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民乐”的思考与展望_第1页
对“新民乐”的思考与展望_第2页
对“新民乐”的思考与展望_第3页
对“新民乐”的思考与展望_第4页
对“新民乐”的思考与展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新民乐”的思考与展望摘要:“新民乐”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风格与表现形式,自出现后就一直引起各方的议论。本文以其产生的特殊时代为背景,将这种新的艺术形式置于音乐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来观察对待,在分析论证的前提下力求能够做出相对客观的评价。关键词:新民乐;民族音乐;音乐形式;音乐表演;民间音乐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172(2007)04-0035-03一、引言从90年代末开始,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也影响到文化范畴,使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这在流行音乐方面有着较多的体现,最主要的倾向便是在流行音乐中间大量采用古典音乐的素材,或者说将古典音乐重新包装,将古典音乐流行化,形成新的音乐品种。其中比较典型的如:克莱德曼的钢琴音乐、雅尼的新音乐、古典辣妹的新音乐等。且不论他们在音乐内容和音乐形式上有多少新意或有多少贡献,但是在市场上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客观地说,他们的经验是可取的,因为历史实践证明创新是发展的唯一出路。当然创新的方式有许多种,在考虑市场价值的同时,也应该力求在音乐上有相应的价值体现。利用古典音乐永恒的价值及其在听众中间广大的影响力,将其与流行音乐元素相结合,从而使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都重新获得一种新的生命。应该说,这种“新音乐”在相当时间内是成功的,同时它还对许多国家的流行音乐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在我国,从2000年以来,一种被称为“新民乐”的民族器乐演奏形式在音乐舞台上诞生,并在各种音像出版物、音乐会上出现。从内容上看,这种新形式的主要特征似乎可以分为以下两种:一种依然是传统乐曲,但在乐队配器上有新颖的安排,重视舞台设计,有着新的乐器组合方式(我国民乐队在编制上一直有着较为固定的结合方式)。除此以外,在音乐风格上也有变化,如部分吸收了流行音乐的一些元素,如节奏、音色、和声等,并且部分采用了流行音乐的发展手段;另外一种形式是以民间音乐为素材,但是主要采用流行音乐的一些手法来进行创作,这类音乐在风格上往往具有更多的创新手法,它放弃了传统音乐一些特有的发展变化手法,还学习、吸收了西方一些流行的音乐表现形式,从而在市场上有着相当的魅力,特别受到青年人的欢迎。如果说第一种形式还主要是以传统音乐为骨架进行变化的话,那第二种形式则更多地具有流行音乐的表现特征,而且人们平时所说的“新民乐”似乎也更多指向它们。之所以强调是受外国流行音乐的影响,是因为同样在80年代以后有另一种创作风格,它吸收了20世纪西方作曲技术,以及运用西方新民族乐派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挖掘手法进行创作的一种流派,主要以民族乐队的形式去表现,有媒体也曾经称它为“新民乐”,但它们属于严肃音乐的范畴,这种风格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之内,本文将重点讨论流行音乐风格的“新民乐”。二、“新民乐”风格的形成中国民族器乐在历史上有着十分漫长和曲折的发展过程,并且由于中国历史的悠久、地域的辽阔、民族的众多、音乐风格的丰富及音乐类型的多样等原因,使中国民族器乐存在着许多形式和乐种形态。如: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宗教音乐、祭祀音乐等,并且其中任何一类由于地区等因素的不同又有着众多分类,每一类型的音乐风格、演奏风格及乐器组合也大相径庭。中国民族音乐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既有唐代宫廷的辉煌,也有民间乞讨的悲哀;既有文人的雅趣,也有劳动者朴素的粗犷。随着宋代城市文化的逐渐发展,说唱和戏曲音乐的出现及其成熟,艺人身份已基本民间化。除了大量的商业性质的演出,民间艺人还充当着民间礼仪、祭祀等活动的操作者。无从考证,民族器乐的地位是从何时开始变得低下,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西方管弦乐队音乐逐渐进入我国,大批留学的知识分子在获知西方、日本的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音乐的情况下,非常自然地联想到我们民乐的相对落后,对民族器乐本身的态度也越加责难和轻视。20世纪30年代,深受“五四”新文化熏陶的刘天华开始对民族器乐进行改革,他利用了西方音乐的一些手法,对民族音乐自身进行了相当程度的变革,应该说他的改革是革命性的,他不仅自己创作了一些十分优秀的作品,并且影响到多年后的中国民族音乐创作。解放后广大文艺工作者继续对此进行改革,但是由于多种原因,我们的民乐创作在很多方面深受西方音乐创作的影响,大多都是机械地模仿它们的形式。比如民乐队的建设规模就基本上以西方乐队为榜样,但在乐器编排等方面,有些并不符合中国民族器乐的规律,大批作曲家也按照这种形式进行创作,从而使这样的模式逐渐确立下来,以致我们现在都认为这就是中国民族音乐乐队的基本形式。三、“新民乐”流行风格的思考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一些流行音乐不断涌入中国,特别是90年代后,西方一些流行音乐家运用某些被人们忽视的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民族音乐作为素材,并将它们与流行音乐元素相结合,获得了巨大的演出市场和商业价值。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一些流行音乐家也开始了有关的尝试,但更为有影响的则是“新民乐”的出现。目前的“新民乐”大致有两个种类:第一类从内容上看,既有改编的旧作品,也有新创作的,即采用一些比较新颖的配器与发展手法重新包装,在表现形式上常常以女子小乐队的形式,并且经常用重奏的方式表现,具有室内乐的特征。其实这也不能说是模仿西方,因为中国在汉代就已经出现房中乐了。在这种表演方式中,音乐的本质并没有改变,与过去的老作品相比有了一些时代感和新意,使作品也更具艺术性。第二类在曲目上既有传统的,也有新创作的乐曲,但民族音乐本来的内容已经改变得较多,流行音乐的因素要更多一点,特别是打击乐和电声乐器的加入,使音乐整体音响显得丰满谐和并闪耀着多变的色彩;在形式上则更加新颖,演奏形式具有极强的表演性,几乎全部用女子乐手,具有鲜艳的视觉效果,在演奏时带有相当夸张的表演成分,并且常常以站立的方式背谱演奏,这是在以前的舞台上几乎没有过的演奏形式,使音乐无形中具有了相当程度的观赏性,在一定程度上听觉艺术已转变为视觉艺术。但笔者认为音乐成分的减少会使这种音乐之“新”显得苍白。中国的流行音乐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并覆盖到全国各地,但我国的流行音乐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之一便是假唱以及假奏现象。现代工业文明给世界带来无穷美妙的变化,但高度发展的录音技术为人们欣赏音乐提供了便利的同时,也为假的表演制造了机会,使音乐成为一种在录音室里制作完成的产品,失去了表演过程以及由此所带来的自然、真实的现场美感,失去了音乐二度创作这一过程。目前“新民乐”在音像制品方面主要是来源于录音,这也是很正常的,因为现在有许多音乐形式其本身就是建立在录音室中,并在音像成品发行前进行了后期的制作加工,使声音效果美化,而且其中许多部分是合成的结果。中国民族器乐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曾经有过辉煌的时期,但是随着唐代以后宫廷音乐的衰败,城市市民音乐的逐步兴起与发展,民族器乐则更多以民间的形式存在、发展。既然在民间,那必然与民间其他的文化形式以及各种风俗相融合,成为民间文化的一部分。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关于音乐本质与功能的讨论中就有过对“郑卫之音”及“靡靡之音”的反对,而所谓的“郑卫之音”和“靡靡之音”主要是指民歌,泛指一切令人“伤志毁心”的民间音乐。自古以来,民间音乐,甚至民间文化总是以低微的形式存在,并被上层阶级、文人阶层包括民间自身所轻视。民间器乐,特别是合奏,在自娱自乐的同时常常也为一些礼仪服务,这样就会产生一定的经济行为,在它成为一种礼仪职业后,它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常常十分低下,因此包括民间艺人在内的民间音乐在很长时期,包括在近现代都遭到很大程度的轻视,甚至是鄙视。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倍感刘天华的伟大,他能在那样的一种社会背景下,为中国的大学引入二胡的教育,完全可以想象他所面临的阻力与压力。目前有一种言论批评,认为刘天华也只是改良主义,是用西方的一些观念和手法来改造中国民族音乐,使中国音乐从此失去了自身本质的精神与内涵,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笔者认为,这样的说法是不负责任的,首先在那样的特殊历史状态下,民族音乐的生存已经面临很大的问题,客观地说,当时的民族音乐在许多方面的确存在弊病,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了。另外中国民族音乐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也常常是以一种开放式的形式存在,它从来都是广泛吸收、融合外来文化,使自身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如唐代音乐中对中国少数民族包括周围许多国家音乐的采用,而且这些音乐中的许多成分都和中国原生的音乐融合到一起。可以想象,我们今天听到的民族音乐其实有许多并不是真正的产生于古代中国的音乐,有大量的外来品。就像二胡也并不是中国本土乐器一样,但今天已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乐器。所以刘天华时代的二胡音乐包括整个民族音乐也不可能就是千百年以前的形式。刘天华的民族音乐改革是从内容到形式的创新,他在使民族音乐获得新的美学意义的同时,更使全社会重新去认识并尊重民族音乐。同样在今天这样一个包括“新民乐”在内的大量流行音乐盛行的时代,民间器乐特别是合奏曲由于生存的背景和状况,使它在传播与表演时常常带有一些哗众取宠,甚至媚俗的成分,但是客观地说,这在中国民间的文化形式中十分普遍,一般应按照某种民风来理解,听者也应以一种健康的心态来接受,它是特殊文化和生活环境下的产物。四、对“新民乐”的展望对于今天“新民乐”在现代媒体中的流行,涉及到许多问题:音乐的功能、音乐的审美价值、音乐存在的意义、音乐的发展手段与方向、作为信息社会时代的音乐形式等等。综观整个世界范围内的艺术,包括音乐的发展,尽管在近现代是呈多元化的趋势,但基本是按良性的形式在循环,即使是生命力并不长久的流行音乐。我们如何看待“新民乐”的发展命运呢?首先对“新民乐”这种现象的认识必须将其放置到中国流行音乐这个特殊背景下去看待,因为中国的流行音乐发展与西方流行音乐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区别,这包括社会背景、经济状况、流行音乐的发展历史、音乐在生活中的地位、音乐形态、创作能力、音乐表演、接受群体素质与接受心理、媒体(主要是音乐批评)的功能、中国社会中艺术欣赏的传统习惯等区别。客观地说,中国在这近30年里流行音乐的发展并不能说是成功的,因为真正能具有持久价值以及世界影响力的作品还屈指可数。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完全以流行音乐的方式去发展“新民乐”肯定会带来相应的问题。那么,如何利用流行音乐的优势和长处来发展“新民乐”呢?国外的很多流行音乐十分重视民族特点,这里的民族特点并不仅仅是音乐方面的,还包括音乐在内的所有的文化。应该看到,当今世界在形成全球一体化的同时,也更加追求多元文化的展示,特别是民族文化,这中间的一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从另一方面讲,“新民乐”归根结底还是民乐,所以不应该放弃中国民间音乐特别是民族器乐的精华。首先在曲目上就有极大的选择性,其中包括传统的、创作的,汉族和少数民族的,都可供我们选择;在表现形式方面也可吸收民间的方式,中国民间器乐的合奏形式有丝竹乐、笙管乐、弦索乐、吹打乐、锣鼓乐等,当然并非要求采用其中的某种模式,但至少可以利用它们中间的很多元素加以变革(中国民间打击乐的素材就值得流行音乐学习)。从严格意义上说,“新民乐”的发展也许应该更多的从民乐的角度,同时部分吸取流行音乐的风格元素,来加以完成。如果一味地考虑流行音乐元素的采用,那最终形成便会丧失民乐性,也就不应该称之为“新民乐”,而是“新流行音乐”了。除了传统的民族器乐形式,客观地说,20世纪中对民乐合奏的改革是不成功的,单纯地求大、求洋,在许多地方违背了民乐合奏的规律,所以并没有取得理想的艺术效果,甚至造成了相反的印象,应该吸取教训;对于当今更多元素可供选择的条件下则更应理性地把握,而不能完全从商业利益来考虑。责任编辑:郭爽?げ慰嘉南祝?[1]王耀华,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厦门: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2]梁茂春.中国当代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3]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ThinkingandForecastingofthe“NewFolkMusic”??YangGuxia??Abstract:?ぁ?Newfolkmusic”,asburgeoningartstyleandrepresentativeform,hasalwaysbeenaheatedtopicforyears.Byintroducingthespecia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