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第1页/共108页音乐盒子(四)《阿拉木汗》
新疆古称西域,受儒家文化影响较小,所以民族性格开朗外向,自由奔放。新疆音乐蓬勃舒展,直抒胸臆,热烈绮丽,太阳般光辉明朗,壮美绚丽。第2页/共108页
新疆人能歌善舞,故新疆素有“歌舞之乡”的美称。各族民歌的旋律优美动听,节奏活泼鲜明,结构规整对称,情绪热烈欢快,大多采用七声自然调式,也有用五声调式。主要伴奏乐器有手鼓、冬不拉、热瓦甫、铁鼓等。歌词通俗易懂,大多结合现实生活,民歌手与民间诗人普遍受到尊敬,他们在民歌的创作、加工以及传播等工作中,作出了有益的贡献。第3页/共108页阿拉木汗
阿拉木汗什么样身段不肥也不瘦
阿拉木汗什么样身段不肥也不瘦
她的眉毛像弯月她的腰身像绵柳
她的小嘴很多情眼睛能使你发抖
阿拉木汗什么样身段不肥也不瘦
阿拉木汗什么样身段不肥也不瘦
...
阿拉木汗住在哪里吐鲁番西三百六
阿拉木汗住在哪里吐鲁番西三百六
为她黑夜没喝水为她白天常咳嗽
为她冒着风和雪为她鞋底常跑透
阿拉木汗住在哪里吐鲁番西三百六
阿拉木汗住在哪里吐鲁番西三百六
第4页/共108页手鼓
第5页/共108页冬不拉
冬不拉是一种弹拨乐器,是哈萨克族人民最喜爱的艺术形式。演奏时以左手按弦,右手弹琴。既可以用於自弹自唱,也可以用于独奏。
第6页/共108页第7页/共108页第8页/共108页中国文化自诞生之日起,决非自我禁锢的系统。文化交汇的途径:迁徙、聚合、贸易、战争。第9页/共108页丝绸之路第10页/共108页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东汉时以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
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第11页/共108页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起点主要是泉州、广州,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第12页/共108页第13页/共108页第14页/共108页西南丝绸之路早在汉王朝开辟西北丝路之先,已有一条更古老的国际商道存在,那就是被历史尘封的西南丝绸之路。
“西南丝绸之路”在中国境内由三大干线组成,全长2000多公里。第15页/共108页
西南丝绸之路在西汉时称为“蜀身毒道”,它起于四川省成都市,止于现在的印度。其线路由灵关道、五尺道和永昌道组合而成。
灵关道:成都(古蜀都)——邛崃(古临邛)——雅安(古青衣)——荥经(古严道)——汉源(古窄都)——西昌(古邛都)——云南大姚(古青岭)——大理(古叶榆)。
五尺道:成都——宜宾(古道)——云南昭通(古朱提)——贵州威宁(古夜郎国地)——云南曲靖(古味县)——昆明(古滇池)——楚雄——大理。
永昌道:大理——永平(古博南)——保山(古永昌)——腾冲(古腾越)——缅甸——印度。
第16页/共108页第17页/共108页第18页/共108页第19页/共108页第20页/共108页一、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国境内文化有着丰富的多样性,从根本上讲这是因为环境的多样化而形成的。中国境内民族尽管多姿多彩,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南方山地游耕文化、中原定居农业文化。其中以中原定居农业文化为核心。第21页/共108页第22页/共108页第23页/共108页
一、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
两种文化的分界线:大致是400毫米等降水线。万里长城大致即沿此线展开。两种文化交汇的重要途径:战争。第24页/共108页王夫之:(一)中原农耕民族的文化特征:有城廊可守,墟市可利,田土可耕,赋税可得,婚姻仕进可荣(二)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特征:无城廊、耕地,迁徙无定,以游牧为主,全民族善骑战,勇猛彪悍。
第25页/共108页(三)农耕与游牧两种经济类型的交互关系:冲突、战争是一个侧面;另一个侧面是文化互补,民族融合。
第26页/共108页民族融合两种民族文化的关系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文明VS野蛮先进VS落后两大文化得以交汇融合,如春秋战国、南北朝、汉朝、隋唐宋元明清时期,民族大融合时常发生。第27页/共108页民族融合的结果是通过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原定居农业文化发挥主导作用,使境内两大文化类型转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两大文化类型实现共存共荣。
第28页/共108页二、中原农耕文化与南方山地游耕文化的交汇:
什么是“游耕”?它是人类学上的一个术语。其核心要素是“刀耕火种的农业技术”和“不定居的生活”。游耕文化游耕是一种社会文化形态,游耕是其经济基础第29页/共108页刀耕火种地人们把树木砍倒、晒干,然后放火烧,再播种旱谷等作物,这就是“刀耕火种”。“刀耕火种”是利用积聚在热带雨林中的矿物营养发展生产的方式,也是用火去消灭杂草与除去病虫害。
第30页/共108页其特征为:
1〉在耕作方式上“刀耕火种”,“耕无犁锄,率以刀治土,种五谷”,“燔林木使灰入土,土暖而虫蛇死,以为肥”。(李调元)
2〉与汉族“安土重迁”的生活方式不同,游耕民族过着迁徙无定的游动生活。第31页/共108页3〉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尚处于不成熟水平:商品交换与手工业生产不发达,种植作物单一,渔业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住宅简陋,保留原始婚俗风习等第32页/共108页第33页/共108页第34页/共108页南方游耕民族文化的关系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由其经济方式所决定,南方游耕民族与中原民族不存在争夺生存空间的问题,双方关系总体而言较平和。历代王朝对其往往是采取怀柔政策与强硬镇压相结合的办法,重在设官治理,积极推行教化。由此加速了中原文化向南方的输出,带动了南方的社会经济的开发与发展。同时,南方文化对中原文化也带来了一些影响。第35页/共108页三、少数民族的文化贡献(一)经济生活瓜果类我们日常吃的蔬菜,大约有160多种。汉地原产和从域外引入的大约各占一半。在汉唐时期,中原内地通过与西北少数民族交流,引入了许多蔬菜和水果品种,如蔬菜有苜蓿、菠菜、芸苔、胡瓜(黄瓜)、胡豆(蚕豆)、胡蒜等,水果有葡萄、西瓜、安石榴等,调味品有胡椒、沙糖等。
第36页/共108页黄瓜原名叫胡瓜,是汉朝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来的。胡瓜更名为黄瓜,始于后赵。第37页/共108页胡萝卜(Daucuscarrot),又称红萝卜原产亚洲西南部,阿富汗为最早演化中心,栽培历史在2000年以上。
公元10世纪从伊朗引入欧洲大陆,约在13世纪,胡萝卜从伊朗引入中国,发展成中国生态型。并于16世纪从中国传入日本。
第38页/共108页菠菜属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又称菠薐、波斯草。以叶片及嫩茎供食用。原产伊朗,2000年前已有栽培。后传到北非,由摩尔人传到西欧西班牙等国。中国至迟在唐代已有菠菜的栽培。
第39页/共108页西域的烹饪方法也传入中原,如乳酪、胡饼、胡烧肉、胡羹、羊盘肠雌解法等都是从西域传入中原地区的。第40页/共108页第41页/共108页(二)衣着服饰汉族:丝、麻、毛新疆:棉花黎族:纺织术(又名的松江人士黄道婆将其带回故乡推广)第42页/共108页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发展而来。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们就在海南岛繁衍生息,成为该岛最早的居民。第43页/共108页跳竹竿"是黎族最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舞蹈之一,也叫"打竹舞"。第44页/共108页海南黎族妇女精于纺织,对于木棉和本地棉花的纺织尤其独具匠心。宋代以前,黎族妇女就会纺织布,织出彩色床单幕布。“崖州被”曾远销中原。
第45页/共108页
广绣
广绣又叫粤绣,是广州及邻近的南海、番禹、顺德等地民间刺绣工艺品的统称,它与苏绣、湘绣、蜀绣合称中国四大名绣,《百鸟朝凤》和双面绣《金鱼》是其代表作。两面绣:又叫双面绣。这是在一块底料上,一针同时绣出正反色彩一样的图案的一种绣法。它和单面绣不同:单面的绣法只求正面的工致,反面的针脚线路如何则可以不管;而两面绣则要求正反两面一样整齐匀密。
第46页/共108页第47页/共108页第48页/共108页汉服:
延:最上面的木板,又称冕板,前圆后方,象征天圆地方之意。后面比前面应高出一寸,使呈向前倾斜之势,即有前俯之状,象征国王应关怀百姓的含义充耳:缨上左右各一块的黄玉,悬挂于两耳边,象征君王不能轻信谗言。
第49页/共108页第50页/共108页第51页/共108页第52页/共108页汉服有如下基本特征:1)右衽,无论男女都是左襟压右襟,衣服的连接处在右腋下方,所以称为右衽。这也是汉服的最重要特征之一2)上衣下裳3)系有腰带,腰带的结必须打在正中间第53页/共108页第54页/共108页第55页/共108页第56页/共108页胡服胡服骑射
第57页/共108页长袍马褂第58页/共108页第59页/共108页第60页/共108页第61页/共108页第62页/共108页第63页/共108页第64页/共108页(三)日常起居汉族:席地而坐西域:马札子“胡坐”
第65页/共108页东汉末年,埃及的“胡床”(折叠椅子)传入中国。当时的汉灵帝酷好胡俗,大殿里就摆放着“胡床”,引起了王公贵族的争相模仿,结果让“胡床”在京都洛阳红极一时。《三国志·武帝纪》甚至记载说,曹操在行军打仗时,仍不忘带上“胡床”。第66页/共108页(四)音乐舞蹈(五)文学(六)史学(七)医学第67页/共108页藏医
藏医兴起于松赞干布至赤松德赞时期,是在藏族传统医学理论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汉医、印度医学理论而形成的。
第68页/共108页藏医养生图第69页/共108页
第二节中国文化与外域文化的交汇
中国文化的母体中,亦有外来文化的因素,其先后受容了中亚游牧文化、波斯文化、印度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欧洲文化等。
中外文化交汇大的有两次。第70页/共108页一、中外文化的第一次大交汇:汉代晋唐时期,始于汉代。外来文化有西域(中亚和西亚)文化与南亚次大陆的佛教文化。第71页/共108页
佛学本土化:一是在佛教基础上,相继产生了中国化的佛学宗派,如隋唐时期的禅宗、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等即如此。二是影响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宋明时期,新儒学派从佛学中汲取思想因素,与易、老、庄三玄相融,由此产生了宋明理学。第72页/共108页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冲突1、在印度和尚第一,皇帝见和尚下跪,在中国王法大于佛法,和尚见皇帝下跪。2、印度和尚剃度以示舍弃一切。中国儒家认为身躯、头发为父母精血,应视之如命,还要在头上烧洞,就更不行了。3、印度和尚要出家,儒家则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父母在,不远游”。4、印度和尚当时靠野生物充饥,且视牛为天神。而中国当时已喝酒吃肉。第73页/共108页禅宗:佛教中土化的结果1、重视现世:“勿离世间上,外求出世间”;“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逢境对境,见色闻声,开眼合眼,悉得明宗”。2、重视直觉、顿悟:“拈花示众,默然一笑”;“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皆令自解自悟”,“一切万法尽在自心中,何不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见性成佛。第74页/共108页小结中外文化第一次大交汇时间:从汉代到唐代。
外来文化主体:先是西域(即中亚和西亚)文化,后是南亚次大陆文化。
内容:南亚次大陆的佛教文化是汉唐时期输入中国的外来文化的主体。中国文化系统不仅吸收,消化了南亚次大陆的佛教哲学,而且还在再创造的基础上,又反输给其它文化系统。第75页/共108页二、中外文化第二次在交汇始于明朝万历年间,即16世纪末叶。张岱年《文化与价值》:鸦片战争之后100多年,是“中国历史上大转变的时代,也是大动荡、大转折的时代”,“更是千古未有的大变局”。中国文化面临的是水平超过自己的西方文化第76页/共108页第二次文化交汇的标志:明代万历年间西方耶稣会士来华传教。万历年间,罗明坚、利玛窦(意大利人)、庞迪我等天主教士由海路至中土,崇祯十一年天主教士发展到3.8万人。清时,德国人汤若望、比利时人南怀仁等至中土,在清政府中任要职,传播西洋文化并传教。
第77页/共108页
耶稣会士于明万历年间开始进入中土,其直接目的是来华传教,肩负宗教殖民的使命,方式是“学术传教”,即通过介绍西洋科学、哲学、艺术来引起士大夫的注意,由此扩大宗教影响。因此他们来华,客观上起到了传播西洋文化的作用。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及其文化系统迅速解体,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带有强制的性质。第78页/共108页小结中外文化第二次大交汇
时间:从明朝万历年间到烟片战争后。
外来文化主体:欧洲、美国、日本文化。
内容:欧洲的古典哲学、逻辑学、美术、音乐及自然科学。
第79页/共108页三、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一)中国文化对日本、韩国文化的影响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唐代尤为突出(1)在政治上,日本留学生(遣唐使)归国后,效仿唐朝制度进行大化改新,使日本逐步建立起封建制度
第80页/共108页(2)在文化领域,日本大量吸取了唐朝的文化,仿效唐的教育,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也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第81页/共108页在生活习惯上,也习染唐风,学会唐朝制茶方法,后发扬光大,形成独具风格的茶道。第82页/共108页和服也是由唐朝服装改进而来
第83页/共108页第84页/共108页日本还向中国学会了制豆腐、酱油、榨糖、缝纫等工艺,围棋也于唐朝传入日本。第85页/共108页日本一位汉学家说:“日本民族未与中国文化接触以前是一锅豆浆,中国文化就像碱水一样,日本民族和中国文化一接触就成了豆腐了。这深刻地说明唐朝对日本的影响是多么大第86页/共108页(二)四大发明推动了整个人类历史的进程马克思《经济学手稿》“火药、罗盘、印刷术这是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的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第87页/共108页在古代中国,由于封建经济发展的停滞,传统文化观念的束缚,四大发明未能在本土产生革命性的社会效应。雨果:“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第88页/共108页(三)中国科技、艺术、文学、哲学都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科技:例子:陶瓷(CHINA)第89页/共108页现代创新——法蓝瓷第90页/共108页法蓝瓷,故乡是台湾,是很多时尚人士的瓷器珍藏首选。创立人:陈立恒第91页/共108页第92页/共108页第93页/共108页椒盐罐
第94页/共108页第95页/共108页蝶舞系列第96页/共108页第97页/共108页蜻蜓系列第98页/共108页甜蜜丰收系列第99页/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广告合作经营合同
- 商业计划书撰写与助学贷款申请技巧
- 课题申报参考:流域与特殊地理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
- 科技医疗的发展趋势及挑战
- 未来工作趋势与职业路径规划的思考
- 室内模拟射击与射箭场设备出租考核试卷
- 2025年新世纪版九年级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
- 2025年湘师大新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 2025年新世纪版选修6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 2025年人民版必修3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 课题申报书:GenAI赋能新质人才培养的生成式学习设计研究
- 2024年江苏省中医院高层次卫技人才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点附带答案
- 骆驼祥子-(一)-剧本
- 全国医院数量统计
- 《中国香文化》课件
- 2024年医美行业社媒平台人群趋势洞察报告-医美行业观察星秀传媒
- 第六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
- 天津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题(含答案)
-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第13版)
- 盘锦市重点中学2024年中考英语全真模拟试卷含答案
- 背景调查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