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上(2019版)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当堂达标题_第1页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上(2019版)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当堂达标题_第2页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上(2019版)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当堂达标题_第3页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上(2019版)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当堂达标题_第4页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上(2019版)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当堂达标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时作业一、单选题1.对以下示意图解读正确的是(

)A.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 B.战国时期的华夏认同C.秦朝建立后巩固统一 D.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2.公元前221年,在议定嬴政“皇帝”称号的时候,廷尉李斯奏曰:“陛下平定天下……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嬴政对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嬴政采用“皇帝”称号的目的是为了A.显示谦虚品德 B.回归上古制度 C.期盼皇位永固 D.突出个人功业3.战国时期,“天下”意识逐渐普及,许多思想家提出统一天下的主张。《韩非子》中“天下”一词使用频率最高,如“霸天下”,“制天下”,“王天下”等。这反映了当时A.法家思想融合了百家之长B.诸子百家致力于争霸战争C.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D.秦国为统一制造舆论准备4.据下表所列评论,可以得出的认识是柳宗元“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张居正“三代至秦,混沌之再辟者也,其创制立法,至今守之以为利。”梁启超.“其(秦始皇)武功焜耀众所共知不必论,其政治所设施,多有皋牢百代之概。”A.秦朝开创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 B.时代变迁决定评价差异C.历史事实因年代久远无法定论 D.立场不同导致褒贬不一5.《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材料反映的是秦朝修筑的A.灵渠B.阿房宫C.骊山陵墓D.万里长城6.秦国一直存在着统治者即位后追尊逝去先祖的做法,秦始皇统一之后,保留了这一做法,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秦始皇意在A.颂扬先皇历史功绩 B.保持宗法制的延续C.赋予君权神的光环 D.证明权力的正统性7.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欧洲入侵者不能在中国实施分而治之的政策,没有可唆使其反对北京中央政府的独立的地方统治者。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郡县制的普遍实行 B.宰相制度已经被废除C.军机处的正式设立 D.中央集权制度的效能8.下图为秦汉郡县乡里组织图。据图可知,秦汉时期A.官僚政治制度已经成熟 B.地方治理体系基本形成C.地方机构建设分权明显 D.彻底消除封建割据隐患9.“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这些词是描述A.秦朝的经济情况 B.秦朝民众素质不高C.秦朝的法制严苛 D.秦朝民众法制观念淡薄10.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朝废分封、推行郡县制时指出:“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下列对“公天下之端自秦始”解读正确的是A.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官僚政治制约了皇权C.“公天下”替代“家天下” D.君主专制体制自此确立11.春秋中后期,晋、楚、秦等国相继开始推行县制。晋国县制尤为发达,卿大夫都在各自领地内设县,委任有军功者为其长官。春秋中后期,县制的推行A.冲击了传统政治秩序 B.废除了贵族世袭特权C.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D.完善了地方行政制度12.嬴政统一六国后,把古代传说中神和人最尊贵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二为一,以“皇帝”作为自己的尊号。嬴政这一做法A.重在限制丞相权力 B.具有宣扬功业色彩C.在寻求统治依据 D.企图保证皇位世袭13.“马到成功”蕴含着人们对事情成功的美好祝愿。下列“马”字,能够出现在秦朝官方文书中的是(

)A. B. C. D.14.某博物馆收藏了一块砖,此砖正面以凸线划分为12个方格,每格内有一阳文秦篆,砖文写有“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该砖经学者推测为秦朝文物。该文物印证了秦朝()A.疆土辽阔,臣民众多 B.国家统一,皇帝集权C.社会稳定,人民富裕 D.法律严苛,覆盖全国15.有学者认为,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全国范围实行郡县制,才使“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行同伦、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据此可知A.郡县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B.国家统一是郡县制实施的前提C.分封制下难以形成家国一体 D.秦始皇是设置郡县制的首倡者二、材料分析题16.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使用了以下图片。图1西周分封制

图2秦朝中央集权制(1)概括指出图1封国分布的特点。(2)概括指出图2政治制度的特点。(3)指出促使图1到图2政治制度演变的因素。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长城,源起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早期政权的疆域防御,历经2000多年的建筑史,涉及12个历史朝代的22个历史政权,其分布与演变是中国古代政权及防御边界演变的缩影与见证。长城除了作为边疆的防御边界外,还连接了中华文明与周边多种文明,是丝绸之路跨区域、跨文化交流、文明对话的重要纽带。长城蜿蜒2.1万公里,跨越高山、峡谷、丘陵、草原、沙漠、绿洲等多种地貌,不同地貌下的长城建造充分吸收当地建筑特征与范式,形成独特的建造技术与工艺,土筑、石砌等技术高超。长城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题材之一,它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逐渐演化成坚强不屈、自强不息的的民族精神的象征,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摘编自陈同滨、王琳峰、任洁《长城的文化遗产价值研究》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长城保护多次作出重要指示。长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先后颁布了《长城保护条例》和《长城保护总体规划》。2019年7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会上正式审议通过了《长城、长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根据这一方案,长城将成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依托。——中国新闻网(1)根据材料一-,指出长城的文化遗产价值。(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保护长城的意义。参考答案:1.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示意图为统一货币、文字的内容,秦朝建立后,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统一后的货币是圆形方孔钱,统一后的文字为小篆,C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没有统一文字、货币,排除A项;华夏认同属于思想意识层面,与图示不符,排除B项;图示信息与南北朝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2.D【详解】根据材料“陛下平定天下……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贵”“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认为自己开千秋之霸业,所以要彰显出他的功绩,因此嬴政采用“皇帝”称号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个人功业,D项正确;嬴政采用“皇帝”称号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自己的丰功伟绩,而不是为显示自己的谦虚品德,排除A项;嬴政采用“皇帝”称号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个人功业,而不是为了回归上古制度,排除B项;嬴政采用“皇帝”称号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自己的丰功伟绩,而不是为期盼皇位永固,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3.C【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频繁,出现天下统一的趋势,许多思想家提出统一天下的主张,“霸天下”,“制天下”,“王天下”表明国家统一已经是历史发展趋势,故C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法家思想融合了百家之长,排除A;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提出统一天下的主张,但不能体现“诸子百家致力于争霸战争”,排除B;材料反映了国家统一的趋势,不能体现秦国为统一制造舆论准备,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霸天下”,“制天下”,“王天下”,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趋势分析解答。4.A【详解】根据材料“公天下之端自秦始”、“其创制立法,至今守之以为利”、“其政治所设施,多有皋牢百代之概”可知材料主要体现的是秦朝开创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A项正确;材料里三者都认可了秦朝开创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而不是差异,排除B项;历史事实因年代久远无法定论,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里三者都认可了秦朝开创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没有体现褒贬不一,排除D项。故选A项。5.D【详解】秦始皇命蒙恬修筑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城防,蜿蜒万余里,用来抵御匈奴,这就是闻名中外的万里长城,故D正确;灵渠、阿房宫、骊山陵墓不符合“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排除ABC。6.D【详解】根据材料“秦始皇统一之后,保留了这一做法,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秦统一全国建立封建王朝后保留了追尊逝去先祖的做法,并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该做法在“家国同构”影响浓厚的古代社会,有利于促进秦朝政权的合法性和正统性,D项正确;材料所述秦始皇做法不是为了颂扬先皇的丰功伟绩,主要是为了当前的统治服务,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瓦解,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秦统一全国后保留了追尊逝去先祖的做法,没有强调神权,无法得出赋予君权神光环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7.D【详解】“没有可唆使其反对北京中央政府的独立的地方统治者”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由于中国古代传统机制中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D正确;郡县制的普遍实行是在秦朝,只是加强中央集权的一部分,郡县制在古代封建社会也有所变化,A排除;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在明朝,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不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B排除;军机处的正式设立是在清朝,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不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C排除。故选D。8.B【详解】材料反映的是秦汉时期推行的郡县制,该制度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格局,标志着地方治理体系的形成,B正确;秦汉时期是官僚政治初建阶段,A排除;材料与地方分权无关,C排除;封建割据的隐患基础是小农经济,不能消除,D排除。故选B。9.C【详解】材料“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的大意为:穿囚服的犯人挤满了街道,监狱像集市一样热闹,人们怨声载道。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实行严刑峻法,法律过于严苛导致民众容易遭到惩罚,所以出现“赭衣塞路,囹圄成市”的现象,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法律严苛、罪犯很多的现象,无法说明秦朝的经济、民众素质和法制观念等情况,故排除ABD。10.A【详解】柳宗元认为虽然郡县制是“私其一己之威”,但郡县制却是“公天下”的开端。结合所学可知,郡县制下,长官由皇帝依据才干政绩来任免,不得世袭,这样的官僚政治才是“公天下”,结束了贵族政治的世卿世禄。故A符合题意;材料反映了郡县制加强了皇权,没有体现官僚政治制约皇权,故排除B;“公天下”指的禅让制,“家天下”指的是王位世袭制,与材料无关,故排除C;材料只提及郡县制,不能说明君主专制制度就此确立,故排除D。11.A【详解】县的长官由卿大夫根据军功委任,对春秋时期的世卿世禄制形成冲击,故选A项;县制的推行并未废除贵族世袭特权,排除B;春秋时期并未形成君主专制,排除C项;完善地方行政制度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12.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嬴政认为自己的功德超过了三皇五帝,因此把“皇帝”作为自己的尊号,以炫耀自己的功业,故选B;材料未涉及丞相权力,故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嬴政寻求统治依据、企图保证皇位世袭,故排除CD。13.A【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官方统一的文字是小篆,A项字体为小篆,A项正确;B项不是小篆,排除B项;C项不是小篆,排除C项;D项不是小篆,排除D项。故选A项。14.B【详解】根据材料“秦篆”、“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可知,此时是秦朝,天下统一,体现的是秦朝国家统一,皇帝集权的史实,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疆域的大小,排除A项;人民富裕无从体现,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法律严苛,排除D项。故选B项。15.A【详解】根据“……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可以看出,郡县制的推行,使政令能在全国通行,反映出郡县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A项正确;前提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分封,排除C项;郡县制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排除D项。故选A项。16.(1)特点:封国集中在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长江以南较少;分封的地区以平原和盆地为主,大多沿江河分布;同姓诸侯主要分布在都城周围,异姓封国大都位于外围地区。(2)特点: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度;地方听命于中央。(3)因素:经济发展;诸侯纷争;变法运动;华夏认同;百家争鸣。【详解】(1)根据“图1西周分封制”和所学封国所在的地理位置方面可知,封国集中在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长江以南较少;分封的地区以平原和盆地为主,大多沿江河分布;同姓诸侯主要分布在都城周围,异姓封国大都位于外围地区。(2)根据“图2秦朝中央集权制”可知,秦朝在中央实行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在地方推行郡县制。结合两种制度的内容可知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度;地方听命于中央。(3)根据图示可知,图1是西周分封制,图2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关于图1到图2政治制度演变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经济发展、诸侯纷争、变法运动、华夏认同、百家争鸣等方面思考作答。17.(1)价值:长城是中国古代政权边界演变的见证;长城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长城是我国古代高超的建筑艺术的代表;长城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题材;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2)意义:有利于将保护遗产、传承文化的理念深人人心;有利于推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大国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担当。【详解】(1)价值:据材料“……其分布与演变是中国古代政权及防御边界演变的缩影与见证”可知,长城是中国古代政权边界演变的见证;据材料“长城除了作为边疆的防御边界外,还连接了中华文明与周边多种文明,是丝绸之路跨区域、跨文化交流、文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