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修养》第六章 医学生审美情趣养成_第1页
《医学生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修养》第六章 医学生审美情趣养成_第2页
《医学生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修养》第六章 医学生审美情趣养成_第3页
《医学生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修养》第六章 医学生审美情趣养成_第4页
《医学生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修养》第六章 医学生审美情趣养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医学生审美情趣养成第一节审美概述第二节生命之美第三节医学审美·第四节医学生审美能力修养第一节审美概述

人都是爱美的,亦即“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种爱美之心,之所以会“人皆有之”,取决于人与美本身。首先,从人的天性看,人类一出现就与其他生命的生物体一样,第一位的是争取生存下来,繁衍起来,也就是先要求其温饱、安全,这是生存、繁衍的起码条件。一般的动物就到此为止,人则不同,用马克思的话说,人有其“自由的自觉的活动”的“类特性”,就是人能够认识和掌握一定的规律,并按照一定的功利目的进行活动。这说明人离不开美,美是人类的精神食粮。高尔基说:“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③爱美是人的本性,这种本性完全是由人的“类特性”所决定的。下一页返回第一节审美概述其次,从美的本身看,它包含有一种惹人爱的品格。无论是一束鲜艳的花朵,或是高悬天空闪闪发光的星星,还是威武庄严的兵马俑,只要是美的东西,首先从形象看,都是摇曳多姿、人见人爱的。不仅是它的形式惹人爱,更为重要的是人们在欣赏美的时候,透过美的形象,可以发现或者关照到人类特有的并引以为骄傲的最珍贵的东西一人自身的自由创造的本质和本质力量。正由于美的事物不仅形式方面宜人、迷人,而且内容方面蕴涵着一种十分珍贵的人类特有的本质和本质力量,所以美一直是人类爱慕、追求的对象。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人们见到美的东西,就好像“见到自己心爱的人”一样爱它、喜欢它。一、审美对象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审美概述客观世界中的许许多多事物,经常能给人以审美感受,例如自然界的山水花鸟,社会生活中的人物事件,多种多样的艺术作品。凡是客观上与人构成一定的审美关系,能引起人的审美感受的事物,总称为审美对象。(审美对象是指各种美的对象,包括崇高、优美、悲剧、喜剧(滑稽)等形态。)审美对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它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不断扩展和丰富。(一)美的本质人类很早就探索过关于美的本质的问题。中国古代如孔子、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西方古代如赫拉克利特、毕达哥拉斯、德漠克利特、苏格拉底等,都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地谈到美,涉及过美的本质,提出了美与善、美与恶、美与自然或人工等种种与美的本质有关的问题。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审美概述由于与哲学基本问题的密切联系,美的本质问题成为美学领域的基本理论问题。在美学史上关于这个问题的理论,尽管各种各样,归纳起来无非两种:第一种是从精神世界出发去探求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最终或者归结为客观理想、绝对精神,或者归结为主观意识、审美感受,如古希腊唯心主义美学代表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是“理念”,康德、黑格尔、叔本华等在他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论证,形成了唯心主义美学观点;第二种是从客观世界的自然特征出发来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的本质就在对象的自然的物质形式中,美是事物的某种属性或性质之间的某种关系,其着重在事物的感性特征和自然形式、结构、性能中去寻找美的本质和规律,把美的本质最终归结为自然事物本身的某种性能或属性。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审美概述其主要代表人物是亚里士多德、狄德罗、柏克、车尔尼雪夫斯基等。这派理论肯定美在客观事物本身,有其正确的方面。但由于它们一般都离开了人的社会性,离开了人的社会生活、实践,从而在美学上便多半只从事物、现实、对象的感性特征和自然性质方面来探求美的根源,不能从主客观的辩证关系中来规定美的本质,带着明显的直观缺陷。(二)美是相对与绝对的统一世界上的事物都是依据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而发展变化的,美的事物也是这样,它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此时此地美的对象,彼时彼地就不一定美了。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审美概述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谈到美时指出:“每一代的美都是而且也应该是为那一代而存在……当美与那一代一同消逝的时候,再下一代就将会有它自己的美、新的美,谁也不会有所抱怨的。……今天能有多少美的享受,今天就给多少;明天是新的一天,有新的要求,只有新的美才能满足他们”。除了时代和社会条件变化外,美的事物所依附的具体环境变化,也会导致美的相对性。比如,姑娘或少妇脸上擦点胭脂、香粉,的确可以增加美色,但《小二黑结婚》中的三仙姑脸上擦粉就大缪不然,“看起来好像驴粪蛋上下了霜”,无美可言。同样,老舍笔下擦粉的虎妞,脸上“像黑枯了的树叶上挂着层霜”,而且被灯光一照,“变成了灰绿色”,使人看了害怕。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审美概述其所以丑,是因为她们的打扮,她们的涂脂抹粉与她们的年龄、外貌极不相称。因此,同样的事情在不同的人、不同的地方,美丑是不定的,美是存在于具体条件、具体环境之中的。这就是说,美总是随着特定的时间、空间的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美在时间上具有流动性(即历史性、时代性);在空间上具有具体性(即区域性、环境性)。没有抽象不变的美,只有具体流动的美。美这种随着特定时间、空间而变化的性质,就是美的相对性。除了相对性外,美也具有绝对性。所谓美的绝对性其涵义首先是指凡是美的事物,它之所以美,都必须具有美的某种品格,或者说是具有构成事物美的某种潜在的因素。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审美概述假如其不具备此种品格,此种潜在因素,任凭外界条件与环境如何变化,也不可能构成事物的美。如猴子的面容总是一副“猴相”,无论人们怎样精心给它打扮也不会美,因为猴子的面貌不具备美的面容和品格或美的潜在的条件。美的相对性和绝对性是辩证统一的,如果离开美的相对性,美就不能发展变化而会变成凝固不变的东西;同样离开了美的绝对性,美又会失去它的客观规定性,无法认识和把握。这都不符合事物美的客观规律性。(三)美的特征美,它与其他事物一样有其自身的特点: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审美概述

第一,美具有社会性。美的社会性的第一个涵义是指美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不是自然物的固有属性。第二个含义,是指美是一种社会共有的普遍现象,而不是某些少数人私有的个别现象。人类的实践活动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作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一美,它必然是具有社会性的。人、人类社会是美的本源。美离不开人,离不开人类社会,这就从根本上规定了美的社会性。这种社会性是美的基本品格、根本属性。第二,美具有客观性。美是客观的,不是主观的,也不是主客观的统一。美的客观性主要指它不是由人主观臆想出来的,也不是人的精神外化的产物,而是不以人的意志、好恶为转移而具体存在的一种客观现象。美的客观性,既体现在它的社会性方面,也体现在它的物质性方面,无论是它的社会性、物质性都是离不开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审美概述第三,美具有形象性。美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可感的具有观赏价值的形象。譬如我们欣赏秋夜的洞庭湖,目睹的是波光闪闪,月影重叠;水上的岳阳楼则如琼楼玉宇。诵读革命者夏明翰的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就会感受到革命者的悲壮和大义凛然。别林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①黑格尔说:“美的生命在于显现”,“它只能在形象中见出”。可见,形象性是美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特点。但也必须指出,丑的事物也有形象,这就说明,形象性并不为美的事物所专有,它只是构成美的重要条件之一。第四,美具有感染性。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的:“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审美概述”这种怡情悦性、牵动人心的特征,就是美的感染性。比如,荷花的美,它之所以逗人喜爱,是因为其形象有感染力。宋代的周敦颐在《爱莲说》中作了这样的解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襄玩焉。”显然从莲的“出淤泥而不染”“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溢清”等自然属性而联想到的是人的高雅、正直的品格,这样的联想令人愉悦、喜爱,给人以积极的影响。第五,美具有功利性。美与善密切联系,具有对于人类无害、有利、有用、有益等社会功能,这就是美的功利性。这种功利性不只局限于它的经济上的实惠,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享受和收益、心理上的愉悦和满足。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审美概述如人们欣赏达·芬奇的壁画《最后的晚餐》并不是为了填饱肚子;欣赏列宾的《伏尔加河纤夫》并不是为了学当纤夫,欣赏徐悲鸿画的奔马,也非是为了学骑马。虽然这些不能直接获得某种物质的功利,但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启迪了思想、饱了眼福,可谓是极大的精神利益。可见美总是受其功利性制约的,社会的功利性是美的重要特征之一。二、审美形态美的本质存在于各种具体的审美对象中,审美对象的多样性决定了美的形态的多样性。归纳起来,美有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三大基本种类。(一)社会美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审美概述

社会美是指存在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事物的美。它是三大种类中极为重要的一种,是构成现实美的主要内容,是艺术美反映的主要对象。社会美存在于人类基本的实践一生产劳动、阶级斗争和生活领域中。例如,原始社会人们制造与使用的石刀、石斧、木棍、竹签、陶器等,既是生产的工具,又是供人审美的对象。特别是人们把兽皮、兽毛披挂在身上,将兽骨、兽牙做成手镯、项链,戴在手上、颈上,并以此来炫耀自己的勇气、力量,更成了美的标志。还有近现代社会改良、改革和发展的社会建设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各类人物或精神展示出的人的本质力量也充分地体现社会的美。如工业革命、科技创新、改革开放、抗灾自救等社会活动中的事迹与成就所体现出来的人类的力量和智慧更具美的内涵。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审美概述

社会美还表现在阶级斗争实践中。在人类社会的进步中,阶级斗争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在历代的反压迫、反剥削、维护祖国尊严和独立、抵御外来侵略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中,人类所展示出来的巨大本质力量,以及成就的光辉形象、丰功伟绩都是可歌可泣的,当然是美的;处在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当他们与劳动人民利益具有某种一致的时候,与劳动人民一道所进行的推动社会前进的各种正义斗争也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肯定,当然也是美的。此外,人类社会生活的其他各个领域,如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科研、社交、友谊、爱情等方面,凡是通过宜人的生活形式,肯定或显示了人的本质力量的,也是社会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审美概述(二)自然美自然美是指存在于自然界的事物的美,即大自然的美。它同社会美一样也是艺术美反映的对象之一。自然美同样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按照它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关系,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通过人们直接加工、改造过的自然物的美。如万里长城、森林公园、千里运河、长长的隧道、青青的麦苗等。二类是虽未经人们直接加工改造过,但已为人们所认识和把握的自然物的美。如幽静的峡谷、无边的大海、蓝蓝的天空、飞泻的瀑布等。自然美与社会美、艺术美相比有以下特点: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审美概述(1)与社会美不同,它重在形式的美。自然美,特别是未经人们加工、改造过自然物的美,它所肯定与显示的主要是人的自然本质力量。显然它与人的社会功利的联系,与人的政治理想、道德行为的联系,与社会美较起来,则显得疏远、间接得多。正因为如此,自然美的内容往往朦胧、模糊且具有某种不确定性。比如,人们培植的花草、绿化的山林、开辟的隧道这些自然物所显示的美,就其内容讲并不是确定的;至于那些未经人们直接加工、改造的自然物,如海洋、冰川、湖泊、河流等,它们所具有的美的社会内容更显得模糊不清。也基于这样的原因,我们才说自然美一般不具备什么倾向性、阶级性、时代性。这是自然美内容方面的一个重要特点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审美概述(2)自然美具有多面性。所谓多面性是指同一自然物往往具有美和丑二重性或美的形态的多样性。这是因为:一是由于自然物本身的属性是多方面的,它与人类生活的联系也是复杂的。这就决定了自然物的美在与人类生活的特定联系中,会得到不同侧面的显示,甚至同一自然物,在不同条件下还可能出现美与不美两种完全对立的情况。比如,当人们站在海边看着一望无际的大海,他的心中会顿然升起一股感叹大自然魅力的情感,一种很美的情感。(三)艺术美艺术美是指存在于一切艺术品之中的美,或者说是广泛存在于艺术领域中的美。它包括诗美、小说美、散文美、喜剧美、工艺美、建筑美、雕塑美、舞蹈美、音乐美等。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审美概述

艺术美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其一,从人们欣赏时的侧重点看,社会美一般侧重于它的内容;自然美一般侧重于它的形式;而艺术美则侧重于它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融合。其二,从人类对美的创造的层次看,自然美,特别是未经人们直接加工、改造过的自然物的美,只能是美的低级的或较低级的形态;社会美是美的高级或较高级的形态;而作为自然美、社会美集中反映的艺术美,则是美的最高级的和比较完备的形态。(四)医学美与美的形态的关系医学美与自然美的关系(1)医学美必须遵循自然美的规律。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审美概述

自然事物的美与自然事物的形式符合形式美和自然美的一般规律,如整齐一律、对称、均衡、比例、和谐等。人体美是指人体在正常状态下的形式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过程合乎目的的协调、匀称、和谐和统一。自然美是大自然在亿万年的进化过程中,受到外界影响逐渐形成的;人体美则是自然界生物进化的最高成果。医学按照自然美和形式美的规律来指导医疗保健实践,给人以美感。如在平时医疗实践中,医务工作者必须遵循自然美的规律来维护与塑造人体美;在医院环境建设中,必须遵循自然美的规律来设计医院的整体布局,为患者和医务人员创造美的医疗环境。(2)医学美必须利用自然美。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审美概述

人们一般会选择在风景优美、空气新鲜的景区设置疗养院等医疗保健机构,植树、种花来美化医院环境给病员提供一个适宜治病、疗养的优美环境。因为自然美具有陶冶情操、美化生活的作用,所以利用自然美可使医学美增色,对病人的康复有积极的治疗作用。(3)医学美能美化自然。医学美的许多具体表现属于自然美的范畴,医学美能美化自然,如血吸虫病的防治、洪灾过后的消毒、医疗环境的美化等卫生运动。维护、塑造人体美及医疗环境的美等方面都意味着对自然的美化。2.医学美与社会美的关系(1)医务工作者的美属于社会美的范畴。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审美概述

医务工作者是医疗实践的主体,医务工作者在按照美的规律维护与塑造人体美的实践中也在创造、发展着其自身的美。

(2)医疗实践的成果对社会美具有积极作用。医疗实践的成果对人体美的维护具有社会美的意义。人体美不仅是自然进化的产物,也是社会进化的成果。3.医学美与艺术美的关系(1)医学美具有艺术美的特征。艺术美要求正确的政治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相结合,其中艺术形式美占有很大的比重。人体组织结构和形象所体现的形式美,是医学和医疗保健各个环节都要加以探讨和维护的。艺术美的典型性也同样在医学美中得以体现,如整容、矫形等。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审美概述(2)医学美与艺术美相互渗透。美术专业的学生和医学院校的学生一样,必须先学人体解剖学才能正确地把握人体各部位的比例。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经过精密的测量后肯定,人体的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都是整数比例,因而呈现和谐之美。雕塑家罗丹说过:有人以为素描本身是美的,而不知素描所以美,完全是由于所表达的真实和感情。同样医学美中也渗透着艺术美,如:音乐疗法、医疗体育、医学绘图、医院建筑艺术等,既是医学美的表现,也是艺术美的表现,二者相互渗透。三、审美意识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审美概述

审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各种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能动的反映,一般称之为“美感”。《红楼梦》中有一段这样的描写:林黛玉在大观园中发现宝玉偷偷读一本书(即《西厢记》),便追问宝玉:“‘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了,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黛玉道:‘你又在我眼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瞧。好多着呢!’宝玉道:‘妹妹,要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真是好文章!你要是看了,连饭都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过去。黛玉把花具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不顿饭时,已看了好几出了。但觉词句警人,余香满口,一面看了。只管出神,内心还默默记诵。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黛玉笑着点头儿。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审美概述”这里描写的是林黛玉欣赏《西厢记》所引起的审美感受,即美感。《中庸》《大学》之类的儒家说教没有引起这对妙龄男女的美感,而唯有《西厢记》却使他们“越看越爱”,连饭都不想吃,真是如醉如痴,阅后还“余香满口”。这说明美感的构成需要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审美对象。《西厢记》就是审美对象,林黛玉、贾宝玉上述的审美活动就是由对它的感知、欣赏而引起的;二是审美主体。林黛玉、贾宝玉就是上述审美活动的审美主体;三是审美主体要具体感受到审美客体,也就是要进行审美活动。可见,所谓美感,实际上就是审美主体的一种感受。上一页返回第二节生命之美一,生命美的概念世界因生命而美丽。在中外古老的神话传说中,为什么有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的悲壮?为什么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明知最后的结局是粉身碎骨于石下,仍还要不停地推石上山?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乃生命意义之所在。为什么有人历经磨难而壮志不减?音乐大师贝多芬双耳失聪仍高喊:“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生命之美体现为4个方面:(1)生命的理想和精神世界。它包含生命的神性、个性、自由、创造、超越、和谐和悲剧美等。(2)生命的“第二造物主”。从生命进化的角度来看,最初的生命是经过亿万年的进化而产生的。下一页返回第二节生命之美(3)生命自救和超越的力量之源生命美是生命求索的一面旗帜,是人之生命不断超越的动力源泉。(4)生命的精神食粮。“人的精神世界必须用生命美来‘启化涵溶’。二、生命美的内涵生命美属于人的理想、意义世界。人生的意义是丰富的,生命美的内涵也是多彩的。1.生命的神性美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生命之美

生命神性包括信仰和爱。信仰是对某种终极价值的关怀,即终极关怀。信仰是对其认定的,体现着最高生活价值的某种对象由衷信赖和执著不逾的追求。生命不能没有爱。“爱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它像一朵洁白的花,带来生活的芳香,是一块无瑕的璧、雕琢出心灵的向往;爱是生命的甘泉,它带来人们以智慧的火花,希望的彩霞,理想的风帆、未来的图画”。(弗洛姆语)从物质层面看,爱解决了种的繁衍;从精神层面看,爱消除了人的孤独感和负罪感。因此说,爱给予了生命,同时也拯救了生命。爱是生命的基本需要。一个人从生到死的过程就是一个爱与被爱的过程。爱如同生命的阳光、雨露,爱是生命的绿洲、炎夏的浓荫、冬日的炭火,爱具有消除主客对立使二者融为一体的力量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生命之美

生命因爱而彰显其价值,生命因爱而永恒。爱的真谛在于奉献。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真正的爱是爱的能力的一种表现,它不是被人喜欢意义上的情感,而是一种为被爱者成长和幸福所作的积极斗争”。①2004年感动中国的大学生徐本禹只为“喜欢教那些孩子”放弃读研的机会,自愿到贫困山区支教,把爱心献给山区的孩子;因为生命之爱,田世国为母亲捐肾义无反顾,用爱回报爱,用生命拯救生命;桂希恩冒着被传染艾滋病的危险开展病理研究,让“角落里”的人看到春天;身患绝症的歌手丛飞,无私捐助失学儿童和残疾人达146人,认养孤儿37人,捐助金额超过300多万元。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他曾经用舞台构筑课堂,用歌声点亮希望,用生命演奏一首生命爱的赞歌。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生命之美爱是一种高尚的行为规范,爱升华生命境界和意义,生命因爱而熠熠生辉。生命之爱,在奉献自我的行动中,在洞察另一个人的行动中,找到了自己,发现了自己,发现了别人的生命价值,发现了人类生命的价值。真正的生命应该为爱而思,为爱而痛,为爱而生,为爱而死,为爱而永恒。2.生命的个性美生命的个性美首先表现于生命的独特性和与众不同。每一个人的独特性是人类丰富而多样的文化得以产生和不断发展的重要源泉。社会的进步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每个人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特有的潜力。如果一个社会或群体是由没有个性的人组成的话,那么它就没有生机和活力,就会丧失前进的内在动力。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生命之美因为,个性意味着标新立异,意味着生命的无拘无束、自由洒脱;意味着生命的真实的存在;意味着不唯命是从,不唯书,不为上,不循规蹈矩;意味着开拓进取,打破常规。历史上,对人类演进做出划时代贡献的巨人们都是个性独特的人。个性美在于最大限度发挥生命的潜能。个性的舒展意味着生命充满激情和活力,让生命冲破一定的束缚,选择自我发展的目的,自由地趋向自己的归宿,追求自我实现。个性是创造力的先导,是生命的自信,个性意味着勤奋和前瞻性。有个性的人总是把勤奋体现在对未来的预期和创造上。一个充满个性、与众不同的人就是有主见,不随俗,作自己主人的人。生命因个性而凸显价值。3.生命的自由之美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生命之美

自由是人类自诞生以来就孜孜以求的理想。自由作为人的本质是一种认识和超越的必然性。“人之所以成为人是从它超越了环境的束缚,超越了自然必然性的束缚,把自己当作主体加以解放的时候开始的。当人不是盲目的受环境和自然必然性的支配,而是作为能驾驭自然必然性以改造环境的主体而出现的时候,人才成其为人,人的历史才成为自然界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现时的部分”。①首先,生命自由的境界之美。自由是生命向往的理想之境。自由给生命以希望和慰藉。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追求自由的历史。如佛教的“解脱”、道家的“逍遥”、基督教的“天堂”等都包含人类对生命自由之境的渴望。追求自由是人的天性,也是生命价值和意义所在。自由作为人的生命价值的最高体现和人的本质确证,从根本上反映了人的生命需要。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生命之美哪里存在自由,存在自由的生命活动,哪里就存在孕育着生命创造的冲动和想象的土壤,就一定会结出有利于生命繁荣和发展的自由之果。自由之美在于达到物我相融、我他相融合天人合一的境界。人在自由境界中诗意的存在是人类最为原初、最为普遍的生命存在。马克思曾经说过:“自由是生命的灵魂。”其次,自由是生命活力的源泉。生命有生长及表现自己的倾向,本能已不再像主宰其他动物那样来决定人类的命运。人生命内在的拥有渴望自由的生命基因,它与人的生命同在。人的生命以自由为前提,也通过对自由的追求与局部的实现而拥有其意义。如果没有自由,世间便一无所有。自由赋予人的生命以价值。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生命之美4.生命的超越之美首先,生命因超越而摆脱物性。超越性是人之为人最重要的特质。人类超越了自然而然的“世界”,超越了自然而然的“生命”,于是成为万物之灵。人不仅具有把“世界”当作“对象”的对象意识,而且有关于自己的感觉和知觉、欲望和目的、情感和意志、思想和理想的自我意识。人类在自己的意识世界中为自己创造无限广阔、无限丰富、无限发展的世界,给自己构成理想性的、真善美相统一的世界。生活不同于生存,生存与生活是人与动物的区别所在,生存是生命活动的自然存在。由生存到生活,生命实现了质的超越。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生命之美

其次,生命因超越而永恒。人生有限而追求无限。人的生命相对于历史长河、宇宙来说,只是沧海之一粟。相对于人自身、社会、宇宙的奥秘,人类的认识能力太有限了,但人的精神生命可以超越时空,像日月星辰一样,光芒可以永照人间。同时,人生追求是无限的,人永远不满足于现实,人生过程就是一个阶段性目标实现又追求新的目标的无限过程。再次,生命因超越“本我”而升华。人首先是生物性的,有食、色、性的本能、欲望和冲动,但人也有思想、意志、人性、伦理道德等精神和社会性的东西。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他认为,构成人格的各部分经常发生冲突,一部分我想做这件事,另一部分我想做别的事。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生命之美

最后,生命因对现实的超越而超越。人是一个真实的存在。人生就是面对现实,笑对困难、挫拆、失败;人生就是不断地战胜困难、经受挫拆、屡败屡战的经历。在这经历中,生命不断从炼狱进入澄明之境,生命不断地由贫乏变得丰满和富有诗意;同时,生命面对的也有鲜花、美酒和掌声。5.生命的和谐之美和谐是生命发展的最高境界。生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由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所构成。其中,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又包含伦理的、道德的和审美的生命因素。美的生命在于生命各因素的和谐发展。和谐发展不是均衡发展,而是生命最高水平的发展。和谐是生命的一种境界,我国儒家、道家、佛家都把和谐作为一种至高的境界。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生命之美只有和谐,人才有悦乐。儒家的悦乐是出于好学、仁义礼智信和群体的和谐;道家的悦乐在于逍遥自在、无拘无束,心灵与大自然的和谐;佛家的悦乐寄托在明心见性,返璞归真,求得本来的面目而达到出世入世的和谐。生命的和谐表现在人格修养上是美善和谐、神形和谐;生命的和谐强调尽善尽美,文质彬彬;生命的和谐还表现为人生的行为直而不傲,行动而不放纵,欢乐而不迷狂,平静而不呆板,达到一种协调、稳定、平和、典雅之美。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生命之美其次,和谐的生命孕育着创造。和谐并不意味着一潭死水,静止不动,它是事物矛盾协调发展的前进动力,是事物良性的、健康的发展状态。生命的魅力所在是创造性。最后,和谐意味着生命获得最大的发展。生命和谐表明生命运动的各因素形成了合力减少了内耗,生命潜能最大限度地得以开发,生命体现出最高价值,实现了最大的发展。上一页返回第三节医学审美一、医学审美的依据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曾指出:“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①这说明了人类生命的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审慎敬畏生命敬畏生命从语义上讲就是人们对生命(一切生命、尤其是人的生命)的尊重、关爱、敬仰、维护的系统认识和价值判断,是指人们在处理一切与生命相关联的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持有的敬重生命、珍惜生命、关爱生命为价值评判原则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敬畏生命主要指的是人类对于自身生命的敬重和畏惧。下一页返回第三节医学审美这里实际上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敬重生命,二是畏惧死亡。人们对死亡的畏惧往往是通过对生命的敬重表达出来的,敬生畏死是人类最基本的认识和生存情态,①这种敬重与畏惧自古有之,从原始社会早期的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生殖崇拜、神灵崇拜等便可见一斑。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它经历了远古时期生殖崇拜到神灵医学时期的生命至上主义,从宗教思想中的生命神圣意识到康德“人是目的”的实践理性观念的提出,始终贯穿于人类探索生命奥秘的实践过程中。“无论从历史渊源看,还是从本质内涵探究,敬畏生命思想与生命神圣思想都是可以等同的”。②2.维护人的尊严“尊严”一词来自拉丁语dignus和dignitas,在希腊和古罗马文献中指的是某种“值得赞誉和崇敬的东西”,或者说是某种杰出和非凡的特性。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医学审美随着社会的发展,尊严也不断被赋予其他含义。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李建会教授认为,从关于尊严的诸多争论中,可以概括出尊严的三个基本含义:第一,尊严是指人的生命的尊贵和不可侵犯性,亦即人的生命形式所享有的,区别于物和其他生命形式的一种特殊的尊贵和庄严;第二,尊严是指人的心灵和精神的尊贵和不受侵犯的特性;第三,尊严是指人们在社会中因为某种卓越特性而获得的敬仰和尊崇。尊严的基本含义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首先,人是作为具有生物属性的生命的存在,只要是基于人类基因所形成的个体生命,不需附加其他任何条件,都享有不可侵犯的尊严和应得的尊重;其次,人还是具有心灵和精神的理性生命,他的心灵也具有尊贵和不能受到侵犯的特性。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医学审美尊贵和不可伤害的体验,只有作为精神的存在才能充分地感受到。这些与当代生命伦理观非常契合,并且由于强调生命质量和价值的意义,在维护人的精神不受侵害方面,当代生理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生命处置方面,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提供了更多的维护生命的可能,以前无法医治的疾病,现在有了医治的方法,可以治愈或者使病人的生命维持更长一段时间。然而,随着病人存活机会的增多,尊严受到损害的可能性也在增加。有些病人生命虽然得以维持,但死亡已不可避免,而病人的肉体和精神却被疾病所拆磨。病人身体严重变形,处于极度的痛苦之中,身上到处插着用以维持生命的管子,彻底失去了行动的能力,这时病人的尊严受到了极大的损害。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医学审美许多病人不愿在这种丧失尊严的状态下继续生存下去,他们希望尊严地生,也祈盼尊严地死,放弃生命成了他们维护尊严的唯一的也是最好的选择。但是,按照传统生命神圣的观点,任何放弃生命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因此,放弃生命的选择往往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阻力。当代生命伦理观对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的重视会改变医生的医疗观念,也会改变病人及家属的生存观念,让病人维护自身尊严的努力更容易实现。3.信守人道主义人道主义作为一种道德原则最早出现在14~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医学审美当时的思想家为了反对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学,用“人性”否定“神性”,用“理性”代替“宗教”,用“人权”对抗“神权”,要求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发展人的个性,追求人的自由,形成一种以“人”为中心、为根本价值尺度的思想文化潮流。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进一步把人道主义原则具体化,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以及人权的思想。如果说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强调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人性的话,那么,启蒙运动时期的人道主义则提倡把人从自然界和封建专制的迷信和权威下解放出来,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这两个时期的人道主义都强调人本身,强调所有的人和完全的人,认为人的职责就是充分地施展自己的潜能。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医学审美当代的人道主义包括了文艺复兴时期人道主义最为不朽的价值原则,然而在哲学视野和意义方面则远远地超出了它。“它是一种乐意为这个自然世界中一切人类的更大利益提供服务,提倡理性、科学和民主方法的哲学”。①它强调关心人,关心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解放,不仅要使人摆脱物质上的缺乏,而要使人摆脱因工业社会对人的威胁所造成的精神沦丧。同时,它还包含着对自我价值、个性自由的追求,比如以萨特为著名代表的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就强调人的绝对自由。人道主义的内涵相当丰富,它不只涉及生存,更涉及人的价值、权利、尊严、理性等一切与人的全面发展和完善有关的因素,以及个人发展和完善基础上的全人类利益的实现。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医学审美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尤其在医疗活动中,当人们把它同生命取舍联系起来的时候,我们很少会考虑到其诸多的理论含义。在中西方传统价值观中,人们一直强调对生命的无条件救治,认为生命的无条件存在是人道的,而放弃生命则是不人道的。二、医学审美的功能医学审美包括医学审美感受、医学审美情感和医学审美能力等方面。医学审美感受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个别感情特征的反映。医学审美情感是医学审美主体在医学审美实践中形成的对人类生命、人类心理、社会关系的深层体验和主观态度,是高度概括的审美意识。健康的医学审美情感,能够促进人们对生长、衰老、死亡过程中的医学美的理解和认识,从本质上把握因基因复制、人工智能、创伤修复、疾病治疗给医学美学带来的问题和困惑。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医学审美医学审美能力是医学审美主体对各种医学美感受的敏锐性,以及对医学美的体验和认识水平。医学审美具有如下功能:1.生产功能医学审美的功能首先表现在人类生命的繁殖和延续方面。原始状态的人群,对人体美有着原始的审美观念,越是发育良好、矫健灵活和红润生动的人体,越是容易被异性所吸引。随着社会文化的演变,原始的、盲目的、自发的医学审美观已被高度社会控制的、自我调节的、科学的审美意识所代替。兴起的优生医学,通过营养调节、语言沟通、音乐培养等为母亲和胎儿之间架起心理、社会的无形之桥,“并借助一系列保障、优生、优育措施,丰富了优生学的医学审美内容,最后达到使健美的人体发展为健美的人群,健美的人类的目的”。2.调节功能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医学审美

医学审美使人们能够不断调节自我、社会、个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善于化解压抑、痛苦、疾病、衰弱、障碍等,使人们形成良性的情绪状态,从而提高人的神经系统的张度和反应力,发挥人体的潜能。这样欢愉、美化和健康的医学审美信息,便会融们医学审美愿望、需要和理想之中;这样丰富多彩的医学审美的情感体验,将会调节人自身心理、生理的状态,使人在更完美、更完善的审美文化形态和实践中展示审美的风采。3.美育功能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医学审美医学审美的美育功能表现在可通过良好的行为规范,引导人们的医学审美习惯和行为;可通过娴熟的医学审美实施,创造和改变人的医学审美的状态,使人们形成健美的身体和健康的审美心理;可通过医学审美评价的规范、审美理想的纯洁、审美趣味的健康,促使社会医疗机构、设施和制度进一步健全。4.医疗功能医学审美的医疗功能,表现在当人体的完整与层次、结构与功能、有序与无序、开放与自组织等生命审美形式遭到破坏时,可利用医学审美的艺术形象、医学美的再创造、医学审美的调节、审美心理的咨询和指导等,达到医疗的审美目的。上一页返回第四节医学生审美能力修养一、医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必要性行医是一种以科学为基础的艺术,是人类使命和社会责任,体现着社会道德底线。医务工作者作为医学艺术实践者,追求健康身体美的修复者,其内心也一定应该“美”的一有恻隐仁爱之心,心路清晰;心灵平静,习惯去帮助别人;有较高的审美修养,以满足人类对医学高层次的需求。1.审美能力培养是医学发展的需要医学不是一门单纯的自然学科,而是自然科学与社会学的交叉学科。作为社会人的病人,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脾气,免不了会与医务人员起些冲突。那么,如何尽量避免冲突,考察的就是一个医生的交流技巧和沟通艺术。从本质而言,医学是人学或仁学。下一页返回第四节医学生审美能力修养病人不汉需要帮助照顾,安慰治疗,更需要尊重理解他们在病痛中独一无二的感受,这种看不见的知识,医学生的职业精神,也正是我们常说的医学的艺术范畴。而这些东西,绝不是锦上添花,现在已有很多证据证明它们确实能提高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人具有生物与社会的双重,精神生活是社会人的重要标志,精神时空的美的感觉是人类特有的感觉。中国古代第一个提倡美育的人是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他致力于教育,把人的培养放在首位,他认为要造就完美人格,就必须“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他主张将道德教育、知识教育结合于审美艺术教育,实行全面教育。可见美育是医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四节医学生审美能力修养2.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审美能力病人都是来看病的,不是来找麻烦的。的确,医生兢兢业业,治病救人,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人说他们不好?原因是相互的不了解,不理解。对于这样的障碍,沟通是唯一的解决之道一“话疗”,谈话的艺术是治疗的一个重要部分,甚至可能比单纯对病人实施诊治更重要。“话疗”是医生综合素质展示的过程。“话疗”的内容、方式、方法、语调等人文素养方面,直接对病人产生影响,应该愈来愈受到重视。美的教育是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临终嘱托“科学救国、美育救国”。现在国家不需营救但需要建设,要想早日跨入世界先进行列,科学教育和美育在学科设置上有同等重要意义。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四节医学生审美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