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案四篇_第1页
初中地理教案四篇_第2页
初中地理教案四篇_第3页
初中地理教案四篇_第4页
初中地理教案四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共页初中地理教案四篇初中地理教案四篇初中地理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1.知道东南半岛与马来群岛的地形特征、河流特征、气候特征。2.通过阅读地图,可以从图中获取相应地理信息,提升识图、析图才能;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进步团队意识与合作才能。3.形成地理要素之间是互相联络的观念。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山河分布特点和气候特点。难点:山河分布及气候特点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歌曲导入法。给学生播放李谷一先生的《赠缅甸友人》,引导学生注意听其中的歌词: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提问学生:这里的江水是指的哪一条江?引发学生的考虑,进而导入到新课。环节二:新课讲授1.地理位置与国家【老师活动】出示世界地图和东南亚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点拨识图技巧。【提问】你们能从图中找出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吗?并试着说一说他们的地理位置特点?【学生答复】连两大洲,通两大洋,类似于一个十字路口。【老师总结】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十字路口”。大致位于23.5°N与10°S之间。【老师活动】出示世界行政区划图,引导学生找出东南亚地区的主要国家有哪些?哪些与我国接壤?(学生讨论答复)【老师总结】东南亚包含的国家主要由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等11个国家,其中与我国接壤的有老挝、缅甸、越南。2.自然地理特征【老师活动】出示中南半岛的地形图,引导学生结合教材观察。【提问】中南半岛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点?与之相关的河流呢?【学生答复】山河相间,地势北高南低。河流由北向南延伸。【老师总结】中南半岛的地势大致北高南低。北部的地势高峻,与中国山水相连,高山和大河由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表形态。河流上游湍急,流速快,水力资丰富,下游水流平缓。【老师活动】引导学生回忆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出示中南半岛的年气温和降水分布图。【提问】中南半岛的气候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讨论答复)【老师总结】中南半岛大局部为热带季风气候,有旱雨两季。每年的6—10月盛行西南风,为雨季;每年的11—次年5月盛行东北风,为旱季。【老师活动】展示马来群岛的分层设色地形图,马来群岛的年气温和降水分布图。【提问】马来群岛的地形特征、河流特征、气候特征分别是什么?(学生讨论答复)【老师总结】马来群岛岛屿众多,其中大多数岛屿地势崎岖,山岭很多,平原较少,河流湍急。赤道横穿马来群岛中部,群岛大局部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拓展延伸】【提问】中南半岛与马来群岛如此这般的自然地理特征对人类活动有什么影响呢?【学生答复】人口大多分布在平原地区。【老师总结】人口集中分布在大河的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以及沿海地带,而山区和岛屿那么人口稀少。水热条件好,开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环节三:小结作业小结:请学生分享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作业:比照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地理特征,并完成下表:四、板书设计中公讲师解析初中地理教案篇2[教学目的]〔一〕在图3-36上指出其首都及主要城市的地理位置,指出其领士组成的阿拉斯加州、夏威夷州和本上局部。〔二〕结合美国国旗图案设计上的变化,利用不同时期的美国地图,讨论美国领土的扩张情况。〔三〕运用地图和资料,理解美国农业开展的有利自然条件和突出自然灾害。〔四〕运用地图和资料,比拟美国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的根本特点。〔五〕举例说明美国在工业化和开发利用自然资方面的经历与教训,并作简单分析^p。〔六〕根据资料和地图,说明美国人口和种族方面的根本概况以及华人与华侨对该国科技与文化开展的奉献。〔七〕根据资料和地图,说明美国主要城市及交通运输特点。教材分析^p本节教材共有3个小标题:“美国的领土”、“高度兴旺的经济”、“人口与城市”。分别介绍美国领上的组成情况及地理位置,美国工业、农业及经济情况和美国人口概况与城市分布。“美国的领土”以图3-31介绍美国外乡、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及周边所临海洋和邻国、主要山脉、河流、湖泊等美国的根本概况。其内容是学习美国的经济、人口与城市的根底。“高度兴旺的经济”主要从农业和工业两方面介绍美国的经济,要求学生理解美国的进出口贸易情况、工农业情况和生态、环保问题与对策,并引以为戒。“人口与城市”介绍美国人口与分布、种族问题和各主要工业城市,城市的分布、地理位置及主要城市职能无疑是本小节的重点。上述三个标题内容由总论到详细方面,形成直线串珠式的逻辑关系,再辅以补充资料,使学生对美国既有整体上的认识,也有详细问题上的理解,构成良好的认知构造。连同补充材料,本节教材提供了3幅地图、7幅景观图。“美国地形”图为我们提供了美国所临大洋和邻国及主要地形区的位置;“美国农业带分布”图反映了美国农业地区专门化的程度;“美国政区和主要城市分布”图表述了美国的50个州和城市与人口的分布情况。3幅地图在各自表述各方面的情况的同时,又综合说明美“国经济兴旺方面的原因。景观图那么分别介绍农业、工业、城市、旅游等方面的主题。3篇阅读材料分别表述:用“国旗”反映美国领土的扩张、用“工业分布”资料表达该国的工业开展趋势。通过黄石国家公园、科罗拉多大峡谷等旅游胜地的情况介绍,反映美国的环境保护与优美风景。本节教材的活动题设计得较为完美,既有读图考虑,也有建议、讨论,如美国NBA篮球球队的地域特色,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教学提纲〔板书〕一、美国的领土1.外乡48州、哥伦比亚特区2.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二、高度兴旺的经济1.经济概况工农业总产值一直居世界首位对外贸易:输出工农业产品最多、出口贸易额最大、进口小汽车、石油、纺织品最多的国家2.农业大国世界出口粮食最多的国家,进口咖啡、可可、天然橡胶3.工业大国传统工业衰落,新兴工业崛起4.环境保护问题黑色风暴三、人口与城市1.人口概况与种族问题2.主要城市华盛顿、纽约、洛杉矶、圣弗朗西斯科、芝加哥、底特律、匹兹堡教学建议新课导人:方案①:出示图1—31“美洲”图,取一面美国国旗,设问:“这是哪个国家的国旗?”并请答复正确的学生将星条旗贴到地图上美国范围内。方案②:本世纪初,发生了震惊世界的9.11事件,这是发生在哪个国家的事件?一、美国的领土1、的地理位置,老师强调:美国领土有醒目的两片:外乡和北美洲西北角的阿拉斯加州、、、1、看地图册上的美国国旗,设问:“谁知道美国国旗图案含意?”2.解释美国国旗图案:13道红白相间条纹代表美国最初独立时的13个州,蓝色星区的50颗白色五角星代表美国的50个州。3.阅读图3-36,学生数一数:在这副图上,显示了美国的多少个州,小结说明:除首都华盛顿所在哥伦比亚特区外,只有48个州位于美国外乡,还有另外两颗星代表的2个州在哪里呢?4、引导学生在“世界政区图”上找出美国的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洲,并突出强调,夏威夷洲位于大洋州,所以美国是地跨北美洲和大洋州的5、小结美国领土由外乡48个州和1个特区、2个海外州构成。〔过渡〕理解了美国的领土组成,那么美国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有什么特点呢?6、学生讨论完成P84活动2、3题,老师结合挂图,引导学生分析^p7、设问:美国国旗如何从最初的13道条纹变成50颗星星,即如何由13个州扩张成为50个州的呢?结合地图册有关地图讲解美国领土扩张的过程,并小结:美国领土扩张的过程实际上是殖民侵略的过程〔过渡〕众所周知,美国是世界上头号的资本强国,其经济开展终究如何呢?二、高度兴旺的经济1、经济概况局部学生阅读P86-86文字,考虑:美国经济在世界上地位如何?〔学生答复,老师小结〕可分解为两个层面:一是国内的工农业总产值,二是对外贸易。三个要点:一是工农业总产值一直居世界第一位,二是外贸输出工农业产品最多、出口贸易额最大的国家,三是世界上进口小汽车、石油、纺织品最多的国家。需要说明的是:美国进口工业产品和能的原因是消费量极大和浪费严重以及工业消费需要造成的,而不是本国工业落后、能缺乏所导致的。如:美国的燃料动力资,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水能都蕴藏丰富,美国国内年产煤8~9亿吨,原油4亿吨,天然气5~6千亿立方米,还消费近3万亿度电力,能总产量占世界首位。但美国能消耗量占世界的工/4,是世界上能耗最多的国家,能消费仍不能满足国内的需求,石油进口量不断增加。〔过渡〕理解了美国经济的概况,接下来我们详细的学习美国农业、工业开展的特色。2、农业大国〔1〕指导学生阅读图3-33和活动材料,考虑自治州自治州自治州子;据此,你可以归纳美国农业消费的特点吗?〔2〕归纳学生观点,指出:美国农业消费的特点是农业地区专门化和消费专门化〔结合教材讲述农业地区专门化和消费专门化的含义〕〔3〕引导学生阅读图3-33,熟悉美国主要农业带的分布,并设问:美国农业消费地区专门化和消费专门化有什么好处呢?〔学生讨论,老师小结:可以充分利用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水、土、光、热等〕,有效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并可集中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大力进步劳动消费率。〔过渡〕正是因为美国的这种农业形式使之成为世界上出口粮食最多的国家。〔4〕设问:美国是世界粮食最大出口国,为什么还要进口咖啡、可可、天然橡胶等农产品?〔5〕提示:a.咖啡、可可、天然橡胶消费地在热带;b.美国外乡在北温带,缺乏大面积的热带地区。〔6〕师生共同完成活动P861、2、3题引导学生评价美国地理位置和地形,重点关注以下地理事项:a.本上在北温带,阿拉斯加州跨北寒带,夏威夷州跨热带;b.多面临海,沿海地区受海洋影响较大;C.地形以平原为主,耕地面积广阔且水热配合较好;d.密西西比河干支流与农业灌溉等。〔过渡〕虽然美国农业兴旺,但不可防止的,美国农业开展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7〕学生齐读P86第一段文字,理解美国农业消费的问题第二课时3、工业大国〔1〕学生阅读P86文字,考虑:美国兴旺的工业主要表如今哪些方面?美国开展工业有哪些优势?〔2〕老师介绍美国工业经济特点:一方面是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前列,另一方面是新技术的研制与开发居世界领先地位。这说明美国仍然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实力和技术力量最强的国家。老师在介绍时可列举美国各工业部门的产量及世界排名情况,让学生有感性认识。〔3〕结合教材介绍美国“夕阳工业”与新兴工业的竞争状态,可出示一些数据或产值比照,让学生从数字上领悟到:传统工业逐渐衰落,新兴工业蓬勃兴起。〔过渡〕美国工业兴旺,主要的工业区集中在哪里呢?〔4〕学生自行阅读资料“美国的工业分布”,理解美国的工业分布区及各工业区的主要工业部门,老师结合挂图讲解并分析^p各工业区开展工业的有利条件。尤其突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开展条件,从开展历史、资、交通、农业等方面进展分析^p,说明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是传统工业的集中分布地,出现了地价昂贵、污染严重等问题;分析^p美国南部、西部“阳光地带”的优势条件:地价廉价、劳动力充足、环境污染少。美国工业逐渐向南部、西部地区迁移;介绍南部、西部地区新兴工业兴起的条件:环境、技术、大学和科研机构等。三、人口与城市1、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P36图,理解美国居民的组成特点:由不同历史时期迁人的移民及后裔组成,以欧洲白人移民为主,2、结合教材讲述美国各色人种在美国的地位,突出美国人种的不平等性工程东北地区南部地区西部地区面积25.824.849.4人口46.931.921.23、展示如下资料,得出结论:美国人口分布不均,人口主要集中在东北部和南部地区并分析^p其原因〔从地形、经济、交通的角度分析^p〕城市局部:1.在图3-36上找出美国的`重要城市,确定其地理位置。2.学生熟悉7个主要城市的资料,注意其城市特点,而后以导游员的身份上台同学介绍美国的8个主要城市。3.评出最正确导游4、完成P88活动题[小结稳固]学生小结,老师补充本节图表指导:l.图3-31提供的信息:①美国领土的组成;②美国领土濒临的海洋和邻国;③美国的地形及分布;④美国地形与农业的关系;⑤美国地形与人口分布的关系。2.图3-33提供的信息:①美国农业的地区专门化;②美国农业区的空间分布;③美国农业开发与环境关系。3、图3-36提供的信息:①美国50个州和1个特区的分布;②美国的主要城市分布;③美国领土扩张过程;④美国工业的迁移。4.景观图或配合教材,或配合练习,对相应的详细问题作直观的阐述。课后活动:①结合美国“911”恐惧袭击事件,搜集资料后讨论:超高层建筑物的利与弊。提示:利——节约用地,城市象征,能集中办公,联络方便等等。弊——突发事件和灾难时逃生困难,垃圾清运困难,上下班顶峰人流疏导困难等等。②搜集资料,理解华人与华侨对美国科学技术和社会开展作出的奉献。也可举办小型的相关人物及事迹介绍会,如李政道、杨振宁的事迹介绍等。③结合美国“黑风暴”环境问题,搜集资料,讨论我国沙尘暴的原因及治理措施,并写成小论文。④画图比赛。结合历史资料,自行画一张美国领土扩张示意图,用图例或颜色区别不同时期的领土扩张情况。展览并评出最优秀地图。⑤课外搜集资料,讨论美国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特点。初中地理教案篇3教学要求1.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p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初步学会分析^p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2.理解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根据及划分地区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宏大差异性。3.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p气候特征的技能。使学生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而且是我国非常丰富的自然资,但同时我国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使人和环境互相协调开展是至关重要的。构造分析^p本章教材主要介绍中国的自然环境特征,各节内容都是围绕这一主线展开,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教材在编排上也注意突出中国的气候特征。气候特征可以通过其根本要素──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反映出来,要理解气候特征首先应理解气温和降水,而且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及特点是学习中国地理的根底知识,掌握这些知识,有利于理解各区域地理环境和农业消费上的差异。基于以上考虑,本节教材在构造上主要分为三局部。第一局部主要阐述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以及结合这种差异和农业消费实际划分的温度带。对于气温和温度带这两局部知识,教材通过阅读等温线图和温度带分布图,并配以阅读材料和活动题的形式呈现。教材正文局部给出的结论比拟简单,而在分析^p冬季气温分布时,却详细描绘了等温线分布特点,以引导学生阅读1月等温线分布图。教材的这种编排表达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也表达了教材对学习过程的重视。分析^p夏季气温分布特点,那么突出了学习的递进,教材正文局部的描绘比拟简单,主要是通过在活动教材中给出考虑题,引导学生读图,从而总结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对于温度带的学习,教材是通过读图指导和活动题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学习的。第二局部,主要阐述我国东西部干湿状况的差异以及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这局部内容延续第一局部教材的编写特点,用等降水量线和干湿地区分布图,配以阅读材料和活动题的形式表现出来,并用正文简单描绘结论。与第一局部教材有所不同的是,干湿地区的差异可以通过植被的特点,甚至建筑形式的不同反映出来,因此教材在干湿地区分布图和活动题中配有我国不同地区植被和民居的景观图片,反映不同的干湿地区特点,旨在给学生感性的认识和与生活实际相联络的知识。第三局部,主要描绘我国气候的根本特征。教材首先安排“季风气候显著”这一知识点,这局部知识是难点最为集中的,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材采用以不同形式呈现的方式来分散难点,力求使学生可以由浅入深逐步完成学习过程。关于季风的成因及冬、夏季风的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等知识,教材以图像配以正文的形式出现;关于锋面雨的形成及锋面雨带的推移,教材以阅读材料的形式出现,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有选择的进展学习;关于季风气候的特点以及给我国带来的有利和不利的影响,教材那么以活动题的形式出现,学生在前面学习冬、夏季季风特点的根底上,通过阅读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总结季风气候的特点,这样可以到达学以致用、温故知新的目的,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读图分析^p图的才能。教材将“气候复杂多样”安排在本节教材的最后,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前面知识的迁移、总结、运用和进步。从整节教材的编排看,前两局部重在对单一要素──气温和降水特点的介绍,第三局部是使学生通过分析^p总结,综合理解我国气候的总体特征。本节教材在知识构造上联络严密,逻辑严谨,知识的学习,技能和才能的培养都以递进的形式呈现,在不增加难度的前提下,使学生学到了知识,才能也得以进步,同时可以将所学知识与消费生活实际相联络,表达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教材编写的理念。内容点析1.关于我国气温的特点,教材从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特点两个方面介绍,特别突出了空间分布上的南北差异,这局部内容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重点。教材正文局部主要包括三个内容。〔1〕南北气温差异产生的原因。教材在开场对此就加以描绘,即造成我国南北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纬度因素。假如笼统说明我国气温南北差异,可以从纬度因素入手,但要单独分析^p冬季气温南北差异大的因素,还要考虑冬季风的影响,这局部知识教材安排在季风气候中讲述。〔2〕冬季气温特点。教材详细描绘了如何从1月等温线图上阅读“0°C等温线、气温分布特点、我国最北和最南地区的气温分布差异”等。0°C等温线的分布位置应该是重点,明确这条线的意义在于,这是我国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限,此线南北河流水文特征有较大差异,特别是此线以北冬季河流会有结冰现象,而且界限南北的植被、耕地类型、农作物种类等都有较大差异。明确了0°C等温线的位置,对理解冬季气温分布有较大帮助。〔3〕夏季气温特点。教材对此表达比拟简单,但其中的内涵仍然比拟丰富,特别是夏季我国大多数地区普遍高温,而青藏高原地区气温相对较低,这一结论老师不能无视,这可以为后面活动题中分析^p地势对我国冬夏气温的影响奠定根底。这局部教材有两幅图像,它们是教材正文的重要组成局部。训练阅读等值线地图的技能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在阅读1月等温线分布图时,老师应详细指导学生理解阅读等温线图的步骤和方法,指导学生学会从等温线图中获取有用信息,从而分析^p解决问题。掌握了等温线图的判读,可以迁移到等降水量图的判读以及其他等值线图的判读过程中。阅读等值线图的步骤是:〔1〕根据图例,读数值,理解气温递变规律,概括总结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2〕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及突变局部,理解、分析^p气温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其分布的因素;〔3〕根据等温线的疏密理解气温空间变化的梯度或变化幅度;〔4〕阅读南北气温极端数值,理解气温空间分布的详细差异。1月等温线图阅读纯熟后,老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以上方法阅读7月等温线图,总结7月气温分布特点,从而到达技能训练的目的。为配合这局部教材,活动教材中的第一题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除纬度因素外,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还有地形。从1月和7月等温线图上可以看出,青藏高原地区总是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四川盆地的气温低,特别是7月等温线图上更是明晰地表示出青藏高原地区是全国的低温区,通过阅读地图学生很容易解答此题。阅读材料一方面对正文进展补充,同时可以拓展教材正文局部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2.关于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教材正文局部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温度带的划分根据,即气温的南北差异和农业消费状况。农业消费实际包括哪些内容,教材正文没有进一步描绘,而是在图上的补充资料中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划分温度带的主要农业指标。这样编排的目的是降低难度,老师在处理这局部内容时,可以针对自己学生的学习才能和层次灵敏掌握。第二,温度带的分布,这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应该通过读图使学生掌握我国温度带的地区分布。阅读我国温度带分布图,需要指导学生根据图例,理解六个温度带的主要分布地区。可以结合省级行政区、地形区、1月0°C等温线分布等地理要素进展理解和记忆,特别应该指出的是,热带地区与北回归线的关系、暖温带在西北地区的分布范围等比拟特殊的地方。活动教材的第二题,强调了温度带与我们消费和生活的关系,这是对教材正文很好的补充。从题目设计的表层看,解答此题非常容易,学生可以很直观地理解温度带与水果生长的关系,与农作物熟制的关系,与民居的关系等。但题目并没有停留在对资料的简单理解这一层面,而是进一步提出发散性的要求,让学生补充更多资料。从外表看,似乎是让学生做资料的搜集者,其实引申理解,这正是编者设计此题的巧妙之处,假如学生对前面三个资料表示的内容理解了,那么进展知识的迁移应该很容易。例如,可以由不同温度带水果的不同,迁移到不同温度带植被的不同,由不同温度带作物熟制的不同,可以联想到农作物的差异等。3.关于我国降水的特点,教材正文局部较为详细的介绍了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的总规律,以及降水丰富和稀少的地区,并通过阅读材料补充了我国降水极端最多和最少的地区,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正文表达中有一点应该引起注意,以往分析^p我国降水空间分布时主要强调东西差异,对于南北的差异多侧重在时间上,而这局部教材不仅强调了空间上的东西差异,同时也强调了南北差异。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时,应该延续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方法,对学生进展阅读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训练。另外针对此图,应该引导学生查找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穿过的地区,并与1月0°C等温线、温度带等的分布进展比照,从而加深对三条等降水量线所穿过地区的印象。活动教材的第一题,主要表达降水特点与人们消费生活之间的关系,加强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络。解答此题,需要学生将景观图与年降水量、干湿地区分布图联络起来,在年降水量和干湿地区分布图上找出活动题中提到的四个地区,对应年降水量的多少和干湿状况,说明民居的不同风格。甘肃年降水量较少,蒸发大于降水,房屋修建成平顶,可以用来晾晒粮食或其他农作物;吐鲁番年降水量很少,蒸发很大,晾房通风效果较好,通风可以加速水分的蒸发,利于水果的晾晒;绍兴年降水量较大,斜顶房利于排水;黄土高原年降水量较少,气候较为干旱,人们利用黄土的直立性修建窑洞,窑洞冬暖夏凉,较为枯燥。4.关于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和分布,教材正文局部明确提出了干湿地区划分的标准是降水量与蒸发量的比照关系。老师对此应该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划分干湿地区不能单纯分析^p降水量的多少,而应该同时分析^p这一地区的蒸发状况。阅读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时,应该叠加年降水量分布图,特别是对应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之间的关系。同时对应地形区、温度带分布等,以加深印象,此图中还有一个特别应该注意的地方,东北地区大兴安岭北部、小兴安岭、长白山以东地区属于潮湿区,其原因是由于气温相对较低,蒸发量小,因此较为潮湿,这是干湿地区划分标准的最好佐证。由于干湿状况可以通过植被的分布反映出来,因此配合干湿地区分布图,教材编排了相对应的植被景观图,其目的是给学生直观感受,加深对干湿地区地表状况的理解,同时也帮助学生建立地理事物彼此之间的联络性。活动教材第二题,延续“温度带”局部活动题编排的特点,解答此题时注意引导学生进展知识的迁移,例如题目中给出干湿状况影响植被,由此可联想到与水果的关系,与经济作物的关系等。5.季风气候显著这局部内容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涉及成因的内容学生不易理解,因此对这局部教材的处理要把握难易程度,不应该盲目地加深和扩大内容。教材正文主要包括三局部内容。第一,季风气候及成因。教材对于成因的描绘较为简单,其目的是降低难度,并且将海陆位置的影响安排在冬、夏季风的形成局部进展表达,这里重点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季风。第二,冬、夏季风的特点以及对其他气候要素的影响。“冬季风”局部,教材既介绍其特点,又着重说明冬季风是造成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补充了本节教材开场局部的内容;“夏季风”主要强调其到来对降水的影响。第三,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及降水的差异性。划分的界限应该知道,划分的标准也必须明确,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以夏季风可以影响的地区为标准,我国西部地区距海较远,又有地形的阻挡,夏季风很难到达,因此属于非季风区。只有明确了划分标准,学生才能更容易理解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降水差异。冬、夏季风的形成地及成因,是通过图像教材表达的。从冬、夏季风的图上可以明晰地看到,不同季节亚欧大陆气压分布状况以及冬、夏季风的风向指示箭头,对应文字说明,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冬、夏季风的性质和特点。理解了冬、夏季风的地及特点,对于学生理解季风区和非季风区降水差异有一定的帮助。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图,应该与温度带的分布、干湿地区的分布及地形的分布等叠加,有助于学生理解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不同气候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界限,借助山脉、城市的分布来学习。阅读材料通过图像和文字局部介绍了夏季风到来形成的锋面雨及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等知识。将这局部知识安排在阅读材料中,主要是降低本节教材的难度,同时给老师和学生最大的自主权,不同层次的学生或学校可以有选择地进展学习。有些学生只要阅读理解锋面雨带的到来会带来降水即可,而有些学生可能更愿意理解夏季风的形成与锋面雨带推移的关系。老师可以有选择的安排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关于季风气候的特征及季风气候对农业消费的有利影响,教材正文局部并未表达,而是将这一内容安排在活动教材局部。这种编排既分散了难点和重点,同时对学生读图技能和才能的培养有较大的帮助。活动题1:选择了我国由北到南三个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让学生分析^p降水和气温在时间上的配合特点。第1项,学生应该按纬向比拟,总结出季风区降水量较多的月份自南向北逐渐减少,广州降水量较多的月份是4月至10月,上海降水量较多的月份是4月至9月,北京降水量较多的月份那么是七八月份,三个城市气温最高的月份都是7月。通过答复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季风区内气温最高的时候,也是降水量最多的时候,因此季风区最突出的气候特征是雨热同期。第2项分析^p季风气候特征对农业消费的好处:降水量最多的时候,也是气温最高的时候,这时也正是农作物生长时期,雨热搭配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活动题2:设计此题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学生建立知识的横向联络,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到达温故知新的目的。为防止遗忘世界地理所学知识,教材以对话的形式将阿拉伯半岛的气候特征表述出来,同时提出长江中下游地区与阿拉伯半岛的纬度位置大体一样,说明影响二者气候差异的因素不是纬度位置。根据本节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东部地区地处季风气候区,受夏季风影响,夏季降水较为丰富。由此可知,造成两个地区气候差异的主导因素应该是海陆位置。活动题3:此题是对教材正文局部的补充、加深和拓展。关于季风影响下的灾害性天气,教材正文局部没有涉及,而是以活动题的形式出现,并配有景观图片和文字,再现灾害发生时的情景。解答灾害发生的原因时,可以与前面锋面的形成、锋面雨带的推移等知识联络起来,强调冬季风的权力特别强大,形成的锋面挪动速度很快,就会造成大风降温天气,严重时会爆发寒潮;夏季,锋面雨带登陆时间的早晚或推移速度的快慢,会造成各地降水时间分配不均,严重时会导致水旱灾害的发生。将灾害性天气这局部知识,进一步拓展,教材补充了有关台风的知识,对于台风带来的大量降水,应该一分为二地对待,有利的是解除或缓和旱情,不利的是可能造成大风、洪水灾害。6.气候复杂多样,教材正文局部介绍了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并且指出地形因素加剧了气候的复杂多样性。为了说明青藏高原地区气候的变化,教材安排了一段阅读材料,以藏民的服饰特点说明这一变化,安排这样一段阅读材料,可以提示学生注意气候与人们生活之间的亲密联络。气候类型分布图和不同地区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可以形象直观地说明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特征以及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阅读四幅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可以说明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将教材中文字说明局部不全面的地方补充完好,同时对照气候类型图中四地的分布,理解四个地区所属气候类型。活动题1:通过解答此题使学生明确农业的开展与气候的关系极为亲密,充分利用气候资,因地制宜开展农业消费,改善人们生活程度,进步人们生活质量,是农业开展的方向。我国海南、广东、广西等地积温较高,生长期较长,可以种植各种果菜,成为我国主要的果菜消费基地,而北方地区冬季不适宜果菜的生长,过去冬季蔬菜品种非常单调,随着铁路运输的开展,南方地区的果菜可以运到北方,丰富了北方地区冬季的“菜篮子”,使人们生活得以改善。活动题2:此题延续气温和降水局部的活动题特点,既是对知识的复习稳固,又带有知识的拓展,通过学生的发散性考虑,起到落实知识、培养才能的作用。气候对动植物资及农作物的影响,可以请学生列举出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动植物和农作物种类。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旅游资,例如黄山的云海,冬季松花江沿岸的雾凇,哈尔滨的冰雕等。不同的气候条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例如房屋建筑朝向与采光问题,人们的服装与当地气候的关系等。教学建议【课时安排】建议本节安排2~3课时。【南北气温的差异】本段教材最重要的内容是阅读等值线地图,知识的获取应该通过读图得来,因此在教学中,训练学生读图方法和技能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学习冬季气温分布特点时,老师首先引导学生阅读1月等温线图中的图例和气温数值,理解气温递变规律,概括总结冬季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即由南向北递减。第二步,引导学生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及突变局部,理解、分析^p气温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其分布的因素,例如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到0°C等温线,用彩色笔描下来,观察此线穿过哪些地形区、河流等,在哪些地区发生突然变化,为什么发生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0°C等温线穿过秦岭—淮河一线,在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向南弯折,主要是因为地形的影响。第三步,引导学生观察等温线的疏密,理解气温空间变化的梯度或变化幅度,假如等温线分布密集,说明气温的差异较大。第四步,引导学生查找最南、最北气温极端数值,理解气温空间分布的详细差异,进一步明确我国冬季气温南北差异大的特点。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老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材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为学生播放录像或影碟〔VCD〕。例如北国冰天雪地,那里的人们在欣赏冰灯,海南的人们正在大海中嬉戏,广州的花市鲜花盛开等内容,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的宏大差异。当学生对1月等温线图阅读的方法较为纯熟后,老师可以提出问题:与1月气温分布特点相比,7月等温线分布的疏密程度如何?等温线在何处出现明显弯曲?为什么?南北气温的极值是多少?引导学生根据这些问题阅读7月等温线图,并总结7月气温分布特点。从图中可以看出,7月等温线分布比1月等温线分布稀疏,说明气温的南北差值较小;等温线在四川盆地的西部出现向南的弯曲,并且青藏高原的气温明显低于全国其他地区,这主要是受地形、地势的影响。掌握了这局部知识,可以帮助学生解答活动题1的问题:夏季最北的气温在20°C以下,最南的气温在28°C以上,通过数据说明南北气温有差异,但与冬季南北气温的差异相比,夏季的南北温差比拟小。学习温度带时,建议老师引导学生阅读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图,并将温度带的分布与地形区、行政区相对应,特别应该指导学生观察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限,并将其与0°C等温线的分布相对应,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络,同时使学生明确秦岭—淮河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限。活动题2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温度带与人们消费和生活之间的关系,老师在引导学生解答此题时,最好可以出示一些相关的图片或录像等,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对此题的理解。【东西干湿的差异】关于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总趋势,建议老师引导学生读图总结。读图时,首先要求学生在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上找出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观察四条线分别穿过我国哪些地形区、行政区,引导学生将800毫米、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用彩色笔描出,观察800毫米线与哪条等温线几乎重合,加深对秦岭—淮河自然地理界限的印象。学生完成以上读图过程后,可以阅读教材中提供的相关阅读材料,理解我国降水量极值地区,最后总结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特点。学习干湿地区划分时,老师可以首先出示不同干湿地区植被特点的图片、幻灯片,或播放相关的录像等,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尝试说明这个地区气候的特点,特别是降水的特点。第二步引导学生阅读年降水量分布图,验证自己的想象与图像中反映的降水量特点是否吻合。第三步引导学生阅读干湿地区分布图,将植被与干湿地区对应,进一步验证自己的想象是否与干湿地区的划分吻合,是否有不吻合的地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可能对东北地区的潮湿区产生疑问,老师可以针对这一疑惑,解释干湿地区划分的根据是降水量与蒸发量的比照关系,而不是单纯用降水量多少进展衡量。关于活动题中理解降水与消费、生活的关系,老师最好可以多提供一些图片。假如学校条件允许,可以提供动态的录像内容更好,特别是雨中的江南风光,阳光照耀下的甘肃、吐鲁番和黄土高原地区等画面。这些生动形象的画面可以建立学生的感性认识,对解答此题会有较大的帮助。【季风气候显著】对于这局部教材,老师可以分为以下几局部进展教学。第一步,说明冬、夏季风的形成,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38页图2.19和图2.20,亚欧大陆内部,冬、夏季气压分布有什么不同?风向有什么不同?冬季风和夏季风的地分别是什么地方?冬、夏季风各有什么特点?由此说明季风和季风气候的概念,冬、夏季风的特点。第二步,引导学生观察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及分界限,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考虑:夏季风从海洋向陆地挪动,在挪动过程中性质会有什么变化?通过考虑使学生明确,越向内陆地区,受海洋影响越小,夏季风很难到达内陆地区,因此内陆地区降水比拟稀少,这样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第三步,指导学生完成活动题1,阅读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总结、概括季风气候的特征。第四步,指导学生完成活动题2,并且使学生明确,与同纬度大陆西岸和内部相比,我国处于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对农业消费极为有利,而大陆西岸和内部气候干旱,沙漠广布。第五步,根据冬季风形成的地及性质,说明寒潮带来的危害有哪些?结合教材第39页阅读材料的内容,说明夏季风到来早晚、持续时间长短以及权力强弱,可能造成水旱灾害的发生。有条件的学校,老师可以制作活动投影片或计算机动画,演示锋面雨带推移的过程,增强直观性,便于学生理解。关于台风的形成及带来的灾害,可以事前布置学生收听天气预报,或老师为学生播放一段有关台风的天气预报,并播放台风发生地区当时的录像,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特别是生活在北方地区或内陆地区的学生,使用这种教学手段尤为重要。【气候复杂多样】这局部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对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和气候类型分布图的阅读上,老师引导学生阅读四幅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说明四个地区的气候各有什么特点。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