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影响报告书(公示本)建设单位:评价单位:山西华瑞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编制日期:二〇二〇年十一月鄂尔多斯盆地临兴中区块气田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2)边界条件水流模型上边界选取定水头边界,下边界选取自由排水边界。溶质模型上边界选择定浓度边界,下边界选择零浓度梯度边界。(3)参数包气带各岩层水力学参数根据其岩性选取Hydrus软件数据库中各相应经验参数值。各主要参数值大小见表5.3-9。表5.3-9项目场模型主要参数岩性QrQsAlphanKs(m/d)lDL(m)粉土0.0340.461.61.370.060.510粉质粘土0.070.360.51.090.00480.510备注:Qr—残余含水率;Qs—饱和含水率;Alpha、n—水分特征曲线相关系数;Ks—饱和渗透系数;l—孔隙连同性系数;DL—纵向弥散度。.2施工期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1、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1)钻井液漏失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在钻井过程中可能会发生钻井液漏失现象,若漏失地层与含水层之间存在较多的断裂或裂隙发育,漏失的钻井液就有可能顺着岩层断裂、裂隙进入含水层。钻井液漏失污染地下水的途径为径流型污染,影响范围不大,发生在局部且持续时间较短。本项目区块目标层上部为泥岩、砂岩互层,总厚度大于500m,裂隙不发育,对第四系松散岩孔隙水、基岩风化带裂隙水下渗起着隔阻作用;目标层之下有厚达20~30m的黑色泥岩、铝土质泥岩,对下伏的奥陶系岩溶水起着封隔作用;太原组含水层与山西组含水层之间有百余米的砂、泥岩互相封隔,两者之间基本无水力联系。因此,几套含水层系之间各自形成了独立的水动力承压系统,基本上没有水力联系,钻井液在地层漏失下渗、上窜污染地下水的可能性较小。本项目钻井液中化学添加剂含量较少,即使少量钻井液漏失进入含水层,也基本不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影响。(2)钻井废水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钻井废水是钻井液等物质被高倍稀释的产物,其组成、性质及危害与钻井液的类型、组成等有关,其中的污染物有悬浮物、石油类、COD等,其pH值在7~8之间,悬浮物含量为2000~2500mg/L。本项目钻井废水循环使用,各井场配备密闭循环洗井装置,该装置采用沉降、过滤的工艺现场处理钻井废水,钻井废水排出后进入泥浆池,泥浆池由沉淀池和循环水池组成,钻井废水先进入沉淀池,经沉淀后上层水经过滤网过滤后流入下游的防渗循环池内,处理后的清水泵入井内进行循环洗井,废水循环利用率达到90%以上。泥浆池防渗系数要求达到<1×10-7crn/s。钻井结束后,废钻井液经自然蒸发后于泥浆池中固化填埋处置,不外排,废钻井液一般不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影响。(3)压裂液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压裂过程会将大量压裂液直接注入目的层,从而可能污染地下水。本项目选用压裂液配方为:0.25-0.3%HPG+0.005%杀菌剂+0.1%黏土稳定剂+0.1%粘土控制剂+0.1%助排剂+0.18%pH调节剂+0.18%PH调节剂+0.1%延迟交联剂+0.01%快速交联剂+0.02%APS+0.1%生物酶+0.04%破胶催化剂,无有毒有害、重金属等污染组分,压裂返排液在目标层气排采阶段会随着抽排采出水排至地面,由于中间没有增加污染环节,因此这部分排水可与采出水一并处理达到注入标准后回注入地层中。2、对地下含水层结构的破坏(1)钻井过程对地下含水层的破坏在钻井过程中,势必会造成地层扰动,有可能导致地层细小断裂、破损,从而破坏地下含水层结构。本项目采用套管射孔完井,钻孔后即下套管封隔各含水层并采用常规密度水泥固井,水泥返高至地表,可阻断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2)压裂作业对含水层结构的破坏压裂施工时,在强大的压力作用下,地层节理裂隙会张开、扩展、贯通,并被压裂液中携带的支撑剂(天然石英砂)所填充。施工结束后,由于支撑剂的存在,使得节理裂隙难以愈合。由于压裂层段仅限于目的层内,本项目采用的压裂技术不会对目的层顶底板造成破坏。因此,压裂作业不会破坏目的层上下地层中的含水、隔水结构。.3运营期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本次模型将污染源以点源等形式设定源强类型,污染源位置按实际设计概化。在模拟污染物扩散时,不考虑吸附作用、化学反应等因素,重点考虑了对流、弥散作用。根据该项目实际情况分析,拟建项目运营期产生的废水主要为目的层采出水。气层采出水通过管线运输到集气站暂存于集气站蓄水池中,之后进入废水处理系统处理,处理后达到注入地层标准后回注入目标地层;采出水运输管线、集气站采出水蓄水池、废水处理系统等废水构筑物均采取防渗措施,正常情况下不应有废水或其他物料暴露而发生泄漏至地下水的情景发生。因此,本次模拟预测情景主要针对废水在非正常工况下泄漏而设定。1、非正常工况根据拟建项目工艺的分析、污水中污染物特性以及构筑物易污染性选取集气站蓄水池池底出现破损导致废水泄漏为非正常工况情景,预测评价其对地下水的影响。本次项目涉及的采出水蓄水池、处理设施均为地上建筑,因此,采出水蓄水池发生泄漏后很容易被发现,假设发现破损及进行处理时间为7天,本次泄漏时间按7天来算。蓄水池中废水主要为气层采出水,参考工程分析中采出水数据分析,主要污染物包括COD、氨氮、铁、氯化物、硫酸盐、挥发酚,根据数据显示采出水中各污染物最大浓度分别为3670mg/l、104mg/l、180.24mg/l、95911mg/l、3080mg/l、0.214mg/l。其中COD在地下水中不稳定,且在地下水质量标准中无相应标准值,因此,不做预测,其它污染物经计算各污染物标准指数分别为208、600.8、383.6、12.32、107,选取标准指数较大的铁和氯化物作为预测因子。具体泄漏点源强见表5.3-10。2、预测源强给定参考回注水论证报告,给定各污染源设施源强见表5.3-10,各污染物检出下限及其水质标准限值见表5.3-11。表5.3-10各污水处理设施源强列表因子设置单元源强(mg/L)渗漏量(m3/d)情景破裂面积(m2)铁氯化物2号集气站采出水蓄水池180.24959111.1661.4453号集气站采出水蓄水池180.24959111.4461.4454号集气站采出水蓄水池180.24959111.061.4456号集气站采出水蓄水池180.24959111.2731.445注:①渗漏水量以池底破裂5‰面积及该土层渗透系数值计算而得。②渗漏点污染物源强浓度参考本项目工程分析数据。3、预测结果与分析4号集气站分别在其包气带各岩层层底处添加观测点N01、N02,埋深分别为18m、80m。观测模拟时间20a后,污染物超标浓度是否到达各岩层层底。各污染物超标浓度选取《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
》Ⅲ类水中各污染物标准值(见表5.3-11)。表5.3-11污染物标准值(mg/L)预测指标标准值Fe0.3氯化物250(1)4号集气站采出水蓄水池底部泄漏①Fe蓄水池底部破损后,Fe泄漏进入到包气带中,初始浓度为180.24mg/l,截止模拟期20a,Fe超标浓度未穿透包气带第①岩层,超标浓度在包气带中入渗至12.8m之间,包气带最后一层岩层层底处污染物浓度值为0.03359mg/l,远小于标准值,因此,在该种情景下,Fe元素不会对地下水造成影响。具体结果见表5.3-12,Fe在各观测点污染物浓度随时间变化情况见图5.3-12。观察点N01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观察点N02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图5.3-12Fe在各观测点污染物浓度随时间变化图②氯化物蓄水池底部破损后,氯化物泄漏进入到包气带中,初始浓度为95911mg/l,截止模拟期20a,氯化物超标浓度未穿透包气带第①岩层,,超标浓度在包气带中入渗至10.4m之间包气带最后一层岩层层底处污染物浓度值为17.87mg/l,远小于标准值,因此,在该种情景下,氯化物不会对地下水造成影响。具体结果见表5.3-12,氯化物在各观测点污染物浓度随时间变化情况见图5.3-13。观察点N01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观察点N02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图5.3-13氯化物在各观测点污染物浓度随时间变化图表5.3-12非正常工况污染物预测结果统计表预测因子包气带岩层岩性层厚(m)层底埋深(m)超标浓度穿透各层时间(天)20a后超标浓度入渗深度(m)20a后各层底污染物浓度值(mg/l)各岩层污染物是否超标4号集气站采出水蓄水池泄漏Fe第①层粉土1818介于12.8m以内0.0335912.8m以下未超标第②层粉质粘土62800.03465未超标氯化物第①层粉土1818介于10.4m以内17.8710.4m以下未超标第②层粉质粘土628018.44未超标备注:表示未穿透该层;Fe标准值0.3mg/l;氯化物标准值250mg/l。综上所述,4号集气站蓄水池底部泄漏后,在预测时间20a内,污染物超标浓度未穿透包气带,不会对其下的含水层造成影响,亦不会对下游饮水井造成影响。2号集气站、3号集气站及6号集气站包气带岩性与4号集气站基本相同,厚度70~90m,根据4号集气站预测结果,蓄水池底部泄漏后,在预测时间20a内,污染物超标浓度均未穿透包气带中的的第一岩层,因此,2号集气站、3号集气站、6号集气站蓄水池底部泄漏后,也不会对包气带之下的含水层造成影响。结论与建议1、结论项目建设在施工期对地下水环境影响很小。拟建项目实施后,各集气站采出水蓄水池底部发生破裂的设置风险情景下,污染物在垂向上不会超透包气带,因此不会造成现有下游供水井的水质超标,因此建设项目运营不会对下游现有水井地下水产生明显影响,该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可接受。2、建议(1)地下水污染情况勘查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一旦发生污染事故,应委托具有水文地质勘查资质的单位查明地下水污染情况。(2)当污染事故发生后,污染物首先渗透到包气带,然后依据污染物的特性、土壤结构以及场地状况等因素,污染物可能渗透至含水层而污染地下水。为预防地下水的污染,建议加强企业管理,强化重点污染源的监控以及厂区防渗措施的维护与保养。5.4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5.4.1噪声源分布情况调查本项目施工期噪声影响较明显,流动声源亦较多,主要噪声源为钻井作业中的柴油机、泥浆泵、钻机以及管线道路建设中的施工机械、车辆,按声源性质又可分为流动声源和连续稳态声源。生产运营期井场无产噪设备,集气站的噪声源主要有增压机、空压机、水泵及火炬放空系统等,这些装置在运行时发出不同强度的噪声。本项目噪声源强及治理措施见表5.4-1和表5.4-2。表5.4-1本项目建设期主要设备声压级dB(A)噪声源位置设备名称数量声源强度声源性质备注单个钻井井场钻井钻机1台90~95连续稳态声源距离1m柴油机1台95~98连续稳态声源距离1m柴油发电机2台95~98连续稳态声源距离1m泥浆泵1台95~100连续稳态声源距离1m井下作业压裂80~120连续稳态声源距离1m场地、管线、道路施工现场推土机、挖掘机80~85流动声源距离5m装载机、运输汽车85~90流动声源距离5m焊接机等85~90流动声源距离5m表5.4-2本项目运营期主要设备声压级dB(A)噪声源位置设备名称声源性质声源强度治理措施治理后声压级集气站压缩机连续稳态90~100置于室内、防震底座80空压机连续稳态90~100置于室内、防震底座80放空火炬间歇100~110100~110水泵连续稳态85~90室内安装,柔性连接、基础减振705.4.2声环境影响预测方法预测模式采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4-2009)中推荐公式。(1)单个室外的点声源在预测点产生的声级计算基本公式如已知声源的倍频带声功率级(从63Hz到8KHz标称频带中心频率的8个倍频带),预测点位置的倍频带声压级LP(r)公式:LP(r)=Lw+Dc−AA=Adiv+Aatm+Agr+Abar+Amisc式中:Lw—倍频带声功率级,dB;Dc—指向性校正,dB;A—衰减量,dB;Adiv—几何发散引起的衰减量,dB;Aatm—大气吸收引起的衰减量,dB;Agr—地面效应引起的衰减量,dB;Abar—声屏障引起的衰减量,dB;Amisc—其他多方面效应引起的衰减量,dB。如已知靠近声源处某点的倍频带声压级LP(r0)时,相同方向预测点位置的倍频带声压级LP(r),计算公式:LP(r)=LP(r0)−A预测点的A声级,可利用8个倍频带的声压级按如下公式计算:式中:LPi(r)—预测点(r)处,第i倍频带声压级,dB;ΔLi—i倍频带A计权网络修正值,dB。在不能取得声源倍频带声功率级或倍频带声压级,只能获得A声功率级或某点的A声级时,可按如下公式作近似计算:LA(r)=LAw−Dc−A或LA(r)=LA(r0)−AA可选择对A声级影响最大的倍频带计算,一般可选中心频率为500Hz的倍频带作估算。(2)噪声贡献值计算设第i个室外声源在预测点产生的A声级为LAi,在T时间内该声源工作时间为ti;第j个等效室外声源在预测点产生的A声级为LAj,在T时间内该声源工作时间为tj,则拟建工程声源对预测点产生的贡献值(Leqg)为:式中:t—在T时间内j声源工作时间,s;ti—在T时间内i声源工作时间,s;T—用于计算等效声级的时间,s;N—室外声源个数;M—等效室外声源个数。5.4.3声环境影响预测建设期噪声影响预测评价(1)钻井施工噪声影响分析由于致密气钻井建设具有面广、工程分散的施工特点,采用分区分段施工,因此本评价根据使用数量、时间、频次以及噪声级选取对声环境影响较大的钻机、柴油机、泥浆泵等进行预测,钻井时钻井、发电机、泥浆泵等设备同时使用,因此按各设备叠加源作为源强、以钻井为中心,采用室外点源预测模式进行预测。距离钻井架不同距离处的噪声值见表5.4-3。表5.4-3钻井场周围不同距离处噪声预测值距离钻井架距离(m)5070100120140160200250300噪声预测值(dB(A))646158565554525048按《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的规定,昼间噪声限值为70dB,夜间限值为55dB。根据表5.4-3的噪声预测结果表明:昼间施工机械噪声在距施工场地场界处可达到标准限值;夜间在距声源140m左右可达到标准限值。评价区内黄土丘陵沟壑区梁高沟深,地形破碎,各村庄户数不多,居住分散。项目在黄土丘陵区的采气井场基本采取均匀分布的形式布井,并尽量避开人烟相对稠密的村庄,本项目井场距最近民宅距离为40m,因此钻井施工过程中对施工井场附近的居民有一定影响。但各钻井施工时间短,因此在采取降噪措施,距离村庄较近井场夜间禁止施工,并做好与居民的沟通工作后,对居民的噪声影响在可接受范围内。(2)站场、井场、管线敷设等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噪声影响预测结果气田在建设施工过程中,由于运输、场地平整、管沟开挖及回填、建筑物修建、管线敷设、道路修筑等工程施工过程中,要使用各种车辆和机械,其产生的噪声,对施工区周围的环境将产生一定的影响。根据同类工程的调查,管线敷设、地面工程等在建设过程中,主要施工机械在不同距离的噪声影响水平见表5.4-4。表5.4-4施工主要机械噪声值机械名称离施工点不同距离处的噪声强度(dB(A))5m50m100m150m推土机9070.563.561.5挖掘机8469.058.054.5电焊机9070.563.561.5通过类比分析知,在运输、场地平整、管沟开挖及回填、建筑物修建、管线敷设、道路修筑等工程施工过程中,昼间施工场界噪声均不超过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昼间75dB(A)),而在夜间则会超标(夜间55dB(A))。施工期的这些噪声源均是暂时的,只在短时期对局部环境造成影响,待施工结束后这种影响也随之消失。施工期噪声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属可接受范围。另外,本项目的建设及钻井过程为临时性的,噪声源为不固定源,对局部环境的影响是暂时的,建设和钻井期间所产生的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是可以接受的。(3)压裂施工噪声影响分析在气井进行压裂过程中,各种工程车辆集中作业,噪声主要来自提供动力的设备噪声,有时高达120dB(A),在井场的厂界噪声达82.4dB(A),超过《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夜间评价标准27.4dB(A)。但是由于气井分布在空旷地带,加上井下压裂作业周期较短,声源具有不固定性和不稳定性,在施工时,对高噪声设备设置临时屏蔽设施,则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是可以接受的。生产运营期噪声影响预测评价(1)采气井场厂界噪声影响预测根据噪声现状监测结果,已建运营井场的昼、夜间噪声值分别为53dB(A)、44dB(A),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的1类标准限值。因此,本项目井场对周围村庄噪声影响较小。(2)集气站噪声影响预测集气站的噪声源为压缩机、空压机、水泵、放空火炬等,其中放空火炬平时不用,只有在应急状态下使用。各集气站的厂界噪声预测结果见表5.4-6、图5.4-1—图5.4-3。表5.4-6各集气站厂界噪声预测值单位:dB(A)集气站预测点背景值贡献值预测值达标情况昼间夜间昼间夜间昼间夜间昼间夜间2号集气站1#东厂界534430.030.053.044.260达标50达标2#南厂界514342.542.551.645.860达标50达标3#西厂界504237.537.550.243.360达标50达标4#北厂界524237.537.552.243.360达标50达标3号集气站1#东厂界534240.040.053.244.160达标50达标2#南厂界514445.860达标50达标3#西厂界524246.346.353.047.760达标50达标4#北厂界514345.045.052.047.160达标50达标4号集气站1#东厂界524241.741.752.444.960达标50达标2#南厂界524240.940.952.344.560达标50达标3#西厂界524238.838.852.243.760达标50达标4#北厂界52444.260达标50达标6号集气站1#东厂界514041.741.751.543.960达标50达标2#南厂界514040.940.951.443.560达标50达标3#西厂界514038.838.851.342.560达标50达标4#北厂界514043.160达标50达标由表5.4-6预测结果可知,各集气站厂界的昼间预测值在50.2-53.2dB(A)之间,夜间预测值在42.5-47.7dB(A)之间,昼间、夜间噪声预测值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的2类标准限值,因此,项目的运行对周围声环境影响较小。5.4.4声环境影响评价结论施工期由于钻井周期很短,噪声对周边居民的影响周期是短暂的,随着施工结束噪声对周边居民的影响将消失。因此,在采取一定的噪声防治措施后,施工期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是可以接受的。运营期各集气站厂界的噪声贡献值在32.3-46.5dB(A)之间,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的2类标准限值,表明项目的建设对周围声环境的影响较小。5.5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5.5.1建设期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建设期的固废主要为前期施工平场和道路挖填产生的固废,钻井期间产生的钻屑、废弃泥浆,废油,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等。1、前期施工平场和道路挖填产生的固废采气井场分布范围广、布置比较分散,每个井场以挖做填,多余土方就近平摊在井场平台周围,无弃方;集气站选择在山地丘陵区山顶台地,以挖做填,依山就势,集气站挖填基本平衡;集(采)气管线穿越土质山区,管沟开挖土方全部回填,回填后高于周围原地表,待完全沉降后与原地面基本持平;进站道路布设随形就势,避免大的开挖、填筑,对于需要填方路段,路基填方充分利用挖方,以挖作填,道路挖填平衡;供电线路挖方主要在埋设电杆和铁塔处,动用土石方较小,多余的土方就近摊平,无弃方;施工便道大部分利用已有的乡村道路、机耕农路,进行拓宽处理,挖填平衡。未建工程占用旱地部分进行表土剥离,剥离厚度0.3m,剥离的表土堆放于临时堆土区或管线沿线,施工结束后进行土地平整,用于植被恢复。综合分析以上各区土石方量,本项目挖填基本平衡,不设取土场、弃渣场。与项目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相比,前期施工平场和道路挖填产生的固废过程影响时间短、影响程度小,只要注意做好临时弃土场的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措施,就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明显不利影响。2、钻井工艺主要固废的环境影响钻井过程中产生的固废主要是废泥浆、钻屑。(1)钻井废弃泥浆是指钻井过程中经过多次回用后产生的无法利用或钻井完工后弃置于泥浆池内的泥浆。根据设计资料,本项目采用常规钻井技术,泥浆用量为0.3m3/m,泥浆回收率为80%,本项目井深按平均2000m计算,则本项目单井泥浆产生量为120m3,完井后钻井废弃泥浆在井场泥浆池中进行水泥固化处理,不外排。(2)钻井岩屑:钻井岩屑是钻井过程中钻头切屑地层岩石而产生的碎屑,经泥浆循环携带出井口,在地面经振动筛分离出来存放于井场,或直接与泥浆一并进入泥浆池沉淀。钻井岩屑产生量与井眼长度,平均井径及岩石性质有关。根据类比调查,大约单位进尺产生岩屑为0.05m3/m,本项目井深按平均2000m计算,则本项目单井钻井岩屑产生量为100m3。钻井结束后钻井岩屑与废弃泥浆一起固化后填埋,不外排。对废弃钻井泥浆、岩屑采用无害化固化处理后就地填埋;每座井场设置泥浆固化池,泥浆固化池铺设防渗膜,防渗系数应小于1.0×10-7cm/s,防止钻井泥浆对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泥浆池容积应大于设计井深的排污容积,保证完井后废弃物面低于池表面50cm,以防止外溢污染环境。评价要求,采取分段施工、分段治理的措施,单个井场钻井完毕后,及时对废弃泥浆、岩屑进行固化处理。因泥浆池中大部分含水泥浆被抽走,池中剩余物以岩屑为主。剩余泥浆、岩屑的处理采用加石灰法以加速剩余物稳定固化,一般3~4天后可达到固化要求,然后在其上覆盖不小于50cm厚黄土层填埋的方式,最终做到场地平整、清洁。本项目部分井场钻井工程已完成,建设单位对产生的岩屑、泥浆于井场占地范围内采用了固化填埋处理,对井场按照《井场标准化建设工程技术规定》进行了生态恢复。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泥浆检测结果,本项目钻井泥浆所属类别为Ⅱ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建设单位已采取的泥浆池固化就地填埋处置措施满足《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要求。固化处理有效地降低了钻井泥浆的pH,且固化池按照《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中II类场的要求进行了压实防渗,固化完成后应覆盖1m厚黄土,然后绿化,恢复植被,该过程对当地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很小,并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不会对后期生态恢复带来影响。3、废油施工期的危险废物主要为废油,来源于机械(泥浆泵、转盘、链条等)润滑废油,清洗、保养产生的废油。根据临兴中区块前期施工井场的统计资料,废油产生量约0.4t/井,废油属于《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16年)》中HW08,废油全部暂存于施工井场的临时危险废物暂存间,定期交由有资质单位转运处置。4、生活垃圾单井钻井场一般人员为35人,丛式井建设期一般为20天,水平井为58天,按每人每天产生1.0kg生活垃圾计算,单井钻井期生活垃圾的产生量预计为0.70t(丛式井)、2.0t(水平井)。生活垃圾由施工队设置临时生活垃圾收集桶,统一收集后运至环卫部门指定地点处置。5.5.2运营期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本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有凝析油、废弃分子筛、清管废渣、采出水处理站污泥、废机油、生活垃圾等。(1)凝析油致密气中夹带有极少量的凝析油,根据临兴中区已运营的工程经验,凝析油产量为0.01m3/104m3致密气,因此本项目凝析油产生量为1360m3/a,各集气站内的凝析油存于凝析油储罐内,定期外运销售。(2)废弃分子筛根据临兴中区已运营的工程经验,分子筛半年更换一次,每座集气站废弃分子筛约5m3/a,更换下来的分子筛由厂家回收处理后重复利用。(3)清管废渣根据临兴中区已运营的工程经验,清管废渣量约1t/a,作为危险废物定期交由有资质单位处置。(4)采出水处理站污泥根据项目模拟实验,1吨采出水净化处理站经干化池处理后,产生的污泥约0.37kg,则本项目污泥产生量约为107.45t/a,这部分污泥含极少量的凝析油,作为危险废物定期交由有资质单位处置。(5)废机油压缩机运行过程中需使用机油,机油每8000小时更换一次,根据压缩机型号及台数统计,废机油产生量合计约为5.0t/a。(6)生活垃圾办公生活区和集气站均定点设置垃圾箱,定期由环卫部门统一收集处置。危险废物产生情况见表5.5-1。表5.5-1危险废物基本情况危废名称危废类别危废代码产生量产生工序及装置形态主要成份有害成份产废周期危险特性污染防治措施废机油HW08900-007-085.0t/a机械设备液态废油废油每季度T,I危废暂存间暂存,委托有资质单位定期转运处置采出水处理站污泥HW08900-210-08107.45t/a采出水处理站固态油类油类每天T,I清管废渣HW08900-210-081t/a清管工序固态含油废渣油类每季度T,I评价要求各集气站建设1座15m2的危废暂存间,严格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进行建设,采取防渗漏措施,设置隔离、防风、防晒、防雨设施,室外设立危险废物标志标识,且有专人负责看管,并在危险废物暂存、转移处置过程中严格执行了转移联单制度。针对危险废物管理,本次评价提出以下措施:①严格按要求记录危险废物情况,记录上注明危险废物的名称、来源、数量、特性和盛装容器的类别、入库日期、存放位置、废物出库日期及接收单位名称;②装载危险废物的容器及材质要满足相应的强度要求;③装载危险废物的容器必须完好无损;④装载危险废物的容器材质和衬里要与危险废物相容,不相互反应;⑤液体危险废物可注入开孔直径不超过70mm并有放气孔的桶中;⑥不相容的危险废物严格按要求分开存放;⑦定期对所贮存的危险废物包装、容器及贮存设施进行检查,发现破损,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清理更换;⑧危险固体废物应及时转运,转移时应遵守《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方法》,作好危险固体废物的记录登记交接工作。危险废物暂存间基本情况见表5.5-2。表5.5-2危险废物贮存场所基本情况贮存场所危废危废类别危废代码位置占地面积贮存方式贮存能力贮存周期危废暂存间废机油HW08900-007-08各集气站空压机房、工具间旁15m2密闭桶装0.5t/a3个月清管废渣HW08900-210-08袋装0.5t/a3个月采出水处理站污泥HW08900-210-08袋装0.5t/a3个月5.5.3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结论本项目施工期生活垃圾统一收集后运至县环卫部门指定地点处置,对废弃钻井泥浆、岩屑采用无害化固化处理后就地填埋,废油委托有资质单位处置,对环境影响较小。运营期凝析油存于储罐内,定期外运销售;更换下来的分子筛由厂家回收处理后重复利用;采出水处理站污泥、废机油、清管废渣交由有资质单位处置;办公生活区和集气站均定点设置垃圾箱,定期由环卫部门统一收集处置。因此,本项目各种固废都得到有效处置,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5.6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5.6.1建设期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土地利用影响分析项目土地资源的占用分为临时性占地和永久性占地两种类型。永久性占地一经征用,其土地利用类型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例如由乔木林地、灌木林地、其他草地、旱地等改变为建设用地,并贯穿于整个施工期和运营期,对当地土地利用格局有一定影响;临时用地则由附属工程和临时工程所占用,在工程施工完毕后按照《土地复垦条例》的规定,进行土地复垦整治,将逐渐恢复原有土地使用功能。表5.6-1项目占地情况表单位:hm2行政区域占地性质项目区占地类型比例(%)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小计兴县永久占地集气站7.032.0514.1323.2124.48井场25.8015.5316.7414.9373.00集气管线0.080.040.040.040.20外输管线0.030.010.030.07交通道路17.622.133.4122.2645.42供电线路0.030.020.030.08小计50.5917.7022.2751.42141.98临时占地井场1.302.786.5710.6557.38集气管线79.5239.5137.2641.61197.90外输管线27.2314.0513.5415.4070.22交通道路19.202.744.3623.8850.18供电线路1.271.021.563.85小计128.5256.3058.9689.02332.80兴县合计179.1174.0081.23140.44474.7881.86临县永久占地集气站2.301.303.604.97井场4.802.402.554.9514.70集气管线0.020.010.010.04外输管线0.010.010.02交通道路3.400.451.525.1010.47供电线路0.010.01小计10.542.855.3810.0728.84临时占地井场0.300.641.312.2513.17集气管线16.177.978.068.3940.59外输管线7.724.264.065.9421.98交通道路4.110.381.375.1811.04供电线路0.300小计28.6012.6114.2320.9276.36临县合计39.1415.4619.6130.99105.2018.14总计218.2589.46100.84171.43579.98100比例(%)37.6315.4217.3929.56100由表5.6-1可知,本工程总占地面积579.98hm2,其中永久占地170.82hm2,临时占地409.16hm2,永久占地比例29.45%,临时占地比例70.55%,占用耕地218.25hm2,园地89.46hm2,林地100.84hm2,草地171.43hm2,占地比例分别为37.63%、15.42%、17.39%、29.56%。本项目建设是将工程征用的耕地、林地、草地等土地改变为建设用地,占用土地原有生态功能将部分或全部丧失,土地生产力将遭到破坏。但致密气开发利用是一个点状和线状工程,项目建设实际占地面积较小;集气站等永久占地在项目区呈点状分布,据测算项目永久占地只占项目区块的0.23%;输气管线、施工道路等为线性工程,主要为临时占地,施工结束后输气管线将恢复原有土地利用类型,公路用地由于可以作为当地居民生产生活使用道路,所以项目占地不会影响区域整体的土地利用结构。植被影响分析(1)植被影响预测植物群落演替是指植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植物群落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自然演变现象。植物在演替的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如植物生存环境条件(自然地或诱发的)、植物本身的生态习性、土壤的肥力、厚度等因素,但最终是向着适应当地环境条件,群落结构和功能比较完善的稳定群落演替。随着演替的进行,植被变化的速度会减慢,物种从寿命短的种类向寿命长的种类变化,群落稳定性将逐步提高。由本项目植被现状调查的结果可知,本项目气田区草丛面积348.33km2,占到项目总面积的42.31%,按照植被自然演替的规律,项目区植被将从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发展演替到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再到灌木物种的出现,最后到乔木物种。根据现场调查,项目区正在进行一些植被恢复工程,营造人工林;且本项目永久占地量较少,施工结束后,临时占地将按照原有植被进行生态恢复。根据张金屯、刘秀珍等关于吕梁山、管涔山等区域植物群落演替的研究成果,在自然演替的状态下,土地弃耕后,草本植物群落会维持15~20年之内;灌丛群落阶段是草本植物群落演替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土地弃耕后20~25年后可形成灌木群落,弃耕后25~30年能达到较稳定的灌木群落;一般弃耕后30~50年,开始形成森林群落,森林群落一旦形成,则较为稳定。综上可以预测,将来如果没有其他人为毁坏植被、地形地貌和较大的自然灾害的情况下,项目区植被自然演替的规律,适当的进行一定的人工干预,采取合适的措施,加快植被恢复的过程,项目区的植被将向着正演替的方向进行,即项目区植被将越来越好,项目区生态环境质量将逐步改善。(2)对区域植被影响分析对植被的影响主要有用地范围内原有植物的剥离、清理及占压。在井场、集气站、采出水处理站、道路等施工过程中,土壤开挖区范围内植物的地上部分与根系均被清除,施工带的植被由于挖掘土石的堆放、人员的践踏、施工车辆和机具的碾压而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会造成地上部分破坏甚至死亡。其中集气站、井场等站场建设对植被的影响呈点状分布,而进场道路和管道影响则呈线状分布。集气站、采出水处理站、进站道路等永久占地原有植被全部遭到破坏,代之出现的是人工栽植的绿化植被;井场施工用地及井场道路用地在建设期间,原有植被也全部遭到破坏;管线施工用地和井场施工影响临时用地则大部分在1~3年内可得到恢复。另外,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人员的活动,可能对周边植被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受人为活动影响植被主要为草地和农田,该影响是可控的,在施工期加强施工人员监督与管理,同时随着施工活动的结束,这些临时的人为扰动也将结束。根据植被现状调查结果,本项目区域植被类型主要为侧柏、刺槐林等,主要为人工林,柠条锦鸡儿灌丛、酸枣灌丛、杠柳灌丛、柠条锦鸡儿+杠柳灌丛等均为当地常见植被类型,区域内分布广泛,植物群落结构稳定,抗干扰能力强,工程施工破坏了局部的植被,但不会造成区域植被类型消失或群落结构改变。临时占地主要损坏农田植被、灌草丛、草丛等植被,农田植被和灌草丛植被恢复能力较强,短时期内即可恢复原状,所以临时占地对区域植被的影响较小,且施工结束后通过植被恢复与绿化可以得到一定恢复,项目建设对区域植被影响较小。(3)对区域生物量影响分析根据评价区植被现状调查,拟建井场、集气站、道路、管线等区域均有不同类型的植被分布,项目建设开发将不可避免地破坏原有地表植被,造成区域生物量的降低。项目建设植被损失量估算见表5.6-2。表5.6-2植被生物量损失估算表序号土地类型数量(hm2)损失量(t/a)1耕地218.251518.982林地100.844141.763草地171.43145.76合计490.525806.51由表5.6-2可知,项目建设将有490.52hm2的地表植被将遭到破坏,植被损失量估算为5806.51t/a,尤其在开挖管道和施工道路两侧2~3m范围内植被破坏最为严重。集输管线和道路建设植被生物量损失量较大,但是集输管线和道路建设大部分为临时用地,且集输管线尽可能沿原有道路铺设,施工道路则主要采用原有道路,在施工结束后,将尽快恢复为原有用地。井场、集气站和采出水处理站占地较小,植被损失量较低。在生产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植被,减少植被破坏面积,施工期结束后尽快采取生态恢复措施,使工程占地对植被的影响控制在最低程度。(4)对植物物种多样性影响据调查,评价区乔木层主要物种有侧柏、青杨、刺槐等;灌木层主要物种有柠条、酸枣、杠柳等;草本层主要物种集中于针茅、蒿类和禾本科草类。工程建设和生产会对原地表植被剥离,对植物资源产生一定影响,但项目建设受影响的植物均为常见种和广布种,在当地种群数量大,分布广,再生能力强。且项目工程占地面积较小,不会使整个评价区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发生变化,也不会造成某一物种在评价区内的消失。总的说来,本项目破坏的地表植被多为草地和荒地,其次为林地,多为临时占地,施工结束后采取生态恢复措施后可恢复到原有状态;永久占地面积较小,且分布分散。工程建设带来的局部区域植被破坏不会影响到整体区域,同时,经走访调查评价区内未发现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物种。因此,本项目建设对植被的影响程度可以接受。野生动物影响分析(1)对动物栖息地的影响据调查,工程区域两栖及陆生脊椎动物主要分布于山地森林、荒山草地、农田和河流湿地等栖息环境中。施工期对野生动物栖息地可能造成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施工将破坏地表植被,造成野生动物生境被分割、缩小、破坏和退化,必将对野生动物的生存与繁衍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使其栖息地的植物群落分布和数量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施工区域野生动物的栖息地遭到一定程度破坏,正常生活受到干扰,甚至导致部分野生动物迁离原栖息地,尤其是对栖息在施工附近的小型爬行类及哺乳动物产生一定影响;②管线和道路施工还会使野生动物栖息地稍有破碎,短期内使部分动物的种群数量和活动受到一定影响,但不会因此直接威胁到这些种类在评价区的生存。(2)对野生动物本身的影响项目施工对野生动物本身的影响主要表现在:①打桩、钻探、加固、车辆运行、人员活动产生的噪声,夜间施工和夜间光源都会惊吓野生动物,产生明显的驱赶作用,使原分布在项目区的野生动物,在施工期间数量有所减小;②施工人员将较长时期宿营在野外,有遭遇野生动物的可能性,极个别施工人员可能非法捕猎野生动物。评价要求建设单位在施工中重视“动物的季节性迁移习性以及廊道选择性利用”这一问题,并在施工期给予重点监测,科学安排施工期,尽量避免干扰发生;对于有可能出现非法捕猎野生动物行为,要在施工前和施工过程中做好施工人员的宣传教育和施工期的监管,严禁捕猎野生动物。总体来看,由于本项目井场、站场施工周期短,采气、集气管线主要沿道路铺设,所以对野生动物的影响是短暂的,施工结束后大部影响将会随之消除。工程建设不会对区域野生动物的生存构成直接威胁。总体来看,丰富的植物群落可以为野生动物提供多样的栖息地、食源、水源、庇护所、繁殖所、领地等,虽然本项目建设会破坏少量植被,但项目永久占用土地为荒地或草地,并呈点状分布,并且由区域植被类型的变化和区域植被演替的总体趋势预测可知,在没有人为破坏的情况下和较大的自然灾害的情况下,本项目区的植被将逐渐恢复,向正演替方向发展,项目区植被将越来越好,所以可知评价区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会逐步完善,种类将越来越丰富,野生动物物种多样性将逐渐增大,项目建设对评价区野生动物的影响是可接受的。土壤侵蚀影响分析在施工过程中,由于井场、集气站、采出水处理站等的建设,以及集输气管线管沟的开挖清除了地表植被,形成新的开挖面,对原有地貌会引起强烈扰动,使表土松动、土壤抗蚀能力降低,尤其在雨季施工,引起土壤侵蚀不可避免。因此必须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措施。水土流失防治的重点时期是施工期,重点区域为井场防治区、采(集)气管线防治区。本工程设计水平年的防治目标值为:扰动土地整治率达到97%,水土流失治理度92%,拦渣率98.5%。土壤流失控制比达到0.85,林草植被恢复率97.5%,林草覆盖率26%。随着水保方案各项措施的实施,扰动区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各项措施的实施可有效防止因工程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防止了土壤被雨水、径流冲刷,保护了水土资源,使工程占地区域内的水土流失达到了有效控制。同时,绿化措施提高了地面林草覆盖度,有效遏制当地环境的恶化,促进项目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和良性循环。由于人为进行绿化与养护,部分区域水土流失量甚至低于原有水平,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景观生态影响分析(1)景观格局影响分析本项目建设将使评价区内新增工业景观类型,如井场、集气站、采出水处理站和施工道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景观多样性。评价区域新增加的井场、集气站、采出水处理站和道路等人工景观要素,呈点状和线状分布,增加了评价区的斑块和廊道数量;同时也使原有自然景观比例和结构发生变化;由于新的斑块和廊道的增加,对原有景观基质的面积造成一定的挤占,使原有基质及板块之间的连续性和连通性受到一定影响,对景观产生较强的分裂效果。从景观美学角度来看,人工建筑物与构筑物的出现,给原来以自然曲线为主的自然景观中,增加了直线、直角型斑块和廊道等人工景观,形成自然和人类共同作用的复合景观,对原有景观产生一定影响。本项目井场、集气站和道路等工程建设将造成区域景观格局的改变,但由于本项目工程地面建设工程量不大,建筑物体量较小,施工时间短,在施工结束后,及时采取绿化、植被恢复措施后,区域植被近期内可恢复至原有水平,可减缓局部景观切割、镶嵌造成的异质性影响。(2)景观生态影响分析从景观生态功能和生态关系分析,采集气管线地下敷设,对景观生态功能基本无影响。井场及道路工程的建设,会造成项目所涉及的地表其两侧一定程度上的景观隔离,但从生物传播关系来看,这种隔离作用仅限于土壤微生物和对以根系作为传播途径的植物有较大的影响,对花粉和种子传播植物以及动物的隔离作用较小。从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关系以及更广范围的生物互惠关系来看,由于项目用地在区域总面积中所占比重不大,因此对景观生态功能的影响也较小。按照生态学理论,管道沿线的植被破坏具有暂时性,一般随施工完工而终止。根据管线所经地区的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分析,施工结束后,周围植物渐次侵入,开始恢复演替过程。要恢复植被覆盖度,采用人工植树种草的措施,可以加快恢复进程,2~3年恢复草本植被,3~5年恢复灌木植被,10~15年恢复乔木植被。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分析本项目开发区域内无大型河流,大部分为季节性河流和冲沟,在枯水期采用大开挖方式穿越。工程施工过程中管沟开挖、施工道路修筑等土建施工产生的废水、泥浆、机械油污以及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污水等若直接排入河流内,其污染物COD、BOD和SS等将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影响。所以评价要求建设单位管线穿越河流时,选择在枯水期进行,主体工程完工后对施工现场进行平整,将地貌恢复到原貌,保证恢复后的河流净面积与原来相同,防止河道堵塞;将施工现场产生的各种生产、生活垃圾进行外运,清理现场,达到“工完、料净、场地清”,并及时恢复湿地植被。本项目管道穿越河流施工期短,实施以上保护措施后对河流生态环境影响在可接受范围。5.6.2运营期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农业生产的影响生产期管线、道路临时占地等都已恢复,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是集气站、井场生产用地、井场道路占用耕地造成农业减产的影响。根据表5.6-2,本项目共占用耕地218.25hm2,根据当地耕地的平均生产力1867.5kg/hm2/a,则每年损失的粮食产量为407.58t。评价要求,在项目开工前,如果占用耕地,首先选择避让,若无法避让,则建设单位按照自然资源部门的要求,办理占用耕地的手续,对占用耕地进行“占一补一”,依法缴纳耕地开垦费,专款用于开垦新的耕地;并根据用地造成的实际农业生产损失进行补偿,确保当地村民的生活质量不受影响。因此,在采取补偿措施后,本项目建设对区域农业影响程度不显著。林业生产的影响根据表5.6-2,本项目共占用林地100.84hm2,则项目建设共造成林地生物量损失约4141.76t。本项目永久占用林地面积较小,临时占地通过恢复植被,3-5年即可恢复至原有林地的生物量,外输管线占用乔木林地恢复为灌木林地,会对区域森林总蓄积量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总体来看,通过占补平衡后,项目建设对区域林地总体生物量影响较小。评价要求建设单位依法办理林地占用审批手续,依照国务院有关规定缴纳森林植被恢复费、林地补偿费、林地安置补助费、林木补偿费等相关费用,专款用于区域植树造林,恢复植被,保障区域森林资源占补平衡。景观影响分析本项目完成后,评价区内的景观格局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气田开发用地,使原有斑块发生破碎化倾向,景观类型的优势度均有所下降;气田用地的景观优势度降低,景观斑块密度增大,频度增加;但气田景观面积相对较小,比例较低,景观斑块分散、破碎且连通性差,不具备动态控制能力,对生态调控作用小,尚构不成对生态环境起决定作用的景观基底。总体上看来,原有区域的景观连通程度仍较好,区域的景观基底仍以绿色植被为主。生态系统影响分析(1)对陆地生态系统组成要素的影响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主要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主要指温度、阳光、土壤、腐殖质、氧气等;生物成分包括植物(生产者)、动物(消费者)和及微生物(分解者)等。本项目对生态系统组成要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植物和动物影响。根据以上对动、植物资源的影响分析和评价可知,工程建设对区域植物资源和动物资源的影响较小。因此,本项目建设对该区域的生态系统组成要素影响不显著。(2)对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项目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包括生物量、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项目区工程占地会使评价区内植被覆盖率降低,生物量有所减少,并且会增加水土流失,对林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等的结构和格局产生一定影响,但项目工程占地面积为579.98hm2(包括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且占地分散,因此仅对局部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临时性影响。从整个评价区来看,该工程对生物量、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影响很小,基本不会改变评价区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3)对陆地生态系统演替趋势的影响站场、道路等永久占地,使占地范围内的自然生态系统转变为人工生态系统。环评要求,原占地类型为耕地的,在荒山开垦同等面积的耕地进行补偿;原占地类型为林地的,异地补种不小于两倍占用林地面积的人工林,同时在场内以乔灌草结合的方式进行绿化,道路两侧种植树木、灌丛等进行补偿。对于施工期管道开挖、临建道路等临时占地,经过2~3a的恢复期后,对植被的影响将逐渐消失。由于站场等工程规模较小,占地面积有限,在采取有效的绿化措施和补偿措施的前提下,项目永久占地造成的植被逆向演替趋势较小。对于管道、道路等临时占地,施工结束后,经过2~3a的恢复期后,草本植被可逐渐恢复;占用耕地的应及时复垦;占用林地的,由于管道两侧5m内不得种植根深植物,应选择种植草本植物,因此穿越管道两侧植被逆向演替较为明显,由于评价该工程占用林地面积较小,在采取异地补种措施后,可缓减植被的逆向演替。5.6.3退役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气田退役期并非所有气井都同时关闭,而是将产能低或者无开采价值的气井陆续关闭,直到将所有井关闭。退役期,一般地下设施保留不动,地面部分如分离器、水泥台、废水池、管线、放空火炬、电线杆、围栏等都将拆除。本项目对区域土地利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施工期,耕地、林地、草地等土地变为建设用地;工程主体工程完工后,临时用地将按照原有土地利用类型分别生态恢复,以及工程辅助的水土保持工程、生态绿化工程将逐渐完善,项目区的生态功能将逐步恢复;项目退役后建设单位严格按照土地复垦方案对废弃的井场进行复垦,同时采取完善的封井工程措施,采取以上措施后,可将生态环境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区域的生态环境将随着复垦工作的完成而逐渐改善。5.6.4生态恢复治理措施实施效果随着项目区的开发,人为活动将对区域内生态系统的干预逐渐增加,评价范围内的土地来利用状况发生了一定变化并表现出一定的变化趋势,原来的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评价区内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耕地、林地、草地,其次有少量的河流水面、裸地等。本项目生产运营期间,采矿用地将会增加,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也会相应的减少,随着项目的结束和气田的关闭,除施工道路变为乡村道路供当地居民使用外,其他损毁土地最终通过土地复垦、绿化等生态恢复工程的实施而全部得到恢复,恢复率为90%以上;通过生态恢复措施的实施,所有损毁土地全部恢复为原地类,且恢复后土地质量较之前有所提高。综上所述,本项目建设、运营、退役对区域土地利用、植被、野生动物、生物量、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可以通过不断的生态恢复工程的实施逐步恢复,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不会受到较大影响。随着区域植被的逐步恢复,项目区的植被将向着正演替的方向进行,野生动物的分布也将会随着植被的恢复而逐渐丰富,项目区的生态系统将趋于稳定,生态环境质量将逐步改善。5.7土壤环境预测与评价5.7.1建设期土壤影响分析1、土壤理化性质影响施工过程中,土石方开挖、堆放、回填及材料堆放、人工践踏、机械设备碾压等活动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较大。①扰乱土壤表层,破坏土壤结构土壤表层肥力集中、腐殖质含量高、水分相对优越,深度15~25cm,表层土层松软,团粒结构发达。地表开挖必定扰乱和破坏土壤表层,除开挖处受到直接的破坏外,挖出土方的堆放将直接占压开挖处附近的土地,破坏土壤表层及其结构。由于表层的团粒结构是经过较长的历史时期形成的,一旦遭到破坏,短期内难以恢复。因此,施工过程中,对土壤表层的影响较严重。②混合土壤层次,改变土体构型施工期的土石方开挖与回填,使原土壤层次混合,原土体构型破坏。土体构型的破坏,将改变土体中物质和能量的运动变化规律,使表层通气透水性变差,使亚表层保水、保肥性能降低。③影响土壤紧实度施工机械碾压,尤其在坡度较大的地段,将大大改变土壤的紧实程度,与原有的上松下紧结构相比,极不利于土壤的通气、透水作用,甚至导致压实地段的地表寸草不生,形成局部人工荒漠化现象。2、土壤肥力影响土壤中的有机质、氮、磷、钾等养分含量,均表现为表土层远高于心土层;施工期土石方的开挖与回填,将扰动甚至打乱原土体构型,使土壤肥力状况受到较大的影响。据资料统计,即使在实行分层堆放、分层回填措施下,土壤的有机质也将下降42.6~46.5%左右,氮下降27~50.6%,磷下降33.3~46.0%,钾下降26.3~32.5%,这表明即使对表层土实行分层堆放和分层覆土,工程开挖对土壤养分仍具有明显的影响。因此在土石方开挖、回填过程中,必须严格对表层土实行分层堆放和分层回填,尽量减小因工程开挖施工对土壤养分的影响。3、土壤污染影响施工过程中将产生施工垃圾、生活垃圾以及焊渣、废弃涂料等废物。这些固体垃圾含有难分解的物质,如不妥善管理,回填入土,将影响土壤质量。若在农田中,将影响土壤耕作和农作物生长。另外施工过程中,各种设备的燃油滴漏也可能对施工区域土壤造成一定的影响。随着施工结束,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土壤质量将逐渐得到恢复。正常营运期间对土壤的影响较小,主要是清管排放的残渣、污水可能对土壤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清管时要做好回收工作,将其对土壤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程度。此外,类比调查表明:项目营运期间,地表土壤温度比相邻地段高1~3℃,蒸发量加大,土壤水分减少,冬季土表积雪提前融化,将可能形成一条明显的沟带。总之,项目施工尤其是管道施工改变了土壤结构和土壤养分状况,但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土壤质量将会逐渐得到恢复。5.7.2运营期土壤影响预测与评价评价工作等级及范围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壤环境》(HJ964-2018)附录A.1土壤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类别表,砂岩气开采属于Ⅱ类项目、外输管线属于Ⅳ类项目,土壤环境敏感程度为敏感,占地规模为小型。土壤污染影响型评价工作等级划分见下表,由表5.7-1可知本项目砂岩气开采为评价等级为二级、外输管线为Ⅳ类建设项目可不开展土壤环境影响评价。
表5.7-1土壤污染影响型评价工作等级划分表占地规模评价工作等级敏感程度Ⅰ类Ⅱ类Ⅲ类大中小大中小大中小敏感一级一级一级二级二级二级三级三级三级较敏感一级一级二级二级二级三级三级三级—不敏感一级二级二级二级三级三级三级——注:“—”表示可不开展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本次土壤调查评价范围为本工程影响范围,即项目占地范围内及占地范围外0.2km。土壤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情景设置本项目采出水经采出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回注地下;设置有危废暂存间,暂存物质为废机油、污泥。本项目涉及的危废属于采用专用收集桶和收集袋收集,危废暂存间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进行建设,不可能发生非正常状况的土壤入渗影响,因此本次土壤环境影响情景为非正常状况下集气站污水收集池的入渗影响。2、预测评价范围本次土壤环境影响预测范围与现状调查范围一致,为项目占地范围内及占地范围外0.2km以内。3、预测评价时段本项目属于污染影响型项目,重点预测时段为运营期,垂直入渗预测评价时段为:污染发生后100d、365d、10a、20a。4、预测评价因子垂直入渗影响预测因子选取:COD、氯化物。5、预测评价方法预测方法采用附录E.2,公式如下:①一维非饱和溶质垂向运移控制方程:式中:c——污染物介质中的浓度,mg/L;D——弥散系数,m2/d;q——渗流速率,m/d;z——沿z轴的距离,m;t——时间变量,d;θ——土壤含水率,%。②初始条件t=0,L≤z<0③边界条件t>0,z=06、预测参数本次垂直入渗预测采用HYDRUS1D软件求解非饱和带中水分与溶质运移方程。(1)土壤分层根据各集气站的地勘资料(勘查深度25m),各集气站土壤分层见表5.7-2。表5.7-2各集气站土壤分层表集气站岩层岩性层厚(m)层底埋深(m)剖分格(格)2号集气站第①层粉土1818250第②层粉质粘土7253号集气站第①层粉土1515250第②层粉质粘土10254号集气站第①层粉土2020250第②层粉质粘土5256号集气站第①层粉土1818250第②层粉质粘土725(2)观测点各集气站土壤观测点见表5.7-3。表5.7-3各集气站观测点设置表单位:m集气站N1N2N3N4N5N6N72号集气站0.21361018253号集气站0.21361015254号集气站0.21361020256号集气站0.2136101825(3)边界条件水流模型上边界选取定通量边界,下边界选取自由排水边界。溶质模型上边界选择定浓度边界,下边界选择零浓度梯度边界。(4)污染物源强根据工程分析和回注水论证报告,本次预测废水主要为压裂返排液和采出水,预测因子为COD、氯化物,各集气站的污染源强见表5.7-4。表5.7-4非正常工况泄漏点源强表序号泄漏单元渗漏量(m3/d)污染物浓度(mg/L)氯化物COD12号集气站采出水蓄水池1.16695911367023号集气站采出水蓄水池1.44695911367034号集气站采出水蓄水池1.0695911367046号集气站采出水蓄水池1.273959113670在项目运营期,由于企业对各类设施每年进行一次检查、维护和维修,排放规律保守为连续恒定排放365天后终止泄漏。(5)模型参数各集气站模型参数见表5.7-5。表5.7-5模型主要参数值集气站土层(cm-1)n(cm/d)(g/cm3)Disp.D(m)Diffus.W(cm2/d)2号集气站粉土0.0340.461.61.370.060.51.5101.12粉质粘土0.070.360.51.090.00480.51.7101.123号集气站粉土0.0340.461.61.370.060.51.5101.12粉质粘土0.070.360.51.090.00480.51.7101.124号集气站粉土0.0340.461.61.370.060.51.5101.12粉质粘土0.070.360.51.090.00480.51.7101.126号集气站粉土0.0340.461.61.370.060.51.5101.12粉质粘土0.070.360.51.090.00480.51.7101.127、预测结果(1)2号集气站基于上述模型设置,对土壤中污染物迁移过程进行模拟预测,COD、氯化物分别以3670mg/L、95911mg/L初始浓度进入土壤,并持续渗漏365天,不同观测点污染物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图、不同时间污染物浓度随深度变化曲线图见图5.7-1~图5.7-4,COD、氯化物预测结果统计分别见表5.7-6、表5.7-7。(N1-0.2m、N2-1m、N3-3m、N4-6m、N5-10m、N6-18m、N7-25m)图5.7-1各观测点COD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图(T1-100d、T2-365d、T3-10a、T4-20a)图5.7-2不同时间COD浓度随深度变化曲线图
(N1-0.2m、N2-1m、N3-3m、N4-6m、N5-10m、N6-18m、N7-25m)图5.7-3各观测点氯化物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图(T1-100d、T2-365d、T3-10a、T4-20a)图5.7-4不同时间氯化物浓度随深度变化曲线图
表5.7-6非正常工况COD预测结果统计表单位:mg/L时间观测点T1(100d)T2(365d)T3(10a)T4(20a)最大浓度出现时间/浓度N1(0.2m)340435302.0260.7322365d/3530mg/LN2(1m)2380297810.093.655365d/2978mg/LN3(3m)629.7174029.3710.9395d/1769mg/LN4(6m)23.0256505d/748.4mg/LN5(10m)0.0218462.6369.5934.07905d/295mg/LN6(18m)00.0118257.3953.724505d/58.73mg/LN7(25m)00.0036357.1753.874515d/58.72mg/L表5.7-7非正常工况氯化物预测结果统计表单位:mg/L时间观测点T1(100d)T2(365d)T3(10a)T4(20a)最大浓度出现时间/浓度N1(0.2m)889509226052.9519.14365d/92260mg/LN2(1m)6221077830263.795.52365d/77830mg/LN3(3m)1646045480767.6284.8395d/46240mg/LN4(6m)601.5146101388558.3505d/19560mg/LN5(10m)0.570816371819890.3905d/7709mg/LN6(18m)1.253e-0100.3089150014044455d/1535mg/LN7(25m)00.09486149414084535d/1535mg/L由于设定泄露时长为365d,由365d浓度随深度变化曲线可知,在365d之内污染物为连续入渗,以类似注射入渗方式进入土壤中,池体渗漏处COD、氯化物浓度最大,随深度增加COD、氯化物浓度逐渐降低,在地面以下17.5m处COD、23.8m处氯化物已经很难检出;365d后氯化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表层的氯化物浓度逐渐降低,向土壤深处迁移;在20a时,地面以下25m处的COD、氯化物的最大浓度分别为53.87mg/L、1408mg/L。(2)3号集气站基于上述模型设置,对土壤中污染物迁移过程进行模拟预测,COD、氯化物分别以3670mg/L、95911mg/L初始浓度进入土壤,并持续渗漏365天,不同观测点污染物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图、不同时间污染物浓度随深度变化曲线图见图5.7-5~图5.7-8,COD、氯化物预测结果统计分别见表5.7-8、表5.7-9。
(N1-0.2m、N2-1m、N3-3m、N4-6m、N5-10m、N6-15m、N7-25m)图5.7-5各观测点COD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图(T1-100d、T2-365d、T3-10a、T4-20a)图5.7-6不同时间COD浓度随深度变化曲线图
(N1-0.2m、N2-1m、N3-3m、N4-6m、N5-10m、N6-15m、N7-25m)图5.7-7各观测点氯化物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图(T1-100d、T2-365d、T3-10a、T4-20a)图5.7-8不同时间氯化物浓度随深度变化曲线图
表5.7-8非正常工况COD预测结果统计表单位:mg/L时间观测点T1(100d)T2(365d)T3(10a)T4(20a)最大浓度出现时间/浓度N1(0.2m)340435301.5610.7354365d/3530mg/LN2(1m)238029787.7743.672365d/2978mg/LN3(3m)629.7174022.6210.97385d/1777mg/LN4(6m)23.02559.140.9221.69505d/748.4mg/LN5(10m)0.0218462.6254.5235.19875d/288.1mg/LN6(15m)2.375e-0080.222157.549.993525d/57.51mg/LN7(25m)00.0436757.4950.273685d/57.5mg/L表5.7-9非正常工况氯化物预测结果统计表单位:mg/L时间观测点T1(100d)T2(365d)T3(10a)T4(20a)最大浓度出现时间/浓度N1(0.2m)889509226040.819.22365d/92260mg/LN2(1m)6221077830203.295.96365d/77830mg/LN3(3m)1646045480591.2286.8395d/46240mg/LN4(6m)601.5146101069566.9505d/19560mg/LN5(10m)0.570816361425919.8865d/7528mg/LN6(15m)6.208e-0075.805150313063485d/1503mg/LN7(25m)1.503e-0091.141150213143555d/1502mg/L由于设定泄露时长为365d,由365d浓度随深度变化曲线可知,在365d之内污染物为连续入渗,以类似注射入渗方式进入土壤中,池体渗漏处COD、氯化物浓度最大,随深度增加COD、氯化物浓度逐渐降低,在地面以下18.8m处COD已经很难检出,25m处氯化物浓度为1.141mg/L;365d后氯化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表层的氯化物浓度逐渐降低,向土壤深处迁移;在20a时,地面以下25m处的COD、氯化物的最大浓度分别为50.27mg/L、1314mg/L。(3)4号集气站基于上述模型设置,对土壤中污染物迁移过程进行模拟预测,COD、氯化物分别以3670mg/L、95911mg/L初始浓度进入土壤,并持续渗漏365天,不同观测点污染物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图、不同时间污染物浓度随深度变化曲线图见图5.7-9~图5.7-12,COD、氯化物预测结果统计分别见表5.7-10、表5.7-11。
(N1-0.2m、N2-1m、N3-3m、N4-6m、N5-10m、N6-20m、N7-25m)图5.7-9各观测点COD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图(T1-100d、T2-365d、T3-10a、T4-20a)图5.7-10不同时间COD浓度随深度变化曲线图
(N1-0.2m、N2-1m、N3-3m、N4-6m、N5-10m、N6-20m、N7-25m)图5.7-11各观测点氯化物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图(T1-100d、T2-365d、T3-10a、T4-20a)图5.7-12不同时间氯化物浓度随深度变化曲线图
表5.7-10非正常工况COD预测结果统计表单位:mg/L时间观测点T1(100d)T2(365d)T3(10a)T4(20a)最大浓度出现时间/浓度N1(0.2m)340435302.2350.7901365d/3530mg/LN2(1m)2380297811.133.943365d/2978mg/LN3(3m)629.7174032.4911.74385d/1777mg/LN4(6m)23.02559.159.2422.91505d/748.4mg/LN5(10m)0.0218462.6279.1636.13895d/295.2mg/LN6(20m)00.00133258.9158.44935d/62.53mg/LN7(25m)00.000603458.7158.484975d/62.53mg/L表5.7-11非正常工况氯化物预测结果统计表单位:mg/L时间观测点T1(100d)T2(365d)T3(10a)T4(20a)最大浓度出现时间/浓度N1(0.2m)889509226058.4120.65365d/92260mg/LN2(1m)6221077830290.9103.1365d/77830mg/LN3(3m)1646045480849.1306.8395d/46240mg/LN4(6m)601.5146101548598.7505d/19560mg/LN5(10m)0.570816372069944.1905d/7716mg/LN6(20m)00.03482153915264865d/1634mg/LN7(25m)00.01577153415284895d/1634mg/L由于设定泄露时长为365d,由365d浓度随深度变化曲线可知,在365d之内污染物为连续入渗,以类似注射入渗方式进入土壤中,池体渗漏处COD、氯化物浓度最大,随深度增加COD、氯化物浓度逐渐降低,在地面以下17.6m处COD、19.7m处氯化物已经很难检出;365d后氯化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表层的氯化物浓度逐渐降低,向土壤深处迁移;在20a时,地面以下25m处的COD、氯化物的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毛竹山承包经营与竹林碳汇交易合同3篇
- 专用工程车辆租赁合同书2024版
- 二零二五年度地下车库车位划线与通风照明改造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活动板房安装与智能化家居系统合同3篇
- 2025年度跨境电商进口商品代理销售合同模板
- 二零二五年度池塘租赁合同(含水产养殖产业链合作)4篇
- 2025年度智能电动摩托车全球购销一体化服务合同模板4篇
- 2025年度大学生活动中心户外运动场地建设合同
- 2025年智能物流柴油供应合同范本4篇
- 2025年度个人二手住宅买卖合同纠纷解决机制2篇
- 蛋糕店服务员劳动合同
- 土地买卖合同参考模板
- 2025高考数学二轮复习-专题一-微专题10-同构函数问题-专项训练【含答案】
- 新能源行业市场分析报告
- 2025年天津市政建设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岩土工程勘察.课件
- 60岁以上务工免责协议书
- 2022年7月2日江苏事业单位统考《综合知识和能力素质》(管理岗)
- 沈阳理工大学《数》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初一英语语法练习
- XX公司年会活动报价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