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16)规定:拟建物为最高5F的学校建筑,破坏后果严重,工程安全等级为二级;场地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划分为中等复杂场地(见工程场地类别划分,表1-5)。因此综合确定本次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勘察阶段为直接详勘。表1-5场地地质环境复杂程度类别划分判定因素场地特征场地类别划分场地复杂程度复杂中等复杂简单地形、地貌拟建场地为原始斜坡,地形坡脚一般2°~25°,局部有陡坎。√中等复杂场地岩层倾角(°)67°√岩体完整性本场地岩体较完整,裂隙不发育。√岩土特征覆盖土层厚度差异大,性质变化较大,场地覆盖土体为第四系人工填土。√土层厚度(m)场地内土层厚度较大,且层厚差异较大,钻探揭露土层厚度为0.50~21.00m。√水文地质条件场地内无地下水,现无河流冲沟。√不良地质作用场地内无滑坡、断层、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作用,场地现状稳定。√破坏地质环境人类活动强烈程度中等强烈√对相邻建筑影响程度中等√2、勘察工作简况2.1、勘察工作量接受勘察任务委托后,我单位立即组织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踏勘,同时收集建筑平面布置图及场区测量控制资料。根据现行规范、踏勘成果及建筑平面布置图,编制了岩土工程勘察纲要。本次勘察以工程地质钻探为主,并辅以工程地质测绘、原位测试、室内岩土检测等勘察手段。本次勘察共布置勘察钻孔49个,其中控制性钻孔25个,一般性钻孔24个。勘察钻孔主要布置在拟建调节池物角点顶底边线附近,钻孔间距15~25m。孔深控制原则:一般性钻孔进入预计持力层下8m左右,控制性钻孔进入预计持力层下10m,为了查明场地西侧边坡上覆土体分布情况,布置了坑探工作(编号TK)和地质调查点(编号DZ)。2020年4月13日,我单位组织施工队伍进场施工,于4月16日完成外业工作后及时进入室内资料整理阶段,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见下表2-1。表2-1实物工作量统计表工作内容单位工作量本次实际工作量工程测量定点测量点491:200地质剖面测量km/条3.07/19钻探m/孔1241.78/49坑探m/孔3.20/2地质点调查点4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km²0.07室内试验岩样组13原位测试简易水文观测孔49重型动力触探m/孔18/6钻孔波速测试m/孔56.13/22.2、工作质量评述2.2.1工程地质测绘对场区及周边进行工程地质测绘,测绘面积约0.07km2。调查场区地形、地貌特征,调查各岩土层的空间展布及结构特征;圈定地质界线,了解基岩露头、岩性、风化程度、产状要素以及裂隙发育的规模和特征;调查有无不良地质现象,及其形成条件、规模、性质和发展情况;调查地表水分布及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2.2.2工程测量根据业主提供的带有拟建物平面布置方案的现状地形图(重庆独立坐标系,1956黄海高程系)作为本次工作用图,根据业主提供的测量控制点(见表2-2),采用全站仪将各钻探孔放样于实地,并进行地质断面测量,测量精度符合现行规范要求。表2-2测量控制点数据表编号X坐标(m)Y坐标(m)高程(m)A145836.99560750.904263.34A245842.91760939.363256.072.2.3钻探采用4台XJ-150型钻机钻探施工,共完成钻孔49个,钻探总进尺1241.78m。钻探施工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严格控制钻探转速和回次进尺,岩芯采取率:素填土采取率大于65%;强风化基岩采取率大于75%、中等风化基岩大于80%,岩芯采取率满足规范要求。钻探过程中对漏水、裂隙情况及时记录,钻孔质量良好,反映地层结构清楚。2.2.4水文地质观测施工结束后将施工残留水提干,经24小时后对所有钻孔进行水位观测。经观测,场区内大部分钻孔地下水恢复缓慢,勘探深度范围内地下水贫乏。2.2.5室内测试采取砂质泥岩岩样13组,共进行了岩石单轴抗压、抗减、抗拉、物性测试。所有样品均按相关操作规程现场采集、现场包装,并及时送往具有试验资质的检测中心(重庆市南方建设工程检测有限公司)进行室内试验。岩样在持力层范围内的中等风化带利用钻孔岩心直接采集;岩样采集后及时密封,送检满足。岩样数量及规格符合规范要求。2.2.6现场原位测试重型动力触探:本场地地表由素填土覆盖,且有分布范围广、厚度变化大的特点,勘察期间为了解上覆素填土的密实程度、均匀性等指标,现场选取6个钻孔进行了重型动力触探测试,试验过程符合相关规范要求,测试成果真实可信。声波测试:在ZK8、ZK24钻孔作波速度测试,波速测试委托重庆市南方建设工程检测有限公司负责完成,要求其提交《波速测试报告》,并监督其严格按《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16)附录F的有关要求执行。2.2.7外业见证由甲方委托托重庆近平勘测设计有限公司对本次工程地质勘察进行外业旁站见证工作,见证员:余波,印章号:YKJZ-WYJZ011-0001,所有钻孔经外业见证工作员验收后才终孔,确保了钻探质量,并提交了《建设工程勘察外业见证报告》见附件,(外业见证符合渝建发[2008]209号文件的要求)。2.2.8室内资料整理室内工作采用AUTOCAD2008和北京理正软件设计研究院编写的工程地质勘察8.03版软件编制,图件成果满足勘察要求综上所述,本次勘察工作严格按照相关规程、规范进行,勘探方法、手段及工作量布置合理,原始数据真实可靠,岩土测试符合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勘察成果资料达到详细勘察精度要求,经审查合格后可供设计与施工单位使用。3、场地工程地质条件3.1、自然地理3.1.1、地理位置及交通拟建项目用地位于重庆市巴南区高职城大道,临近市政道路,交通十分便利,汽车可直达现场。3.1.2、气象水文勘察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冬暖春早、夏热秋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云雾多,日照较少的气候特点,常年平均气温18.3℃,最热月(8月),极端最高气温44.3℃(2006年8月15日),多年年平均气温27.5℃,最冷月(1月),极端最低气温-1.8℃(1925年12月15日)。年平均相对湿度80%,年平均降雨量1185mm,多年最大年降雨量1990.0mm,多年最小年降雨量783.2mm,降雨主要集中在5~9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0%,且常有雷阵暴雨。多年平均蒸发量1138mm。春冬多雾,雾日最长达148天。因大气污染,时有酸雨、酸雾发生。常年风速较小,年平均风速1.1m/s,最大风速28.4m/s,以偏西北风为主。场区气候全年可施工作业。拟建场地内无冲沟、河流等大型地表水体,水文地质条件简单。3.2、地形地貌勘察区原始地貌为构造剥蚀斜坡地貌,地形一般坡角2~25°,现经过人工改造,大多已平场,局部为陡坎,场地现状基本被第四系人工填土层所覆盖。勘察期间,拟建场地和地形图所示基本一致,高程约介于286~245m之间,相对高差约41m。3.3、地质构造勘察区位于南温泉背斜西翼,岩层呈单斜状产出,无区域性断层通过,构造条件简单,岩层产状:287°∠67°,层面结合很差,属软弱结构面。通过地面地质调绘,发现有2组裂隙存在:LX1:产状为13°∠72°,裂隙发育长度2.5m,裂面较平直,微张,无充填,裂隙发育密度为1.2m/条,结构面结合很差;LX2:产状为129°∠61°,裂隙发育长度2.0m,裂面粗糙,凹凸不平,闭合,无充填,裂隙发育密度为0.3m/条,结构面结合很差;经调查:场地两组构造裂隙结合很差,均属软弱结构面。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16附录A.0.3表及野外鉴别,场地范围内岩体结构面主要为裂隙面,裂隙组数为2组,结合很差,间距0.60~1.50m,裂隙发育程度为较发育,中厚层~厚层块状结构岩体,完整程度分类为较完整。场内无活动性断裂构造通过,地质构造简单。3.4、地层岩性根据现场钻探揭示,场区地表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素填土(Q4ml)、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砂质泥岩。其岩性特征至上而下分述如下:3.4.1第四系全新统(1)素填土(Q4ml):杂色,主要由粘性土夹泥岩、砂岩碎块石组成,其中硬质物质粒径多在5-10cm之间。含量在10~20%,均匀性差,稍湿,为往期平场回填形成,未经压实处理,回填年限约3年,结构松散。钻探揭示厚度0.50(ZK40)~21.00m(ZK27),分布于整个场地。3.4.2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J2s)砂质泥岩(J2S-Ms):紫褐色、红褐色、褐色,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含长石、云母,泥质结构为主,局部砂质含量较重,中厚层状构造,部分地段含棕灰色砂质条带、斑块,夹砂岩薄层、透镜体,岩质不均,极软~软;强风化带岩芯破碎,呈碎块状、厚片状,岩质极软;中风化带岩芯较完整,呈短柱状,少量碎块状,其分布及厚度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及钻孔柱状图。3.5、基岩顶面及基岩风化带特征拟建场地属浅丘剥蚀地貌,场地内地表为素填土覆盖,受人为改造,覆土厚度变化较大,基岩顶面埋深变化较大,据钻探揭示场地内第四系覆盖层厚度约0.50m(ZK40)~21.00m(ZK27),基岩面总体上较平缓,一般基岩面坡角为3~20°,局部大于25°。按《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16结合重庆地区经验,将场地钻探深度范围内的基岩划分为强风化带和中等风化带。强风化带:风化强烈,风化裂隙发育,岩芯呈碎块状、厚片、碎石土状,手易折断岩芯块,岩质极软,锤击声沙哑。中等风化带:岩芯多呈柱状、长柱状,局部段层理较发育岩芯呈短柱状、呈块状,岩质较新鲜,相对强风化层较硬,岩芯较完整,采取率较高。3.6、不良地质现象勘察区内地面相对平坦,周边无滑坡、泥石流、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无活动断裂构造通过及不利埋藏物,地质构造简单,无地质灾害。4、场地水文地质条件拟建场地内无冲沟、河流等大型地表水体。据地表地质调查和钻探揭示,场内上覆土层为素填土,下伏基岩为砂质泥岩。素填土为机械倾倒堆填,分布广、厚度大,其孔隙较发育,为相对透水层;砂质泥岩属相对隔水层。本次勘察过程中待钻孔终孔后,将钻孔内钻探残留水抽干,24小时内观测地下水位,钻孔内无地下水渗出,说明地下水贫乏,场地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据本场地微地貌及地层结构特征,地下水类型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沿岩土界面、岩层层面及基岩裂隙径流,于原始地势低洼处排泄。4.1、水、土腐蚀性评价1、水的腐蚀性分析评价本次勘察查明,场区内地下水贫乏,根据环境地质条件分析,结合素填土的物质组分及地区经验,对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附录G判定勘察区环境类型属Ⅱ类拟建场内的水对混凝土结构、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有微腐蚀性。2、土的腐蚀性分析评价拟建场区周边无化工、印染、冶金等污染源,场区内岩土层没有受到污染,场地内素填土系就近取土回填,根据场地环境分析及相邻建筑场地经验,场地岩土层对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钢结构具微腐蚀性。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第12.1条,可不取土样评价。5、岩土物理力学指标5.1、现场原位试验成果统计本场地地表多由素填土覆盖,素填土分布范围广,厚度变化大,勘察期间为了解上覆素填土的密实程度、均匀性等指标,现场选取6个钻孔进行了重型动力触探测试,试验方法正确,测试指标真实可信,成果统计详见表5.1-1。表5.1-1素填土重型动力触探试验成果统计表孔号动探深度(M)击数范围值(击)击数平均值(击)标准差变异系数厚度的加权平均值(击)密实度素填土ZK106.0~9.006~97.210.870.127.06松散~稍密ZK172.00~5.003~96.021.470.24ZK1811.00~14.008~119.550.640.07ZK2612.00~15.006~97.360.810.11ZK312.00~5.003~85.521.170.21ZK357.00~10.005~96.680.990.15备注表中击数均为修正值,部分异常值在统计中舍弃。根据现场触探试验资料得,场内素填土主要处于松散~稍密状态,局部有大的块石分布,均匀性较差。5.2、室内试验数据成果统计本次采集岩样13组,进行了抗压、抗减、抗拉、物性测试。试验成果依据《工程地质勘察规范》进行数理统计,分别计算其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标准值。现将试验成果统计如表5.2-1~3。表5.2-1中风化砂质泥岩单轴抗压强度试验成果统计表岩性样品编号天然抗压强度(MPa)饱和抗压强度(MPa)软化系数(%)砂质泥岩ZK714.212.710.69.28.36.90.65ZK1012.113.410.27.88.76.60.65ZK1713.912.315.69.28.110.30.66ZK2416.114.712.910.69.78.50.66ZK2615.111.413.09.87.48.40.65ZK3211.49.812.57.36.38.00.64ZK4416.914.712.811.29.78.40.66统计数21217最大值16.9011.150.66最小值9.806.270.64平均值13.158.590.65标准差1.921.32变异系数0.150.15标准值12.418.09表5.2-2中风化砂质泥岩抗拉、三轴抗剪成果统计表岩性钻孔抗拉强度δt(MPa)抗剪强度图解法最小二乘法C(MPa)φ(°)C(MPa)φ(°)砂质泥岩ZK210.670.750.582.570.77ZK330.860.660.763.020.79ZK390.680.780.642.790.78统计个数933标准差0.090.230.01变异系数0.120.080.01平均值0.712.790.78表5.2-3中风化砂质泥岩物性成果统计表岩性钻孔密度(g/cm³)含水率(%)饱水率(%)孔隙率(%)天然饱和砂质泥岩ZK212.522.532.532.542.542.553.764.093.604.604.664.4111.1811.3410.76ZK332.532.522.522.542.532.544.074.374.304.704.975.0011.4412.0012.10ZK392.522.522.522.532.542.534.143.864.074.864.644.7911.7611.2911.60统计个数99999平均值2.522.544.034.7411.50标准差0.000.010.250.190.42变异系数0.000.000.060.040.04根据试验成果统计可知,中等风化砂质泥岩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为12.41MPa,变异系数0.15,变异性低;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为8.09MPa,变异系数0.15,变异性低。统计结果表明:岩石物理指标与力学指标变异性低,且室内试验可靠性较好,较能真实的反映实际情况,对物理指标取平均值,对未达到统计要求的力学参数取最小平均值。5.3波速测试资料的分析整理本次勘察工作中对ZK8、ZK20号钻孔进行了波速测试工作,试验方法及成果详见波速测井报告,岩体完整程度对应关系见表5.3.1,钻孔声速测试成果见表5.3.2,钻孔剪切波速测试成果见表5.3.3。表5.3.1KV与岩体完整程度的对应关系表KV>0.750.75~0.550.55~0.350.35~0.15<0.15完整程度完整较完整较破碎破碎极破碎表5.3.2钻孔声速测试成果表孔号地层名称测试范围(m)Vp(m/s)Kv完整性ZK8强风化砂质泥岩6.0~8.019280.32破碎中风化砂质泥岩8.0~27.028500.70较完整ZK20强风化砂质泥岩12.0~13.517310.26破碎中风化砂质泥岩13.5~27.027860.67较完整表5.3.3钻孔剪切波速测试成果表孔号地层名称测试范围(m)Vs(m/s)土的类型ZK8素填土0.0~6.0130软弱土强风化砂质泥岩6.0~8.0695软质岩石中风化砂质泥岩8.0~27.01078岩石ZK20素填土0.0~12.0133软弱土强风化砂质泥岩12.0~14.0656软质岩石中风化砂质泥岩14.0~27.0988岩石根据测试成果本场地:素填土:剪切波波速130~133m/s,等效剪切波波速132m/s,属软弱土;强风化砂质泥岩:压缩波波速1731~1928m/s,完整性系数为0.26~0.32,属破碎;剪切波波速656~695m/s,属软质岩石;中风化砂质泥岩:压缩波波速2786~2850m/s,完整性系数为0.67~0.70,属较完整;剪切波波速988~1078m/s,属岩石;5.4、岩体完整性及岩体基本质量等级根据重庆市南方建设工程检测有限公司对2个钻孔进行声波测井结果,场地中等风化带岩体压缩波波速一般为2786m/s~2850m/s,完整性指数0.67~0.70,通过对钻孔波速测试结果与野外鉴定综合判定,按《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16表3.1.6-1岩体完整程度分类将场地钻探深度范围内岩体完整程度划分为:较完整。按《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16表3.1.7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划分,判定强风化砂质泥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中风化砂质泥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4\*ROMANIV级。5.5、设计参数选取场地岩质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50-047-2016)中的下式确定:fak=γf·fUk式中:fak—岩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fUk—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kPa),γf—地基极限承载力分项系数,对于岩质地基取0.33;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16)第10.4.2条,“当岩体完整、较完整、较破碎时,岩质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可由岩石抗压强度标准值乘以地基条件系数确定。完整时地基条件系数取1.70~1.40(坚硬岩与较硬岩取较小值),较完整时取1.40~1.10(坚硬岩与较硬岩取较小值),较破碎时取1.10~0.70(坚硬岩与较硬岩取较小值)”,砂质泥岩取天然强度为12.41MPa;地基条件系数取1.20。则,中等风化砂质泥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12410×1.20×0.33=4914kPa;强风化基岩的承载力特征值根据现场岩芯观察,结合当地建筑经验及有关规范确定,强风化砂质泥岩取300kPa。表5.5-1岩土(体)设计参数表岩、土名称岩石单轴抗压强度(MPa)重度(kN/m3)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抗剪强度参数抗拉强度(MPa)边坡率值(岩体无外倾结构面和不利结构面组合时)天然饱和天然饱和c(MPa)φ(°)h≤8m(岩质)或h≤5m(土质)8m<h≤15m(岩质)或5m<h≤8m(土质)素填土//20.0*20.5*////1:1.501:1.75强风化砂质泥岩////300*///1:1.001:1.10中风化砂质泥岩12.418.0924.7024.8949140.50*30*0.27*1:0.601:75岩层层面/////0.03012///LX1、LX2/////0.04015///岩性名称基底摩擦系数土体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N/m4)与锚固体的粘结强度特征值(kPa)岩体水平抗力系数(MN/m3)负摩阻力系数素填土0.25*8*//0.35*强风化砂质泥岩0.30*//20*/中风化砂质泥岩0.40*/400120/备注1、带“*”号者为根据实验数据并结合地区经验所提经验值;2、本次勘察地基条件系数取1.2,地基极限承载力分项系数取0.33,岩质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由岩石天然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1.2×0.33得到;3、素填土综合内摩擦角,天然工况取30°,饱和工况取26°;中等风化砂质泥岩内摩擦角取30°、粘聚力取50Kpa;岩层面内摩擦角取12°、粘聚力取30Kpa;裂隙面内摩擦角取15°、粘聚力取40Kpa。4、填土由于结构松散,成分复杂,均匀性很差。表中所提物理力学参数为经验值,建议施工过程中应对上述参数进行校核,最终参数以现场原位测试为准。6、场地稳定性评价6.1、地震效应评价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拟建工程抗震设防类别为重点设防类,该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取0.05g,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经地表地质调查及本次钻探揭露,场地第四系覆盖层为素填土,根据《高职城一小学工程钻孔波速测井报告》及地区经验,建议素填土剪切波速取132.0m/s,为软弱土;强风化基岩剪切波速为656~695m/s,为软质岩石;中等风化基岩剪切波速为988~1078m/s,为稳定岩石。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的规定,地震效应评价按设计高程整平后的土层覆盖厚度计,根据各栋建筑与地下车库是否连为一体、结构是否脱开分别进行评价,详见下表5.2-1、5.2-2:拟建物场地地震效应按未脱开考虑评价一览表表5.2-1建筑物名称最大土层厚度(m)代表钻孔等效剪切波速(m/s)场地土的类型场地类别特征周期(s)所处地段教学楼22.33ZK18132素填土Ⅲ0.45不利地段综合楼、室内体育馆、厨房餐厅、地下车库16.63ZK26132素填土Ⅲ0.45不利地段注:1、地震效应评价按地下车库与各栋建筑物结构未脱开整体考虑。2、按设计高程平整后,素填土厚度大于15m,场地类别按Ⅲ类考虑,为抗震不利地段。拟建物场地地震效应按脱开考虑评价一览表表5.2-2建筑物名称最大土层厚度(m)代表钻孔等效剪切波速(m/s)场地土的类型场地类别特征周期(s)所处地段教学楼22.33ZK18132素填土Ⅲ0.45不利地段综合楼14.93ZK29132素填土Ⅱ0.35一般地段体育馆22.04ZK26132素填土Ⅲ0.45不利地段厨房餐厅12.64ZK35132素填土Ⅱ0.35一般地段地下车库16.63ZK26132素填土Ⅲ0.45不利地段注:1、地震效应评价按地下车库与各栋建筑物结构脱开考虑,有地下车库的以-1F以下覆盖层评价。2、按设计高程平整后,素填土厚度大于15m,场地类别按Ⅲ类考虑,为抗震不利地段。若对回填土进行压实处理,可重新实测各土层剪测波速值,并校核地震效应评价。6.2、岩土地震稳定性评价拟建场地内现状地形整体较平缓,无岩体崩塌的形成条件,无湿陷性土、粉土(粉、细、中砂)等在地震条件下可能液化、震陷的土层,不存在液化、震陷、崩塌问题。综合楼、厨房餐厅填土厚度小于15米,场地类别可划为Ⅱ类,设计特征周期应取0.35s,填土为软弱土,可划为一般地段。教学楼、体育馆填土厚度大于15米;场地西侧存在现状边坡,最高22m,基岩面较陡,现在处于稳地状态;场地类别可划为Ⅲ类,设计特征周期应取0.45s,考虑填土为软弱土,划为不利地段。6.3、边坡稳定性评价6.3.1、现状边坡稳定性评价拟建场地西侧有一现状边坡,为岩土质混合边坡,最高约22.0m。现状边坡两端为出露基岩,中间约80m段为土质段,土层最厚可达21.0m,属Ⅳ类边坡岩体,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土质部分: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其基岩面较陡,可能沿基岩面滑动破坏,现选择8-8′剖面作为计算剖面,计算模型:折线型滑动(沿基岩面滑动),计算参数的选取:参考对周边地质资料的收集,并结合边坡的现状,得出边坡稳定性计算经验参数值如下:土体重度(均按人工填土考虑):天然γ=20kN/m3,饱和γ=20.5kN/m3。假想滑动面以基岩面考虑时:天然:C=20.0kPa,Φ=12°;饱和:C=12.0kPa,Φ=11°。按传递系数法计算该现状边坡土质段现状稳定性(不考虑水压力及地震的影响)系数:天然时1.26,饱水时1.01。该现状边坡土质段在饱水情况处于欠稳定状态,易产生沿基岩面的折线滑动破坏。根据现场调查和业主提供的信息,西侧现状边坡顶部为规划安置房用地(同为本业主),若规划安置房采取现状标高不下挖,则建议拟建小学施工期间结合规划道路红线和规划安置房标高,采用桩板挡墙永久支挡,基础置于中风化基岩上,同时做好排水措施;若规划安置房标高将与周边已有道路和建筑持平,则建议拟建小学施工期间对该段现状边坡按稳定坡率放坡处理。岩质边坡部分:现状边坡赤平投影分析(见下图):根据边坡赤平投影图,岩层面与边坡反向相交;LX1与边坡坡向切向不临空;LX2与边坡大角度相交;属Ⅲ类边坡岩体,安全等级为二级,建议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5°,边坡岩体破裂角为45°+/2即(砂质泥岩取60°),岩壁稳定性主要受自身影响,可能的破坏模式为局部掉块。建议施工期间加强监测,清除较陡处的松动岩块。6.3.2、环境边坡稳定性评价拟建场地按设计环境高程整平后,将在红线范围处形成4处环境边坡。其中AB、BC、CD段为填方边坡,最高6.52m,建议结合规划市政道路和环境标高采用重力式挡墙或桩板挡墙支挡。AD段边坡1~7剖面段主要为挖方,最高8.15m,8~11剖面段主要为填方边坡,最高4.77m。AB段环境边坡:拟建场地按设计标高整平后,将形成AB段环境边坡。该段边坡位于拟建场地北侧(见剖面14、16、17、19),此段边坡长约140m,最高6.08m,为土质填方边坡,属Ⅳ类边坡岩体,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后期回填土不稳定,易产生沿土体内部的圆弧滑动破坏现象,建议结合市政道路红线采用重力式挡墙或桩板挡墙进行永久支挡,施工期间先修建支挡结构然后进行回填,以中风化基岩作持力层,并完善排水措施。BC段环境边坡:拟建场地按设计标高整平后,将形成BC段环境边坡。该段边坡位于拟建场地东侧(见剖面1、2、3、9、10、11),此段边坡长约96m,最高6.52m,为土质填方边坡,属Ⅳ类边坡岩体,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后期回填土底面角度较大,不稳定,易产生整体滑移和圆弧滑动破坏现象,建议结合东侧施工场地环境标高采用重力式挡墙或桩板挡墙进行永久支挡,施工期间先修建支挡结构然后进行回填,以中风化基岩作持力层,并完善排水措施。CD段环境边坡:拟建场地按设计标高整平后,将形成CD段环境边坡。该段边坡位于拟建场地南东侧(见剖面13、14、16、18、19),此段边坡长约70m,最高6.10m,为土质填方边坡,属Ⅳ类边坡岩体,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后期回填土不稳定,易产生沿土体内部的圆弧滑动破坏现象,建议南东侧规划环境标高采用重力式挡墙或桩板挡墙进行永久支挡,施工期间先修建支挡结构然后进行回填,以中风化基岩作持力层,并完善排水措施。AD段环境边坡:拟建场地按设计标高整平后,将形成AD段环境边坡。该段边坡位于拟建场地东侧(见剖面1~11),此段边坡长约160m,最高6.52m,1~7剖面段主要为挖方段,最高8.15m,为岩土混合边坡。8~11剖面处主要为填方段,最高4.77m,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土质部分:挖方段岩土界面角度较大,不稳定,易产生整体滑移和圆弧滑动破坏现象,建议结合规划道路红线放坡处理或清除上部土层,也可采用重力式挡墙临时支挡。填方段可结合规划道路红线放坡处理。岩质边坡部分:AD段边坡赤平投影分析(见下图):根据边坡赤平投影图,岩层面与边坡反向相交;LX1与边坡外倾;LX2与边坡大角度相交;属Ⅲ类边坡岩体,安全等级为二级,建议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5°,边坡岩体破裂角取外倾结构面倾角72°和45°+/2两者中较小值即60°。岩壁稳定性主要受外倾裂隙面①控制,可能沿外倾结构面滑移,现按沿裂隙面的平面滑动破坏模式分析如下:①计算参数取值根据现场调查,边坡岩体为砂质泥岩,裂隙结构面属软弱结构面,结合程度很差。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和地区经验,按不利原则考虑,建议边坡岩体的破裂角取60°,岩体结构面参数取:内摩擦角=15°,凝聚力c=40kPa。砂质泥岩的天然重度取24.70kN/m3。②计算公式Ks——边坡稳定性系数;——岩土体重度(kN/m3);c——结构面的粘聚力(kpa);——结构面的内摩擦角(°);A——结构面的面积(m2);V——岩体的体积(m3);——结构面的倾角(°)。边坡稳定性分析经计算,该段岩质段边坡稳定系数为0.93Ks=0.93<1.20(稳定安全系数),边坡处于不稳定状态,建议设计根据地面实际荷载情况等,重新计算稳定系数及剩余下滑力进行挡墙设计。建议施工期间沿外倾结构面倾角72°放坡开挖,采用锚杆挡墙或其它有效支护方式支护,支护过程中加强边坡的防渗措施。该段环境边坡在西侧现状边坡上开挖,且西侧现状边坡为高陡边坡,建议施工期间加强稳定监测并组织安全论证会。6.3.2、基坑边坡稳定性评价拟建场地按地下车库-1F设计标高整平后,地下车库与环境地坪间将形成较多的基坑边坡,现对形成的边坡特征、稳定性进行分析并提供支护措施建议,边坡编号详见平面图与剖面图。表6.3-1拟建场地基坑边坡稳定性评价一览表边坡编号基坑边坡长度、代表性剖面边坡特性及岩土性质岩体极射赤平投影草图边坡稳定性评价建议ab长约43m(剖面6~9)。按设计标高平场后,在该段将会形成高5.40m的挖填方土质边坡。填土深度较厚,不具备向基坑内整体滑移的地形条件,但直立开挖不稳定,易产生沿土体内部的圆弧型滑动破坏。根据平面图所示,有放坡场地,建议施工期间按临时坡率放坡开挖,结合拟建地下室结构采用加厚剪力墙进行永久支挡,挡墙承受墙后土层静止土压力。bc长约12m(剖面13、14)。按设计标高平场后,在该段将会形成高5.40m的挖填方土质边坡。填土深度较厚,不具备向基坑内整体滑移的地形条件,但直立开挖不稳定,易产生沿土体内部的圆弧型滑动破坏。根据平面图所示,有放坡场地,建议施工期间按临时坡率放坡开挖,结合拟建地下室结构采用加厚剪力墙进行永久支挡,挡墙承受墙后土层静止土压力。cd长约11m(剖面9、10)。按设计标高平场后,在该段将会形成高5.40m的挖填方土质边坡。填土深度较厚,不具备向基坑内整体滑移的地形条件,但直立开挖不稳定,易产生沿土体内部的圆弧型滑动破坏。根据平面图所示,有放坡场地,建议施工期间按临时坡率放坡开挖,结合拟建地下室结构采用加厚剪力墙进行永久支挡,挡墙承受墙后土层静止土压力。de长约44m(剖面13、14、16)。按设计标高平场后,在该段将会形成高5.40m的挖填方土质边坡。填土深度较厚,不具备向基坑内整体滑移的地形条件,但直立开挖不稳定,易产生沿土体内部的圆弧型滑动破坏。根据平面图所示,有放坡场地,建议施工期间按临时坡率放坡开挖,结合拟建地下室结构采用加厚剪力墙进行永久支挡,挡墙承受墙后土层静止土压力。ef长约15m(剖面10、11)。按设计标高平场后,在该段将会形成高5.40m的挖填方土质边坡。填土深度较厚,不具备向基坑内整体滑移的地形条件,但直立开挖不稳定,易产生沿土体内部的圆弧型滑动破坏。根据平面图所示,有放坡场地,建议施工期间按临时坡率放坡开挖,结合拟建地下室结构采用加厚剪力墙进行永久支挡,挡墙承受墙后土层静止土压力。fg长约23m(剖面18)。按设计标高平场后,在该段将会形成高5.40m的挖填方土质边坡。填土深度较厚,不具备向基坑内整体滑移的地形条件,但直立开挖不稳定,易产生沿土体内部的圆弧型滑动破坏。根据平面图所示,有放坡场地,建议施工期间按临时坡率放坡开挖,结合拟建地下室结构采用加厚剪力墙进行永久支挡,挡墙承受墙后土层静止土压力。gh长约60m(剖面7~10)。按设计标高平场后,在该段将会形成高5.40m的挖填方土质边坡。填土深度较厚,不具备向基坑内整体滑移的地形条件,但直立开挖不稳定,易产生沿土体内部的圆弧型滑动破坏。根据平面图所示,有放坡场地,建议施工期间按临时坡率放坡开挖,结合拟建地下室结构采用加厚剪力墙进行永久支挡,挡墙承受墙后土层静止土压力。hi长约35m(剖面16)。按设计标高平场后,在该段将会形成高5.40m的挖填方土质边坡。填土深度较厚,不具备向基坑内整体滑移的地形条件,但直立开挖不稳定,易产生沿土体内部的圆弧型滑动破坏。根据平面图所示,有放坡场地,建议施工期间按临时坡率放坡开挖,结合拟建地下室结构采用加厚剪力墙进行永久支挡,挡墙承受墙后土层静止土压力。ij长约15m(剖面6、15)。按设计标高平场后,在该段将会形成高5.40m的挖填方土质边坡。填土深度较厚,不具备向基坑内整体滑移的地形条件,但直立开挖不稳定,易产生沿土体内部的圆弧型滑动破坏。根据平面图所示,有放坡场地,建议施工期间按临时坡率放坡开挖,结合拟建地下室结构采用加厚剪力墙进行永久支挡,挡墙承受墙后土层静止土压力。aj长约12m(剖面14)。按设计标高平场后,在该段将会形成高5.40m的挖填方土质边坡。填土深度较厚,不具备向基坑内整体滑移的地形条件,但直立开挖不稳定,易产生沿土体内部的圆弧型滑动破坏。根据平面图所示,有放坡场地,建议施工期间按临时坡率放坡开挖,结合拟建地下室结构采用加厚剪力墙进行永久支挡,挡墙承受墙后土层静止土压力。6.4、工程建设对邻近建(构)筑的相互影响评价拟建场地南侧和东侧为在建施工场地,距离较近,项目建设时应做好围挡和防护措施,避免对其造成影响。因此拟建场地施工对周边已有建构筑物影响较中等,施工时仍需加强对周边环境的保护。6.5、场地稳定性及适宜性评价据现场调查,拟建场地周边无滑坡、泥石流、断层、危岩等其他不良地质作用,亦无活动性断裂带通过,场地整体稳定性好,适宜本工程建设。西侧现状边坡最高约22m,土质段处于中部区域宽约80m,岩质段边坡稳定性受岩体自身控制,破坏模式为局部掉块;土质段在饱和状态下不稳定,易沿基岩面滑动,对施工人员的安全和拟建物造成影响。建议结合坡顶规划安置房和道路高程采取放坡或者桩板挡墙支挡。7、地基评价7.1、特殊性岩土评价本场地内特殊性岩土为素填土、强风化岩石,分析如下:素填土(Q4ml):杂色,主要由粘性土夹泥岩、砂岩碎块石组成,均匀性差,稍湿,为往期机械倾倒堆填形成,未经压实处理,结构松散~稍密,场地内广泛分布。其力学性质差,不可作为拟建物的持力层。强风化砂质泥岩:风化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厚度小,力学性质较差。7.2、地基均匀性评价拟建场地地表覆盖层为素填土,下伏基岩为砂质泥岩,可分为强风化和中风化层。场内素填土厚度变化较大,均匀性差,性质变化大;基岩强风化带多随基岩面起伏而变化,钻探岩芯破碎,岩质极软,风化裂隙发育,均匀性一般。中等风化基岩,岩体较完整,分布较连续、稳定、岩质均匀。7.3、地下水作用评价据钻探揭示,本拟建场地钻孔中未见地下水,地下水总体上较贫乏。场地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场地内岩性为素填土和砂质泥岩。填土为透水层,砂质泥岩为相对隔水层。工程建设受地下水的影响小。在做好排水、地下层防渗的情况下本项目可不考虑进行抗浮设计。场地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主要接受大气降雨和地表水补给,沿土体孔隙和基岩裂隙向地势低洼处渗透、排泄。拟建场地填土厚度较大,原始地貌低洼,降雨期间雨水下渗及周边地下水汇集可能导致该区域产生一定地下水位,应加强该段场地的积水抽排措施。7.4、地下水及环境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评价根据室内试验成果结合周边临近场地的建筑经验,本场地环境类别为=3\*ROMANII类,地下水、地表水和环境土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微腐蚀性,土对钢结构有微腐蚀性。水、土对建筑材料腐蚀设计应符合国家标准《工业建筑防腐设计规范》(GB50046-2008)的规定。7.5、地基承载力评价本场地上覆土层为素填土,素填土厚度变化较大,组成成分变化大,结构松散~稍密,均匀性较差;经压实达到设计要求后可作为地坪硬化、低矮建筑的基础持力层。下伏基岩为砂质泥岩,可分为强风化层和中风化层。强风化基岩风化裂隙较发育,岩体破碎~较破碎,力学性能差,承载力较低;中风化基岩岩体较完整,有少量裂隙发育,未见软弱夹层。室内试验表明,场区内中风化基岩抗压强度变异性低,力学性能稳定,地基承载能力较高。7.6、持力层及基础型式建议根据设计意图,各拟建物与地下车库为整体结构,考虑抗震措施因素,不宜在同一结构建筑物采用不同的基础型式;综合考虑持力层的可靠性、拟建物结构、荷载情况等,建议基础持力层和基础型式详见表7.6-1。采用嵌岩桩基础时,桩基础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