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至文字教学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551e29f15c21d785f6c38602e7fb941/1551e29f15c21d785f6c38602e7fb9411.gif)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至文字教学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551e29f15c21d785f6c38602e7fb941/1551e29f15c21d785f6c38602e7fb9412.gif)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至文字教学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551e29f15c21d785f6c38602e7fb941/1551e29f15c21d785f6c38602e7fb9413.gif)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至文字教学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551e29f15c21d785f6c38602e7fb941/1551e29f15c21d785f6c38602e7fb9414.gif)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至文字教学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551e29f15c21d785f6c38602e7fb941/1551e29f15c21d785f6c38602e7fb941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词汇是由词和词的等价物(比如固定词组)构成的完整的集合体,它是在历史上形成并不断发展的。没有词汇就没有语言,就不能进行交际。因此,词汇教学是语言教学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GeorgeWelkins)在《语言教学中的语言学》里说:“如果没有语音和语法,还可以传达一点点信息;但是如果没有词汇,那就不能传达任何信息。”可见词汇教学的重要程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无论是精读课、阅读课、听力课还是口语课,多数课堂教学是从词汇教学开始的。因此,运用词汇教学技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语言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一、词汇及词汇教学基础知识回顾1.词汇系统的本质2.词汇系统的主要特征3.现代汉语普通话词汇系统的主要特点4.汉语词汇教学研究词汇教学至少要涉及这样一些问题:词汇量的控制;词的选择;词义解释,主要的练习方式。下面分别讨论这几个问题。(1)关于词汇量的控制。词汇量的控制就是决定教多少词。词汇总量的无限性和常用词的有限性这一特点决定了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进行词汇量控制的必要性。一方面,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掌握一种语言中的所有的词,说这种语言的本族人不可能,其他人更不可能,另一方面,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交际范围,在一定交际范围内常用词的数量是有限的,所以也不需要掌握所有的词。教多少词主要由两个因素来决定:一是教学目标,即要求学生达到什么样的等级水平,对听、说、读、写4项言语技能是全面要求,还是只要求其中的某一项或某几项技能。二是教学对象的特点和学习时限,即既定的教学对象学习多少时间。前者是必要性,后者是可能性。词汇量的决定不但要考虑必要性,而且要考虑可能性。所谓必要性,就是达到某一种等级水平需要掌握多少词。假设我们把水平等级分为初、中、高3个等级,这3个等级要求掌握的词汇量分别为2500、5000和8500,那么,每一个等级所要求掌握的词汇量就属于必要性。所谓可能性,就是在一定的学习时间内能够掌握多少词。人们学习第二语言不但要在课堂上学习,而且要在课外学习,所以我们所说的学习时间,既包括课堂教学时间,也包括学生课外学习的时间。目前在词汇量的控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难以测定学生在一定的时间丙能掌握多少词。难以测定的原因是:对人们习得词的潜能以及学习和教学中的许多变因难以测定和控制,难以进行数量化处理。学习和教学中的变因包括:对听、说、读、写4项言语技能和相应的言语交际技能是全面要求还是部分要求;学生课内练习的机会和课外学习的时间;教材和课堂教学的方法、技巧;语言环境。学习汉语并不是只记住词就行了,除了词以外,还要学习语调、汉字、语法规则和有关的文化知识等,还要通过练习掌握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也就是说,要把词放在言语材料中进行练习,直至真正掌握。当我们说掌握了多少词的时候,实际上也就包含了运用这些词的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否则就不能说已经掌握了这些词。因此,教学要求是什么,怎样组织言语材料,用什么方法进行练习,学生在课内有多少练习的机会和在课外用多少时间进行学习,有多少机会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等等,都是决定教学词汇量的重要因素。由于存在着这些难以测定和控制的因素,目前只能根据经验来确定在一定的时间内教多少词。根据现有的经验,在不同的情况下,平均每一个课时的教学词汇量大概可以在2-6个词之内浮动。(2)关于词的选择。进行语言教学,不但要考虑词的数量,而且要考虑词的范围。所谓词的选择,也就是确定要教的词的范围。前面谈到,人们不可能也不需要掌握所有的词,因此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交际需要选择合适的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词汇选择不当,所教的词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就只能事倍功半。不常用的词因为学了没有使用的机会,也很难掌握。在语言教学中,选词的标准主要有两条:常用,构词能力强。是不是常用,还要看使用范围,在这个范围内常用的词,在另外的范围内不一定常用。最常用的词是在各个范围内都常用的词,这应当是选择的重点,其次就是根据学生的特殊需要进行选择。汉语中有大量的单音节词可以跟其它词或语素构成合成词,这样的词就是构词能力强的词,也应当是选择的重点。词的选择最终要落实到教材中。在编写教材时,选择常用词的最重要也是最简便的方法是首先选择好话题。这里所说的话题,是指谈话的中心内容,例如问候、家庭、婚姻、住房、人口、教育、经济、贸易、货币、股票等等。在常用的话题中,还要选择常用的语句,如果话题和话题中的语句都是常用的,其中所包含的词一般也是常用的。话题有大有小,在成篇的文章中,常常是一个话题中套着另一个话题。例如在关于家庭的文章中,就可能涉及婚姻、住房、人口、教育等话题,在关于经济的文章中,除了也有可能涉及这些话题以外,还有可能涉及贸易、货币、股票等话题。如果教材的课文不是编者自己编写,而是选用现成的文章,在选择时就要考虑文章话题的常用性和该话题所用语句的常用性。(3)关于词义解释。要真正学会一个词,除了掌握这个词的发音和声调以外,还要懂得它的意感和用法。我们这里专门讨论一下怎样解释词义。语言教学中解释词义的方法很多,下面仅列举几种。1)用实物或图片解释。这是直接法的释词方法。用这种方法解释词义,简单明了,又可以加快建立声音和概念的直接了解,因此凡是能够用实物或图片解释的,应当尽量用实物或图片。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词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解释。2)用同义词和反义词解释。3)用语素义进行解释。前面谈到,汉语的合成词在意义上跟构词成分有一定的了解,因此,用语素义解释合成词的词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例如学了“好”、“看”和“好看”以后,就可以利用学过的“听”、“吃”解释“好听”、“好吃”。在教合成词的时候,最好同时解释其中的语素,语素学多了,有些词即使不解释,学生也能懂。例如,学了“海”,又学了“洋”,学生就会懂得“海洋”的意思,学了“读”、“作”、“者”以后,就会懂得“读者”、“整理”的意思。用语素义解释词义,最好结合汉语的构词法,即说明语素与语素之间的各种不同的语义关系,以使学生在理解词义时能举一反三。4)类比。例如,学了“汽车”、“汽车站”和“火车”,就可以用“汽车站”类比“火车站”,学了“鞋”、“鞋店”、“帽子”,就可以用“鞋店”类比“帽子店”,学了“数学”、“数学家”和“化学”,就可以用“数学家”类比“化学家”。5)叙述情境。例如教“梦”和“做梦”这两个词,可以这样叙述:“我昨天晚上睡觉,很快就睡着了,可是一会儿又醒了。为什么呢?因为做了一个梦。做了一个什么梦呢?我梦见你们每个人都考了100分,我可高兴了,可是一高兴就醒了。”叙述完就可以问学生:我昨天晚上睡觉的时候怎么啦?如果学生回答出来了,还可以再间:你们常常做梦吗?你昨天晚上做梦了吗?谁能说一说你做的是什么梦?通过这样的方法,“梦”和“做梦”这两个词就可以得到充分的练习。6)用学生已经掌握的语言译释。有些词不能用上面的任何一种方法解释,只能借助于媒介语。用媒介语解释词义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说明,一种是对译。采用说明的方法,要能熟练地运用这种语言。对译有一个很大的间题,就是不同语言的对应词的词义大部分不是等值的,许多对应词的褒贬色彩和用法也不一样,学生如果按照翻译的词义去理解,常常会用错。例如,我们有些汉语教材把“会”和“知道”都翻译成toknow,在某些情况下,“我不会”和“我不知道”都可以翻译成1don'tknow。根据这样的理解,学生在回答“他怎么没有来?”这样的问题时,就可能说“我不会。”又如,“吹捧”在汉语中是贬义词,而英语中与它对应的词flatter不但有“吹捧”的意思,而且也有“过奖”的意思,可以说Oh,youareflatteringme。如果把“吹捧”简单地翻译成flatter,学生就有可能把“您过奖了”说成“您在吹捧我”。(引自鲁健骥:《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词语偏误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l987年第4期)为了避免出现这类间题,有些词在解释的时候最好加上例句,连例句一起翻译。以前面举过的“家”为例,可以采取下面的办法:家family,home例:1)你家几口人?youfamilyhowmany(measureword)peopleHowmanypeoplearethereinyourfamily?2)你下课以后回家吗?youclassbeoveraftergo(home)backhome(questionword)Areyougoinghomeafterclass?(4)关于词汇的练习。前面谈到,习得一种言语现象需要经过感知、理解、模仿、记忆、应用这样几个阶段,因此,词汇练习可以分为感知性练习、理解性练习、模仿性练习、记忆性练习和应用性练习等不同性质的练习。下面介绍一下这几种常用的不同性质的练习的练习方法。1)感知性练习。对词的感知,包括语音识别(听音)和词形识别(认字)。主要的练习方法有听录音、跟读、认读、给字注音等。2)理解性练习。对词的理解,主要是理解词义。主要的练习方法有:说出或写出反义词,用同义词替换,用线条或箭头分析复合词的语义结构,图示方位词、数量词和其他能用图示的词语,听词指物、指物说词,用目的语或媒介语解释词义,等等。3)模仿性练习。包括语音模仿和汉字书写模仿。语音模仿主要是听录音和跟读,汉字书写模仿主要是描写、临写。4)记忆性练习。上述练习方法都可以作为记忆性练习的一部分。5)应用性练习。词的应用性练习,是指怎样运用指定的词。主要的练习方法有选词填空,利用指定的词组词、造句等。选词填空和利用学过的词组词、造句要涉及语法问题,但是词汇练习的侧重点是词的选择,因此练习题的设计要从词的选择的角度出发。上面介绍的这些练习方法实际上是举例性的,不但不全面,可能有更好的方法这里还没有提到。更多更好的方法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创造。设计练习,最重要的是首先明确练习的内容和练习的性质,即练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同时要注意练习的层次性,掌握好练习的程序和步骤,把从感知到应用作为一个习得过程,并做到由浅入深,步步深入。二、词汇教学技巧词汇教学包括展示词汇、词汇解释及词汇练习几部分。展示词汇就是把所要教的词通过板书、领读、听写等方法介绍给学生,并让学生跟读、认读,从而使学生对所学词的形、音、义有初步了解,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词语的用法。词汇展示分独词展示及综合展示。独词展示是以单个词的教学为讨论对象;而综合展示则是根据教学进程,从整体考虑确定介绍词汇的先后次序。独词展示的方法有:听写、领读、认读、卡片及实物等,各种技巧各有特点。一般来说,综合展示词汇是为了使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紧凑、有序地衔接。教师可根据教学方法的需要,对生词表中的次序加以调整或重新排列。
1.按词类排列。在《初级汉语教程》第一册第24课中;有如下生词:做,复习,语法,呢,休息,一块儿,行,不,考试,听,录音,写,汉字,念,课文,练习,刚才,广播。按词类排列为:写,念,做,听,练习,录音,广播,复习,休息,考试(动词)汉字,课文,语法(名词)一块儿,不(副词)行(动词)呢(助词)2.串联排列。按照生词在课文中出现的顺序排列。听写、认读以后,教师以排列好的生词为线索叙述或串讲课文。学生以词作为提示线索,听教师串讲课文和复述课文。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围绕着黑板上的词进行。学生在听写、认读、听教师串讲课文、复述课文的教学活动中对生词进行了多次听说练习,因而大大提高了记忆的效果。3.分话题排列。如在《初级汉语教程》第一册第36课中的生词有:病,手,破,上,药,每,次,舒服,头,疼,挂号,……科,内科,外科,发烧,嗓子,鼻子,通,咳嗽,表,读,张,嘴,感冒,打针,开,药片儿。按话题排列为:舒服,病,手,破,头,嗓子,疼,张嘴,鼻子,通,咳嗽,发烧,感冒(谈症状)挂号,**科,内科,外科(谈挂号)药,开,上药,药片儿,每,次,表,度,打针(大夫处置)词汇教学的第二阶段就是解词。解词就是将所要讲授的词的意义及用法解释给学生。语言教学中解释词义的技巧很多:1.用实物及图片解释。这种技巧简单明了,又可以加快建立语音和概念的直接了解。因此,凡是能够用实物或图片解释的,应尽量用实物或图片。2.同义词和反义词的解释及近义词的比较。用一个已学会的反义词解释词义,这对学生理解词义,以及记忆生词都有好处。如远——近、批评——表扬、正好——恰巧等。再如近义词“还是”和“或者”,前者可用于疑问句,后者则不能。3.语素的解释。这种技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释和记忆。如学了“读”“作”“者”之后就会懂得“读者”和“整理”的意思。同样,学习了“海”、又学会了“洋”,“海洋”之义不讲自明了。4.以旧释新。如“姑姑”是爸爸的姐姐或妹妹,这种技巧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摆脱外文翻译的局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汉语表达能力,而且对复习、巩固所学过的词语也是非常有效的。5.类比。如学了“汽车”“汽车站”和“火车”,就可以用“汽车站”类比“火车站”;像“数学家”和“化学”类比“化学家”。6.叙述情况。如教“凑合”可设置若干情境:(a)下第四节课已十二点了,你去食堂吃饭,你喜欢吃的菜已经都卖完了,你又不想去别的地方吃,你怎么办……你只好凑合吃吧。(b)今天电视有足球比赛,你最喜欢看足球比赛,打开电视不太清楚,可你又非常想看,怎么办……凑合看吧。7.汉外对比。汉语的大量词语与某一外语在词义和用法上不完全对应toplay,译成汉语是“玩儿”,在英语中可以说:playgame,playbasketball,playtheviolin,playthepiano,但汉语里分别用;“做游戏,打篮球,拉提琴,弹钢琴”来表示。8.例句释义。老师直接给学生几个例句,让学生体会句义。但这种例句:一定要结合本班同学的实际,是他们自己的或是熟悉的场景、事情、生活,如“难怪”:(a)难怪这两天没看见山本,他回国了。(b)难怪教室这么冷,原来没有暖气了。9.扩展词义。教师讲词时,除了把课文中该词的义项和用法讲清楚外,还可适当地讲一下其他常用的义项和用法。汉语里一词多义现象很多,在学生接受能力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地扩展词义可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该词。如神奇的词语“打”至少有五十多个义项:撞击义(打门),发射义(打枪),制造义(打家具、打蛋糕),编织义,(打毛衣),破碎义(碗打了),从事义(打工),游戏义(打扑克)……此外,还有介词“打”的意义和用法。10.归纳词义。如“好”:形容词:那个人很好。(优点多)票好买吗?(容易)副词:我买了好几斤水果。(多)外边好黑!(程度)*有感叹语气11.利用上下文。就是在具体的语境中解释词的特定词义,如《骆驼样子》中有一句:“不到两三个星期的工夫,他把腿溜出来了。”“溜”是“练”的意12.翻译。对那些词义比较抽象,外语里可以找到准确对应词的词语可以使用这种方法,如“1ife——生活”等。应当指出的是,词语讲解只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学生想要真正掌握一个词,还应在此基础上做有关的大量练习。反复记,反复用,而习得一种语言现象需要经过感知、理解、模仿、记忆、应用几个阶段。因此,词汇练习可分为:1.感知性练习:对词的感知,包括语音识别、词形识别、听录音、认读、注音等。2.理解性练习:主要是理解词义,如写出反义词、同义词进行替换、用目的语或媒介语解释。3.模仿练习:包括语音模仿、汉字书写模仿。4.记忆性练习: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记忆词的意义和发音,如直接问答、利用图片、实物、体态动作、动词宾语等。5.怎样运用指定的词。如选词填空、组词造句等。课堂教学技巧在数量上是无限的,而对外汉语教学技巧也会随着对课堂教学的研究、教学手段的发展以及教学经验的积累得到创新。我们将随着对外开放的发展,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的素养,为对外汉语教育事业多做些新的尝试。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汉语语法教学1语法教学的内容。根据我们对语法的认识,语法教学至少要包括下列内容:(1)把词组织成词组的规则;(2)把词、词组组织成句子的规则;(3)把句子组织成语段的规则;(4)把语段组织成语篇的规则。以上各类规则的教学,都要注意从形式结构到语义结构和从语义结构到形式结构的双向反复,把形式结构和语义结构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要体现口语语法和书面语语法的不同特点。迄今为止,在我国出版的多数对外汉语教材中,语法教学的内容还不够全面,重点也不够突出。例如:一般只偏重于句法教学,语段和语篇的组成规则在教学内容中几乎还是一片空白;列出的语法单位虽然包括词、词组和句子,但是词法和词组规则的教学实际上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词、词组和句子的教学多半只是形式结构的介绍和分析,语义关系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口语语法的教学也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这样的语法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多数学生语法掌握得不好,甚至到了高年级,表达时还经常出现语法错误,连续表达时在句与句、段与段的连接上语法错误更多。实践证明,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法教学的内容还有很大的改进余地。吕文华认为,“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出发,语法教学需要向两头延伸,一头是语素,一头是句群,即建立起五个层级的语法单位:语素―词―词组―句子―句群的教学。”“针对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交际中先产生表达的意念再寻找语言形式的思维过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除了从结构形式到意义的模式组织语法教学外,还应有从意义到形式的模式,后者即语法中的表达方式。”并认为“必须增加口语语法的内容。”(吕文华:《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探索》,语文出版社,1994)这些意见很值得重视。这里还要补一点,就是语篇组成规则的教学也不能忽视,语素教学倒可以结合词法教学进行。2语法教学的目的。语言教学中的语法教学和语言学教学中的语法教学目的不同。语言学教学中的语法教学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有关的理论和知识;语言教学中的语法教学则是为了让学生通过理解语法规则进而理解目的语本身,并运用语法规则在交际中进行正确的表达。在语言教学的课堂中,语法教学只是许多教学环节中的一个环节,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要用于进行尽可能接近于真实交际活动的言语操练,直至学生熟练地掌握所学的言语现象,在表达时不再意识到自己是在运用语法规则。3重点语法项目的选择。一种语言里的语法项目很多,但是无论是在第一语言教学中,还是在第二语言教学中,都不必列出所有的语法项目。就是列出来的语法项目,也不一定都作为重点来教。要列出的项目有两类,一类是虽然不难,但是是体现语法系统总体特征的项目。例如,汉语的四种谓语句,五种疑问句,是汉语最基本的句型,虽然其中的简单动词谓语句和用“吗”提问的疑问句都比较容易学,但是这些语法项目不能不列出来教给学生。另一类要列出的语法项目是学生的难点。怎么知道什么是难点,什么不是难点呢?一是通过语言对比研究来发现,二是靠教学经验。两种语言有明显差别的语法现象大部分是难点。说大部分,就是不一定所有有明显差别的语法现象都是难点,还要进行具体分析。一般说来,意思容易理解、比第一语言中表示同样意思的形式简单而又无法套用第一语言的表达方式的语言形式,学起来比较容易。例如与汉语的连动式相对应的英语句式,两个动词之间要加一个“to",但是说英语的学生很容易学会汉语的连动式,因为不可能在汉语的两个动词之间加一个相当于英语“to”的语法成分。形容词谓语句却不同,虽然比英语相应句式的句子成分少,但是英语中的“tobe”可以与汉语的“是”相对应,所以说英语的学生习惯于在汉语的形容词谓语句中加一个“是”。学生难以理解、经常出错或者回避不用的语法现象都是难点。我们前面在介绍汉语语法特点的时候已经跟英语做过比较,从中可以看出第一语言为英语的学生的大部分难点。下面再专门列几条:(1)量词的用法。(2)形容词谓语句。要反复提醒学生,主语和作谓语的形容词之间不要加“是”。(3)无标记被动句,如“书放在桌子上”、“钱包丢了”等等。这类句型在教材中要多出现,早出现,反复练,以便在学生头脑里打下深深的烙印。要让学生多记住一些这类句子。(4)带各种补语的句子。(5)“把”字句。这是多数学生难点中的难点,我们下面要专门介绍“把”字句的教学。(6)“了”、“着”、“过”的用法。其中“了”也是难点中的难点。(7)比较句。(8)方位词的用法。(9)长定语。(10)三位数以上的大数目。(11)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规则。(12)段与段之间的连接规则。4语法点的编排。这一点主要是指先教什么,后教什么。我想编排语法点的先后顺序有两条原则:(l)先易后难。例如:大部分“把”字句的动词后面都有补语,而且实际上包含着一个无标记被动句,所以一定要在教了无标记被动句和补语之后教“把”字句。(2)在不违背上一条原则的前提下,尽可能把相关的语法点组成一个系列,连续编排。相关的语法点是指:围绕这样的语法点可以组织成套的词汇,以便尽快形成成段表达的能力;学了这个语法点,有助于学习另一个语法点。例如,十以内的数词和有关的量词可以跟用“有”的动词谓语句配套教,再用表示家庭成员的名词和有关的人称代词配套,学完这个系列以后学生就可以形成介绍自己的家庭有几个成员的能力。又如,为了突破“了”这个语法难点,可以把这样一些内容作为一个系列:我看小说。我每天(常常)看小说。我明天(后天,下星期)看小说。我正看小说呢。我昨天(前天,上星期)看小说了。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这里的“了”是什么意思。以后再这样编排系列:我要在上海住三年。我在上海住了三年。我在上海住了三年了。这样编排,有助于学生具体地理解用不用“了”、用一个“了”和用两个“了”的区别。5语法点的解释和练习。解释一种语法现象,是为了让学生理解这种语法现象的形式结构和语义结构,使他们体会到汉语中的一种形式所表示的意思相当于自己第一语言中什么形式所表示的意思,自己第一语言中某种形式所表示的意思在汉语中用什么形式表示。学习汉语的学生多半没有系统的语言学知识,所以在汉语教学中必须避免经院式的语法解释。也就是说,要尽可能使用学生容易理解的话语,少用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的语法术语;要针对学生的难点,不必面面俱到;要尽可能使用启发式,促使学生自己体会两种语言表达方式的区别。语法点的解释要尽可能结合练习,包括把词组织成词组的练习,把词和/或词组组织成句子的练习,把句子组织成语段的练习,把语段组织成语篇的练习。跟其他内容的练习一样,语法练习也应当根据语言习得的心理过程,分别组织理解、模仿、记忆和交际这样几种不同性质的练习。交际性练习将在讨论言语交际技能训练时介绍,这里仅以句法练习为例,先讨论前三种练习方式。(l)理解性练习。理解性练习的方法很多,如造句、填空、改错、翻译、是非选择等。现在许多汉语教科书上的练习大部分属于理解性练习,这里要建议的是怎样通过理解性练习展示新的语法点。方法1:假设学生已学过用“吗”提问的疑问句,现在要学习用“什么”提问的疑问句。学生预习的时候己根据生词的译释懂得“什么”的意思。老师指教室里学生知道其名称的任何一件实物,例如桌子,问一个学生:这是桌子吗?学生答:这是桌子。然后指着同一张桌子问另一个学生:这是什么?如果学生答“这是桌子。”就说明理解了这个句型。接着让学生利用有关的实物或图片,用“什么”互相提问。方法2:教趋向补语“出去”、“进来”。老师对全班说:“我现在出去”,接着走出教室去。在教室外面对全班说:“我现在进来”,同时走进来。然后对一个听力比较强的学生说:“你现在出去。”如果学生听不懂,老师再示范一次。学生出去以后,老师问全班:他出去了吗?如果答对了,就叫那个学生进来,进来后老师再问全班:“他进来了吗?”如果都答对了,就说明都理解了,接着让几个学生轮流表演,直到熟练掌握。方法3:关于“把”字句的教学。“把”字句的语义结构和形式结构都相当复杂。有一种“把”字句的语义结构是:施动者通过某动作使动作的对象发生了某种变化。例如,“我把书放在桌子上”这句话的语义结构就是“我”通过“放”这个动作使“书”发生了位置变化,“警察把小偷抓来了”这句话的语义结构是“警察”通过“抓”这个动作使“小偷”“来了”,“孩子把花瓶打碎了”这句话的语义结构是“孩子”通过“打”这个动作使“花瓶”“碎了”。“把”字句的语义结构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施动者动作的对象是有定的。所谓“有定”,就是不是任何一个,而是特指的一个,英语中一般用定冠词“the"限定。这样在语义结构上要求的条件就比较多:有施动者,有施动者的动作,有施动者动作的对象,即受动者,而且这个受动者是有定的,还有受动者的变化情况。要表示这么复杂的语义结构,形式结构自然也复杂。受动者变化的情况常常要用补语或/和“了”来表示,补语和“了”也是学生的难点。“把”字句难,就难在这些方面,可以说难点都集中在一起了。要使学生学会“把”字句,看来要分散难点。怎样分散难点呢?汉语中有一种无标记被动句,如“书放在桌子上了”,“小偷抓来了”,“花瓶打碎了”,语义结构都是某动作使动作的对象发生了变化,跟“把”字句中“把”后面的成分相比,语义结构和形式结构完全一样。如果首先学好了这类无标记被动句,再学“把”字句,就非常容易,只要知道在句首补出施动者就行了。下面要介绍的“把”字句的理解性练习的方法就是以学好无标记被动句为前提的。方法如下:老师让一个学生开开教室的门,接着问全班:门开开了吗?学生答:门开开了。老师再间:谁把门开开了?学生可能会答,也可能不会答。不会答也不要紧,老师可以说:某某把门开开了。这样学生至少可以获得“把”字句中有施动者这样的印象,而从无标记被动句到“把”字句,关键就在这里。然后用同样的方法练习“把书打开”、“把本子放在桌子上”等。英语中有一种句式的语义结构相当于“把”字句的语义结构,如:PaulPaintedthewallgreen.(保尔把墙漆成了绿色。)这样的句式翻译成汉语,一定要用“把”字句。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一些:Helaidthebooksonthedesk.(他把书放在桌子上了。)Hehungthepictureonthewall.(他把画儿挂在墙上了。)Itisnotgoodtoleavethechildathomealone.(把孩子一个人放在家里不太好。)由于可以找到语义结构上的对应关系,我们可以告诉学生英语中什么样的结构所表示的意思在汉语中必须用“把”字句。上面只是讨论了一种类型的“把”字句。但是只要掌握了这一类,其他类型的“把”字句也就比较容易掌握了。方法4:简单对比。有大量的语法现象只要通过简单对比就可以使学生理解。例如在教材和课堂教学中都可以作这样的练习:注意下列汉语句式与英语句式的区别:他有三个弟弟。(hehasthreeyoungerbrothers.)这本书很好。(Thisbookisgood.)桌子上有一本书。(Thereisabookonthedesk)(2)模仿性练习。最常用的模仿性练习的方法是句型操练。例如;哥哥比弟弟大三岁。两岁。五岁。弟弟比哥哥小三岁。妹妹我句型操练必须在学生理解了这个句型的语义结构的基础上进行。(3)记忆性练习。记忆性练习也可以叫做巩固性练习。理解性练习和模仿性练习也会产生记忆的效果,但是这种记忆往往是短时的,要使短时记忆发展为长时记忆,就必须增加练习的分量,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反复练习。这样的练习就属于记忆性练习。记忆性练习的方式很多,所有的理解性练习和模仿性练习的方法都可以用于记忆性练习。记忆性练习的方式应尽可能多样化,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练习,可以使学过的词汇和语法点在不同的环境中出现,需要重现而又难以在课文中重现的词语可以在这类练习中重现。上面讨论的练习方法都是举例性的教学方法可以创造,有经验的老师能够结合具体情况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练习方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关于语段和语篇教学的研究还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吴晓露在《论语段表达的系统训练》(《世界汉语教学》1994年第1期)一文中具体讨论了语段的构成要素和语段训练的目标、内容及原则以及如何进行系统的语段表达训练,对语段教学有参考价值。(一)抓住句式意义,辅以典型用例按照构式语法的思想,构式是音义匹配的结构体。一个句式就是一个构式。一个构式有一个构式意义。我们把句型当做一个构式,教学中从构式意义入手,辅之以典型用例。这里要注意的是构式意义不要过度概括。过渡概括那个意义太抽象,违背直观原则。比如“把”字句,如果你按照语法学家的概括说它表示“处置”,这个概括没法在课堂上应用,“处置”太难理解。沈家煊说,语法意义是分层次的,就是说可以进行不同程度的概括。一个长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老师说,“把”字句的教学是很失败的。一篇伊索寓言里原本有8个把字句,学生复述课文时,没一个用到把字句。之所以失败,我想,就是因为对语法意义概括过渡。专家语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概括,教学语法不行。那在国际汉语教学中应该咋办呢?寻找句式的原型语义。什么是原型语义呢?使用频率最高的那个就是。张伯江《论“把”字句的句式语义》统计了王朔4部小说和老舍的13部作品,得出结论说:统计数字证明了“位移”意义在“把”字句语义中的基本性。我在上一期志愿者培训班上做过已测试,让每个人遭3个“把”字句。结果超过70%都是位移句。把垃圾人出去。把作业交上去。把桌子抬进来。把杯子拿走。把这本书交给他。把书房在桌子上。把手举起来。把腿抬高。表位移就是“把”字句的原型语义。可以这样告诉学生:一个力量使一个东西产生了移动,这时候使用“把”字句。如果他能在这种情况下使用“把”字句,他已经掌握了“把”字句的70%,剩下的边缘用法,在这个基础上慢慢掌握吧。(把个凤姐还病了。把我愁死了。本来就困难,还把个小猪死了。我把屋子翻遍了……)围绕这个语法意义,可以用各种活动进行训练。比方说拼积木,就会用到“把…放到……”的句子。也可以根据动作猜句子。比方说,小明对小光说了一句话,小光做了这样的动作(教师表演一个举手的动作)。教学要适量,不能企图一次把什么都讲清楚。“把”字句有四个特点:动词要有处置意义;动词不能光杆;“把”的宾语不许有定;“把”的宾语与动词要尽量靠近。这四条虽然也不能说就“不漏水”,总体上说还是管用的。但你不能把它直接拿到课堂上去。如果你在课堂上宣讲了这四条,然后让学生造句,你注定要失败。这四条有没有用呢?有,作为老师你心里要有这些东西,要让这些东西成为你的学术修养。当学生在“把”字句上犯错误的时候,他一定是触犯了其中的哪一条,这时你就有能力纠正他。(二)有构式思想,会归纳句式“把”字句,“连”字句,“比”字句,“被”字句,“是……的”句,存现句,双宾语句等这事所谓特殊句式,都要求专门对待的。其实需要专门对待的格式远远不止这些。请看:高了点儿甜了点儿咸了点儿胖了点儿……我们可以根据这些语料抽象出一个构式:A了点儿。然后我们研究这种构式表示什么意义。这个格式的语法意义较容易观察到:轻微偏离标准(说这话时如果伴有体态语的话,要么是抽抽着脸,要么是摇头)。那我们什么时候使用这个格式呢?需要表达轻微偏离标准这种意义的时候。(三)要及时比较相近格式的差别假如说我们在前边的课程里已经处理过A了点儿这种格式,眼下教学中又遇到了“高点儿了”这样的句子,你照前边的样子把它们句式化:高点儿了胖点儿了瘦点儿了好点儿了舒服点儿了还是用A来表示变项,从而把它们抽象为:A点儿了。接下来的事情是搞清楚A点儿了这个构式的构式意义。这个构式的语法意义是:一种希望的状态刚刚出现,并希望其继续发展。举反例以证之:*迷糊点了*恶心点儿了*疼点儿了*穷点儿了*傻点儿了那咱啥时候使用A点儿了这个格式呢?现在你已经处理过A了点儿、A点儿了,两种格式了,如果你是个心里有数的老师,你会利用各种机会来强化这两个格式的使用,让学生能够熟练使用而不发生混淆。因为你知道还有一个格式快遇到了。这不,你教着教着遇到了这么一句“有点儿酸了”。A.有点儿酸了有点儿臭了有点儿老了有点儿旧了有点钝了我们是不是要把这些用例抽象为“有点儿A了”呢?不行,能出现在这个格式里的还有动词:B.有点儿生气了有点儿烦了有点儿走下坡路了有点儿变味儿了有点儿累了有点儿化脓了事实上A组的“酸、臭、老、旧、钝”不是形容词,而是动词。所以格式要抽象为:有点儿VP。格式的语法意义是:事情出现了不良性的变化。一个留学生说:“我前两天感冒了,打了好几个吊瓶,现在有点儿好了。”老师要熟悉教材,不要讲一课备一课,对于知识点出现的顺序和早晚要心里有数。三、语段生成教学学生生成句子困难不大,但要让他一套一套地成段地说困难很大。从句子到语段是一个瓶颈。怎样克服这个瓶颈呢?我使用的方法是“对话——转述”法。用对话给出一个事情,要求学生转述这件事情。比如:早上七点学校门口。李禄:哎,张强,今天放学后一起去看电影好不好?张强:对不起,我晚上有约会了。转述:早上七点在校门口李禄遇到了张强,李禄约张强放学后一起去看电影。可是因为张强放学后有别的约会,所以他拒绝了。看下一段:早上七点学校门口。李禄:哎,张强,今天放学后一起去看电影好不好?张强:太好了,我好久没进电影院了。转述:早上七点在校门口李禄遇到了张强,李禄约张强放学后一起去看电影。张强也好久没看电影了,所以欣然接受了。(这两个对话可以用来讲解“拒绝”和“接受”的词义)再看一个对话:早上七点学校门口。李禄:哎,张强,今天放学后一起去看电影好不好?张强:太好了,我好久没进电影院了。哎,对了,看完电影咱俩一起吃饭好不好?李禄:太好了!转述:早上七点在校门口李禄遇到了张强,李禄约张强放学后一起去看电影。张强也好久没看电影了,所以欣然接受了。同时张强还建议看完电影后一起吃饭,李禄也欣然接受了。再看一个对话:早上七点学校门口。李禄:哎,张强,我的词典你用完没有?我今天得用。张强:对不起,我放在家里了。李禄:哎,拿你没办法。转述:前几天张强借了李禄一本词典,今天早上七点在校门口李禄遇到了张强。李禄因为今天要用到这本词典,就问张强用完没有。张强说放家里了。李禄有点不高兴,很无奈的样子。用对话给出事件,简单而信息量大,语境感强,最为简洁,最为方便。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一、汉字教学的任务二、汉字教学的原则和内容三、教学方法与步骤四、要注意的问题五、对汉字文化圈的学生的汉字教学汉字教学的任务汉字教学的任务是: 以汉字形音义构成的特点和规律为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获得认读和书写的技能。汉字教学的原则和内容原则: 按笔画、部件、整字三个层次,从笔画、笔顺、部件和间架结构四个方面进行教学。汉字教学的原则和内容1、笔画 笔画是现代汉字形体的最小单位,是学习书写的基础。要求: 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要求能说出名称,能书空。汉字教学的原则和内容2、笔顺 笔顺是指汉字笔画的走向,书写规则。正确的笔顺不仅使书写汉字的基本修养,而且按固定的笔顺书写的字,更有利于记忆,书写速度更快。要求: 牢记汉字的笔顺。汉字教学的原则和内容3、部件 部件是指由笔画组成的具有组配汉字功能的构字单位。构成一个汉字的偏旁、部首、独体字都是部件。由于构成常用汉字的部件有较高的称谓性,有利于识记汉字,因此掌握部件是认读和书写的关键,也是对外汉字教学的重点。要求: 教写汉字时首先应帮助学生认清汉字的部件,尤其是不断复习和掌握独体字。汉字教学的原则和内容4、间架结构 间架结构是指汉字的结构方式,部件的摆布方式及组合的规律。要求: 记住合体字的各种结构方式,例如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各种包围结构等。书写时引导学生注意各偏旁部首及各种部件所占的位置和大小、宽窄、长短。步骤与方法一、顺序和步骤: 1、先认读,后书写 2、先教独体字,后教合体字 3、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4、一笔一笔地展示新部件的笔画笔顺和结构把.swf步骤与方法二、方法: 5、对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和形声字可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适当做些说明帮助理解记忆 6、要帮助学生区分同音字的不同字义 7、对区别性小、容易混淆的字要做对比练习 8、对学过的部件要及时归纳总结 9、尽量做一些用字组词的练习,帮助学生逐渐学会通过字义理解词义。 10、练习汉字的方法有描写、临写、抄写、根据拼音写、用汉字组词等。要注意的问题1、汉字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比分析 笔画对比:竖撇和竖;竖钩和竖提;笔画之间的相连、相交、相离的不同位置关系 笔顺对比:撇和捺;点的先后 部件对比:九几儿、木禾才;独体形近字的结构比较:日曰、士土 要注意的问题2、注意教学步骤 先识记,后书写。 书写的教学步骤: 描红 用规范的田字格黑板教学生练基本笔画 跟着教师一笔一笔地按笔顺进行 教书写的环节中教师应下来巡视,注意学生的握笔姿势、书写方向。 课上要有听写练习,课下也要布置一定量的书写练习,教师应认真批改及时总结和讲评。要注意的问题3、重视对整体汉字的认读和识记加深印象和理解的训练 汉字以表义为主,分析汉字一定要着重其形,另一方面要利用汉字的表义功能识记汉字。字词教学紧密结合,充分利用汉字极强的组词能力,采取“以字解词”、“由词析字”的方法培养学生“望字猜义”的能力。要注意的问题4、应教一定的汉字演变和结构规律的知识,来帮助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汉字,让他们尽快找到对汉字的感觉,建立新文字的概念。不能死记硬背,尽可能利用汉字的表义和表音功能加深对汉字的理解和记忆。 解释和正式教学都应以传统的字源学、六书理论为依据,至少与之不应相违背,避免牵强附会。为了活跃气氛偶尔编些小故事发挥想象来解说也是可以的。对汉字文化圈的学生的汉字教学 除了与教非汉字文化圈学生的步骤方法一样以外,视学生的具体情况,有些步骤可一带而过,或省略、缩短时间进行。须注意的问题: 1、遇与学生母语汉字相同的字要注意区别读音与词义 2、与学生母语相似的字,注意字形、笔画等的差别 3、学生母语中没有的中国汉字要多加练习
汉字的形体结构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它的字形与意义有着密切的了解。正因为如此,学习古代汉语的词汇离不开对汉字字形的分析只有具备了有关汉字结构的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了解汉字的字形与它所记录的词的意义的了解,从而了解汉语字词的本义,以及本义与引伸义之间的关系,更好地阅读古代文献。一、“六书”与汉字的形体构造理论汉字的形体构造是指汉字通过什么样的组合方式构造起来表达词义的。汉字是表意文字,它的形总是与一定的义了解在一起的。形、音、义三者之中,义是处于核心地位的。关于汉字的构造,传统有六书之说,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之名始见于战国时代的《周礼·地官·保氏》篇:“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周礼》并未具体说明“六书”的内容。具体说明“六书”的内容,最初见于汉代学者班固、郑众和许慎三家。“六书”汉代三家说班固《汉书·艺文志》: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郑众《周礼》注: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许慎《说文解字·叙》: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今天一般采用许慎的名称,班固的次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四体二用”说六书之中,真正与汉字的形体结构有关的只有四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只是用字之法。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四体二用”。造字之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用字之法:转注、假借。(一)
象形许慎:“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象形可分为独体象形和合体象形两类。象形脱胎于图画,古文字中的象形字大多保留图画的味道。例如:甲骨文中的“鸟”和“鱼”这两个字形就分别像鸟和鱼的简笔画。但象形字不等于是图画,大都带有写意性质的,例如:有时还可把肢体部分省掉,只画头部,例如:“牛”字像牛头之形,“羊”字像羊头之形,但又不是把头部的所有面貌形状都画出来,只是表现头部最具区别性特征的部分,牛头和羊头都突出地表现它们的角,牛头的角是斜刺向上,羊头的角则卷曲朝下。这就是象形字不同于图画之处。一般说来,象形字都为独体字,即不能拆成两个构字部件的形体,但有的象形字却需要以另外的形体来作陪衬,这样才使该字所像之物明白无误地展示给读者。例如:其本义是“人头”。按说,只要画出上面的,就可以表示头了,但单就这一形体不足以让人明白是人的头,还是别的动物的头,故在此基础上加上,有了这个表示人的肢体的形体,就不会让人把“人头”误会为“狗头”了。页(xiè)从“页”之字均与头、面有关,如“颂(皃也)、颁(大头)、顾(回头看)、颇(头偏)、颜(额)、顿(磕头)、题(额)、颠(头顶)”等。这类衬体象形字在汉字中不在少数,又比如:单画,让人不知画的是何物,但只要把连带的部分画出来了:人们一看就知道是树上结的果了。树上结的为果,藤蔓上长的是瓜,瓜也是一个衬体象形字,是在像瓜之形的形体加上藤蔓构成的:象形字在整个汉字系统中所占的比重不大,据有人对《说文解字》所收的9353个汉字作的统计,象形字为264个,仅占总数的2、8%但象形字是汉字的基础,其它三种构字法是在象形的基础或加某一抽象的符号(指事),或合两个独体象形字以会意(会意),或以一个象形字表示义类,一个象形字表示声类(形声)这样形成的。因此,大量地接触形象性很强的汉字,是掌握六书与汉字形体结构的关键,故多认识一些象形字,对掌握文字学知识是有好处的。(二)指事许慎:“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可分为三类:1、独体指事(纯粹符号),如上、下、乎、回、一、二、三2、加体指事(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指事性符号),如本、末、朱、刃、亦、身、甘、血、寸、元、引3、借形寓意,如大、高、齐、长1、独体指事(纯粹符号)2、加体指事(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指事性符号)以木为基础构成的指事字有这样几个:“本”是在木的基础上加一圆点,表示树根所在之处,故“本”的早期意义应是“树根”。“末”是在木的基础上加一短横,表示树梢所在之处,故“末”的本义是指“树梢”。“朱”是在木的基础上加两短横,这两短横标明树干所在之处,故朱的本义是指“株干”。3、借形寓意指事字的数量比较少,根据清人王筠的统计,《说文》中的指事字只有129个。(三)会意许慎:“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会意字可分为两类:1、比形象事(又叫早期会意字、商周会意字)2、合字会意(晚期会意字)入水为“汆”、不正为“歪”、不好为“孬”、不用为“甭”、木四方为“楞”、少力为“劣”会意是比合两个形体的意义来表达一个新的意义的一种造字方法。但这种比合,不是简单的相加例如:止和戈放到一起,就不是“止”加“戈”的意思,它比合的是一种尚武的精神。甲骨文字作:,表示的是“挥戈前进”的意思。人和言放到一起,也不是“人的话”的意思,而是表达的是“诚实”的意思。就是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放到一起,其意义也不是算术的一加一那么简单。例如:两个侧面的人放到一起,就有从和北之分,前者表示相随之意,后者表示相背之意。比形会意字又分两种:(一)同体会意(二)异体会意(一)同体会意同体会意是重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同符号,表示一种新意。比如:两木为“林”,三木为“森”。二屮(che51)为“艹”,三屮为“卉”,四屮为“茻mǎng”(“莽”之本字)。两口为“吅xuān”(“喧”之本字大声叫)、三口为“品”,四口为“jí”喧哗。两虫为“kūn”(昆虫之本字,今借用“昆”为之),三虫为“虫”(按,此字才该读chóng,而一虫应读huǐ后作“虺”毒蛇的一种)。三鱼为“鱻”(此为新鲜字之本字,三鱼表示众多的鱼,众多的鱼放到一起,其色、味不变,就是新鲜的了,今以鱼名的“鲜”代替,是同音替代的通假。)三日为晶(此为“星”之本字,后引伸出“晶莹”等义以后,加一声符——“生”,构成从晶、生声的后起形声字——曐,后来简化成“星”)。两人相随为从,两人相背为北,三人为众。(二)异体会意异体会意就是会合两个不同意思的形体,例如:“及”是从又(手)持人,会意为赶上并抓住了某人之意。“兵”从廾(拱)持斤,会意为兵器之义,后来又指持兵之人。“戒”为两手持戈,会意为守卫戒严之意。“隻”,本为“获”之本字,以手持隹,表示有所获。“伐”,从戈从人,以戈击人,会意为杀伐之义。“取”,从又(手)持耳,也是获取之义。(古代打仗之后,要论功行赏,按杀敌多少记功,开始以人头为记功的依据,后献人头太重,不易携带,就规定割下敌人尸体的右耳,以记军功。)“逐”最初是从止(趾)、从豕,会意“追逐”之义,后来从辵,辵也与行走有关。“韋”(韦)是从舛chuán、囗wéi,囗是城池,舛是两脚相背,在城池的周围有脚在行走,表示围住了一座城池,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围”。“莫”,从日在茻中,太阳落在众草之中,会意为“日暮”之义,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暮”。会意字为合体字,这是它与象形、指事从结构上的一种区别点。但有时与衬体象形字不好区别,一般的文字学家认为只要能分析成两个独立成字的构字部件,就可以看成是会意字,而不能分析为独立成字的构字部件的,就可看成是衬体象形。例如:象悬挂着一颗人头之形,表示“枭首示众”之意,本为一个独体象形字,仅管后来分化成两体,作“县”,但在古文字中还是不能拆分成两个独立的构字部件,故这个字应看成是衬体象形。(四)形声许慎:“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如:江河逮叔效更英左形右声左声右形上形下声上声下形左形右声左声右形上形下声上声下形内形外声内声外形形占一角声占一角城晴呼跨睬昭飘鸠战郊雅切空箕罟草室雾背斧裘鸳恭驾闻赢粥随哀莽围阁匪衙衷戚疆栽颖腾赖题超徒房病旗寐1、形声字产生的途径①加注音符②把原字形的一部分改换成音符囿羞③加注意符第一,为明确假借义而加意符狮“师”字本为“师众”义而造,汉代假借它表示一种猛兽,后来加注“犬”旁分化出从“犬”、“师”声的“狮”字来表示这个假借义。前后《汉书》只有“师子”,《玉篇》、《广韵》已有“狮子”了。又如:牟→眸、侔,每→晦。第二,为明确引申义而加意符取“取”字引申有娶妻的意思,后来加注“女”旁分化出“娶”字专表这个引申义。又如:景→影间→涧朱→株采→彩其→基辰→娠第三,为明确本义而加意符“征”的的本字为“正”,“正”在甲骨文中作,上为囗(围),下为止(趾),囗为四方形的城池,从止,表示去征讨攻打这座城池。在甲文中,“正”也是用作“征伐”之义,“征”为后起区别字。由于“正”借用作“正月”之“正”,又借用作一种祭名,就在本字的基础上加一彳部,构成从彳正声的形声字“征”来表示“征伐”义。“旅行”非其本义,甚至引伸义都说不上。再比如:“它”,本为“蛇”的象形字,由于用作旁指代词,表示“蛇”这个意义时,就在本字的基础上加一虫(huì)部,构成一个从虫、它声的形声字。“它”为蛇的本字。“莫”是一个会意字,本来是表达太阳落在众艹之中的“日暮”之义。由于借作否定性的无定指代词,在表示日暮之义时就在本字的基础上加一“日”作为形符,构成从日、莫声的形声字——暮。暮的声符“莫”就是“暮”的本字。④改换形声字偏旁振“振”引申有赈济的意思,后来把“振”字的“手”旁改换成“贝”旁,分化出“赈”字,来专门表示这种意义。改变意符的:张→胀,说→悦;改变音符的:袴→裤,螾→蚓。声符、义符全换的:村→邨。⑤表意字改造成形声字闻本是突出人耳表示听闻,后来被改为从“耳”、“门”声的形声字。岳后改为“嶽”,会意变形声了。2、形旁和声旁的位置关系:①左形右声:江、河、防、祥、靳、峡②右形左声:鸠、郡、欣、斯、雌、胡③上形下声:藻、宇、楚、崔、霖、草④下形上声:娑、盂、禁、斧、岱、肓⑤外形内声:国、阁、匪、衷、裏⑥内形外声:闻、篡、莽、哀、辩⑦声占一角:旗、施、旌、旂(从yǎn),房、病、徒、徙⑧形占一角:雜(从衣集声),疆,载、哉、裁(zai声),媵、滕、勝、腾、縢、謄(朕声),修、條、脩(攸声)⑨形符、声符相互穿插:游(从yǎn,汓声,后写作泅),隨(从辵隋声),杂(雜)(从衣,集声),赖(从贝,剌声)注意①形声字偏旁的位置有时还可移动,如:“峰”可作“峯”,“裙”可作“裠”,“翅”可作“翄”,“裡”可作“裏”。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形旁和声旁由于配置方式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形声字,例如:翊≠翌忡≠忠怡≠怠吟≠含旰≠旱偏旁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移动,什么情况下不能移动,大概是由于习惯。②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形声字中,既可以充当意符,也可以充当声符。如:“闺”、“阁”等字中,“门“充当意符;“问”、“闻”等字中“门”充当声符。③由于字体演变,有些形声字的声旁或形旁遭到破坏或割裂,已经看不出是形声字了。例如:春春(从艸、从日,屯声)、贼贼(从戈,则声)、隆隆(从土,降声)、责责(从贝,朿ci声)、细细(从系,囟声)、布布(从巾,父声)、在在(从土,才声)、急急(从心,及声)、杂杂(雜)(从衣,集声)、汇汇(从匚,淮声)、我我(从戈,禾省声)、年年(从禾千声)、更更(从攴,丙声)4.形符的表意功能①有少数形声字与其形符同义:如:船、頭、爸、爹、産、到、叛。②但绝大多数形声字的形符只表示词的意义范畴,或表示与词义的某种关系,而且,所表示的关系还往往泛而不切,灵活多样。如:同是从女的字,“姚、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拼多多店铺策划出租协议书
- 2025年全球销售合同风险管理与控制实验评估报告
- 2025年专利权合作开发协议范本
- 2025年合同保证书样式
- 2025年两个孩子财产分割协议样本
- 2025年二手房产融资协议模板
- 2025年动力产品购销合同绩效评估
- 2025年城市旅游策划合作框架协议
- 2025年住宅区物业策划管控改进协议
- 2025年个人股权联营协议书样本
- 复产复工试题含答案
- 湖南省长沙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入学考试英语试卷(附答案)
-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大单元整体作业设计
- 售后服务经理的竞聘演讲
- 临床医技科室年度运营发展报告
- 慢加急性肝衰竭护理查房课件
- 文件丢失应急预案
- 从建设和谐社会角度思考治超限载(十)
- 幼儿园小班开学家长会课件
- 云南华叶投资公司2023年高校毕业生招聘1人笔试参考题库(共500题)答案详解版
- ABB电子时间继电器CTMVS系列操作与安装指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