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棨昌先生与《故都变迁纪略》_第1页
余棨昌先生与《故都变迁纪略》_第2页
余棨昌先生与《故都变迁纪略》_第3页
余棨昌先生与《故都变迁纪略》_第4页
余棨昌先生与《故都变迁纪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余棨昌先生与《故都变迁纪略》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名人文化别具特色,这里不凡有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历史学家、作家、诗人、书法家、画家、摄影家、美术评论家、文物收藏鉴赏家、艺术表演家……在这些名人之中,还有一种特殊的群体,他们或许在政坛上风云一时,但退出政坛之后以著书立说授业为生,还在文化领域之中颇有研究。像曾在西海北沿短住过的余棨昌先生就是其中一位。余先生在民国初年不仅担任过大理院院长的职务(相当于后来的最高法院院长),还著有《民法亲属篇》、《票据法》、《民法要论物权》、《民法要论总则》的法律专著。余先生还编写了介绍老北京风土人情的十卷本的《故都变迁纪略》。该书还成为研究老北京历史的学者们案头必备的参考书目之一。余棨昌先生(1882——1949),字戟门,浙江绍兴人,生于北京,民国时著名的法学教授。1902年,余先生以京师大学堂高材生的资格选派日本留学,1911年,毕业于东京,回国曾任户部主事。民国成立之后,历任法制局参事、司法官惩戒委员会委员、司法官训练处兼法典编纂委员会顾问、大理院民二庭庭长、大理院院长兼推事、司法讲习所所长、修订法律馆顾问。1923年至1927年间任大理院院长兼司法官惩戒委员会委员长、修订法律馆总裁。1925年至1926年间起草《民律总则》。国民南京政府成立之后,退出政坛,以教学与著述为生。著有多部法律专著。另外余先生还在朝阳大学、北平大学法学院、北京大学兼任法律系教授。纵观余先生的一生,有人这样称余先生为“中国近代法学的奠基人之一”。除了对中国近代法学的突出贡献外,笔者在查询有关资料时,曾查到了这样一条线索。余先生在民国初年时,为振兴北平书法绘画事业的开拓者之一。1915年,由书画家余绍宋先生牵头,会同司法部的同仁林宰平、梁和均、胡子贤、杨劲苏、孟莼荪、余棨昌、蒲伯英等十余人,邀请江南名画家汤定制先生指导,成立了“宣南画社”,从事交流、鉴赏书法绘画作品活动。受其影响,1920年5月,由金城、周肇祥先生组成了“中国画学研究会”,1925年由溥雪斋等先生组成了以满族宗室画家为主的“松风画会”,1927年由金开藩先生为首和金城先生入室弟子为骨干的“湖社画会”,形成了在上世纪二十之三十年代北平书法绘画艺术的最为鼎盛的时期,并产生了一大批领军人物式的艺术大家。根据大卫•季德的《毛家湾遗梦》一书记载,余先生曾长期在毛家湾居住。这所院子有百余间房子组成,院子里还有走廊和花园。余先生在这个院子居住,可能和当时他担任大理院院长有关。大理院为清代末年开始设置的最高审判机关,相当于后来的最高法院,由大理寺改称而来。民国以后,北洋政府继续沿用。直到1929年,国民政府才将大理院改称为最高法院。50年代初,余家搬走之后,这所院子曾一度为东北行署驻京办事处住地。1953年后,前国防部长林彪住进此院。据什刹海研究会编辑的《什刹海志》载:1941年,余先生在位于西海北岸的原西水关5号(后改为西顺城街60号)的太平庵内,设置余氏宗祠。太平庵为明嘉靖十年(1531)工部任给事中王聚洲所建,最初叫“滇省香水院”。在房屋修缮过程中从院中挖掘出一块刻有“太平庵”文字的石质匾额,因此改叫为“太平庵”。明万历七年(1579)、崇祯七年(1634)和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重修。庵内有正殿三间,南北配殿各三间。庵内原有明崇祯七年(1634)立的《重修太平庵记碑》和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正月立的《重修天仙太平庵记碑》。在康熙七年立的碑后面,题有“太平院”三个字,由此推测,“太平院”为“太平庵”又一叫法。1928年,北平市社会局寺庙普查登记时,太平庵有泥像三尊、他庙移来泥像五十四尊,供桌一张。另有石碑一座,木匾一面。榆、柳桑树各一棵。1936年,北平市社会局再次进行寺庙普查登记时,该庵有房屋三间,庙内法物有佛像六尊,磬一口,另有石碑一座。在1936年时,太平庵已经变成了家庙。洋政府继续沿用。直到192年9,国民政府才将大理院改称为最高法院。50年代初,余家搬走之后,这所院子曾一度为东北行署驻京办事处住地。195年3后,前国防部长林彪住进此院。据什刹海研究会编辑的《什刹海志》载:194年1,余先生在位于西海北岸的原西水关5号(后改为西顺城街60号)的太平庵内,设置余氏宗祠。太平庵为明嘉靖十年(153)工部任给事中王聚洲所建,最初叫“滇省香水院”。在房屋修缮过程中从院中挖掘出一块刻有“太平庵”文字的石质匾额,因此改叫为“太平庵”。明万历七年(157)、9崇祯七年(163)4和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重修。庵内有正殿三间,南北配殿各三间。庵内原有明崇祯七年(163)4立的《重修太平庵记碑》和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正月立的《重修天仙太平庵记碑》。在康熙七年立的碑后面,题有“太平院”三个字,由此推测,“太平院”为“太平庵”又一叫法。192年8,北平市社会局寺庙普查登记时,太平庵有泥像三尊、他庙移来泥像五十四尊,供桌一张。另有石碑一座,木匾一面。榆、柳桑树各一棵。193年6,北平市社会局再次进行寺庙普查登记时,该庵有房屋三间,庙内法物有佛像六尊,磬一口,另有石碑一座。在193年6时,太平庵已经变成了家庙。年1,余先生在《古都变迁纪略》记载了在太平庵设置余氏宗祠的过程。“先是予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冬得王良常先生书诸暨余氏祠堂碑,铭为清御史余缙所做。予得之狂喜。盖我会稽余氏迁自诸暨,此碑即我本宗祠堂之碑故也。翊年,又得此庵地,庵荒废已久,颓殿仅存,亟修葺之,改为家祠。临湖筑楼筑楼数楹,以为祭馀饮饯之所。旧有昆卢佛像仍供奉殿中。重镌诸暨祠堂碑铭,螫于东壁。复求洪铸生同学前辈为记,螫于西壁。祠额仍复写太平庵三小字。已扑旧碑重树立院中,以存古迹。”余先生还在《古都变迁纪略》还收录了芜湖洪铸生与宁津李响泉两位先生的二首诗。其中洪铸生的诗为:“敬瞻庙貌净湖旁,御史宏规绍暨阳。三百年来几沧海,四千里外两祠堂。世承阴德门斯大,地接清流泽益长。渐见风烟长乔木,新枝应比旧枝强。净业珈蓝迹已遐,太平庵小锡名嘉。一楼景纳湖全面,三亩基开族万家。宅泛鸥波张钓叟,亭传虾菜李长沙。谿山大好无南北,疑是何郎访若耶。(注:先生曾与何燮候前辈游诸暨,故云。)”余先生在《古都变迁纪略》自称为:临湖而建的小楼为“祭馀饮饯之所”。也就是祭祀先祖之后,余先生或宗族们饮茶就餐和休憩的地方。但笔者认为余先生把这栋小楼说成是“祭馀饮饯之所”,大有推诿之意。这栋小楼被余先生叫做“濯梦楼”。在《北平余氏宗祠记》记有:“登斯楼也,泛湖烟景,近纳于槛楹,西山爽气,远挹于几案”等文字。因此,这里肯定还含有几分借景明志之意。自称为“怡园老人”的余先生,仕途上并不得志。19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被称为旧官僚的他,只能以著述和在大学讲授法律知识为生。蛰居于毛家湾的并没有心灰意冷,而是以著述和授课为乐。先后编写了《民法亲属编》、《票据法》、《民法要论物权》、《民法要论亲属》、《民法要论总则》,还与人合编了《使用司法令辑要》等法律专著。有意思的是,余先生在《故都变迁纪略》自序的结尾部分,特意注明“民国三十年岁辛巳七月廿四日怡园老人记于积水潭濯梦楼”。由此看到,“濯梦楼”还是余先生著述之所,也就是余先生的书屋的斋号。笔者通过《古都变迁纪略》发现,余先生还是对北京城颇有研究的专业人士,194年1出版的《故都变迁纪略》是余先生历年来研究北京史成果的总汇。这本书记录了从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至193年7日本侵略者发动卢沟桥事变期间的北京变迁历史。其中名域及城垣一卷、皇城一卷、内城四卷、外城两卷、郊坰一卷,共十卷。余先生在自序中道出了写这本书的初衷。“近见报章有征求街巷旧名者,故老凋零能知往事者盖已寡矣。更百数十年此庄严闳丽之故都其遗迹,或至湮没而莫可稽考。不亦大可概乎。爰不揣简陋,就平日所见闻,撰次故都变迁纪略。不敢妄逞臆说而务求详实,亦不敢征引繁琐而务求简明。庶志故都者有所考镜访古者,便于浏览云尔。”也就是说余先生通过笔记体的方式,简明扼要地介绍北京城的历史变化,想为研究北京历史的学者们提供一些参考。笔者在阅读《古都变迁纪略》中感受颇深。虽然余先生在介绍北京城区某个地方时略施笔墨,但还是记录下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事情。比如,余先生在《古都变迁纪略》有这样的记载:“南北长街之间东西横亘一街为西华门大街。为由大内通西苑之路。南花园在西苑门外。明时为灰池。种植瓜蔬于炕洞内烘养新菜,以备春盘荐生之用。立春日进鲜萝卜,名咬春。清改为南花园杂植花树,浇灌培植苏杭所进盆景。又于暖室烘养芍药、牡丹诸花。每岁元夕,送入大内陈设。又于秋时收养蟋蟀至灯节。置于之鳌山灯内,以听蛰.今其地并归市立女子第一中学。”又如,“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在辟才胡同,旧称劈柴糊涂。二龙坑西之贵人关,旧名鬼门关。高义拉今改为高华里,辟才胡同内小胡同乐全胡同旧名罗圈胡同,英子胡同西之古直胡同旧名裤子胡同。石佛寺在辟才胡同,为元代安御客之所。先是寺僧掘地得石佛一,寺以此得名。”再如,“北平大学法商学院第一院在象来街,为众议院旧址(清末资政院旧址)。二院为参议院旧址(清末法律学堂旧址)。象房桥旧有象房,为明清两代畜象之所。盖凡大朝会驾撵,宝站班皆用象役。象甚多,须驯养之象所。受禄秩视武弁有差。贡自暹罗、缅甸。清末两番皆失,遂废。明代伏日洗象在积水潭。清则浴之宣武门外西护城河,以其距离象房近也。象来街西北义智伯胡同旧名猪尾巴胡同,光彩胡同旧名棺材胡同。王公厂旧名王恭厂,在宣武门内西南隅。为明之火药厂。天启六年五月朔,王恭厂震裂响,若阵雷,平地陷二坑。约长三十步,阔十三四步,深二丈许。塌屋一万九百三十间。压死男女五百三十七人。”值得注意的是,余先生在《故都变迁纪略》中,对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的鼓楼、钟楼、万宁桥、火德真君庙、西不压桥(即西部梁桥)、药王庙(即西药王庙)、白马关帝庙、保安寺、城隍行宫、旌勇祠、宛平县署、嘉兴寺、兴化寺、辅仁大学、积水潭、海子桥、会贤堂、银锭桥、海潮观音寺(即海潮庵)、瑞应寺、摄政王府、什刹海庙(即什刹海寺)、清虚观、北药王庙、妙缘寺、拈花寺、武庙(即关岳庙)、德胜桥、西海、太平庵、净业寺、西水关、水西草堂、金刚寺等名胜古迹及学校设置、名人旧宅作了介绍。如,“汇通祠即镇水观音庵。明永乐年建。以其寺建在水关上而祀观音,故名。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改建,易今名。有清高宗御制诗碑。寺久荒废。民国二十九年(194)0长春堂药店主人张子余重修。”又如,“城隍行宫在西皇城根半藏寺旁院中。有泥塑判官像,空其中。上元节,置煤,生火,耳、眼、口、鼻皆出火焰,名曰火判。与水灯同为佳节之点缀。今庙虽在,像已无存。”再如,“净业寺在西海北河沿。昔为智光寺之基。创建年月不详。有明万历二十九年鼎一。旧为士大夫觞咏之地。故西海一名净业湖。湖上昔有鱼藕监,久废。”余先生在《故都变迁纪略》中,还向读者介绍了什刹海美丽的风光。如,“十刹前海,旧名十刹海。昔日荷花最盛,为消夏第一胜地”。西药王庙旁,“万柳沿堤,风景绝胜”。“沿海岸东行折而西北”的银锭桥为“城内水际看山第一绝胜处”。荷花市场“游人杂沓、车马如织”。又如,“十刹西海,旧名积水潭,在德胜门迤西。又略称西海。昔日亦为消夏胜地”。余先生在书中写到,“明崇祯时,御马监常洗马于此。每岁六月六日,用仪仗鼓吹导引。洗马中有数头锦帕覆首,最后独角兽、青牛至。诸马莫敢先焉。”“水关今名西水关,在德胜门西,里许。水自西山经高粱桥来。穴城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