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第十四章病毒的感染与免疫_第1页
(2.21)-第十四章病毒的感染与免疫_第2页
(2.21)-第十四章病毒的感染与免疫_第3页
(2.21)-第十四章病毒的感染与免疫_第4页
(2.21)-第十四章病毒的感染与免疫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十三章病毒的感染与免疫重点难点病毒的垂直传播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病毒持续感染的原因及类型干扰素抗病毒作用中和抗体、CTL抗病毒作用第一节病毒的致病作用目录一、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二、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三、病毒感染的类型四、病毒与肿瘤病毒复制复制增殖大量病毒复制细胞组织病理改变免疫应答传播途径易感细胞侵入部位靶器官组织水平传播病毒在人群不同个体间/受染动物与人群个体之间的传播。破损的皮肤、黏膜。特定条件下可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输血、注射、昆虫叮咬)一、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垂直传播病毒产道胎盘亲代子代哺乳密切接触生殖细胞垂直传播方式及常见病原体感染类型途径病原体感染产前胎盘风疹病毒等围生期产道乙肝病毒等产后哺乳巨细胞病毒等

人类病毒的感染途径主要感染途径传播方式及途径病毒种类呼吸道空气流感病毒等消化道污染水或食品脊髓灰质炎病毒等输血、注射污染血或血制品HIV等眼或泌尿生殖道接触、游泳池疱疹病毒1、2型等胎盘、围产期宫内、分娩产道等乙肝病毒等破损皮肤昆虫叮咬脑炎病毒等

病毒侵入机体后,散播形式有:

1.沿腔道局部播散

黏膜上皮细胞中增殖后,向相邻组织细胞扩散产生炎症,不侵入血流

2.沿血液、淋巴、神经系统播散

入侵机体局部及其附属淋巴结增殖,然后通过淋巴液进入血流,形成病毒血症

1.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细胞水平)2.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整体水平)二、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1.杀细胞效应:多见于无包膜病毒,2.稳定状态感染:多见于有包膜病毒3.包涵体形成:存在于受感染细胞质或核内4.细胞凋亡:程序性细胞死亡5.病毒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逆转录RNA病毒DNA病毒(一)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致病1.溶(杀)细胞效应,如脊髓灰质炎病毒机制阻断细胞大分子合成破坏细胞溶酶体病毒毒性蛋白的作用损伤宿主细胞器

体外实验:作为病毒增殖指标——致细胞病变效应(CPE)通过细胞培养和接种杀细胞性病毒,可用显微镜观察到细胞变圆、坏死,从瓶壁脱落等现象。CPE

2.稳定状态感染如流感病毒多见于有包膜病毒:出芽方式释放,不造成死亡病毒复制→胞膜→表达病毒抗原→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细胞死亡(1)细胞融合

多核巨细胞病毒的扩散方式之一(2)细胞表面出现病毒基因编码的抗原3.包涵体(概念、意义)概念:病毒感染细胞后,在光镜下可见细胞浆或细胞核内有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斑块状结构,称为包涵体,可作为诊断依据。其本质为:①病毒颗粒或未装配的病毒成分聚集体②病毒增殖留下的痕迹③细胞的反应产物内基小体---狂犬病病毒感染后----嗜酸性包涵体4.细胞凋亡

HIV凋亡细胞膜鼓泡细胞核浓缩DNA阶梯式片段条带细胞复制激活凋亡途径病毒释放5.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如逆转录病毒某些DNA病毒和逆转录病毒在感染中可将基因整合于宿主细胞基因组中,导致细胞转化,增殖变快,失去细胞间接触抑制,细胞转化也可由病毒蛋白诱导发生。基因整合或其他机制引起的细胞转化与肿瘤形成密切相关。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

抗原----包膜蛋白、衣壳蛋白------抗体病毒抗原出现在细胞表面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致敏T淋巴细胞-----感染靶细胞致炎性细胞因子的病理作用IFN-γ、TNF-α、IL-1等炎症因子----代谢紊乱抑制或破坏免疫功能

(二)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1.逃避免疫防御2.防止免疫激活或阻止免疫应答的发生3.编码抑制免疫应答的蛋白质4.病毒在细胞间传播逃避抗体作用(三)病毒的免疫逃逸机制免疫逃逸机制病毒举例及作用方式细胞内寄生通过逃避抗体、补体及药物作用而发挥逃避免疫抗原变异HIV、甲型流感病毒高频率的抗原变异抗原结构复杂鼻病毒等型别多致使免疫应答不利损伤免疫细胞HIV等可破坏机体免疫系统降低抗原表达腺病毒等可抑制MHC-Ⅰ转录、表达病毒的免疫增强作用登革病毒等再次感染,中和抗体能促进病毒进入单核细胞,导致病毒血症及病毒-抗体复合物形成,导致登革热休克综合征病毒逃逸免疫应答举例有无临床表现隐性感染显性感染感染过程长短急性感染持续性感染三、病毒感染的类型病毒的感染类型不引起临床症状的感染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病毒携带者---向外播散病毒

急性病毒感染----特异性抗体持续性病毒感染隐性病毒感染显性病毒感染亚临床感染临床感染病毒能持续存在于体内的原因1.机体免疫力低下2.病毒Ag弱3.病毒Ag变异/病毒存在于机体非寻常部位4.产生缺损性干扰颗粒,改变了病毒感染过程5.病毒基因整合在宿主细胞染色体上6.病毒直接侵犯免疫细胞慢性感染病毒持续存在于组织/血液中,无症状带毒/有症状,间歇/持续排毒,如HBV潜伏感染毒基因潜伏于特定的神组织/细胞,不表达、不被检出,特定条件下激活,如HSV、EB慢发病毒感染迟发病毒感染一种慢性发展并进行性加重的病毒感染,如HIV

持续性病毒感染四、病毒与肿瘤研究资料显示,许多病毒与人类肿瘤密切相关。病毒与肿瘤的关系确定肿瘤由病毒感染所致,如人乳头瘤病毒引起的人疣。密切相关,但尚未获肯定,HBV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可能的致癌机制。病毒的遗传物质嵌入到人体正常细胞的DNA中,致正常细胞发生畸变。第二节抗病毒免疫目录一、固有免疫二、适应性免疫一、固有免疫1.干扰素——获得性非特异性免疫2.先天不感受性和生理屏障3.单核吞噬细胞和NK细胞干扰素概念:由病毒或其他IFN诱导剂诱导人或动物细胞产生的一类糖蛋白,它具有抗病毒、抑制肿瘤及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活性。广谱抗病毒,只能抑制不能杀灭

IFN类型

主要来源特点Ⅰ型IFN-α

人白细胞抗病毒作用强

IFN-β人成纤维细胞

Ⅱ型IFN-γ

致敏T细胞免疫调节作用强

干扰素种类细胞IFN诱生剂产生特异性因子使阻抑蛋白灭活干扰素基因解除抑制IFN基因活化产生干扰素干扰素产生机制

IFN的诱生和作用示意图

IFN抗病毒特点间接性广谱性种属特异性作用迅速抗病毒意义早期中断病毒复制阻止病毒扩散2.先天不感受性和生理屏障人和动物对病毒感染表现出先天不感染性。生理屏障---皮肤、黏膜、血脑、血胎3.单核吞噬细胞和NK细胞巨噬细胞可吞噬和杀灭感染细胞及胞内病毒;分泌抗病毒活性介质。细胞因子作用于NK细胞----穿孔素、TNF-----靶细胞溶解1.中和抗体针对病毒某些表面抗原的抗体。-----能与病毒结合并使之丧失感染能力的抗体。----与病毒形成免疫复合物,被吞噬细胞吞噬清理。作用:清除游离的病毒并有效预防感染的发生和蔓延种类:IgM、IgG和sIgA二、适应性免疫(一)体液免疫2.血凝抑制抗体针对病毒包膜上血凝素的抗体,可消除病毒感染性3.补体结合抗体非中和抗体(IgM),可发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