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第二章_第1页
温病学第二章_第2页
温病学第二章_第3页
温病学第二章_第4页
温病学第二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温病学第二章一、温病的病因(一)概述1.概念致病原因-温邪外界致病之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

六淫温邪(各有其主令):风热、暑热、湿热、燥热;

杂气(非六淫邪气):疠气和温毒

伏寒化温病邪(温热病邪),与时令邪气致病不符,从辨证求因而来。温病学第二章2.温病病因---温邪的共性:①从外感受。温邪都是通过口鼻或皮毛从外而侵袭人体,引起发病。②性质属热。温邪致病后,会出现发热及相关的热象。③致病迅速,可相互转化。温病的发病较急,在病变过程中发展较快,一般来说,病程较短。温病学第二章④与季节相关。各种温邪的发生及致病多与一定的季节有关,由此而温病的发生多有季节性。所以温邪又称为时令温邪,或简称时邪。⑤病位有别。不同的温邪各有不同的主要病变部位,如风热病邪侵犯的部位主要在肺,暑热病邪的主要病位在足阳明胃,湿热病邪则多犯足太阴脾等。温病学第二章3.温病病因学说的主要特点(l)以“辨证求因”为立论基础和认识方法温病病因学说主要是以临床证候为依据钱天来:“受本难知,发则可辨,因发知受。”

“辨证求因”既是建立病因理论的基础,又是临床认识病因的方法与现代病原生物学以实验观察为立论基础和认识方法截然有别温病学第二章(2)从“天人相应”观念出发,联系四时气候变化推求病因。中医学的“天人相应”观念对温病病因学说有着深刻影响。内外环境的动态平衡一旦遭到破坏,或是外界的影响超过了机体的适应能力,或是机体适应外界影响的能力下降,均可导致疾病的发生。前人在阐述其病因时,联系自然界一年四季的不同气候变化来加以论证,从而形成了“四时六气”的病因理论。陈平伯:“外感不外六淫,民病当分四气。”温病学第二章4.温病病因学说的临床意义

揭示发病特点

区分证候类型

指导立法制方

温病学第二章二、“六淫”温邪的致病特点1.风热病邪

(1)定义风邪从热而化或与热相合,既有风邪的特点,又有温热的性质,是导致风温病的主要原因。(2)形成条件

◆阳气升发,气候温暖多风叶天士:“春月受风,其气已温”;吴鞠通:“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开,厥阴行令,风夹温也”

◆气候反常,应寒反暖

吴坤安:“凡天时晴燥,温风过暖,感其气者,即是风温之邪”

温病学第二章(3)致病特点多从口鼻而入,先犯上焦肺卫

风热病邪侵袭人体多先犯及上焦肺系和肌表病位-肺卫(风性轻扬,升散、疏泄)病机-肺卫失宣证候-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咳嗽、口微渴、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叶天士:“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易化燥伤阴

风与热两阳相合,极易劫伤津液→口鼻唇咽等清窍干燥叶天士:“风夹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温病学第二章变化迅速

风性“善行数变”;“热变最速”-致病后变化较为迅速→来势较急,传变较快而消退亦较快。2.暑热病邪

(1)定义是由火热之气化生,发生在夏季的一种温邪。(2)形成条件在炎夏盛暑的高温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一种致病温邪,具有典型的火热性质-暑温。朱丹溪:“暑乃夏月炎暑也,盛热之气火也。”

雷少逸:“其时天暑地热,人在其中,感之皆称暑病。”温病学第二章(3)致病特点伤人急速先入阳明气分

暑为纯阳,炎热酷烈-传变极速→初起即见阳明气分证-壮热、大汗、头晕面赤、心烦口渴、脉洪大等。叶天士:“夏暑发自阳明”暑性酷烈易于损伤津气里热耗损,汗泄太过-津气俱损,甚至津气欲脱→烦渴自汗,倦怠少气,呼吸浅促,脉虚而无力,甚至汗出不止,喘喝欲脱,脉虚大。《内经》“壮火食气”,“炅则气泄”;“炅则腠理开,营卫通,汗大泄,故气泄。”

温病学第二章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直接侵犯其它脏腑-直犯心包、肝经、肺络→卒然昏迷、痉厥及咯血邵仙根:“暑之伤人也,不拘表里,不以渐次,不论脏腑。”易于夹湿兼寒

暑热致病每夹湿邪,成为暑湿病邪;天暑下迫,地湿上蒸。叶天士:“暑必兼湿”;王孟英:“暑令湿盛,必多兼感,故曰挟,……不可误以湿热二气并作一气始为暑也。”恣食生冷,贪凉露宿-夹湿兼寒温病学第二章3.湿热病邪

(1)定义

具有湿和热两重性质的外感病邪。(2)形成条件长夏之季,气温犹高,加之此时雨水较多,湿气偏重,故易形成湿热病邪-湿温(3)致病特点:

病位以中焦脾胃为主

薛生白:“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阳明为水谷之海,太阴为湿土之脏,故多阳明、太阴受病。”

初期,内外合邪,卫气(表里)同病→恶寒、身重、身热不扬,脘痞腹胀、恶心、便溏温病学第二章易于困阻清阳,阻滞气机。

湿属阴邪,重浊、腻滞-困遏清阳、阻滞气机→恶寒、身重、身热不扬;头重如裹、神情呆顿;脘痞腹胀。病至后期,湿困日久,阳气受损-阳气衰微→形寒神疲、心悸头晕、面浮肢肿、小便短少、苔白舌淡、脉象沉细。病势缠绵,传变较慢。湿属阴邪,其性粘腻淹滞→致病一般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难解。

温病学第二章4.燥热病邪(1)定义既具干燥特点又有温热性质的致病之邪-秋燥。(2)形成条件

久晴无雨,秋阳以曝。(3)致病特点:病位以肺为主

燥金之气与肺脏相应-口鼻上受,先犯于肺→发热、微恶寒,干咳少痰、鼻干咽燥→咳嗽气急、胸满胁痛、咽干舌燥→肺胃阴伤

易致津液干燥

《素问》:“燥盛则干”

燥与热俱能消耗津液-津液干燥→口鼻唇咽干燥,干咳无痰→呛咳无痰、鼻咽干燥、口干作渴、舌苔干燥。易从火化耳鸣,目赤,咽痛。温病学第二章5.温热病邪

(1)定义是一种致病后即有里热炽盛证候的外感温邪,可导致春温。(2)形成条件

发生与春季,里热偏盛,不兼有四时主气为特点-春温邪气内伏,热自里发里发病初起即现里热证候,且郁热难透热在气分→高热、烦渴、口苦、溲赤、苔黄热在营分→身热、躁扰、谵语、斑疹隐隐里热内迫特性显著易伤血络,闭窍,动风温病学第二章

易耗伤阴液

初起→烦渴显著,小便短赤、舌红而少津后期→易耗损下焦肝肾之阴,导致真阴耗竭病情复杂多变

有在气、在营,兼表、不兼表等多种证候。病机变化:或燔灼胸膈,内结肠府;或内陷动血,闭窍动风;或损伤真阴,时时欲脱

王孟英:“抽蕉剥茧,层出不穷”

温病学第二章6.疠气定义:致病暴疠(戾),具有强烈传染性-温疫戾气、异气、杂气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流行性。陆九芝:“病起仓卒,一发莫制,众人传染”病势严重,变化迅速。

吴又可:“一日九变”,“九传”

邪从口鼻而入,对脏腑经络有特异的选择性。

温病学第二章7.温毒致病具有温热性质和肿毒特征-温毒

攻窜流走,部位多发

既可内攻脏腑,外窜肌腠,又可上冲头面,下结阴器蕴结壅滞

结聚于人体的某一部位-气血凝滞→局部红肿热痛,甚至发生溃烂温病学第二章二、发病

(一)发病因素1.体质因素

《素问金匮真言论》“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正气不足,正不胜邪-温病发病的决定因素素禀体虚,御邪力弱起居失慎,卫外失固病邪太过,正不胜邪温病学第二章(三)发病类型

概念初起证候病机传变治则新感感当令之时邪,即时而发,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