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s排水工程设计说明二_第1页
sss排水工程设计说明二_第2页
sss排水工程设计说明二_第3页
sss排水工程设计说明二_第4页
sss排水工程设计说明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排水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第6页共6页排水工程设计说明1设计依据1.1设计规范、标准1.1.1《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4年版)1.1.2《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1.1.3《城镇给水排水技术规范》(GB50788-2012)1.1.4《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1.1.5《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1.1.6《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1.1.7《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1.1.8《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1.1.9《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50805-2012)1.1.10《给水排水管道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1.1.11《市政排水管道工程及附属设施》(图集号06MS201)1.1.12《埋地聚乙烯排水管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ECS164:2004)1.1.13《HYPERLINK"/tech/detailprof246393.htm"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标准》(GBT11836-2009)1.2设计基础资料、工程资料1.2.1我公司与业主签订的设计合同1.2.2业主提供本工程范围内的地形图1.2.3XX大道道路改造工程现场补充测量1.2.4《XX市园区机械工业集中发展区控制性详细规划》(XX市规划设计院2010.9)1.2.5《XX大道延伸线地质勘查报告》2工程概况2.1工程基本情况本次道路改造工程排水工程管道设计起点为XX市XX区XX区机械大道与绕城公路匝道相交处,接既有机械大道,终点为XX大道与成自泸高架相交处,桩号范围为:K0+000~K3+757.310。2.2工程设计范围内容由于本项目道路经过区域的最终控制详细规划未出,因此本次设计主要对现有雨水管道进行补充、雨水口和检查井抬升,同时对进水口直接排进明沟的路段进行雨水管道埋设,除了对交叉口进行排水和管道预埋外,另有三段埋设雨水管道,分别位于K2+480~K2+590东南侧,K3+000~K3+270东南侧和K2+480~K3+030西北侧。污水管线全线贯通,本次不做设计。3排水系统概况本次设计道路沿线已有排水管线,全线除了对雨水口进行抬升外,还对K2+480~K2+590东南侧,K3+000~K3+270东南侧和K2+480~K3+030西北侧进行管线和箱涵的埋设。最终K2+480~K2+590段管线接入K2+480处管涵,K3+000~K3+270段管线接入K3+030处管涵并过街排入箱涵。K2+480~K3+030段箱涵于K2+480处排入河渠。临时排水:K2+480~K3+030段方沟施工时在方沟施工南侧加一条Φ600PE管临时排水。K3+000~K3+270段施工时在南侧(现有沟外侧)加一条Φ400PE管临时排水。K2+480~K2+590段现状无管道,施工时临时封闭上游雨水管连接,将雨水排入外侧水沟。4设计原则4.1城市排水管道方案设计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4.2排水管网设计应满足地区经济和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同时注意远期发展与分期实施相结合的原则。排水管道均按远期设计,并能适应片区建设需要,考虑分期实施的可能性。4.3新建排水管网充分考虑区域排水现状及地块建设的情况,结合地块建设规划,在排水管道断面、平面布置、高程布置上适应功能的需要和接入的可能性、便利性。4.4排水管网设计注意技术性与经济性相结合。尊重事实,在满足设计标准的前提下,尽量考虑利用现有管网体系和排水设施,并将其整合以发挥功能。4.5设计选材在不断总结科研和工程实践的基础上,既考虑技术发展的趋势,积极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同时又兼顾经济投入的合理性。不得使用淘汰产品及与国家产业政策不符的材料和产品。4.6排水管道的平面、高程布置充分考虑各种城市管线的敷设走廊,在考虑经济性的同时预留足够的空间,为管线综合提供条件。5设计标准及基本参数5.1排水体制本工程排水体制采用雨、污水分流制,雨、污水管网分别自成体系。5.2基本设计参数·雨水管道按满流设计·粗糙系数,对钢筋砼圆管取n=0.014;塑料排水管道:n=0.010。5.3雨水系统设计参数采用XX市暴雨强度公式,按满流设计,设计重现期P=3.0年,地面集流时间t1按10min计,综合径流系数Φ按0.65计算,雨水量计算公式如下:Q1=qΨF式中:Q1-雨水设计流量(L/s),q-设计暴雨强度(L/s·ha),Ψ-径流系数。设计取Ψ=0.65,F-汇水面积(ha)采用XX市的暴雨强度公式:即:(升/秒•公顷)式中:p——设计降雨重现期,取P=3at——设计降雨历时t=t1+t2t1——地面汇流时间t1=10mint2——管道内流行时间(min)6雨水系统设计6.1平面设计(1)K2+480~K2+590东南侧雨水口直接排入路基排水沟,本次设计接既有K2+590检查井处雨水管道,将K2+480~K2+590南侧雨水汇入管道并排入K2+480处管涵。管道平面埋设位置与上游既有管道位置相同,均位于人行道下。(2)K3+000~K3+270东南侧雨水口直接排入排水沟,本次设计埋设雨水管将XX大道上游雨水和高速公路入口连接公路雨水以及此路段雨水排进K3+030处管涵并过街排入箱涵。管道的平面位置为现有排水沟处。(3)K2+480~K3+030新建箱涵平面位置为现有排水渠,施工时应避免扰动道路路基,箱涵转弯按R=5m圆角施工,箱涵转弯处标注控制点。6.2纵断面设计雨水管管道坡向与道路坡向基本一致,最小坡度0.003,最大坡度0.03,能确保在设计流量范围内雨水管道流速大于0.75m/s并小于5m/s。雨水管道覆土深度不小于0.7m。6.3雨水水力计算序号计算管段服务面积设计流量管径坡度过流能力流速(ha)(L/s)(mm)(‰)(L/s)(m/s)1Y-1~Y-554.1720d80059351.862Y-11~Y--1615.42870d9003031354.933Y-6~Y-111173050d10002033904.327管材、基础及接口7.1管材1.雨水进水管采用Ⅱ级钢筋混凝土平口管,360度混凝土满包基础。2.管顶覆土小于1.0m,或管道过河时,采用II级钢筋混凝土平口管或企口管,360度混凝土满包基础。3.管顶覆土1.0m≤H≤7.0m时,采用钢筋混凝土承插管(GB/T11836-2009)或企口管,180度砂石基础,作法见国标图集06MS201-1-11;管顶覆土7.0m<H≤9.0时,采用Ⅲ级钢筋混凝土平口管或企口管,180度混凝土基础,做法见国标图集06MS201-1-22;管顶覆土9.0<H时,采用Ⅲ级钢筋混凝土平口管或企口管,360度混凝土基础。7.2接口采用混凝土基础的管道,每隔20~25m设现浇混凝土套环柔性接口。360度混凝土满包基础作法见图纸,其柔性接口处混凝土基础分缝,缝内填2cm厚沥青木板,柔性接口管道采用的橡胶密封圈应满足JC/T946-2005标准要求。7.3基础1.管道地基应为未扰动的原状土或经处理后回填密实的地基,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柔性接口管道不小于0.1MPa(刚性接口管道不小于0.15MPa)。若地基为膨胀土,管道(及方沟)、检查井基础见特别说明。2.当管道位于回填土基础上时,可采用砂卵石回填,其宽度为沟槽底宽度,具体数量详见工程数量表。先按土基要求检测合格后,再按照管道基础图进行施工。若遇流沙、淤泥、松散杂填土等软弱地基,应采取加固措施(由设计人员现场处理)。现场施工开挖情况与地勘不符合时,由设计人员会同各方进行现场处理。3.同槽施工处理:当管道地基有不足1/3宽度位于回填区域时,该部分管基以下0.6m厚用砂卵石加强。当雨水管道地基有超过1/3宽度位于回填区域时,先将原状土部分超挖0.6m深予以扰动,再统一用砂卵石加强。4.基础特别处理说明:根据地勘资料,排水方沟位置地层为粘土层和泥岩,方沟地基处于粘土层上,粘土层承载力为0.16MPa,而K2+480~K3+030西北侧方沟2m*2m基底压力为0.2MPa;2.5m*2.5m基底压力为0.25MPa;3m*3m基底压力为0.3MPa。因此要对此段排水方沟和排水管基底软基进行换填,换填材料为级配碎石,方沟2m*2m段换填深度为0.3m,方沟2.5m*2.5m段换填深度为1.2m,方沟3m*3m段换填深度为2.3m。具体换填数量以现场实际发生为准。8检查井、跌水井及其它构筑物8.1检查井(1)管道交汇处、转弯处、管径或坡度改变处、跌水处以及直线管段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检查井。(2)井盖座的选择:主车道范围内采用新型可调式防沉降、防盗井盖,其井盖(座)承载力等级按GB/T23858-2009规定,最低选用选用D400类型;位于绿化带内的检查井盖(座)采用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检查井盖,须满足建设部部颁标准《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检查井盖》(CJ/T211-2005)中的相关要求,同时井盖(座)承载力等级按GB/T23858-2009规定,最低选用选用B125类型。(3)06MS201-3检查井盖板适用条件为顶覆土不大于4m,当盖板覆土大于4m时,应对盖板作加强设计或采用多层井室,盖板加强及多层井室作法另请设计人员附设计图或加以说明。(4)跌水大于1.5m,应设置跌水井,跌水小于1.5m的不设置跌水检查井。8.2雨水口(1)本工程采用浆砌条石双箅雨水口,雨水箅为新型复合材料成品,所选雨水箅应符合《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水箅》(CJ/T212-2005)的要求。本次设计按双箅雨水口泄流能力25L/s原则进行计算、布设雨水口。(2)雨水口连接管管径为d300mm,以>1.0%的坡度接入临近雨水检查井。(3)道路竖曲线最低点及道路交叉口附近的雨水口,在实施时应调整至实际路面的最低点,局部的地方可增设雨水口,以保证有效收水,雨水口标高比路面低3cm。(4)雨水连接管如果位于车行道上,采用满包混凝土加固处理。9沟槽开挖及回填9.1沟槽开挖(1)管沟槽开挖放坡坡比根据所开挖的地质岩层情况和地勘报告确定,同时应满足《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第4.3条的要求。排水管沟沟槽开挖要求及开挖时工作面宽度详见管道沟槽开挖断面图。(2)开挖时如发现不良地质,则需根据有关施工规范对沟槽作支撑处理,防止垮塌事故,同时应确保周边建构筑物的安全(3)沟槽开挖建议采用人工开挖,沟槽开挖应控制超挖。对于填方地段,填方应按道路路基要求进行,须在填方进行至管顶标高1.0m之上后方可开挖管道沟槽。9.2地基处理(1)排水管道布置在道路路基范围内,地基处理按道路路基处理执行。(2)管道及构筑物地基承载力不小于0.2Mpa。9.3沟槽回填(1)沟槽回填时,需对称回填并分层压实。管两侧及管顶以上1m范围内采用轻夯压实,管道两侧压实面的高差不应超过0.3m。回填必须在管及结构物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90%以后才可进行。(2)槽底至管顶以上1m范围内,回填不得含有机物及大于50mm的砖、石等硬块。在抹带接口处应采用细粒土回填。(3)排水管道沟槽回填时,柔性排水管道管胸腔两侧及管顶回填土的压实系数详柔性管道沟槽回填大样图;混凝土排水管道管胸腔两侧及管顶回填土的压实系数按照《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第4.6条相关规定执行。排水管道沟槽回填的填料、回填方法及其他要求严格按照《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第4.5条相关规定执行。(4)如管道处于人行道下,则管顶0.5m或一倍管径以上部分回填土的压实度按路基要求执行,如管道处于车行道下则管顶0.5m或一倍管径以上部分采用C20回填。(5)检查井周围的回填要求:a检查井砌体或现浇砼需达到设计强度后才允许回填。b井室及井筒周围的回填应与管沟槽回填同时进行。c井室及井筒周围回填压实时应沿井室中心对称进行,且不得漏夯。d井室及井筒周围0.5m范围内应采用砂卵石或碎石回填。(6)未尽事项按图纸及相关规范要求执行。10施工注意事项(1)施工单位在施工前,须复核上、下游市政排水管道(沟)接入处标高,避免水接不进来和排不出去的事故发生。如测量结果与本次设计标高相冲突,及时与设计方联系,以作出调整,只有待设计方调整完后方能施工。(2)工程正式开工前,建设单位应组织一次图纸技术交底。施工单位在施工前请认真仔细读图,若本设计图中有实际情况与设计不符之处或错漏之处,请及时与设计单位联系作出调整后方能施工。(3)如果工程现场与设计基础资料有较大出入或者有障碍物影响施工,需要变更设计的,由施工方提出,监理同意,业主发送设计变更函件给设计单位,设计方调整变更完后,施工方根据正式的设计变更文件进行施工。(4)检查井井面标高应根据实际路面标高合理调整,保持与完成后路面齐平。当井面实际标高与设计标高有较大出入时,应及时通知设计人员进行复核确认。(5)过街预留管管端用砖封堵,并作好隐蔽记录,以利于支路的管道接入。过街预埋共用管沟处也应作好隐蔽记录,便于远期的穿管和接线。(6)沟槽开挖时应注意施工安全,开挖放坡坡度根据实际地质情况和地勘报告求严格按规范要求执行,防止跨塌伤人事故发生。同时开挖中必须严格注意开挖边线与周边现状建构筑物的关系,沟槽开挖不得影响建构筑物的结构安全。(7)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构筑物必须浇筑密实,不得出现蜂窝、麻面。在所有的钢筋混凝土构件上的预留孔洞、预埋套管及预埋件,在混凝土浇筑前必须由水专业的施工人员配合工作,并签署后方可浇筑,以免错漏和移位,严禁事后打孔凿洞。(8)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施工单位上报监理,会同业主、质检、设计协商处理,施工单位不得擅自处理,否则设计单位一概不认,对施工问题的处理,应以书面签署盖章为准。(9)塑胶管道须进进行管道密密闭性、管管道变形及及沟槽回填填土密实度度检验,管管道初始变变形需要满满足技术规规程的要求求。(10)施工前必须做做好防洪工工作和施工工组织计划划,有组织织,有计划划有,步骤骤组织施工工。并组织织材料进场场,堆放,搞搞好临时排排水。施工工组织计划划须经项目目监理研究究批准后才才可允许进进场施工。(1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