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导
论第一节
管理概述一、管理的概念管理是一种与人类文明共存的社会现象,它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管理起源于人类的共同劳动,凡是有人类生活的地方,就必然有管理。通过管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其它活动才能有目的、有秩序地进行。管理从字面意思上是“管”和“理”二字的连用,即表示在权力的范围内,对事物的管束和处理过程。借鉴中外学者对管理概念的认识,我们把管理的定义明确为:所谓管理就是在社会活动中,一定的人或组织依据所拥有的权力,通过实施既定措施,对人力、物力、财力及其他资源进行协调或处理,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活动过程。二、管理的历史发展人类产生之初就有了管理,管理是人类的一项最基本的社会活动。人类是以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为特征的,社会生活离不开协调、配合和控制,也就必然需要管理。所以,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的阶段,管理具有其不同的特点。史前人类社会管理的特点。(1)习惯化的管理方式。(2)原始民主的管理制度。(3)简单的管理机构。(4)人格化的管理权力。(5)单一的公共事务管理。前资本主义国家管理的特点。国家管理是管理的最为基本的形式。(1)管理阶层兴起,管理成为政治统治的手段。(2)管理内容趋于复杂,管理权力开始分化。(3)管理制度产生,但在管理中的作用受到限制。(4)管理思想的提出,但经验管理仍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社会管理的特征。(1)科学管理(2)分权管理(3)法制管理(4)经济管理成为管理的重点。现代管理的基本特征。二战后,在管理科学理论的推动下,人类的管理实践活动进入了一个更高更新的历史阶段,即管理的现代阶段。(1)系统化管理。(2)民主化管理。(3)科学化管理。(4)法制化管理。(5)以人为本。(6)追求效率。三、管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现代社会,随着管理的功能不断完善和发展,管理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第二节
管理学和现代管理学一、管理学的涵义管理学是专门研究管理活动及其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研究对象包括:(一)、研究生产力方面的问题。即研究如何合理商效地协调和使用管理组织的人、财、物等资源,以实现预期的目标,包括对各种资源在使用中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问题。(二)、研究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即如何正确处理管理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三)、研究上层建筑方面的问题。(1)研究管理组织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如何注重社会效益,促进社会文明全面进步,促进组织的民主建设,使组织成员得到全面发展。(2)研究如何根据国家的社会的要求,促进管理组织系统的改革,培养组织文化。维护社会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二、管理学的学科特征1、理论性与应用性统一(1)管理学的知识来源于人们的管理实践,是人们管理经验的概括和总结。(2)管理学的知识必须运用到实践中去才有价值。(3)管理学的知识和理论是否正确,归根到底要接受实践的检验。2、定性和定量相统一管理学借用数学的各种知识和方法,构成定量化,并通过定性分析来实现其更高程度的科学化与精确化。3、社会属性和阶级属性统一管理本身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了解,表现为一种自然属性;另一方面,它又表现为一种社会属性。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社会制度,不同阶级里,对管理学的理解、把握与实际运用是不同的。4、一门软科学管理本身就是软件,其原因是:(1)管理的任务是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以较少的投入或消耗争取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管理必须借助于被管理者及其他各种条件,并通过他们来体现或实现管理的价值。(3)通过管理提高效益,需要一个过程。管理效益的产生不像设计一种新产品,生产出来,销售出去,很快能看到效果,其效果如何很难定论。5、鲜明的朝代特征不同历史阶段的管理,在思想、内容、性质、方法和手段等各方面,都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努力揭示现代管理规律、反映未来管理趋势,构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学科知识体系,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三、现代管理学及其特征(一)、现代管理学的涵义。现代管理学是在总结管理发展历史经验和借鉴传统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所提供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现代条件下进行的各种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学问。(二)、现代管理学的特点。1、变革性现代管理学是在总结管理发展历史经验和传统管理理论基础上形成的,是传统管理学和继承和发展。同时以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继承”和“发展”,应更加注重变革。2、开放性(1)广泛地吸收当代人类文明成果,为现代管理学的发展提供新的血液。(2)现代管理学的研究队伍空前扩大,充满生机。(3)围绕管理实践中遇到的共同问题,加强学术交流,使现代管理学理论具有更强的适应性。3、严密性现代管理从逻辑体系到理论内容都更加严密,表现在:(1)对学科基本概念的界定更加准确、清晰,表述更加简洁。(2)学科体系趋于完善,结构安排更加合理,为管理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前提。(3)学科理论走向成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加密切。严密性标志着管理科学在当代发生了质的飞跃,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4、实用性(1)在研究重点上,立足于现实,有的放矢。(2)在研究方法上,加大定量研究的力度,定量研究将使现代管理学理论更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3)在调查研究上,强调管理理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挥作用并受到检验不断发展。四、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内容1.关于管理、管理学和现代管理学的基本问题。2.关于管理准则、管理规范及其管理手段的基本问题。3.关于管理内容方面的基本问题。4.关于管理职能的基本问题。5.关于管理创新与管理国际化的基本问题。概念辩析:管理与管理学:所谓管理就是在社会活动中,一定的人或组织依据所拥有的权力,通过实施既定措施,对人力、物力、财力及其他资源进行协调或处理,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活动过程。管理学是专门研究管理活动及其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管理学与现代管理学:管理学是专门研究管理活动及其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现代管理学是在总结管理发展历史经验和借鉴传统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所提供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现代条件下进行的各种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学问第三节
学习现代管理学的意义、途径与方法一、学习现代管理学的意义1.学习现代管理有助于把握现代管理规律,提高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2.学习现代管理学有助于合理组织生产力,充分发挥生产力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作用。3.学习现代管理学有助于面向未来,实现管理的国际化与管理创新。二、学习现代管理学的途径1.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是学习现代管理的基本前提。2.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认识我国的国情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出发点。国情包括两方面:一是我们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民族文化传统;二是我们自己在管理领域已经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有哪些经验需要总结,有哪些教训可资借鉴。3.分析和借鉴国外的有关管理理论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重要条件。4.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是系统学习现代管理学的保证。三、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具体方法1、比较研究法:通过对不同管理理论或管理方法异同点的研究,总结其优劣以借鉴或归纳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管理规律的方法。2、定量分析法:运用自然科学知识,把握管理活动与管理现象内在的数量关系,寻找其数量规律的方法。3、历史研究法:对前人的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予以总结概括,从中找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实现古为今用的方法。4、案例研究法:通过对现实中发生的典型带事例进行整理并展开系统分析,从中把握不同情况下处理问题的不同手段,以达到掌握管理原理,提高管理技能的方法。5、理论了解实际的方法管理是一定的人或组织依据所拥有的权力,通过实施既定措施,对组织资源进行协调或处理,以达到预期目标的过程。管理活动人类社会产生以来,经历了四不同的发展阶段,并最终使管理活动趋向于科学化、系统化、法制化。管理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从四个方面得以体现。管理学是专门研究管理活动及其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具有五方面的特征;现代管理学是在传统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理论和方法,研究现代条件进行各种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学问,并具有变革性、开放性、实用性等新特点。现代管理学主要包含五方面的研究内容。学习现代管理学的重要意义体现于三个方面,学习现代管理学有四条主要途径,同时还有五种比较好的学习方法,即比较研究法、定量分析法、历史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理论了解实际方法等。第二章管理学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前管理学时期的管理思想一、中外古代管理思想(一)、管理思想的萌芽。原始社会是管理思想的萌芽阶段。(二)、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对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作以下分类介绍:1.中国古代朴素的系统管理思想。2.中国古代的用人思想。3.中国古代的经济管理思想。(三)、世界其他民族古代的管理思想。1.行政管理思想。2.生产管理思想。【(1)埃及的胡夫金字塔的巨大的建筑工程,充分体现了较强的组织能力和相关管理思想的指导作用。(2)威尼斯造船厂的管理体现了古代的生产管理思想。(3)古希腊学者对劳动分工的精辟论述留下了宝贵的生产管理思想。】3.教会管理思想。例如欧洲中世纪的罗马天主教会组织严密,管理技术高超,它所实行的既分级又分领导而且又分部门的一套管理体制,使它能够控制地球各地几亿教徒的几乎全部生活。二、近代西方管理理论产生的背景近代西文管理理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企业管理中形成的,其形成的背景是:1.机器大工业的需要近代西文管理理论是机器大工业的产物。机器大工业促使生产领域发生变化,对管理理论的产生提出了要求,为管理理论的形成准备了人力条件。2.市场竞争的需要规模和生产技术的不断扩大,使企业面临残酷无情的竞争。企业为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实力,客观上要求对管理问题展开专门的研究。3.提高生产效率的需要提高生产效率,就必须处理好生产过程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在大机器生产条件下,这些关系常常是错综复杂的,对其管理需要形成一种管理体制,为达到管理体制的合理,必须从事专门的研究。当管理自身成为专门的研究对象时,对这一对象专门研究的成果就构成了管理理论。4.阶级斗争的需要管理问题的研究不仅肩负着合理利用资源的重任,也担负着改变劳资对象、协调劳资关系、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使命。三、近代西文管理理论的先驱者近代西方管理理论产生之前,已有众多的企业界和理论界人士开始移入管理问题的研究,其中贡献较大的有:(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小詹姆斯。瓦特和马修。鲁滨逊。博尔顿贡献在于发展了以下管理技术,即市场研究与预测;生产计划技术;生产过程规范化和产品部件标准化;依据工作流程有顺序地安装机器;建立详尽的生产统计记录,按机床、部门进行成本利润核算;培训工人与管理人员;按成果支付工人工资;工人福利由工人自己管理等等。亚当。斯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他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一书中,不仅对经济和政治理论做了卓有成效的论述,而且对管理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以制针业为例说明了劳动分工给制造业带来的变化。他认为劳动分工能提高生效率,其原因:一是劳动者的技巧因专业而日进;二是通过分工,免除了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共和而损失的时间;三是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罗伯特。欧文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也是19世纪最有成就的实业家之一。他对管理理论的贡献是首次提出了关心人的哲学并进行了全面实验。他试图在企业内建立一种全新的人际关系,被誉为人事管理的先驱者、“人际关系之父”。查尔斯。巴贝奇他对管理思想的贡献最大,他更全面、更细致地分析了劳动分工能提高生产效率的原因;他特别强调劳资协作,提出了一种固定工资利润分享制度,以调动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他在《论机器和制造业的节约》一书中,以数学家的眼光,对劳动分工的效益和主管人员对设备、物资、人力使用上的具体管理技术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安德鲁。尤尔他以管理教育的先驱而著称。他的管理思想主要是强调三项原则:一是机械原则;二是道德原则;三是商业原则。对管理大师法约尔产生了直接影响。亨利。普尔他进一步发挥了麦卡勒姆的管理思想。主张建立一种管理体系;注意到企业中人的因素,提出改变僵化的领导作风。他是一位出色的管理先驱,在泰罗之前50多年就提出了建立严格管理制度的思想,在法约尔之前60年就提出了集中指挥的问题,在梅奥之前70多年就提出了人的因素问题。丹尼尔麦。卡勒姆制定了严密管理制制度;制定了严密组织措施。第二节
古典管理理论管理科学产生于19世纪末,是从美国管理学家泰罗开始出现的,历经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三个发展阶段。古典管理理论主要是指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以法约尔为代表的一般管理理论和以韦伯为代表的管理组织理论。一、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集中体现在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1911年发表其代表著作《科学管理原理》。在管理思想史上,泰罗被誉为是“科学之父”。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内容主要有:(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科学管理的根本就在于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因为科学管理如同节省劳动机器一样,其目的正在于提高每一单位劳动力的产量。(2)为了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必须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所谓第一流工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该工人的能力最适合他所从事的工作,二是该工人从内心愿意从事这项工作。(3)为了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必须实现标准化。标准化是指工人在工作时,要运用标准的操作方法,而且所使作的工具、机器和原材料以及作业环境都应实现标准化。(4)在制定标准定额基础上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制定标准定额是整个泰罗制的基础,即通过大量的工时与动作研究,他把每一项工作都分成尽可能多的简单基本动作,把其中无效动作去掉,并通过对熟练工人操作过程观察记录,寻找出每一个基本动作的最好最快操作方法,这构成了他确定日工作定额的基础。在标准定额的基础上,泰罗建议实行新的工资制度即差别计件工资制,是按照工人是否完成其定额而采取高低不同的工资率,即完成定额的可按工资标准的125%计算工资,完不成的只按80%计算工资,以鼓励工人千方百计完成工作定额。(5)设置计划层、实行职能制。泰罗把计划和执行分开,由专门的部门负责制定计划,由不同的职能工长带领工人负责执行。(6)对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实行例外原则。所谓例外原则,就是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一般日常事务处理权授给下级管理人员,而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项(即重要事项)的决策与监督权。(7)为实现科学管理应开展一场“心理革命”。通过开展一场“心理革命”,变劳资对立为互相协作,共同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努力,这才是科学管理的真谛。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优点:一是用调查研究和科学知识代替管理者个人的主观判断与经验。二是使人类的管理由经验走向科学。三是创造和发展出了一系列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技术和方法,成为管理系统合理组织生产的基础。其不足:一是对工人的看法是错误的。二是仅重视技术因素,忽视社会、群体因素对管理的影响。三是注重基层管理或车间管理,忽视企业作为一外整体如何经营与管理的问题二、一般管理理论一般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法约尔,他的代表著作是1916年发表的《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1)区分了经营与管理的概念并论述了人员能力的相对重要性。法约尔认为,经营与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经营是指引导或指导一个组织趋向目标,它由六项活动组成,即①技术活动,指生产、制造、加工等;②商业活动,指购买、销售、交换等;③财务活动,指资金的筹措及运用;④安全活动,指设备和人员保护;⑤会计活动,指存货盘点、成本核算、统计等;⑥管理活动,指组织内行人员所从事一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活动。上述六种活动能力,对不同层次和不同组织的人员来说,能力的相对性不同,愈往高层,管理能力的重要性增加,技术能力的重要性减弱;愈往低层,管理能力的重要性减弱,技术能力的重要性增强。(2)概括并详细分析了管理的五项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3)阐述了管理教育和建立管理理论的必要性。(4)提出了管理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十四项原则。即劳动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合理的报酬、适当的权力和分权、秩序、公平、保持人员稳定、首创精神、人员的团结、跳板原则。跳板原则:企业管理中的等级制度显示出执行权力的路线和信息传递渠道,按层次逐级沟通保证命令统一是必要的,但这会产生信息延误现象。为解决这个问题,法约尔提出跳板原则,以便横跨过权力执行的路线而直接了解。法约尔一般理论的优点:一是理论具有更强的理论性和系统性;二是为管理学提供了一套科学的理论框架和内容;三是对现代管理科学仍具有直接的重大影响。其缺点:由于过于追求管理理论的一般性,因而对具体的管理过程重视不够。三、管理组织理论管理组织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马克斯。韦伯。代表作是《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反映出他对组织理论的重大贡献。他被誉为“组织理论之父”。韦伯的管理组织理论的基本内容有:(1)揭示了组织与权威的关系并划分了权威的类型。他认为,任何组织都必须以某种权威为基础,才能实现目标,组织赖以建立的权威有三:一是传统权威,它以对社会习惯、社会传统的尊崇为基础;二是超凡权威,它以对领袖人物的品格、信仰或超人智慧的崇拜为基础;三是合理-合法的权威,它以对法律确立的职位权力的服从为基础,只有建立在合理-合法权威基础上的组织才是理想的组织,这种组织他称为官僚制组织。(2)归纳了官僚制组织的基本特征。①实现劳动分工,明确规定每一成员的权力与责任并作为正式职责使之合法化。②各种公职或职位权力等级严密组织起来,形成指挥体系。③通过正式考试的成绩或培训中取得的技术资格来挑选组织的所有成员。④实行任命制。⑤公职人员必须是专职的,度有固定薪金保证。⑥职务活动被认为是私人事务以外的事情,受规则和制度制约,而且是毫无例外地适于各种情况。(3)概括了官僚制组织的结构。官僚制组织体系的结构可分为三层:即最高领导层。行政官员层和一般工作人员层。高级管理层主要职能是决策;行政官员主要职能是贯彻最高领导层的决策;一般工作人员主要职能是从事各项具体的实际工作。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优点:一是用调查研究和科学知识代替管理者个人的主观判断与经验。二是使人类的管理由经验走向科学。三是创造和发展出了一系列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技术和方法,成为管理系统合理组织生产的基础。其不足:一是对工人的看法是错误的。二是仅重视技术因素,忽视社会、群体因素对管理的影响。三是注重基层管理或车间管理,忽视企业作为一外整体如何经营与管理的问题。1.标准定额:即确定每个要人每天要完成的工作量,也叫劳动定额或日工作量,它是泰罗制的基础。2.差别计件工资制:在标准定额的基础上,泰罗建议实行新的工资制度即差别计件工资制,是按照工人是否完成其定额而采取高低不同的工资率,即完成定额的可按工资标准的125%计算工资,完不成的只按80%计算工资,以鼓励工人千方百计完成工作定额第三节
行为科学理论行为科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等理论和方法,从人的工作动机、情绪,行为与工作、工作环境之间的关系出发,探索影响劳动生产率因素的科学。早期行为科学又称人际关系论。一、早期行为科学理论早期行为科学的代表人物是梅奥。1927年开始了管理史上有名的霍桑实验,一直持续到1932年,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检验和分析前面实验失败的原因。第二阶段,全公司开展对工人的访谈活动。最后阶段则进行了非正式组织的研究。人际关系(早期行为科学)的主要内容有:(1)企业职工都是“社会人”,是复杂的社会系统的成员。(2)劳动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工作态度及其人际关系状况。(3)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所谓非正式组织是指企业职工在共同劳动过程中,由于共同爱好、情感、价值观念以及其他原因而自发形成群体。二、后期行为科学理论后期的行为科学理论主要集中在四个领域,即有关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问题的理论,与企业管理直接相关的“人性”问题的理论,非正式组织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问题的理论,有关领导方式问题的理论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他概括为人的各种需要按其重要程度和产生的先后顺序依次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受人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赫茨伯的双因素理论:他把多种影响人们心理和行为的因素分为两大类,即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包括公司的政策、管理体制、监督、工资、同事关系、工作条件等。具备保健因素只能消除职工人不满,不能起到调动积极性的作用。激励因素包括成就、上级赏识、工作责任、个人进步等。激励因素的存在才能真正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产生激励作用。弗鲁姆的期望价值理论:管理中各种激励因素作用的大小,取决于职工对他所能得到的结果的全部预期价值乖以他认为可能得到该结果的概率。用公式表示为:M=V.E.弗鲁姆认为,要调动职工积极性,必须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即:①个人努力与绩效的关系;②绩效与奖励的关系;③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麦格雷戈的“X-Y”理论:他归纳了基于人性的不同看法而形成的两种理论。传统理论是以对人性的错误看法为基础的,这种理论把人看作是天性厌恶工作,逃避责任,不诚实和愚蠢等。X理论认为:为了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就必须采取强制、监督、惩罚的方法,称为X理论。Y理论认为:人并不是被动的人的行为受动机支配,只要创造一定的条件,他们会视工作为一种得到满足的因素,就能把工作干好。因此对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从管理上找原因,排除职工积极性发挥的障碍,称为Y理论。布莱克和穆顿:从领导行为入手,进出了管理方格法。他们把管理中领导者的行为概括为对人的关心和对生产的关心两大类,并根据二者在不同程度上的结合归纳出多种领导方式。形成了81个方格,而其中的(1,1)、(1,9)、(9,1)、(9,9)、(5,5)代表了几种典型的领导方式。以纵轴表示对人的关心,自下而上,关心程序由低到高;以横轴表示对生产的关心,自左而右,关心程度由低到高。1.需求层次理论与双因素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概括为人的各种需要按其重要程度和产生的先后顺序依次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受人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双因素理论就是把多种影响人们心理和行为的因素分为两大类,即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2.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保健因素包括公司的政策、管理体制、监督、工资、同事关系、工作条件等。具备保健因素只能消除职工人不满,不能起到调动积极性的作用。激励因素包括成就、上级赏识、工作责任、个人进步等。激励因素的存在才能真正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产生激励作用。3.X理论与Y理论:X理论:为了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就必须采取强制、监督、惩罚的方法,称为X理论。Y理论:人并不是被动的人的行为受动机支配,只要创造一定的条件,他们会视工作为一种得到满足的因素,就能把工作干好。因此对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从管理上找原因,排除职工积极性发挥的障碍,称为Y理论。霍桑实验:1924-1932年间,以梅奥为首的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和西方电气公司合作进行了一项研究,由于是在霍桑工厂进行的,因此后人称之为霍桑实验。该实验标志着早期行为科学理论的诞生。行为科学理论与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区别:(1)古典管理学派是通过工作研究、工作计划及工作组织来提高效率而行为学派则要要求管理者发挥和提高其社会技能;(2)古典管理学派不注重人际关系,而行为管理学派把注意力放在团体工人身上;(3)古典管理学派认为物质环境是影响效率的主要因素,行为管理学派认为社会环境是主要因素;(4)古典管理学派认为人主要是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而行为管理学派认为人更追求作为团体成员的社会地位。第四节
现代管理理论一、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学派1.管理过程学派。管理过程学派是在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代表人有美国的哈罗德。孔茨和西里尔。奥唐奈。管理过程学派强调对管理过程和职能进行研究。2.经验主义学派。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彼得。德鲁克,《有效的管理者》是其代表著作。经验主义学派重点分析许多组织管理人员的经验,然后加以概括,找出成功经验中具有共性的东西,使其系统化、理论化,并据此向管理人员提供实际的建议。3.社会系统学派。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巴纳德。他的主要观点集中表现在所著的《经理的职能》一书中,他被誉为是“现代管理理论之父”,其主要贡献是从系统理论出发,运用社会学的观点,对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团体及个人作出了全面分析。4.决策理论学派。决策理论学派是由社会系统学派发展而来,其代表人物有美国的西蒙和马奇。决策理论学派的主要观点有:(1)强调了决策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2)分析了决策过程中的组织影响,即发挥组织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3)提出了决策的准则。(4)分析了决策中的“组织”作用。(5)归纳了决策的类型过程。5.系统管理学派。系统管理学派侧重以系统观点考察组织结构及管理基本职能,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主要贡献是:(1)把管理组织视作一个开放系统。(2)对组织地运行进行了系统分析。6.权变理论学派。代表人物有英国的伍德沃德和美国的菲德勒。权变理论学派的基本是:中并不存在什么最好的方法,相反,管理者必须明确每一情境中的各种变数,应针对不同情况而灵活变通。二、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美国研究企业文化热潮的发展,大致了三个阶段:认识与觉醒阶段。具体研究日本阶段,即向日本学习阶段。研究改革阶段,即建立美国新的经营哲学阶段。企业文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有:(1)日本企业的兴起在于文化,在于特有文化基础上的新的管理模式。(2)企业管理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3)企业文化的要义,主要体现在企业内部成员间共同的信念、价值观、方向意识、思维方式和日常行为准则。(4)作为企业领导,在完成对企业战略、组织、制度、技术管理的同时,应把主要精力用在企业文化的塑造与培育上。(5)为了完成对企业文化的塑造与培育,企业领导者必须具有文化意识,克服短期行为及思考肤浅、期望简单妙方的传统习惯,更深刻地考虑问题,并具有新的围绕人做好工作的能力。(6)未来企业的竞争,将主要是企业文化的竞争,因而也就是企业领导艺术的竞争。第三章
管理的基本原则第一节
管理的人本原则一、人是管理的目的1.管理的人本原则的涵义:管理的人本原则就是,要求管理者在其管理活动中充分重视人的作用,尊重人的价值,并通过促进人的需要的满足来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人是目的”的观点:即把人看作是目的,认为人本身就一切管理活动的最终目的。在管理学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人”始终是一个最基本的概念。“人是目的”的观点的现实依据为:(1)“人是目的”的观点是现代管理者的共识。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人作为目的是一个客观目的,是由管理体系中全体成员的基本的和共同的利益决定的。另一方面,人作为目的又是一个普遍目的。(2)“人是目的”的观点综合了管理学发展的成就。现代管理学突出了人的首要地位,从理论上清楚认识到:人是人类一切活动的目的也是管理的目的。(3)“人是目的”的观点是管理实践的指导原则。在具体的管理活动中,重视人的因素,把人放在一种根本的重要位置上来突出人的作用,可以达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和提高管理效率。3.X、Y、Z理论关于人的看法。(1)X理论是建立在人性恶的假设之上的。(2)Y理论是建立在人性善的假设之上的。(3)Z理论试图超越人性善还是恶的问题。其主要内容有:①它强调应对雇员长期雇用,使雇员的职业有保障,从而促使雇员关心组织的利益与发展;②要求上下沟通,采取上情下达的管理方式;③基层管理人员不是机械地执行命令,而是抓住问题的实质就地解决;④上下级关系要融洽,管理当局处处要显示出对被管理者的关心;⑤管理的任务不仅要完成组织硬性目标,而且要使被管理者在工作中得到满足,心情愉快。二、管理活动以“人为中心”1.管理关系的内涵:管理关系主要是人们在管理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不断变化着的人与人的关系。管理应“以人为中心”。2.管理“以人为中心”的意义。(1)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是做好现代管理工作的根本保障。(2)在管理中“以人为中心”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把管理工作从“以事为中心”转移到“以人为中心”上来。(3)“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是一种充分尊重人的权力的管理,它要求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建立在平等信任的基础上。即实现民主管理。2.人本原则在管理实际中如何应用:在管理活动中遵循人本原则,就是要求管理者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把管理工作从以事为中心转移到以人为中心上来,具体的做法则表现为要求管理者重视人的需要,在管理活动中通过认训和引导人的需要去实施对人的管理,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通过认识人的需要去实现对人的管理。(2)通过促进人的需要的满足去实现对人的管理。(3)通过唤起和促进人的需要的生成去实现更为积极主动的管理。民主的管理方式就是在管理中遇事经常与下属商量,鼓励他们参与管理。其具体作法是:①让职工通过正常渠道,对社会、对本单位的活动目标、计划、管理干部的任免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参加高层决策。②通过自己的代表或群众组织,直接参加管理工作。③对社会及本单位的活动进行广泛的监督,同时监督管理机构和管理者的工作。三、重视人的需要1.重视人的需要的基本内涵:要求管理者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对被管理者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加以合理组织,帮助他们选择自己的社会角色,了解自己在生产系统或社会系统中的位置、职能、权利和义务,并创造最佳条件,使之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出色地扮演他所担负的社会角色。2.重视人的需要是一切成功管理的钥匙。即在管理活动中,通过认识和引导人的需要去实施对人的管理。具体包括:(1)通过认识人的需要去实现对人的管理。(2)通过促进人的需要的满足去实现对人的管理。(3)通过唤起和促进人的需要的生成去实现更为积极主动的管理。3.重视人的需要的实质:重视人的需要是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的体现。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管理,是经培养社会主义新人,使组织成员在体力、智力、思想品德、精神心理等方面都得到健康、充分地发展为基本宗旨第二节
管理的系统原则一、系统的概念1.
系统的涵义:所谓系统,是指相互了解、相互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这个整体具有其各个组成部分所没有的新的性质和功能,并和一定的环境发生交互作用。2.系统构成的基本条件:要素、结构、功能、活动、信息和环境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是系统构成的基本条件。(1)要素是组成系统的基本成分,是系统形成的基础。(2)结构是指系统内诸要素的有机了解形式或排列秩序。(3)功能是指系统与外部环境在相互了解和作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效能。(4)活动是指系统的形成、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完成的。(5)信息是指系统中被认识和理解了的内容,表现为系统的要素、结构、功能、活动、环境等存在方式或运动状态的表述和这种表述的传播。(6)环境是指处于系统边界之外并和系统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所有事物。二、系统的特性: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开放性三、管理系统1.管理系统的含义:管理系统是由管理者与管理对象组成的并由管理者负责控制的一个整体。一方面,管理系统的整体是由相对独立的不同部分组成的。另一方面,任何管理系统都是变化发展着的,任何变化和发展都会表现为管理的具体任务和管理目标的实现条件的变化。2.管理系统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组织性。(1)任何一个管理系统都不是盲目地建立起来的,从属于一定的目的。①一个管理组织的建立、部门的设置、功能设定,都是服务于该管理系统目标的。②在管理系统的运行过程中,目标具有决定管理活动方向、性质的意义。(2)组织是管理系统的物质基础和组成方式。①组织所拥有的整体力量来自于分工和协作,形成“组织效应”②组织是管理系统的实体,它必然要以功能的形式出现。3.管理系统的状况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一致的。四、坚持系统的观点1.系统观点的形成。早在20世纪30年代系统理论刚刚产生不久,系统观点就引入了管理学。系统的观点根源于现代管理的客观要求:(1)一种管理工作的内部各要素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和相互制约的问题;(2)一种管理工作与其他管理工作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相互制约的问题。问题的出现对管理系统的正常活动带来不利的影响,客观要求现代管理工作必须坚持系统的观点。2.系统观点在现代管理中的方法论意义。(1)现代管理要追求成功、追求效益,顺利实现预期的目标,就必须坚持运用系统的原则,对管理系统的整体充分、细致地认识和把握。(2)根据系统的观点,在对管理系统整体把握的前提下,还要把管理工作的整体科学地分解为若干组成部分或基本要素,并据此进行明确的分工,使管理工作专业化、程序化、规范化。(3)在科学分工的基础上,还需要组织严密有效的协作。3.系统原则对管理活动的基本要求:从整体出发,制定管理系统的目标和战略措施,根据科学的分解,明确各子系统的目标,进而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进行总体的组织综合,从而保证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4.坚持系统原则在管理实践中的表现:在管理系统实际中如何坚持系统原则:在管理活动中,坚持系统原则就是要做到以下三点:(1)具有全局观念。拥有全局观念,充分发挥管理系统整体功能,实现整体效应的前提条件。(2)关注系统结构的状况。系统结构在管理系统整体性能发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3)处理好管理宽度与管理层次的关系。5.系统原则的涵义:管理的系统原则就是指,在管理活动中必须树立系统的观点,根据系统的观点去认识管理系统和指导管理活动,从管理系统的整体出发去处理管理工作中的各项事务第三节
管理的效益原则一、效益的概念(一)效益是管理的永恒主题。效益与效果和效率是既相互了解、又相互区别。1.效果:是一项活动的成效与结果,是人们通过某种行为、力量、方式或因素而产生出的合目的性结果。只有为社会所接受的效果,才是有效益的。2.效率:是指特定的系统在单位时间内的投入与所取得的效果之间的比率。效率在现代管理中也是一个经常用来衡量管理水平的标准。3.效益:是一种有益的效果,具体地说,它反映了人们的投入与所带来的利益之间关系。在管理学中,效果、效率和效益都是对投入与产出之间的评价。效果的概念侧重于主观的方面,强调合乎目的的程度;效率的概念侧重于客观的方面,判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效益的概念则要求从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的统一中来进行判断。(二)效益分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经济效益的含义:经济效益是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所取得的收益性成果,它是通过提高经济活动的效果而得到的实际经济利益。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要求经济活动产生效果;二是要求造成这一效果的人和社会都能从这个效果中得到实际利益。2.社会效益的含义:社会效益是人们的各种活动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或有益的效果。3.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区别和了解。二者的了解:讲经济效益是讲社会效益的基础,而追求社会效益又可以成为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二者的区别:经济效益较社会效益更为直接和显而易见,经济效益可以运用若干个经济指标来计算和考核,而社会效益则难以计量,必须借助于其他形式来间接考核。4.社会主义社会对效益的要求。在社会主义社会,管理追求效益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为维护社会主义生关系服务。(1)要求管理者必须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地统一起来原则上经济效益应该服从社会效益。(2)现代管理者应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管理的目的,自觉地在管理中坚持效益原则,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短期效益与长远效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二、效益的根据1.影响管理效益的主要因素:(1)取决于管理者。管理者是管理主体,在管理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起核心作用,其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对管理效益的影响是十分明显。(2)取决于管理对象。管理的效益指标往往要通过管理对象才能实现,管理对象是影响管理效益的重要因素。(3)受管理环境的影响。效益是通过有效的管理活动来实现,而管理活动是在外部环境下进行的。因此,环境是影响管理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影响管理环境的因素有:①政治环境;②经济环境;③科学环境;④社会心理环境。(4)从根本上看,管理效益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管理活动是生产方式的外在表现,生产方式既决定着管理的性质,也决定着管理的方式,管理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和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又直接决定着管理的效益。2.搞清影响管理效益的因素对实现管理效益的目的有重要意义。首先,它可以使管理者提高认识和提高管理水平;其次,使管理者认识到人的因素对于提高管理效益的意义,使人和物的结合达到最佳化;第三,使管理者树立开放管理观念三、坚持效益的原则1.效益原则的涵义:是指管理者必须把树立正确的效益观念作为管理工作的前提,要求管理者自觉地克服一切忽视效益的管理思想和方式,把追求效益作为管理活动的准则。2.坚持效益原则的必要性。(1)自然资源的匮乏决定了管理必须注重效益。(2)国际竞争的加剧决定了管理必须以效益取胜。(3)人类利益的趋同性决定了管理必须以效益为主导。3.注重管理效益是历史的要求和时代的使命。(1)从人类的命运和社会进步的大环境中来理解提高效益问题的重要性。(2)要求现代管理者不能局限于局部看问题,要通过提高有益于整个人类的效益来实现自己的组织目标,把自己单位、组织等小的管理范围内的利益同整个社会的利益了解起来,求得在大范围内的大发展。(3)优秀的管理者应当树立起本组织或单位的利益与国家、社会和人类利益相统一的效益观念。4.贯彻效益原则的主要途径。(1)注重科学的管理,使科学的管理成为效益的重要增长点。(2)注重运用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增加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1.效益、效果、效率:效果是一项活动的成效与结果,是人们通过某种行为、力量、方式或因素而产生出的合目的性结果。只有为社会所接受的效果,才是有效益的。效率是指特定的系统在单位时间内的投入与所取得的效果之间的比率,效率在现代管理中也是一个经常用来衡量管理水平的标准。效益是一种有益的效果,具体地说,它反映了人们的投入与所带来的利益之间关系。2.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是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所取得的收益性成果,它是通过提高经济活动的效果而得到的实际经济利益。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要求经济活动产生效果;二是要求造成这一效果的人和社会都能从这个效果中得到实际利益。社会效益是人们的各种活动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或有益的效果。第四章
管理道德第一节
管理道德概述一、道德与管理道德1.道德的涵义:道德是一定社会用以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2.职业道德的涵义: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劳动和工作过程中应遵守的与其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本行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规范,二是本行业的从业人员的行为表现出来对社会的道责任和义务。3.管理道德的涵义。(1)管理道德的概念:所谓管理道德就是对管理者提出的道德要求,即要求管理者具有与管理活动相适应的道德素质,要求管理者的行为是有道德的行为。管理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它体现了一般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同时又具有调整管理关系、规范管理行为的特殊性。(2)管理道德的涵义:管理道德是管理者的行为准则与规范的总和,是在社会一般道德原则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特殊的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它是通过规范管理者的行为去实现调整管理关系的目的的,并在管理关系和谐、稳定的前提下进一步实现管理系统的优化,提高管理效益。4.管理者的管理道德与职业道德的关系:管理者需要遵循社会的一般道德规范;受到管理道德的规范和制约;管理者的管理活动是一种与管理责任、社会义务相了解的特殊的职业活动。5.管理道德的特殊性的主要表现:(1)规范对象的特殊性。(2)调整对象的特殊性。6.国家利益是一切管理道德行为和最高准则:(1)管理道德的出发点是管理系统的整体利益,国家利益是一切管理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是管理道德的最高标准。(2)自觉维护国家利益,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必须共同遵守的最高道准则。(3)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在处理管理系统中的一切关系时,都必须坚持维护国家利益的标准,当管理系统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发生矛盾时,不论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都要做到无条件服从国家利益二、管理道德的客观根据管理道德根源于管理系统的客观要求。在管理系统中,一切管理关系都是建立在实现管理目标的前提下,他决定了管理者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一切组织成员都需要在管理目标的实现中来实现个人的目标。1.管理关系中的人际冲突的原因。(1)管理者之间由于认识不同造成的冲突。(2)利益上的冲突。主要是在利益需要和利益分配两个方面发生冲突。(3)管理中的结构缺陷造成的冲突。(4)领导作风方面的问题造成的冲突。2.管理道德两大实现条件。管理道德之所以能够在调节管理系统中人际关系冲突时发挥作用,是因为它能够满足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1)公正性的要求。公正作为管理中人际关系道德调节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包括如下几点:①均衡的要求;
②平等的规定(2)合理的功利要求。功利就是人们的需要得到了某种程度的满足。把个人的利益和社会的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一起来,才是合理的功利。三、管理道德的功能1.管理道德的功能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概括地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管理道德有助于增强管理人员的自我约束能力。(2)管理道德评价是考察和挑选管理人员的一个重要手段。(3)管理道德为管理活动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4)管理道德是管理者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5)促进管理系统中人际关系的道德化。2.管理道德功能的实现途径:管理道德的功能是通过管理者的心理、行为发挥作用的。具体讲,管理道德的功能是通过管理者以及被管理者内心道德信念的建立和健全来发挥作用的,管理道德对管理者行为的善恶要求和向导,都必须首先反映在管理者的心理上,然后才能外化为有道德的行为。正是管理者有道德的管理行为,才表现和增强着管理道德的功能。道德与管理道德:道德是一定社会用以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管理道德是管理者的行为准则与规范的总和,是在社会一般道德原则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特殊的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它是通过规范管理者的行为去实现调整管理关系的目的的,并在管理关系和谐、稳定的前提下进一步实现管理系统的优化,提高管理效益。管理道德的客观依据是组织内管理关系的冲突的客观要求:在几乎所有的管理活动中都存在着经常性的人际冲突,道德由于其具有的客观公正性和合理的功利要求,因而能在调节经常性的人际冲突中发挥较好的作用,所以,在管理活动中,需要具备必要的管理道德,以消除人际关系的紧张状态,加强人际关系的沟通第二节
管理道德的内容一、有道德的管理者管理者是管理道德的主体,管理道德作为管理活动的道德,其规范和制约作用是针对管理者的行为的。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必然是一个有道德的管理者,是一个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履行职责和正确行使职权的管理者。自觉地接受管理道德的规范和制约,是作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的立足之本。1.做有道德的管理者的几点要求。(1)在下级面前,应以身作则。(2)密切了解部属,虚心听取下级的批评。(3)加强管理的民主化。(4)肯定部属的成绩。(5)正确运用情感激励。2.做有道德的管理者应处理好与被管理者的关系。(1)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在利益上是一致的,在政治上是平等的。(2)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道德关系是基于根本利益一致的同一经济实体中的道德关系。(3)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在总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在一定的协作关系中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相互负责,相互制约。(4)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只有以共存共荣为道义基础,关系才能越来越和谐。二、管理道德规范(一)规范、道德规范和管理道德规范的含义。1.规范:是指那些对人际关系以及人们的行为所作出的规定。2.道德规范:是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中产生的促进人的善行的规定,主要是通过激励人的善行去实现人际关系和谐的目的。3.管理道德规范:是促进健康管理行为的规定,是对人类协调人际关系的管理活动中形成的道德体验的总结和概括。(二)道德、道德规范和管理道德规范的关系。1.道德以无数具体的规范形式存在决定管理道德是以无数具体的规范形式存在。2.管理道德是借助于一系列规范来规定管理者行为的道德性的。3.管理道德规范是管理道德得以实现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环节。管理道德的规范体系,直接表达了管理职业活动的利益、责任、命令和要求。集中反映了管理活动的特殊本质和客观规律,成为规范管理者行为的基本准则。4.道德规范的多样性决定管理道德的多样性。(三)最为基本的管理道德规范。1.忠于职守。忠于职守是指管理者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创新精神,自觉地与官僚主义用斗争。2.遵纪守法。管理人员担负着管理的任务,必须做到以身作则,遵纪守法。具体要求:(1)严以律已,为人表率。(2)依法实施管理。(3)尊重法律规定的人民的基本权利。3.实事求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一切管理活动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的内容包括:(1)重视调查研究,反对主观武断。(2)坚持表里如一,反对弄虚作假。(3)坚持真理,修正错误。(4)作风踏实,与人为善。4.团结协作。管理者必须做到:(1)服从上级。(2)尊重下级。(3)尊重同事。(4)协调友邻。5.尊重人才。管理者要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对每一个被管理者的安排都要量才而用,不要埋没人才,更不能有意地损害人才三、管理人格(一)管理人格的涵义:管理人格就是管理者的人格,是管理道德的最高实现,是管理规范在管理者心灵中的内化,表现为管理者的道德心理、道德意志和道德品质的总和。(二)管理人格的生成过程。管理人格有一个生成过程,在管理活动中,管理者经常地对自己的管理活动进行检查,评价它的合道德性,不断地增强管理行为的道德阈值,提高管理者内在道德修养,使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充分实现道德化,达到一种道德自为的境界。(三)管理人格的构成。管理人格就是管理者道德心理、道德意志和道德品质的有机统一体。1.道德心理:管理者的道德心理属于社会学的范畴,即管理者在社会中获得的一般道德修养,是一般的、普遍的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在管理者心中实现的心理积淀,是管理者做人的道德准则和道德愿望。2.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更加直观、更加具体,表现为管理者管理活动中的道德愿望和道德情感,是管理者所特有的支持他遵从各种管理道德规范的精神力量。3.道德品质:是管理者的道德心理和道德意志的综合统一。道德品质是道德心理和道德意志的进一步提升和深化。因此,管理人格又是管理者道德品质的升华。(四)管理人格的具体体现。管理人格是管理道德规范实现的自为境界,是管理境界的最高实现,表现为管理者的一种精神状态。具体表现为:1.自觉的责任意识。管理者是处于一定的管理职位上的,对于管理者履行职务而言是一个必要前提。2.真诚的服务意识。管理就服务,管理者行使职权无非是出于管理目标、服务于管理工作和服务于被管理者的目的。3.清廉为公的追求。管理者应把清正廉洁、一心为公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自觉地让为私的追求从属于为公的追求。4.主持公正、维护正义。主持公正、维护正义是管理者的价值取向。5.言而有信、行而必果。每一个管理人员,在管理活动中自觉地塑造管理人格。管理人格是管理者在日常的管理活动中能够做到正直公道、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严于律已、关心他人、平易近人的充分条件,从而使管理者在被管理者心中是一种亲切感人的形象,才能得到被管理者的敬佩和爱戴。每一个成为管理管理者的人,无论职务高低、职权大小,在管理人格上是平等的和相同,除非他自己不愿意拥有这种人格。道德规范与管理道德规范:道德规范是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中产生的促进人的善行的规定,主要是通过激励人的善行去实现人际关系和谐的目的。管理道德规范是促进健康管理行为的规定,是对人类协调人际关系的管理活动中形成的道德体验的总结和概括。道德心理与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更加直观、更加具体,表现为管理者管理活动中的道德愿望和道德情感,是管理者所特有的支持他遵从各种管理道德规范的精神力量。管理者的道德心理属于社会学的范畴,即管理者在社会中获得的一般道德修养,是一般的、普遍的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在管理者心中实现的心理积淀,是管理者做人的道德准则和道德愿望。道德意志与道德品质:道德意志更加直观、更加具体,表现为管理者管理活动中的道德愿望和道德情感,是管理者所特有的支持他遵从各种管理道德规范的精神力量。道德品质是管理者的道德心理和道德意志的综合统一。道德品质是道德心理和道德意志的进一步提升和深化第三节
管理道德的形成一、管理道德评价管理道德的形成阶段:管理道德是随着管理活动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从管理者个体的角度看,管理道德的形成可以大致概括为管理道德评价、管理道德教育和管理者的自我完善三个阶段。(一)、管理道德评价。管理道德评价是对管理者的管理活动是否合乎道德性所进行的价值评定,其目的是要帮助管理者树立道德观念,培养管理者的道德责任感,影响管理者的行为,以求扬善抑恶,改善管理系统中的人际关系。管理道德评价是具体的,是针对管理者的具体的道行为的,它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管理者的行为进行道义上的褒贬。管理道德评价的自我评价是管理者自己对自己的行为所进行的善恶评判,是管理者主动地依据个人对自己的道德要求以及他对其他组织成员的道德情感和对管理工作的责任感而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评价的过程。自我道德评价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它只有在相应的社会评价中,才能保证正确的方向。社会评价:一切不是由管理者自己对自己的行为所作出的道德评价都被看成是社会评价,主要以舆论的形式存在。由集体舆论对管理者及其行为作出的评价,表达了一种客观的道德意向,是完全按照一定的道德原则和价值标准而对管理者及其行为作出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二)、管理道德评价必须以促进管理者道德品质的提高为目的。应做到三个统一:1.动机与效果的统一。2.目的和手段的统一。3.选择自由和道德责任的统一。所谓选择自由就是管理者活动的自主性。管理道德评价强调管理行为自择、责任自负,以此来培养管理者强烈的道德责任感。二、管理道德教育管理道德教育:是指为培养管理者良好的道德品质,造就管理人格而对其进行的道德知识的传授和道德规范的宣传教育的活动,也就根据管理职业特点,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提倡和宣传管理道德的原则和规范,从而对管理者的思想和行为施加影响的一个重要方式。管理道德教育对提高管理者道德品质和道德实践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管理道德教育的最高目的:造就管理者的管理人格,使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和内在的行为倾向,保证其管理任务顺利完成。管理道德教育过程就是管理者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也就是管理者管理人格的塑造和发展过程。包括管理道德认识、陶冶管理道德情感、锻炼管理道德意志、坚定管理道德信念等环节。1.提高管理道德认识是要求管理者形成一种对于是非、好坏、善恶、真假的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2.陶冶管理道德情感是促进管理者对其管理活动中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管理道德规范所作出的情绪体验。3.磨炼管理道德意志是培养管理者在履行管理道德义务的过程中所具有的自觉克服困难、排除障碍,作出行为抉择的主观力量和坚毅精神。4.坚定管理道德信念是帮助管理者坚定不移地信仰管理道德,这是推动管理者产生道德行为的强大动力,是促使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重要因素。管理道德教育的方法是多样的,应该因人而异,灵活多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同时,管理道德教育还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三、管理者的自我完善管理道德评价和管理道德教育是管理道德建设、管理人格形成的重要途径,使它真正地发挥作用,还需管理者自觉的道德修养与之相呼应。管理道德评价和管理道德教育只有在管理者的自我完善中才能真正取得成果。现代管理者:是指具有管理科学知识和技能、拥有一定管理权力、从事管理活动的人。现代管理要求管理者的知识结构必须有利于管理活动的有效开展。任何时候,管理者都会遇到许多来自管理者自身的思想、情感和意志障碍,管理者只有排除这些障碍,征服自己,才能提高管理境界。因此需要不断地在道德上追求自我完善。管理者的道德自我完善是管理者个人人生修养的过程。(1)人生修养是一个学习、磨炼、涵养和陶冶的功夫,是需要经过长久努力才能达到的一种能力和素质。因此,对于管理者来说,自我完善是一个不断进取的过程,它首先表现为一个学习的问题。(2)人生修养的奥秘在于磨炼,良好的品性只有在磨炼中才能获得。(3)学习和磨炼都是一种自觉的活动,是管理者的自我修养意识的体现。对管理者来说,意识到自我修养的必要性是很重要的,它是实施自我完善的前提和起点。自我完善的另一个前提是对自己要有一个正确的估计,要有自知之明。管理者需要时常地进行自我反省,进行自我检查和自我批评,依靠自我的力量来战胜和克服自己身上的缺点、弱点和错误。管理者的自我完善:管理者道德修养的目的是要形成强烈的爱憎好恶的道德情感,并在管理实践中坚持按管理道德原则和规范行事,持之以恒,最后使管理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成为管理者个人自觉的道德要求,促使个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管理道德评价与管理道德教育:管理道德评价是对管理者的管理活动是否合乎道德性所进行的价值评定,其目的是要帮助管理者树立道德观念,培养管理者的道德责任感,影响管理者的行为,以求扬善抑恶,改善管理系统中的人际关系。管理道德评价是具体的,是针对管理者的具体的道行为的,它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管理者的行为进行道义上的褒贬。管理道德教育:是指为培养管理者良好的道德品质,造就管理人格而对其进行的道德知识的传授和道德规范的宣传教育的活动,也就根据管理职业特点,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提倡和宣传管理道德的原则和规范,从而对管理者的思想和行为施加影响的一个重要方式。管理道德教育对提高管理者道德品质和道德实践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管理道德评价、管理道德教育和管理者自我完善在管理道形成的作用:管理道德评价是对管理者的管理活动是否合乎道德性所进行的价值评定,是要帮助管理者树立道德观念,培养管理者的道德责任感,影响管理者的行为,以求扬善抑恶,改善管理系统中的人际关系。管理者的自我完善可以使管理者形成强烈的爱憎好恶的道德情感,并在管理实践中坚持按管理道德原则和规范行事,持之以恒,最后使管理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成为管理者个人自觉的道德要求,促使个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管理道德教育能造就管理者的管理人格,使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和内在的行为倾向,保证其管理任务顺利完成第五章管理的基本手段第一节行政手段一、行政手段的内容行政手段是一种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和行政岗位的权利,运用命令、指示等强制性的方式,对下属或下一行政层级的机关施加直接影响的方法。行政手段与组织权威的关系:行政手段是以权威和服从为前提的,表现为每一种权力支配关系,当组织权威与职务和职位了解在一起的时候,是以权利的形式出现的。处在这些职务和职位上的人,有着确定的职权和职责范围。行政手段的基本要求是,在权威和权力的作用范围内,下级必须服从上级。从根本上看,行政手段是以各组织的领导人或领导机构行使组织权威的过程,这是因为组织的权威是建立在权力的基础上,权力本身就代表着组织的权威,运用这些权力就是行使组织权威,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的维护和进一步加强组织的权威。二、行政手段的性质和特征对于现代管理来说,行政手段的根本性质就是服务。服务是管理的根本目的,这是由管理的实质所决定。行政手段往往是采用命令、指令、通令、指示、规定、决议、决定、通知、通告等几种主要形式。无论采取什么形式,它都是自上而下地发挥作用。行政手段的基本特征有:(一)权威性。行政手段所依据的是组织的权威,一般人说来组织层级越高,权威也就越强。行政手段的权威性还表现在作用范围上,组织层级越高,它的权威也就越强,适用的范围也就越大。(二)强制性。较高组织层级的管理机关和管理者运用权力,对下属机关和人员进行直接指挥和监督,而下属人员对上级的指挥必须绝对服从和认真加以执行,不能划一否定和抵抗。(三)垂直型。即权力作用方向的垂直性,是通过组织系统,、组织层级自上而下地实行管理活动的权力运行方式。(四)随机性。行政手段的随机性也就是它的直接性、灵活性和具体性。(五)无偿性。适用于组织的等级原则,上级对下级有着无偿支配权,不讲等价交换,不考虑价值补偿问题。三、行政手段的功能行政手段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行政手段的运用可以使组织内部实现统一目标,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实现对全局的活动的有效控制。其次,运用行政手段,具有快速、灵活、高效的特长,便于处理特殊问题。第三,在一切管理手段中,行政手段是比较简单的手段,行政手段的运用是一切其他管理手段的基本保障。四、行政手段的应用行政手段的缺点:第一,不利于发挥下属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二,组织的兴衰直接受最高领导最高领导人的水平和素质的影响。第三,容易强化组织权威,助长官僚主义。第四,横向沟通困难,其信息传递容易失真。科学、合理地应用行政手段需要注意的问题:第一,突出目标导向。根据目标的要求,确定采取运用行政手段的方式。对于不同的任务不同的目标,要选择最适宜的行政方式。第二,建立一套严密的组织机构。要以任务为中心,因任务设机构,应机构定职务,应职务择人员。做到大权在握、小权分化,不要多头领导,以免政令分散。第三,处理好管理宽度与管理成绩的关系。运用行政手段,要求集中领导、分级管理,管理宽度与管理层级要适当。第四,权责一致。管理者必须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责任,同时享有相应的权利。另一方面,有权力就要承担责任,权与责必须保持一致。第五,要科学、合理地使用行政手段,即要做到适时、适情、适度,不需要时绝不乱用。另外运用行政手段时,还必须树立服务意识自觉地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和各个方面的素质,同时必须以群众的监督作为补充。第二节
法律手段一、法律手段的内容法律手段是一种运用法律规范和具有法律规范性质等各种行为规则进行管理的方法。这里所使用的“法律”一词,不仅包括由国家制定和实施的法律,还包括各种组织团体的管理系统所制定和实施的各种类似的法律性质的行为规范,是国家法律和组织内部纪律章程、行为规范的总称。法律规范可以进行各种不同的分类:按照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义务性规范、禁止性规范和授权性规范;按照法律规范内容的确定性程度可以分为确定规范和非确定规范;按照法律规范机关、法律效力的不同,可以分为法律、法令、条例、决议、命令、守则、合同、标准、规章制度及其他规范性文件。法律和制度作为一种管理手段时,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了解和区别。法律是由管理系统中的权力机构所确立的组织原则和所制定的各种各样的行为规则,当这些组织原则和行为规则付诸实施时,就需要有相应的机构来加以执行和监督。在执行和监督中,既定的原则、规则和与其和相对应的机构执的结合方式,以及在这种结合中所形成的运行机制,就是制度。所以,制度是法律和法律实施机制的总和,法律是法律手段的基本因素。二、法律手段的性质和特征法律手段的性质:法律手段是管理系统整体意志的体现。与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思想教育手段相比较,法律手段能够以最坚定的方式贯彻管理意志。他不会因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作为人的个体差异而不同。法律手段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强制性,他对全体公民和组织成员均具有强制性的约束力,也就是人人都必须遵守这些行为准则。第二规范性,法律手段通过确定行为规范来进行管理。第三概括性,法律制约的对象是抽象的、一般的人,而不是具体的、特定的人。第四稳定性,法律已经制定,就不能随意改变,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第五可预测性,法律一经制定,组织成员可以根据法律条文预见到组织对自己的和他人的行为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三、法律手段的功能法律手段具有以下主要功能:第一,运用法律手段可以保证社会运行和组织内部的必要秩序。第二,运用法律手段能够调节管理因素之间的关系,使管理系统具有稳定性。第三法律手段对管理系统的发展有促进和阻碍的作用。第四法律手段使管理活动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总之,由于法律对人们的行为起着指导、约束和调整的作用,所以它是管理活动的必须手段。每一种管理职能的实现,都要依从和借助法律规范。四、法律手段的运用法律手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从众多方面看,上至国家政权机关,下至每一个群体、组织、企事业单位,都需要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管理。从横的方面看,法律手段原则适用于社会管理的各个领域。法律手段具有二重性,具体地说,法律手段的优点有:第一法律手段适宜于处理一般的共性问题,是管理者从大量的日常管理事务中解脱出来,把精力放在非程序性例外事件的处理上。第二法律规范的制定,使得权利与义务明确,赏罚分明。第三法律手段使得管理系统有一种能自动调节的功能,不必经常进行大量的调解工作。法律手段的缺点主要有:一是缺乏灵活性和弹性,不便于处理特殊的问题和及时处理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二是由于法律手段具有强制性,处理不好会不利于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运用法律手段时要特别注意的问题:第一,法律的内容要与整个社会和组织内的道德舆论水平相适应。低于社会和组织系统内道德水平的法律,将起不到制约的作用,过分高于社会和组织系统内道德水平的法律,也会造成实施的困难。第二,要在整个组织系统中强化法律意识、树立法律的权威性。强化法律意识,树立法律权威,是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管理的关键,它起着重大的思想保证作用。第三,要有有效的法律机构和体系来保证法律的实施。只有建立完备的法律机构和体系,才能使管理活动不脱离轨道,应在法律的实施中逐步巩固和提高法律的权威地位。第四,要根据客观事物的具体情况,选择正确而适用的法律调整方法。不同情况选用不同法律的调整方式,是法律手段公平性的保障。法律手段与行政手段:法律手段是一种运用法律规范和具有法律规范性质等各种行为规则进行管理的方法。行政手段是一种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和行政岗位的权利,运用命令、指示等强制性的方式,对下属或下一行政层级的机关施加直接影响的方法。法律与法律手段:法律是由管理系统中的权力机构所确立的组织原则和所制定的各种各样的行为规则,当这些组织原则和行为规则付诸实施时,就需要有相应的机构来加以执行和监督。法律手段是一种运用法律规范和具有法律规范性质等各种行为规则进行管理的方法。法律手段的优缺点分析。法律手段的优点:第一,法律手段适宜于处理一般的共性问题,是管理者从大量的日常管理事务中解脱出来,把精力放在非程序性例外事件的处理上。第二,法律规范的制定,使得权利与义务明确,赏罚分明。第三,法律手段使得管理系统有一种能自动调节的功能,不必经常进行大量的调解工作。法律手段的缺点主要有:一是缺乏灵活性和弹性,不便于处理特殊的问题和及时处理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二是由于法律手段具有强制性,处理不好会不利于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节
经济手段一、经济手段的内容经济手段是一种通过调节各方面利益关系去刺激组织和个人行为动力的管理手段。经济手段最主要的形式有价格、税收、信贷、工资、奖金、罚款、福利等。经济手段可以分为宏观调控手段和微观调控手段两类。宏观调控手段主要通过价格、税收、信贷的经济手段进行管理,微观控制手段主要通过奖金、罚款、福利等经济手段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施工员的实习报告
- 小学班主任的年度工作总结(32篇)
- 幼儿园圣诞节的小活动策划书(3篇)
- 晋升工程师工作总结
- 广东省佛山市S6高质量发展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 数学试卷含答案
- (一模)长春市2025届高三质量监测(一)数学试卷
- 广东省肇庆市(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人教版摸底考试(上学期)试卷及答案
- 2024年洁磁剂项目资金需求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上海市市辖区(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人教版期末考试((上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上海市县(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人教版摸底考试(上学期)试卷及答案
- 供水服务满意度调查协议
- 《工程泥浆技术标准》
- 2024年江苏苏州市(12345)便民服务中心招聘座席代表人员【重点基础提升】模拟试题(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合租租房合同电子版(三篇)
- 插画设计教案
- 羊水过少课件
- 完美着装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武汉纺织大学
- 樱桃栽培技术(共85张课件)
- AED使用指南培训课件
- 江苏红色文化-过程性考核作业二-参考资料-江苏开大
- 北京科技大学辅导员考试试题2024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