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历史文化介绍大全_第1页
古印度历史文化介绍大全_第2页
古印度历史文化介绍大全_第3页
古印度历史文化介绍大全_第4页
古印度历史文化介绍大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共9页古印度历史文化介绍大全古印度历史文化介绍1、古代只有古印度地区,并没有印度国印度一名(Indu),在古代是指南亚次大陆印度地区印地。印度是地区之名而并不是国家之名。因为在历史上,印度不是统一国家,所以没有固定的国名。在英国人把大印度地区殖民地化以前,这个地区的政治状态一直是小邦和部族林立,从来没有被彻底统一而成为同一个国家。印地,历史上是人种来源极其复杂的混杂地区,有白种人、黄种人(包括蒙古人、汉藏人)以及褐色人和小黑人。印度从来没有形成统一的文化和民族(至今也没有)。所以没有什么印度民族。印度地区古代以来也没有统一的本土文字和语言。所以印度地区今天除了方言外,统一的官方语言是英国殖民者输入的英语。2、印度地区中国人命名更有意思的是,印度一名,也非印度人所自名。印度,是唐代中国人给印地的命名。古代中国史籍中称印地为印度,还称为身毒、申毒、天竺、天笃、身笃、乾笃、贤豆、呬度、印第亚、印特伽罗、末睇提舍、婆罗门国、沐胥、阿离耶提舍、因陀罗婆陀那等等。[《山海经》曰:身毒之国,轩辕氏居之。晋人郭璞注:天竺国也。]古代中国人在唐代以后称印地(印度地区)为印度。这个名称,后来被世界和印度人自己所接受,于是独立后而有了印度的国家名称。[西方人则另有一说,认为印度一词,系出自信度河(梵Sindhu,月河)之名,后来成为波斯人与希腊(小亚细亚)人对印地之称呼,于是而成印度地区之称。]3、印度地区地理印度半岛之国土,可分成三个地形区,即北印度、德干高原与南印度。唐玄奘周游印度地区,对印度地方做了划分,分为东、西、南、北、中五区,称为五天竺、五印度。略称五天、五竺、五印。印地有印度河(Indus)、恒河(Ganges)、布拉马普特拉河(Brahmaputra)等三大河流。恒河流域为全印度最热之地,热季气温经常高达摄氏四十九度,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则为世界雨量最多之处。除西北方之印度大沙漠外,印地全境土壤堪称肥沃。印度河梵名Sindhu(信度河,月河),乃印度地区北方之大河。印度河月河实际是一条国际河流。这条大河发源于西藏高原,流经喜马拉雅山与喀拉昆仑山两山脉之间,流向西南而贯穿喜马拉雅山。印度河右岸交会阿富汗的喀布尔河,左岸汇流巴基斯坦的旁遮普(梵Pan~ja^b,五河之意)地方之诸支流,流经巴基斯坦而入阿拉伯海。五河之地,大部分位于今日大巴基斯坦境内。此地是所谓古印度文明的起源地。所谓古老的印度(印地)文明著名的古印度河文明,主要地域并不在印度境内,而在巴基斯坦境内。与中国西藏地区的远古石器时代文化也有关系。佛教兴起于喜马拉雅山下的尼泊尔地区。佛教的全盛时代,则盛行于印度河流域,包括阿富汗的喀布尔河流域、巴基斯坦的旁遮普之犍陀罗地区、印度北部的哈拉巴地区、比哈尔地区和中国的西域地区、吐蕃地区、蒙古高原,以及部分中亚地区。所以,就严格意义而言,佛教根本不是从今日所说的印度南亚印度地区起源,也没有什么文明关系。南亚地区那里自古以来流行的是印度教而不是佛教。4、印度古代没有统一的语言文字印度古代没有统一的文字、语言。古代印地的部族语言文字,后来多已经灭亡。印度地区的古文字中最重要也最著名的是两种,即巴利文和梵文。这两种文字之所以还存在都是依靠佛经。古代佛经使用的文字是巴利文。[据说,巴利(PaJi),原是线、规范的意思,后转用为佛教圣典的称谓。觉音大士将圣典经律论三藏称为巴利,而称三藏之注释为义疏。近代将三藏及注疏所用的语言称为巴利语。近人的研究认为,巴利语文可能是北方印地一个小民族释迦族的母语,也是佛陀时代摩揭陀国一带的大众语。佛祖当初就是用这种语言传法,所以弟子们也用这种语文记诵他的经教。但是巴利语文今已灭亡。原来的巴利文字母已经不存在。现在唯有缅甸、柬埔寨、泰国的佛经有巴利文三藏,但也都是用他们本国字母所记录的。所以,纯粹的巴利语文早已失传,仅仅靠了佛经而保存下来一些译文。[丁福保认为:巴利语Pamacron;limacron;,南方佛教之圣典语,为古南天竺之一地方语。与北方佛教圣典语之梵语相比较,音调变化少,文法亦简易。不如彼之繁杂,极富通俗之语。后入锡仑(锡兰)而行,现今存在之小乘经原本,大抵以此语记之。南方佛教徒,以巴利语为古摩迦陀(摩羯陀)语。其说巴利语为南方印地语,不确。巴利语文是释迦牟尼本族语文,后来随小乘佛教向南传布而成为南系佛经的书面语。]唐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述北方印地的文字说:详其文字,梵天所制,原始垂则,四十七言(47个字母)。梵王天帝作则随时,异道诸仙各制文字。梵语(Sanskrit)是古印度婆罗门教(梵天教)的标准语文,流行北印地区,故又称天竺语。即吠陀、梵书及北传佛教圣典所用之语文。Sanskrit语源乃源自sam!skr!ta(完成之意)。我国、日本僧人依据此语言由梵天所造之传说,故称梵语或圣语。但是,梵语并不是古代印度地区人民的日常语言和通用语言。梵语又称雅语,是婆罗门与佛教高僧使用的密语。广义而言,梵语可分为吠陀梵语(VedicSanskrit)与古典梵语(ClassicalSanskrit)。前者为婆罗门教之圣典(吠陀)之语言。后者于公元前四世纪左右,由波尔尼(梵天Pa、!ini)建立梵语字母体系,后来成为佛经的专用书面语言。[波尔尼,梵名Pa^n!ini。又作波腻尼、波尼你、巴尼尼。系古巴基斯坦地区的文法家。健驮逻国(在今日巴基斯坦地区)娑罗睹逻(梵S/ala八tura)人。估计约生于公元前4至3世纪。据《大唐西域记》卷二健驮逻国条记:波尔尼生而知博物,愍时之浇薄,欲削浮伪,删定繁琐,乃有述作之志,遂蒙自在天之教,于是研究深思,采摭群言,遂作成字书。此书究极今古,总括文言,王见是书而珍异,令全国传习,若有诵通者,则赏以金钱,故当时皆师徒传授,盛行当世。但是,波尔尼所创之梵文非吠陀梵语,亦不同于其后之佛经梵语,是一种后来死灭了的文字。(参考《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三、《瑜伽师地论略纂卷》六、《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吠陀梵语经由时代之演进,逐渐发展成古典梵语,而远离日常用语。后来的佛经如《佛所行赞》(梵Buddha-carita)、《大事》(梵Maha^vastu)、《本生鬘》(梵Ja八takamaJa八)等佛教圣典皆用古典梵语书写。梵语字母,并不是现在西方人整理的那种拉丁化字母,而是接近于藏文、蒙古和满文的字母。为区别于古代之吠陀梵语,佛教经典所用之梵语被称为佛教梵语(BuddhistSanskrit)。又因佛典所用之梵语并非纯梵语,而已混用印地杂多之俗语方言,呈现极为复杂之型态,故又称为佛教混合梵语(BuddhistHybridSanskrit)。10世纪以后,由于伊斯兰教入侵,近代印度各种方言发达,梵语与佛教逐渐失去其在印地实际之影响,也成为一种死去语言。梵语一词在中国是随着佛经而传入的。《梁高僧传》卷一《安清传》说:于是宣译众经,改梵(胡)为汉。我国古代佛教界研究梵语之书籍颇多。如《唐梵文字》一卷(唐僧全真著。文宗开成四年(839)完成。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四册。内容系汉梵语汇之对照编列,并有密教用语散列其间。)《翻梵语》十卷(作者宝唱)、《一切经音义》(作者玄应、慧琳、希麟)、《华严经音义》(作者慧苑)、《悉昙字记》(作者智广)、《梵语千字文》(作者义净)、《翻译名义集》(作者法云)等。实际上,古代的印度梵语早已失传,是通过中国佛学才得以保存和流传的。5、古代文明印度并不是什么文明古国,也没有什么统一的古印度文明。古月河(印度河)文明,约于公元前二千五百年时(或谓西元前三千年至前二千年),于印度河流域滋生,称为月河文明或者古印度河文化。当时发展出水利灌溉、计划缜密之街道、公共浴室、砖造楼房、排水系统等,极具现代观念之都市设计要素。1921至1922年,西方考古学者发掘出莫汗佐达罗(Mohenjo-daro)及哈拉巴(HarappaJ两座古都,即属此一时期之文明遗迹。创造这一古文明的人种则不可知,有人认为是达罗毗荼人(),但是绝对不是今日的印度人祖先。传说在公元前二千余年,来自伊朗地区的白色人种(雅利安人)越过兴都库什山脉(HinduKush),侵入印度河上游之五河(梵Pan~ja^b)流域。其中之一部进入至恒河流域,他们征服并奴役原住土著民。雅利安人将统治下的社会划分成四种等级,即:(一)婆罗门(梵bra^hman!a,祭司)。(二)刹帝利(梵ks!atriya,王族)。(三)吠舍(梵vais/ya,商人、农人)。(四)首陀罗(梵s/「dra,奴隶)。此外,尚有不属于种姓制度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