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的误区和成长法则_第1页
家庭教育中的误区和成长法则_第2页
家庭教育中的误区和成长法则_第3页
家庭教育中的误区和成长法则_第4页
家庭教育中的误区和成长法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完整的成长家庭教育中的误区和成长法则一观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谈一谈孩子的成长。我们大概会用十讲左右的时间,来谈一谈在家庭教育当中的误区和成长的法则。当我们谈到完整的成长的时候,我们所谈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更主要的是指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老师的父母自身的成长,那么在家庭教育当中,都会存在哪些误区和法则,接下来的十讲当中,我们就分别来谈一谈这些误区和成长的法则。那我们首先要问一个问题,通过这个问题,来引起更多的家长朋友们的深思,这几个问题,前面几个问题都很简单。第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教育谁。很多家长朋友会不加思索地说,当然是教育孩子。第二个问题呢,也很好回答,家庭教育由谁来教育,当然是由父母或者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来教育这个小孩。那么第三个问题,家庭教育怎么教育。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想我们就要多说一些,3岁以后孩子,会进入学前教育机构,6岁以后,孩子会进入义务教育机构,那在学前教育机构和国家的义务教育系统当中,所有的老师都是符合资格的,他们都要经过职业认证、资格考试、业务培训或者经常他们要做,职业的培训和执业的认证,学校的老师还会经常有教学活动,教学研讨,老师们还经常会到其他的各级各类学校去参观学习、成长进步,可是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老师——父母,在家里,我们在教育这个孩子之前,父母有没有经过执业认证,职业培训?!也就是说,在所有的职业当中,为人父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挑战性最高的一个职业,可是多数父母在做父母之前,是没有经过职业培训、执业认证和执业考试的,也就是说,父母是没有资格证书的,但是我们却在教育这个孩子。怎么教育呢?很多父母就说了,那给孩子讲道理呀,或者是以身作则啊,当然了,我们确确实实每一天都在做这样的事情,我们会很多时候给孩子讲道理,以身作则,给他讲一些人生的哲理来引导他、教育他。可是我们要问的第四个问题,可能会让大家有更进一步的思考,就是家庭教育的效果如何。我在十年的心理咨询师的职业生涯当中,遇到了很多父母来跟我交流,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年龄比较小的孩子的家长,他们所头疼的问题多数集中在孩子身体的发育上,比如说有很多父母来找我说,老师啊,我的孩子2岁、3岁,他都3岁多了,他怎么还尿裤子呢?他怎么还尿床呢?还有的家长会说,哎呀,我的孩子现在都4岁了,怎么还会吃手呢?而且他不愿意跟爸爸妈妈分开床睡。还有的父母会说,我的孩子现在不跟小朋友交往,跟小朋友在一起玩儿的时候,不愿意跟小朋友分享,他怎么这么自私呢?再大一点的孩子的父母,他们的问题又发生了一些变化,当孩子上幼儿园,有的家长就会找我咨询说,为什么我的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呢?早上叫他起床,磨磨蹭蹭,不愿意起来,然后哭哭闹闹的不愿意去,为什么呢?幼儿园的老师对他那么好,因为那么多的小朋友,家里没有人看他,他却不愿意去。还有的家长会说,我的孩子去幼儿园,去几天就要生病,然后在家里一病好几天,然后再去的时候,又是哭的不行,送不去,为什么我的孩子这个样呢?在幼儿园里上了一段时间的孩子,他们的家长问题也不一样,他们会说,为什么我的孩子最近老说“不”,为什么我的孩子太听老师的话,就是老师说什么,他就做什么,老师不说的事情,他就不敢做?!上小学的孩子的父母,他们在找我咨询的时候,问题又发生了变化,他们会说,为什么我这个孩子上课坐不住,那么多动,上课的时候,不能专注地听讲,不愿意写作业,然后有的时候,还偷拿同学的文具,老师批评他的时候,他还撒谎,为什么我的孩子会从家里拿我的钱,等等等等所有的这些问题,其实它反映了什么呢?就是家庭教育的效果不如我们所愿,家庭教育的效果不良。那么为什么家庭教育的效果不如广大的父母所愿呢?我们就来看一看,在一个人、一个孩子成长过程当中,我们作为父母,需要协助他在哪些方面去成长。通过很多父母对我的咨询,包括有很多的讲座,我发现到,真的有很多的父母对孩子的完整的成长所知甚少,其实不仅仅是对孩子的完整的成长所知甚少,对于我们自己,父母自身的完整成长,我们所知道的更少,那我们来看看,什么叫做完整的成长。那一个人的完整成长,它其实指的是从身体到身体的眼耳鼻舌身,所有的感觉器官,以及因为某些感觉而产生的情绪反应、情绪感受,还有心理以及认知和精神,由所有的这些方面来组成。那当我说完完整的成长所涵盖的几个方面以后,可能很多家长就说,原来一个孩子,还要在所有的这些方面来成长?!是的,当我们是孩子的时候,在三十几年前,二十几年前,甚至是四十几年前,我们的父母对完整的成长所知寥寥,相比我们现在,可能知道的更少,也就是说,在我们自己作为孩子成长的过程当中,我们的父母,就像在黑暗当中摸索一样,他们因为知道的非常少,在养育我们的过程当中,他们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也许偶尔有一些认知,有一些知识上的教导,他们知道,我要这样来教育我的孩子,我要那样来教育我的孩子,而实际上,在我们成长的过程当中,我们的父母确确实实是用这样的道听途说的方式,或者说东一榔头西一斧子的方式,来教养我们长大,因此当我们是家庭教育的一个实验品的时候,当我们的父母把我们像实验室里的小白鼠来看待,来养育的时候,不可避免的,很多人就会出现一些问题,那这些问题呢,我们觉得一点儿也不奇怪,出现这些问题,一点儿也不奇怪,所以当一个孩子出现某种问题的时候,或者出现某种家长不接受的行为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要厘清了一个概念是,其实这个孩子是没有问题的,所有的问题的根源,都在家庭教育的方式上。那当我们这样说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谈到一些心理学的理论根据,无论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还是后来的行为主义,行为疗法和后行为主义心理学派,大家都承认的一点是,当一个人在成年之后,出现身心方面的问题,或者是困扰的时候,问题的根源,一般都可以追溯到这个人的童年。那么在童年的时候,这个小孩他确确实实,在认知上知道的是非常少的,如果在这个人的童年出现了一些问题,那我们不能说,是这个孩子的问题,我们只能说是父母在教养这个孩子的时候,方式方法出现了问题。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孩子是没有问题的,如果一个孩子有问题,那一定是父母的问题。那么完整的成长,到底指的是什么,我们明确地来说:完整的成长,指的是一个人的完整人格的形成过程。人格是一个比较专业的术语,我们来简单地谈一谈,什么叫人格。我们也可以用另外的名词,来指称人格,比如说个性,比如说自我,或者这个人的性格。那么人格指的是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所以当我们谈到整体的时候,它所指的就是从身体到感觉、到情绪、到心理、到认知以及精神,所有的这些方面。当一个人具有一定的倾向性,比较稳定的来反应,对外界的刺激进行反应的时候,我们一般会说,这个人他是外向的,或者内向的,是活泼的,或者是内敛的,是沉静的,或者是暴躁的,我们会用这样的词,来形容他。一个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就叫做这个人的人格,或者叫做他的个性。那我们所知道的是在行为模式的背后,他一定还有另外的模式。我们说,当你有一个想法的时候,你就对应的会有一个行为,所以在行为模式的背后是思维模式,而在思维模式的背后,他还有其他更深层次的一些情绪化的反应,比如说情绪反应模式,或者我们也可以说是防御模式。那么在人格或者个性形成的过程当中,一个人要在从身体一直到心灵,都要全面地来发展,否则在这个人成长的过程当中,就会造成一些缺失,或者形成一些缺憾,那么这些缺失和缺憾,就会形成为他人格当中的短板。在企业管理培训的领域,大家都知道木桶原理,说一个由木片所组成的木桶,它的盛水量不是由最长的那一个木片所决定的,而是由最短的那一片木片所决定的,那么在一个人的完整成长过程当中,也是这样,当一个人在身体方面出现缺陷的时候,这个人在其他方面的发展,就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因为身体是“我”的有形的载体,是我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也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但是身体,它只是一个载体,在这个载体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发展感觉、情绪、心理、认知、精神以至于心灵,这是“自我”的所有的要素。那我们来谈一谈感觉的发展,我们先来看一看身体的发展。在民间,老百姓总结出来一个婴儿发展的基本规律,比如说我们经常会有一些说法说,一个婴儿,3个月左右,他就会翻身,6个月左右能坐起,三翻六坐,8个月左右,他就会爬,然后9个月10个月的时候,他会扶物站立,11个月到12个月左右的时候,这个孩子就会扶着东西慢慢地走,1岁左右的时候,这个孩子就能走路了,这是在我们孩子成长的过程当中,我们所观察到的孩子身体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的标志。那我们如果从专业角度来说,身体的发展,它首先要有一些大动作能力的发展,比如说,翻身坐起,爬行和走,这些都是身体的大动作,它要调动我们身体的比较明显的躯体,比如说我们的腿,还有我们的身体的平衡能力,需要这些能力的支持。那在孩子成长过程当中,我们还能发现到孩子精细动作的发展,比如说在孩子四五个月,五六个月的时候,当你给到这个孩子任何一件东西,他都会用全手抓起这个东西,然后塞入自己的嘴巴,那当他用全手抓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大的动作,当孩子发展到八九个月,1岁多以后,他这个“全手抓”的这个大动作,就会慢慢往精细动作发展,比如说他开始用五指抓一个小小的物品,后来就会发展为三指抓、两指抓,这就是精细动作发展的过程。所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当中,我们要给到孩子很多的机会,让他去锻炼他身体的精细动作。而且大家还记得,马克思曾经说过,手的使用,是人类进化的一个非常大的里程碑,当人类可以用手来整理工具的时候,人就从动物界脱离出来了,人就和动物有了本质的区别。对一个孩子来说,也是这样的。当一个孩子可以用手去精细地抓取一个物品的时候,他的发展,已经开始进入到一个新的历程。还有更重要的一个能力,就是孩子要把身体的各个部分的动作,协调在一起的能力,这个能力的发展,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比如说当孩子看到一个物品,而他想要去抓取这个物品,然后把它送到嘴里,这一系列的动作,它之间有非常紧密的了解,这个就叫统合能力。还有当孩子走路的时候,如果路面是坑洼不平的,这个孩子,他也要去运用身体的统合能力,或者叫协调能力,去使自己走得更加平稳,这是身体的发展和发育。那接下来,当我们谈到感觉的时候,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发展过程。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是一个人接触外界信息,然后对之做出反应的重要的渠道。如果我们不能够依靠眼耳鼻舌身,去获取外界的信息,我们就无法判断,我们要如何对之做出反应。那么在孩子眼观、耳闻、鼻嗅、舌尝、身触,以及用自己身体的内在感觉去感知外部世界,和自己的内在世界连接的时候,这个过程当中,父母要起到很多的协助的作用。比如说我们要跟孩子去核对他的感觉是什么,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大家就知道了。我们一定要给孩子去核对他的感觉是什么,我们要给他一个概念。在很多年前,我有一个同事,她的小孩大概是五六岁左右,我们一起去爬山,在爬山的过程当中,这个孩子就,他是活蹦乱跳地跑在前面,他中间折返回来跟我们说:“妈妈,我肚子疼!”当时我们听了就很紧张,因为在外面旅游,如果一个孩子肚子疼,发生什么突发疾病的话,可能处理起来不大方便。但是他的妈妈就很放松,他的妈妈说,什么肚子疼,你是饿了,吃点东西就不疼了,然后后来我们在问起这个妈妈的时候,妈妈就说,他每一天到了9点多、10点钟左右的时候,他就说肚子疼,实际那根本不是疼,刚开始我也很紧张,后来我就知道,他是饿了,给他吃点东西,他就不疼了。但是这个妈妈一直没有去跟孩子核对,这个感觉叫做饥饿,而不是叫做疼痛。所以在孩子的感觉能力的发展过程当中,我们一定要适时地跟他核对,他的内在的感觉是什么,或者他借助眼耳鼻舌身,所抓取到的刺激因素是什么,我们一定要给孩子一个概念,否则这个孩子就没有办法跟我们交流,他的身体上,发生了什么情况,那内在的很多感觉更为细微,比如说冷热酸麻胀痛,还有呢,像干渴,要去小便,或者要大便,还有就是肌肉的紧绷,或者是放松,这些感觉都需要父母去予以核对,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最为重要的是,我们要让孩子做自己感觉的主人,为什么这样说呢,我再来举一个例子。在两年前,我和女儿去饭店吃饭,在我们旁边坐着一对母女,还有这个孩子的小姨。我之所以知道她们的身份,是在吃饭的过程当中,这个妈妈打了一个电话,告知电话当中的对方说,我跟孩子她姨带着孩子在哪里吃饭呢。然后在吃饭的过程当中,这个小孩就对她妈妈说了一句话,这个5岁的孩子就说:“妈妈,这个菜好辣!”她妈妈的第一反应是说,“辣什么辣,这里都没有辣椒,这个菜里都没有放辣椒,一点儿都不辣,快吃吧!”她的小姨接着也说了一句话,“是啊,里面都没辣椒,怎么可能辣呢,快吃吧。”大家来想一想,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她能不能去分辨辣椒的辣,胡椒的辣,洋葱的辣,姜的辣,葱的辣以及芥末的辣等等,所有这些细微的味觉呢?!所以在这个孩子说出这样一句话的时候,如果这个妈妈懂得完整的成长的历程,她也知道要尊重孩子,帮助孩子去理清某些概念的时候,这个妈妈的做法可以是这样的,她可以去夹起一筷子,这个孩子所说的辣的这个菜,亲自尝一尝,然后跟孩子核对说:“哦,这个不是辣,这个是某种味道,是某种你不熟悉的味道。”那么这个孩子呢,她的自我价值感,自我评价不会因此而受到任何的影响。可是这个妈妈所说的话,大家来想一想,这个孩子内在会发生什么,对这个孩子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这个孩子可能会想,妈妈说,这个菜一点儿也不辣,里面都没有辣椒,小姨也这样说,那是不是我的感觉不对呢,是不是我错了呢?一定是我不对,因为妈妈是大人,妈妈什么都知道,小姨也是大人,小姨也什么都知道,我是个小孩,我什么都不知道,我还是不要说了。如果这样的过程,在这个孩子成长的历程当中多次发生的话,这个孩子慢慢地就不会(再)相信自己的感觉。还有另外的例子,大家都知道,在孩子两三岁的时候,我们觉得他不会吃饭,他拿不稳勺子,又不会使用筷子,所以当孩子吃饭的时候,有可能把饭吃得满身都是,满地都是。很多家长,尤其是爷爷奶奶,为了省事,为了让孩子多吃一点,然后我们就拿着勺子,追着孩子,喂他吃饭,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呢,一个孩子吃饱饭没有,是由谁决定的呢?大家都知道,其实小孩子,他的饭量相比成人来说要小得多,吃饱没吃饱,要由他自己来决定,一个人绝对不会让自己饿着,更不会让自己饿出毛病来。但是很多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相信孩子的这种判断能力,当我们追着孩子喂饭的时候,这个孩子吃多少,吃饱了没有,不是由他来判断,而是由我们成人来判断和决定。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也会渐渐学得不相信自己的感觉,他不知道自己到底吃饱了没有,那么在我所指导的一个幼儿园,就发生了这样的事情。老师就跟我提起来一个孩子的情况,这个孩子每次吃完老师所给他盛的第一碗饭还有菜的时候,这个孩子就会问老师一句话:老师,我吃饱了没有?我还要不要再吃?老师就觉得很惊讶,后来想想这个孩子的成长环境,她们也觉得可以理解了,因为这个孩子在家里是跟着姥姥长大的,不仅有姥姥,还有姨姥姥,两个姥姥带着这个孩子长大,她们在养育这个孩子的过程当中,唯恐孩子饿着、渴着、冷着、磕着,所以无微不至地照顾这个孩子。那我们可以想象得出,这个孩子在家里吃饭的时候,都是姥姥或者姨姥姥在喂他,所以他无法借助自己身体的感觉,去判断我到底吃饱了没有。当一个孩子不相信自己的感觉的时候,他长大以后,又如何能真正地相信他自己对事物的判断(呢?!),所以看起来这些事情,好像是很小很细微的事情,而实际上对这个孩子的完整人格的发展和成长,影响是非常大的,只是我们不知道,我们看不懂。那接下来我们来谈一谈情绪。谈到情绪,需要父母来支持和协助孩子的方面就更多了。在一个小孩子刚刚出生的时候,他只有一些基本的情绪,比如说满足,当他吃饱了奶,他就会很放松,很满足地躺在那里,很平静,也不哭也不闹,但是当这个孩子饿的时候,或者他拉了大便小便,自己又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的时候,这个孩子可能就会大哭大闹,然后直到有人帮他清理了他的身体,帮他换上干净的尿布,然后把他喂饱了,这个孩子又重新恢复到满足和放松的状态。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的情绪会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样化。在孩子1岁多2岁左右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些大的声音会使这个孩子吓一跳,惊吓这种情绪反应,已经出现了。还有生气,当他的玩具被别的孩子拿走的时候,这个孩子就会生气。还有好奇,当这个孩子发现一个自己从来没有见过的人,或者是物品的时候,他会一直盯着那个人,或者那个物品去看,这是一种好奇。还有像惊奇,包括愤怒,随着孩子的年龄的增长,一些混合型的情绪也出现了。比如说沮丧,当一个孩子被批评的时候,当一个孩子被忽略的时候,他会觉得沮丧,他会觉得愧疚,还有自责,包括对别人的埋怨、嫉妒等等,所有的这些复合型的情绪也出现了。那么在孩子成长的过程当中,作为父母,我们要去跟孩子核对,他的情绪反应是什么,我们要给他一个名称,要给他一个概念,让他知道他发生了什么。简单地来说,当一个孩子迅速地向前跑,而撞到一个物品跌倒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要跟他核对,哦,你摔疼了,你感到很难过是吗,如果你难过,你就哭一会儿吧,哭一会儿就不那么疼了,妈妈会陪着你。但是很多父母自己成长的过程当中,没有人来协助我们,去核对我们发生了什么,我们的身体发生了什么,我们的感觉发生了什么,我们的情绪发生了什么,所以多数时候,我们不仅不知道孩子有一个什么样的情绪,我们甚至连自己有一个什么样的情绪,我们也不清楚。所以当很多孩子在哭的时候,父母就会跟他说,哎呀,别哭了,别哭了,宝贝,妈妈给你买这个,给你买那个,给你买好吃的好玩儿的,妈妈带你出去玩,用转移孩子注意力的方式,来让孩子不哭不闹。而实际上,情绪也是一种能力,当孩子哭的时候,他的一些负面的能量,就通过哭的形式宣泄掉了,他的身体就可以正常地成长和发展。那当我们谈到孩子情绪的时候,我想更多的来谈一谈父母自身的情商,这个也是接下来我们要谈的一个主要的内容。当孩子哭泣的时候,他内在有一个悲伤,需要通过哭泣来宣泄的时候,父母所需要做的是协助、陪伴和同理他,但是很多父母都不接受孩子哭泣,我们有一个会员,她在保健所工作,她每一天要面对上百个孩子来打针,来抽血化验。她说在15年的工作经历当中,只见过一个妈妈和孩子好商好量,商量了大概半个小时,这个孩子才眼睛含着泪花,过来接受抽血化验,其他的孩子的父母,是怎么做的呢?很多妈妈都是摁着孩子,强迫这个孩子,去接受抽血,这样很疼的一件事情,而且当孩子哭的时候,妈妈会说,不疼不疼,没事没事!当孩子大哭的时候,妈妈反而有的时候,会指责这个孩子,哭什么哭,一下就过去了,一点儿都不疼!而实际上,无论是打针还是抽血,他一定是疼的,所以当孩子因为疼痛,而有一个情绪反应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允许孩子有这样的一个正常的情绪反应,如果我们不让他哭,那个疼痛可能要持续好久,如果孩子哭一会儿,也许疼痛的感觉更容易过去,也更容易被孩子接受。那么今天呢,我们就先谈到这里,接下来的一讲,我们再接着谈身体、感觉、情绪、心理、认知和精神的其他方面的发展,谢谢大家。

二观众朋友们,大家好,在上一讲当中我们谈到,孩子和孩子的父母的完整成长的历程。那么完整的成长,指的是完整人格的形成过程,它包括从身体到感觉、情绪、心理、认知、精神,以及心灵的完整成长,它包括所有的这些方面。那么在上一讲当中,我们谈到了身体、感觉和情绪的发展,接下来我们再谈一谈心理、认知和精神的发展。在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当中,在2岁半左右的时候,会出现一个非常明显的敏感期,在后面我们会谈到敏感期的概念,就是叫自我意识的敏感期,这个孩子会开始说“我”。在此之前,孩子多数时候都会用自己的名字来指称自己,他不会说“我”。那么在说“我”的过程当中,也有很多孩子,他会有的时候把“你”和“我”给弄混淆了。比如说,在我指导的幼儿园,有一个孩子,他有的时候想喝水,他就会说:“老师,我要喝水!”老师就说,“哦,你要喝水,那么老师来帮你倒点水。”这个孩子就说:“你帮你倒点水”,在他跟老师去核对倒水的时候,他就把“我”和“你”弄混淆了。那么随着孩子的成长,到3、4岁左右的时候,孩子已经可以完整地说出我、我的、我要什么、我不要什么,那么这个过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就是一个人的自我意识的产生,这是这个人意识到了他是一个独立的人,和别人是不一样的,和别人是一个有区别的个体,那么在心理的发展过程当中,有几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首先我们要来谈谈安全感。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来说,安全感非常重要,当一个人感觉安全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很放松,我们就可以很自在,我们就可以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用考虑到我要逃走,我要找一个安全的地方待着,所以我们真的很幸福,生活在这样一个安定团结的社会阶段,生活在这样一个和谐昌盛的国家。那么孩子发展过程当中,自我意识的出现,是非常关键的一个里程碑,也就意味着,这个孩子开始借助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形成对自己的认识,比如说他会觉得自己是一个乖孩子,听话的孩子,聪明的孩子,或者是怎么样的一个孩子,那么主要是因为父母或者是外公外婆、爷爷奶奶或者其他的重要他人,也就是家庭当中的其他成员,评价了这个孩子,比如我们常常会说,哎呀,这个孩子真有礼貌,这个孩子真乖,这个孩子真有修养,这个孩子怎么这么讨人喜欢,那么这个孩子因为这样的评价,就会形成一个对自己的一个良好的评价。那么很多父母也会对孩子说另外的评价,比如说我们会说,这个孩子怎么这么淘气,这个孩子怎么这么烦人,这个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这个孩子怎么这么麻烦,他怎么这么慢,他怎么这么笨等等。当我们这样去评价一个孩子的时候,孩子也会把这些评价吸收进来,变成他自己对自己的一个评价。那么当一个孩子总是听到负面的评价的时候,他的自我价值感的状况会怎么样呢?他会不会觉得自己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人,他会不会觉得自己值得拥有某些东西呢,他会不会觉得自己值得去做一些事情,去使用自己的权利呢?!可能当一个孩子总是被负面地评价的时候,这个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就愈加地低落。那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做《谁摔破了我们的罐子》,因为我们俗话有一句话这样说,当一个人他不懂得自爱、自尊、自重的时候,我们会说他破罐子破摔,那一个人为什么会破罐子破摔呢?一定是因为他的罐子先被摔破了,而通常我们不会去摔破自己的罐子,这个罐子指的就是自我价值感,我们不会自我先去贬低,一定是因为有人先贬低过我们,有人先伤害过我们,所以一个去伤害别人的人,一定是因为他先被伤害过,一个破罐子破摔的人,一定是因为有人曾经摔破过他的罐子,当他没有自我价值感的时候,当他不能够自我尊重,从而通过自我尊重,也尊重他人的时候,他的表现可能就是“破罐子破摔”。所以为了让孩子拥有自我价值感,为了让这个孩子自我评价很高,在养育孩子的过程当中,我们对孩子说话的时候,做事的时候,一定要谨慎,一定要小心。所以后来我还写了一篇文章,叫《孩子面前无小事》,那一会儿我们还会谈到吸收性心智,当我们谈到吸收性心智,大家就知道,为什么在孩子面前我们说话、做事都要小心谨慎。那么在心理层面的发展上,我们还要谈到的是渴望、信念和人格的发展,当一个孩子渴望在爸爸妈妈身边,爸爸妈妈陪伴着他长大的时候,这个渴望如果不能够被满足,这个孩子就会一直把这个渴望带着,携带着,一直到成年。比如说,现在在农村,有很多留守儿童,对于这些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最大的渴望是什么,可能就是在爸爸妈妈身边,无论爸爸妈妈在哪里,无论他们是过得什么样的生活,他们都希望能在爸爸妈妈身边待着,能每天见到妈妈和爸爸,所以对这样的孩子来说,未来他们在人际交往当中,可能会出现两个方面的极端。第一,是他们会极度渴望与人亲近,极度渴望与人有亲密的联结,要么他们就会不愿意亲近别人,因为在他们童年的时候,在他们小的时候,最亲近的人——父母,把他们抛在老家,扔给爷爷奶奶,或者是姥姥姥爷,自己在城市里面打工。所以这个孩子,他可能就会下一个结论说,当我跟这个人很亲近的时候,当我爱上这个人的时候,他可能会把我抛下,他可能会离开我,会抛弃我,所以他们会特别恐惧与人亲近,所以他们就会在这两个极端当中摇摆,这就会影响到他们的人际关系,人际互动,这也会影响到他们交朋友,谈恋爱以及结婚。那么我们还要谈谈,是信念。一个人的信念是什么呢?信念的基础,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相信,对自己的能力的肯定,对事情的进程的了解。当一个孩子了解自己能做什么,在事情进展的过程当中,他一步一步地能做到什么的时候,他就会产生自信和信念,他会相信自己可以把这件事情完成,他会相信自己把这件事情,可以做得很好。还有人格,当我们谈到人格的时候,我们可能要更多地去谈一谈,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父母所应该关注的焦点,应该是什么呢?我们是应该关注他健全人格的塑造,无限潜能的激发呢,还是我们要关注他知识的积累,技能的训练和资讯的收集呢?现在多数父母关注的其实是后者,很多父母会说,我的孩子学习不好,学习成绩下降了,他居然考了个B-,哎呀,他是怎么学的嘛,我们每天这么辛苦,让他上最好的学校,他写作业的时候,都不敢打扰他,我们全家人都不看电视,为了让他好好学习,他怎么只考了个B?!所以当一个妈妈这样说的时候,她所关注的并不是这个孩子健全人格的塑造,和无限潜能的激发,她更多关注的是,这个孩子学到了多少知识,或者呢,当我们把孩子送到某个兴趣班,我们把孩子送到兴趣班,去掌握某种技能,比如说弹琴、舞蹈,或者是掌握某种武术等等,这些只是技能的训练。技能的训练,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过程,在孩子某一个身心能力发展的敏感期,当这个孩子获得适当的训练,他就可以掌握某种身体的能力,也就是技能的基础,但是如果我们错过了,这个孩子人格发展的关键期,错过了他身心能力获得的关键期,可能这个孩子的人格发展,就会产生缺陷,出现缺憾,如果这个孩子的人格不够健全,即使他掌握了丰富的、大量的知识,这个孩子可能,对社会来说,他也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人物,我们举两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就是药家鑫和马加爵。药加鑫和马加爵考的大学都很不错,他们的认知发展真的是非常好,能考上这样的大学,说明他们真的很聪明,可是这两个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如何呢,他们的心理是否健康,他们的人格是否健全呢?在遇到一个突发性事件的时候,在遇到一个危机的时候,他们去面对和有效地处理这个危机的能力如何呢?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当一个人的人格不够健全的时候,就会影响到他的心理健康,当他的心理不够健康的时候,他就会出现很多的偏差行为。所以呢,一个不被父母接受的行为背后,有很深的原因,不仅仅是要纠正这个行为,我们更多的是要看到,是什么促动孩子有这样的一个行为,去进行这样的行为反应,那接下来我们简单地来谈一谈认知。因为在完整成长的所有方面当中,父母最为关注的是孩子认知的发展,但是认知的发展,它也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程,为什么这样说呢?一个小孩刚刚出生的时候,在他们头脑当中没有任何概念,他甚至不知道妈妈是哪一个,爸爸是哪一个,所以在养育这个小孩的过程当中,我们要给到这个孩子很多的丰富的概念,让这个孩子可以去指称一些物品,那么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当中,名词是一个孩子最先掌握的词汇,在我们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我们也常常会跟他说,这是妈妈,这是爸爸,这是苹果,这是牛奶,这是桌子,这是电视,这是门。当我们告诉他很多概念,孩子就知道了,对于他来说,这个新鲜的世界,里面每一种物品,都有自己的名字,就像他一样,每一个物品都可以用一个名称,一个概念来指称它,那除了概念的掌握以外,这个孩子的思维,也会得到很迅速地发展,在两三岁左右的时候,有一些妈妈,曾经问过我一个问题,说,老师我的孩子为什么,说话这么迟呢,或者她们会问,为什么我的孩子,他什么都知道了,可是当你问他,发生了什么事情的时候,他却不说,他只是哭呢?也有的孩子会在三四岁左右,会出现结巴,说话磕磕绊绊这样的情况,这是为什么呢?其实是在孩子的发展过程当中,他的思维发展的速度是很快的,可是他对词汇的掌握,对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他们的逻辑关系的掌握,是比不上思维发展的速度的,也就是说,这个孩子的思维能力发展起来了,可是他没有对应的、丰富的概念,同时呢,他也不明白,这些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所以他没有办法,把一件事情讲述得非常清楚、明白。这个时候,孩子就会感觉到很为难,或者他会很焦急,那么孩子的第一反应就是哭,因为他没有办法让别人理解他,懂得他,知道他要表达什么,知道他想要什么。那么在孩子接下来的发展过程当中,他的词汇量并没有跟上来,可是他的思维能力发展起来了,这个时候孩子说话,可能就会有词不达意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孩子说话,可能就会结结巴巴、磕磕绊绊,而我们的词汇已经很丰富了,我们可能能猜出这个孩子想说什么,或想要什么,这个时候父母能做的就是耐心地蹲下来,聆听这个孩子。而不是更加催促他,或者是误解他的意思,这会使孩子更加的焦躁,他更加没有办法去表达出他的想法是什么,他的需要是什么。那么接下来要发展的,就是逻辑推理分析综合的能力,在孩子的逻辑能力发展的过程当中,有几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他的逻辑水平,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在三岁左右的时候,很多父母都记忆犹新,孩子会不断地问为什么,为什么,这个是什么,那个是什么。当你回答了他的问题,他会有另外一个问题等着你,他会要打破沙锅问到底。这就是孩子的第一个逻辑能力发展的关键期,那么还有几个可以观察的明显的标志,比如说两三岁的孩子,他会对数的名字非常感兴趣,在上台阶的时候,在拿到一些吃的东西,玩的东西的时候,孩子可能会数,一、二、五、七、九,我们可能在心里会笑这个孩子,他数数的时候都不连贯,其实呀,孩子的逻辑思考能力,只能支持他做到这一步。也就是说,他的逻辑能力发展的第一个可以观察到的标志,就是他对数名开始感兴趣,他知道,这个事物有数量的差别了,但是他还不明白,数名和数量的关系,数名和数序的关系,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先后顺序等等,他都不明白。所以孩子在数数的时候,他不能够把数名和数量对应起来,也不能把数量和数的顺序对应起来,这是很正常的。有很多父母就急着去纠正孩子,说不对,你这样数就错了,你这样数不对,应该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对我们成人来说,这很简单,可是对孩子来说,这却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漫长过程。到四五岁左右的时候,孩子就能知道,数名和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他就会在数数的时候,把一个概念和量对应起来,那么再更大一些,孩子就知道,数与数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所以在这个时候呢,家长就可以带领孩子去超市购物,让他知道,多少钱可以买多少东西。所以在小学的时候,他们就开始学习元角分,那么在幼儿园,孩子的能力还达不到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的程度。所以如果我们拔苗助长,我们比较着急地想要孩子掌握更多的技能,如果您孩子的内在能力不支持,那是没有任何效果的。在学前教育机构毕业以后,孩子就要去掌握系统的知识。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里开设了很多的学科,孩子的内在能力,已经能开始支持他,去掌握所有的学科,所以在全世界各地,通行的做法是,孩子在六岁左右,七岁左右入学,而不是五岁,或者是四岁,进入小学来学习。因为孩子到六七岁左右,他的概念、思维、

逻辑推理以及分析和综合的能力,已经可以支持他去学习系统化的知识,那么专业技能的掌握,也属于认知发展的领域,专业技能的掌握,也需要孩子的身心能力予以支持。比如说孩子学外语,比如说孩子学弹钢琴。什么时间学外语更合适呢?有很多家长都会问我这个问题:三岁就让孩子学外语好不好,四五岁就开始学外语行不行,那我们说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来说,过早地让他暴露在多语言环境当中,对这个孩子的认知的发展,其实是不利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大家知道吗?爱斯基摩人形容雪的词汇,都有几十个,也就是说,在感觉、感受领域,它是非常细腻的,我们要有丰富的词汇,去形容我们细腻的感觉,和情绪感受,才能让别人真正地理解,我们对这个事物的认识,我们才能和别人有良好的沟通,所以在六岁甚至是八岁以前,对一个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母语的掌握。当这个孩子熟练地掌握了母语,他可以用母语,第一语言,去和别人沟通他细腻的感觉和感受,以及他的心理活动的时候,这个孩子才有基础去学习第二外语。所以在全世界比较通行的做法,也是在孩子九岁十岁左右的时候,让这个孩子学习第二门语言。大家知道,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的儿子,是从七岁开始学习中文的,这是有道理的,如果过早地来学习中文,那么布莱尔的儿子,可能英文的掌握的能力,就会稍逊一些。大家应该还知道瑞士这个国家,它是一个多语言环境的国家,它的官方语言有好几种,临近哪个国家的地区,他们的人民就会讲什么语言。所以在瑞士呢,有好几种语言,都是官方语言,都是通行语言。但是大家也知道,瑞士没有出过大文豪,瑞士没有出过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什么呢?就是他们过早地暴露在多语言的环境当中,他内在编码的转换过程,会比较困难。所以我们经常会听到,说一个会多种语言的人,他睡觉的时候,说梦话用一种语言,他跟人交谈,又用一种语言,他跟人吵架的时候,又用另外一种语言,那么他在内部要不断地进行这些语言编码的转换。对于一个成人来说,是没有问题的,可是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就是相当困难的一个过程。所以不要尽早让孩子去学外语,过早让孩子去学外语,孩子的内在,认知的能力是不支持他的。还有技能的掌握,很多父母在孩子四五岁的时候,就想让孩子学一种乐器,或者是弹琴跳舞,那么刚才呢,我们谈到孩子身体能力的发展,我们说在0-6岁的过程当中,孩子要在身体这个层面,有非常大的发展,那在一个人的一生当中,0-6岁,是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还有第二个,就是青春期,身体会有一个迅速地发展和发育,那么如果这个孩子的精细动作还没有发展出来,我们就让这个孩子去学弹琴或者是舞蹈,去学习这些技能,去掌握这些技能,对孩子来说,就是一个非常高的挑战。比如说,这个大提琴,拉大提琴的时候,一手执弓,一手握弦,在握弦的时候,手指的这个协调,这个动作,它就属于精细动作。如果孩子的精细动作能力没有发展起来,他实际上是没有办法很好地做到调弦这个技能的。那除了认知的发展以外,我们还想谈一谈精神的发展,人和动物的最大的区别就是人有精神生活,人有精神追求,人有精神境界,动物没有。那么一个人只有发展到精神这个高度,他才能是一个真正的人。大家可能都知道“狼孩”的故事,狼孩自小被狼叼走,但是母狼把她养大,这个孩子在被人类发现的时候,她已经十二三岁了,可是她完全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她只是一个“人形的野兽”。她不会说话,不会像人那样直立地行走,她也不会像人那样,借助容器来喝水,她所有的行为反应,都像一只狼,而且她像狼一样嚎叫,像狼一样吃饭,吃生肉,喝生水。直到她死去,这些科学家、心理学家也没能教会她一些简单的、人类所能掌握的技能,为什么呢?是因为这个孩子错过了从身体到感觉,到情绪感受,心理、认知和精神发展的所有的关键期,所以当我们谈到一个人的完整成长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来谈一谈一个完整的人,他一定要发展到什么高度,才算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美国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提出一个理论,叫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当一个人的基本需要,低级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高级需要,高一层级的需要才会产生。那其实这个理论非常容易理解,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饿着肚子,我们已经饿了好几天了,别说我们的心理会受影响,我们的情绪反应也一样会受影响,我们的反应速度都会降慢,因为我们的身体不支持我们迅速地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我们的血糖比较低,我们的大脑供氧不足,所以我们的反应就会很迟钝。那对一个饥饿的人来说,他心里所想的,唯一的想法可能就是,迅速地找到吃的,填饱肚子。而且如果一个人是偶尔的饥饿,他会有更多的需求,比如说,还要求食品是安全的,是美味的。所以当我们饥饿的时候,我们关注的焦点会放在我们的生理需求上,所以马斯洛说,当生理需求得到满足的时候,更高一层级的需求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那大家想一想,其实我们每个人确确实实都是这样的,当我们吃饱穿暖,有更多的钱来更好地生活的时候,我们会要求什么呢,我们会要求买一个很安全的房子,在一个安全的小区,治安很好的城市,治安很好的小区,然后我们买了房子以后,为了安全,我们还要装上防盗门,我们还要装上防盗窗,我们对安全的需要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其实对一个孩子也是一样的,当这个孩子吃饱穿暖,他身体上的所有的需要,都得到满足的时候,这个孩子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在一个安全的环境当中,去探索这个外部的世界。那在一个人成长过程当中,他不仅要探索外部世界,他也要借助对外部世界的探索,去认识自己的内在的世界,所以安全需要,它是一个内在的需要,当我们心理上感觉安全的时候,我们才能专注地去做一些事情,当我们感觉不安全的时候,我们唯一想的可能就是要逃走,或者是躲起来、藏起来。一个孩子也是这样。在我所指导的幼儿园,有一个孩子,他每一天都会拿着一个薄薄的小毛毯在手里面,走到哪里带到哪里。上幼儿园的时候,妈妈要把他送到幼儿园的时候,也要把他的小毛毯跟他一起送来。接他回家的时候,也要把那个小毛毯带回家,带他出去玩儿的时候,也要把那个小毛毯带着,这个孩子几乎是24小时这个毛毯不离身。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孩子内心有很多的不安全感,因为他的父母在他6个月的时候,就分开了,对这个孩子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这个孩子要么只有爸爸,要么只有妈妈,或者妈妈上班的时候,他只能和奶奶待在一起,或者是和姥姥待在一起,他总是在不同的人手里,被转来转去,对他来说,没有一个稳定的,或者让他感觉很舒适、很自在、很放松的一个环境。所以这个孩子心理上有很多的不安全感,而那个小毯子,是他唯一能够控制的、不会反抗他、不会评判他、不会拒绝他的东西。所以他就走到哪里,把这个能带给他安全感、温暖感的小毯子带到哪里。所以从这个孩子的行为上,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个孩子,他是没有安全感的。他内在的这种不安全感,使他对安全特别得需要。当他的安全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的时候,这个孩子的认知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我们待一会儿也会来谈一谈。那么当一个人的安全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他会产生更多的需要,比如说人际交往的需要,他需要有朋友,需要归属于一个朋友团体,需要有人认可他、接纳他、爱他,所以当安全的需要得到满足,我们的归属和爱的需要,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对于成人来说,如果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都得到满足,我们还有更多的需要,比如说我们需要社会承认我们的价值,然后我们有一定的地位,或者是有个头衔,走到哪里,人们都会认可我们,欢迎我们,尊重我们。对孩子来说也是一样,小孩子也需要被尊重。所以在学前教育、家庭教育领域,我跟很多父母都在沟通,这个新教育的理念,对待孩子,我们要给他爱和自由,还有尊重与规则。当一个孩子从小就被尊重的时候,他才能学会自尊,当他自尊的时候,他才能去尊重别人。所以当一个孩子自尊,也能够尊重别人的时候,当他上初中和高中的时候,我们就不需要再对他进行自尊自重的这样的教育了,因为他已经内化了所有的这些概念,他已经能够活出自尊和尊重了。那么对于成人来说,当我们所有的这些低层级的,或者是较高层级的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我们的最高层级的需要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我们想要把我们的潜能都发挥出来,想要去做一些事情,做一些自己真正喜欢,也有价值的事情,也能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事情。对孩子来说,也是这样,当一个孩子感觉安全,他感觉被别的小朋友,被老师接纳,他也会想要把他能做到的事情做到最好,在尊重、自由、爱这样的环境当中,孩子就能做到成为最好的自己,或者活出最好的自己。但是一个孩子如果没有爱、自由和尊重,不能够在这样的环境当中长大,他可能内心里充满了对爱的渴望,对安全感的渴望,对被人接纳被人尊重的渴望,他就没有办法把他全部的注意力,把他的焦点转移到实现自己所有的潜能上,发挥出他最大的能力上。他的焦点就会被转移,他的注意力就会被分散,那么马斯洛的需要层级理论,不仅指的是成人的发展,它同样也适用于孩子。关于马斯洛的需要层级理论,我们先讲到这里,接下来的一讲当中,我们会更多地来分析,孩子的完整成长,谢谢大家。

三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们这一讲,接下来继续谈一谈孩子的完整成长,从身体到感觉、情绪感受、心理、认知以及精神的发展,美国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所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和我们刚才谈到的完整成长的所有方面,其实是非常吻合的,当一个孩子在身体方面的需要都得到满足,他的感觉就可以得到长足的发展,他会想要在安全的环境当中尽情地去探索,所以我们会观察到,小孩子在一个很放松的环境中,他会爬高、上低,然后躲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面,然后再出来,在窗帘后面绕一绕,在沙发后背上爬一爬,在感觉安全的时候,这个孩子的所有的感觉,他身体的所有的感觉器官,都在充分地支持他去探索这个外部的世界,这个过程当中,孩子会获得什么样的能力呢,有的时候,我们都没有办法说清楚,那么当孩子感觉安全的时候,他也会有很多情绪上的需要,比如说,他需要妈妈把他抱在怀里,他不想要离开妈妈,去幼儿园,不想要离开温暖的家,去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所以在幼儿园,在学前教育机构,我觉得有一个做法,确确实实是需要商榷的,幼儿园的开学时间不应该是统一的,为什么这样说,在我所指导的幼儿园,每周只招收一个孩子,三岁左右的孩子,招收一个孩子入园,现在他们已经调整为两周接收一个新孩子入园,而不是像传统幼儿园那样,在9月份统一开学,二三十个孩子,一起进入幼儿园,然后小班的教室里面哭声一片,那么我所指导的这家幼儿园,它为什么要采取一周进一个新孩子,或者是两周接收一个新孩子入园呢,大家想一想,对一个三岁、两岁九个月、十个月的孩子来说,幼儿园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和家庭环境有着非常大的区别,这儿的小朋友,他都不熟悉,这儿的老师他都不认识,别说孩子了,即使是我们,我们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一个陌生的城市,我们都有很多的忐忑不安,有很多的不安全感,我们需要确认,我们所处的环境,是安全的,这些人是可以信任的,我是可以和他们交往的,这个时候我们才会放开手脚,孩子更是如此,所以在我所指导的这家幼儿园,他们不仅两周才进一个新孩子,还允许和鼓励家长在幼儿园陪这个孩子三天,同时会给这个孩子指派一个依辅老师,在孩子初入园的第一天、第二天和第三天,由依辅老师和这个孩子的妈妈,或者是爸爸同时陪着这个孩子,陪着他去熟悉这个环境,让他在这个环境当中放松,让他感觉很安全,让他愿意在安全和放松的前提下,去和小朋友们,有一定的交往,所以我们会观察到,有的孩子呢,他就会在这三天当中,会很放松,第四天当妈妈不陪他,只有依辅老师陪伴他的时候,有的孩子确确实实也会哭闹,也会很伤心,但是他会哭着跟妈妈说,妈妈,再见,因为他妈妈会跟他说一句话,说,宝贝,妈妈不在你身边的时候也爱你,他确认他始终是被爱的,爸爸妈妈不是把他扔在这个幼儿园不管了,所以他就能安心地在幼儿园里生活下去,这个幼儿园的每一个孩子,几乎都是这样过来的,而传统幼儿园的做法呢,是统一入园,大家可能会哭上一个礼拜,甚至两个礼拜,我自己的孩子今年13岁,我仍然记得,她初入幼儿园的时候,那个时候我还不太懂得爱和自由、尊重和规则的理念,所以也是把她送入一个普通的传统的幼儿园,孩子进入她们小班的班级的时候,所有的孩子都在哭,我的女儿本来没有哭,看到别的孩子在哭,触景伤情,她也哭起来了,惹得妈妈也是一步三回头,当我离开那个幼儿园的时候,也是觉得很放心不下,后来她一直哭了两个礼拜,然后刚好就到了十一国庆假期,在国庆假期的七天当中,在第四天的时候,她突然跟我说,妈妈,我想去幼儿园了,我知道,她已经能够适应了,而这个适应的过程,长达两周,在我所指导的这家幼儿园,孩子基本上用四天左右,就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可是我的女儿那个时候却用了两个星期的时间,她哭了整整14天,那么在孩子哭泣的时候,她的心理以及她的精神,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这个我们也没有办法知道,只有在她成年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情景的时候,她出现某些行为,我们才能根据这些行为来判断她在幼年的时候,曾经受到过什么样的影响,或者是伤害,所以马斯洛的需要层级理论,告诉我们在养育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当中,我们真的要在孩子面前谨言慎行,我们真的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爱的环境,自由的环境,尊重的环境,同时给这个孩子建立一些基本的规则,让这个孩子知道,他在哪里可以停下来,在哪里可以往前走,但是很多的父母,包括十年前的我,在我们自己成长和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对完整的成长,真的完全不了解,所知甚少,所以我们磕磕绊绊地长大了,我们身上充满了坑坑洞洞,小的时候被影响的那些没有得到满足的需求,没有被允许表达出来的情绪,都会成为我们心理上的坑洞,在我们成年以后,造成我们的行为偏差,所以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成长的过程,而不是单纯的智力成长的过程,智力的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之上的,当这个人的心智比较成熟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健全的人,那在企业管理领域,我们也听说过这样的说法,说一个有才有德,德才兼备的人,真正的人才是可以放心使用委任的人才,但是有才无德的人是很危险的,用这样的人,作为企业的领导者,他一定要小心,甚至要留好后路,因为他有才华,却没有道德标准,这样的人,很可能过几年,就会成为这个企业领导者的竞争对手,甚至会窃取他的商业秘密,甚至带走他的客户资源,而那些无德无才的人,要慎用,这样的人,可以作为普通的职员来选用,所以对一个人来说,心理的成熟,心理的健康成长,真的是非常重要的。刚才我们谈到了完整的成长和马斯洛的需要层级理论,是非常吻合的,当我们谈到完整的成长的时候,有一个概念,不可避免,我们一定要把这个概念谈清楚,就是敏感期,相信很多的家长,如果对孩子的教育非常感兴趣,可能也听到过这个概念,那么什么叫敏感期,敏感期指的是一个人在身心成长过程当中的某个关键期,也就是一个人获得某种身心能力的关键期,敏感期出现在一个人生命的最初阶段,也就是在0-6岁,这个阶段当中,会非常密集地出现很多的敏感期,当一个人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去吸收环境当中的某一事物,或者多种事物的特质,并不断地重复实践,促进身体、感觉、情绪、心理、认知和精神的发展,我们就可以把这个阶段称为关键期,或者是敏感期,那么敏感期,是一个人内在生命发展规律的外在表现,所以当我们想要很好地支持我们的孩子完整的成长,我们就必须要了解敏感期。除了敏感期这个概念以外,另一个我们必须要了解的概念,是吸收性心智,儿童的心智是吸收性心智,蒙台梭利在他的著作当中,充分地阐述了这一概念,也就是说,儿童对环境当中的某些特质的吸收和学习,和成人的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成人在面对一项新的事物的时候,总是会借助旧的经验、以往的知识体系来学习和吸收,我们可以把这种方式,叫做拣择性吸收,也就是说,我们过去所习得的经验,或者是知识,就像筛子一样,筛掉了那些我们不懂得的,我们不感兴趣的,我们不喜欢的,我们认为是神力怪说的,是奇怪的言论的,把这些东西都筛选掉了,所以当一个人不能够有空杯的心态,有开放的胸怀的时候,一个成人的学习是非常缓慢的,而儿童是完全不同的,在0-6岁,儿童会毫无拣择地全部的吸收他所处环境当中的所有的因素,或者是特质,所以吸收性心智指的就是儿童从环境当中,无拣择地全面的吸收信息,将外部世界全部摄入,内化为自己的心智的这种能力,我们就把它叫做吸收性心智,这种自然吸收和创造性的学习能力,是成人所没有的,所以在孩子面前,我们经常会觉得自愧弗如,我们会觉得,我们的记忆力不如儿童,我们会觉得,我们学习的速度不及儿童,儿童在1-2岁,基本上就能掌握一种语言,在两岁多,孩子就可以用母语,和父母进行无障碍地交流,在三四岁的时候,他就可以熟练地使用母语,和所有的人去交流和互动,但是我们学外语,学了多长时间,我们的外语水平如何呢,作为心理学的研究生,我学外语学了十几年,但是当我遇到国外的朋友,我们在一起交流的时候,还要半英文半中文,两种语言混杂着来使用,才能让对方明白自己的意思,所以吸收性心智使儿童迅速地在短短的时间当中,五六年的时间当中,吸收大量的信息,而成人的拣择性心智,使我们的学习速度非常得缓慢,使我们的学习能力大大地下降,那在这里,我们就要谈一个家庭教育的误区,也是在孩子成长过程当中,在父母自身成长过程当中,经常会存在的一个误区,很多父母认为小孩子不懂事,他那么小,他能记得什么呀,反正我自己六岁之前的事情,我都不大记得,所以童年的记忆,无关紧要,即使把他放在爷爷奶奶家,即使我们对他不够好,他也不会记得,他长大以后,照样会跟父母很亲密,照样会孝顺父母,如果在我们成长过程当中,我们的认知发展得很好,我们受到了很好的品德方面的教育,是的,我们会非常孝顺父母,但是在心理上,我们是不是真的会觉得,跟爸爸妈妈仍然那么近,那么亲密呢,昨天跟几个朋友,我们在一起吃饭,他们并不是心理咨询师,也不是这个领域的专业人员,其中一个妈妈就谈到这个问题,她说我身边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就是孩子小的时候,没有在爸爸妈妈身边长大,跟着爷爷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或者是其他的人,爸妈因为工作的原因,因为其他的原因,把孩子放在老家,直到六七岁,才把这个孩子接回来,父母就觉得,跟这个孩子总觉得隔了一层,有一个妈妈,她有两个孩子,老大没有跟在她的身边长大,老二是一直跟着她长大的,这个妈妈就跟朋友谈起来,这两个孩子的区别,妈妈就说,我打这两个孩子的时候,这个妈妈就说,当我打这两个孩子的时候,打老大,我从来不心疼,打完老二,我就觉得可后悔了,可心疼了,然后给两个孩子买东西的时候,给这个老二,买什么我都舍得,买什么我觉得都可以,都应该,都值得,我都愿意给他买,可是给这个老大买东西的时候,我总是觉得,哎呀,不要给她买这么贵的吧,她过两年就长大了,就穿不上了,就用不了了,她说我给这个老大买东西的时候,总是不舍得,总是犹豫再三,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在这个老大成长的过程当中,在母子建立亲密联结的关键期,孩子不在妈妈的身边,孩子的心和妈妈的心没有真正地联在一起,而这个老二呢,在妈妈的身边长大,她和妈妈建立起了天然的亲密的母子联结,那么对成人尚且如此,不把这个孩子带在身边,总觉得心与心,好像隔着一层,对孩子更是如此,在这近十年的心理咨询的工作当中,在这个心理咨询师的生涯当中,我遇到太多这样的案例,有很多妈妈没有把孩子带在身边,而是因为工作,因为经济的原因,把孩子放在老家,当孩子在五六岁,七八岁,四五岁,回到父母身边的时候,这个孩子和妈妈就不够亲密,这个孩子有很多事情,就不愿意跟妈妈去谈,为什么呢,因为妈妈错过了孩子和母亲建立亲密联结的关键期,所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当中,所有的敏感期都不容错过,那么处于特定敏感期的孩子呢,他会对某种特定的事物,或者是敏感对象,有匪夷所思的执着,他会不厌其烦地自发地重复去做这样的事情,我们在孩子身上,可以很多地观察到这种情况,那么如果在特定的敏感期,孩子得到了环境的支持和充分的操作训练,孩子的某种身心能力就会得到充分地发展,但是一旦错过了这个特定的敏感期,某一特定的能力,就会遭到难以逆转的损害,可能在这个孩子长大以后,就要花极大的力气,才能得到部分的弥补,因此如果我们错过了,孩子的某个身心能力发展的敏感期,真的可能就会对孩子造成难以逆转的影响,甚至是伤害,所以作为父母,我们能为孩子做的最好的事情是什么呢,不是给他买很多好吃的,好玩的玩具,或者是给他买昂贵的衣服或者是书包、文具,我们能为孩子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认识和了解敏感期概念,接纳和提供支持环境,让这个孩子在敏感期这个阶段当中,充分地会发展他的各种身心能力,然后让他在成人以后,长大以后,发挥出他所有的潜能,所以没有什么比自然的生命力和意愿更有力量的了,孩子就是要发展这些,即使父母不同意他做,他也会执拗地说,我就是要这样做,我就是要去学这个,去玩那个,去跑,去跳,去探索,如果我们不允许孩子那样去做,我们就在阻碍他的身心能力的获得和发展,孩子的敏感期,在0-6岁,会非常密集地出现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对孩子的敏感期的发展,一定要有一个真正的了解,可以把敏感期按照年龄阶段来划分,当我们谈到敏感期的时候,我们既可以按照孩子的年龄阶段,来划分敏感期,也可以按照敏感期的种类来划分,大家来看一看,我这里列了一张表,在这个表当中,我们把0-6岁的比较大的、容易观察到的敏感期都罗列出来。

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在0-6岁,他有很多的发展任务,在0-2岁半左右的时候,孩子的敏感期会集中在身体这个层面上,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先是有关视觉、眼睛的能力,口、手、走、空间、细小事物以及秩序和模仿的敏感期,然后是自我意识和审美的敏感期,会出现一点点苗头,也就是说,会出现最初的审美,或者是自我意识的敏感期表现,那我们可以来简单地解释一下,为什么会把这个视觉、口和手的敏感期也罗列出来,可能大家不知道,在心理学界,有一个著名的实验,当一种生命幼体出生的时候,他的视觉是非常脆弱的,甚至我们有很多父母会说,孩子在满月之前,可能他看到的东西是很有限的,那么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就是在一个婴儿刚刚出生之后,用一块黑布蒙上他的眼睛,如果蒙了一段时间,比如说几天时间再解开这个黑布,这个婴儿的视力,可能就永久地丧失了,也就是说,他已经错过了视觉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以后也不可能再恢复,就造成了难以逆转的伤害,口和手的敏感期,我们非常好理解,大家都知道,对于一个婴儿来说,他唯一能掌控的他身体的器官,是他的嘴,是他的口,所以婴儿在四五个月,五六个月的时候,你给他什么东西,他都会用手抓住,然后送到嘴里去,也就是说,对于婴儿来说,口不仅仅是进食的器官,更是一个很重要的认识世界的感觉器官,探索器官,也就是婴儿在用口来探索世界,来认识世界,可是很多父母的做法是什么呢,就是当孩子把什么东西都放到嘴里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脏、不卫生,哎呀,会影响孩子牙齿的发育,将来牙齿就长得不整齐了,所以我们就会把孩子的手,从嘴里拿出来,把他放到嘴里的东西,给他抢出来,甚至是强迫性的给他拔出来,如果这样做,就会造成孩子口、手的敏感期,发展不足,也就是对应的身心能力,发展不足,曾经有一些妈妈来找我咨询,她们会说,艾瑞老师,我的孩子都七岁了,八岁了,上小学了,他为什么还是吃手呢,他的手指甲从来都没剪过,都是他自己啃光的,然后我就会问她,在孩子小的时候,在婴儿阶段的时候,当孩子把什么东西,都放到嘴里,去尝,去探索,去认识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她说,那时候就觉得太脏了,不能让她老吃手,会影响牙床发育,所以就会把他的手拿出来,把他放在嘴里的东西拿出来,我说这是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孩子吃手,或者啃指甲的一个主要原因,也就是孩子口和手的敏感期,没有发展好,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孩子可能遇到了一些压力,他感到很焦虑,他的焦虑的情绪,无法得到宣泄,或者是解决,所以这两个原因加起来,孩子就会常常地吃手,啃指甲,甚至是把铅笔头放在嘴里面,啃铅笔头,甚至我见过有的孩子,见什么啃什么,在我所指导的幼儿园有一个孩子,三岁多,一个小女孩,在最初进入幼儿园的时候,她几乎是见什么啃什么,她不仅啃手

啃衣服,她也会吃她任何触碰到东西,有的时候还会啃门,有的时候会把地垫,拿在嘴里啃,有的时候还会把教具,放在嘴里啃,她所接触到的东西,从她手里交出来的时候,上面都会留着牙印,后来妈妈就很困惑,说老师,我的孩子怎么了,她为什么老是啃东西,吃东西,我说解决方案很简单,你给孩子买安抚奶嘴,去让她自己去挑选两个,她喜欢的安抚奶嘴,每天早上送幼儿园的时候,就让她带着安抚奶嘴来,晚上睡觉的时候,就让她含着安抚奶嘴睡,然后出去玩的时候也让她带着,这个妈妈很听话,她带着孩子去买了安抚奶嘴,这个孩子就带着安抚奶嘴,来上幼儿园,睡觉的时候也带着,过了一段时间,我们就会发现,这个孩子慢慢地,她会在工作的时候,把安抚奶嘴放在一边,她不仅不再吸、吮、咬那个安抚奶嘴,她也不咬教具了,也不咬任何她拿到手里的东西了,但是她偶尔间歇地还会把安抚奶嘴衔在嘴里面,跟你谈话的时候,她也会衔着安抚奶嘴,可是再过了一段时间,这个孩子不仅不啃不咬任何的东西了,安抚奶嘴也不需要了,也就是这个孩子自发地又回到了口和手的敏感期,去发展她的一些身心能力,她现在已经具备了所有的那些能力,她就开始用更多的能力,来认识和探索世界,而不需要再依赖她的口和手了,那么在两岁半左右,孩子会出现一个非常关键的敏感期,叫自我意识的敏感期,在这个敏感期,有一些非常典型的表现,比如说一些孩子会说,这是我的,他会把无论是属于他的,或者不属于他的东西,都据为己有不愿意分享,有很多妈妈跟我咨询,说,老师,我的孩子怎么这么自私呢,我们家里没有自私的人,为什么他什么东西,他都说是他的,连别的小朋友的东西,他都要据为己有,而且他自己的东西有很多,我们给他买了那么多,他都不愿意分享呢,我就跟这些妈妈们说,我说在这个年龄阶段,在这个敏感期出现的时候,千万不要要求孩子,去跟别人分享,因为对他来说,那个物品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个东西属于他,而他刚刚发现,他是一个与别人不同的独特的个体,所以当我们懂得,孩子在哪个年龄阶段出现了什么样的敏感期,我们就可以对应地来支持孩子这一敏感期的发展,我们就不会影响到孩子身心能力的获得,也不会影响到孩子人格的健全,这一讲,我们就讲到这里,在下一讲,我们会接着来分析敏感期,谢谢大家。

四观众朋友们,大家好。在前面几讲当中,我们谈到孩子的完整成长是从身体开始,然后要发展他的感觉能力,还有情绪反应能力、心理能力、认知、精神,以至于到心灵,那么如果父母不懂得孩子完整成长的历程,也不懂得什么叫敏感期概念的话,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当中,就会错失良多,那么在谈到敏感期概念的时候,我们已经明确地说明敏感期是孩子某种身心能力获得的关键期,我们现在按年龄阶段,来看一下孩子会经历哪些敏感期。在前面一讲当中,我们谈到了如果按年龄阶段来解读孩子的敏感期的话,从出生开始,孩子就会经历一系列的身心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在0-2岁半左右的时候,孩子会经历视觉、口、手、走、空间、细小事物、秩序、模仿以及自我意识和审美的敏感期。谈到审美的敏感期,有的家长可能会说,那么小的小孩,他会对美有概念吗?他会有审美的需要吗?家长朋友们可以回顾一下,我们孩子成长的历程当中,在2岁半,2岁6个月左右,如果你给他一块不完整的饼干,孩子的反应会是什么样的,如果你给他一个不完整的食物,或者是玩具,他会有什么反应。我们可以看到,有的孩子就会大哭大闹,或者呢,妈妈给孩子一个苹果,妈妈觉得苹果太大了,孩子又吃不完,然后妈妈说,宝贝,妈妈先咬一口,孩子也许会没有什么反应,看着妈妈,但是当妈妈咬了一口苹果以后,孩子可能马上就会大哭大闹,这就是审美的敏感期,也就是说,孩子对食物和玩具的要求,是要求它们是完整的,当妈妈咬了一口苹果,那个苹果就变得不完整,这就是审美发展的初级阶段,所以我们不要小看小孩子,觉得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其实小孩子他什么都懂,他的智慧要比我们多很多。2岁半到3岁期间,孩子会经历一些非常关键的敏感期,比如说,自我意识的敏感期,孩子会经常说“我的”、“这是我的”、“我要什么”、“我不想让你动我的东西”,也许他还不能这么明确地表达,可是孩子已经开始更多地说“我的”和“不”,很多父母到孩子这个敏感期的时候,就非常的苦恼,以前说什么都可以,让他做什么,他都会照着做,但是到了3岁左右的时候,孩子总是说“不”。曾经有一个老师,跟我提到过一个孩子的例子,那个孩子4岁左右,她以前在传统的幼儿园,后来妈妈因为孩子尿裤子,就把孩子转到“爱和自由”理念的幼儿园,这个孩子到了这样一个爱和自由的环境当中,身体有很多的放松,她尿裤子的情况并没有停止,持续了很长的时间,后来有一段时间,老师发现,这个孩子每天都在说“不”,她每天会说很多“不”,“我不要这样做,我不要那样做,我不要吃饭,我不要睡觉,我不要出去玩儿”。然后老师会发现,当老师想要邀请她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老师还没有开口,这个孩子就说“不”,老师最初也很困扰,后来发现,经过几个老师的讨论,发现这个孩子在自我意识的敏感期,大家都释怀了,也非常能够接纳这个孩子说“不”了。我们遵循着孩子内在发展的规律来养育他,孩子就一定会发展得非常好,那么在3-4岁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孩子要经历一系列的敏感期,其中有一个敏感期,可能很多家长朋友也会感到非常的困惑,就是“诅咒的敏感期”,为什么孩子在三四岁的时候,有的时候他会说一些强而有力的语言呢,比如有的孩子会骂人,有的孩子会说,我要把你塞到混凝土搅拌机里,我要把你扔到马路上,我要用刀把你剁成几段,孩子为什么这样说呢?在3岁以前,这个小孩子,他的力量是很弱小的,他想去的地方不能去,他想做的事情他也做不到,必须要爸爸妈妈带着他,必须要爸爸妈妈帮助他做很多事情,可是到了三四岁,孩子会发现,自己的能力增长了,自己的身体能力增强了,他就想要运用自己的力量去控制别人,而他发现,语言是很有力量的,尤其是那些强而有力的语言。我曾经遇到一个例子,一个孩子的妈妈跟我说,我的孩子才三岁多,他怎么都学会骂人了,我说发生了什么情况,孩子的妈妈说,有一天孩子从幼儿园回来,然后我让他在客厅里玩儿,我就去厨房里做饭,哎呀,忙着做饭,哪有空去陪他玩儿呢,孩子叫了我好几遍,我都没有办法去陪他,我就跟他说,宝贝,你自己玩一会儿,妈妈要做饭,后来孩子就跟我说,妈妈王八蛋,哎呀,我就很生气,这个孩子在幼儿园,怎么学会骂人了呢,我们家没有人骂人,他一定是在幼儿园,跟别的小朋友,或者是跟老师学的,然后妈妈就放下手里的活,走到客厅,蹲下来问孩子说,孩子,你为什么说王八蛋呢,孩子就说,在幼儿园,我们班的那个小朋友跟老师说王八蛋,老师就蹲下来,陪他了好半天,我也想让妈妈陪着我,我叫你好几声,你都不来,所以我也想让你(就像)老师陪着那个小朋友一样,我也想让你陪着我,所以我就说,妈妈王八蛋,那么从这个例子我们来看,孩子他懂不懂王八蛋是什么意思呢,实际上,三岁多的孩子,他是不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的,他只是想要吸引妈妈的注意力,而且他发现别的小朋友说这句话的时候,老师就会走过来,蹲下来,陪着他,跟他交谈良久,而妈妈也是听到这句话,就走到他的身边,陪着他,跟他交谈了良久,所以如果孩子骂人的时候,孩子说这种强而有力的语言的时候,我们纠正他,我们甚至批评他,孩子的这种行为,就会被加强,有一句话说,凡抗拒的都会持续,凡抗拒的都会被加强,如果孩子到了这个诅咒的敏感期,我们不想让孩子学会骂人,在以后的(生活)历程当中,都去骂人的话,那么当孩子说这些强而有力的语言的时候,我们要么可以不予反应,要么可以跟他说,我不同意你这样说,请你换一种方式,这是粗野的语言,那么我们的孩子就知道,什么是可以说的,什么不可以说,我们没有抗拒他,他说这种诅咒的语言的行为,就不会被加强。在逻辑思维的敏感期,三四岁的孩子会有另外一个表现,他会对数量与数字的关系,产生强烈的兴趣,他会不停地想要把玩具摆成一排,给他们排排坐、分果果,其实这也是孩子逻辑思考敏感期的一个典型表现。这个时候呢,作为家长,我们要提供比较多的素材,让孩子去锻炼他对数量的敏感。在绘画的敏感期,这个时候,我不建议家长给孩子报一个绘画班,让孩子去学一些技巧,我们来举一个例子说。孙瑞雪老师曾经在她的书里面,提到过她儿子身上发生的一件事情,在孙瑞雪老师最初做“爱和自由”的教育实践的时候,她的儿子还在传统的幼儿园读书,后来(孩子)回到家里,孙瑞雪老师发现,她儿子到了绘画的敏感期,每天都要求要拿一张纸画画,而这个孩子画画的时候,会在纸上先画一道线,而且妈妈观察发现,这个孩子每次画画的时候,都会先在这个纸上画一条直线,妈妈就很奇怪,就问儿子说,儿子,你为什么在这张纸上要先画一条线呢?孩子就说,这是地平线,这是我们老师教的,老师说,画画的时候,先画地平线。孙瑞雪老师当时感到非常的震惊,她说,正是因为老师告诉孩子要先画什么,后画什么,要这样画或那样画,孩子的思维就被禁锢了,他的创造性就很难得以发挥。在2010年,我到蒙台梭利国际学校去参观的时候,老师给孩子上了一堂绘画课,我参观了整个绘画课的过程,我发现老师没有教给孩子任何的东西,老师只是给孩子示范了怎么样用棉签从颜料里面蘸取不同的颜色,然后把三种颜色混合成不同的其它颜色,然后孩子们就开始自己创作的过程,有的孩子会用点的方式来画,有的孩子会画线条,有的孩子会画图形,有的孩子会把整张纸都涂成某一种颜色,老师在旁边细细地观察,微笑着收下每一个孩子的画作,后来在这节绘画课结束的时候,这个老师跟我交流说,我唯恐自己说了什么话,限制了孩子的思维,让孩子只照着我的模式来作画,我当时特别得震惊,我感觉到老师对孩子的那种尊重,对孩子创造性的那种小心谨慎(的保护)。老师这样去养育这个孩子,教育这个孩子,这个孩子的潜能,他的创造性,就可以充分的发挥出来。那么在三四岁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还有一个关键的敏感期,叫人际关系的敏感期,也就是说,在三岁左右,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诞生期,在0岁的时候,孩子从妈妈的身体里分娩出来,在身体上获得了独立,他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可是他的身体能力还没有发展起来,他还不能自己走、站、坐、爬,去做很多的事情,到三岁左右的时候,孩子的身体已经可以做所有的这些动作,可是孩子在其他方面的能力,还没有发展起来,甚至孩子刚刚意识到,他真的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