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②必修41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_第1页
历史②必修41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_第2页
历史②必修41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_第3页
历史②必修41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_第4页
历史②必修41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②必修41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第1页/共49页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第2页/共49页中国20世纪50~70年代末粮食产量变化1949年1952年1957年1958年1959年1960年1962年1970年1978年1980年单位:亿斤2200327839004000340028703400480060006411导入新课第3页/共49页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1、国民经济的恢复材料一:1949年国民经济基本情况:

1949年,我国有5亿多人口,人均收入才66元,人均有粮食209公斤,钢0.29公斤。建国初严峻的经济形势(1)背景:材料二:1949年,中、美、苏三国在钢、原煤、原油方面产量对比:中国钢产量占美国的0.2%,苏联的0.7%;原煤产量占美国的7.3%,苏联的13.6%;原油产量占美国的0.02%,苏联的0.36%。第4页/共49页材料二:可以打一百分(100分)政治上:

可以打八十分(80分)经济上:只能是零分(0分)不依靠资本家它无法管理复杂的社会经济。----上海的一个资本家说共产党军事上材料三:

我们不仅善于破坏一个旧的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的世界!

----毛泽东代表共产党人作出了回答材料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天下大乱。

----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第5页/共49页(4)意义: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3)结果:经过三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1949~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亿元)第6页/共49页工业化的起步——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57)1、背景:2、目的:4、成就:“一化三改”(1)(2)(3)3、基本任务:5、意义:第7页/共49页2、“一五计划”材料一:“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用外国人的话说,这是一个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

——毛泽东材料二:1949年,中、美、苏三国在钢、原煤、原油方面产量对比。中国钢产量占美国的0.2%,苏联的0.7%;原煤产量占美国的7.3%,苏联的13.6%;原油产量占美国的0.02%,苏联的0.36%.原因:中国工业水平落后,发展不平衡,重工业水平低于发达国家。第8页/共49页历史原因:重工业基础差现实原因:处于帝国主义军事包围之中,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国防实力的需要。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化速度都比较快。第9页/共49页“一五计划”内容: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一五计划特点:1、优先发展重工业。2、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进行。第10页/共49页思考:一五的重大企业分布有什么特点?目前我国正实行的什么战略与这地区有关?第11页/共49页材料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在5年内,全国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投入总额为766.4亿元,相当于7亿两黄金。其中基本建设总额为55.8%.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是重点,占58.2%这在中国历史是前所未有的壮举。材料二东北地区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到20世纪40年代,大约有人口3000余万,东、北、西三面与朝鲜、苏联、蒙古相邻,交通便利,重工业较为发达,钢铁产量占全国产量的90%以上。材料三一五计划中,苏联援建的156项大中型建设项目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例如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富拉尔基重型机械厂等根据材料和所学内容回答:(1)概括指出“一五”计划的侧重点。(2)根据材料二回答“一五”计划为什么把东北作为重点建设地区?一五计划(1)优先发展重工业。(2)地理位置优越,与苏联相邻,借助苏联帮助;幅员辽阔,资源丰富;重工业比较发达,基础比较好.第12页/共49页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意义:①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②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进一步说明民族独立是现代化的前提。第13页/共49页

三大改造------变革生产关系

原因:

①防止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复发,分散小农经济落后;

——变农民土地私有为公有②个体分散生产无法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

——变分散为集中生产

③为了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变资本主义私有为公有第14页/共49页上海工商界申请全行业公私合营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实行赎买政策。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前,允许资本家在企业利润中分取20%左右的利润。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后,按资本家的股金发给股息,年息5%共发十年。这种政策,实现了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和平过度。第15页/共49页

农民加入农业合作社工商业公私合营3、结果第16页/共49页(三)三大改造(1953-1956)1、概况:2、实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3、意义: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农业--参加合作社手工业--参加合作社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第17页/共49页总结: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影响1、一五计划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中国转入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2、三大改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基本建立(生产关系调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第18页/共49页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土地制度的变化1949-1952农民土地私有制1953-19561958-19781978-?土地公有制土地公有制土地公有制土地改革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分散劳动

集体劳动

分散劳动

大集体劳动时间土地政策所有制劳动方式第19页/共49页八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第20页/共49页1、中共八大问题1:八大对社会的主要矛盾作出了怎样的判断?问题2:这对主要矛盾的实质是什么?问题3:八大提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二、探索与失误第21页/共49页第22页/共49页2、“三面红旗”(1)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错误:片面强调经济发展的高速度。第23页/共49页红线字:“超过英国,不是十五年,也不是七年,只需两到三年,两年是可能的。这里主要是钢”。第24页/共49页

下列四幅图片反映的事实,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假的?为什么?一个牛皮吹破天,十亿人民都被骗!第25页/共49页1月9日报道亩产2000斤。6月30日报道亩产5103斤。7月25日报道亩产9195斤。9月25日报道亩产13043斤。一颗白菜500斤,亩产小麦12万斤,亩产土豆120万斤你相信吗?第26页/共49页跃进号角(宣传画)跃进产量高!第27页/共49页.第28页/共49页当时的“卫星田”能承受得住一位小姑娘第29页/共49页请你看一看!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第30页/共49页1957年1958年1959年1962年535万吨9000万吨3000万吨1070万吨800万吨大跃进时期的炼钢指标第31页/共49页“大跃进”运动中大炼钢铁时出现在山西省故县“小土群”的一角农民大炼土钢时运送矿石第32页/共49页全民大炼钢现代化炼钢思考:你认为这样炼出的钢质量会如何?这样炼钢你认为有什么影响?信息:58年全国生产钢1108万吨,只有800万吨合格第33页/共49页(2)“大跃进”错误:1、高指标、瞎指挥、放卫星、浮夸风。

——忽视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片面追求高速度。

2、以钢为纲、农业以粮为纲——经济发展比例失调。第34页/共49页

北戴河会议以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没有经过实验,只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实现公社化。......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实际就是搞“一平二调”,刮起了一股“共产风”,破坏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经济的发展遭到了重大损失。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鼓足干劲加油干放开肚皮吃饱饭第35页/共49页人民公社化运动对马克思合作制的错误认识:土地公有,统一经营,集中劳动,按劳分配。第36页/共49页(3)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一大二公”错误:强调公社越大越好,公有化程度越高越好——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超越了生产关系的发展阶段。第37页/共49页理想对照现实,总结危害教训松松垮垮的田间劳动者

留下荒山秃岭

第38页/共49页中国20世纪50~60年代粮食产量变化1949年1952年1957年1958年1959年1960年单位:亿斤220032783900400034002870第39页/共49页4、调整恢复:

1960年冬“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①国民经济调整,农村减小生产单位、恢复自留地和市场贸易、停办集体食堂,城市调整计划指标;

②1962年底基本恢复,取得了一些经济和科技成就;

③隐患:思想领域的左倾错误并未消除。第40页/共49页失误:

正确:

中共八大1956“大跃进”1958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国民经济的调整1960启示一: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三年经济困难59-61启示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启示三: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启示第41页/共49页1、“文革”时期经济形势怎样?

“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部固定资产的总和。”──李先念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第42页/共49页2、国民经济的恢复1)周恩来着手恢复经济,国民经济复苏。2)邓小平全面整顿经济,经济迅速回升。第43页/共49页三、国民经济的劫难(66-76)66------------71-----------73----------75----------76爆发周恩来进行邓小平全面整顿结束归纳文革的发展过程系统纠正“文革”的“左”倾错误全面整顿实质:第44页/共49页1.教材结构①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经济恢复1949-1952一五计划期间1953-1956②探索与失误中共八大成功探索1956大跃进与人民公社运动1958③十年文革,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小结经济政策的调整1960-1965第45页/共49页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国民经济的恢复背景:建国初经济趋于全面崩溃过程:1949—1952年意义:为有计划经济建设创造条件“一五”计划背景:基础薄弱、门类残缺任务:“一化三改造”结果:提前大幅超额完成,为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社会主义改造内容:农业、手工业、工商业意义: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探索与失误第46页/共49页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探索与失误中共八大时间:1956年内容:主要矛盾+主要任务意义: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指导思想: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总路线表现:片面追求经济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