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学生自卑心理的研究刘秀英(2014111107000779)(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62)摘要:自卑本事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它能催人奋进,从而追求更加完美的境界。然而在实践中,由于中学生生理、心理尚不成熟,导致他们不能客观评价自己的优缺点,一遇到挫折就否定自己,从而产生自卑情绪。分析学生自卑心理在处理不好的情况下有哪些不良的外在表现,从理论角度分析其存在的根源,提出学生克服自卑心理的对策,以对帮助学生消除和矫正不良心理提供帮助。关键词:中学生;自卑心理;自我暗示一般而言,自卑(self-abasement)是指在与别人比较时,由于低估自己而产生的一种不如别人的情感体验[1]。自卑感源自失败或缺陷而自感低人一等。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身体逐渐发育成熟,心理尚未成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社会适应能力还未完全得到培养,心理敏感、自尊心强、受挫能力弱,容易受到外界不良情绪和行为的影响或诱惑,导致自卑心理的产生。适度的自卑能激励青少年勇于面对困境,积极进取。但是自卑持续的时间和强度增加了,更容易催生青少年颓废不进、自甘堕落,甚至自毁前程,影响到其成长和未来的人生发展。1自卑感的来源研究自卑最权威的当属奥地利精神病学家A.Adler(1870-1937)。Adler最初认为自卑感来源于自身体器官的劣以及儿童的渺小和对成人世界飞依赖。对于儿童来说,不管有无器官上的缺陷,儿童的自卑感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事实,这是因为他们常仰赖成人生活,且一举一动受到成年人的控制[2],所以幼儿对成人的依赖成了自卑感的来源。后来,Adler修正了自己的观点,开始把自卑感视为起源于个体感知到自己不能到达自己理想的完美标准,认为人在生活中时刻都可能产生自卑感,如先天的、生理上的缺陷,出生后在家庭中的地位,走上社会后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冲突等都可能让人产生不完美、不得志、比别人差的情绪。Adler把自卑区分为自卑感和自卑情结。他认为,当人的某种能力缺陷受到周围人们的轻视、嘲笑、侮辱时,自卑心理往往会大大加强,甚至以畸形的形式和嫉妒、暴怒、自欺欺人等方式表现出来,由此上升为“自卑情结”。所谓自卑情结,是指一个人在面对问题时无所适从的表现[3]。在Adler看来,经常用眼泪和抱怨的方式来唤起人们的注意的人,与过度害羞、忸怩作态及有犯罪感的人都在其举止上表现出自卑情结。他们在涉及自我评价的一切方面尤其容易被刺痛和敏感,他们对批评、笑声、否定等作出病态的反应,他们在工作工作不顺利或发现自己有某种缺点时感到特别难受,他们在周围人对自己印象不佳时比别人更多的感到不安,他们当中许多人具有腼腆,容易产生心理孤独和想入非非的特点,而且并不是自愿的[4]。Adler认为自卑感产生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有一个原因是主要的,那就是与人或物的比较。自卑一词导源于拉丁文,原意为“低下”或“下等”。如果一个人在与他人或某种标准进行比较时,发现自己在某方面不如他人,或不及标准,就可能产生自卑感[5]。2中学生自卑心理的表现由于学生自卑心理的形成受成受个人性格、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等各因素的影响,所以体现在每个学生身上的外在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自卑作为一种主观心理体验,总是通过言行举止反映出来,因此,只要锻炼能力的机会,这常常会给人留下懒惰、意志薄弱的印象。2.5智能下降自卑者在消极的自我心理暗示下,思维和应变能力明显减退,个体智能水平逐渐下降,从而抑制了他们能力的发挥和潜能的挖掘,遇到事情不能完成或者在能力较强的同学前会加重自卑心理,形成厌恶循环。2.6会走极端中学生由于正处于心理发展不稳定的年龄阶段,自卑心理更容易引起情绪的巨大波动和思想观念的急剧变化,在特定条件下甚至会酿成出走、自伤、自杀、破坏公物、斗殴等恶性事故,给自己、他人、社会造成一定的危害和损失。当然,自卑者是极少有这样的极端表现的。总而言之,每个自卑者都在依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用自己的方法来表现他们的这种心理,但由于经历不同,客观反映不同,其自卑心理的表现也不尽相同,以上列举的只是自卑者的一些共同性的表现。3中学生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3.1环境因素3.1.1家庭环境不良的家庭环境是导致青少年缺乏自信的直接原因。童年期是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深刻而长久影响的关键时期,心理科学的研究已证实,不少心理问题都可在早期生活中找到症结。自卑作为一种消极心态也不例外。心理学家认为,在童年早期形成的自卑感,到了青年期,依然会在各种场合中表现出来,深刻影响了他们的自我认识。家庭是一个人最早接触的环境,不良的家庭教育及氛围容易极其导致个体自卑心理的形成。家庭对孩子自卑心理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经常数落孩子易形成自卑。在过分严厉而缺乏关爱、专制而缺乏民主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自卑感往往比较重。批评和挑剔多于肯定和鼓励,就会使孩子无法看见自己的长处,无法滋生并培养悦纳自我的情感体验。指责甚至谩骂,会造成孩子对犯错误有种神经质的恐惧,伤害孩子心理的正常发育,最终导致自卑的形成。处于幼儿期的孩子,由于心智发育不成熟,还没有自我评价意识和自我认知能力,对自己的认识和判断,往往来源于成人的评价,如有的父母当孩子稍有失误,常常指责孩子“这不对”、“那也不行”,缺乏正确引导与评价,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形成一种自卑的自我认识。其次,家长过高的期望导致孩子追求完美。很多家长都对子女有很高的期望。他们会从言谈举止中向孩子传递着高期望的信息。由于孩子心理年龄和各方面能力所限,常常难以达到父母的高要求,因而时常受到父母的否定。标准过高,孩子达不到,屡遭失败,会使孩子产生持续失败的挫折感,长此以往,容易积累“我不行”的消极情感体验,它不仅使孩子得不到积极自信心形成所必需的成功体验,反而时常经历失败,使孩子由经常的自我怀疑而走向自卑。最后,家长包办代替太多。有些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这也包办,那也包办。这一方面会让孩子对大人产生被动、依赖心理,这样的孩子从小缺乏自信,觉得大人是强大的、能干的,自己是渺小的、无能的,一旦发现别人会的自己不会,就易产生自卑心理;另一方面由于父母事事包办,剥夺孩子的锻炼机会,使得孩子动手能力差、独立生活能力差而与同年龄人拉开距离,并产生自卑感。除了以上几点外,从小生活在破裂家庭以及不完整家庭孩子,由于没有得到足够的父爱或母爱,缺少与其他同伴相比的优越感,会使一些人产生自卑心理。而有的青少年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差感到自己不如他人;有的因为父母职业问题而感到自卑;有的因自己家住农村而从不在别人面前谈论自己家庭情况以及父母的文化程度等都会形成个体的自卑心理。3.1.2学校环境老师是对儿童发展至关重要的人物,其影响可能对儿童的一生都有重要意义。老师往往是儿童崇敬的对象、学习模仿的榜样。儿童不仅从老师那里学习知识,而且学习怎样为人。他们观察和模仿老师的举止、言行、态度,老师的思想、信念、对事对人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人生观形成。当遇到一些有性格缺陷、自身素质比较低或者只看重学生成绩的老师的时候,老师对学生做出不良的评价、不恰当的批评,都有可能导致个体自卑心理的形成。学校中的同学关系也是影响儿童性格品质形成的一个重要部分。儿童从同伴那里接受信息感受,别人和社会对他的期望,别人对他的看法,于是进一步认识自己,促进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的发展。儿童也从同伴那里获得同龄人对生活、对社会的看法或态度,或对人对事的态度,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这些态度和观点将对他的行为产生较大的影响,如感到自信或自卑。而且当个体不被群体接受,或者感觉着自己与其他个体有很大的差异,个体很有可能形成自卑心理。3.2个人因素3.2.1遗传对个体的影响研究表明,自卑的形成也与气质、性格有关。气质抑郁、性格内向者大都对事物的感受性强,对事物带来的消极后果有扩放趋势,而且不容易将消极体验及时宣泄和排解。因而同样的环境对他们心理的影响往往要比对其它气质、性格类型者的影响来得大,产生自卑心态的可能性也相应增大。如属于抑郁质类型的个体,性格较内向,表现为细致敏感,情感脆弱,体验深刻,沉默寡言,不善交际,常常自惭形秽,容易因一时的失败灰心丧气,甚至自暴自弃。这类人往往容易产生自卑心理。3.2.2生理上的缺陷对个体的影响生理上的某些不足而引起消极的心态。一个人相貌、身材、体重、肤色等,都可能导致自卑感的产生。有些女学生常因为自己长相不够漂亮,或者身材矮小、肤色黝黑而感苦恼、自卑;男学生中,因为身材不够高大、魁梧而感到自卑的也大有人在。至于那些有先天性生理缺陷的人,如聋、哑、盲、残疾等等,存在自卑感的现象就更普遍了。3.2.3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这种人在认识自己时,过分看重自己的缺点和不如他人的地方。比如身高、长相、家庭出身、家庭经济状况等有不如人的地方。其实有些问题是生来而定的,如家庭出身、身高、长相,是一种既成事实,谁都无法改变的。在这些方面不如别人却又不能客观看待,时时耿耿于怀,反复计较,久而久之就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低人一等,从而形成自卑心理。有的人对自己的要求期望值过高,他苛求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应完美无缺,都应做得比别人好,赢得他人的赞赏、表扬和羡慕。而一旦达不到自己的目标时则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从高度自信转为自卑。而又有一些自卑者对自己的期望过低,在做事情之前他们就觉得自己很难成功,这样就抑制了能力的正常发挥,结果导致最终的失败;而失败又恰恰验证了他们的自我认识和期望,从而强化了不正确的自我认识,使自卑感加强。3.2.4不良的个人归因方式归因是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对于某件事的成败,可能有各种主、客观原因。而自卑心理强的人更多地归结为主观的甚至是不可改变的原因。比如部分学生成绩不佳,他们不是从学习态度、刻苦程度、学习方法上找原因,而是仅仅归结为天赋不高,这种能力归因更容易让人产生无能感,进而强化自卑心理。3.2.5消极的自我暗示消极的自我暗示是指本来是正常的现象或无所谓的小事,自己却总是将其往坏处想,做不利于自己的联想。惯于这种思维的人对周围的环境往往又特别敏感,可能别人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个很正常的问题的讨论,他都以为这是别人在批评他、攻击他、轻视他、看不起他,他对此更加不安,更加敏感地关注周围环境,一旦陷入这个怪圈,他的自信心会不断受到打击,以致于最后丧失自信,害怕交往,不敢进入陌生环境,害怕和陌生人讲话,将自己封闭起来。3.2.6缺乏成功的经验易导致自卑成功的经验是影响自信心建立的重要因素,不能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则是导致自卑感形成的重要原因。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人的需要、期望是不断发展、永无止境的,但是新的目标总要以已有的目标实现为基础。一个人的成功经验越多,他的需要和期望就越高,自信心也就越强。反之,若一个人几次努力都失败了,又不能正确地分析失败的原因,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在挫折中难以自拔,产生自卑感。失败和自卑如影随形,互为因果。失败引起自卑,自卑导致失败。所以,在实践中缺乏成功的体验,经常遭受失败和挫折的人,自尊心、自信心会日益消蚀,而自卑也日益加重。4自卑心理的克服当代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自卑心理问题倘若处理不好,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甚至还会导致他们步入歧途。为帮助中学生消除自卑心理问题,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分析其成因,有的放矢,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或方法,及时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不断提高他们对自卑心理现象的正确认识,帮助他们有效地克服自卑,走出自卑的阴影。4.1保护学生隐私最恰当的消除学生自卑心理的方法,首先就是要保护学生的隐私,消除心理压力,避免造成新的伤害。然后,对症下药进行疏导教育。4.2消除引起自卑感的外部刺激因素成人的贬抑性评价,是使孩子产生自卑感的一个重要的外部刺激因素。因此,父母和教师要注意不要轻率地评价孩子与学生,尤其不要随意贬低他们的能力或品质,以免损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多看到他们的优点,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对于孩子取得的成绩要做出正确的评价。在孩子失败时,要加以鼓励、引导,帮助总结经验,树立起自信心。从个人角度来说,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对于贬抑性的评价不要盲目接受。此外,要学会把贬抑性的评价化为自己向上的“动力”,看成是对自己的鞭策和督促,这样能防止自卑感的产生。4.3找出自卑心理的深层原因在专家的帮助下或自己翻阅相关资料后,通过自由联想和对早期经历的回忆,经过分析找出导致自卑的深层原因。经过心理分析,让自己领悟到,一个人所以有自卑感,并不是自己的实际情况很糟,而是潜藏意识深处的症结使然。显然,自卑者会发现被过去生活的阴影影响今天的心理状态是没有道理的,从而他们有豁然开朗之感,最终从自卑的阴影中能解脱出来。4.4正确认识自我就是通过全面、客观、辨证地看待别人和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应该坦然地接受自己的优点,但也不忌讳自己的缺点。这样就能正确地与人比较,在看到自己不如人之处时,也能看到自己的过人之处。其实,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通过自身努力达到可能的最大限度,而不是追求完美无缺,也不应以自己的弱项简单地比别人的强项。若能如此思考,很多烦恼便会排除,能防止自卑的产生或很快予以化解。让我们提高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增强信心和勇气,从而克服自卑心理。4.5从实践中锻炼自卑感往往是在表现自己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挫折,对自己的能力发生怀疑而造成的。因此,不妨先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较大的事情,一次成功后便会有一份喜悦,每一次成功都是对自信心的强化,而自信心的恢复是克服自卑的关键。但自信心的恢复需要有一个过程,切不可着急。应从一连串小小成功开始,通过不断的成功来表现自己和确立自信,来消除对自己能力的怀疑。表现自己时,期望值不要过高,不要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地锻炼自己的能力,逐渐用自信心取代自卑感。有自卑感的人多为性格内向、敏感多疑,因此还得从锻炼自己的性格入手。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坚韧性、果断性、勇于进取等优秀品质,而且还可以扩大自己的活动范围,摆脱自我封闭的现状,改善不良心境,形成开朗、乐观向上的性格,提高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增强信心,克服自卑心理。4.6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应从提高家长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增进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入手,改善其心理状况。只有用心创造适合孩子健康成长的和谐家庭环境,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既重视培养智商,又重视培养情商,在孩子心灵的田野上,播种真善美的种子,辛勤地耕耘,才有希望能够收获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丰硕果实[6]。总之,消除学生自卑心理,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参与,相互配合。5结语Adler认为自卑感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心理现实。自卑感能促使人发愤图强,力求振作,从而超越自卑感,补偿弱点。因此,自卑感并不是变态的象征,而是个人在追求优越地位时的一种正常的发展过程,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实际上,这种情感是隐藏在所有人成就后面的主要推动力,是人类地位增进的原因,是人类在改进自己的整个情境、对宇宙作更进一步的探知、试图更妥善地控制自然时努力奋斗的成果。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的。然而,尽管自卑感对所有积极的成长起着一种激励的作用,但是也会作为阻碍因素发挥作用,甚至把人弄到心灰意懒的地步或导致精神病症。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自己所处的地位时希望加以改进的。没有人能长期忍受自卑感,人类正式通过思维而采取某种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自我问题与具体文化背景关系紧密,所以,自我研究必须考虑文化因素[7]。人格心理学虽然一贯强调人格是个体遗传因素与其所处社会文化情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过往的研究主要把社会文化因素作为控制变量。所幸的是,近年来,社会文化因素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探讨自我概念的文化差异甚至成为自我研究中一种值得注意的新动向[8]。参考文献:[1]孙飞,金榜等主编.社会心理学词典[M].农村读物出版社,1988[2]AlfredAdler.自卑与超越[M].李心明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3]洪霞.解开自卑情结——阿德勒与奥修自卑情结比较及启示[J].社会心理科学,2007,22(1-2):215-219[4]高光美,吴飞美.自卑心理诠释[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88,12:27-28[5]心理学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心理学百科全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6]许锡文.望子成龙与家教方式[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16-20[7]詹启生,乐国安.百年来自我研究历史回顾及未来发展趋势[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27-28[8]PervinLawrenceA.人格科学[M].周榕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AResarchofMiddleSchoolStudents'InferiorityPsychologyLiuXiuy(2014111107000779)(Lifesciencesdepartment,Hubeiuniversitycollege,WuHan430062,Hubei)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采购相关安全协议书
- 车库出售定金协议书
- 解除车贷合同协议书
- 健身俱乐部预售协议书
- 项目合股承包协议书
- 配偶同意卖房协议书
- 餐厅人身安全协议书
- 酒店订餐免责协议书
- 餐厅员工持股协议书
- 退休人员免责协议书
- 2025-2030年辣椒素产业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5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招聘高校毕业生58人三(本科及以上学历)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大国工匠活动方案
- 《华能企业文化建设》课件
- 陕西延安通和电业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真题2024
- 2025年医院管理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及答案
- 2025年江苏高处安装、维护、拆除作业-特种作业证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Unit7OutdoorfunIntegration(课件)-译林版(2024)英语七年级下册
- 成人重症患者人工气道湿化护理专家共识
- 2023年船员培训计划
- 2025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招聘614人(河南)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