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国都市圈“新移民”吸引力报告-华夏幸福-2020.1正式版_第1页
2020中国都市圈“新移民”吸引力报告-华夏幸福-2020.1正式版_第2页
2020中国都市圈“新移民”吸引力报告-华夏幸福-2020.1正式版_第3页
2020中国都市圈“新移民”吸引力报告-华夏幸福-2020.1正式版_第4页
2020中国都市圈“新移民”吸引力报告-华夏幸福-2020.1正式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新移民”系列研究之一中国都市圈“新移民”吸引力报告2020年1月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智慧足迹数据科技有限公司1中国都市圈“新移民”吸引力报告引言“一个流动的中国,充满了繁荣发展的活力。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去年此时,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新年献词中这样描绘砥砺七十载的中国新画卷。“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有风平浪静,也有波涛汹涌。我们不惧风雨,也不畏险阻。”今年此时,他在2020年新年献词中再提发展初心与使命。过去数十年,城市的发展不断突破边界,联动而活跃的画卷在每一个人面前徐徐展开。信息与交通的网络化为人们的生活选择赋予了更多样的可能性,都市圈化大时代下的小个体们正拥抱着更为广阔的世界,相聚,分离,奔波,流动,迁移,定居。如今的中国,人口自然增长趋缓,机械增长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占据全国17%的流动人口展现出更多元的职业背景、更丰富的年龄结构、更复杂的发展诉求。本报告中,我们试图在都市圈化进程中理解迥异于以往流动人口群体的“新移民”群体,基于人的需求,探索中国30个核心都市圈对“新移民”的吸引力强弱,在对现状进行全面描摹的基础上,预判未来“新移民”流向,思考都市圈“新移民”吸引力的打造与提升路径。2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目录引言2上篇回顾与审视7一、都市圈时代的人口流动新趋势81.流动的世界与发展的中国:中国城镇化迈入都市圈时代82.中国城市人口流动的新趋势:增长模式、人口结构与多维流动9二、都市圈视角下的“新移民”图鉴131.研究对象界定:谁是新移民?132.测度体系构建:什么样的都市圈对“新移民”更具吸引力?143.评价结果概览:中国都市圈“新移民”吸引力综合排行榜17中篇发现与洞察18三、三个视角对比:规模、质量、趋势191.规模:资源集聚,层级显著192.质量:差距缩小,层级依旧193.趋势:均衡分散,西南崛起20四、三种空间尺度:板块差距、连绵区优势与“省会经济”211.板块差距:重心南移,区段分化212.连绵区优势:均质发展,大水大鱼223.“省会经济”:中西崛起,领跑全省24五、三个规模层级:高能型、高潜型、培育型261.高能型(10个):强力辐射全国,近域、平行迁移并存282.高潜型(11个):自身潜力巨大,近域迁移成主要来源303.培育型(9个):辐射半径较短,集中于本省及邻近板块31下篇预见与展望33六、三类发展现状:均衡型、亮点型、短板型341.均衡I型(7个):稳中求进,提升规模质量343中国都市圈“新移民”吸引力报告2. 均衡II型(5个):增长乏力,亟待破局转型 353. 亮点型(13个):聚焦亮点,提升特色磁力 354. 短板型(5个):补齐短板,弥补发展硬伤 36七、区域发展新思路下提升“新移民”吸引力的政策建议 37结语 38附录 3930个都市圈分项得分 39参考文献 42相关报告延伸阅读 434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图表目录图1.1990-201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动 9图2.2018年各省市人口自然增长率 9图3.1990-2017年流动人口规模及其增速变动 10图4.2012和2017年上海流动人口的学历构成 10图5.2000-2015年我国流动人口中80后人口规模及占比 11图6.2011-2016年我国流动人口的男女性别比变动趋势 11图7.1978-2018年中国就业结构变化 11图8.中国多层级城镇化空间格局示意图(以长三角为例) 13图9.中国30个主要都市圈范围识别 16图10.30个都市圈“新移民”综合吸引力得分及排名 17图11.都市圈“新移民”吸引力排名与流动人口规模对比 17图12.规模(左)、质量(中)、趋势(右)三种视角下的都市圈“新移民”吸引力对比 19图13.基于规模指标的30个都市圈“新移民”吸引力得分及排名 19图14.基于质量指标的30个都市圈“新移民”吸引力得分及排名 20图15.基于趋势指标的30个都市圈“新移民”吸引力得分及排名 20图16.东部、中部、西部都市圈“新移民”吸引力得分对比 21图17.南方、北方都市圈“新移民”吸引力得分对比 21图18.各城市2018年GDP及2010-2018年间GDP增速分布图 22图19.长三角都市圈“新移民”吸引力得分及排名分布 23图20.长三角各区县间的通勤率分布图 23图21.珠三角连绵区人口增长趋势 24图22.以省会为核心城市的都市圈“新移民”吸引力得分及排名分布 24图23.各省份省会GDP位序首位度(%)、集中首位度(%)分布图 25图24.基于人口、经济规模的都市圈层级划分 26图25.各层级都市圈“新移民”吸引力排名 26图26.三个层级都市圈“新移民”吸引力得分对比 275中国都市圈“新移民”吸引力报告图27.典型城市2017-2018年迁入人口特征对比 28图28.高能型都市圈各分项及综合排名TOP5 28图29.2017-2018年上海迁入人口来源地全国(左)、江浙(右)分布图 29图30.2017-2018年武汉迁入人口来源地全国(左)、湖北省(右)分布图 29图31.高潜型都市圈各分项及综合排名TOP5 30图32.2017-2018年郑州迁入人口来源地全国(左)、河南省(右)分布图 31图33.培育型都市圈各分项及综合排名TOP5 31图34.2017-2018年贵阳迁入人口来源地全国(左)、贵州省(右)分布图 32图35.2012-2017年贵阳都市圈灯光亮度变化图 32表1.都市圈“新移民”吸引力评价指标体系 15表2.基于各分项发展差距的都市圈类型划分 34表3.均衡I型都市圈各分项及综合排名对比 34表4.均衡II型都市圈各分项及综合排名对比 35表5.亮点型都市圈各分项及综合排名对比 35表6.短板型都市圈各分项及综合排名对比 366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上篇回顾与审视PhotobyPawelNolbertonUnsplash在联结日益紧密的世界里,移民已成为与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双向互动的复杂现象,他们本身影响着城市的兴衰与更迭,又在城市发展的影响下各自迁移。当前的中国,已进入新型城镇化阶段,以都市圈为主体的多层级城镇空间格局雏形初具,都市圈化浪潮下的移民们展现出新的迁移动机与选择逻辑。年轻化与老龄化的并行存在、财富资产与生活质量的双重追求、落叶归根与突破地域距离的心理状态,都让这个群体变得更“新”、更复杂、也更重要。本篇中,我们将在城镇化后半场的大背景下对“新移民”群体进行界定,思考什么样的都市圈对其更具吸引力,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都市圈“新移民”吸引力的测度体系。7中国都市圈“新移民”吸引力报告一、都市圈时代的人口流动新趋势流动的世界与发展的中国:中国城镇化迈入都市圈时代1976年,联合国第一次住房与可持续城镇化大会召开,当时全球城镇化水平约38%。面对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迁移的全球性趋势,这次大会认可人类居住和城镇化是一个全球性议题,各国必须共同应对全球性的城镇化问题。20年后的1996年,全球城镇化水平超过45%,联合国第二次住房与可持续城镇化大会召开。随着人口持续迁入城市,城镇化已经从一个“全球性议题”上升为“全球性机遇”,城市正成为推动全球发展的重要引擎。2016年,联合国第三次住房和可持续发展大会召开。伴随世界城镇化水平,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的快速提升,现有城市发展模式带来城区无序蔓延、城市空间分割以及交通通勤、资源环境、贫富差距、阶层分化、治安犯罪等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引起全球性的广泛关注。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人人可平等使用和享有的、具备包容、公平、安全、健康、便利、可负担和可持续的城市和人类居住区”(《新城市议程》),也成为本次大会世界各国对于美好城市的共同愿景。落脚中国,即使在全球视野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镇化成就也是无与伦比的。从1978年到2018年,中国城镇化走过了人类城市发展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40年。城镇化率17.9%提升到59.58%,超过6.4亿人从农村进入城镇生活,超过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和法国的人口总和。平均每年进城人口超过1600万,大约相当于每年新增伦敦、纽约两大国际大都市的人口之和。但这一殊异的城镇化成就背后,也存在一些全球城市化潮流中的共性问题,例如城市无序蔓延与空间割裂并存、土地低效使用与交通拥堵共现等。近年来,日益高企的房价和不断攀升的居住成本,更是成为中国城市里市民生活的侧面写照。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人们怀着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走向城市,为城市贡献智慧、付出劳动、挥洒青春,这正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繁荣、让中国城市走向世界舞台的核心力量。但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新特征、新路径和新机制不断涌现,支撑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底层逻辑已经出现明显变化。经济方面,中国正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随着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结构调整和新经济、新业态的出现,城市间的发展落差正在拉大,在“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的区域经济新思路引领下,人口和产业高度集聚的大城市正日渐成长为中国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和动力源,以大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区域也将演变为科技引领的新产业高地和未来城镇人口的核心承载地。社会方面,随着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和流动人口总量见顶回调,人口老龄化叠加退休高峰期、农民工返乡潮叠加新生代农民工特点、高素质人口流动意愿增强等新的趋势性因素不断涌现,正在深刻改变着中国人口城镇化的阶段特征和空间结构。社会经济新趋势下的中国,正在从粗放型野蛮生长的城镇化时代转向后半场集约型渐进发展的都市圈时代,塑造城市品牌形象、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增强城市竞争力正日渐成为我8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国各大城市竞相角逐的主要目标。学界和业界对于如何提升城市竞争力也建言献策,提出了多种视角多层维度下的实施框架和政策工具。春江水暖鸭先知,城市里生活的居民能够直观感受城市的生活品质和多维魅力,城市居民“用脚投票”的流动自然能够刻画出一个城市的真实竞争力,这也是以人为本的城市化理应具有的题中之义。我们将从城市流动人口出发,探究城市人口流动的新趋势、新结构和新特征,聚焦“新移民”群体,从最直观的生活需求角度构建指标体系,对中国各大都市圈的“新移民”吸引力展开综合评价,以期更好地刻画都市圈时代人口流动的本质和内核——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中国城市人口流动的新趋势:增长模式、人口结构与多维流动作为我国城镇化的主体空间形态,都市圈对于人口的集聚效应将持续强化,这是客观存在的区域发展差距和人口流动的显著惯性所决定的。都市圈化进程中,人口的增长模式、流动结构与纵向流动也都在不断变化。(1)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从自然增长到机械增长出生人口减少、自然增长率下滑已是不争事实。1990-2018年间,出生率从21‰下滑至11‰,自然增长率随之从14‰下滑至4‰。2018年,重庆、北京、内蒙古、江苏、上海、天津、吉林、黑龙江、辽宁9个省市自然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黑龙江、辽宁死亡率已超过出生率,出现人口负增长。1.1990-201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动数据来源:统计公报,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2.2018年各省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数据来源:统计公报,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9中国都市圈“新移民”吸引力报告机械增长则与之形成鲜明对比。1990-2015年间,全国流动人口从2140万人增长至2.47亿人,并稳定在2.4亿人以上。大量人口从农村涌入城市,并在各城市间转移流动。从低效率地区向高效率地区、从低效率产业向高效率产业的人口迁移在微观上增进了个人享受生活、抚养家庭的能力,在宏观上则促进了区域发展格局的演变与城镇化进程的发展。3.1990-2017年流动人口规模及其增速变动数据来源:统计公报,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2)流动人口结构的演变:高知化、年轻化、均衡化伴随着时代的发展,都市圈流动人口的结构也在不断变化,分析近几十年来流动人口的特征,我们发现了高知化、年轻化等明显趋势。1)教育结构高知化:都市圈流动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拥有高学历的人在不断上升。以上海都市圈为例,对比2012与2017年的迁入人口学历构成,发现小学和初中学历的流动人口占比大幅下降,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流动人口比重实现大幅攀升。图4.2012和2017年上海流动人口的学历构成资料来源: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2)年龄结构年轻化:从全国背景看,都市圈人口流动呈现年轻人口净流入、老年人口净流出的态势,新生代流动人口逐渐替代老一代。2005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中80后规模仅为2931万,占总规模的28.7%,到2015年,80后流动人口规模已经高达1.5亿,占全部流动人口比例也提升至62.2%。10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5.2000-2015年我国流动人口中80后人口规模及占比资料来源: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3)性别结构均衡化:从全国范围看流动人口的性别比例可以发现,2012-2016年间男女性别比呈逐年下降趋势。这一方面得益于女性劳动参与率的日益提高,另一方面也与日渐普遍的举家流动或家庭化流动趋势有关。6.2011-2016年我国流动人口的男女性别比变动趋势资料来源: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3)人口纵向流动的演变:社会性流动的成本提高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各地政策的不断开放,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人口也从低效率产业向高效率产业、从低工资就业岗位向更高工资就业岗位转移,实现了垂直流动,支撑了产业结构升级。我国三大产业就业人员比例从1978年的5:1:1逐渐转变为2018年的1:1:1.7,结构明显改善,极大提高了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7.1978-2018年中国就业结构变化资料来源: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11中国都市圈“新移民”吸引力报告然而,随着几年来劳动年龄人口转为负增长,外出农民工的增长速度已经放缓。我国流动人口的年均增长率从1990-2010年间的年均12%下降至2010-2015年间的2%,2015年开始,流动人口更是转为负增长。由此产生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资源重新配置效应也有所弱化,保持人口向上纵向流动的势头面临重大挑战。中国迄今为止的社会性流动是一种接近于帕累托改进的变化1。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岗位、更高的职业形态,中国相对公平的教育也使得人们有同样的机会进入更高的岗位,从过去的低收入群体变成中等收入群体甚至高收入群体。但如今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经济增长下行趋势初见端倪,使得中国的社会性流动逐渐向零和博弈的性质转变。为打破这一困局,新的政策也在不断出台。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年-2020年)》,随后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破除阻碍人口流动的壁垒,促进市民化的发展,特别要求“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12月25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将以户籍制度和公共服务牵引区域流动,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落户限制,全面放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大城市落户条件。随着政策的不断开放,户籍等体制障碍将持续减弱,人口向经济发展更快、机会更多的都市圈集中的趋势会更加显著,提升都市圈自身的吸引力对于这场“新移民”争夺战将显得尤为重要。1蔡昉: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为人口横向纵向流动创造条件(《财经》年会2020:预测与战略)12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二、都市圈视角下的“新移民”图鉴研究对象界定:谁是新移民?随着产业、资金等发展要素的流动突破行政边界,中国已迈入都市圈时代,初步形成“都市连绵区-都市圈-区域性中心城市-其他城市化地区”的多层级城镇体系,承载全国1/3人口、产生全国1/2以上GDP的都市圈已成为中国城镇空间格局的主体形态。8.中国多层级城镇化空间格局示意图(以长三角为例)数据来源: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整理因此,不同于以往相对独立的城市视角,我们从都市圈视角出发,将“新移民”界定为从其他地区新进入都市圈范围内城镇化地区的人口,涵盖两个“进”:一是“进城”,从非城市常住人口转变为城市常住人口,主要指本地新增城镇化人口;二是“进圈”,从非都市圈人口转变为都市圈人口,关注都市圈之间的人口迁移,按照迁入地与迁出地各自所处的能级,可分为平行迁移、向上跃迁、向下流动三类。基于“新移民”中不同人群的体量、质量、可持续性及其对都市圈发展的影响强度,我们列举出以下六类典型人群,作为我们思考“新移民”迁移需求的基点,也将在后续细分研究报告中逐一深化:1)本地进城人群,由本地城镇化驱动,高度依赖于可辐射腹地内的人口规模及其现阶段城镇化率水平;2)外地回流人群,主要指向早年外出务工、现有较强返乡倾向的大规模农民工群体;3)高校毕业人群,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力量,对增强区域活力、促进区域发展至关重要;4)创业人群,同样是地区活力、魅力、创造力的强有力表征;5)养老定居人群,照顾晚辈、异地养老是该群体迁移的主要原因,随老龄化加剧,关13中国都市圈“新移民”吸引力报告注老年流动人口及其所带来挑战与机遇的必要性愈发凸显;6)国际移民,体量小,但考虑到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及杭州等新一线城市已在国际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跳出国家边界、审视全球城市竞争力正逢其时。测度体系构建:什么样的都市圈对“新移民”更具吸引力?“新移民”去哪?为什么去?无论是对人性欲望与情感需求的感性关照,还是对生存成本与发展机会的理性考量,都难以回答这些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问题。国内学者对于人口迁移的研究由来已久,尤其在人口迁移规律和迁移影响因素等领域,已有深厚积累。基于人口普查中的迁移数据,大量学者对人口迁移规律进行了初步判断。于蜀华等(1998)通过比较1985-1990、1990-1995年间的人口迁移统计资料,认为人口迁移流向由乡向市的单一迁移模式转化为乡向市、乡到乡、市到市三个方向为主的多元流向模式;在空间尺度上,于弘文(2001)通过分析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发现省际间人口分布变化明显,人口进一步向东部聚集;李扬等(2015)通过对1985-2010的人口普查及抽样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中国东西部地区之间的人口流动主要是受到经济因素和区域发展差异的影响,而南北方地区的人口迁移活跃程度则主要是由自然地理环境及文化差异所致。顾朝林等(1999)在1999年的研究中提出中国正在经历大规模农村流动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过程,家庭迁移在当时已较单身迁移更为普遍;而翟振武等(2007)通过对北京流动人口的分析也认为,北京市流动人口的家庭化趋势明显,而经济优势是吸引流动人口来京的最主要原因。关于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李立宏(2000)认为我国人口迁移主要受距离、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总人口等十类因素影响;蔡昉等(2003)通过对比不同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发现,迁入地的外商直接投资、迁移存量、人均消费水平等属于正向因素,而迁移距离、迁出地消费水平、迁入地失业率则属于负向因素。还有学者针对特定特征或人群的迁移进行了研究,段成荣(2000)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我国省际人口迁移的个人特征,结果表明年龄、性别、受教育水平和婚姻状况等个人特征在决定个人是否进行省际人口迁移方面有着显著影响作用;王智勇(2017)在针对教育迁移的特征进行分析后提出,教育迁移对人口迁移的流向有显著影响,人口迁移越来越多的流向那些拥有优质和大规模基础教育的城市;于潇等(2017)从人口、经济、社会三个层面分析了90后流动青年在广东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发现经济社会因素具有显著影响。总体来看,迁入地、迁出地的经济社会特征以及迁移人群的本身特征都会对人口迁移产生影响。基于对“新移民”群体的描摹和人最本质的生活发展需求,我们认为能提供稳定可观收入、广阔职业空间、完备生活服务、活跃创新氛围、多元趣味潮流的都市圈对“新移民”更具吸引力。具体来讲,包括以下5个维度:1)收入:能赚取具备竞争力且与当地生活成本相匹配的收入;2)就业:能接触更多数量、更高质量、更多元行业结构且具有更广阔上升空间的就业机会;3)服务:能享受日常生活和生活质量提升所需的产品、设施与服务;4)活力:能孕育新想法、新模式、新技术、新生活方式的年轻化创新性氛围;14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5)潮流:能集聚最新潮流、提供多元化趣味性体验的包容性环境。考虑到各指标衡量上述维度侧重点的区别和各都市圈所处发展阶段的差异,我们对每个维度进行了规模、质量、趋势3个视角的拆分:1)规模:以规模指标为主,强调要素集聚所产生的正向效应;2)质量:以质量指标为主,强调以人口、空间为基准的浓度、强度和密度;3)趋势:以趋势指标为主,强调近年来的演变方向与速度。至此,我们形成了一套“5*3评价体系”,共计30个指标,对都市圈“新移民”吸引力进行评价排序。具体计算方式为:将每个分项进行归一化处理,等权加总得到最终得分,分数区间为0-100分。表1.都市圈“新移民”吸引力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名称指标说明2数据来源收入规GDP增量2013-2018增量统计公报模社会消费量零售总额增量2013-2018增量中国城市统计年鉴质职工平均工资职工工资总额/当年在岗职工平均人数中国城市统计年鉴量人均社消零售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当年常住人口数中国城市统计年鉴趋职工平均工资增幅2015-2017年复合增速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势人均社消零售额增幅2015-2017年复合增速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就业规招聘企业数发布线上招聘信息的大中型企业数淘数科技模招聘岗位数发布线上招聘信息的岗位数量百度百聘质平均招聘薪酬发布线上招聘信息职位的平均薪酬智联招聘3量就业竞争指数简历投递量/职位数量智联招聘趋平均招聘薪酬增幅2018秋季-2019秋季增幅智联招聘势就业竞争指数增幅2018秋季-2019秋季增幅智联招聘服务规年末实有公共汽车数城市公共交通企业可参与营运的全部中国城市统计年鉴车辆数模医院卫生院床位数医院、卫生院的固定实有床位数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服务类POI(中餐厅、便利店、生活服质人均服务POI数务场所、医疗保健服务场所、地铁站、高德大数据量公交车站、公共设施)人均数量轨交客运量占比轨道交通客运量/公交客运总量轨道交通协会趋年末实有公共汽车数增幅2015-2017年复合增速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势医院卫生院床位数增幅2015-2017年复合增速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活力若无特殊说明,则为2018年数据数据来自智联招聘《中国雇主需求与白领人才供给报告》15中国都市圈“新移民”吸引力报告规青年人口数19-34岁人口数量高德大数据模科研支出地方财政科学技术支出中国城市统计年鉴质青年人口占比19-34岁人口占比高德大数据量科研支出占比科研支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支出中国城市统计年鉴趋青年人口增幅2017-2018增幅高德大数据势科学支出增幅2015-2017年复合增速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潮流规电影银幕数艺恩模咖啡厅数大众点评质人均电影荧幕数电影荧幕数/青年人口数高德大数据量地均咖啡厅数咖啡厅数/建成区面积4中科院遥感所趋双十一销售额增幅2018-2019增幅阿里巴巴势电影院数量增幅2018/10-2019/10增幅艺恩,猫眼本系列报告覆盖中国30个主要都市圈,通过POI、通勤率等多源数据综合研判后划定,具体范围如下图所示。图9.中国30个主要都市圈范围识别通过遥感影像解译所得16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评价结果概览:中国都市圈“新移民”吸引力综合排行榜根据“5*3评价体系”,我们将30个都市圈的“新移民”吸引力进行了评分与排序。上北深广占据第一梯队,杭州、成都、南京作为新一线城市前三甲位居其后,中西部的代表性城市武汉、重庆、西安也位列前十。图10.30个都市圈“新移民”综合吸引力得分及排名上述结果排名基于对都市圈未来吸引力的预判,我们将其与各都市圈核心城市流动人口的现状进行对比,发现了总体上的吻合和部分都市圈的差异。总体来看,都市圈排名越靠前,流动人口规模越大,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比值也越高,表明目前集聚大量流动人口的都市圈未来仍将展现强劲的“新移民”吸引力。同时,部分都市圈表现与总体分布呈现差异,未来对“新移民”的吸引态势可能发生变化甚至扭转。11.都市圈“新移民”吸引力排名与流动人口规模对比注:气泡大小代表该城市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比值数据来源:统计公报,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宁波、郑州的流动人口规模显著高于相近位次的长沙、合肥,主要得益于各自腹地范围内的大规模可辐射人口。前者地处一体化发展程度较高的长三角连绵区,后者则是人口大省河南的省会,随着未来承载能力的提升和设施服务的完善,有望吸引更多人口集聚。流动人口规模远大于相近位次的天津则面临相对悲观的局面。作为老牌工业城市,天津目前尚有较大规模流动人口,受制于产业结构转型等现实挑战,其对“新移民”的吸引力已大幅下降,排名落后于杭州等新一线城市。17中国都市圈“新移民”吸引力报告中篇发现与洞察PhotobyZhangKaiyvonUnsplash人口迁移的观察与研究始终嵌套在特定城镇化阶段和体系之下,对“新移民”吸引力的评价与解读离不开人口演化的总体趋势、板块间的分布差异和以规模为基础的等级分化。同时,都市圈“新移民”吸引力也为我们理解人口演化规律、城镇空间格局、城市规模层级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支撑。本篇中,我们基于“5*3评价体系”,从规模、质量、趋势三个视角分别对比国内30个都市圈的“新移民”吸引力,并在空间尺度、规模层级两个层面上,进行细分、逐一解读,以期识别都市圈“新移民”流向的特征、洞察背后的机理与规律。18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三、三个视角对比:规模、质量、趋势规模代表都市圈存量规模的积累和随之而来的高效率,质量能显示都市圈基于人口和空间的强度与密度,趋势则能从时间变化的维度反映都市圈未来增长潜力。为了进一步探讨各都市圈吸引力的主要来源,我们对规模、质量、趋势三个视角进行了区分。总体来看,规模指标得分差距最大,资源向头部都市圈高度集聚,出现明显层级分化;质量指标得分差距居中,部分中等规模都市圈受益于高质量高密度,排名上升;趋势指标得分差距最小,部分小规模都市圈受益于小基数、高增速,排名上升。12.规模(左)、质量(中)、趋势(右)三种视角下的都市圈“新移民”吸引力对比规模:资源集聚,层级显著规模指标着眼于“大国大城”的规模效应与网络效应。一线城市排序为“上北深广”,上海、北京以绝对优势位列一二,深圳、广州位列三四,且深圳大幅领先于广州。重庆、成都受益于广阔腹地,分列五六位。杭州、武汉作为新一线城市代表位列其后。图13.基于规模指标的30个都市圈“新移民”吸引力得分及排名从结果上看,目前中国都市圈资源集聚的现象依然显著。一线城市无论在发展水平还是战略定位上都具有其他城市难以比拟的优势,也因此汇聚了远超其他城市的资源,而受制于区位、地形及城市定位等因素,排行靠后的乌鲁木齐、海口等都市圈几乎在各项规模指标上均落后于其他都市圈。质量:差距缩小,层级依旧质量指标是对规模指标的必要补充,总体格局与规模排序吻合。一线城市排序为“深广19中国都市圈“新移民”吸引力报告北上”,深圳大幅领先、位居榜首,广州、北京位列二三,领先于排名第四的上海,杭州、南京、武汉、长沙、西安、成都6大新一线城市跻身TOP10。图14.基于质量指标的30个都市圈“新移民”吸引力得分及排名相比于规模指标,质量指标在排行上整体保持了“一线-新一线-二线”城市的排序,但在同级别城市的内部排名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人口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例如在一线城市中,常住人口高出深圳近一倍的上海在质量密度上被前者反超,同样在新一线城市中,人口规模较大的重庆在名次上也下降了8位之多。趋势:均衡分散,西南崛起趋势指标脱离了对现有规模与质量的依赖,大量中西部城市因高增速跻身前列。贵阳扩张速度最快、高居榜首,同为西南省会的昆明位列第二,东部沿海的济南、南京紧随其后。哈尔滨、太原、天津、沈阳等老牌工业城市则与之形成鲜明对比,各项增速下滑,排名垫底。一线城市中,上海排名13,广州、深圳分列18、22,北京靠后,排名24。图15.基于趋势指标的30个都市圈“新移民”吸引力得分及排名与其他两项的指标排名结果相比,趋势指标的排行最为均衡,排名首尾的贵阳与沈阳之间差距甚至比规模排名中第一(上海)和第五名(重庆)之间的差距还小,甚至在中间还出现了多个城市几乎同分5的情况。这表明,单从各项指标的增幅来看,各都市圈的发展速度差异并不大,只是受各项指标基数的差异影响,在增量上依然会显示出一定的层级分化。值得一提的是,五个维度分项排行中,与规模、质量指标的榜首集中在北上深等一线城市不同,趋势指标的榜首分属五个不同的城市,也表明各个都市圈在发展方向上均有所侧重。由于对数据结果进行了四舍五入,实际得分不完全一致。20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四、三种空间尺度:板块差距、连绵区优势与“省会经济”重心南移、尖峰耸起、连绵均质是当前中国城镇化空间格局演变的重要特征,板块发展路径分化,要素资源不断向优势地区集中,城市扩张逐渐突破行政边界、形成连片网络,因此,除了从都市圈尺度审视“新移民”吸引力之外,我们也将经济板块、都市连绵区这两种更大的空间尺度纳入比较。另外,考虑到中国行政等级对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我们将省会城市剔除出来进行单独比较,以期发现省份间省会城市发展战略的差异及其对相应都市圈的影响。板块差距:重心南移,区段分化东西差距与南北差距一直是我国区域均衡发展讨论中绕不开的话题,从“新移民”吸引力来看,东部领先于中西部,南方领先于北方,且南北差距更甚于东北差距。东、中、西部都市圈平均得分分别为37、35、34,其中收入、就业差距最大,值得一提的是,中部都市圈在活力分项表现超过东部城市,年龄结构的年轻化为其日后集聚发展要素提供了更大想象空间。在吸引力TOP10都市圈中,东部占据6席,中西部仅成都、武汉、重庆、西安分列6、8、9、10位。图16.东部、中部、西部都市圈“新移民”吸引力得分对比南方、北方都市圈平均得分分别为40、30,南方在各分项均绝对领先于北方,其中活力、潮流差距最大。在吸引力TOP10都市圈中,南方占据8席,北方仅北京、西安分列2、位。图17.南方、北方都市圈“新移民”吸引力得分对比总体来看,随着板块间价值区段走向分化,南北差距正在成为“新移民”争夺战中最大21中国都市圈“新移民”吸引力报告的不平衡,这与南北地区各自的资源禀赋和发展路径紧密相关:首先,我国外向型经济仍占据重要地位,港口因素使得沿海地区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天然优势持续存在;其次,北方地区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为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经济增长影响较大,且北方地区国有企业比重普遍较高,体制机制不活,营商环境不佳,微观主体活力不足,缺乏发展后劲;同时,南方地区产业转型步伐较快,新旧动能转换成效显著,经济发展质量明显高于北方。18.各城市2018年GDP及2010-2018年间GDP增速分布图注:圆圈大小代表GDP总量大小;颜色由绿到红代表GDP增速由低到高数据来源:各城市统计公报,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连绵区优势:均质发展,大水大鱼相比各自独立的都市圈,都市连绵区有着更多的极点、更高的尖峰、更均质的网络,梯度分布、网状联通的一体化格局为“新移民”涌入提供持续不断的动力。长三角连绵区以榜首上海为核心,南北方向廊道上的杭州、宁波和东西方向廊道上的南京、合肥均跻身TOP15,高能级紧密网络的虹吸效应领跑全国。22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图19.长三角都市圈“新移民”吸引力得分及排名分布注:“丨”前为该都市圈综合得分,后为所在排名进一步打开长三角内部结构,我们发现,两大高强度联系网络已然成型:一是“合肥-马鞍山-芜湖-宣城-南京-滁州-镇江-常州-无锡”,二是“湖州-苏州-上海-嘉兴-杭州-绍兴-宁波”。中心城市、节点城市、微中心之间打破行政边界、走向互联互通,随着交通设施的日渐完善和经济协作的日渐密切,长三角城市间网络将愈发壮大,对“新移民”的吸引力和承载力也将不断提高。图20.长三角各区县间的通勤率分布图注:A区域的通勤率指居住在A区域、工作在B区域的人数在A区域总人口中所占比重数据来源:联通智慧足迹,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6珠三角由“新移民”吸引力排名第三、四位的深圳、广州两大都市圈领衔,规模体量巨大,集聚势头强劲,发展后劲充足。2016-2018年间,深圳、广州常住人口净增长分别高达112万、86万,远超国内其他主要城市。摘自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已发布报告《“朋友圈”点燃区域价值——寻找长三角价值洼地》,扫描文末附录中二维码可阅读报告全文23中国都市圈“新移民”吸引力报告我们预计,未来珠三角人口演化将呈现核心率先发力、外围后发优势突出的特征,同时承载核心区外溢人口、省外流入人口、本地新增城镇人口的外圈层将在深圳、广州的带动下,吸引越来越多的“新移民”涌入。21.珠三角连绵区人口增长趋势数据来源: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7“省会经济”:中西崛起,领跑全省我们所关注的30个都市圈中,除4个直辖市之外,有22个省会城市,对比发现,“省会经济”现象的存在与否及其强弱与该省份本身的发展态势和内部格局紧密相关。22.以省会为核心城市的都市圈“新移民”吸引力得分及排名分布注:“丨”前为该都市圈综合得分,后为所在排名摘自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已发布报告《迈入湾区时代的粤港澳发展机遇》,扫描文末附录中二维码可阅读报告全文24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总体来看,东部省会首位度低于中西部省会,以高首位度省会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对“新移民”的吸引力相对较强(长三角的南京、杭州和珠三角的广州除外)。“省会经济”的强弱对比,体现了行政等级对城市资源禀赋和未来资源流向的影响,行政资源、经济资源、公共资源等从上至下分配,向高等级城市集中,形成从强到弱排布的差序格局。23.各省份省会GDP位序首位度(%)、集中首位度(%)分布图注:位序首位度为省会GDP与省内除省会外最大城市GDP的比值,集中首位度为省会GDP占全省比重数据来源:统计公报,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8中西部省份首位度高,“强省会”战略下,武汉、长沙位列TOP10,西安、郑州、合肥、昆明、贵阳位列TOP20,已成为带动全省域共同发展的强劲引擎。以河南为例,相较省内第二大城市洛阳,郑州具备绝对优势,拿下自贸区试验区、获批国家中心城市等都是举全省之力、重点发展省会的有力体现。东部省份整体首位度偏低,省内发展相对均衡,城市规模无明显断层。以首位度最低、省内发展均衡但缺乏明星城市的山东省为例,青岛为省内最大城市,济南、烟台随后位列第二梯次,省内十余市进入GDP百强,但无一前十,这在“新移民”吸引力排名中有所对应,省会济南排名18,落后于排名16的青岛。摘自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已发布报告《“强省会”时代来临》,扫描文末附录中二维码可阅读报告全文25中国都市圈“新移民”吸引力报告五、三个规模层级:高能型、高潜型、培育型规模能级对都市圈“新移民”吸引力有着重要、甚至决定性的影响,既体现为对所有人群的强吸附力和高承载力,也存在对不同细分人群的筛选作用。为了增强都市圈之间的可比性、刻画不同类型都市圈“新移民”的具体特征,我们对高能型、高潜型、培育型都市圈进行内部比较,并各自选取1-2个典型都市圈,探讨各层级都市圈迁入人口的结构差异。依照人口和经济体量,我们将30个都市圈划分成三大层级:人口大于2000万、GDP高2万亿则划分为高能型都市圈,包括上海、广州、北京、深圳等10个都市圈;人口1000-2000万、GDP1-2万亿则为高潜型都市圈,包括长沙、郑州、厦门、宁波等11个都市圈;人口不足1000万、GDP不足1万亿则为培育型都市圈,包括哈尔滨、长春、昆明、南昌等9个都市圈。24.基于人口、经济规模的都市圈层级划分数据来源:各地统计公报,联通智慧足迹,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总体来看,都市圈“新移民”吸引力与其能级紧密相关,高能型、高潜型、培育型都市圈排名基本呈现梯次分布。图25.各层级都市圈“新移民”吸引力排名26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高能型都市圈全面领先于高潜型、培育型,平均得分依次为50、31、26。与培育型相比,高潜型在收入、服务分项上具备明显优势。图26.三个层级都市圈“新移民”吸引力得分对比不同层级都市圈“新移民”吸引力的强弱在其迁入人口的结构上有所体现。研究发现9,高能级都市圈的迁入人口中,青年人群占比更高,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更高,富人阶层和中产阶层占比也更高,年轻化、高知化、中产化特征更加突出。本报告中迁移人口数据均来自高德,通过位置数据识别2017-2018年间全国范围内的迁移人口。27中国都市圈“新移民”吸引力报告27.典型城市2017-2018年迁入人口特征对比数据来源:高德,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高能型(10个):强力辐射全国,近域、平行迁移并存高能型都市圈“新移民”吸引力最强,受到近域迁移和平行迁移的双重驱动,既有都市圈范围、甚至更广域连绵区范围内的人口流动,又能辐射全国各地,吸引来自同等能级都市圈的人口进入。10个高能型都市圈在TOP10中占据9席,天津跌至第20位。上海、北京占据第一梯次,深圳次之,广州随后,杭州稳居新一线榜首。除上海服务分项排名第6、北京潮流分项排名第8、深圳收入分项排名第7、广州潮流分项排名第6之外,4个一线城市在各分项中均位列前五。图28.高能型都市圈各分项及综合排名TOP5上海迁入人口呈现近域迁移和平行迁移并存的特征,半数来自高度联通的长三角板块内部,半数则因其全国性辐射力从其他能级相当的城市涌入。具体来看,近域迁移人口分布以沿海、沿江、沿京沪线为主,江浙豫皖分别占比20%、13%、10%、9%;平行迁移人口主要28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来自北京、重庆、深圳、郑州、武汉、广州,其中,来自北京的迁入人口占比2.5%,其余城市占比均超过1%。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吸引国内人口,上海已逐步具备全球城市特征,对外国移民的吸引力不断增强。2005-2015年间,在沪外国常住人口从10万人增长至17.8万人,其中52%因工作原因常住上海。从国籍分布来看,主要来自发达国家,日本在沪人口超过3万人,美国、韩国在沪人口超过2万人。29.2017-2018年上海迁入人口来源地全国(左)、江浙(右)分布图数据来源:高德,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武汉迁入人口同样呈现近域迁移、平行迁移势均力敌的局面。46%的迁入人口来自湖北省内,其中,黄冈、孝感两市占比合计15%。广东省是湖北省外最大的迁入人口来源地,深圳、广州、东莞分别占比3.3%、2.0%、1.4%,来自京沪的人口相当,各自占比约2.3%。30.2017-2018年武汉迁入人口来源地全国(左)、湖北省(右)分布图数据来源:高德,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29中国都市圈“新移民”吸引力报告高潜型(11个):自身潜力巨大,近域迁移成主要来源高潜型都市圈整体“新移民”吸引力水平与高能型差距明显、存在断档,来源结构上以近域迁移为主,吸引来自同等能级和更高能级都市圈人口的能力较弱。沈阳、石家庄表现欠佳,分别排名26、30,福建的福州、厦门两个都市圈分别排名21、22,其余7个都市圈均位于第10-20之间。其中,长沙、西安占据第一梯次,宁波、郑州占据第二梯次,合肥紧随其后。图31.高潜型都市圈各分项及综合排名TOP5郑州迁入人口以近域迁移为主,本省较低能级城市的大量人口涌入省会,存在本地城镇化所带来的大规模潜在增量人口。作为几近过亿的人口大省,2017-2018年间,河南为省会郑州输送了超过15.1万人,占总迁入人口的60%。其中,周口占比近8%,开封、新乡、商丘、洛阳、南阳占比均超过5%。2018年,河南城镇化率为51.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周口、南阳城镇化率仅41%、45%,常住人口则分别高达876万人、1005万人,按照70%目标城镇化率估算,仅周口、南阳两城就将有超过500万农村人口即将进城。郑州的“强省会”优势不断凸显,人口首位度从2013年的9.8%提升至2018年的10.6%,GDP首位度从19.3%提升至21.1%。省内进城和省外回流将是其未来人口增长的核心来源,随着首位度的持续提升,郑州都市圈将持续发展壮大。30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32.2017-2018年郑州迁入人口来源地全国(左)、河南省(右)分布图数据来源:高德,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培育型(9个):辐射半径较短,集中于本省及邻近板块培育型都市圈整体落后于高能型、高潜型。昆明优势明显,在30个都市圈中排名15,贵阳、南昌也跻身前20,其余6个都市圈均排名20开外。值得关注的是,部分都市圈在一些分项中有可与高能型、高潜型比肩的亮眼表现,如贵阳、昆明就业分项分别位居8、9位,南昌的活力分项和海口的潮流分项也在分项排名中位列第9。图33.培育型都市圈各分项及综合排名TOP5以贵阳为例,近域迁移的特征同样显著,来自贵州本省人口占比45%,其中毕节市迁入人口占比近10%,遵义、黔南州、安顺等地市的占比也超过5%。除省内其他较低能级城市外,贵阳市的迁入人口主要来自于成渝等距离较近的新一线城市及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从区县维度看,贵阳的迁入人口具有较强的方向性,其主要迁入人口来自省内西部地区。31中国都市圈“新移民”吸引力报告34.2017-2018年贵阳迁入人口来源地全国(左)、贵州省(右)分布图数据来源:高德,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大规模新增进城人口在都市圈本身的建设扩张上也有所体现,根据2012-2017年间灯光变化情况10,我们发现以新一线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出现了增长程度的分化,华中及西南地区扩张速度整体更为突出,贵阳都市圈更是以20%的增长比例位居榜首。35.2012-2017年贵阳都市圈灯光亮度变化图注:红色区域代表灯光变亮区域,蓝色区域代表灯光变暗区域数据来源:“火石”灯光数据集,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摘自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已发布报告《夜空中的明暗变迁——灯光解码都市圈》,扫描文末附录中二维码可阅读报告全文32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下篇预见与展望PhotobyHenningWitzelonUnsplash人口规模和人口质量决定城市未来。随着人口增长模式由自然增长向机械增长转变,都市圈之间的“新移民”争夺战已经打响。这不仅体现为对迁入人口的吸引与留存,也在迁入人口本身的质量和结构方面有所区分。为了找准优劣、对症下药,在本篇中,我们按照各都市圈的分项表现,将其划分为均衡型、亮点型、短板型三类,并对都市圈未来提升“新移民”吸引力可能的突破路径展开探讨。33中国都市圈“新移民”吸引力报告六、三类发展现状:均衡型、亮点型、短板型按照各都市圈在5个分项得分与排名,我们将30个都市圈分为均衡型、亮点型、短板型三类,其中,按照都市圈总体排名前后,将均衡型进一步分为均衡I型、均衡II型。具体来看,均衡型都市圈各维度发展水平相当,无明显亮点和短板,整体排名靠前为均I型,靠后为均衡II型;亮点型都市圈具备发展亮点,某一分项表现显著优于其余分项;短板型都市圈则存在显著落后于其余分项的发展短板。表2.基于各分项发展差距的都市圈类型划分均衡I型(7)上海/1,北京/2,深圳/3,广州/4,杭州/5,南京/7,西安/10均衡型(12)均衡II型(5)长春/24,乌鲁木齐/27,哈尔滨/28,太原/29,石家庄/30亮点型(13)

宁波/12,合肥/14,昆明/15,青岛/16,贵阳/17,济南/18,南昌/19,天津/20,福州/21,厦门/22,南宁/23,海口/25,沈阳/26短板型(5) 成都/6,武汉/8,重庆/9,长沙/11,郑州/13注:括号中数字为该类型都市圈个数,“/”后数字为该都市圈“新移民”吸引力综合排名均衡I型(7个):稳中求进,提升规模质量均衡I型都市圈在收入、就业、服务、活力、潮流维度均有良好表现,无明显短板,能为“新移民”的流入、留存与发展提供良好的综合环境。同时,内部差距也不容忽视,如上海服务水平的欠缺、北京潮流文化的打造都是未来提升吸引力的重要突破口。表3.均衡I型都市圈各分项及综合排名对比都市圈综合排名收入排名就业排名服务排名活力排名潮流排名上海112631北京221548深圳373122广州434416杭州555775南京74712127西安10141311812注:底色从蓝到红代表该都市圈排名从后到前;前15名为红色,红色越深越靠前;后15名为蓝色,蓝色越深越靠后;后同(表4-表6)均衡I型都市圈所面临的挑战,不仅是要吸引足够规模的“新移民”,更是要吸引质量结构与其未来发展需要相匹配的“新移民”。中规中矩的环境设施远远不够,植根于城市生长历史的文化与魅力显得愈发重要。以北京为例,厚重浓烈的中华文化在这座古都绵延传承,如丹麦学者缪森所言:“北京城乃是世界的奇观之一,它的布局匀称而爽朗,是一个卓越的纪念物,一个伟大文明的巅峰。”但如今的北京城并未展现出传统与现代的最佳融合状态,单是曾经的七千多条大小胡同,便已所剩无几。外有尚可漫步两千多年历史凝灰岩的“永恒之城”罗马,内有摩天大楼与小洋楼共舞的上海滩“东方梦”,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传统文化的活力,是北京打造全球城市必须解决的难题。34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均衡II型(5个):增长乏力,亟待破局转型均衡II型都市圈在各分项均排名靠后,缺乏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且短期内无明显突破口,未来发展面临打造亮点、补齐短板的双重挑战。表4.均衡II型都市圈各分项及综合排名对比都市圈综合排名收入排名就业排名服务排名活力排名潮流排名长春242127262616乌鲁木齐272724282522哈尔滨282228193023太原292329292130石家庄302830232829以石家庄为例,压力不仅来自对全国人口具备强辐射力和吸引力的北京,还来自天津、唐山、保定等周边众多竞争者。2018年,比邻北京的廊坊常住人口新增31.5万人,紧握雄安新区的保定新增21.0万人,冀东区域性中心城市唐山新增16.8万人,地处郑州与石家庄两地夹缝的邯郸新增15.4万人,而石家庄新增常住人口仅7.2万人。尽管坐拥近1100万常住人口,这座城市仍亟需走出冀中南,走向河北全境甚至更广域范围的“新移民”竞争,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就业结构与质量改善、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城市特色文化培育、创新要素移植养成等途径突出重围。亮点型(13个):聚焦亮点,提升特色磁力亮点型都市圈具备得分明显高于、排名明显先于其他分项的特定分项,有望成为其未来提升“新移民”吸引力的突破口和排头兵。宁波、青岛、济南与其位次接近的都市圈相比,在收入维度具备优势;昆明、贵阳、天津、南宁则在就业维度排名靠前;处于长三角连绵区的宁波享有较高的服务水平;合肥、南昌受益于高校和人才的引入,在活力维度跻身前十;贵阳、南昌、厦门、海口作为颇受欢迎的旅游城市,在潮流维度表现亮眼。表5.亮点型都市圈各分项及综合排名对比都市圈综合排名收入排名就业排名服务排名活力排名潮流排名宁波12111591919合岛161220132417贵昌19181824928天津201911212318福州211525271827厦门222522221714南宁232610252024海口25302130229沈阳262926142926以厦门为例,2014-2018年间,厦门户籍人口分别新增6.6、7.7、9.4、10.4、11.5万人,35中国都市圈“新移民”吸引力报告落户居民逐年递增。包容、开放、充满人情的城市氛围使得厦门成为大量“鹭漂”及其他外来人口理想的栖居地,《美丽厦门战略规划》把这座诗意城市的独特魅力进一步放大,将其定位为“国际知名的花园城市、美丽中国的典范城市、两岸交流的窗口城市、闽南地区的中心城市、温馨包容的幸福城市”。短板型(5个):补齐短板,弥补发展硬伤短板型都市圈存在得分明显低于、排名明显落后于其他分项的特定分项,对其整体发展环境和对人口的吸引留存有所拖累,是未来提升“新移民”吸引力必须补齐的短板。成都在收入水平上与同等位次都市圈存在差距,武汉、郑州在潮流分项上有所落后,就业数量与质量的提升则是重庆、长沙未来提升吸引力必须补齐的短板。表6.短板型都市圈各分项及综合排名对比都市圈综合排名收入排名就业排名服务排名活力排名潮流排名成都617122104武汉8668620重庆910233163长沙11817101311郑州13131615112136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七、区域发展新思路下提升“新移民”吸引力的政策建议人口和产业的结构变动和空间流动将深刻改变中国的城镇空间格局。在“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的区域发展新思路指引下,“都市连绵区-都市圈-区域性中心城市-其他城市化地区”的多层级城镇体系将逐步成型,提升“新移民”吸引力的具体举措也应因地而异。1)都市连绵区:对于城市群发育较为成熟的优势地区,例如长三角核心区,已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都市圈相互联结交融,形成在城镇空间形态上密不可分的都市连绵区。预计未来在市场配置主导的各类生产要素加速流动趋势下,已形成比较优势的长三角都市连绵区具备更为稳健的优化发展前景。随着全国范围内高素质人口和高技术产业的不断集聚,将成为全球舞台上足以比肩波士华大都市区的全球超级经济圈。2)都市圈:对于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