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世界遗产与民俗)_第1页
第一章(世界遗产与民俗)_第2页
第一章(世界遗产与民俗)_第3页
第一章(世界遗产与民俗)_第4页
第一章(世界遗产与民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世界遗产

民俗当前1页,总共38页。世界遗产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狭义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和“文化景观”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前2页,总共38页。世界遗产的标志

世界遗产公约的标志,它象征着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央的正方形是人类创造的形状,圆圈代表大自然,两者密切相连。这个标志呈圆形,既象征全世界,也象征着要进行保护。1998年起“世界遗产”标志开始在中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地方永久悬挂。当前3页,总共38页。世界遗产在中国当前4页,总共38页。当前5页,总共38页。▓土楼的建筑特色:材质——以当地粘质红土为主,掺入适量的小石子和石灰,经反复捣碎,拌匀,做成俗称的“熟土”。一些关键部位还要掺入适量糯米饭,红糖,以增加其粘性。朝向——土楼朝向大都是坐北朝南,首先有利于通风,其次便于午间光照充足,再次能产生冬暖夏凉等保温防潮的效果。防水——土楼是土做的,最怕的就是水。双坡屋顶,外坡比内坡长,这有利于防止雨水下渗到土墙而引起的坍塌。加之其墙角用石料砌成,往往也比较高,这就可以防止发大水时墙角被冲垮的隐患。抗震——把竹条当作如今的钢筋放到墙内,由于竹条坚硬且富有弹性,整体性能良好,所以地震发生时,墙内的竹条会被拉直,使得墙体不易倒塌,过后,竹条会受到圆楼回心力的作用,自然合回去,从而取得抗震的良好效果。福建土楼当前6页,总共38页。▓土楼的建筑缘起:出于抵御山林野兽、强盗的需要,并体现儒家思想下大家族共同生活的理想,乃建造此种形式特殊的建筑。▓土楼的外形:分方楼圆楼两大体系,其中有殿堂式楼、五凤楼、长方形楼、正方形楼、三合式楼、五角楼、六角楼、八角楼、纱帽楼、走马楼、日字形楼、曲尺形楼、吊脚楼、半月形楼、圆形楼、前圆后方楼、前方后圆楼、椭圆形楼等20多种建筑形式。在众多的土楼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五凤楼、大的方楼和圆楼。当前7页,总共38页。永定承启楼:闽西永定有23000余座土楼,其中圆楼有3600座,尤以奇特的圆形土楼最富于客家传统色彩。“土楼之王”承启楼,四环圆楼,占地5376平方米,四百间房。外环高四层,直径62.6米,周长229米。每层72间房共288房,均匀分布四套上下楼梯。承启楼现住江姓57户三百余人。当前8页,总共38页。南靖和贵楼:建于清代雍正十年,是座占地1547平方米,是南靖最高的土楼。这座土楼建在沼泽地上,用200多根松木打桩、铺垫,历经200多年仍坚固稳定,保存完好。推荐视频:请您欣赏—福建土楼当前9页,总共38页。中国南方喀斯特喀斯特:发育在以石灰岩和白云岩为主的碳酸盐岩上的地貌。“中国南方喀斯特”由云南石林的剑状、柱状和塔状喀斯特、贵州荔波的锥状喀斯特(峰林)、重庆武隆的以天生桥、地缝、天坑群等为代表的立体喀斯特共同组成,形成于距今50万年至3亿年间,总面积达1460平方公里。推荐视频:请您欣赏-云南石林当前10页,总共38页。路南石林石林形成于2.7亿年前,经漫长地质演化和复杂的古地理环境变迁,才形成了现今极为珍贵的地质遗迹;它涵盖了地球上众多的喀斯特地貌类型,分布世界各地的石林仿佛汇集于此,其石牙、峰丛、溶丘、溶洞、溶蚀湖、瀑布、地下河错落有致,是典型的高原喀斯特生态系统和最丰富的立体全景图。石林撒尼土著风情。最有影响的是“一诗”、“一影”、“一歌”、“一节”。彝文记录的古老的撒尼叙事长诗《阿诗玛》被译成20多种文字在国内外发行,改编成中国第一部彩色立体声电影《阿诗玛》,享誉海外;撒尼歌曲《远方的客人请您留下来》名扬天下;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的彝族火把节是撒尼人传统的节日,摔跤、斗牛、火把狂欢节蔚为壮观,被誉为“东方狂欢节”。当前11页,总共38页。中国丹霞

2010年8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4届大会上,中国世界自然遗产提名项目“中国丹霞”通过审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福建泰宁、贵州赤水、湖南崀山、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广东丹霞山六处“捆绑”成为我国第40项世界遗产,这也是我国世界遗产项目中跨省最多的项目。中国丹霞是一个由陡峭的悬崖、红色的山块、密集深切的峡谷、壮观的瀑布及碧绿的河溪构成的景观系统,整体为临水型峰丛-峰林景观,被天然森林广泛覆盖。构成丹山-碧水-绿树-白云的最佳景观组合。申遗成功后,为保护丹霞地貌的自然性和原生性,严格控制景区人数,让旅游业发展与世界遗产原生性、自然性相适应。当前12页,总共38页。200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中国的昆曲艺术入选,中国成为首次获此殊荣的19个国家之一。发源于江苏昆山,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许多地方剧种,像晋剧、蒲剧、上党戏、湘剧、川剧、赣剧、桂剧、邕剧、越剧和广东粤剧、闽剧、婺剧、滇剧等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这是中国昆曲当选的重要原因。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昆山腔早在元末明初之际(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万历未年还流入北京。昆曲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上演剧目。其中有影响而又经常演出的剧目如:王世贞的《鸣凤记》,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鄣记》、《南柯记》,沈璟的《义侠记》等。高濂的《玉簪记》,李渔的《风筝误》,朱素臣的《十五贯》,孔尚任的《桃花扇》,洪昇的《长生殿》,另外还有一些著名的折子戏,如《游园惊梦》、《阳关》、《三醉》、《秋江》、《思凡》、《断桥》等。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昆曲的辉煌与落败都与其特性有关。昆曲的兴盛与当时士大夫的生活情趣、艺术趣味是一脉相承的。昆曲在不受市民青睐的同时,也失去了士大夫阶层这一阵地。于是,昆曲便逐渐走向衰落。20世纪50年代,一出《十五贯》救活一个剧种。但在今天,昆曲严格的程式化表演、缓慢的板腔体节奏、过于文雅的唱词、陈旧的故事情节,丧失了时尚性和大部分娱乐功能,离当代人的审美需求相距甚远,因而难以争得观众,演出越来越少,以至在演出市场上难觅其踪,形成了恶性循环。昆曲当前13页,总共38页。古琴2003年11月,中国古琴艺术入选第二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古琴是世界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亦称瑶琴,玉琴。现代称为古琴、七弦琴。主要由弦与木质共鸣器发音,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古琴艺术在中国音乐史、美学史、社会文化史、思想史等方面具有广泛影响,是中国古代精神文化在音乐方面的主要代表之一。我国古代许多思想家、文人,如孔子、司马相如、蔡邕、嵇康等都以弹古琴著称。传闻诸葛亮巧施空城计,悠然操琴智退司马懿十万大军的故事。琴身宽的一端为头,窄的一端为尾。琴面多用桐木也可用松木、杉木,背板用梓木。周身刷漆,以黑色为主,也有红色和棕色者。琴身的漆经过百年左右,开始产生断纹。有了断纹的琴音质会更美。凡传世古琴无不经过生漆的修补。古琴的音色古朴典雅,富有韵味。低音区音色深沉,苍劲,中音区音色淳厚、纯净、高音区则清细、明朗,丰富的泛音则特具透明、晶莹之感。现存较为常见的的琴谱有:《流水》、《潇湘水云》、《梅花三弄》、《胡笳十八拍》、《凤求凰》等。当前14页,总共38页。新疆维吾尔木卡姆2005年11月,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入选第三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流传于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各种木卡姆的总称,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木卡姆音乐现象分布在中亚、南亚、西亚、北非19个国家和地区,新疆处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最东端,得益于横贯欧亚的古代陆上交通大动脉——“丝绸之路”,维吾尔木卡姆作为东、西方乐舞文化交流的结晶,记录和印证了不同人群乐舞文化之间相互传播、交融的历史。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在其文化空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最具代表性的十二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流派。当前15页,总共38页。从端午节到“中韩文化之争”当前16页,总共38页。韩国江陵端午祭

▓江陵端午祭以大关岭祭神为始拉开帷幕,活动期间将会举行各种巫法和祭祀典礼,并会举行跳绳、假面制作等传统游戏和体验活动以及精彩的巫俗表演、假面舞、农乐表演等。▓追述韩国江陵端午祭的原型,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在韩国的许多典籍中都记载了对“端午”的解释,这种解释和中国人的观念是一样的。如韩国也称五月初五日为“重午”、“重五”、“端阳”、“五月节”,韩国特有的词是称“端午”为“上日”,意为神的日子。按照传统风俗,在端午这一天要吃“艾子糕”,喝益仁汁,妇女们用菖蒲汤洗头发或饮用菖蒲水,或用菖蒲露化妆,称为“菖蒲妆”。▓中国端午节的许多习俗如插艾蒿、菖蒲、吃粽子、饮雄黄酒、戴荷包、五毒兜兜,拴五彩缕,划龙舟、纪念屈原等习俗,在韩国的端午习俗中并不存在。当前17页,总共38页。▓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江陵端午祭1967年被指定为韩国第13号重要无形文化遗产和重要无形文物后,2005年11月25日被世界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人类口头和无形遗产。▓大约韩国的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伤了我们的自尊心,可是,既然是遗产,终归是历史形成的,历史上属于谁,应该是很清楚和明确的;至于现在谁传承得好,以及保存和保护得如何,恐怕是更为重要的,因此,对于像端午、中秋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我们现在首先要争取的,恐怕不是“申遗”,而是真正的传承传统,做到“薪火相传”,把节日实实在在地过起来。对于自己的节日,只有自己先重视并享受了,才有可能让别人来重视和分享;寄希望于别人的“钦定”和认可,然后自己再来重拾和重视,未免太没自信,也难得别人的认可。▓

中韩文化的分与合:在韩国成功申报的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宫廷宗庙祭礼乐(RoyalAncestralRiteandRitualMusicinJongmyo)”中,较完整地保留了来自儒家的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精神和风范,不但是儒家慎终追远、敬祖孝宗思想的体现,更是“八佾舞于庭”礼乐形式的延续和传承。而在中国,这样的皇家祭祖仪典却已中断。就像李奎报对以李白为代表的中国诗人心存感激一样,中国的文化人对此亦心存感激。

当前18页,总共38页。世界遗产的延伸世界遗产,广义上还包括记忆遗产和农业遗产等。世界记忆遗产(MemoryoftheWorld)又称世界记忆工程或世界档案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2年启动的一个文献保护项目,其目的是对世界范围内正在逐渐老化、损毁、消失的文献记录,通过国际合作与使用最佳技术手段进行抢救,从而使人类的记忆更加完整。世界记忆遗产是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延伸,关注的则是文献遗产。目前,我国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的有:传统音乐录音档案(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清朝内阁秘本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有关17世纪在华西洋传教士活动的档案清代大金榜(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纳西东巴古籍文献(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东巴文化研究所)当前19页,总共38页。清代大金榜▓作为清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殿试的成绩榜,金榜有大、小金榜之分,大金榜用于张挂以告示天下;小金榜则为大金榜的副本,供皇帝御览。▓“科举取士”是清代选拔和储备官员的主要途径:科举经“童试”、“乡试”、“会试”后,由皇帝在皇宫内太和殿对会试取中的贡士御题策试,称“殿试”。取中为进士,分“三甲”列名榜示天下,由于该榜为黄纸质地,故称“金榜”或“黄榜”。同时由于该榜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又称“皇榜”。▓依照清朝制度,每次文、武科的大金榜分别于揭晓日张挂于东、西长安门外榜示天下,三日后收贮于内阁。当前20页,总共38页。民俗民俗学(folklore)是一门针对信仰、风俗、口传文学、传统文化及思考模式进行研究,来阐明这些民俗现象在时空中流变意义的学科。民俗学与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各种生活现象息息相关。尽管人们不一定能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对整个社会具有多大的意义,他们在日常交流中所展现的一切,对文化的传播和保存起了什么样的意义和作用。但是,有关人类活动的一切细节,都可以作为民俗学者的研究对象。而且其中还包含和传达着重要的文化信息。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当前21页,总共38页。民俗学研究对象

口头民俗学(口传文学/民间文学)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史诗、叙事诗、笑话、方言、符咒、祝词、誓言、辱骂、逗弄、祝酒、绕口令、俗语、谚语、谜语、歇后语、黑话

风俗民俗学(仪式庆典)人生仪礼、岁时节日、民间表演艺术(含音乐、舞蹈、游戏、竞技、杂艺等)

宗教民俗学(信仰寄托)民间信仰、民间伦理、民间哲学、习惯法物质民俗学(常民生活)民间造型艺术、农林牧渔商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民间医学当前22页,总共38页。【民间文学1:民间传说】

(1)神话/传说/故事(核心人物、故事情节、与现实的联系)(2)民间传说是围绕客观实在物,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建出来的,具有审美意味的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由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地方风物有关的故事组成。(3)中国民间传说中,故事的主人公一般有名有姓,其中有的是历史上知名的人物,事件发生有具体的时间和地点,有的还涉及国家民族的重大事件;而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的结果也常与某些历史、地理现象及社会风习相附会,因而往往给人以它是真实历史的错觉。(4)传说的文学特征变异性、母题性、大团圆结局、与其他民俗的融合当前23页,总共38页。中国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当前24页,总共38页。【民俗示例2:称谓语与忌讳语】

(1)

小名、乳名、奶名:成年以前使用的非正式名称,成年以后一般不再使用,但是在家中长辈口语中还是沿用的。一般以贱、丑为原则,比如动物名、无生物名、女性名等,民间认为这样的名字好养活,阎王爷不会注意。(2)

由于风俗习惯,某些话被认为不吉利或不体面,而代之以别的话语。对畏惧事物的忌讳。比如“死”,老了,不在了,过去了,走了,升天了,进土了,没了。比如商家把猪舌、牛舌叫做猪招财(赚头)、牛招财(赚头)。对敬重事物的忌讳。早期的人类和现在的某些民族认为名字是人本身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与肉体、灵魂三位一体的,叫名字就等于叫灵魂,有灵魂出窍的危险。所以有的人认为名字特别重要,不能让别人知道。《西游记》里孙悟空在被叫到“者行孙”的时候,贸然答应,被吸进了宝葫芦。动物崇拜。称狐狸为狐仙、大仙、仙姑、花老太。

当前25页,总共38页。【民俗示例3:人生仪礼】

(1)

诞生仪礼:求子仪式、孕期习俗、庆贺生子(2)

成年仪礼:(3)

婚姻仪礼:特殊的婚姻形态(抢婚、指腹婚、冥婚、入赘婚、转房婚、不落夫家等)(4)

丧葬仪礼:回归自然:土葬、水葬、天葬、树葬保存尸体,以求灵魂不死:墓葬、塔葬、悬棺葬抛弃朽肉,让灵魂再生:火葬、瓮葬

当前26页,总共38页。转房婚:兄死,嫂不能外嫁,弟可娶其嫂为妻;弟死,兄也可纳弟媳为妻,以及不同辈分间的转嫁方式。又称“收继婚”、“续婚”、“换亲”等。也可叫“寡妇内嫁制”。转房婚产生于对偶婚过渡到一夫一妻之后。它的形成有两个根源:其一,它是“夫兄弟婚”、“妻姊妹婚”这种族内群婚、共夫共妻群婚的历史残存形式;其二,它是财产继承人转移的变异形式。买卖婚姻的出现,使女人成了丈夫财产的一部分,因而丈夫死后,丈夫的亲属有权转移她的婚姻关系。转房,即继承和维护了原有的亲族系统,使死者子女不致外流,又维持了原有两个家族间的和睦关系。转房婚曾普遍流传于世界各地。在中国,不但古代有,近代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也还有存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婚俗也在不断地受到限制和禁止。入赘婚:男子就婚于女家并成为女方家庭成员的婚姻形式。俗称招婿。原为母系家族婚制,是从妻居、服役婚等古婚遗俗的发展。入赘得以延续的原因,或是女方需要劳动力,需要养老接代;或是男子家贫而无力娶妻,只能以身为质到女家完婚。秦汉时,入赘形式具有“赘婿服役”的性质。宋代以后,入赘变为“赘婿补代”、“赘婿养老”性质,女家没有男性子嗣,招婿上门接续宗祧,补充劳力,并赡养女家老人。赘婚有改为妻姓与不改姓两种形式。现代社会男女平等,男到女家落户者,大多出于日常生活、住房、养老等需要。不落夫家:“不落夫家”:已出嫁的女子,除节日喜庆丈夫专程接以外,婚后生育以前不能在夫家住。女子要在娘家直至有了身孕才去夫家。在娘家的时间,多是写、唱“女书”和做“女红”。当前27页,总共38页。【民俗示例4:民间信仰之巫术和民间神祗】

民间信仰是一种普遍的民间文化现象,是在任何民族中、任何社会阶段上、任何国家中都存在的。民间信仰是一种伴随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文化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会有民间信仰的存在。民间信仰的社会和思想根源是原始先民的万物有灵观,如恩格斯所说:灵魂不死观念“在那个发展阶段上决不是一种安慰,而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命运”。民间信仰中既包含着理性,也夹杂着迷信。从巫术的性质角度,可以把巫术分为黑巫术和白巫术。黑巫术是指嫁祸于别人时施用的巫术;白巫术则是祝吉祈福时施用的巫术,故又叫吉巫术。当前28页,总共38页。从施行巫术的手段角度,巫术又可分为两类,一为摹仿巫术,另一种叫接触巫术。摹仿巫术:一种以相似事物为代用品求吉或致灾的巫术手段。如恨某人,便做人形,写上该人的生辰八字,或火烧或投水,或针刺刀砍,以致那人于死地。从性质上讲,这属于黑巫术。再如小儿常常落井,为避灾,常做一偶人代替小儿投入井中,这种行为称作破灾破煞。在上古生产习俗中,稻花开始,男女相会于田,以促进稻谷结穗。人若生疮,画在植物叶或黄纸上,便可移走病患,也叫摹仿巫术。白云观里拴娃娃、民间的“偷瓜”等祈子习俗。接触巫术:是一种利用事物的一部分或时事物相关联的物品求吉嫁祸的巫术手段。这种巫术只要是接触到某人的人体一部分或人的用具,都可以达到目的。如某人患病,在病人病痛处放一枚钱币或较贵重的东西,然后丢在路上任人拾去,于是任为病患便转移到了拾者身上。放碗、姜原履大人迹生周始祖弃都是接触巫术。过去害人的黑巫术常常搜集不和睦人的头发、胡须、指甲以及心爱之物,以备加害对方。小孩子的名字也不能随便告诉别人,否则便要受制于人。当前29页,总共38页。有一句俗话:“举头三尺有神明。”来自不同宗教系统的各方神灵,无论是儒家、道教、佛教,或本地的神祇都可在庙里供奉。如天神有玉皇大帝、王公王母、太白星君、七仙女、观音娘娘等;土地神有地藏王菩萨、阎王爷、城隍、公王、土地伯公等;住宅里有龙神、灶神、门神、财神、井神等;在山口、田头地边有坳上伯公、山神伯公、河唇伯公、塘头伯公、田头伯公等;所用家具器物也被认为有神,如桌神、菜篮姐、秆扫神、拜箕神等;各行各业也各有崇拜,耕田者崇奉五谷,木匠崇奉鲁班,商人崇奉陶朱,理发匠崇奉吕祖等等。当前30页,总共38页。紫姑神,唐武则天垂拱元年时人,姓何名媚,字丽卿,寿阳刺史李景害死何媚的丈夫并把何媚纳为侍妾,引起李景的大老婆的妒恨。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夜里,大老婆将何媚“阴杀于厕中”。何媚冤魂不散,李景上厕所时,常听到啼哭声。后来,此事被武则天听到了,“敕为厕神”。也有的说被天廷知道了,“天帝悯之”,命为厕所之神。故民间每于正月十五夜用畚箕为架,以扶乩形式迎接她降临,请她保佑蚕桑丰收,人畜平安。陆游曾有诗讥之:『孟春百草灵,古俗迎紫姑。厨中取竹箕,冒以妇裙襦。竖子夹扶持,插笔祝其书。俄若有物凭,对答不须臾。岂必考中否?一笑聊相娱。诗章亦间作,酒食随所须。兴阑忽辞去,谁能执其祛。持箕畀灶婢,弃笔卧墙隅。几席亦已彻,狼藉果与蔬。纷纷竟何益,人鬼均一愚。』虽为一种迷信活动,实则含有对旧社会不幸妇女的深刻同情,并希望她有保护善良人们的神力。

当前31页,总共38页。【民俗示例5:饮食民俗之回族食俗】

古语说,“民以食为天”,可见饮食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经济生活的不断改善,饮食风俗也不断变化和丰富。

饮食民俗大致表现在日常生活饮食和礼仪饮食两个方面。前者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生活需求,主要包括饮食结构和一天的餐饮次数、时间;后者则是从礼仪等社会需要出发,包括节令食品、礼仪往来食品和信仰上的供品等。饮食民俗有很大的稳定性,有些食俗传承下来后很难改变,如生活食制中的一日三餐,礼仪食俗中的正月十五吃元宵、五月端午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到,相沿至今仍继续流传着。少数民族特殊的饮食民俗。比如回族的饮食禁忌。

当前32页,总共38页。回族的饮食习惯,除了主食和汉族一样以面、米为主外,在肉食方面禁忌颇多。禁食猪肉,回族对这一条执行得极严格、认真而自觉。在穆斯林心目中,家畜中的猪,贪馋、懒惰、丑陋、愚蠢,在污泥中打滚,令人生厌。因此,迄今为止,一切禁忌中,首推禁猪这一条,执行得最坚决,也最普遍。同时由禁食猪肉又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发展到禁用猪皮制的皮鞋、皮衣、皮带,禁用猪鬃制的毛刷、牙刷,不用含有猪油成份的肥皂、香脂等生活用品。不仅如此,穆斯林甚至避讳谈“猪”字,把它称为“黑牲口”,或者用阿拉伯语译音为“狠基勒”。更有甚者,连“猪”的同音字也忌讳,如姓“朱”的穆斯林改为姓“黑”。出生于猪年,改称为属“黑”或属“亥”。

当前33页,总共38页。回族禁食的食物,在兽类方面还有狗、狼、虎、驴、猫等;在禽类方面有鹰、鹞等凶禽。穆斯林为什么禁食上述动物呢?伊斯兰教学者刘智在其所著《天方典礼》一书的“饮食篇”中是这样解释的:“性善之物,食之能助人志奋,以勇于行道;不善之物食之,则耗蚀性良,以致事理乖张。”回族禁食自死之动物、动物血。这些禁忌均源于伊斯兰教的经典规定。《古兰经》明确规定:“准许他们(指穆斯林——引者)吃佳美的食物,禁戒他们吃污秽的食物”。禁止他们吃自死的动物、血液以及确非真主之名而宰杀的、勒死的、捶死的、跌死的、触死的、野兽吃剩下的动物,但宰后才死的仍可以吃。以现代人的眼光看,不食自死动物和血液,在卫生科学上是有道理的,因为自死的动物和血液,有可能含有诸多病菌,吃了自然对身体有害而无益。饮酒也为伊斯兰教所严格禁止。《古兰经》规定:饮酒、赌博、拜像、求签,只是一种秽行,只是恶魔的行为,故当远离,以便你们成功。”

当前34页,总共38页。【民俗示例6:饮食民俗之筷子文化】

《红楼梦》第四十回里写道:在大观园里摆下宴席,“凤姐手里拿着西洋布手巾,裹着一把乌木三镶银箸,按席摆下”;在《三国演义》中的“曹操煮酒论英雄”一回中,席中听见曹操说了几句关于天下英雄的话,使刘备在吃惊中不觉筷子掉于地上。小小的两根筷子,国人运用自如,从孩童开始就遵父母的教导学用筷子,而外国人却只能“望筷兴叹”,极难掌握用筷的要领。许多落户于异域的老华侨,为了让子女留住中华民族的根,除了中秋吃月、端午包粽子、除夕吃团年饭外,要求合家都要懂得使用筷子。为此,唐人街内的筷子店货如轮转。中国历史上的筷子就有100多款,既有平民使用的木筷、竹筷,也有历代皇帝使用的金筷、银筷,还有在佛门胜地制出的佛筷、铁筷等。民间中有“用乌木筷没喉痛、用紫檀木筷治肠胃”的说法。有些农村的新婚之夜,一定要在洞房地上扔几双筷子,为“快生贵子”图个吉利之意。在宴会上,只有主人先动筷后,客人方可举筷。在古代祭祖时,不能把筷子头朝上,而要朝下。武林中人在练内功时,常常用一副几斤重的铁筷子,去夹一个个铁蛋子。

当前35页,总共38页。日常生活当中对筷子的运用是非常有讲究的.一般我们在使用筷子时,正确的使用方法讲究得是用右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个手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并且筷子的两端一定要对齐.在使用过程当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齐码放在饭碗的右侧,用餐后则一定要整齐的竖向码放在饭碗的正中。2-1筷子使用的十二大禁忌:1三长两短:这意思就是说在用餐前或用餐过程当中,将筷子长短不齐的放在桌子上.这种做法是大不吉利的,通常我们管它叫"三长两短".其意思是代表"死亡".因为中国人过去认为人死以后是要装进棺材的,在人装进去以后,还没有盖棺材盖的时候,棺材的组成部分是前后两块短木板,两旁加底部共三块长木板,五块木板合在一起做成的棺材正好是三长两短,所以说这是极为不吉利的事情.2仙人指路:这种做法也是极为不能被人接受的,这种拿筷子的方法是,用大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小指捏住筷子,而食指伸出.这在人们眼里叫"骂大街".因为在吃饭时食指伸出,总在不停的指别人,人们一般伸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