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史上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6edc7b335f7965f3f4ed88d937c85a7/26edc7b335f7965f3f4ed88d937c85a71.gif)
![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史上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6edc7b335f7965f3f4ed88d937c85a7/26edc7b335f7965f3f4ed88d937c85a72.gif)
![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史上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6edc7b335f7965f3f4ed88d937c85a7/26edc7b335f7965f3f4ed88d937c85a73.gif)
![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史上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6edc7b335f7965f3f4ed88d937c85a7/26edc7b335f7965f3f4ed88d937c85a74.gif)
![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史上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6edc7b335f7965f3f4ed88d937c85a7/26edc7b335f7965f3f4ed88d937c85a7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近现史实践报告指导老师:方竞班级:13通信2班小组成员:李彤、苏紫雪、王龙净、严露、李旭岚实践报告方案策划主要观点:中国近代史上革命为现代化道路扫清了障碍总的从四方面说政治: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经济:洋务运动军事:辛亥革命文化:五四运动word和ppt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史上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
中国的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而言,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近代的中国是一段屈辱的历史,但在这艰苦的期间,中国人民并没有屈服,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改革试图挽救中国,这些改革对现代化也有重要影响。对现代化概念的解释,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现代化实际上是指社会从封闭到开放的历史运动过程。这一过程,是伴随着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业革命和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而开始的。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是伴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过程开始的。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士大夫及其统治阶级的天朝幻梦,进步知识分子开始探索西方强大、中国贫弱的原只有“力排浮议、以成格为万不可泥,以风气为万不可不开”,才能“转祸为福,变弱为强。不患彼西人之日来,而但患我中国之自域。无他,在一变而已矣”。洋务思想家们认为,中国在对外战争中几度失败,即在于这种重义轻利、重义理轻技艺的义利观:“中国之睿知运于虚,外国之聪明寄于实。中国以义理为本,艺事为末,外国以艺事为重,义理为轻”。因之,中国士大夫的聪明才智,多寄托于空谈无用的经注疏解之上,空言义理。他们明确指出,“仅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谓可折冲尊俎,足以制敌之命,臣等实未敢信”。所以,洋务派摒弃那种“重义轻利”的传统的义利观,主张既要“修明礼义,以忠义之气为根本”,又要“实力讲求战守”,“将外洋各种机利火器,实力讲求,以期尽窥其中之秘”
“举凡制枪炮炸弹,铸钱、治水,有适民生日用者,均可次第为之”。正是在这种具有现代化色彩的义利观的支配下,洋务派兴办新式企业、学校,制轮船、造铁路,引进西方的现代科学技术,推进了中国物质文明的现代化进程洋务派所采取的这种具有调和、中庸色彩的现代化运动的原则,实际上是行不通的。所谓西学和中学,毕竟是属于两种性质完全不同、价值标准大相径庭的文化体系,这两种体系是不可能兼容并存于一体的。西方的文明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的,而中国的“文物制度”是小农经济的产物。西学的引进,必然会导致传统社会的变化,甚至渐近于社会制度的变化。洋务派主观上希望将这一过程限制在一个固定的范围内,当然只是一种主观意愿而已。事实上,伴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现代化的内容也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由学习西方的器物文化,也间或渗入了西方政治法律制度的内容。但是,这些内容超出了“用”的范畴,是不为洋务派大员们所容忍的。因此,洋务派所倡导的现代化运动,到了后期,实际上面临着一种两难抉择:或者坚持“中体西用”的原则,限制西学的引进,使洋务运动停留在一个低层次的现代化程度上;或者摒弃“中体西用”,不断扩大西学的范围,在高层次(特别是在政治领域内)上推进现代化运动,最终冲破封建主义的“体”。当然,洋务派不可能也不会选择后者。因此,“中体西用”实际上是导致了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初始阶段——洋务运动收效甚微的内在根源。
洋务运动虽然有着种种的不足之处,但是,它作为中国现代化运动的起点,是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的。在文化观念意识上,洋务思潮冲击了传统的封建价值观念、建立了“以工商立国”的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观念意识;在社会经济方面,洋务派通过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以机器生产为标志的先进生产力,在社会经济、军事、文化教育诸领域推进了现代化运动,或多或少地改变了传统社会的若干特征,使古老的中国终于向开放和现代化迈进了一步。因此,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运动的一个重要阶梯
(二)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
由洋务运动经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的现代化似乎由物质层面经制度层面再到文化层面的转化,由此有人认为洋务运动可以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逻辑起点。其实不然,因为这一过程大体反映了中国人对西方社会的认识过程,反映了中国向西方学习这一历史课题的不断深化过程。虽说这一过程与现代化进程有一致之处,但它不是现代化进程本身。现代化进程意味着传统社会结构的解体和新的社会运行机制或社会形态的再造。洋务运动的领袖们试图在不触动传统社会结构的前提下,通过引进西方的坚船利炮、科技器物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这一作法显然游离了现代化的本质。更何况,他们所创造的那种“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企业运行模式实质上是将企业变为封建体系的附庸,与现代企业制度是完全背道而驰的。尽管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因素的增长,但从本质上看它是封建制度内的自我调整,不能作为中国现代化的肇端。它的努力及其失败构成了中国近代社会发展中的一环,但不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环
戊戌变法又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康有为、谭嗣同、严复等启蒙思想家猛烈批判封建专制主义,批判旧伦理,批判并揭露中学的不足,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由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直至“五四”运动,政治运动、社会思潮运动一浪高一浪,尽管前后有许多不同,但就其追求民主、科学、自由的目标言,并无本质的差异。
戊戌变法给国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观,即进化论形态的世界观。由严复引入,经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引申、发挥的进化论成为支配几代人的思维方式。正是在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下,才有了“五四”时期各种思潮的风起云涌。
戊戌变法虽然过去100年了,但其流风余韵至今犹存。人们常说当代中国有三大思潮,即马克思主义思潮、自由主义思潮、儒家人文主义思潮,其中后两种与戊戌变法有着不可分的关系。严复是中国自由主义的鼻祖,他的“以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政治路向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康有为被时人称为“孔教之路德”,他的儒学改造计划虽然失败了,但无疑开了当代儒家人文主义之先河。由此可见,戊戌变法不仅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逻辑起点,也是中国现代文化的生长点
(三)辛亥革命与中国现代化
辛亥革命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最高峰,也是中国现代化历程中第一块最醒目的界碑近代中国,究竟采用什么方式步入现代化的大门,曾有过多次争论。最早的一次是戊戌变法以后革命派与改良派的争论。新文化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者与改良主义者之间也展开过激烈的论战。这些论战的实质,不是中国要不要现代化的问题,而是以什么方式步入现代化的问题。在这些论战中,前者最终都占了上风。这从社会意识上反映出革命已成为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主要手段,成为近代中国走向现代化社会的主要推进器。革命包含着武装斗争与改变旧的生产关系两层意思。从根本上说,决定社会进步的最终因素是生产力。但是,一个社会能否爆发革命,不取决于革命者自身,而是取决于旧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当旧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而又不思变革时,革命必然要爆发(四)、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意识的现代化
辛亥革命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中国社会心理最为矛盾、社会意识最为混乱、社会思潮最为庞杂的时期。民主共和的招牌挂起来了,男人们的辫子剪了,女子们的裹足放了,但是,社会空气并没有真正清新起来。新旧思想、文化、习俗、意识在搏杀拚斗,旧的死命守住阵地,新的决意要杀出重围。从普遍的社会文化意识来看,传统的成份仍极为丰厚,但新文化也已初步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注定了最终要成为时代的主潮。这一方面反映出辛亥革命没有真正实现思想意识的革命,一方面又预示着一场更深刻的革命风暴即将来临。新文化运动则是这场大风暴来临前的惊天春雷。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国社会意识不断趋于现代化的历史。如果从历史的横断面考察,辛亥革命才真正启开了中国社会意识现代化的闸门。这里,着重从以下诸方面来分析。
1.参政意识的世俗化
封建社会,所谓政治,纯属统治阶级的事。统治阶级在政治高压的同时,大搞愚民政策,所谓“民可以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般民众不仅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且“不在其位,禁谋其政”。清朝统治者更是视政治为自己的禁脔,大搞文字狱,大兴卧碑风,明令禁止“生员上书陈言”。清朝末年,迫于内外压力,清政府将紧闭的政治大门启开一丝缝隙,改八股为策论,允许人们议政,但这仅限于“生员”。1905年宣布预备立宪及1908年资政院、咨议局选举,在法律上认可了民众参政的权利,但此次选举的覆盖面仅占全国人口的0.4%。2.组织意识政党化
封建社会,由于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人们的组织意识和组织行为具有封闭性、分散性。而统治阶级历来就视民众组织为大忌,严格禁止。这样,在人们的组织意识中,笼罩着“君子群而不党”的伦理规范。因此,封建社会不可能有真正的政党产生,有的多为秘密结社。
唯物史观认为,政党不仅是阶级斗争的产物,而且是“近代社会”“现代文明”的产物。中国的政党产生于20世纪初(1905年的同盟会),这是阶级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而经济的产业化、政治的世俗化、文化的信息化则为政党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此后,中国人民阶级斗争的组织形式逐渐同秘密结社变为政党。3.社会意识的理性化
封建社会,社会意识被蒙昧在迷信之中。广大民众在儒学教化下和专制政治高压下,混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网络摄像机技术规范
- 第3节 声的利用(备课讲义)-2021-2022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备课讲义和课后训练(人教版)
- 《酶与催化反应》课件
- 《HPLC仪的保养》课件
- 《强制措施》课件
- 2025至2031年中国套管式超高温灭菌机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二十四门储物柜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首乌洗发水香精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信息系统开发的项目管理课件
- 插图动画素材课件
- 2024年汇算清缴培训
- 幼儿园监控项目技术方案
- 班主任工作培训内容
- 手印鉴定书模板
- 存款代持协议书范文模板
- 某公司码头试运行经营方案
- 2024年度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县分公司工作总结
-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制全册教案
- 综合应用能力事业单位考试(综合管理类A类)试卷及解答参考(2025年)
- Unit1Lesson2HowDoWeLikeTeachers'Feedback-课件高中英语北师大版选择性
- 2024年中科院心理咨询师官方备考试题库-上(单选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