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问过春风和秋雨不行春风难得秋雨意思_第1页
谁问过春风和秋雨不行春风难得秋雨意思_第2页
谁问过春风和秋雨不行春风难得秋雨意思_第3页
谁问过春风和秋雨不行春风难得秋雨意思_第4页
谁问过春风和秋雨不行春风难得秋雨意思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谁问过春风和秋雨不行春风难得秋雨意思1985年,山西晋城王台铺煤矿,两个衣着斯文的人走进一个建筑工地,机声隆隆,水泥灰乱迸,这里正在打混凝土,遍地砂浆石子。这两个人沿路打听,有没有一个叫胡大平的人。工友们把我指给来人,“喏,就这货色!”满头大汗的我正推着二轮推车,高卷裤管,打着赤膊,裤子犹如撕破了,半开着门。

你是不是叫胡大平?《王台之夜》是你投的稿吗?那个脸儿瘦白的人走到我面前,作出要握手的样子。他是矿文化站的刘海喜。我羞怯地点点头。一双手却失礼地紧抓车把,生怕满载的水泥浆翻了。

《王台之夜》写得分外好,已经上了矿播送了。刘海喜报告我,“将推举拿出去发表。”工友们围了过来,眼馋中带着讥笑,仿佛一下子不熟悉我了。我冲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脸像贴了红纸,最想找件褂子遮羞。

低矮的小工棚门口,坐又没坐处,连个明净的站的地儿都没有。他们送给我一摞绿格稿纸,说了些激励的话:“有困难找我们。别放弃,好好地写。”至今还恍惚地记得,他们间脚择步走在泛滥的水泥浆里,背我而去的是消沉的背影。

“嘻嘻,你还做作家大梦哇!”工头用冷笑将我视为了另类。那一年我20岁。在咸菜辣椒般的目光里,在五行山般的生活里,我远离文学近20年。

时光翻过十八座山岭,2022年中国正遇到一场非典。从门户广州到首都北京,疾病与死亡张牙舞爪,电视上每天报告新增病例,本省晚报用“国难当头”作标题。那时的我,拖家带口漂在淮安做小买卖,客货不通生计如一潭死水。那天上午翻开新到的电视报,我的名字“大平”两个字跳入眼帘,短诗《风雨之后是阳光》赫然登报,不敢相信是真的,眨巴眼皮瞅了几遍我才敢叫出声:“啊,我的诗发表啦!”妻子夺过瞧了,和我一起欢呼,左右邻居跑过来,翻翻瞅瞅,略带不屑地庆祝:“请客,请客呀。”

我记得我抓起电话打到报社,口气变形得像是质问。

“我是朱锋,是我编发的,怎么了?”编辑老师回复说。

“感谢!太感谢!感谢你!”我的冲动语无伦次。

“处女作……感谢!太感谢!”我的兴奋无以复加。

人间最圣洁的安琪儿——处女与作品相恋,结晶出一个婴儿叫“处女作”。冰清玉洁,至纯至珍,她是第一缕春风,第一朵雪花。喧嚣的红尘中,飞奔的“钱”途上,爱戴的同道——我们往往会花一秒钟时间,回味一下独属于文学的,每一个码字人特有的,最美好的“处女作”时光么?

短暂的欢欣,掩埋了纯真。丝丝带血的阵痛,我就成了过来人。此过来人迷上了写作,便放下小买卖,他就像按下了葫芦浮起了瓢——生意此后一落千丈,淮安呆不下去了,便漂至江南,小城常熟稻熟鱼肥,却米贵蟹贵居大不易呀。小商人中的落伍者,这些年我发表了一些小说,报纸上、刊物上——获了一些小赏赐,也惹了一堆大麻烦。2022年,因写作《驻乡笔记》惹来家乡官方扬言“跨省”。《驻》文为笔记体,她鸡毛蒜皮地记录,点点滴滴地倾诉,“裸身”呈现最基层的官民博弈,有人说不亚于《中国农人调查》。“天边杂谈”置顶连载后,引来一场风暴般的跟帖、转载、评论,却也给我的家庭带来一场惧怕风暴。春天的那个黄昏,妻子吓得哭哭啼啼,一边怨恨,一边为我打点行装干粮出门避祸。“别人一门心思做生意搞钱,你不搞钱也罢了,却搞来了一场祸事……”

《驻乡笔记》余波未了,直到今天,这个“敢为老百姓说话”的家伙——仍是有家难回。

“大文子,你赔了这么多工夫,还搭上烟卷,是要干啥呢?”

“我要写小说。”鲍仁文回复说,“就是写书。”

“是民政局要你写的?”

“不是。”

“是公社要你写的?”

“不是。”

“那是给谁写的呢?”

王安忆《小鲍庄》写了一个叫鲍仁文的人,当被问到文学的目的时,这个文学的痴儿无言以答,只好说:“我自己想写呢!”

我在灼热的六月天回到家乡,背着包拿着相机在抛荒的田畈里疯走,到快要倒坍的农户屋中小坐,与乡亲们乱聊一气。“大平,你家来有事的吧?”人们总是问。“断定是有事?”人们总是问。我说我只是耍耍,他们笑着表示不信。“你写文章干么事呢?”“能搞好多钱吧?”“不搞钱你写它做么事?”像鲍仁文一样,茫然的我无言以对。我写过多篇老家义津街的文字,然而,现在窜回老街我最想扣顶草帽,以躲避那些我采访过的人们,怕他们见了我穷追:“文章登了电视报纸了吗?”“我们为么到今天都不能发财?”“老街还是破烂样子,你写来写去,我看屁用都没有!”乡亲们梦想上面立刻拨款下来,最好连忙给修路盖房。

面对这些,我能说什么呢?我想起一位河南作家感慨,他刚刚发表了一部长篇小说,街上的小白菜该卖四毛五还卖四毛五,连五分钱的变更都不会发生。

文学有用吗?

还要不要写?

人都会死的。当我们的肉体死去了以后,让精神还活在世界上。就像今天我们翻开前人的书页,还能感受到方苞姚鼐的鲜活气息那样。当然,由于各种理由,我,我们,“就这货色”很难成为莫言王安忆,他们的文字可以被家乡之外乃至全中国全世界阅读。而我们呢,子孙这个可以有么?“愚公”之书就算今天不被一人捧阅,说不定有一天挖山累了的绵绵子孙肯信手翻翻,使彼们略知祖上曾那样地耕过田,曾像耕田一样侍弄过文字。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低俗的文字与书页一起泛黄,愿后来者窥斑而略见前人豹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